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6 23:30:17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其内涵并灵活运用该物理量进行计算是中学生必备的化学能力。但初学者常感到这一概念出现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难以琢磨。因此,做好该部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深人细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案。有的先介绍常见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给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课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学生往往因“被填鸭”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学方程式,从宏观质量和微观数量两个角度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引出“桥梁”一一“物质的量”,从旧知到新知,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但接下来的学习依然困难重重;有的从故事或生活中实例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联系“摩尔”与“摩尔质量”的学习。

本节课设计紧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以问题驱动教学。具体来说,先通过复习初中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采用举例、推理的方法对算式进行变形,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然后,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标准,建立“团”的概念,进而学习“摩尔”、“摩尔质量”的含义;最后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意义的分析,类比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呈现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对“摩尔质量”理解的难度。整个过程层层深人,环环相扣,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探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此外,这节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感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调动和保持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较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然而,本节课中计算量偏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如果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学习起来仍会有较大困难。另—方面,学生计算和讨论耗时较多,致使课堂时间紧张。不过,从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交流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形成较清晰的认识,整体效果较好。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教学重点: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密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学生]量筒。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物质的密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

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学生]量筒。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卜婷婷。

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12个=1打等。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n/na。

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及化学学习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准确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建立起元素和物质家族的关系,提高理解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将生产、生活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教学难点】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综合讲述法、分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ppt上列出了很多词语,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谁记得多。计时开始。

【展示ppt】。

【学生记忆】。

【老师提问】记住了多少?有没有同学全部都记住了的?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好,看看老师发现的规律是不是跟大家一样的。

【展示ppt】。

【教师继续讲述】我们发现,这些词语按不同类别分类的话,记起来就简单多了。

【活动1】请同学们在1分钟之内尽可能多的写出你所知道的生活中应用分类的例子。

【讨论】说说分类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讲述】大家看一下,我们的网站、垃圾收集、电脑磁盘、图书馆、超市、还有我们的化学实验室的药品。我们能够迅速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就是因为事先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分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这也就是分类的意义。

【教师继续讲述】大家刚刚已经了解到了,分类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分类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对许多东西进行了分类,那么分类法的定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类的标准也就是分类的依据,分类的好处就是简便、快捷。要注意的是,分类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如果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

【思考】选取不同标准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na2co3、k2so4、k2co3、na2so4。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教师继续讲述】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分类的一种方法——交叉分类法。依据物质的不同属性同时按照多种标准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就叫做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就是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

【练习】下列化合物中既属于磷酸盐又属于钾盐的是()。

2co。

3b.k2soc.(nh4)3po4。

d.k3po4【学生思考回答】。

【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哪些物质类别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同学们说的没错,氧化物按组分分可以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也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和其他氧化物。酸按组成元素分可以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按按解离出h+的个数多少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按性质分还可以分为强酸、中强酸和弱酸。碱按溶解性可以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按解离出oh-的个数多少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强碱、中强碱和弱碱。盐按是否溶于水可以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按组成离子分为钠盐、钾盐、铵盐等;按酸根是否含氧分为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按组分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提问】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的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而且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活动2】请大家帮下列物质找到它们的家:

o2、h2o、豆浆、fe、na2so。

4ca(oh)2、mgo、na2co3、hcl、硫酸。

h2so4、cuso4溶液、hno3、naoh、盐酸【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反应前后的种类和类别将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为了更系统的研究物质,对其加深了解。【问题解决】。

1、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将这种不。

2.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能有多种标准。

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稀硫酸。

溶液。

d.天然气。

4.下面请大家以生成co2为例,举出四种基本反应的一个例子。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总结】。

交叉分类法:依据物质的不同属性同时按照多种标准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分类角度多样)。

特点: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

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就是根据同一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分类标准唯一)。

特点: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板书设计】。

交叉分类法:依据物质的不同属性同时按照多种标准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分类角度多样)。

特点: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

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就是根据同一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分类标准唯一)。

特点: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物质的量教案

(1)了解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物联网应用案例的剖析过程中,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2)通过实践体验,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并设计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创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物联网的作用,体验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物联网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物联网的设计创意。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环境】。

教学ppt课件、视频资料、小米智能家庭等实验相关器材等。

【教学过程】:

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

暖场视频:

师:同学们,在课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段奇妙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同学们,上课。

生:声音、遥控……。

师:遥控?嗯,有点接近答案了。

师:声音?你来试试。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秘密就在这台手机里。

师:你们再来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生:(短信、网络、微信……)。

小结:刚才利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了灯的开关。

教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因特网入手,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了物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络,只是其连接的设备不仅是因特网中的计算机,而是可以发展为世间万物,并强调需要传感设备才能实现真正的物物相连。

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

经验交流: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物联网,了解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物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第一册质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

物质的量教案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物质的量教案

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一、投影: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异:1、溶质: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

2、单位:1摩/升。

同: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

意事项。

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naoh固体时,把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1000ml浓度为012mol·l—1的naoh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g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ml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填代号)。

练习: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