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04 11:10:46 作者:翰墨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学习范文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写作上佳的总结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科研小论文

当前,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力度的加大,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艺术是实施美育活动的总和,它能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人的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它在开发幼儿的智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早期的绘画和舞蹈,培养孩子对美的表现力和营造力。

一、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应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学前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幼儿艺术培养的引领者和启蒙者,幼儿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由他们为幼儿展开艺术的画卷、引领幼儿走向艺术的殿堂。因此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要求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领孩子积极地参加各项艺术活动。

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有成熟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艺术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1加强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

在幼儿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韵律、节奏和情感。教师应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同时,教师还要对幼儿的舞蹈天赋进行挖掘,并对这些有天赋的幼儿进行较强专业性的舞蹈训练。

2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审美能力。

培养幼儿舞蹈能力的出发点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对幼儿的生活予以丰富,将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舞蹈的感染下,以激发美为目的,启迪智慧、增强体质、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幼儿的韵律、神态、动作认真揣摩,引导幼儿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培养自身对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能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了解,对幼儿的生活密切观察,创编的舞蹈反映幼儿的情趣,这样孩子们才能更乐意接受创作出来的舞蹈。

三、学前教育中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1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能唤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能在美的环境中更好地接受感染和熏陶,可以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教室进行布置,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激发出来。抑或将一些名人作品挂在墙壁上,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世界、观察世界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幼儿如果有愉快轻松的心理、无拘无束的行为和言语,自然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引导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孩子的生活如果失去想象,就一定不会生动离奇、丰富多彩了。幼儿想象水平较低,占主导地位的是再造想象,它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想象力往往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有的幼儿只是对周遭一些简单的事物比较关注,而另外一些幼儿,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听过和看过的新鲜事物充满想象,而这种大胆的想象往往不受周围现实环境的约束。在绘画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某一主题为出发点,诱导和启迪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在艺术的天地里,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不仅是训练幼儿美术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所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化艺术底蕴非常丰厚的国家,所以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艺术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养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会为孩子终身健康的成长夯实基础。

教学科研小论文

新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对所从事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对所从事专业的理论有基本的整体性的把握,熟练掌握专业工作方法和技能,具有顽强拼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独立地和协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教学型大学里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对培养“能吃苦,能协作,能创新”的“三能”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科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科研是一项实践活动,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步培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能力,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1.2科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知识不断加速积累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拥有和掌握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最博学的人,其终身所学也只是知识的极小一部分。因此,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在于掌握不断获取知识的本领。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常常会遇上课堂上从未学过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翻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加以解决。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会求知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科研活动,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实践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5]。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以探索、发现、发展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能更充分地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1.3科研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

专业兴趣对大学生学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也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亲历了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体验了其中的成就感,便会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

1.4科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科研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同时,从实验资源的共享,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启发,到共同完成科研课题,都是一个需要学会与人合作的过程。所以,科研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的途径。

2.1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从低年级学生入手,实行导师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可加强学生的实验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会教师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更多的、最新的学科知识,增加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踏实肯干的精神。使学生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接触本科生的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自身行为修养。

2.2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把学生科研活动纳入了教学评估体系,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和教育部对科研促进教学的导向。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类项目的实施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其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实验的结合,经过科学研究和创造的磨练,能够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的力度,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逐年增加这类项目的数量和资助经费,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最终形成实践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氛围。

2.3重视毕业论文工作。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都有毕业论文(设计)实习阶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6]。该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7]。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同时,应明确毕业论文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的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做到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因此,毕业论文工作要强调完整性,包括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和探讨[8]。为充分实现毕业论文完整性的目标,可采用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以导师项目为依托的办法,保证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场所和所需仪器、设备和材料的提供,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程监督和指导。同时,可考虑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避免学生考研、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的冲突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3.结束语。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开展科研促进教学的改革思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一般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由于科研起步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资源和教师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学校的政策指引,科研条件的改善,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般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会更加和谐地发展,相辅相成完成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水平。

教学科研小论文

从学院大局工作出发,立足现有资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塑形象,内强实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务实地形成和提升自我独特竞争力,继续将教育管理系的事业进行到底。

二、工作目标。

(一)在教学上,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各项工作安排合理有序;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学质量评估的总分(或平均分)高于上半年;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减少或杜绝不良教学质量反溃。

(二)在科研上,取得阶段性的实效产出,各课题实现阶段目标;有文字性的研究成果(论文或调研报告);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实质性的教育调查研究。

(三)通过抓教学和科研工作,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我系大部分教师能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熟练地驾御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形成各层面成熟的教师教育专门队伍。

三、措施。

就教学方面而言,主要有如下措施:

(一)开展教研室活动,使教研活动正常化。

1.听课与评课。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听课二节以上,系里将发给每位教师一个听课笔记本,学期末上交到我处,作为期终教学检查的一个要求。

2.下基层调研。上学期因时间冲突,没完成的调研工作,本学期继续进行,心理学教研室到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管理学教研室到中学进行学校管理的调研;教育学到中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调研,具体方案由教研室提出。(时间最好安排在九、十月份。)。

3.对公共课教学进行一次讨论。

4.大讲堂(本学期每个教研室开一个主题讲座,主题和内容由教研室定)。

5.请进来(每个教研室就某一内容拟一个主题,觉得最需要的是什么后,再请一个省外或区内的专家来讲学,或全系教师觉得欠缺方面也可聘请专家来讲,方案由教研室主任提出)。

6.组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年度年会较多,利用这一机会,把学习与提高、科研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学质量。

1.召开一次全系教师教学工作会。内容是就系里的教学与科研进行讨论,把它变成全系的行动计划。

2.常规教学检查:系评、校评相结合。(系评如何评大家可以提出建设)。

3.重新采购一批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新书。

4.提出名师计划,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出要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作出相应成长计划,并发挥其在系中的作用。

5.举行一次全院的公共课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公共课的教学建议。

6.奖励本系教学优秀的教师。根据本系教师评估以及学生的反映,评出本系学年教学工作优秀的教师,系给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7.制订年轻教师业务提高的计划。年青教师提高途径:(1)结对子;(2)备课、听课与评课(3)合作开展科研(事先要与相关教师通气,要有帮带计划)。

8.严格把好命题和考试关。

就科研工作而言,开展如下活动:

1.对现有的课题进行会诊,找困难与问题。提出下步整改措施。

2.完善原来的科研管理办法。

3.每个教师拟出今年自己的科研工作计划并提出自己的要求。

4.进修和学习必需和教学、科研挂钓。

5.提倡合作。以项目带动课题和科研。

6.为有项目和课题的人创造相关条件:时间、书籍、进修和学习、减免课时等条件和环境。积极关注和参与学院或学院以上的各级学术机构的科研成果评比活动,大力支持教师组织材料申报各种科研评比,力争获得学院以上的科研奖励2个以上。

7.年底要对全年的课题工作做总结,对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要组织全系的科研成果及经验交流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科研小论文

摘要: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校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对于增强我国创新力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对高校科研有关键性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在推动高校科研发展的同时,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结合实际为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引导、组织、协调高校科研工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也就是把握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需要,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将信息提供给教师和科研人员,引导、帮助他们选择课题并组织专家评审课题;第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开展检查、监督、结项、评审等工作。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完成。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使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决策更科学化,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认为科研管理只具有简单的管理职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下发、申报课题、结题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科研管理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加快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引入到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但只是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能及时处理各种科研信息,给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不良影响。

(三)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来源复杂。相关领导多为兼职,具体的工作者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很多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大大降低了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科研组织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科研课题申报多以部门为但位,以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研究组织、研究队伍形式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研究院和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优势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使科研组织形式更丰富。

三、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创新管理观念。

切实转变和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落实科研计划,引导科研工作者把握社会动态;通过加强对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为高校科研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努力学习,了解校内外情况,强化全局性、战略性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

(二)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将高校科技创新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选题开始,引导方向,转化成果;还要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尊重科研的规律,不断改进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管理方法。

要扬弃旧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使科研管理的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在坚持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对柔性管理的应用,使被管理者自觉主动地为实现管理目标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要努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在政策、预测和系统论证等方面的建议,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代中国只有加快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高校作为创新的主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更要加强对科研管理的创新。目前,对高校科研管理的要求已经不再那么简单,这项工作已经是一个高技术的艰巨任务。高校科研管理关系着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要在科研管理工作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转变传统观念,建成一支强大的科研管理队伍,改变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和办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教学科研小论文

生命教育提倡从生命中学习,是一个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生命语境下的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进行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做好准备,迎接教学与挑战。艺术一起较强的感染力与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主题,如果没有艺术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体现,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所以对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进行重点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xx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学前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合理的在生命语境下开展学前艺术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小学教育论文网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

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

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

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

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

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

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

(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

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教学科研小论文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强烈的科研意识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薄,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评职称,有些教师则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觉得能做些科研工作是在向“名师”迈进,有的则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科研是额外负担。

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在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差强人意。

在资料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获取科研信息资源,对互联网的利用基本只限于使用搜索引擎,对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使用。据调查,教师对收集来的资料,感到无从下手的比例为11.66%,采取拼接方式进行处理的比例为66.30%,能够熟练驾驭资料的比例仅为21.74%。

搞学术科研型必须抵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部分小学教师虽然知道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是对科研或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勇气。

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为科研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关系不直接,耗时长、见效慢、与学校当前相利益矛盾。有的学校领导则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

学校除上级行政部门布置任务外,很少安排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由于得不到重视,科研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便得不到保证,日常教学任务与科研发生矛盾,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无暇顾及科研。学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文献资料,没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协同研究的科研合力的科研氛围。

二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教师科研能力与小学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因素。

1.要树立从事科研的信心。

从事科研活动,要能忍受寂寞和挫折,磨炼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最初从事科研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避免直接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首先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信心。

2.要转变对科研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克服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了解各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学习,关注和收集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逐步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

第二,学校要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时,要增加科研的培训,鼓励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要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信息搜索素养,拓宽消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网站、教育类论坛、数字化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来获取科研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鉴别、筛选、利用和评价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辅导和自学方式,提高课题选择、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理论知识。

4.学校要改善科研环境。

第一,学校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尽量提供保障,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更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

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与奖金、福利、待遇等相结合,同时将科研与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等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评优挂钩,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第三,学校应多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以便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为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5.提倡“校本科研”策略。

门或年级组的作用,敦促每一位老师参与研究,加强教师的互助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琼、王恒.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类型:一项聚类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7)。

[2]林宇.福建省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报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7)。

[3]武向荣.教师科研绩效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6)。

小学教育论文网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二、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4、要健全听课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强乡镇中心要亲自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某某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卓尼县木耳镇中心小学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本人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我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镇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镇寺古多村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xx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较近的拉路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冰古村则为20公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积极争取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乡政府出资2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20间,面积12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320位,可收住学生320人,当时入住学生184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25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微型锅炉、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餐厅,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每月伙食费大概只有50―7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木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不合格的小食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本人认为,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认真挖掘成因,积极采取策略,要将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通过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师与家长更应加强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生活观教育,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健康朴素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三厅两室”,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清新、健康成长环境;针对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都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学阶段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贫困学生扶持救济机制。尤其在对待中小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方面,社会普遍存在较为漠视的现象。家庭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他们同样需要关爱、欢乐和营养。我认为,在中小学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级政府要承当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办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木耳镇中心小学的集中办学,实施学生寄宿制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6、4%。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第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靖远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意识。一堂课能否成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前提就是想方设法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来源于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巧设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观察连接方法,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演示,小小的灯泡发出熠熠的光芒,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能不能让更多的小灯泡一起点亮呢,能不能让一个很大的灯泡亮起来?一连串的提问,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这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探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仔细观察,掌握探究方法。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和科学家的认真观察离不开。有了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就会提升,就会有动手的兴趣,就会有创造,这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考虑他们的受知识水平以及思维习惯,而教给他们一些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是情绪容易引起波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也不能够长期地对一件事情进行关注,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提示他们,我们观察的事物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什么?观察这些内容为了获得什么?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他们通过敲打、撞击仔细倾听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他们的一致点又在哪里。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异,相同的地方是只有震动才能够发声,他们从而能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三、节约时间,课下为课堂做准备。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准备,从而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时,时间正好是春天。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我安排课外作业:观察公园里路边以及菜园子里各式各样的花,注意采摘,要爱护植物,切勿踩踏,采集时要完整,妥善保存起来,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注意观察鲜花的颜色、香味、现状,分辨花的萼片、花瓣,辨别雄花和雌花,写成笔记做详细的记录,总结经验,提升对于花的感性认识,打好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的基础。

四、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打破常规,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毫无新意,平平淡淡,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学生们探究活动的动力就会慢慢枯竭。要积极备课,语言幽默诙谐,让课堂上充满笑声,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激情四射,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收获良多。如我们学习磁铁的时候,我给大家准备了大小不一的磁铁,提出一些问题“一个小小的磁铁能吸起一个很大的铁块嘛?”学生们亲手做实验,就有了“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的概念。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逐步带领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五、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也来自生活的总结。学习如果局限于课堂,不仅舍本逐末,而且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大家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比如,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个必须要实际操作和研究了。学生们开始制作,持续观察,有的同学很不成功,一开始就失败了,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让绿豆用热水烫,或者用水泡的时间不够,没能够把绿豆皮泡开。有的同学失败在过程中,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排水,豆芽根部腐烂;有的同学干脆就是浇水不够,干枯而死。赞美优秀者,鼓励失败者,后者再接再厉,从前者那里吸取经验,结果他们后来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小学教育论文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教育的论文

笔者就某县农村幼儿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农村小学的幼儿班可称“学前班”,学前班的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基本属于小学预科班的教学,一日活动与小学生的学习如出一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课程设置“小学化”。开设了语文(识字、拼音),算术(20以内的加减法)、画画等课“,读”、“写”“、算”成为幼儿一日读书的“三步曲”。课时安排“小学化”。农村学前班一般附设在小学,为了统一步调,每日进校早自习,每节课安排40分钟,按照小学生的铃声上下课,真可谓“紧张有序”。作业布置“小学化”。学前班老师的办公室里只有幼儿的拼音抄写本、生字抄写本、算术本、图画本……幼儿老师也像全日制学校老师一样,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幼儿得到“红勾勾”、“红叉叉”的评价,及格与不及格的褒贬,甚至还有家庭作业。质量评估“小学化”。农村学校多以村校为主,一年级招生生源不足,平均每两年或三年招收一个班,家长急于把未达年龄的孩子送入一年级学习,学校只好搞入学考试,由此导致学前班也要考语文、计算。教学方法“小学化”。老师采取在教室集中授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注入式”方法教学。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带读孩子跟读、老师做孩子看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前班的这种教育对幼儿要求过高,导致家长每天晚上要陪着孩子写拼音、练生字、做计算题,看到孩子写得不好或记不住时,家长会不耐烦地予以批评训斥,甚至动手打骂孩子。

笔者亲眼看到一学前班幼儿在家计算一道加法题,因不会算,去问其爸爸,该爸爸用成人的要求进行了辅导,幼儿还是不懂,其爸爸就说:“你真是个蠢猪,上课肯定不认真,再做不出就不准睡觉”。结果逼得那个小朋友尿湿了裤子。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要求”,对幼儿简直是一种摧残。这种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过早地进入了正规性学习,使他们过早地品尝了失败,严重地破坏了孩子的“生物钟”,如果这种情感不断强化,将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人格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来看“,小学化”倾向使幼儿产生学习困难,使他们惧学、厌学。对此,笔者也走访了一些小学教师,他们反映学前班“小学化”教育出现了种种弊端:一是农村幼儿教师大部分为临时聘用老师,专业素质不强,未接受过幼教培训,不懂得如何抓住幼儿心理特点,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二是活动常规差,幼儿时时出入教室,看、坐、画的姿势不规范,影响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三是学前班学习了一年级的部分拼音、算术知识,幼儿对一年级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但又似懂非懂,很难启发兴趣,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农村学前班的“超前”教育和“超分”现象极其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生活的丰富多彩性,本来应该由幼儿自己支配的时间都被家长和教师的各种安排抢占了,这使得幼儿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群体性”变成了“孤独性”,由“自发”变成了“被动”,一遇到不顺的事,最后可能出现两种可怕的排解方式:一是发泄到别人身上,伤害别人、打人、骂人、抢别人东西;二是发泄到自己身上,自暴自弃。这样的教育约束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奏响农村幼教的课改乐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思想,主张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组织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贯彻执行《纲要》精神,抓住幼儿的身心特征,捕捉其天性,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农村学校幼儿园应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坚决摒弃书本教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同时,教师应在领会《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选择适合农村地区、适合该地区幼儿发展的适宜材料。快乐的童年生活是形成幼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护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的根本前提。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建议农村幼儿教育走“四改革,四创造”道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幼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一)四改革。

1、改革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生活。笔者发现农村学前班管理不善,办学效益不高,学校领导则认为学前班可有可无,学前班的工作没有规划,没有统筹安排,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应根据《纲要》精神,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优势,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各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如家禽(鸡、鸭、鹅),家畜(猪、牛、狗),食品(瓜果、蔬菜),植物花草,手工编织(竹篮、喇叭),秘密探宝,米制品的由来等,让附属在学校的幼儿园成为孩子主动积极活动的乐园。

2、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一改过去以上课为主,逐步转化到以游戏为主,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如野外寻宝游戏、野外体育游戏等;二改以往单一的集体教学为主,转化到以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在主题活动“泥土”中,老师设法为幼儿创造玩泥的条件(田里、土里、山上),并且和孩子一起探究泥土的玩法,最后还可以让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玩泥的作品,让幼儿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需要的满足,真正贯彻在“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幼儿班的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人文关怀。现在很多村小学幼儿教师都是没有任何幼教专业知识的初中毕业生,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应聘用学历合格,能胜任幼教工作的人员担任幼儿教师,并给其一定的生活待遇,有机会还可以替表现突出的教师转合同工或晋升工资。据了解,现在农村小学幼儿教师每月只有600元左右,教师积极性很难提高。要想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为在职幼儿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的机会,转变其旧的儿童观,规范其教学行为。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安排老师去县、市、省级的优秀幼儿园学习环境布置,参加观摩教学;请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送教下乡”并介绍教学经验,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社会、政府、学校应在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进修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扶持。

4、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评价一般是指出优劣,与成绩相关。目前农村幼儿班存在的质量评估“小学化”是很不妥的,作为老师应明白:幼儿园的教育评价不是一味的比较,不是为幼儿打分,更不是评定优劣,而是在教育中捕捉幼儿的状态及其变化,探讨指导方法是否恰当,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二)四创造。

由于目前的农村小学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孩子时多时少,平时开展的游戏也很有限,所以幼儿出现了“放任自流”和“放羊式”的现象。其实农村乡土资源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条件,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下,组织幼儿开展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

1、引领幼儿与大自然、大社会接触,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所以教师不应把幼儿关在教室学拼音,做计算题,应该组织幼儿到学校以外的大自然、大社会求得活教材。如进行主题活动“桃花”时,可以带幼儿去小树林观察,让他们亲眼目睹“桃花是什么颜色的”,“桃花有几片花瓣”,“花瓣象什么”……通过引导孩子用眼、用耳、用手、用心等多种感观去感受大自然,使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又如认识春、夏、秋、冬四季时,大自然中有很多有趣的场景,会吸引幼儿的眼球。幼儿可以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阿姨在河旁洗衣;有人在捕鱼,有人在卖菜,有人在修房子;小蜜蜂在采蜜,鸭子在嬉戏……这些真实的生活点滴促进了幼儿对大自然探索的浓厚兴趣。再如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可让幼儿捕捉小动物(如蜻蜒、小鱼)或让幼儿从家里带小鸭、小鸡、蚕宝宝来校饲养,还可以带各种植物种子来校种植,成立丰富的自然角。老师可以为幼儿分工,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喂养小动物,年纪小的可以观察年纪大的哥哥姐姐如何做,准备日后接替他们。老师们应尽可能地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直接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通过对看到的情景进行饶有趣味的讨论,从而增长幼儿的见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利用多种途径,创造幼儿游戏的材料老师应敏锐地观察自然物,了解幼儿在家玩的玩具,并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积累的素材,挤出时间做一些新颖、生动的教玩具,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鼓励幼儿平时收集沙石、竹子、贝壳、松果、泡沫、冰棍、盒子、盖子等废旧物品;又如用竹子可以做成男孩最爱玩的水枪,拿两片树叶可以做成吹得很响的笛子,用稻草做成小喇叭……这些制造虽然很朴素,却深受幼儿喜爱。再如,老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手工制作活动:有些家长是缝纫师傅,可以请她缝布娃娃、动物头饰等;有些家长是木工,可以请其用木头做一些精致的小房子,刻上“木头浮雕”;有些家长是织竹匠,可以请他编织一些小巧的竹制品送给幼儿,同时还可请他们来校给幼儿讲解示范。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的审美观,同时还促进了家园同步教育。

3、珍惜自然环境,为幼儿创设游戏的场所农村小学的操场一般都小,上学的孩子和幼儿毕竟在年龄上有差异,幼儿容易被大孩子碰伤,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应带幼儿去教室以外的场地———山脚下、树林中、菜地里、田野上、沙地里等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如在山脚下拿红砖石块修“房子”;在树林中玩“抓鬼子”游戏;在空菜地上种“菜苗”、“浇水”;在田野里“播秧”、“扯草”;在沙地里修“长城”……幼儿在这些地方能进一步拓宽丰富的想象空间,玩得也很尽兴,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更有成就感,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合理安排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笔者前面提到的课时安排“小学化”是不适合幼儿的,当然这与家长的高要求有关,与某些家长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盲目追求自己的孩子得高分有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正视,在那片小天地里,老师应该具有一定权威,可以召开家长会和知识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基本常识,让其了解幼儿教育,让其明白游戏对孩子快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幼儿不能被关在“笼子里”,不应过早承受符号学习的负担。在活动安排上,一定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如小学生早自习时间,老师可利用操场上无人时带幼儿做一些户外游戏:丢手绢,找朋友,好宝宝等;在教学上,要动静交替,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游戏中。如“跳”的练习,可以让幼儿站在凳子上从高处跳下来,做“飞行员”的游戏;在日常生活空隙,各类活动过渡的环节,可以组织幼儿练一些简单的儿歌,唱几首曲子,还可以玩一些手指游戏、方言游戏、与同伴的合作游戏等;雨天的活动也要求井井有条,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日的游戏生活。切记不要将游戏作为上课后的休息或其他活动的调节。

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能对问题进行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能进行探索,进行创造性活动;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能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扩大眼界;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解放儿童空间,使他们能走向大自然、大社会采撷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这就说明要给予幼儿极大的自由,而不能让“填鸭式”教学停留在农村学前班和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领会《纲要》精神,走一走“四改革、四创造”道路。幼儿是教师的心灵,理想的再现,儿女是家长的依托,梦想的延续,童年的培育直接影响到幼儿成人后的素质,不要把幼儿装在象牙塔里,也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应该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让他们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千万不可拔苗误长。

小学教育论文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xx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基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方式,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第二种方式是实践教学,即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到学校中去,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能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同学咨询。避免了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无人指导的状况的出现。四、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展望我国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创设时间短,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指导理论,我国小学教育专的课程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很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会面临重大的调整。如是否会取消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语文、数学专业课学习的课时等。这些都会很多学者和课程制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以否认,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态。笔者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办学理论的不断积累,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一定会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小学教育论文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单一、封闭、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单纯地唱会一首歌或者欣赏一首乐曲。长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只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出,学生应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奥尔夫教学法,提倡的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儿童自身出发”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正好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

1.追求音乐的“原本性”。奥尔夫认为,人类生来就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如唱歌、跳舞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的感性认知,表达人类最初的愿望,他还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学习成为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而不能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发的接受音乐,渴望音乐,那么关于音乐课堂中的所有知识都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2.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奥尔夫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动”。他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除了要唱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肢体,如手、脚、身体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或者内心的情感感受。奥尔夫不仅教学生识谱唱歌,也让他们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再结合诗歌、舞蹈等来进行音乐活动。3.关注音乐的`创造性。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总能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听到音乐后的反应:手舞足蹈,边唱边跳。即兴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能反应。奥尔夫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回归人本。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即兴创编。如根据乐曲的节奏或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没有乐器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象,用手、脚等肢体进行即兴表演。

1.即兴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表演。然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具有天生的创造音乐的能力。当孩子们听到一段音乐时,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将音乐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在欣赏小提琴独奏《野蜂飞舞》时,我先让他们猜想这段音乐模仿的是哪种小动物,再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野蜂,可以用身体或者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模仿它们是如何飞舞的;在演唱歌曲《小猴子》时,单凭歌唱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小猴子活泼、可爱、淘气这一形象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歌曲的间奏处模仿猴子,可以是神情,也可以是某一动作。由此让他们在音乐的表达中去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节奏训练,强化节奏的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脱离不了节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节奏训练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单纯,具有很强的直感,但是节奏训练又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和练,那么效果肯定不佳。奥尔夫是如何训练孩童的节奏的呢?他从孩子们熟知的童谣诗歌入手,让孩子们从一些简单的诗歌中提取节奏,最初由简单的二拍子或三拍子构成节奏型,作为节奏学习的起点。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入学以来的第一首歌曲《快乐的音乐娃》时,我就将歌曲的歌词编成了一首童谣,并用小方格将字与字之间隔开,让学生跟着老师看图谱读歌词,孩子们都表示很好奇、很有趣。就这样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在无形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

3.活动体验,享受音乐的审美过程。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提倡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并不像传统的音乐课强调在一节课上要明确唱会一首歌。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完整地唱会歌曲及掌握知识,而忽略了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在逐步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音乐。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乐意与自己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情境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被广泛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它的乐趣。奥尔夫提出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他尝试将音乐的一些小知识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学习和训练,寓教于乐。如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歌曲《太阳》时,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一位老公公,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刮风就下雨”。这样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授一年级小朋友“音的高低”这一知识点时,我从小动物的叫声如手,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猫和小牛的叫声,再播放小猫和牛的声音片段,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感受音的高低。同时,奥尔夫强调音乐游戏的设计是建立在音乐目的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纯粹的玩乐。教师一定要清楚设计该游戏训练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技能,培养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情感。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孩子的情绪,注重教学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他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学习结果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音乐学习的过程性、灵活性、即兴性和原创性。奥尔夫教学的本质,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小学教育类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对于小学教育类的论文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1教学现状。

1.1关于生源。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3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4结束语。

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

中国画具有技巧复杂、思想深邃、造型抽象等特点,这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好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该文作者结合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探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思路,并分析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通过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绘画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同时承载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博大精深,在创作上往往不追求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摹,而追求意境和神似,这给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原则与审美追求,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征,怎样通过合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值得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实务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是从基础开始的教学。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中的造型、色彩、比例等是从西方现代美术理论中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实性的美术绘画方法十分重要。因此,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追求看,教师是以写实为基础开展美术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的。中国画从唐代开始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对造型准确、色彩真实的追求主要存在于工笔画、水陆画、戒画技法中,而蓬勃发展的文人画主张写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不主张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描摹。因此,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原则与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性美术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向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开展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开展好中国画教学,教师应秉持如下思路。首先,教师应从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入手开展教学。教师应从中国画创作常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入手讲解,让学生先熟悉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实物知识,通过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宣纸与一般办公用纸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中国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中国画在绘画特征、风格和技法上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画基本特点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中国画中的一些代表性图案、技法等,以特定中国画作品的局部为例,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植物、山石的画法,花鸟画、人物画中一些代表性造型图案的画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掌握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画法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指定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小景作品或局部让学生临摹,训练其使用中国画绘画工具和运用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水平。

二、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画教学应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要注意突出中国画教学的特殊价值。因此,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如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懂得使用中国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利用毛笔、墨、宣纸等进行绘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特征,感受笔墨乐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如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美术学习,通过临摹、写生等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使学生认知并理解中国画中的常用造型与图案色彩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如下:培养学生认知、理解中国画的内在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掌握中国画的艺术鉴赏原则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学习中国画作品,使其认知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引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使讲课内容枯燥抽象,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把中国画教学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史、绘画工具和技法,则可以使中国画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中国画学习上。如,在讲解毛笔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秦朝将领蒙恬改进毛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由来和发展,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毛笔知识的兴趣。又如,在讲解宣纸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汉代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其国学素养。

2.注重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创作并不主张造型、色彩与自然事物完全一致,而主张神似,追求意境,因此,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过度的理论教学,避免在中国画绘画方法的教学中一味讲解技法特征、画法原则等,而应当让学生从中国画中简单的典型图案、造型入手,通过临摹学习,以模仿已有的中国画作品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训练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山石、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学生临摹。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些典型图案,让学生通过临摹基础的中国画造型,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这样可以避开中国画在技法原则和审美追求上与小学美术教育由写实性入手的理论不相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中国画技法,逐步通过绘画学习领悟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征。

3.开展好中国画鉴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要开展好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处在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力尚未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难以通过直接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标准;同时,因为中国画并不追求完全写实,所以教师不能以色彩是否准确为标准向学生讲解哪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应另辟蹊径,从优劣对比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鉴赏知识。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以“虾”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大师作品,如齐白石的《虾》,也有一般绘画爱好者的习作。教师将这些作品统一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说说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一般,进而向学生讲解优秀的作品为什么形象表现十分生动,笔法流畅,而一般的作品在构图、造型、笔法上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主题不同水平的中国画作品,能够理解优秀作品在技法上有哪些优点,一般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才能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中国画的鉴赏方法,进而以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特征,从而奠定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4.举办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布置绘画作业时,以绘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开展中国画作品临摹,并让学生组成绘画小组,每六人为一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临摹作品参加绘画比赛。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扫描每组上交的临摹作品,并用幻灯机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评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临摹作品。最后,教师给予作品被选为最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画绘画比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认识到哪些作品画得好,哪些作品画得不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原则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校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提供支持。结语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直接套用常规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理解力水平等,科学设计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入门,逐步熟悉并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要注重开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意境和美感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多向学生讲解中国画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作品和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画基础,为其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做好铺垫。

小学教育论文

1、1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态度。

通过对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功能,但对目前体育课的满意度较低,不愿意上有教师指导的体育课;在体育参与的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型人数较少,被动、消极参与型的人数居多,同时对教材、教法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不高。原因是从小学到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1、2体育活动项目、时间、频度。

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喜欢球类项目,但不经常参加,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塑造形体、陶冶情操的体育项目,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国家阳光体育所倡导的时间差之甚远,没有形成固定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也不足三次。这些都是由于受场地器材缺乏、课时多、学习压力大等因素造成的。

1、3学生的课外锻炼缺乏理论性指导,参与性差。

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体育信息的重要性,渴求获得科学的训练知识与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外锻炼,但由于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少,不能满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致使其参与性较差。

2、1学校体育资源匮乏,体育经费少。

由于鄂西南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方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经费少,造成学校的体育设施陈旧,器材缺乏。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落后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积极性。体育的趣味性多半是来自对体育器材的操控,单调乏味的走、跑、跳、投等动作的重复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学校不重视体育活动,只注重最终的成绩考核。

在“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等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鄂西南地区的农村学校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健身及其他的功能。对学生的体育考核多采取技术评定的方法,这种体育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体育成绩的评定方式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

2、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化状况堪忧。

在经济不发达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经费紧缺、人员紧张等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进修及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必然会阻碍学生体育行为参与的积极性。

3、1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工作者应强化“教书育人”的理念,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力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锻炼的兴趣。只有不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才可能树立正确、远大的.目标,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3、2加强沟通,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

体育教研室应加强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支持,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各级领导也应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体育的设施条件,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与调整的实现。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3、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

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体育教研组间的交流、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及地理条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改革,缓解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为学生体育行为的多样性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的论文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通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长。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

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