大学扶贫论文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7 12:41:33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的积累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学习和实践。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大学扶贫论文

法,想好的办法,来解决难题。同时,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沟通,认真听取,及时改进,注重长期帮扶和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正实施挂牌督战,疫情防控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容忽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多拼一点、多干一点、多想一点,让党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飘扬,让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让群众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微笑。

大学生扶贫申请书

您好!

我是本校xx级酒店管理系航空管理专业学生xx,我是抱着无限的憧憬来到这个美丽的学校,从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抱着一个决心,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家庭的现状,这对于一个出门在外的女生来说是多么的具有挑战,但是我坚信,既然选择了奋斗,我就不会害怕路程的坎坷。

我来自于xx一个不算富裕的小县城,家里六口人:我,爸爸,妈妈,弟弟还有爷爷奶奶。我上大学,弟弟年龄尚小,爷爷奶奶体弱多病,所有家庭的重担都落在父母的身上,真是祸不单行,今年我考上大学前两个月,年迈的奶奶得了一场重病,在渑池县人民医院重病住院,高额的医药费让原本生活就紧巴的我们无力承担,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当看到我伤心落泪的时候,他总会告诉我,“姐姐,姐姐等我长大了,一定挣好多好多的钱,让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还有姐姐过上好的生活”,我哭了,感叹遭遇的同时,我没有失去奋斗的信心,每次看到父母日渐发白的头发,还有慢慢爬上脸的皱纹,更激起了我奋发图强的意志。

《滕王阁序》里面曾经有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不会把女生这个字眼写进我的字典,不会让软弱成为我的代名词,对于突遭磨难的家庭而言我们已经无力维持,去年夏天,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去了本县的xx景区做了两个月的服务员和导游员,当我拿到了微薄的工资递给爸爸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爸爸浑浊的眼泪,我知道他们是为我这个女儿而骄傲,这个家庭我多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改善。

当来到学校以后,我听说政府和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这些扶持的政策,我心里充满感激,多希望通过这一途径暂时缓解一下家庭负担,作为一个大一学生,生活的磨难让我明白为人儿女的责任,我知道这些钱只是暂时的,我所要做的是通过这个机遇,更快的充实自己和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快的适应变化愈来愈快的社会,在上大学以前我就已经做好了一整年的规划,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时刻以学业为重,我要尽快的适应学校的生活,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我会经常去图书馆,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涵养得到补充,课外之余,我要多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以自给自足,减轻家庭压力,并更快的与社会接轨,了解本专业需要的素养和技能。种。种的种。种,机会转瞬即逝,青春不容挥霍,这是一个不同境遇女生的自白,也是我立下的誓言。

最后感谢学校给予我们的支持,我会以实际行动报答学校,感恩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

申请人:

20xx年xx月xx日

大学生扶贫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我叫xxx,今年考入本校(院),就读于x专业。我来自河北省广宗县的一个农村,家有4口人—父亲,母亲,我和妹妹。我父母都是农民,因没有文化,没有本钱,全家以务农种田为生,没有企副收入,且由于母亲常年多病,家里开支几乎由父亲一人承担,家中一直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

但父亲为了让下一代有文化,有出息,改写家中历史,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劳苦耕作,给我们创造上学的条件和机会,从幼小的心灵开始,我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伟大—虽然他们是地道本分的农民。小学,初中,高中,我刻苦学习,努力奋斗,20xx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双手捧到了父母面前,我们喜极而泣。我终于圆了大学梦!

但是,相比初中,高中,大学每年的学费成了天文数字。它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家的总收入,这让我们全家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忧虑。几经周折,父母终于向亲戚朋友借来了我的学费,但我们却债台已筑。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我需要和希望得到学校经济上的帮助—兹申请贫困生助学金。

大学,我人生中新的起点。今后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我会刻苦学习,奋力拼搏,争取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国家的有用人才,回报国家,学校和父母。感谢你们!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扶贫误区论文范文

胜利小学毛源浩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乃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乃人生第一所学校”。孩子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家庭教育同样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这就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爱的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但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早日成材,反而会使孩子养成种种不良的习惯,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一、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不少家长都百依百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儿童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孩子开脱,不与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

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面有个很胆小的女孩,她老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老师与家长几次交流未果,因为家长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偷别人东西。一次,她把小朋友的药误认为是糖给偷吃了,觉得比较苦就吐到了地上,被老师发现后告诉了家长,可是家长就是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拿的,说是老师经常故意诬赖孩子,致使孩子一直胆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国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一起去夏令营的事件,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我们中国的孩子,当时中国的家长都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有爷爷奶奶舍不得孩子去吃苦,还默默掉眼泪,给孩子塞了满满一包吃的,甚至有的家长开着车送出了好几里路,而日本的小朋友却自己背着书包跑得满头是汗。其实后来想想,也许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很娇气,而是家长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放开孩子的手,也许没有家长跟着我们的孩子也会做得很棒的!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对儿童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袒护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二、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觉得除了物质奖励以外别的奖励都会没意义。例如: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就会承诺给孩子买好玩的玩具,孩子会很高兴的起床,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去做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物质的刺激的确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积极性,但是那毕竟是很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必定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家里的小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爱三心二意,我经常奖励他最爱吃的巧克力,后来我发现,他每次把作业做好之后都会主动的向我索要巧克力,如果不给他就不做作业,我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改变了我的奖励方式,去给他讲个故事或者教他一首他喜欢的儿歌、在他的家庭成长手册上打上五角星,这样也能达到奖励的效果。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真正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多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

三、迫切的望子成龙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15岁以下的大学生。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很早就能够比同龄的孩子强。在我一年级的孩子面试的时候,有很多年龄不够一年级的孩子,可是家长迫切的要求孩子上一年级,觉得在一年级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在幼儿园学不到什么,可他们并不清楚,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语言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一年级跟不上他就会感觉很有压力,时间长可能就会厌学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到那个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

四、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许多家长在教育上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忽视了正确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特别是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他们都用过去的私塾式的教育让孩子枯燥无味地进行背诵三字经、古诗,以为只要孩子学得东西多,记的东西多那就是好的教育,所以盲目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兴趣是儿童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去做喜欢去做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有新的发现。有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画家,从小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每天要求孩子要画多长时间的画,而对于孩子热爱的篮球极力的反对,孩子的满屋子都是美术用品以妈妈给他买的画书,孩子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篮球被妈妈拿走,终于有一天孩子仍掉了画笔冲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伤心欲绝,可是任凭她怎么后悔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全方位的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孩子的弱点,让孩子说他想要说的话,做他想要做的事,取科学的方法,强化他的优势,只有孩子喜欢去做愿意去做,才会做得更好,才能促使孩子健康的成长,真正的成人,成才。

五、重技能的形成,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许多的家长总是错误的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家长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父母过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学校又学了什么知识,掌握了没有,老师有没有不止什么作业,只要孩子学到东西就好,对于孩子在学校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的好不好,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他或者批评他根本不过问。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应该说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去亲戚朋友家里从来不知道和别人打招呼、问好。在学校,老师、小朋友门都不喜欢她,因为他经常和小朋友吵架、闹别扭,老师批评她,她就会说:“我在家就这样,我就这样的性格”,他完全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别人友好相处,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很容易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使得家庭教育适得其反,不尽人意。衷心的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得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学生扶贫申请书

您好!

我是xx学院的学生xx。由于我家庭贫困,以及个人在学校取得得到一些成绩,因此我想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自从小时候经过老师的启蒙,我就一直怀着“立志成才”的坚定信念刻苦读书,努力钻研,生活素来节俭,因此还可以勉强维持。但是自从今年年初,由于物价飞涨,我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使再节俭也是难以维持的,所以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向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希望在我大学里能够顺利的学习,圆满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求将来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希望领导批准!

我家是一个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地方,我来自xx一个贫困山村,大部分的田地常年容易被被水淹没,无法种植粮食,家里吃的粮食大多数都是以购买为生。面对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大部分家庭还是非常拮据的,基本上每年学生去学校就带走家里的全部积蓄。在我家父母的大部分经济来源还是靠种家中的那几亩地,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哥哥也拿出了他外出打工的积蓄。哥哥初中没上就外出打工,做的也是体力活,工资非常少,省吃俭用的他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另一份责任。

从小我就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读大学,我相信我将来一定是一个有用的人才,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全家人的梦想。我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农村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一个自己动手完成工作和勤俭节约的习惯。爸爸读完了高中而妈妈小学都没毕业,他们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苦辣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现代青年人意味着什么,所以从小就要求我和哥哥要努力学习、勤俭节约。

为了继续我们的学业,我需要申请助学金,望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x月xx日

扶贫误区论文范文

学生负担过重,为学生“减负”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站在教育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本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从学生的今后前途和所受负担两个方面出发,努力摸索一种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然而,在社会上则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能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能进行补课、辅导、不能进行各种分析排队,也不能召开家长会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施加任何压力。其实,这种观点曲解了“减负”的真正意义,走进了对“减负”理解的误区,其结果虽然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但必定以影响教育质量,贻误学生前途的结局而告终。所以要真正落实“减负”的本意,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走出误区,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首先:“减负”不等于不要布置作业。

适当在课后布置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适量的作业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真正做到一箭双雕,但如何设置课后习题则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知道,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把该讲内容讲遍、讲透,做到一堂课后,学生基本吃透课本精神,领会要掌握的要点。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少量的习题,进而巩固课文中的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锦上添花。而老师最忌讳的就是那种为了弥补自己备课抄条目,课堂上照本宣课,把让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知识押宝在大量习题上的做法,这样,既不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又起不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共结果肯定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减负”要求的是减少那些重复的、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外练习题,而对于那些精炼的课外习题仍很有必要。

其次,“减负”并不排斥必要的补课。

教学部规定一周五天的学习时间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而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也应该说是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故在一般情况下无须再去占用星期天和晚上的时间去补课。但有的学校考虑到具体的情况,在星期天隔周开一些兴趣课,或集中给同学解难释疑也未尝不可。象我所在的农村高中,学生家庭离校很远,大多又在山区,一方面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每周回家开销很大,另一方面学生接触面不广,兴趣爱好不广泛,针对上述两个原因,学校采用大小礼拜制,在小礼拜的星期六开设一些兴趣课和释疑解难课,这样,利用课余的时间,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既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解决了一定的困难,还能有效防止学生因在课余无人看管涉足社会,被人诱惑走上犯罪道路的隐患。当然,如果在课余时间,借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名而收费补课,把一些平时课堂上可解决的问题放在休息日来完成,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增加学生家长的物质负担,就必须予以坚决制止。

第三“减负”只反对单纯的成绩“排行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排名次曾被作为一种惯用的手段而采用。学校和老师为了在学生中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气氛,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应运而生,它们曾令名列前茅者精神大振,令位居中游者迎头赶上,令步人后尘者知耻而后勇,然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居前者怕自己今后不能坐头把交椅而忧心忡忡,位居中游者则因不能迅速赶上而精神不振,更为可叹的是那些步人后尘者,这些同学要么是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要么就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觉性极差,前者虽竭力全力,但成绩始终徘徊不前;而后者冰冻三日,学习热情并非一下就能激发。这样,排行榜往往不能对他们仍发挥很好的作用,相反,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故“减负”应坚决制止这样单纯的成绩排行榜。而代之的应是各种能力比较,综合素质比较的“竞争榜”,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较强、其他各项单项积极分子则还是要大张旗鼓的张榜表扬,对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则更应该地全体同学中予以表扬、鼓励。这样,既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工作、各项的技能培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又能刺激同学培养浓厚的竞争意识,使同学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比、学、赶、帮、超。

第四,“减负”也需家长配合,家长会依然必要。

学校教学的主体构成是教师和学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在此发挥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学生敬重老师,是因为老师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更离不开他们的父母,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学习的保障,生活的关爱。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中,往往缺少不了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其子女一环,开家长会则自然而然成了大多数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好方法。但如何开好家长会,则又是一门极有讲究的学门。当今的学生普遍害怕学校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顾虑很多,他们有的害怕父母看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会责怪自己,有的则怕父母伤心、难过,当然还有的害怕父母见识少,文化水平低来校会给他们带来不愉快等等。家长来与不来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给他们形成巨大的压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的负担,但学校毕竟依然存在着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双重任务,学校教育工作依然离不开学生家长的配合,家长会依然必要。问题是学校在召开家长会不能单纯以成绩为主要内容,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大范围或小规模地邀请家长来学校,听听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当然最主要听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在此基础上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父母以了解子女现状,了解学校的具体教育方法,以及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些内容来参加家长会,这样既避免了加重学生负担,又起到家庭学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真正发挥家长会的积极作用。

总之,“减负”势在必行,但“减负”绝对不能简单放任。减负并非不要考试,“减负”也不绝对排斥补课,减负也不意味着不要比较,“减负”也不拒绝“家长会”这样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纠正对“减负”的误解,走出“减负”的误区,相信一定能走出一条既提高教育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可行之路,真正实现教育的大改革、大飞跃。

扶贫误区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事业也在时代背景中实施创新与改革。就大学物理教育而言,这是一门工科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着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专业水平。然而面对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物理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使其在教育事业中存在一些误区思想,本文就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并找寻更有利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育误区;对策。

物理体系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非常多的,其对社会的贡献之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需要各大院校重视大学物理课程有效的开展。学生学好物理可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知识构架的科学建立和今后的择业方向有所帮助。但是,如今教育体制的诸多限制因素,使得大学教育的进展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在问题中不断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实施有效对策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一、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大学物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如今大学教育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学科的知识教育上,而对于人文素质的发展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育体制对于知识的传授要求过高,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大学没有足够的实践意识,在教育中一味寻求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以成绩为检验自身能力的标准,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教师以物理学知识相关技术为主要切入点,力求学生掌握公式概念,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缺乏对物理学知识相关历史的引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物理的理解认识较为模糊,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理。教师认为相关人文的知识引入会分散学生注意,通常对于学史类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这并不利于物理学的探索者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对物理的整个历史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只是表面的,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在教育中是一个缺陷。

(二)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片面性讲授问题。

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物理课堂,教师对于这门理科课程要求主要在于对课本原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发掘物理教育的更大价值。实际上能够体现一门学科灵魂之处的,应该是它的'内容,就物理这门课程而言,除了其中原理定义以外如果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物理相关理论的全面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物理原理的产生,无法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构架。教师对于物理课程的讲解太过片面,对于篇幅较大的经典内容往往不会重视,要求学生仅仅去了解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由于大学物理针对的学生是已经在中学时期接触过物理的学生,所以在大学中的物理教育只是借助微积分工具的简单重现的过程。如今由于物理学中量子论及相关推理过程相对复杂,在教学中会作为不参与考核的内容,而轻视了更深入的分析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泛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带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如今有很多院校都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贴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就当下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教育模式意识到多媒体网络的便捷性,想要利用网络教学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会将书本中的概念原原本本地复制在课程演示稿件中,没有创新质量不高的课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缺乏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这些都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若利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可能导致教学率的降低。

二、大学物理教育误区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人文教育。

在进行物理学科知识讲解之前,教师应该注意将物理学史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物理相关历史的了解,打开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习者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教育本身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单纯的考虑原理知识的传教,应该结合人文教育对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让他们理解并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效率。将人文与科学结合,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观念,重视课堂教育中对于人文部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科学与人文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教育熏陶的同时,提高自我素质及智慧。

(二)丰富教学范围。

做为原理较为复杂的物理学,在教课过程中仅仅将表面原理授予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原理的推理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经典物理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应该在教学中将更新的物理概念、知识详细分析讲解给学生,更新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以提高其快速适应能力。丰富的教课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展了对于物理更深层次的探讨,有利于物理教学的实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认清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屡见不鲜,针对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一些误解,应该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注意教师主导性和多媒体技术辅导性的关系。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助,而非将教师的工作代替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多媒体的有利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全程学习中对学会生做出指导。另外,应该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辅关系。如今科技被应用与教学事业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授课,但不应该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物理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教育方式,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主,制定多媒体教学计划,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效地进行结合。

三、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物理人才,应该注重物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将实际问题进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万忠.关于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数理化学习,,(07).

[2]陈爱喜,邱万英,艾剑锋.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现有问题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s1).

[3]王庆飞.浅议当代大学物理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09).

[4]张成玉.计算机技术在大学物理教育的中应用[j].科技传播,,(13).

扶贫理论文章

突出“三个重点”弘扬“五种作风”

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山寨回族乡党委书记杨军。

山寨乡位于华亭县西北部的关山脚下,全乡辖8个村、51个生产合作社、3046户14009人,占地面积810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01万亩。境内气候高寒阴冷,基础条件薄弱,属典型的林缘区贫困乡。长期以来,在这里生活的3000多户群众深受贫穷落后的困扰。“十一五”期间,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走特色扶贫开发的路子,积极争取项目,广大群众苦干实干、自力更生,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紧紧围绕“培育产业增后劲、改善基础惠民生、加强培训育新风”三个重点,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通力协作、清正廉洁、精益求精”五种作风,大打了一场扶贫攻坚战。为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如今,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处一片和谐安康的繁荣景象。

“三个重点”牵住了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成为推进扶贫开发的根本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脱贫致富难、生活条件差、思想观念旧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优化结构抓富民产业是根本,强化设施促村容整洁是基础,加强教育培新型农民是灵魂”的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各类扶贫项目的带动下,全乡上下呈现出“产业逐步壮大、农民持续增收、设施不断完善、乡风大幅转变”的良好发展态势。

培育产业增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坚持围绕产业开发实施扶贫项目,努力让困难群众家家都有一项致富产业,实现了扶贫开发由“扶生存”到“扶发展”的转变,切实增强广大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依托扶贫政策和项目,乡村两级立足乡情民意,下大力气培育特色产业。2003年以来,全乡8个村,有4个实施了参与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3个村实施了整流域片区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以项目为支撑,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草畜、药材、劳务三大传统产业。建成了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多养殖小区,全乡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今年建成千亩地膜川芎示范点1处,全乡年均药材种植总面积稳定1.3万亩左右,年均输转劳务4000多人次。去年,开始探索发展核桃和育苗产业,全乡种植优质核桃1700亩,繁育云杉、樟子松等绿化苗木1050亩,建成了千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形成了五大产业并驾齐驱拉动农民增收的格局。到目前,全乡形成了“人均一头牛、牛均一亩草、人均一亩药、户均输出一个劳务”的基本产业框架,让黄土地上长出了“绿色银行”,也让农民致富增收有了资本,谋取幸福有了希望。

改善基础惠民生。环境也是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坚持统筹发展的思想,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作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富裕、和谐新农村基本服务框架,彻底改善民生基础的主要抓手。着眼于解决吃水、行路、上学、就医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依托扶贫项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措办惠民实事,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从起初的“六个一”到“五改三建”,再到“三清四化五改六有”,不断融合各类项目资源,整体发力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让项目落地一处,温暖一片,照亮一方,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阳光工程。从2006年到现在,全乡累计实施旧农宅改造2490户,建设新农宅465户,移民搬迁58户,通村道路全部水泥化,全乡自来水管网实现了全覆盖,完成入户2920户,入户率达88.5%;自来水进了院子,沼气灶上了锅台,中、小学生用上了新校舍。村村建起了卫生所、人人加入了新农合,养老还有新农保,困扰农民多年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得到根本解决。小城镇拓建、街巷改造、农贸市场建设等项目,搭起了农产品交易等平台。集镇体量的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商贸流通整体扩容提速,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扶贫攻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结合,为我们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加强培训育新风。贫困不只是物质的缺乏,还表现在缺少现代的精神和观念,开发式扶贫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劳动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市场意识,巩固扶贫开发的成果,乡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原则,狠抓科技推广与培训,着力实施农民素质培养工程,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紧紧围绕劳动技能、实用科技、市场常识、惠农政策、传统礼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农民信息之家等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年均培训680多人(次),培训农民专业技术人员230多人,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科技明白人,家家都有一门实用技术,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了大量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训,把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汇聚到增收致富、弘扬新风上来,全乡上下明理诚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勤俭礼孝的氛围日益浓厚。

“五种作风”源于长期的发展实践,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依靠群众,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扶贫开发的主体是广大群众,扶贫项目的实施更离不开群众。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扶贫不扶懒”的思想,坚持走参与式扶贫的路子,在项目指标的安排上,首先看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性高的,优先安排项目指标,形成了项目实施的强大内动力。在确定扶贫子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每项建设内容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动员广大群众除了依靠项目实现自身发展以外,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高涨,2010年,我们在实施山寨河流域片区开发东街整村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有一条河堤需要治理,当时工队报价25万元,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远远不够,乡村两级通过动员群众,由群众投工、拉运沙石,项目投水泥的办法,最终以2万元的项目支出完成了310米浆砌石河堤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也为我们今后开展类似的工作创造了经验。

坚持苦干实干,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各项事业制胜的法宝,特别是像山寨这样一个边远贫困乡,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的作风。长期以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坚持宁可苦干、绝不苦等的思想,苦干实干,自力更生,这种“人一之、我十之、百之,乃至千之”的精神,成为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精神支柱,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工作。艰苦奋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作风,只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而不能仅仅挂在嘴上。在实践中,我们坚持“领导亲力亲为、干部冲锋陷阵、群众积极参与”,在亲力亲为带着群众干的过程中,诠释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演绎成为一种干部精神风貌的象征。

坚持统筹发展,弘扬通力协作的作风。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山寨的扶贫开发之路,既是一条振兴之路,又是一条统筹发展之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借助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联动的强大合力,为了更好的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坚持统筹发展的思想,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努力做到扶贫项目实施到哪里,其他项目跟进到哪里,整合放大了资金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2010年我们实施片区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整合通村公路硬化工程项目、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小城镇开发建设等项目7项,杜绝了把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同时形成了循序渐进、梯次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成效非常显著。

坚持注重细节,弘扬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山寨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着这一共识,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特别是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围绕产业开发、家园建设、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到每一块地怎么种、每一条线怎么放、每一块砖怎么砌。在改造村庄面貌的同时,立足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努力让每个村庄在整洁靓丽的同时,又各具特色,农户的农宅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又兼顾巧妙摆布,努力达到一村一景、一户一景的效果。

坚持阳光施政,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扶贫开发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广大群众对项目的整体评价,用好每一笔项目资金、管好每一个干部,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项目实施的过程全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民主理事,阳光操作,项目实施前,在确定成立专门工作队的同时,召开村委大会推选成立项目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将项目户的确定、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项目实施结束后,邀请县上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建设审计验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健康实施。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学子面对家庭的贫困,更多的是无奈、无助、困惑,相对于富家子弟,他们的心灵往往更为脆弱。国家的助学政策、众多的慷慨之士,无疑给他们的求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部分实施救助的人在崇尚作秀的不良风气下,对本充满爱心的助学行动,采取大肆宣传的模式,录像、拍照、宣传、报道,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学子不堪其累,贫穷得到曝光,隐私得到展现,部分学生的个人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戕害。感恩的眼泪不一定非要通过镜头来检验,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一定非要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的面前,物质的帮扶的同时莫忘精神帮扶。

扶贫还要扶心。要时刻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现在的扶贫助学模式,往往是“一帮一”的模式,谁帮谁双方都知道,这种结对帮扶在方便、快捷、便于联系的同时,其实还有很多弊端:帮助者是否应该得到被助者的报答?被助者是否就应该念念不忘被帮扶而感恩的情感包袱?被助者不感恩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不感恩是否帮助者就应该中断施助?曾经见到报道,一个得到救助的学生几年里连个电话也不打,连封信也不写,更没有登门道谢的事情,施助者感到委屈,叫屈的同时甚至想停止救助。报道以来,媒体和社会纷纷谴责被救助的学生,大谈必须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承认这样的学生也会存在,但在谴责的同时,谁又会理解得到救助的学生的那颗过分敏感的心灵呢?他们没有感恩的举动,不一定是人品所致,很可能是别有隐情。所以,现在提倡的“暗助”还是十分可行的,这种暗助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好呵护。有个学校为了帮助贫困生,根据食堂电脑统计,针对每个月花费伙食费最少的那部分学生,学校都会偷偷为其在餐饮卡里注入一定量的伙食资金,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又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暗暗地感恩社会。

忽然想起了前几年报纸上登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盲女为了自食其力每天站在街头卖花,一个企业的老板看到后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交给盲女生活用。固执的盲女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好意,一分钱不要。企业的老板改变了办法,从此他天天到卖花的盲女前买花,有时候自己忙就派自己的员工去买花。卖花的盲女因为能够自食其力而由衷的快乐,那个聪明善良的老板因为助人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那个企业的老板实在可贵,他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人,更可贵的是他保护了盲女的那颗心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帮助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受助者的“接受施舍”的认识误区,这时候的帮扶就成了拆了心灵的“东墙”去补充物质的“西墙”的举动了。

给学生一个捐资助学求学的机会,要给学生一份情感上的体谅和态度上的温情,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要给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要让每当新学年伊始的扶贫助学再成为教育四季歌中一段悲情旋律,莫忘扶贫还要扶心,真正让受助的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心智健全的完美无瑕的人。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

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

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1.1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

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摘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1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2.2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1)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2.3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江西省于都县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党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即考核结账要严、工作督办要严、工作纪律要严。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加强对脱贫绩效的社会监督,责任要精准到人,扶贫攻坚工作中,从签责任状,到具体的工作明确,都要责任到人,立下军令状,加大扶贫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实的举措、更严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强化“四种认识”,大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强化“四种认识”,切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上的难题。一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二是要强化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保证,在新常态下,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扶贫资金效益,精准扶贫的成效,还关系到扶贫干部“安全”。三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否能落实的关键一招,就是在于工作成效考核是否到位。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紧紧抓住工作成效考核这个“牛鼻子”。四是要强化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要性的认识。其一,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做到一个都不能忘记。其二,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退出的标准,做到一条都不能偏差。其三,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职责,做到一刻都不能松懈。

抓实“五项工作”,大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难题。

业、种养业、水电、乡村旅游、光伏太阳能发电等扶贫项目形式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健全好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村、贫困户。要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光伏发电站,在成本低的景区交通要道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各类园区,实现既能建设贫困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动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四是要抓实小额信贷金融扶贫。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是当前**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做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小额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扶贫平台,直接为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探索和创新金融机构对能够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办经济实体等新型经济组织,进行贷款贴息扶持机制。五是要抓实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由于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扶贫工作中,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全州现行标准下的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要有具体到村、到户、到人、到年限的帮扶措施。要聚焦“两有户”。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贫困户,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快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

严格“五个管理”,大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绩效”难题。

管理出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实行严格精准的管理,才能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产生最大的绩效。一是要严格抓好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贫困户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部分贫困村还存在贫困人口识别不够准、动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按照“村核、乡报、县统、州汇总,层层把关,级级签字”的要求,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完善资料、精准建档、动态管理,抓好重新识别审核,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公平、公正、公开、公认,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进入准确率和脱贫退出准确率达100%。二是要严格抓好扶贫项目精准管理。要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强化扶贫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程序等实施项目,绝不能擅自更改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用途。要全程全网监管项目,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实现项目从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到实施、验收的全程监管。要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让项目实施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知情,保证扶贫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三要严格抓好扶贫资金精准管理。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更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要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确保一分一厘扶贫资金都用于扶贫开发。要严把扶贫资金分配关。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准足额安排投入到贫困村、到贫困户。四是要抓好扶贫工作队伍管理。在加强配齐扶贫工作队伍的同时,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和“第一支书”的管理。要严格落实各级扶贫工作队和县市、乡镇、村支党政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重主体责任。五是要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管理。要实行平时随机抽查、季度预安销号、半年综合督查与年度检查验收、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督查考核工作制度,把重点督查、明察暗访和第三方评估作为工作常态。

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推动德阳交通运输事业创新协调发展。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

广东省深圳市的渔民村地处深圳河畔,毗邻香港,现为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所属的一个村级社区。改革开放前是隶属广东省宝安县深圳镇管辖的一个小渔村,历史上渔民村的村民,在深圳河入海口一带以捕鱼为生,生活贫寒,以船为家,四处漂泊,无固定居住地点。解放后渔民们才上岸定居组成村落,始称渔民村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国边陲几百人的小渔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利用政策和地理优势,勤劳吃苦的渔村人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水边小村落,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雅,高楼林立,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齐全,欢歌笑语,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成为我国经济特区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农村改革工作开展的成功典范明星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南巡视察之村。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渔村面貌带来了的彻底的改变,渔民村的历史变化就是党的政策在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村民在过上富足充裕生活的同时,思想上也随之有了深刻地认识: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留下先人历史的脚步,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什么,继承中华优良的传统,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记录渔民村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用什么方式展现出来,经过广大村民反复商讨研究,最后决定在村里建一条三百五十米长的铜铸壁雕文化长廊,用特殊的文化表达形态来纪念这些历史,告诉后人,是新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打渔人的命运,才能够真正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沿着进村路上而建的渔民村文化长廊总长度有350米,铜铸浮雕二十幅,共分“春到渔村”“海上漂零”,“翻身解放”,“上岸定居”,“兴建家园”,“彷徨岁月”,“边防旧事”,”改革开放”,”万圆户村,“旺地盛事”,“握手楼群”,“三个代表”,“旧村重建”,“渔村新貌”,“文明社区”,“融入都市”,“小康生活”,“与时俱进”,“美好明天”,“缅怀伟人”。画面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渔民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用写实的艺术方式,鲜明的文化品牌符号,书写了中国农民脱贫致富,走向辉煌的篇章。

以上二十幅铜铸浮雕,每一幅画面就是渔民村的一段真实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翻天动地变化的历史写照,从渔民村的各阶段的历史发展变化,诉说了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举国上下繁荣富强的壮观历史景象,讴歌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美好未来。文化长廊雕塑所呈现出的内容,是采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过程中的特殊结点,充分运用不同的文化视角和符合社区村民大众的审美倾向,欣赏品味,运用当今最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雕塑艺术,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历史经典事例,来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让历史和实践证明渔民村就是中国全面改革建设和开放发展的成功楷模,展示了渔民村与时俱进的情怀,每当提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会有让人展望深圳的辉煌,每当提起深圳的发展历程就会让人回望渔民村的成长。在这里用文化雕塑的表达方式告诉世界,记录渔民村历史的轨迹,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文化雕塑长廊成为了渔民村闪光的文化品牌。

品牌是指能够给拥有者代来提高和产生增益的无形资产的称谓,其载体是用以和其它同类型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品牌一定要有个标识作为载体。能够触动受众心理活动的标识才能够称为品牌,文化是一种以社会现象为主要功能特征的概念,文化的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符号,及个性。文化品牌的社会效益是深远的,从人类文化发展史进程来看,文化品牌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的形式来铭记某一事物或某段时空的历史过程。渔民村正是采用了文化长廊壁雕这一文化艺术形式,来展现历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每当人们目视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去回顾那一幕幕切身感受的真实的历史生活过程。文化长廊已然成为了渔民村文化建设中地标式的品牌标识。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几十年来的过程中,渔民村用它典型辉煌的成果,向世人展示其在全国村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改革的发展变化,成功典范,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榜样作用。引起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邓小平先生于1984年1月25日南巡时就首访渔民村,在村中先后视察了村委会,文化室后高兴地说:“这里物质文明先进,精神文明也先进嘛。”看完了渔民村,邓小平说了这样一句话:“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证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2010年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深圳考察期间,专程来到渔民村社区,实地了解村民生活状况。渔民村的文化长廊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他仔细察看,不时地询问有关情况。在村中文化广场上总书记高兴的说:“你们渔民村发生的巨变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确实是富民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希望渔民村社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发展经济上有新作为,在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上有新进展,努力建成文明和谐社区,让社区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在渔民村的各个建设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着这个小渔村,胡耀帮,邓颖超,王震,廖承志,扬尚昆,田纪云,叶选平,李长春,贺国强,刘淇,张高丽,胡乔木,王兆国,令计划,王沪宁,,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各级党政组织,社团及社会明人,多次到访,视察指导,参观学习。在新形式下,特别是在渔民村通过旧村改造建成了花园式城市社区后,在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设施的建设。小区内建了30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多个文化宣传栏,艺术长廊,文化中心,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文明办,深圳市委宣传部,在渔民村文化广场举办“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全村及社会各界2000多人共享文化盛宴。2010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渔民村为辖区群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共同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粤剧节,各种文艺活动团队,“百姓讲坛”,各类生活文化知识讲座,渔民村图书馆,自助流动图书馆,等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每天都在小小的渔民村里重复地进行着。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在家呆着无事可做。文化水平的落后,也导致了当地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山村里重男轻女观念没有到很好的改变,而且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发展观念。精准扶贫主要是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占农村劳动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妇女和“两后生”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也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这些妇女和“两后生”,要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给她们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教育扶贫力度。另外精神生活的单调,还导致赌博、迷信甚至邪教很容易占领农民的精神空间,造成部分农民的长期颓废,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比如治沟造地工程,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民具备向土地要效益,依托资源谋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真真实实富起来。

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论文字

定向扶贫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从村到户的扶贫,逐步构建扶贫长效机制,通过精准认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援助、管理和评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多管齐下不是表面的种类繁多,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拨除穷根;不是许多政策的简单相加,是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生态,健康,是可持续致富的百年大计;教育是扶“智”、强“志”,实现“智富”“志富”的有利保障;产业,就业是释放农村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扶贫不是发钱,不是慈善,而是指引方向、点燃动力。宁夏枸杞,闻名遐迩,却一度成为葛朗台箱中落灰的金子——没能带种植户脱离贫困。精准扶贫实施后,从副产品加工到海内外线上线下销售,交通、网络,教育逐步完善,宁夏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多管齐下,拔除穷根!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多管齐下不是表面的种类繁多,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拨除穷根;不是许多政策的简单相加,是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生态,健康,是可持续致富的百年大计;教育是扶“智”、强“志”,实现“智富”“志富”的有利保障;产业,就业是释放农村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扶贫不是发钱,不是慈善,而是指引方向、点燃动力。宁夏枸杞,闻名遐迩,却一度成为葛朗台箱中落灰的金子——没能带种植户脱离贫困。精准扶贫实施后,从副产品加工到海内外线上线下销售,交通、网络,教育逐步完善,宁夏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多管齐下,拔除穷根!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命题,也是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人类共同理想的政策实践。通过政治学视角,梳理扶贫到精准扶贫理论的发展演变,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与基层推进政策落地之间的运行逻辑,最后落脚到分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基层民生与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国家善治目标的政治现代化价值。

扶贫是重大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是改善基层民生的惠民工程。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第一次提及[1];2015年1月,他视察云南时对“精准扶贫”的举措进行了补充说明;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政策是“精准扶贫”[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政策指导,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据现行扶贫规定,保证2020年帮助区域性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既具有继承过去的历史成绩,又富有新时代新常态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既是对古今中外世界反贫困历程和现状的精确把握,也是建成全民共享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贫穷在历史发展中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消除穷困,如何将贫困问题更好地解决,长久以来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政治学所研究的民生热点问题。回顾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真正将贫困纳入到政治学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先行者。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恩格斯也讲过:“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本质就能够揭示出来。”[5]每一种理论、决策、制度都源于社会现实,并指导社会需要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实施正是植根于中国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6]。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国际国内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反贫困,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范围很广、进行之艰难,在全球属于绝无仅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归纳,不仅是满足国内民生发展需要,也是服务于国际扶贫事业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扶贫相关的事业上赢得了很多国际上的赞许和认可。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实际国情体现为穷困人群过多,在开展扶贫帮贫事业上存在较多复杂问题,比如对贫困人数没有实际统计、真实贫困情况也没有摸底、措施针对性不强等。所以,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关键思想就是精准扶贫,它是指导整个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更是党领导人民破除贫困问题的指南针。

中国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政治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底层诉求衔接的政策实践,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治理农村事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体现。精准扶贫所蕴含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农民监督、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利益整合、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限度与运作逻辑、基层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以及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价值”等都是核心的政治学命题[7]。1.中央政府的行为逻辑:共同富裕下的承诺。精准扶贫是基于农村贫困民众利益诉求,为推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中央政府所做出的公共决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8],在中国推行精准扶贫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扶贫事业中,我们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或者支配的地位,即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政策规划和行政指令;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行中又控制着整个财政扶贫的流动方向和区域。从这些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精准扶贫与国家的政治意愿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看作是通过行政力量把农村弱势贫困群体进行现代化的转型。2.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基层政府行为逻辑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政府给予的各项行政任务和指令,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将行政命令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种运行机制就是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下,经济发展任务会进行量化分解,从县、乡镇、村、农民个体逐渐分解,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一般基层政府主要涉及省级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和乡村组织。压力型体制下,中央政府不断放权,地方利益在制度上得到认可,但在分权后,上级对下级依然保持一种行政压力。中国精准扶贫依托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逻辑,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基层政府通过档案编制和绩效考核,实现扶贫开发过程的监督和目标协调;省政府、县政府和县扶贫办作为国家扶贫意愿的基层接纳人,主要完成上级指定的扶贫任务。3.贫困群众的行为逻辑: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政治参与。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从建档立卡到扶贫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国家通过政策宣讲、制作宣传片、播放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各个村庄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普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各项政策,使贫困家庭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可能获得的帮助以及脱贫致富途径和可能性等信息内容。同时,还全面提高了贫困家庭对精准扶贫及其政策的知晓度,使所有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从而全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精准脱贫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一场政治实践,所蕴含的政治学意义重大。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精准扶贫的政治价值。1.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权利的实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靠贫困人民大众夺取政权的;今天,不忘初心就是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精准扶贫,显示的不仅是当前国家对民生政治问题的关心和看重,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基础工作的把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达到共富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根据当前传播发达的信息时代特征,政府广泛开辟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公共监督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困难群众展开沟通,多渠道获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贫困人口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将贫困县退出纳入到阳光政府的改革范围,极大地推进了基层群众当前扶贫的扶贫进程和效率质量。2.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十三五”规划当中,新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自由权利归众生所有,人民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教育、健康、食物饮水、住房以及卫生设施、选举与被选举等多项权利,这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解决贫困问题是他们获得其他权利的大前提之一,共享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坚持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在通过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治实验之后最终以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全民共建共享。3.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精准扶贫既是国家治理在理念、具体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性积累,同时也彰显出国家治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和社会适应性过程。中国精准扶贫广泛调动了贫困农户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贫困户的生存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夯实了政治合法性的群众基础。总的来说,通过精准扶贫的政治实验,国家治理能力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除了日益增长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益贫性效应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所引导的政策保障机制,都是促使社会全员积极参与政事的有效动力。4.促进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的亮点,中国进行的伟大的政治实验精准扶贫告诉了全世界,中国在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一样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实践的理论实践成果,不仅正确引导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蓝图。

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学子面对家庭的贫困,更多的是无奈、无助、困惑,相对于富家子弟,他们的心灵往往更为脆弱。国家的助学政策、众多的慷慨之士,无疑给他们的求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部分实施救助的人在崇尚作秀的不良风气下,对本充满爱心的助学行动,采取大肆宣传的模式,录像、拍照、宣传、报道,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学子不堪其累,贫穷得到曝光,隐私得到展现,部分学生的个人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戕害。感恩的眼泪不一定非要通过镜头来检验,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一定非要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的面前,物质的帮扶的同时莫忘精神帮扶。

扶贫还要扶心。要时刻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现在的扶贫助学模式,往往是“一帮一”的模式,谁帮谁双方都知道,这种结对帮扶在方便、快捷、便于联系的同时,其实还有很多弊端:帮助者是否应该得到被助者的报答?被助者是否就应该念念不忘被帮扶而感恩的情感包袱?被助者不感恩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不感恩是否帮助者就应该中断施助?曾经见到报道,一个得到救助的学生几年里连个电话也不打,连封信也不写,更没有登门道谢的事情,施助者感到委屈,叫屈的同时甚至想停止救助。报道以来,媒体和社会纷纷谴责被救助的学生,大谈必须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承认这样的学生也会存在,但在谴责的同时,谁又会理解得到救助的学生的那颗过分敏感的心灵呢?他们没有感恩的举动,不一定是人品所致,很可能是别有隐情。所以,现在提倡的“暗助”还是十分可行的,这种暗助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好呵护。有个学校为了帮助贫困生,根据食堂电脑统计,针对每个月花费伙食费最少的那部分学生,学校都会偷偷为其在餐饮卡里注入一定量的伙食资金,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又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暗暗地感恩社会。

忽然想起了前几年报纸上登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盲女为了自食其力每天站在街头卖花,一个企业的老板看到后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交给盲女生活用。固执的盲女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好意,一分钱不要。企业的老板改变了办法,从此他天天到卖花的盲女前买花,有时候自己忙就派自己的员工去买花。卖花的盲女因为能够自食其力而由衷的快乐,那个聪明善良的老板因为助人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那个企业的老板实在可贵,他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人,更可贵的是他保护了盲女的那颗心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帮助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受助者的“接受施舍”的认识误区,这时候的帮扶就成了拆了心灵的“东墙”去补充物质的“西墙”的举动了。

给学生一个捐资助学求学的机会,要给学生一份情感上的体谅和态度上的温情,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要给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要让每当新学年伊始的扶贫助学再成为教育四季歌中一段悲情旋律,莫忘扶贫还要扶心,真正让受助的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心智健全的完美无瑕的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

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1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2.2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1)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2.3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江西省于都县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党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即考核结账要严、工作督办要严、工作纪律要严。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加强对脱贫绩效的社会监督,责任要精准到人,扶贫攻坚工作中,从签责任状,到具体的工作明确,都要责任到人,立下军令状,加大扶贫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d].复旦人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03).

[2]陈石光.扶贫开发工作刍议[j].乌蒙论坛,2015(03).

[3]苗仁生.对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摘要:为促进我国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产业扶贫属于长效稳定的脱贫策略,能够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动力,也是现阶段重点开展的扶贫策略。目前,产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效果有待提高,为此相关地区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提高产业扶贫的效果,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认识,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实现扶贫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

扶贫小额信贷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基础,主要针对人群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体,是我国相关部门实施的精准扶贫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小额信贷打破了抵押的限制,针对存在创业意愿,具备一定技能的贫困人群均可以发放贷款,在利率上也给予贫困人群充分的优惠,最大程度上降低贫困户的还款压力,增强其贷款意愿,为开展深度产业扶贫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扶贫精准度不足。

银行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强调风险的可控,需要保证自身财务体系具备可持续性,为此银行乐于将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给中高端的收入稳定农户,极度贫困的农户往往无法获得这种贷款。部分地区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过程中设置门槛不合理,需要人员担保或财产抵押等,很多贫困农户不具备担保条件,因此无法获得贷款。另外,受到现金流以及回报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银行会将贷款资金投入到农产品流动以及大规模养殖户中,很多贫困户无法获取贷款,精准扶贫形式化严重[1]。

(二)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

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和成本无法相抵,国家对于这类贷款的应用范围和受众群体存在明确的限制,信贷机构进行贷款管理难度比较大。一些地区单纯将贷款发放率作为主要指标,忽视了成本控制等环节,这也影响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

(三)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现阶段,农村等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家要求的扶贫攻坚目标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各类金融产品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发展需求,贷款调研周期过长,评估难度较大等问题突出,急需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产业扶贫是农村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策略,通过引入相关产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區贫困问题。

(一)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金融意识水平。

为实现产业扶贫的基本目标,相关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农产品期货市场,银行等机构结合期货市场对价格以及市场供求的预期,最大程度上规避各类信贷风险。大力发展农业衍生品交易市场,组织农业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到具有交易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信贷的证券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提高农村信贷金融体系建设水平。同时,大力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在申请贷款期间需要为银行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明确自身的还款能力,按时归还贷款,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实现收入增长[2]。

(二)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为实现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各个地区需要大力开展贫困人群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扶贫小额贷款能够发放到真正有需求的农户手中。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结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网络化的扶贫平台,构建起脱贫指数系统,通过大数据对贫困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明确贫困人口的具体分布以及脱贫状况。同时,改革担保方式,将房屋、土地经营权纳入担保范围,建立起改革机构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产品的绿色发展。

(三)加强政策扶持。

为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相关机构应当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地区扶贫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税费减免,大型金融机构贷款发放超过一定比例,政府部门也需要给予奖励政策扶持。建立起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相结合的完善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补偿机制,对于失信个人进行必要的处罚,维护金融机构的基本利益。

兰考县杜寨村属于典型的贫困村,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村支书引进哈密瓜种植项目,为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村支书和贫困农户带头种植。为降低贫困户的经营风险,向贫困户发放保证资金,免费赠送哈密瓜秧苗,政府部门给予该地区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降低了利率。同时,为形成规模化种植,成立了专门的哈密瓜种植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讲解哈密瓜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平。政府部门积极为农民开发市场,改造种植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增长,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3]。

结束语:

扶贫小额信贷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为此相关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引进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金融机构也需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通过多种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伟.三河市:周密部署强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改革开放丰碑伟业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8:2.

[2]刘建,吴理财.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7-134+169.

扶贫误区论文范文

摘要: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但反思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进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误区文学创作。

一、用文学创作的术语去指导、评价学生作文。

从而把学生作文与文学作品混为一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中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评价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学生作文本应该是学生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但为了满足老师们提出的“主题明确”“题材新颖”的要求,不得不瞎编乱造,追求形式。这样还能流露真情实感吗?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虚构”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现在学生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能说跟老师的这种指导思想没有关系。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养成了真假不分的习惯,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不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这种“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恐怕不仅限于作文的范围了。当然,作文教学中那种明确要求学生编写童话、寓言、故事的训练不在此列。

二、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

却忽视了内在真情实感的表达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而是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下苦功夫背范文,过分的强调作文外在体式的花巧。

其实,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有明确的表述:一是作文的生命力来自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因而必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提出写作的个性化要求时,又明确了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可以说“感情真实健康”是写作的灵魂。

可见,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并落实作文教学这一最基本的目标。作文教学的目标迷失了,却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式和花样的创新上。但殊不知,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花样创新,不管写什么内容,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有新鲜之感,反而成为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擅长来选择,追求花式花样,硬撑着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了。

事实证明,一味追求作文的体式花样技巧,往往会因形害意,影响到真情实感的表达。“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住“真情实感”这一核心目标,让学生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和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

三、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

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他语文素养的高低,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不断积累”的过程就被省略了。两周一篇大作文,成为我们的学期写作计划,临近作文课,或从课本或从练习卷上拿过一道作文题,便成为这次作文的目标。至于本学期写作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与设计,选用什么样的命题,也不做分析与探究,为了应对考试,话题作文练一些,材料作文练一些,只要一学期写够八次,就算“计划”完成了。

时下,语文教学界推出了很多教学生“快速作文”的'专家,这些专家的所谓快速作文法,在我看来,其实与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的“快速”,目的就是要解决部分学生考试时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而是设定好几个框架,不管你写什么作文,不需要你去精心构思,只需要往这个框架里套入死记硬背的一些材料就可以了,这当然是省事了,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写文章,其最终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家钱梦龙曾说:语文考试本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检测手段,但如果学生的应试之心太切,考试便成了自我束缚的绳索,势必妨碍语文能力的提高,反而对应考不利,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症结所在。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看透考试,解放自己。这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大学扶贫心得体会

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承担着推动扶贫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积极参与了大学扶贫工作,通过与贫困地区学子的交流和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学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下是我在大学扶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明白了大学扶贫不能只是一次助力,而是要长期坚持。贫困并非一夜之间能够改变的,需要我们的长期陪伴和帮助,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一次性的物质帮助固然能够缓解一时之困,但要想让他们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更需要我们在精神和知识上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大学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物质援助,更应该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他们有关就业、创业的咨询与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持久的发展。

其次,大学扶贫需要做好交流与沟通。作为大学生,我们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大学扶贫工作时,我们要先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了解贫困地区的真正需求。只有通过针对性的援助,才能真正起到帮助他们的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以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尊严为前提,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贫困地区的学子,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并且争取到他们的认同和信任。

再次,大学扶贫要注重培养当地人才。通过大学扶贫,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学子的基本生活问题,更是要帮助他们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在大学扶贫过程中,我们应该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的援助,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让他们真正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未来为自己和家乡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最后,大学扶贫不能只是个别行动,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大学扶贫工作不可能仅仅依靠少数个人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大学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加社会对于扶贫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才能形成一个合力,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总之,大学扶贫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压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参与大学扶贫,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并且也明白了大学扶贫不能只是一阵子的行动,更需要我们的长期合作和陪伴。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贫困地区的需求,我们才能做到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帮助和支持。(1200字)。

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命题,也是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人类共同理想的政策实践。通过政治学视角,梳理扶贫到精准扶贫理论的发展演变,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与基层推进政策落地之间的运行逻辑,最后落脚到分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基层民生与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国家善治目标的政治现代化价值。

扶贫是重大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是改善基层民生的惠民工程。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是由***总书记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第一次提及[1];2015年1月,他视察云南时对“精准扶贫”的举措进行了补充说明;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政策是“精准扶贫”[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政策指导,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据现行扶贫规定,保证2020年帮助区域性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既具有继承过去的历史成绩,又富有新时代新常态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既是对古今中外世界反贫困历程和现状的精确把握,也是建成全民共享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贫穷在历史发展中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消除穷困,如何将贫困问题更好地解决,长久以来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政治学所研究的民生热点问题。回顾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真正将贫困纳入到政治学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先行者。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恩格斯也讲过:“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本质就能够揭示出来。”[5]每一种理论、决策、制度都源于社会现实,并指导社会需要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实施正是植根于中国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6]。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国际国内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反贫困,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范围很广、进行之艰难,在全球属于绝无仅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归纳,不仅是满足国内民生发展需要,也是服务于国际扶贫事业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扶贫相关的事业上赢得了很多国际上的赞许和认可。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实际国情体现为穷困人群过多,在开展扶贫帮贫事业上存在较多复杂问题,比如对贫困人数没有实际统计、真实贫困情况也没有摸底、措施针对性不强等。所以,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关键思想就是精准扶贫,它是指导整个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更是党领导人民破除贫困问题的指南针。

中国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政治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底层诉求衔接的政策实践,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治理农村事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体现。精准扶贫所蕴含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农民监督、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利益整合、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限度与运作逻辑、基层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以及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价值”等都是核心的政治学命题[7]。1.中央政府的行为逻辑:共同富裕下的承诺。精准扶贫是基于农村贫困民众利益诉求,为推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中央政府所做出的公共决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8],在中国推行精准扶贫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扶贫事业中,我们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或者支配的地位,即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政策规划和行政指令;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行中又控制着整个财政扶贫的流动方向和区域。从这些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精准扶贫与国家的政治意愿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看作是通过行政力量把农村弱势贫困群体进行现代化的转型。2.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基层政府行为逻辑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政府给予的各项行政任务和指令,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将行政命令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种运行机制就是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下,经济发展任务会进行量化分解,从县、乡镇、村、农民个体逐渐分解,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一般基层政府主要涉及省级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和乡村组织。压力型体制下,中央政府不断放权,地方利益在制度上得到认可,但在分权后,上级对下级依然保持一种行政压力。中国精准扶贫依托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逻辑,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基层政府通过档案编制和绩效考核,实现扶贫开发过程的监督和目标协调;省政府、县政府和县扶贫办作为国家扶贫意愿的基层接纳人,主要完成上级指定的扶贫任务。3.贫困群众的行为逻辑: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政治参与。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从建档立卡到扶贫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国家通过政策宣讲、制作宣传片、播放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各个村庄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普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各项政策,使贫困家庭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可能获得的帮助以及脱贫致富途径和可能性等信息内容。同时,还全面提高了贫困家庭对精准扶贫及其政策的知晓度,使所有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从而全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精准脱贫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一场政治实践,所蕴含的政治学意义重大。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精准扶贫的政治价值。1.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权利的实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靠贫困人民大众夺取政权的;今天,不忘初心就是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精准扶贫,显示的不仅是当前国家对民生政治问题的关心和看重,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基础工作的把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达到共富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根据当前传播发达的信息时代特征,政府广泛开辟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公共监督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困难群众展开沟通,多渠道获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贫困人口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将贫困县退出纳入到阳光政府的改革范围,极大地推进了基层群众当前扶贫的扶贫进程和效率质量。2.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十三五”规划当中,新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自由权利归众生所有,人民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教育、健康、食物饮水、住房以及卫生设施、选举与被选举等多项权利,这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解决贫困问题是他们获得其他权利的大前提之一,共享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坚持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在通过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治实验之后最终以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全民共建共享。3.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精准扶贫既是国家治理在理念、具体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性积累,同时也彰显出国家治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和社会适应性过程。中国精准扶贫广泛调动了贫困农户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贫困户的生存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夯实了政治合法性的群众基础。总的来说,通过精准扶贫的政治实验,国家治理能力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除了日益增长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益贫性效应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所引导的政策保障机制,都是促使社会全员积极参与政事的有效动力。4.促进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的亮点,中国进行的伟大的政治实验精准扶贫告诉了全世界,中国在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一样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脱贫。***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实践的理论实践成果,不仅正确引导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蓝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