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合作。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和要求。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石及化石挂图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化石所证明的四个结论。
第1课时。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课本53页资料分析1。
教师归纳总结:说明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2学生观察分析始祖鸟的一些形态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始祖鸟具羽毛、有翅、有牙齿、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长尾这些特点。讨论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的特点?哪些不是?是哪一类生物的特点?象分析马的变化一样来分析归纳出始祖鸟是处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度类型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祖先。说明现代生物间有亲缘关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龙化石挂图。
(1)介绍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化石。指出恐龙属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研究得出恐龙生活在大约1亿至2亿年前,遍布海、陆、空,陆地上有的恐龙体形巨大。
(2)教师放事先录好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自我介绍磁带。
(3)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接下去教师放恐龙灭绝原因的磁带(恐龙的自我介绍)。
5.案例分析4:比较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6.讨论:
(1)上述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上述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根据上述资料,你能队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7.教师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第2课时。
1.复习提问:结合原始地球景观挂图,利用特定的语音、语调来讲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3.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4.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评价证据和假说。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运用图3.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4、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自由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本节知识没有什么难点,但需把教学重心放在陆地水体及水循环上。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一个大水杯装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水在冒烟,引导得出: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了大气中的水。设问:大气中的水又将有何去向?(降落到地上)。之后,地上的水又可能蒸发成大气水,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那么,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界的水循环。
讲述新课: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齐读第一段话,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存在空间。
1、什么是水圈?(全体回答)。
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分类:(个别回答)。
(1)按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
(2)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判断这三种水哪种水的储量最大。(海洋水)。
过渡:但我们平常用的喝的是海洋水吗?那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水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陆地水。
阅读第二段文字和图3.1,思考:陆地水由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个别回答)。
3、陆地水:
(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图片展示各种水体)。
(2)主体:冰川。
生物教案模板初中生物教案范文生物教案范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调查、讨论、归纳法。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六)教师总结:
运用本节的知识,自我评估:
c、被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吃掉了d、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了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2).细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影响是()。a.分解动植物遗体。
b.制造有机物c.杀死多余动植物。
梳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收获了哪些知识,拓展了哪些思维。
独立思考认真完成。
生生检查互相批改。
(1)d(2)d(3)a提高归纳能力,纵贯整体的整合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限时完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规范学生答题的良好习惯。
分层检测。
当堂达标。
(10分钟)a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1-----7题。
出示答案互批互改。
对出错多的题目精讲。
b类:独立完成助学p97的第8题。
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内容。
核实答案,互相纠错。
目标达成进行堂清。
a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课堂独立完成。
b类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有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
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
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
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学生前预习。
(2)。
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
小组合作:上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4)。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
自主学习: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提前准备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
新导入。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倾听。
理解。
记忆。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本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充分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倾听。
思考。
2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倾听。
思考。
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本6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自学阅读。
得出结论:
微生物繁殖速度。
极快。
总结。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倾听。
知识迁移。
夏天,鱼的内脏埋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内脏不见了,什么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18章。
第一节。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放线菌蓝藻。
等
霉菌蘑菇。
等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3.自养:生产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作业:1导学园地。
2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结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七年级生物教案教案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水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如:种子烘干(水分为自由水)。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说明:引导学生从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等方面分析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见下面总结)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镁离子:叶绿素;铁离子:血红蛋白。
(2)维持生命活动。
钙离子:激活凝血酶原,缺乏时表现抽搐现象。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保证细胞正常的渗透平衡。
四、糖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
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
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
半乳糖:乳汁中。
(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
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
动物二糖:乳糖。
(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
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n、p)。
c、h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出更多能量。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
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脑磷脂、卵磷脂。
六、蛋白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蛋白质出发,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结构特点,详细地分析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蛋白质被称做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物质。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叫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几万到几百万。
如:乳球蛋白3、6万。
2、分子结构复杂。
1、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分析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2)空间结构多样。
2、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核酸是从细胞核中最初提取出来的酸性物质。分为两类:dna、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104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分类:核糖核苷酸: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注:第六章详细讲解)。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过渡:六种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生命活动的调控者,二者最为重要,都是生物大分子,而糖类和脂类主要是作为能源物质出现的,同时参与一些生命活动调节,水和无机盐作为生命活动的辅助物质,这六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的物质,即原生质。
八、原生质。
分析:当然不能。
原生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活细胞。
原生质具有特定的结构。
所以: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需要研究细胞的结构。
板书提纲。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名称rnadna。
分子量104106。
分布细胞质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肺》生物教案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知识体系图解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的改善和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实验现象及分析。
2、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a、汽车尾气的排放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a、森林被大量破坏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a、酸性b、碱性c、中性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a.酸雨。
b.砍伐森林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e.土地沙漠化。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
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和生物还具有其它特征:如。
1.。
2.。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a蘑菇从小到大b人手被刺后缩回。
c植物落叶d人体排汗。
a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d能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有一类生物例外,它是()。
a含羞草b狮子c蘑菇d病毒。
4.下列那一特征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的()。
a能进行呼吸b需要营养物质。
c能生长繁殖d能进行。
生物教案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生物的教案
1、认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总是表达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练习,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
多媒体介绍部分生物易于识别特征的背景资料。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作为南通人,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生开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公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习,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
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学吗?(请学生回答)。哪些是生物呢?(请学生回答)。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生物的英文是livingthings;即有生命的东西。非生物叫nn-livingthings,即无生命的东西。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
来自大自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在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的生命现象。你们还能说出生物其它生命现象吗?我们来作点提示(展示父子、母子照片),这张照片上,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命现象?看看这一张,这是我和我儿子,你们看,我儿子小眼睛单眼皮,我可是大眼睛双眼皮。这说明生物上下代之间会出变异的.现象。(展示尿尿小童的图片)。现在你们想到了生物什么生命现象?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片)。我们再来看这一张,这是植物细胞,这是动物细胞,除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有规律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生物都有严整的结构。形形色色的生物居然有我们将继续讨论。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场特殊的足球比赛。(展示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
我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讲座上面的是不是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物。蚯蚓、蜗牛、蝴蝶、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油松、肾蕨、葫芦藓、海带。除了这些生物以外,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哪些其它生物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180万种以上。如此繁多的生物,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它们呢?需要进行分类。让我们来做一些尝试。我们把同学们举出的生物归纳在这儿(打出生物名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它们跟哪一幅图上的生物是同一类。(请同学们参考背景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如果要把图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应该如何分?(学生回答)。动物可以分为两部分,蚯蚓、蜗牛、蝴蝶是一部分,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是另一部分。请你们想一想,这两部分动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回答)。前者被称为无脊椎动物,后者称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进一步细分,植物中,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地钱等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凤尾蕨等属于蕨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中蚯蚓、水蛭等属于软体动物;青蛙、蟾蜍等属于两栖动物;鸡、鸽子等属于鸟类;狮子、兔子等属于哺乳动物。
(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地球上众多的生物有着奇妙的生命现象,我们应该关爱所有的生物。有人会说关爱生物,我懂啊,像国宝大熊猫、可爱的白暨豚是需要关爱,像路边的小草等生物就不需要关爱.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它提醒我们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在地球上,我们还拥有许许多多跟我们共同生活的生物伙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地球上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爱生物、呵护生命。关爱身边的生物,也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
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4.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5.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
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生物圈教案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2课时。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物教案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物教案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的教案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生物教案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ppt幻灯片。
xxx。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生物的教案
1、说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讨论,说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提高分析对比能力。
3、体会生物多样性,提高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区分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代表生物呢?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代表生物有青蛙、蟾蜍、蝾螈等)。
播放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提问:两栖动物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仍然没有脱离水环境的限制,那么图中的这些动物是否和两栖动物一样呢?带着问题,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蜥蜴的特征。
播放蜥蜴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蜥蜴的活动有哪些特点?
教师注意引导观察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特点对于它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拿出准备好的蛇皮让学生亲自感受。
(头部灵活、爬行速度快更容易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角质化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生殖。
让学生亲自观察蜥蜴卵模型,并拨开卵壳,观察视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蜥蜴在体内受精,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壳很坚硬,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继续追问:它与青蛙的生殖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对比进行有效区分。
(青蛙在水中受精,并将卵产在水中,幼体在水中生活;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真正的`适应了陆地生活。)。
教师补充蜥蜴能在陆地上生活还有肺的作用,要比青蛙的肺更发达,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将青蛙和蜥蜴的区别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3、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师分发多种爬行动物的资料卡(龟、鳖、蛇、鳄等),请学生仔细阅读,并同桌两人共同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总结补充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三)巩固提高。
教师呈现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爬行动物。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思考人类与爬行动物的关系。
生物教案
1、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2、尝试将动植物按食物链进行排序。
3、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幼儿操作材料:食物链操作底板三张,麦苗、小羊、老鹰图片。
1、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图片,进行分类。(动物类、植物类)。
(1)观察动植物图片,认识动植物。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吗?认真想想它们的名字。
(2)将动植物进行分类。
2、知道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1)思考、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动物平时吃什么来生存?
(2)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海藻的食物链。
教师:大鱼生存要吃什么?小鱼呢?
(3)观察食物链操作底板,观察微课出示的三组底板,幼儿自己的操作材料拿出将动物图片按照自己所想的贴在相应的底板中。
教师引导幼儿,待幼儿完成后揭示三组食物链的排序。
4、引导幼儿指导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食肉动物会怎样?(吃草的动物越来越多,导致土地没有了草,慢慢的土地就变成了沙漠,人也无法生存。)激发幼儿思考,食肉动物缺失后带来的后果。
引导幼儿想到食物链上的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保护食物链的`完整,保护生态平衡。
5、科学活动《大鱼吃小鱼》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大胆挑战了科学领域,选择了幼儿喜欢动物相关的课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于动物喜欢吃什么,是怎样生活、活动的,幼儿非常有兴趣,又通过操作底板,让幼儿初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思。
本次活动就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动物入手,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本次活动的优点:活动内容幼儿有兴趣,环节层层递进,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声音童趣,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在每次提问后教师都会稍作停顿,让幼儿有时间思考、操作。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
1、动植物分类到讨论大鱼吃小鱼中间衔接还不够自然。
2、在讲到环保方面,没有给幼儿时间进行如何保护环境的讨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