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1 10:51:03 作者:紫衣梦

优秀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作文

自从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公开试验后,他的名声就涨到很高。虽然他得到许多人的敬佩,但是有些人仍然对他有着怀疑的心思。

敬佩伽利略的人见到伽利略都会显得彬彬有礼,并不时对他夸奖一番,或送些小礼物作为对他的尊敬。

这时所有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那就是不迷信于权威、善于思考、大胆质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作文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所有的人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伽利略。而他呢,也骄傲自豪,其中目睹整个过程的有他的学生,学生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给他献上了鲜花。还有他的父母,为伽利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还有他的许许多多的朋友,为他击掌庆贺。

他还在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邀请了各位亲朋好友参加。"今天的成功多亏了各位朋友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多给我提宝贵的意见,"伽利略说。"这次的成功也是你一个人伟大的创造,"一个朋友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为了高兴,时间过得像流水一样真快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就恋恋不舍地分开了。

伽利略在没有做实验前,心里想:"如果我不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那么人们世世代代就会那么错的认为。"伽利略做实验时,心里想:"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迷信权威。"他做完实验,心里美滋滋的。我从今往后,也像伽利略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最后,伽利略告诉全世界的人不要迷信权威,要舍生取主、勇敢、伟大的精神!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我在课本一篇文章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里的伽俐略是个十分聪明的人。

伽俐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易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俐略产生了怀疑。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到快的,落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它们拴在一起的两个球看作一个不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伽俐略做了很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俐略那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消息很快传开了。致了那一天,很多人来看热闹。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谁是胜利者。伽俐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俐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会有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们要向伽俐略学习,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要去观察周围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误要立马改正。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今天我们学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上面写的是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是对的。

第1段写的是伽利略上小学的事。

第2段写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事。

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开始疑问,他反复做了很多次试验。得到的结果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在很高的楼上同时扔下来,众人亲眼所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他们大吃一惊。

一个年轻的少女说:“真不可思议,居然是真的”一个小孩说:“那是真的,都一块着地了”

伽利略用事实打败了假象,他理直气壮的说:“什么事都要经过思考,不能改变事实”。

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人”。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作文

伽里略带着成功的好心情兴高采烈地走下斜塔后,所有的人们围了过来为他欢呼,还有那些记者都围了过来采访伽里略,“您现在已经确认了19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你让我们明白了伟人不一定是对的,一个人不能总信任一个人说的话,一个人总是会犯错误,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去研究,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让我们收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位穿着黑色西装燕尾服的男人大摇大摆的从人山人海的人群中走到了伽里略的面前说道:“对不起伟大的科学家,刚刚是我无礼了,我不应该那么没有礼貌地指责你,是我的错,对不起。”伽里略原谅了这位先生,他还给这位先生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你不能去教别人,只能帮助他自悟而已。”那位先生知道自己的过错后,垂头丧气地转身走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作文

做完试验后,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纷纷围住他,并争先恐后向他表示感谢与祝贺。几位年轻的男士说:“伽利略,对不起,那时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好样的,伽利略!”几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说:“叔叔,叔叔,你真厉害,你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一个女士迈着轻缓的步子走过来并竖起大拇指:“伽利略,我敬佩你,你真厉害!要不是你的这一次试验,我们可能会一直停留在错误之中啊!”他的几个朋友看了伽利略的试验后脸上带着微笑,走过来:“恭喜你,我的朋友!”

穷人续写作文加评语。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1. 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 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续写作文

伽里略缓缓的走下比萨斜塔,相比起来,他的脸部要比做实验之前要放松的多了,底下传来惊讶的尖叫声。下去之后,旁边的人快速地围上来,有的说:“伽利略,你尽然找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那句话使我们信奉了1900年。真厉害啊。”还有的说:“谢谢你,改变了我们的观点,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科学观,是我们以前太迷信了,你告诉了我们像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在大家纷纷讨论中,挤进来两位穿着华丽的夫妇,原来他们就是原来那个说伽利略固执,胆大妄为的那两个人,他们说:“对不起,事实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我们不应该提早下结论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的教学反思。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写话还是很不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课文知道的。

师: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伽利略。

师:今天,我们通过25课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检查交流。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进行正音;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的读音和用法;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走进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1.再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人物的初步了解。

2.人们是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

通过学习1、2两节让学生明确伽利略的特点和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

3.朗读1、2自然段。

四、完成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同步练相关字词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精讲课文。

(一)了解第一对矛盾(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1.学生读课文。

2.讨论: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而伽利略对这句话抱有怀疑态度。

3.伽利略的怀疑有根据吗?你从哪里得知?

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两个结论,也就是两点根据。

4.第一个结论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结论的意思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第二种假设与第一种有什么不同?

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上黑板书写)10+1=1111>10。

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二)课文重点设境。

导: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读句子,读了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反复——许多次是重复,学生说观点。

(三)了解第二对矛盾。

导:伽利略做这个试验不仅要解决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其实他还要解决他和——的矛盾。(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

1.面对年轻的教授,人们是怎样对待他的?

找出句子,反复读。

讨论: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四)再次设置重点情境。

导: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对照课文第四段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在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1.生想象:……。

2.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顶上的伽利略此时此刻会怎样呢?

生:……。

师: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具体。现在,我来做试验,现在,请同学们当“塔下的观众”要身临其境。现在开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观众”的呼喊声异常热烈)。

师:我成功了!(“伽利略”兴奋地站在凳子上举起双臂)。

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铺导。

伽利略敢于打破迷信权威、坚持科学实践的精神。

……。

你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四、完成作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