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岳阳楼记心得体会(模板13篇)

时间:2023-12-12 13:45:14 作者:LZ文人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岳阳楼记心得体会

《岳阳楼记》是唐代大诗人范仲淹所著,这篇文言文传承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成为文化名篇。近日我也在研读《岳阳楼记》,在阅读过程中,对范仲淹的思考和人生感悟深有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第二段:文学体裁的品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经典文学之作,其文学品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文中字字含蕴,语言优美,妙笔生花,用典深奥,启示人们对于文化、历史、人情世事的深层认知。文本开端便有“舟次于此,上下四方,鼙鼓喧阗”的壮观热闹,为读者烘托热闹的气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曾经的辉煌历史与沉淀的文化底蕴。文中涵盖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悟与思考,从而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三段:人生哲理的启示。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融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指出了自身在维护正义方面追求的美好愿景,高喊道德亟待被重视,警示社会道德沦丧,对于个体命运与家族命运、国家命运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人生的困境、心境、内心矛盾和挣扎,在文中都得以体现。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人生的矛盾与追求,从而启示出人们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让我们思考人生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第四段:文化传承的意义。

《岳阳楼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它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是古人或是现代人,受到大众的推崇与喜爱。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岳阳楼记》是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思维深度,将继续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段:结语。

总之,《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信仰与情怀的表达,其语言和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的。我们应该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要牢记在心,以崇尚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为已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蒸蒸日上。

游览岳阳楼心得体会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近日,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岳阳楼的历史渊源。

岳阳楼建于1,700多年前的晋朝,虽经历了多次毁于战火然后重建,但仍能保留大部分的原汁原味。登上岳阳楼,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古代的氛围之中。楼内的文物、字画、古籍等都让人们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爱好者来说,岳阳楼无疑是一座无比珍贵的宝库。

第二段: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

岳阳楼是建在湖泊中的一座楼阁,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站在楼顶,我们可以俯瞰整个岳阳市的美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面上荡漾的波浪,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沿湖岸而立的各种古塔、庙宇和建筑物,更是为山水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无论是日出时的橙红色湖面,还是夕阳下的金色晚霞,都让人震撼万分,流连忘返。

第三段:壮丽的文化交汇之地。

岳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和北方的交通枢纽,因此这里吸引了大量商贾、文人和官员。在岳阳楼的文化交汇之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包括文豪曹操的醉翁亭、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岳阳楼诗亭。这些文物和名人故居,时刻提醒着我们,岳阳楼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摇篮。

第四段:感受岳阳楼的深远影响。

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承载着岳阳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岳阳楼坚固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对于我来说,岳阳楼告诉我要将个人的力量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要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

第五段:怀远之情,思古之意。

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祖国的美丽山河有了更深的感受。岳阳楼的壮丽和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和希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怀念起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岳阳楼的游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将努力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游览岳阳楼心得体会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北岳山山腰上,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作为一位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我特意安排了一天时间去游览岳阳楼,这次的体验令我受益匪浅。

首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岳阳楼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厚重感。登上楼顶,一片壮丽的景色展现在眼前,我仿佛能够穿越回古代,想象当年岳阳楼繁荣时的热闹景象。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岳阳楼曾是唐代文人黄庭坚的故里,他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使岳阳楼更加有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其次,岳阳楼教会我如何欣赏美。岳阳楼周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我在岳阳楼下的亲水平台静静地坐着,细细品味湖水的清澈和风景的美好。湖面上,绿树成荫,风平浪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湖畔的柳树枝条随风轻摆,从古至今,总有一些文人饮酒赋诗,吟咏着岳阳秀丽的景色。这次游览岳阳楼,让我更加理解了美的含义,美不仅仅是简单的外貌,而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把握和感受。

此外,岳阳楼也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极高。楼内珍藏着古代文物和文化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杜甫题诗时使用的“岳阳楼砚台”。这块砚台圆润光洁,镌刻着杜甫的名句“登岳阳楼记”。旁边还有一个纪念馆,展示了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重要的是,岳阳楼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在岳阳楼的导游讲解中,我了解到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来到凤鸣山顶。并在唐代时,岳阳楼人气旺盛,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然而,历经沧桑,岳阳楼也多次被毁修,人们不断地修建、保护它,让它屹立至今。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人生也是如此,会有起起落落,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坚持,达到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游览岳阳楼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经历。岳阳楼的历史感、美的鉴赏、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都使我深受触动。我相信,这次游览岳阳楼将在我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催促自己不断前进,追寻更多美好的事物。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

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1)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浩浩汤汤属予霪雨日星隐耀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朝晖夕阴:骚人: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长烟一空: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南极潇湘()。

观极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长烟一空()政通人和()。

或一通。

或异二者之为()一碧万顷()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浊浪排空()。

和空。

至若春和景明()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3、阅读第3、4段。

4、想一想。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心得体会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分三十九段。它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典雅、辞藻华美,博采众长,既有记述,又有议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二段:从“忆昔”谈述唐代岳阳楼的历史。

文中通过“忆昔”一词,让我们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起源,这是一座李世民所建的楼阁,用于观测洞庭周围的地理环境。在后来的唐代,岳阳楼逐渐演变成了宴会、娱乐和赏景的场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岳阳楼是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它在历史上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三段:从“眺古”谈述岳阳楼的文化底蕴。

在“眺古”一段中,作者通过详细地描绘楼下和楼上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名人名作像一样的文化符号,让我们触及到了一个载粹之美的园景世界。同时,这些文化符号,也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体会到岳阳楼所蕴含的人类情感。

第四段:从“咏怀”谈述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咏怀”一节中,作者用深入的思考和感人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岳阳楼。他深情地咏叹吟嘻,表达自己的忧患、追求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让我们心中荡漾着深深的感动,更能让我们从作者的角度体察人类情感,更深刻地领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感。

第五段:结语。

《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之中,化腐朽为神奇地获取了立体空间感,使之兼具文学与艺术两种形态。它以一种坚韧、意志力强、抱负远大的姿态表现出良国之志,抒发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是一篇真正有历史深度的佳作。

通过阅读《岳阳楼记》这篇充满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赏析其文字风骨,更能够思索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人类情怀。它告诉我们,文学不止是寻常文体和神秘象征的堆砌,更是一种思考和情感的呈现。

读岳阳楼记有感心得体会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以崇明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了作者眺望江山、思考人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开宏大、气势磅礴,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读完岳阳楼记,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真诚和情感,并汲取了他们智慧的养分。

首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作者身为士人,对于国家与民族有着特殊的责任感。他眺望江山,观察社会现象,深感腐败与民生疾苦。文章开头,他以“黄滔”、“不断之水”喻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乱象和危机。他认为士人应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以德治国,以德兴民。在这些观点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热情,引发了我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其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他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疾苦——“九州生气恃风雷,奇门遁甲走春秋”,在这些凄苦的景象中,作者感到痛于心灵,内心深处涌动着无限的悲痛和愤慨。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正因如此,他呼吁士人要勤奋学习,为人民谋幸福,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种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愤慨,使人们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而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山川、江河和天空,“鳞次栉比,排云萦回”,使人们仿佛亲临其境。通过景色的描写,他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与无穷。范仲淹崇尚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这让我想起了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利用,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胸怀。作者引用典故形象地阐述了文武之道的重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到渠成,犹因木受绳”等等。他使我认识到,智慧是士人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才能够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化险为夷,解决千载难逢的难题。范仲淹展示了士人的才能和智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总之,读岳阳楼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启示。范仲淹通过描写自然、叙述历史、呼吁爱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弘扬中华文明。我们要在努力学习中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国家,造福人民,实现壮丽的中国梦。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2课时。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

(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上《登岳阳楼》的时候,将这首诗与之前学过的同为杜甫登高之作的《望岳》对比起来学习,请同学从写景的气势,写景的方法,创作的背景,抒发的情感这四个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一来,《望岳》是“齐鲁”,《登岳阳楼》是“吴楚”,都通过近乎“卫星图”的高度进行俯视,运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大全景”的描绘,表现宏大的气势,这是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印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种写法。

二来,这两首诗一前一后,在创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创作《望岳》之时可谓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因此抒发的是凌云之志。而在创作《登岳阳楼》之时,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更是悲从中来。因此,同为登高,同为写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抒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这两首同为杜甫登高之诗,却是一开一合,对比阅读,可得其中三昧。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如时代的沧海桑田、社会文化的突变激进、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严重边缘化、应试教育对诗歌本质的戕害等等,要让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几节有限的语文课能够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获得对于诗歌和古典文学的生命体验,说实话很有难度。但有难度,不等于说没可能。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希望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通过对《登岳阳楼》的教学,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歌中登临诗的基本内容、情感和一般鉴赏方法。

第二,通过回忆以前所学(《登高》)和本节课的《登岳阳楼》,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确立鉴赏古典诗歌的六个角度,即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结构、意义。

第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挖掘学生已有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去实践这三方面,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预先设想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并能够完美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在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诗歌鉴赏能力上做的还不好,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某些过程有“快进”之嫌,而我觉得鉴赏诗歌是急不得的,必须“慢嚼细咽”,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审美获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诱,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获得美感体验。或许,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应该做一个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桃花源”的向导,要展示给学生诗歌的美,或凄艳,或雄壮,或洒脱,或谨慎______让学生在这里自主阅读,自由体验,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或引吭,或泼墨,或沉思,或激辩——只有这样,才能“诗无达沽”“诗神凭附”,中学的诗歌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所为有所得,中国古典诗歌的光辉才能引导这个民族的未来,引导这个民族的良心,让我们“诗意的栖息”于这地球。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勉之!

登岳阳楼杜甫心得体会简写

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同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怀,以及对于时代变迁和人生起伏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我对这首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探讨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忧虑。他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没有忘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将登楼的所见所闻与国家民生结合了起来,将自己的个人感受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杜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段:思考时代变迁与人生起伏。

登岳阳楼不仅仅是杜甫心怀忧国忧民的写照,它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时代的变迁。杜甫在诗中写道:“滔滔江水夜照千户灯,照顾万家慰艰辛。”这一句诗不仅描绘了江水的汹涌和灯火的熠熠,更展示了社会百姓的辛苦和艰辛。人生如同江水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正如登岳阳楼需要攀爬一样。因此,登岳阳楼这首诗也给予了我们在面对人生起伏和时代变迁时的勇气和力量。

第四段:品味诗中的壮丽景色。

杜甫在登岳阳楼时,以诗意描绘了楼前的壮丽景色。他细腻地描绘了山水的风光和江水的波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通过这些描绘,杜甫不仅仅是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的思考,更是展示了中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登岳阳楼之行,使我们感知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的美景。

第五段:总结。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壮丽景色和展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告诉我们文人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而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登岳阳楼也给予了我们人生起伏和时代变迁中的力量和勇气。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