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文化的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2-06 17:22:31 作者:FS文字使者

有了范文范本作为参考,我们在写作中就不会迷失方向,更有信心和动力。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作品的亮点和特色,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必要前提。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净化师生的美好心灵;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能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启迪和教育;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黑板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雄模范的画像、科学家、音乐家的名言,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优美、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环境文化的发展,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要用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用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高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师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结果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潜能。

2、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教风建设。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需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人际关系建设。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上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集体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所学校的优良校园风气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三、完善健全的校园规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让每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奠基,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营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舒维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1。

[2]张宝志,侯宝宁。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20xx-34。

[3]张兴虎。以文化治校,创和谐校园[j]。新教育。20xx-13。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自身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意义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多形成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高度性、集中性的概述,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引领。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联系有互相区别。它们的共性在于:

1.性质相同,两者都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财富,对学校的办学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为了学生的成才发展,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高校档案记录的是学校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档案是以静止的状态记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却是高校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档案像个老者,静静的诉说过往,校园文化却是发展中青年,他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改变历史。

高校档案首先具有文化性,高校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充实记录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感人事迹,包含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知识信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保存者,更是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创造的推动者。基于这点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表明高校档案有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更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就如大家所知,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见证、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高校创新的不竭源泉,但现实状况就是高校档案的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重视,高校档案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放在档案馆的`一盒盒卷宗,高校档案的知识性、文化性、传承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显示高校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高校档案必须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投入到红红火火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高校档案真正焕发第二春。

随着国家对档案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各级部门对档案资源开发意识的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档案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管理的档案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发现其中很多隐含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整理,给公众呈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秀档案资源、优秀档案文化,改变大众对档案工作的传统看法,也增加对档案知识的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中,档案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利用学校档案积极做好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

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在学习中传承,又在大家不断的创造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档案作为巨人的肩膀可以给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上,学者冯惠玲指出,“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工作要创新,就必须依托学校档案的支持。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看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三)利用高校档案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档案凝聚着全校几代人共同的奋斗经历和不懈追求,凝聚着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和坚持创业的精神,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学生通过宣传教育、通过实地了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前辈们所取得的成绩,有一种很强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对建设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意义重大,也为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范围。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如火如荼,在高校档案的征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档案的征集范围。例如校友档案征集、优秀教师档案征集、学校社团档案的征集等。因此档案工作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档案,重点是社团的成立、社团的成员、社团开展的活动、活动图片、活动影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资料将会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以下简称“翡翠幼儿园”)项目启动于20xx年,建设目标是“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为打造完美的生态校园,在筹建期,筹建教师快速从“教育人”向“建设人”转型,研读建筑图纸,认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细节,全程参与园所筹建。

2.关注细节,优化方案设计。

项目动土后,为力求室内精装、景观、弱电等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我们精心搜集素材,和设计师谈未来办园方案、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特点,与其沟通、磨合、共同创意,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建设。

1.空间的故事——优化形象标识翡翠幼儿园坐落在融汇科技灵感与生态灵性的生态示范区,幼儿园得名于园所旁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园所的空间故事融入了幼儿园的标志设计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鸟倏地从翡翠湖面划过,带起了一弯美丽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湾中一群小船就像我们的孩子般,喧嚷着即将起航。

2.空间的情感——美化建筑设计。

(1)视觉充分表达空间的文化张力。

幼儿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的着意安排转化到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中。为表达积极的生命成长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共生共荣,我们在基本空间视觉设计中采用了悦动明快与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号。葱郁欲滴的垂直绿化搭配鲜亮活泼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国红元素的大厅辅以绿色廊柱似的参天大树为每个可爱的生命举托着稳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儿园里,随处都能找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谐巧妙的搭配潜移默化地缔造了这个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蕴。

(2)视听觉协奏曲。

为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知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美妙,园所在大厅空间设计中,大胆运用涡旋状的天顶来刻画空间模糊性和流动感,轻揉着空旷大厅的曼妙回音,演奏着视听觉共鸣的协奏曲。置身其中,整个大厅充满着流动和想象的氛围,充分契合儿童的秉性,有利于释放他们的心灵。

(3)听觉和触觉的通感。

我们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在大厅的弧形墙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在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敢说敢唱的开放氛围。同时,我们将这种欢乐歌唱的情境谱写成园歌,从听觉上进一步将流动、活跃的氛围带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4)触觉和思维的互动。

在幼儿园大厅,一个灿烂的巨幅孩童笑脸墙拉近了空间和孩子们的距离。巨幅笑脸墙是由几千张小照片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照片记录了翡翠幼儿园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这种展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孩子们感受时间、体会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思维和心灵的启迪。

空间的生命在于让孩子们释放各自的秉性与心灵。翡翠幼儿园通过多感官体验的精心安排与设计,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和培养,塑造孩子们活泼、开朗、温暖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1.倡导环境育人,提高教育实效。

作为国内首家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校园,翡翠幼儿园透过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内部空间和外部场地,一地多用、合理规划,使整个园所建设突出了空间共享、自然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整合的特点,让孩子从建筑本身随处感知生命的快乐。

2.构筑生态家园,初显文化特色。

翡翠幼儿园倡导“把发现的快乐给予孩子”,通过种植活动、餐厨垃圾再利用活动、环境观赏等活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逐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把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结合于一体,直接促使幼儿有效成长,更为日后园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今后的文化旅程还很长,只有当幼儿园里每名成员都自然浸润在这个环境中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恒久的魅力——充满故事、充满情感、充满生命力!

建设校园文化的论文

在新时期教育发展下,以建设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不同维度的校园文化特征,全面发展新一代“警院精神”,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水平及科学文化素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思想内涵为基础,促进优良的校园风气及文明建设。为了完成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以国家发展及地区需求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新时期发展下的创新人才,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系统理论法方面来看,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三种文化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以特色校园文化为理念开展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新时期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一种精神氛围,其对于大学生具有激励、指导、调节的功能,公安素质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健康及强健的体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及思想道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新时期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吸取基层警营文化策略,突出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将实际的公安工作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另外,以实践为基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在校大学生尽早的适应公安工作,促进他们对刑事科学技术及侦查领域知识的了解,这对于现代公安警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2.1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力量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与学生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公安院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激励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效的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创造良好的条件资源,从多方面角度进行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做到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培养,切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2.2全面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公安院校党委部门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监督与指导。另外,应该以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推进,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确保校园文化得以持久,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质量。2.3突出特色。与普通的高等院校有所不同,公安院校所培养的学院及教育工作更具有目标特点,这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纪律严明、忠诚、服务、协作的意识。这些内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更为突出,体现自身的特色,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培养、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行。同时,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不仅要具有自身的特色,还要结合所在区域公安工作的实际特点,与当地公安工作发展、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实践性、独特性的校园文化。

3.1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打造“数字校园”。首先,构建网络校园,建立强大的校园网,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网上图书馆、微课、校园网站等文化建设。其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针对网络所具有的影响特点,校园宣传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大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融合,树立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另外,充分利用微信、qq、校园网等社交沟通方式,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先下活动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学员之间的交流,获取各种信息数据资源,从而促进社团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3.2依托管理制度建设,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和谐校园”。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对全校范围内教育职工所具有的特长文化进行摸底,建立师资队伍文化人才数据库,开展相应的团队活动及兴趣小组。其次,加强学员队伍文化人才库的建设,掌握校园文化人才信息,梳理出舞蹈、唱歌、曲艺等特长学生,整合学院资源,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做准备。另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深入社团活动,创作具有公安特色的文艺作品,倡导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师生兴趣爱好,完善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公安院校与其他普通高职院校有所不同,在校园文化体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文化特色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现代化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公安院校的学习中能够明辨是非、磨练技艺,培养一支知识丰富、素质强硬、思维严谨的预备警员,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要时刻警醒自己以公安的角色进行学习,树立正确的公安角色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安院校预警效能的发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闫继忠.信息化社会对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公安大学学报,2001,(6).

[2]刘汉华.公安教育素质教育再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1).

[3]彭拥兵.加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4]华婷胡和平.论公安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以核心竞争力为视角[j].湖南警察学院报,2013.

[5]林平,李小波.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关系探究[j].山东警察学院报,2015(2).

[6]刘颖-浅析当前我国公安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1).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论文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经验的不断丰富,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估的指标的引导下,很多院校园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投在校园的环境和设施建设当中,新建改建了一批图书馆、实验楼、多功能娱乐厅等文化设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目标,很多高校认为只要把楼房建起来,把各种雕塑建起来,就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各种建筑、雕塑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挖掘,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意义,使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使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发挥不出校园精神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简单适应与单维趋从,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并且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向社会文化趋同。很多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速度,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空,大,没有实质内容的毛病。除此之外,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校园文化应该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相结合,找出特色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完善学校相关的制度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的被动要求,变成师生的一种自我习惯。这样就导致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连续性。上级领导重视的时候,学校就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领导不重视的时候,校园文化建设就被忽视;此外这种没有制度限制下来的文化建设,也很难建设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受领导风格的影响,每个领导的领导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校园文化就无所谓继承性了。

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因此,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空口号,它是有一定的载体的,如学校环境,文化娱乐设施,学校的制度等。高校应该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的设施建设,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有足够的空间和设施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平台。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进行专业学习,人文知识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高校应该重视这少之又少的课程,安排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将这些少量的课程上好,而不是敷衍了事。此外,除了人文课程,鼓励学校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鼓励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始的社团,学生会,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如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十大歌手比赛,三下乡等,通过这些课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以达到活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3.加强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一所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应该包含很多要素,例如学生的质量、专业的种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学校的科研能力以及学校的声誉等。而经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如何提高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就体现在校园文化的“不易模仿性”,而“不易模仿性”就是指校园文化的特色。中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大学之所以著名,是由于其鲜明的特色。因此,高校应该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结合本校办学的特色,凝练出具有鲜明的特色的校园文化。

4.完善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收到一定成效。学校要从宏观和战略高度,在参照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并将这些建设的经验及作法,设立成为一种学校制度,在制度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行,同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前后连续性。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检查评估体系当中,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的党团组织,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各高校应充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开辟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新思路,真正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

制度建设落后是独立学院创业之初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六:第一,未能严格落实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展缓慢;第二,学校董事会未能正常履行职能;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级管理权限过小的问题;第四,管理人员权责不明,分工不够明确;第五,学校制度有生搬硬套“一本”“二本”院校制度之嫌,缺乏创造性;第六,缺乏制度意识,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由于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以及未能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单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缺乏校园活动的沉闷校园中,师生课余生活缺乏多样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层次不高的体育、娱乐以及商业活动,缺少以道德实践、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文化艺术等为主题的活动;第三,校园社团缺乏活力。

较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建设中普遍受到重视,甚至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一本”“二本”院校,但是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满足学生基本活动需求的场所偏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三是缺乏高雅人文艺术景观。四是学院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五是校园绿化不够,自然环境尚需美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人才培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教学讲坛、开放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内媒介,以宣传好人好事来树立良好榜样,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此外,作为培养高级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教育学生时,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要以各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方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着手,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奖励和惩罚使学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具体化,变成具体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强化。而进行制度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备完整性;二是制度应科学、可操作性强;三是保证制度的公正性。

3.搞活“第二课堂”,打造课外“品牌”文化。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独立学院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等特质带动学生社团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形成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课外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发明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外活动,并借此推动发展建设学院“品牌”文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物质文化基础。

(1)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外在具体表现为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足够的办学以及活动用地,提供丰富的健身器材和社团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增强师生归属感是独立学院形成自身独特校园文化所必须做到的。

(2)打造标志性建筑,形成特色办学文化。打造标志性建筑是独立学院将其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特质等具体化并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所借助的主要手段。以标志性建筑为中心,以组织化、标准化、统一化等为标准,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乃至校服校徽等进行统一设计,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得以突显,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浓郁学习文化。独立学院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切不可忽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若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限,则会对浓郁学习文化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

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独立学院的`设立,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同时,也遇到了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实现自我文化创建与定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等方面来思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作者:徐晓元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21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移植创建与定位整合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和办学实践中培养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主体以及多样的形式教育引导和陶冶全体师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是高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直接的影响着同学们的思想行为,班级文化有着不同于课程教育的文化育人作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们对它既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广义上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一般认为,班级文化首先是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整体。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想形态[1]。

班级文化是所在高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制约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我们只有把班级文化搞好,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就不难培养。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知识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资源和力量,我们所要营造的是和谐校园下的和谐班级文化,它是一种充满民主、文明、自由、团结和理想的综合体;我们不但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还要增加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敢于面对困难、直面挫折的文化氛围,才能将班级文化建设做的有深度、有层次,和谐的校园文化才有所保障。

(一)前期准备工作整体规划统一思想。

班级的整体规划是班级文化的主体结构,作为班级的主要指导老师(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需要根据班级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以及学生的特点,仔细研究,确定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依据。另外,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师生统一思想。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后,班主任带领同学们共同展望本班级的美好未来,要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传达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全班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班级文化建设上来[2]。

(二)中期实施过程周密实施及时调整。

当班级文化经过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可之后,就需要开始对班级文化的规划予以组织实施。这一个阶段是时间最长、变化最多、情况最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调动班干部和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需要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就需要规范师生的言行,保证班级文化建设朝着既定目标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文化也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要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对班级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影响查缺补漏及时调整。若经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后,发现有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要及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对于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在这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和工作等多方面考虑,不可以只顾及班级目标而忽视甚至伤害学生。

(三)后期巩固工作认真完善继承发展。

班级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形成的,这就需要对班级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予以继承和巩固,同时不断深化和完善。班级是学校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当班级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下,逐渐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班风和学风时,必将促进班级学习环境的优化,巩固和完善了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的发展又会持续地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也能带动整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

(一)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对荣誉的崇尚,一方面,我们可以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调动他们积极性。通过参与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组织对个体的崇高评价,班集体荣誉或成员荣誉的授予其,都可以满足班级成员的自尊需要,是激发班级成员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另外,我们也要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3][4]。

(二)构建民主治班的工作机制。

在自主择业的竞争压力下,在社会大的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无可非议的,学生为了获得自身的某种利益,如为了拿奖学金、争取各种荣誉称号、入党、为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等。因此,班级的各项工作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力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和文明的班级环境。逐渐建立起班干部产生机制、班干部监督机制、班级议事机制、公平竞争机制、财务公开机制以及奖励和惩罚公开机制等。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道意识,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三)开展有深度的班级文化活动。

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是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虽然校、院开展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毕竟是点上的,不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直接参与。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同学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只有班级里的集体活动才是面上的,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直接参加。活动不但能提供全班同学展示才能,发挥特长,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时,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也的一个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过程,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们相互理解,相互认识,化解隔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进一步推动学风班风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完善,班级作用受到削弱,宿舍概念逐渐强化,我们有必要从宿舍为单位入手做好宿舍文化的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最小单位。宿舍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教育思想、教育措施的接受态度,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文明、和谐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素质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健康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愉快,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日趋迅速,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希望与痛苦兼有。作为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高心理素质,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健康的心理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精神颓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者疾病。我们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切合实际的目标,力求做到胸襟开阔、性格开朗。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和人文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参与,遵循基本的原理,按照一般的程序,采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提升靓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也只有当班级文化建设能被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被绝大多数同学所遵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的时候,班级中的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便能够产生极大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一种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周永生。管理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母海林,胡叶茂。论班级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xx,(6).

[4]申望,周欣。员工管理手册[m].新华出版社,20xx。

[5]王金宝。现在阶段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三点建议。

(1)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2)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3)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刘志伟,黄伟。全方位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j]。山东农业教育,20xx,(1)。

[2]@白晓会。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3):108110.

[3]@张道田。对校园文化建议的辩证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20xx,(3):7172.

[4]@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合唱不是一门独唱艺术,不允许学生任意抒情,它是集体的表演。合唱活动的演出和排练是在指挥者的指挥下完成的,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演唱要求等,都需要通过合唱参与者与指挥者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合唱需要学生能够一心多用,一边看指挥,一边听别人的声音,一边感觉自己的声音,所以长时间的合唱训练,可以很好地强化学生的反应能力。合唱活动是由一个集体在同一场地唱同一首歌,这样就要求全体参与合唱队的学生收敛自己声音的个性,多与人交流、磨合,才能适应合唱表演的要求;还要在音色、音量及情感表达上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样歌曲才会优美动听,集体观念便潜移默化地形成。合唱艺术是需要每个参与者配合意识与平等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完美的效果。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凝聚的过程使参与者在领悟合唱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具备了潜在的良好品质。和谐、协调、平等、包容这些体验,无不对大学生的素养、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只有具备了以上良好的品质,才能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万千变化的现代社会,并在稳定中求发展。

合唱活动是校园精神文的良好载体,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的先进文化为主导方向,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沉淀的校园精神为底蕴;校园文化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活动过程。一定的精神文化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合唱活动的开展正是兼顾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于大学生而言,隐形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潜移默化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潜在的、间接的,可以避免现行教育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所以,合唱活动是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隐形德育资源,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合唱活动正是具备了这种功能,合唱教育在校园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功效。经过指挥或艺术指导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合唱作品,可以使合唱参与者能够完整地把握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种艺术行为活动不仅能够深深地感染合唱队每一个参与者,而且还能够与广大听众中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在艺术欣赏和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祖国、增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望与行动,从而达到对所有活动参与者和欣赏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远比课堂说教要有更有效果。

合唱艺术是一门悠久历史。马克思说:“人的审美力是以往历史的全部积累”。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中外各时期的优秀合唱作品,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音乐发展史的脉络,准确地掌握各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对于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的普及、严肃的音乐的弘扬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知识性的合唱教育是奠定校园合唱艺术的基础手段;情感性的合唱教育是增添校园合唱艺术文化感染力的重要措施;合作性的合唱教育是形成校园合唱艺术文化凝聚力的最佳途径;创造性的合唱活动是校园合唱艺术文化提高综合素质的最高境界。合唱艺术活动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积极地开展高校合唱活动,充分发挥合唱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合唱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参考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餐饮浴中心、建造了学校标准化厕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绿化了校园,规范了校园布局;还建造校园网、计算机房、各班、室全部装配了电脑、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条件、配发了刷牙器具、配备了专职生活教师。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依山观水,绿树成茵,环境清幽。

1.2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我们在墙壁上科学的设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学校充分发挥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通报栏等作用,及时报道学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还将庄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国在我心中长廊、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礼仪长廊、安全长廊、卫生长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思想和严谨细实、创新求真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项教育”。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教师“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实行校本教研工作负责制,要求做到有实在目标、有清晰主线、有梯级层面、有细节管理、有展示平台;开展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学习型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教研探索过程中,教学研讨常规化,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一课多上”和“同课异构”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研究解决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体备课,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以老带新;广开渠道,邀请市、县教研室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他们传递教改信息,传授教学经验。坚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启发人。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1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做文明学生、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第九、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以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拔河比赛等。还开展诸如:校少先队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国旗下的演讲、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题活动。学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以“讲文明语言、做文明事”为主题的三月文明礼貌活动;特别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洁、文明祥和。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3培养学生能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的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各班开展的“今天我当班长”“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校如家。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只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目前,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内容之一。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学校开始尝试、摸索、创新、实施。创建中,我们存在一些误区,也有“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嫌疑,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

1、生搬硬套——借学校呈现校园文化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不乏有生搬硬套的现象。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礼行知情”等等,很多学校抛开了校本实际,套用其他学校的文化成果、规章制度运用到自己的学校,借用他人的方式方法,摒弃了老师学生的实情。这种“文化”,往往是昙花一现。

2.2.模仿抄袭——学培训交流、学习模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种形式,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条路上,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模仿或抄袭,那么也同生搬硬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能够在模仿中借鉴可行的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地域特色、校园特点整合实施,那么就是一条阳光大道。在现行校园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着别人的硬件建设、主题内容,追求形式而不顾内涵的体现,这种“文化”,也只能是盲人摸象——四不像。

3.3.跟风赶潮——俗城市和农村有区别,高中和小学有差异,风俗和习惯有不同。校园文化更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在城市学校塑一尊雕塑是时尚,但把同样的雕塑放在农村的教学楼前就不伦不类了。每一种潮流都强装在一所学校,这种组合就不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了。雕塑如此,内容更如此,今年跟着赶“经典”的风,明年学着追“书法”的步,后年又觉得“礼孝之行”不可少,这样一来,劳命伤财,累死三军。这种“文化”,仿佛欣赏巴黎的时装周,样样都好看,每样都无法上身穿。怎样做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文化入心导行?我认为,她应该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和大家理解的仅仅就是“墙壁文化”“硬件投入”有很大的差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地方特色、师生所长制定文化发展主线,围绕主线开展有序的工作。确定文化的目标、方向、主题、内容,制定实施的方案、计划、规划和具体步骤。以校园文化主题为核心,稳步前行。

一、活——活动激趣、活力健体、活化教育。

1、丰富多彩激兴趣——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更充分的结合文化主题开展活动。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学校可以举办:诵经典朗读赛、读经典演讲赛、唱经典歌曲赛、演经典表演赛……以活动为载体,让主题文化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润滑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村”。让校园文化富有情趣、情感、情操;让校园文化在口中、在身边、在心里。

2、身心健康促成长——活力活力,这里指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融入校园文化,散发无穷的活力。按要求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怎样将校园主题文化渗透到身心发展中,有待于我们共同思考。学校大多开设了课间操、活动课、特色班、兴趣组,运用小团体,融合大主题就是一种智慧。例如:以“礼孝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来说,可以在课间操融入“感恩手语操”、在活动课融入“互帮互助游戏”、在特色班可以建立“文明星之窗”、在兴趣组也能树“孝道仕女”的典型……富有情趣的主题文化依托活动为风力,有了基础,校园文化的活力就可以彰显。注重学生悦学的培养,发展学生有益的身心同样不可忽视,当然,也一样可以让校园文化有活力可言。

3、彰显特点扬个性——活化教育,不能是书本的复制,也不能成为考试的模具。教育,是心智的开启、品性的怡情,面对活生生的个体,是充满鲜活、颜色、动感、灵气的个体。所以,校园文化必须成为活化教育的催生剂,只能是教育跃动的精灵。校园文化是面对全体,更是扬长避短,彰显个性的舞台。例如:校园文化建设不要分数,照顾了学困生;文化建设不求绩效,只要让“校园特色”变成了“特色校园”,就是成功的。杜绝校园文化生搬硬套,因为每个学校存在不同的差异;不能校园文化模仿照抄,因为每个区域都有特有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

二、润——隐性润心、显性润行、内涵润情。

1、隐性如空气——润心确定校园文化主题,让学校散发的文化气息沁入心脾。如:学校图书室的干净宁静、食堂的整洁有序、教室的歌声、掌声、办公室的写字声、读书声;操场上的英姿飒爽、奔跑、笑声……还有随手捡起的垃圾、亲和甜美的问候、恭敬有礼的握手、鞠躬点头的敬礼……这些就是校园的隐形文化,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让人神清气爽。

2、显性如航标——润行近年来,学校不缺乏硬件设施的投入:实验室、篮球场、塑胶跑道、音乐室、舞蹈……相关的教学辅助设施配套齐全,随即,相关的宣传牌、告示栏、警示标语成为了校园里另一道别致的风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标语挂在食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横幅粘在教室;“我是一棵草,爱我像爱宝”的小木牌竖在草丛中……显性的文化指导大家的行为,明确的指出了我们该做的或不该做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内涵如花香——润情不管是沁入心脾的言行举止,还是指导行为的警示标语,只能产生短期或者是暂时的感受,能够一生受益或者陶冶情操的是校园文化内涵之所在。曾经感叹过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名为“大榕树文化”,学校把“大榕树”的历史、生长、寓意、品格、气质、特点通过活动、课堂、综合实践、校本教材、歌词诗赋传递给学生……在校的教师对大榕树的研究形成了课题,学生对大榕树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以大榕树的品格作为精神目标,引领思想,指导行为。这样的校园文化没有花里胡哨的景点,只有校园里历经沧桑的大榕树;没有刻意追求创新改造,只是结合校本实情不断深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如花香,染其身,就会散其芬芳。总体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形态,不管建设怎样校园文化的内容,我们都不可否认她的重要意义。让校园文化成为活化教育的雨露精华,让校园文化能够润泽生命而闪烁零星光彩就是我们正在付出,并将坚持到底、不言放弃的理由。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原有的理论和方法等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重点的个性化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本文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探讨个性化教育和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

(二)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具体来说,个性化教育就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它的具体特征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突出渗透式教育等。

(一)两者都强调。

“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承认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个体的个性需求和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为特征,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健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多样化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人,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强调树立“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个性化教育与和谐校园在内涵上是高度统一的,它们的立足点都放在了人的高度发展上,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都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个性化教育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当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了,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是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两者都突出了“和谐”的意义。

和谐是指各种要素之间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稳定状态。个性化教育也突出和谐的氛围。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和谐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三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和谐校园当然也是一种和谐教育。即一种以校园为纽带,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合力,各种要素之间全面协调、优化发展的育人氛围。

(三)两者都重视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个性化教育能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经过多年探索,自身特色凸显。学校提倡在学生教育中,以生为本,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学校倡导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完成“五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是:一是要系统研读一本书。学生在读好专业书籍外,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系统精读一些书,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净化心灵。二是要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人类虽有不同语言,但有共通的情感,能够于语言文字之外传达这种情感,并引起共鸣的就是音乐,音乐能消除烦恼、陶冶性情、激励斗志。三要爱上一种体育运动。可以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也可以是游泳、瑜伽、健美操或者桥牌,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体魄,激发活力,绽放青春,快乐生活。四要认认真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的义工型,也可以是到工厂企业参加锻炼的学以致用型。五要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是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可以是独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也可以是参与科技竞赛小组。在团队里,锻炼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校园读书节活动异彩纷呈,乐器培训班火了,运动场上热闹非凡,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产业园。“格物致知,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得以彰显,校园育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和谐校园建设同样需要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和谐校园的内涵。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打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思想感情,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有效提升个性化教育质量。综上,个性化教育与和谐校园创建是有机统一体,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大学生一般都有参与活动、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以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大学生的兴趣点各异,需求也不同,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为大学生参与活动、展示自我提供了空间,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参与欲。展示个性、表现自我是大学生的突出特点,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表现自我,从而获得心理满足感。在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充分彰显大学生组织领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突出他们的文娱特长,表现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才能。大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需求也必然是多样性的,他们都可以在校园文化这个舞台得到精神娱乐、情感宣泄、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表现欲、需求欲,在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广阔舞台空间。

高校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对该校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深刻影响、指导和规范着每个校园里的大学生,使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文化活动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活动本身的评价和态度,容易和他们对社会的评价相联系,从而对大学生自身世界观的形成与转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对个性化教育的影响,最重要的价值便是它对大学生创新才能的积极作用。高校是科学精神最为活跃的阵地,必然赋予大学生敢于创新的气质,不断对原有文化突破和创新。高校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不断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拓展了空间。

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环境熏陶、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校园文化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文化氛围,这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功效的环境熏陶作用。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特征,使得参与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性化特征得以改造和强化,形成与校园文化环境特征相协调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参与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等社团活动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个性得到强化,意志得到锤炼,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个性。校园文化对个性化教育具有教育引导、实践锤炼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3):1-9.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探讨论文

1.1学校管理。

德育校长任组长,学生处具体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一是,制定德育工作要点和德育配档表,指导专业科及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制定专业科及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每月汇总公告;三是,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经验交流,丰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四是,组织全校德育活动,例如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升国旗仪式、周末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

1.2专业科管理。

专业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一是,做好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二是,协助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三是,组织班主任进行德育研讨;四是,组织专业科文体活动的开展,凝聚力量,展示专业科风采。

1.3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德育阵地的指挥官。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问题生的稳定转变工作;二是,组建班委,制定班规,确保班级正常运转;三是,人性化管理,打造特色班级;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五是,主动开展家访工作,争取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支持。

1.4学生自我管理。

三自教育是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德育管理的目标,学校通过组建学生会督察员队伍和搭建德育实践周两个平台实施三自教育。各班级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督察员队伍,学生处负责督察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从中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德育实践周由学生会组织管理,每个班级轮流上岗执勤,确保每名同学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亲身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提升了服务理念、提高了管理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引入更多的企业公司,使校园与企业文化共融、品牌提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学生更新理念,提高技能,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于德育管理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职生充满了朝气,散发着活力,他们需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青春舞台。团委组织社团,选聘老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晚会、经典诵读、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志愿者活动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通过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来提升自己。

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努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二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理论支撑。三是,丰富创业实践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宣传栏、等平台的宣传作用,把创业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聘请创业资深讲师来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大学生创业园区、参加商业计划书大赛等活动。四是,搭建创业实训平台,组建创业工作室,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加强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将知识资源转化为创业资源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当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只要始终不渝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丰厚的文化底蕴,势必会给更多的中职生带来美好辉煌的明天!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实现途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具有的传承功能,促进了学生精神世界归属感的形成。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实践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拓展提高搭建了良好平台。

高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及诸如科技节、讲座论坛、艺术节等一大批学术、科技、文艺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办学理念、学科层次与管理理念等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反映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载体的培育设计上。

(一)校园环境文化缺乏特色,育人氛围不明显。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渗透于校园环境的构建与营造中。校园环境的物化形态主要为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与校园传播媒介及信息。目前,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校风文脉特色以及环境教育功能普遍不足。比如,中国大学的科学景观、人文知识景观的数量太少,形态单一,内容浮浅,造型乏味,过分讲求形式,缺少人性化、时代感和认知挑战性[6]。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未考虑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涵义,单纯地讲求经济与实用功能,缺乏个性化构景造景,学校的内涵精神没有得到彰显。

(二)内容形式雷同,特色校园活动亟待培育。

一些高校在举办一些主题类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时,活动内容形式过于简单,有时各个组织单位举办活动的形式差别不大,甚至雷同。这一方面是由于活动内容本身局限,延伸空间小;另一方面各组织单位各自为阵,协调度低,造成了活动分散,形式千篇一律,各组织方资源未能互补利用,强大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未能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挖掘自身特色,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需求了解不足,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欠佳,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育人内涵目标未能真正体现。

(三)育人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数量。

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目标不太明确,存在讲究形式主义,为开展而开展的现象。其一味追求数量规模,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有些大学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了纯粹的娱乐消遣活动或者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活动,完全排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成分[7]。甚至一些活动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在教育引导上,可能给学生造成思想教育上的误区,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针对存在的问题,大学校园文化需要内涵建设,把握全面育人的核心要求,在建设中坚持学生主体、个体全面发展、特色品牌、注重实效及创新等理念。

(一)学生主体理念。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这一职能赋予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内涵开展。在建设中要坚持学生主体理念,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体验与参与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在内涵培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满足其个性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其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其丰富的想象与创造潜力。

(二)个体全面发展理念。

个体全面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映,讲求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等全面的发展与提高,讲求德、智、体、美等个体发展因素的有机融合与协调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活动载体的设计与开展中,要有的放矢,将学生全面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力求达到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有所进步的目的。

(三)特色个性理念。

特色文化、个性文化的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必然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树立特色意识,培育特色化、个性化校园环境与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专业条件,集中优势力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自身特点,提供独特的文化育人载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兴趣与个性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丰富广泛的选择空间,也有助于提升个体发展的质量与效果。

(四)创新理念。

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其创新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文化在继承上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如果校园文化不能跟进创新,就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育人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创新主要是围绕工作载体机制的创新展开的,包括了设计理念、活动形式、传播媒介等多个方面。同时,创新理念也要求为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学生提供发挥自身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创新空间与平台,培育创新精神。

在校园文化内涵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围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利用高校自身现有条件,实现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需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依托学生兴趣,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文化。

育人内涵学生兴趣与个性化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切入点。无论是科技学术活动还是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创作设计开展需要改变以往盲目的、脱离学生兴趣与实际需要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学生兴趣与需求为出发创新活动内容形式,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发挥。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思想道德、人格品质、价值观培养等教育思想融入文化活动中来,同活动本身有机结合,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得到体现,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借助专业学科优势,精炼文化品牌。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硬件设施设备,最主要的是有多种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学科与相应的师资力量。同样,这些资源的优化利用为校园文化育人内涵的实现提供了多种途径。依托专业教学研究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设计不同深度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职业技能大赛、情景模拟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学术竞赛等品牌,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结合,与课堂教学研究相辅相成。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以高校常见的辩论赛为例,法学学科专业可针对某一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辨,从而形成模拟法庭辩论形式。同样是辩论赛,如果与哲学学科结合,就某一哲学命题进行辩论,其内容、形式与效果就不一样了。所以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科及相应的师资结合,将专业知识的应用融入活动内容,深入挖掘专业特色,会精炼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潜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只有通过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更加贴近学生兴趣与需求。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学生团体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普遍的兴趣、需求与利益诉求,有效地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目前高校存在诸如班委会、学生会等代表学生群体利益诉求与服务学生的组织;还存在根据兴趣爱好与共同志向组合的团体组织,最常见的是有一定组织规范性的学生社团组织,也包括学生创业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临时性的学生团体。高校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过程中,需要给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活动立项及经费保障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主发展空间,重点扶持一些具有专业特征的团体组织及所开展的活动,为进一步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创造条件。

(四)注重实践体验活动与文化创意活动的培育。

实践体验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最为直接有效途径。实践体验类活动要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创作,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与自主实践创造,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实践能力,锻炼人格品质,同时又弥补了德育与专业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以公益普法宣传教育为例,法学类专业学生即可以搜集相关真实案例并分析演绎,利用分角色情景模拟法庭的立体形式展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公众深刻体会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必要性,提高公益普法的实效性。高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地[8]。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宽容个性、鼓励创造的氛围,创造潜力与能力丰富的学生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创意活动开展的沃土。校园文化创意活动为满足学生的创作兴趣爱好,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与人格品质及创作能力的锻炼提供了途径。

(五)构筑特色校园景观,合理利用校园宣传媒介。

校园景观设计需在实用与经济原则的基础上,讲求人性化、人文和特色化,积极营造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反映校园特色与校园精神的传承。同时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其参与规划设计。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与能力,美化了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与理念的认同度。包括校徽、校旗、道路指示牌等在内的高校视觉形象系统及雕塑、建筑小品景观都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作为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采的平台,校园媒体要广泛收集典型的学生个体、组织及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宣传,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大学校园新风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诸如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新的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学生参与性强的特点,设计新的活动形式,诸如主题辩论与网上沙龙,增强媒体宣传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民族经济得以高效迅猛发展,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上得以快速提高,人们在的衣食住行消费上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心理,需求带动消费,“衣食住行”首当其冲,社会审美价值改变了人们对于服饰美及服饰文化的理解。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有包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能够直接反映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美的需求,同时,人们对于服饰文化自身所拥有的精神文化因素要求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美丽的服饰装扮自己,增加对自己的自信,而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为突破口,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和促进的作用。1.重视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要活跃校园整体文化的气氛,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首先,在很多大学的公共课程中,很少有关审美的课程,学校应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学习美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美学提升自己。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专业的服饰文化课程,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丰富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再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服饰文化,学习服饰文化的习惯。对于一些学生在服装审美层面上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点,学校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和渠道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应加强个人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2.避免校园内服饰的单一化,校园服饰的设计,特别是针对大学这一特殊环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运动休闲装成为主流的服饰,就造成了穿着的单一性,在一个新的时代,更应该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学会用服饰充分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时尚的元素,而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应积极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制度建设,对一些能够弘扬学校文化的东西积极引导和推广。运用校园社团的优势,成立一些关于服饰文化的社团,提高服饰文化进行宣传与互动。通过现有条件加强对服饰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网站等平台推进服饰文化的引导效果。学校定期举办服饰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服装设计周等活动,坚持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设计,给予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理念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从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服饰文化中自身的作用,提高自身校园文化的参与意识,主动接受、参与服饰文化建设。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树立科学正确的服饰观和审美价值观。认真学习服饰文化相关内容知识,对自己掌握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升华,并将理性、低碳的消费理念灌输自己的知识中,成为新时代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综上所述,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效果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促进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校园精神面貌,使全体师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了解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这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职校建设也深受重视,人们的三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校学习,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校园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投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推动职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这一办学宗旨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开展快乐富有生气的体育活动也可丰富学生体育生活,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体育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体育精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体育氛围,在达到发现体育文化的同时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面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使学生自信从容面对未知的新生活。

职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其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

(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学生往往更重视文化课目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不明白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抱怨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的这些片面的思想和其的一些不配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学校领导和制度的支持力度不足。

职校校园领导作为学校的核心,学校一切工作都由其决定,如果学校领导对体育文化进人校园的体育文化的关注力度大的话,许多学校内部政策的制定一定会向体育方面倾斜,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可以在空闲之余融人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另外,相关制度的建立是推动体育建设的有利武器,制度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体育教师的缺乏、老师专业性不强、所带班级多、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体育的发展。有些职校体育设施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体育方面的宣传,学生对许多事情不了解,也为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经费有限,虽然想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发展,但确是有心无力,学校也很少组织体育方面的活动,许多学生的能力并未真正展现,使体育与学生距离较大。

由于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愈演愈烈且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体育文化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以前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方式主要是参加校运会,许多同学未真正从中获益。因此校运会除了要有传统的节目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添加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质的节目,如:一些带有体育色彩的游戏、体育知识竟赛等,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单一的体育竟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而且达到了传播体育文化的目的,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激发其兴趣。

(二)使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途径多样。

要想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条路走的长远,途径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职校体育文化的宣传有多钟途径,如: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进行定时校园广播等使学生来了解体育方面的事件、体育项目、基础的体育知识等,与此同时,职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微信关注等活动,使体育文化知识一步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育充满兴趣,积极参加、了解体育知识。

(三)职校应规范各种管理制度来促进体育文化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职校文化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管理制度的规范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育课上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使学生按规矩办事井然有序,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老师学生双方的不足,使老师尊重差异,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各项保障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开展。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加强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需求成立相关的体育组织或是体育俱乐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化被动参与为主动竟争,在体育中健身,在文化中成长。除此之外,职校应大力发挥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亲民作用,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真正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

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面对今后的生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这需要学生改变旧的认知,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体育制度,使学生参与体育工作的主体性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主体共同努力。本文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后的实践中发展完善。

1王慧,韩立森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性及其功能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5(3)13一15.

2林叼阳,夏宇,许万林。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8(4):40一42.

3张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xx(l)。

校园文化建设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构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基本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学校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礼貌美”的思路,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了我校学校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是: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整合学校时代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学校师生生活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为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的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职责。2010年3月,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鹰潭市田家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资料,筹划了建设进程,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学校还先后经过中层干部会议、年级主任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宣传,营造了一个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构建高雅的学校环境。

1、搞好学校美化净化亮化,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美化、净化学校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美化、净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校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据不完全统计,用于学校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已有100多万元,如今学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绿化覆盖率达70%。几年来,我们除按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建设课室、实验室环境外,还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调整,如新种了常年坚持绿色的草坪,修建了文化休闲广场、灯光网球场等,在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写上了学校的校训:“团结、求实、创新、健美”。`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党的教育方针以文字的形式与学校的美化融合在一齐,激励学生放眼现代化、放眼世界和未来,做一名高尚的人。另外,我们还进取培养学生参与学校的美化净化工作,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实行课室、宿舍、校道每一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清洁卫生制度;实行学生饭堂定位就餐的制度,要求学生礼貌用餐、节俭食品、珍惜粮食,真正使美化、净化与学生的教育和行为要求到达了有效的结合。

2、进取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在进行学校环境改造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的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进取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近几年,我校添置了标准化实验室7间,完成了实验楼墙体粉饰、学校亮化工程、学校图书综合楼、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400米标准田径场、6块篮球场的新建和改造工程,提高了上述场所的文化层次、优化了文化环境。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达6万余册,学校的学校网经过宽带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网,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文化层次,为深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的点晴之笔。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方针,按照“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思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经过分布在教学楼前后的宣传橱窗、教室及花池、草坪文化牌的爱护环境的提示语、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二是经过每学期一次的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如“田中是我家,人人爱护它”、“做礼貌健康的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经过这些专题活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礼貌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

2、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我校异常重视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这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和谐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经过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的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经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景,为教师排优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经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3、利用班级宣传栏,建设班级文化。

(1).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多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每周一升旗、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秉承传统礼貌,弘扬民族精神”和“国不可辱、民不可欺、我当自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过与市综治委、梅园派出所、梅园社区等单位长期开展法制之光、禁毒宣传、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模拟法庭、法律讲座、橱窗、法律知识测试等教育,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加强法制教育。经过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持续开展了“塑造礼貌学生形象”活动,开展了“爱父母”、“爱学校”、“爱教师”、“爱老、敬老、助老”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大力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坚持“爱心救助”、“学雷锋讲奉献”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3).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学校。我校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学校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文化讲座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校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礼貌班级评选活动、读书、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学校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成立了学生铜管乐队、舞蹈队、合唱团及美术兴趣小组,进取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并在省、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和和艺术节,更是师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他们用自我的运动天赋和艺术才华,既锻炼了自我,又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也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5)、以弘扬田家炳精神为中心,开展感恩教育。经过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宣传板报、感恩征文活动和参观田家炳事迹陈列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懂得付出和回报,懂得去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懂得去关心帮忙他人,提高学生的学生道德水平。

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班子成员经常学习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订和完善了了《鹰潭市田家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礼貌班级评选方案》、《创立和谐平安学校实施方案》、《礼貌处室评选方案》、《行风政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学生公寓住宿规定》、《学生公寓内务管理规定》、《模范寝室、礼貌寝室评比办法》《绿化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爱护公物公约》等100多项制度,为促进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供给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所以,我校已经构成了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将坚持不懈的长期开展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充实活动的资料,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品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总之,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