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模板16篇)

时间:2023-12-27 19:10:47 作者:BW笔侠

优秀的作文需要作者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优秀作文既能够触动人心,又能够展现作者的才情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10月30日,国务院任命陈雨露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49岁不到的他,曾是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如今成为最年轻的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是著作颇丰的经济学者,出版、翻译了不少经济学著作,他和人合著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是非常畅销的金融学通俗读物。本文经授权摘自《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该系列图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发生的众多“天下大事”背后隐藏的金融财经往事。

民间经济鼎盛、封建官僚“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一个清平世界,第一个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情况的人叫做范仲淹。范仲淹,仁宗庆历年间官拜参知政事,死谥文正,所著《岳阳楼记》更是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

答:仁宗年间的“岳阳楼”其实是一家名满江湖的青楼,《岳阳楼记》则是送给岳州知府兼这家青楼老板滕子京的马屁文章。范仲淹大概也觉得在自己的文章里称赞一家青楼不是太合适,于是就顾左右而言他。

我还要告诉大家,滕知府虽然因为发配岳州,重修岳阳楼确实既没也没挪用公款,而是用了一招金融魔术——“资产置换”,即,低价收购民间沉欠多年的不良贷款,然后再派兵连本带利一块要回来——看谁敢欠知府大人钱!

范仲淹居然称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还要与这等开青楼的知州“微斯人,吾谁与归”!

仁宗朝的事情,就让我们从范仲淹说起。

庆历三年(1043年)六月,范仲淹从西夏前线调入朝廷中枢,这位出将入相的人物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十条施政方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的开端《答手诏条陈十事》。

有人高度评价这份《答手诏条陈十事》,毕竟这十条合理化建议看起来条条站得住脚。实际上,这份著名的奏折其实就说了两件事:抓权和搂钱。

当然,要先抓权才能再搂钱。

先说第一条,抓权。

北宋疆域远不若汉唐辽阔,却是一个花团锦簇的盛世。王安石曾经这样评价仁宗庆历新政之前的朝局(当然,这句话放到王安石的上下文里并非褒义):中原安逸,多年不曾大兴劳役,不曾杀掉一名罪犯,朝廷宁可耗费钱财送给契丹、党项,也不愿意妄动刀兵。

不大兴工程、不妄动刀兵、不发号施令,封建官僚哪有权力、哪有威风、哪能捞钱?

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引经据典说明了朝廷大兴工程的重要性:春秋五霸争雄之时,诸侯国宁可向邻国借贷也要大兴水利工程;江南有圩田、浙西有河渠、苏州也有营田军专管河堤,现在,淮南歉收商人就把粮食贩运到淮南,浙右歉收商人又把粮食贩运到浙右,从中要盘剥多少利润!

只要有一批干吏能臣,这个问题就由我范仲淹解决!

一是一定要给封建官僚以实权,尤其是下级官吏任免权。至此,宋太祖赵匡胤有名无实的官僚制衡体系被彻底废弃,官员此后要打起精神,以兴弊除利为己任、置民于水火之中(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

二是一定要让当官的人先富起来,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给他们分配土地。除了朝廷俸禄,每任地方官都可以在任职之地获得一批土地,数量按官职高低分配。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发补贴,婚嫁丧葬都要给钱。

三是范仲淹本人一定得是全国最有实权的官员。各路转运使可任命知州,至于各路转运使的任命,就由我范仲淹说了算。

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范仲淹在挑选各路监司的时候,经常对着官员名册看,看到不顺眼的名字(所谓“不才者”,很多是不肯阿附范仲淹的人)就一笔勾掉。

看到这种情况,新政重要的支持者枢密副使富弼提醒他:您这一笔不知有多少人会为此哭泣。

范仲淹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那么,范仲淹究竟用了什么人呢?

答:谁能搂钱,就任命谁当官。

王夫之对此曾有深刻的评价:一批急功近利的人借机向范仲淹兜售自己敛财之术,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时,便是荡涤天下钱财殆尽之日。

再说第二条,抓了权就能搂钱。范仲淹为搂钱想出了很多办法,条条都跟金融有关。

第一,货币贬值。结果,无效。铸造大钱搂钱简单易行,实在是谋财害命的不二法门。庆历三年(1043年)起,北宋朝廷开始铸造“庆历重宝”,钱重7.5克,却要当十枚市面上的铜钱。不过,当时是典型的自由经济,市场根本就不买账,庆历重宝自发行之日起就只能当二至三枚铜钱,与实际重量相仿。

第二,重农抑商。结果,催生了北宋另一种纸币——“钱引”。范仲淹给商人起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绰号叫“游人”,只有让“游人”都回家种地天下才会太平,否则,“游人”终日浪荡在城市之间,惟一的作用就是败坏伦常纲纪。

要想管住“游人”,最有效的法子就是设立盐、铁、茶等产业的管理机构。在延州做知州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自己地盘上成立了官营盐、铁、酒、茶的专营机构,禁止民间私营这些产业。

现在,得入朝堂,范仲淹立刻把这条经验推广到全国,他成立了“督盐院”等一批机构,对商人发放“盐钞”、“铁钞”、“茶钞”——统称“钱引”,即配额。从今往后,你生产多少盐、生产多少铁,能卖多少茶叶,都要有相应的“钱引”。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钱引直接催生了北宋真正通行全国的纸币——“盐钞”。

与官交子相比,盐钞以足额食盐作为准备,获得盐钞的人可以在全国兑换食盐。商人很快发现,盐钞不仅可以兑换食盐,还可以作为市场上的交换凭证;同时,官交子的流通范围仅限于益州、西北诸路,盐钞却可以在北宋王朝通行无阻。

此后,盐钞逐步取代了交子的地位,成为通行北宋王朝的'一种新纸币。

尽管熙丰变法期间盐钞发行量曾一度突破三司产食盐总量,但是,朝廷还要靠食盐专营牟利,历代帝王对盐钞发行限制颇多,皮公弼甚至蔡京都对盐钞发行进行多次整顿。整个宋代,盐钞的信用都好于官交子,一直到南宋灭亡。

第三,建立官营信贷机构,即“回易”。“回易”产生于隋代,通俗地说就是官府出面做买卖,不过仅限于与游牧民族“马匹—粮食”交易。

范仲淹有很强的金融创新意识,他所谓的“回易”是以军费对外放贷。在一封名为《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的奏折中,范仲淹明确提出了回易的目标:增息财利,使天下之财再无流通之虞!同时,范仲淹还洋洋得意地叙说了功绩:我挪用军费放贷,一年就赚了四十二万贯钱。四十二万贯,已经是澶渊之盟岁币的40%,这些钱全部来自陕西路一地!

宋太祖曾经下诏“官吏不得经商”,此为永制,范仲淹是在明目张胆地违反太祖遗命!还自鸣得意!

即使以最高尚的名义,封建官府一旦以合法的身份渗透进商业,所有赚钱的行业必然垄断在官府之手。庆历新政之后,北宋禁军开始全面渗入商业、银钱拆借,那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被发配之前他手下的军兵一半以上都被派去贩卖茶叶,结果当然是“回易私茶,破坏茶法”。

面对乱世之源,朝堂之上甚至产生了恢复王莽“王田制”的奏议。有人这样评论时政:只有天下大乱、兵锋再起,让大多数人死掉,才可平均土地(此必生乱,如乘大乱之后,土旷而人稀,可以一举而就)。

北宋王朝当然需要一个强势集权对抗外敌,但是,庆历新政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就变成官僚新秀的一场盛宴,这恐怕是皇帝未能料及的。要逃脱乱世魔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即停止新政。

庆历四年六月,宋仁宗下了一个干脆的决定: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两路宣抚使。范仲淹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到朝堂之上。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替范仲淹收拾烂摊子的人叫做包拯,即民间评话中的“包青天”。在京剧戏文中,包拯用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铡了很多皇亲国戚、贪官和地痞流氓。在正史中,包拯最大的功绩是在全国丈量土地,设立了一道类似“开元限购令”的“仁宗限田令”:所有官员购买田地一律不得超过三十顷,多出来的土地必须充公。

关于“仁宗限田令”就不多讲了,跟前朝的故事差不多。盛唐开元年间,宇文融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曾经颁发过一道史上最严的土地政策:任何人不得购买土地,不承认帝国一切土地买卖。后来,杨国忠放开了“开元限购令”,十年之后,大唐帝国40%的人都变成了流民。

北宋年间也有一个人毫无顾忌地放开了“仁宗限田令”,这个人是包拯的一个手下,名字叫王安石。

岳阳楼对联

这副对联把岳阳楼的.地理、历史都写出来了。

古往今来,岳阳楼不知吸引着多少游客!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鲁肃率万人屯守巴丘,筑巴丘城。巴丘就是岳阳的最初称呼。而岳阳楼,传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把这个楼大加修葺,并定名为“岳阳楼”。从此,词人骚客,登楼赋诗,时有绝唱。据说李白为岳阳楼写过联句:“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宋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郡守滕子京又一次修葺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名联佳作甚多,这里再辑录几幅:

(一)。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二)。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三)。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

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近代易实甫撰)。

(六)。

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现代扬度撰)。

(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杆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1.古今经典对联大全。

2.教师节对联鉴赏。

3.关于茶的妙趣对联。

4.2016七夕对联欣赏。

5.2016中秋节经典对联赏析。

7.鸡年新春对联集锦【经典】。

8.2017鸡年春节对联精选带横批。

岳阳楼对联

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也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尽管囊中羞涩。可我居然没有到过岳阳楼,深以为憾。

对于岳阳楼,我还是30年多前初中时读过一篇必背的课文,才有那么一点印象。那篇课文就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今30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但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现在已成为至理名言而千古传诵。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无法体会她的壮美,但我能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觉到她的雄壮气势,你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你看,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北宋王朝(960-1127)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从来没有统一过全国,与之对峙的政权还有辽、西夏、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和大理等。北宋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的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外全部由中央掌控,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据史料统计,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100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了三倍多。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部门入不敷出。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号为“天下四绝”。可谓文以楼生,楼以文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岳州,次年便重修岳阳楼,为使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滕子京恳请同科进士范仲淹为之作记。滕子京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今属河南),未曾到过岳阳楼,乃修书一封除介绍岳阳楼详情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命人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有意思的是,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着实令人佩服。

尤其是《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几个字的'放大效应,使滕子京果敢练达、勤政爱民的“能臣廉吏”形象深入人心,滕子京一下子获得了好名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发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后,据说同年秋滕子京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便被调任时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作知府。遗憾的是,滕子京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三个月后就病逝于苏州任所。

事实上滕子京曾经是“贪官污吏”。据《宋史》和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子京之所以会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是因为任职泾州知府期间“用公使钱无度”(花费公款16万缗遭弹劾)。更有甚者,有人质疑滕子京之所以要“重修岳阳楼”,不过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种策略。据说滕子京修岳阳楼有妙招。先由官府贴出告示,告知民间有债要不回来的,可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只有滕子京一人清楚。作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司马光的观点虽不足以值得采信,但也说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动机,更脱不了中饱私囊的嫌疑。

作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滕子京的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因1043年倡导“庆历新政”夭折,于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知邓州(1046年到任);而滕子京则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

就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反而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忧乐”二字大做文章,反倒让“徇私”范仲淹给出名了,这也许是滕子京没有料想到的。

读《岳阳楼记》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游岳阳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人赶早驱车来到著名的岳阳楼。古人说得好:“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岳阳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楼观”,五个朝代的岳阳楼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其中唐朝的岳阳楼建筑细致,屋顶上有五只火凤凰,栩栩如生,美极了!

岳阳楼的主楼高三层,金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立柱,大气辉煌。它正对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居高临下,尽显豪迈、霸气。我和爸爸攀上三楼,往外望去,啊!果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眼前的美景,我只有一饱春色,畅怀放歌了!

我们沿路游览,一边观赏泛着微波的湖面,一边欣赏。

诗词。

碑林。不知不觉,游玩了几个小时,真舍不得离去。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下一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岳阳楼记岳阳楼看

看水。去岳阳楼五一到十一时节最佳,此时天气不冷,树木葱郁,湖水荡漾,景色怡人。洞庭湖水,绵延八百里,浩瀚无边。

看楼。到岳阳楼,要品味古代建筑的美。全楼木质结构,不用钉铆,衔接巧妙,令人赞叹。

除了赏楼看水,不得不去杜甫亭。一代诗人,留下千古绝唱,感叹其为国为民的.情怀。

小乔墓。“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代美人,魂归洞庭,历史沧海桑田,周郎何在?

君山的龙涎井。龙涎井的美在于香妃寻夫的传说,这浪漫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人没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领略《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中,有刻在木匾之上的《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一代先贤为国为民的宽广情怀,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

岳阳楼游记

早就听闻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不“江南三大名楼”,而今,我终于有了一览岳阳楼美景的机会。

站在岳阳楼脚下,有种感觉难以言尽,它没有黄鹤楼的檐崖高耸,雄伟壮丽,也没有滕王阁的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只有三层,但其内涵却很丰富。岳阳楼为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楼高21。35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楼顶悬挂着“岳阳楼”三字横匾,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楼中的一根楠木支撑着全楼,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着二楼,外围又绕着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全楼没有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十分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用黄色的琉璃简瓦盖成。每一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装饰着荷花,莲蓬,翘首是凤凰,有天时之意;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二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暗含人和之意。整个楼阁重檐突出,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秀丽。三楼楼顶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很是罕见。

进入岳阳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是由几块紫檀木组成的。在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整座楼都是木头做的,找不到一棵铁钉。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都是古今名家在游玩时写下的佳作。

来到二楼,二楼也挂着一幅《岳阳楼记》,这一幅才是真迹,一楼的一幅是距今多年的赝品,虽是假的,但也算是历史文物。

再登上三楼,面积最小,楼堂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阳楼》,当我站在三楼凭窗眺望时,看到了那水天相接,浑然一色的洞庭湖,正是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楼顶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如意斗拱层叠相衬。

观赏到这里,岳阳楼算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奇丽,要俊秀,希望下次来时,能够一览岳阳市,一览这里的人文风情!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观岳阳楼记

饮洞庭天下水,望岳阳天下楼,赏《岳阳楼记》文。

——题记。

一个大好的晴天,我与同学欢畅游玩在千古名楼之中,妙哉!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政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军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赏析: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岳阳楼作文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读到这气势磅礴的文字,总令人心生向往,想一睹岳阳楼的尊容。

进入岳阳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朝代的岳阳楼模型,每个模型上都有历朝历代的著名书法家为岳阳楼所题的匾。继续往前走,可以看见几块由不同书法家用不同风格写的《岳阳楼记》的大石碑。

来到现在的岳阳楼下,我才真正领略到岳阳楼的“胜状”。现在的岳阳楼是按照清代规模建的,共有三层,精致宏伟。我们迫不及待的登上岳阳楼。

登到顶层,眺望着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湖岸的花草树木映在湖中,几只鸟儿在空中低低的飞翔,一缕缕柔光透过树梢洒在湖面上,使得湖面波光粼粼。看到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烦恼和忧愁。

过了一会儿,天空中飘下丝丝雨滴,越来越大,狂风咆哮着,好像要把墙一拳击倒。我想起了范仲淹所写:“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此时些刻,我真正领略到了范仲淹想要表达的感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论此时情景如何,都要学习范仲淹笔下“古仁人”的境界,忧国忧民,不因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怀着对“古仁人”的崇敬之情我们离开了岳阳楼。

岳阳楼古诗

杰阁出城墉,惊涛日夜舂。

地吞八百里,云浸两三峰。

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胸。

不因承简命,那便壮游逢。

《过洞庭湖》——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道经巴陵登岳阳楼用孟襄阳韵》——杨维桢。

送客洞庭西,龙堆两青青。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登岳阳楼》——李东阳。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

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巴陵》——唐寅。

巴陵城西湖上楼,楼前波影涵清秋。

数点征帆天际落,不知谁是五湖舟。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概括。(2分)。

小题1: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1: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雄浑壮阔的景象。

小题1:根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处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根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