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探讨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6 08:30:25 作者:温柔雨

范文范本是一种优秀的文学素材,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体和风格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写作视野。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其凭借着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主要从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馆员优质、专业的服务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人们常用“四点一线”来描述当代大学生的单调生活,所谓的四点即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可见,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蕴含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学校科研课题的开展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技术支持,研究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还能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源自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演讲用语。当时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后被众多的高校扩展和演绎,一直以来对其概念的说法也众说纷纭。笔者所理解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和高等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指的是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所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信息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着广大师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日益多样化,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有影音文献,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不断升级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们获得信息的最佳去处。图书馆优越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它能够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1.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认知文化的影响。

认知文化即智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有赖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巩固、拓展和延伸。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仅靠课堂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门类的“通才”式的人才。培养“通才”式的人才,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依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发展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

2.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

价值文化是指人们在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急需心灵的滋润及情操的陶冶,教师的教书育人、职工的服务育人对他们的价值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发、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更为重要。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疑在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审美文化的影响。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美和接受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大学里的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胆识和反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民俗艺术、历史文化艺术、文学艺术等。这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文化,促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得到有力的提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的开展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高校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形象和品位的象征之一。庄重自然的建筑风格、清新幽雅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校园中最绚丽的一道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优美,功能分区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备课室、自习室等为教师、学生及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了空间;悬挂的各种名言警句,摆放的各式花草树木、石雕都在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精神,表达着一种理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化。2.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环境幽雅,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图书馆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家坐在一起屏声静气、潜心研究,浓烈的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场效应生长着灵感,生长着智慧,也生长着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意识,是任何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查询及学习的场地外,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馆办刊物、图书馆主页等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就开设了“书讯与荐购”栏,及时向读者提供新书、好书,还建设了“网上精品课程”导航库,为广大师生免费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学习。另外,馆里还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们举办各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他们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三)高校图书馆优质、专业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一批专业、高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馆中本科以上人员占88.4%,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4.8%。高素质的人员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良好的服务形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读者,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图书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成功发展。另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等学府的形象。图书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和谐、有序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在读者服务、岗位考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6]王鹤静.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文档为doc格式。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探讨论文

1.1学校管理。

德育校长任组长,学生处具体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一是,制定德育工作要点和德育配档表,指导专业科及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制定专业科及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每月汇总公告;三是,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经验交流,丰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四是,组织全校德育活动,例如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升国旗仪式、周末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

1.2专业科管理。

专业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一是,做好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二是,协助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三是,组织班主任进行德育研讨;四是,组织专业科文体活动的开展,凝聚力量,展示专业科风采。

1.3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德育阵地的指挥官。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问题生的稳定转变工作;二是,组建班委,制定班规,确保班级正常运转;三是,人性化管理,打造特色班级;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五是,主动开展家访工作,争取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支持。

1.4学生自我管理。

三自教育是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德育管理的目标,学校通过组建学生会督察员队伍和搭建德育实践周两个平台实施三自教育。各班级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督察员队伍,学生处负责督察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从中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德育实践周由学生会组织管理,每个班级轮流上岗执勤,确保每名同学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亲身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为自己创造了学习机会、提升了服务理念、提高了管理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引入更多的企业公司,使校园与企业文化共融、品牌提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学生更新理念,提高技能,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于德育管理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职生充满了朝气,散发着活力,他们需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青春舞台。团委组织社团,选聘老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晚会、经典诵读、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志愿者活动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通过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来提升自己。

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努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二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理论支撑。三是,丰富创业实践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宣传栏、等平台的宣传作用,把创业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聘请创业资深讲师来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大学生创业园区、参加商业计划书大赛等活动。四是,搭建创业实训平台,组建创业工作室,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加强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将知识资源转化为创业资源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当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只要始终不渝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丰厚的文化底蕴,势必会给更多的中职生带来美好辉煌的明天!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论文

通过梳理校园文化与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关系,对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文化园圃中一个结构完整且独具性格的系统,它根植于校园的土地,融入了师生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自新力强的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学文化建设,指的是基于知识传授并高于知识传授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将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责任追求、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儒雅风范等要素内化为全日制自学助考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的。自考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倡导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协调发展、同舟共济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含义。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按照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载体、文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导向,通过文娱、科技活动的组织,强化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资源,拥有独立成熟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在积极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的价值取向、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名师导学、院领导接待日、自考生夏令营、“名企行”、勤工助学等活动架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领导与学生、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其主体性。

(四)践行了积极和谐的文化思想。

践行积极和谐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灌输,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实践中体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和而不同”。坚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与学科设置割裂开来,强调办学条件的重要性,忽视师资力量和学科设置的作用,实质上是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缺乏对全日制学生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知。忽视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自考校园文化观念,单纯求虚、求大的粗放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模式,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变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这个目的的意义所在,校园文化的品位也就无法保证。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功利意识浓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学精神严重缺失。在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弊端。导致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自我膨胀等问题,影响校园文化的层次和质量。同时,自考学生很多处于构建理想信念的初级阶段,缺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正视创新精神、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含义与关系。另外,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分突出政治化,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价值选择独立性和批判性,导致自考生独立精神缺失,创新性无法体现。

髙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建设和有效管理缺乏等问题。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幵来,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到对师生内在追求上的引导,缺乏对自考生客观认知、自由个性、终极关怀等精神层面的拓宽,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员参与,尤其需要教师的参与。另外,目前校园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进而影响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夯实物质文化建设,强化育人环境。

第一,做好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校园整体规划布局过程中需要融入学校发展历程、治学理念、办学精神等人文价值,让校园建筑在与校园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学校自身的色彩基调以及规划特色。注重建筑与景观小品在精神层次上的一致性,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性,让师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验学校的人文情怀。第二,完善教学文化设施及阵地建设。加强对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实验实践、文艺体育、饮食起居等场所的规划设计,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固有阵地的建设,积极拓展文化建设的新渠道,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与保障。第三,注重校园环境的园林绿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坚持“因校制宜”,在绿化设计的生态性、美学性、延续性等原则下,力求与校园的各类建筑与设施上达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体现校园物质环境的场所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科学氛围。

第一,弘扬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层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确认识学校的历史传统、历史使命,明确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进而转化为自考学生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身份定位、价值定位。在认同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激发自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注重加强对自考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将自身学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自考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进德修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名师导学”专题辅导、“弘毅致远”实验班精品工程、“力学笃行”实习实训技能项目等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浓厚学习风气,培育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规范,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校园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师生实际的、科学性的规章制度。善于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利用文化上的归属性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激励机制,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奖优济困”奖助学金体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第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轨迹,结合自考学生的性格特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强化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网络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

第一,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学校学院德育网站,打造新闻信息平台,使学校网站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同时充分研究学生层次和学生心理,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利、高效、灵活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宽教育的纵向横向空间,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新的飞跃。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制度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媒体环境。

作者:潘俊宇唐琳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建设校园文化的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净化师生的美好心灵;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能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黑板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雄模范的画像、科学家、音乐家的名言,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优美、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环境文化的发展,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要用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用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高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师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结果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潜能。

2、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教风建设。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需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人际关系建设。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上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所学校的优良校园风气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完善健全的校园规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让每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奠基,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营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舒维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11。

[2]张宝志,侯宝宁.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34。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xx〕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

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探讨论文

(一)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管理体系中偏重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教育,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二,管理体系中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制约。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宣传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制约,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实训场地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赖以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缺少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止步不前。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具体表现是: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软件设施的建设;第二,偏重校园环境建设,忽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三,只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理论的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训场地;第四,校园文化没有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第五,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精神,校园文化没有特色。总而言之,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文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改革政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建设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等办学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仍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建设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将校园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体师生,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员工;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是学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营造校园环境、加强社团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是塑造企业形象、培养团队精神、价值观建设。第二,盲目照搬企业管理经验。部分高职院校将企业管理的经验引进到学校管理中,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或军事化的管理,以工作绩效和实际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精神追求,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丧失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校园活动缺乏高职特色。

开展校园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如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文化活动节”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缺乏创新,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没有形成高职特色。例如,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中有很多是娱乐性的活动,仅仅起到了娱乐的作用,却不能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校内部活动居多,很少与企业、社会形成联系,也没有与学生的职业教育相联系,不能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使很多校园活动流于形式,不能促进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无益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提炼校园精神,加强校风建设。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形成校园精神,通过提炼校园精神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通过一系列宣传与学习活动,使校园精神深入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心中,增强学生、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应树立统一的宗旨与理念,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的精神,并不断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开展一系列教育与宣传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职业模范”、“道德标兵”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对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职业道德水准高的教师进行表扬与鼓励,并加大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加强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爱岗敬业、努力奋斗、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引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培养校园精神、树立优秀的学风与校风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取得实效,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此外,要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比如,可以采用问卷测评、行为规范测评等考核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思想政治理论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树立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勤于钻研、敢于创新的校风与学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凸显高职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凸显高职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能照搬照抄企业文化,应当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职业素养高、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第二,高职院校应当确立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第三,在校园活动中引入企业文化、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此,除了要加大职业教育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力度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道德人格、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同步提升。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不在科研工作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上。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第一,学校应当加强校企文化融合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学校应当邀请企业精英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第三,应当注重校企文化建设方法的创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引进与渗透,使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实现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建设校园文化的论文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独立学院的`设立,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同时,也遇到了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对母体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实现自我文化创建与定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等方面来思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作者:徐晓元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21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移植创建与定位整合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民族经济得以高效迅猛发展,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上得以快速提高,人们在的衣食住行消费上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心理,需求带动消费,“衣食住行”首当其冲,社会审美价值改变了人们对于服饰美及服饰文化的理解。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有包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能够直接反映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美的需求,同时,人们对于服饰文化自身所拥有的精神文化因素要求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美丽的服饰装扮自己,增加对自己的自信,而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为突破口,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和促进的作用。1.重视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要活跃校园整体文化的气氛,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首先,在很多大学的公共课程中,很少有关审美的课程,学校应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学习美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美学提升自己。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专业的服饰文化课程,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丰富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再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服饰文化,学习服饰文化的习惯。对于一些学生在服装审美层面上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点,学校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和渠道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应加强个人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2.避免校园内服饰的单一化,校园服饰的设计,特别是针对大学这一特殊环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运动休闲装成为主流的服饰,就造成了穿着的单一性,在一个新的时代,更应该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学会用服饰充分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时尚的元素,而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应积极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制度建设,对一些能够弘扬学校文化的东西积极引导和推广。运用校园社团的优势,成立一些关于服饰文化的社团,提高服饰文化进行宣传与互动。通过现有条件加强对服饰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网站等平台推进服饰文化的引导效果。学校定期举办服饰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服装设计周等活动,坚持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设计,给予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理念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从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服饰文化中自身的作用,提高自身校园文化的参与意识,主动接受、参与服饰文化建设。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树立科学正确的服饰观和审美价值观。认真学习服饰文化相关内容知识,对自己掌握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升华,并将理性、低碳的消费理念灌输自己的知识中,成为新时代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综上所述,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效果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促进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山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作者简介:硕忍巴巴(1957-),男(彝族),大学本科,小教高级,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稀泥沟小学全科教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语文、数学教学。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在山区校园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在确保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校园制度的完善,学校应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包括: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工作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活动卫生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公务管理机制等。确保各级管理机制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进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2.组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有能力的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的领导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对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校园文化的维持等进行明确分工。例如,选取有责任心的学生成立学生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3.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的主要力量,作为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以及作风的好坏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第一,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耐心,不歧视,不偏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第二,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校风。

中小学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的校风建设,就是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园风气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学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形中受到抵制,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共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校师生不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经常保持最佳的生活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做好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而做好领导作风建设又是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教风建设:(1)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效廉政、团结友爱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发展和建设。(2)做好教师的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3)关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以社会主义价值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用的人。在校园中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尊师敬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创造优美积极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健康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例如,在我们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校门两侧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发展变迁;围墙内醒目处开设各类信息专栏,如风纪评比栏、表扬栏、教育动态等。

2.在教学区内张挂名人的画像以及有积极作用的名言名句。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校训。在教室内设计好班规、班训,评选出好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优秀作文等贴到班级的墙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操场或者其他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写一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标语等。这样,学校师生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感受―――走近校门,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乐园。在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快乐气氛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另外,学校师生要积极做好并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学习活动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理,努力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轻松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前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互相影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中小学校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当好引导者,做好表率。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尊重信服。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不偏心,在生活学习问题上做到与学生无话不谈。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耐心教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努力克服困难。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妒忌、自私、骄傲的心理,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才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校园氛围。

此外,健康的教师关系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杜绝教师之间出现唯利是图、骄傲自大的不良行为。一切以教育教学事业为重,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是一种共性的活动,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能力、有良好的品质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体和实践活动为基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建设,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国庆唱歌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植树节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举行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冬季运动会、春游、校园歌手、毕业典礼等。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可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优秀电影。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总之,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校园精神面貌,使全体师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了解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这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职校建设也深受重视,人们的三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校学习,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校园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投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推动职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这一办学宗旨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开展快乐富有生气的体育活动也可丰富学生体育生活,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体育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体育精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体育氛围,在达到发现体育文化的同时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面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使学生自信从容面对未知的新生活。

职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其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

(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学生往往更重视文化课目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不明白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抱怨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的这些片面的思想和其的一些不配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学校领导和制度的支持力度不足。

职校校园领导作为学校的核心,学校一切工作都由其决定,如果学校领导对体育文化进人校园的体育文化的关注力度大的话,许多学校内部政策的制定一定会向体育方面倾斜,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可以在空闲之余融人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另外,相关制度的建立是推动体育建设的有利武器,制度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体育教师的缺乏、老师专业性不强、所带班级多、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体育的发展。有些职校体育设施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体育方面的宣传,学生对许多事情不了解,也为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经费有限,虽然想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发展,但确是有心无力,学校也很少组织体育方面的活动,许多学生的能力并未真正展现,使体育与学生距离较大。

由于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愈演愈烈且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体育文化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以前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方式主要是参加校运会,许多同学未真正从中获益。因此校运会除了要有传统的节目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添加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质的节目,如:一些带有体育色彩的游戏、体育知识竟赛等,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单一的体育竟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而且达到了传播体育文化的目的,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激发其兴趣。

(二)使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途径多样。

要想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条路走的长远,途径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职校体育文化的宣传有多钟途径,如: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进行定时校园广播等使学生来了解体育方面的事件、体育项目、基础的体育知识等,与此同时,职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微信关注等活动,使体育文化知识一步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育充满兴趣,积极参加、了解体育知识。

(三)职校应规范各种管理制度来促进体育文化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职校文化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管理制度的规范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育课上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使学生按规矩办事井然有序,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老师学生双方的不足,使老师尊重差异,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各项保障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开展。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加强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需求成立相关的体育组织或是体育俱乐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化被动参与为主动竟争,在体育中健身,在文化中成长。除此之外,职校应大力发挥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亲民作用,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真正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

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面对今后的生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这需要学生改变旧的认知,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体育制度,使学生参与体育工作的主体性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主体共同努力。本文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后的实践中发展完善。

1王慧,韩立森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性及其功能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5(3)13一15.

2林叼阳,夏宇,许万林。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8(4):40一42.

3张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xx(l)。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少不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和陶冶,因此,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彻底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治学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所学校的内涵和积淀,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在的引导与教育。那么,如何在新世纪的社会影响下,有效建设校园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素质。

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所好的学校,它的校园文化一定是深厚的,无论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如,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自己的特色、信仰、情感、意志,被全校师生遵循,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师生;一个学校的环境文化是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先让学生看到、感受到的,无论是建筑风格,校园绿化,校舍布局等,都能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比如,在校园的宣传栏里张贴校园的发展文化、发展史,张贴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简介和获奖情况、张贴名家的字画等等。这些都会让师生在这些直观的环境文化建设中看到校园精神文化的深浅;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一种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保证,没有制度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在制度的引导与监督下,师生才能健康发展,学生也能健康成长,完成学业;众所周知,校园的行为文化也是校园中最直接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到师生之间的活动等。例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日常言行、消费方式、待人接物等,都能反应校园行为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作用。所以,校园各种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才能使校园文化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保证学生心理、思想和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使学校本身也不断前进。

一个校园的德育与文化建设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不管是德育还是校园文化,目的都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和途径。一个有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才能在德育方面很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期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学校校风不好,这就是学校长期发展形成了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学生思想观念,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行为,影响学生的终身。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从思想品德方面做一个健康的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文明礼貌,使师生都心情舒畅,养成开朗性格和高雅气质,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校园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也离不开德育教育的不断促进与引导。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助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一样重要,只是德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是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在网络发展迅速,一些低俗的思想和片面式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一些非理性文化渗入校园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所以,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把它渗透到德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校园文化能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校园的和谐文化能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的因素,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理解、团结、和谐的关系,在教与学方面形成具大的合力。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提高师生素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校园文化塑造师生高尚的人格。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品德的完善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学校的顺利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且要引起重视。因为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自强不息的品质,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和心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校园文化能对师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校园文化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规范师生的行为、语言,而是把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渗透到教育中,让一些模范典型、英雄人物、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让师生养成不断追求,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品质。当然,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每一个教师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去发展、摸索,把校园文化方面的德育价值和作用挖掘出来,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服务。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能为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它也和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协调,互相作用。所以,要想在德育方面教育好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帮助。

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小学校园花样跳绳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的缩影,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平台。以下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xx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