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地理教学论文(专业24篇)

时间:2023-11-28 17:43:41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荐给大家一些经典的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和谐都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

和谐其实属于美学的一个概念。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被人们赋予新意义。

不管它的含义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其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美”。

和谐美这一概念很早就已经产生,它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西方的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和谐美,寻求和谐的真谛,和构建和谐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和谐;美;中西传统文化。

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和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关于和谐经典词句非常之多,比如蕴涵和谐意识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追求和谐的“以和为贵”,以及总结生活政治经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人对美的感受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去体验。

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没有和谐的实现,美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美即和谐,和谐即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等几乎所有的流派都认为和是美的思想根源。

而各个流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

儒家主要侧重于政治品行方面,认为完美的人格是“克己复礼”,而完美的社会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的;墨家重视物质利益,他们认为完美的社会是注重自我与利益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从人与万物的关系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而法家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美就是个体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情。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传统哲学有许多的流派,并且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侧重点都不一样,但是在“和”的思想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个体与客体应该相互统一。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入世的人伦、义利之和的角度上,还是从出世的自然之和的角度上来说,和谐即为美的审美思想都已经与中国古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互渗相融,成为其探寻世界、内省自身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因此,古人对所处的社会而进行的审美评价就离不开和谐了,且对理想社会的审美构建也离不开和谐了。

比如《论语为政》里对尊崇“和为贵”的社会给出了肯定:“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只有重视和谐、以和谐为追求的社会才是是美的;《左传襄》对“八年之中,九和诸侯”的和谐社会也给予了赞誉:“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也就是说只有政通人和、民族和睦的社会才是美的。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与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那么,这种传统的和谐社会理想或者说美的社会理想的具体蕴含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将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在和谐的社会也就是美的社会里,社会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和谐的。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意思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迈向美好的愿望,达到事物发展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和谐应该是社会内部各组织,各要素管理合理,运行有序,并且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发展环境。

同时,和谐的、美的社会既要拥有丰厚的物质还需要有健康愉悦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和谐的社会或者说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接纳,和睦共处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平等,比如君臣之间,但是这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通过家族,血缘,亲情等手段使社会关系又达到了稳固。

对于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社会和谐,我们应该批判的去继承那些和谐的,美的东西。

也就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象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到处洋溢善良和互助的氛围。

第三,和谐的社会或者说美的社会在思想文化上也应该是开放的,多样性的。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用“和”反对绝对统一,主张思想上相互包容,兼张并蓄。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各种文化思想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谐为美,那么西方传统文化的美又是什么呢?经过探寻发现,西方传统文化也把和谐视为美的真谛。

同时西方古典学还认为和谐美是美的基本形态。

最早提出“美在和谐”的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的创始人、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他认为美即是数的和谐。

他指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目”,他甚至更进一步明确表述:“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一一和谐”[1]。

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主张“美在和谐”,他认为美就是对立物的统一。

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对立造成和谐,如弓和六弦琴”,“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2]。

古希腊的“和谐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且巨大。

印度著名诗人、美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就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伦理学及宗教思想的基石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的世界观。

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之间,各种事物有秩序的运行即是和谐美。

而违背规律的的行为就是违背和谐的,就是不美的。

因此,在泰戈尔的世界中,万物都安然自处,居于永恒的和乐统一之中。

人与神,神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物与自然物都是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精神与肉体,科学与心灵也都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实现了和谐,也就实现了美。

因此,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老的西方,虽然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但是“和谐”都体现着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

因为“和谐”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

在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自然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这样和谐的社会里,人们的关于和谐的审美观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故,和谐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曹利华.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探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栋梁,也是我国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家都是倡导仁义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孔子的这些话表明了儒家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类都有一种很宏大的爱的精神。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去尊敬和爱戴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自己却非常宽松,这种严人宽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他们往往缺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人、爱社会、爱万物的精神。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爱心,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出现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避免和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对道德修养都有着偏激的看法。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买房买车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无所谓。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为获得助学金开家庭贫困假证明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学生中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养。《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许多优秀古代读物中,也体现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因此,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生的价值、本质、目的、意义和道路等观念的总和。人生观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和父母亲的精心呵护,踏入到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他们开始尝试融入到社会中。与此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社会上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这无疑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高校的稳定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提倡务实、重德等思想,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许多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而幸运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点一线的作息规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习,一些没有人生理想的男生开始恶补中学时期没有尽兴玩的网络游戏,甚至发展到留级或退学;许多大学生昏昏噩噩来到毕业实习阶段,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在刚进大学时或者之前就应该引起重视。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自身条件,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去付诸行动。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加上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中心,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课题。这些大学生在与室友、同学、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困惑,令他们感到难受。当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此时大部分大学生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严重得甚至走向极端,伤害他人或自己,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认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应该“和于室人”。同时,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学生们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可以轻松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对策及建议。

2.1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我们后代应该引以为傲。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丢弃了,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与历代祖宗之间的链条断裂了,进而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树立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尊。

2.2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大学校园文化沙龙,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提升气质、能量和能力;端正学习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等等。

高校在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同时,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用于校园活动中,更可以寓教于乐,提升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沙龙,由学生自己主持并参与分享心得体会,有时也可邀请专家学者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参与;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读书报告会、辩论赛、文艺表演活动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自觉将传统文化精髓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实践,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品质。

作者:邓军蓉单位:长江大学。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师德水平建设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中,针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构建和谐师德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的有机载体。

一、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主流引导思想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错位。

结合当前诸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价值坐标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师所重视。思想宣传中的“蜡烛观”、“安贫乐教”和“义利观”,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个体素养的错位。

《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由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因为文化代沟差异和个人经历不同,带来思想上的共识性偏差,对师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失衡。所以从长远来看,高校师德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效机制问题。

(3)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操作的错位。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以外,社会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判,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师德体系监控带来了弱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培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向标。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

(2)有利于高校教师追求高尚的和谐师德境界。

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

(3)有利于规范高校师德制度性建设。古人云,“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国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由此来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目标的指向性和理论的引导性。作为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符合当代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设长效的师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规范和引导价值。

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师德培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在坚持尊重差异、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2)创新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把师德培养作为与日常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相结合、相匹配的长期素养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师德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这泓深潭要澄碧如镜,藏珍蕴宝,就必须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师德境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历来所尊崇的思想,因为这不仅是儒家与道家所接受与赞同的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渊源的体现,其中包容性与和谐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体现为多样性。将“和”的思想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就能体现出工业产品功能的统一性与造型的多样化,并使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来。而工业产品设计的平衡、对比、对称及统一等都是为了将视觉方面的和谐体现出来;工业产品中色彩的运用则是体现出色彩的和谐性;工业产品造型中几何化形态以及线条比例的处理则能体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

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华,而且它也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凡是优秀的产品设计,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设计不光是物化一件产品的形态、一幅广告,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将一种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生动的体现出来。

2、工业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其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一种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载体。工业产品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体,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精神,也将地域、时代、民族等文化特色与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来。工业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将历史的文化现象在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下连缀成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能够有效的将联系与发展体现出来。

三、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我国设计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其中也有许多设计成功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产品,比如:

1、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曾经在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时,总共经历了北京奥组委的三次筛选,最后在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成功脱颖而出,并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这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不仅火炬整体的设计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纹样,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来设计火炬的形态,将火炬设计成为了一个“卷起来”的形态。其中,此火炬中,书卷代表了中华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机的将两种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了一个同时饱含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且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除此之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中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包装是一个木质的盒子,中国传统的木箱是其形态设计元素的来源,外加两个金属的搭扣,显得古朴而又厚重,用金黄的丝绸作为盒内的软装饰,不但对火炬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体现出了皇家的高贵。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但中国人自己看了喜欢,而且全世界的设计师也都认可这项设计,且这样的设计也将北京奥运会的喜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全球人民。

2、联想的奥运“祥云”笔记本。

在以前,不管是国内的笔记本,还是国内的笔记本,外观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这款由联想推出的奥运“祥云”笔记本,整个产品都是利用传统的贵族金黄色云纹作为点缀,并运用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作为其整体色彩,是想将吉祥的语意传达给人们。而且这也是一个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性作品,在此现代产品中结合了传统的色彩及纹样符号,改进了传统的笔记本造型,成功的让奥运“祥云”笔记本成为了奥运的一个艺术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饼的包装。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且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月饼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月饼的包装不仅越发的精美,而且种类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饼的价格如何,包装效果如何。月饼的包装始终都是将蓝色、黄色或是红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其中蓝色表示夜色,黄色表示月亮的颜色,而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表示的就是喜庆的颜色。除了包装的颜色之外,通常也会有几句古人的诗词印在月饼包装上,对节日的气氛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也体现出节日的重要性与传承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能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有效的体现出来,虽然我国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要不断的探索并发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将我国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很多大学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内涵,导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一)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当今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不能很好的接轨,大学学习的结果是用一麻袋钱换来一麻袋旧书,这是一种文化价值信仰的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要有远大的抱负,而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实用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价值,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化信仰离自己太遥远。显然,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自我,没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希望,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作为合格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典型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战胜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对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润滑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让我们学会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去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去自己主动想办法,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都成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万能法宝。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来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颈,往往会把自我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面对挫折发生时,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不能实现自我突破,在骨子里缺少一分战胜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过程中,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体谅他人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用自尊来主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观念。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过分斤斤计较,没有一种大度的心态,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总是先考虑个人问题,不能把尊严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点。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信仰缺失现状,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我,通过领悟传统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远,用文化的价值信念认识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和价值导向。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所在,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执着付出。中国传统文化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把未来的事业做好,即做事,而把事业做好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只有能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向远大,渗透的就是对自我客观认识的信息,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价值信念。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和价值信念在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当我们都不缺乏一种年轻人应有的干劲的时候,价值信念的力量应该是更为强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强不息,用文化的刚毅品质战胜自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表达的是一种进取境界,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够客观的面对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努力战胜自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在困境中练就刚毅的文化品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战胜自我,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拨开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在困难面前,应该表现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我们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不断去审视自我,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去战胜它,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当地平线上第一缕阳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面对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经意间我们就能发现刚毅的符号,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成长的标签。

(三)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礼让,是人综合素质的鲜明体现。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要求自我,坐公交车也好,出入公共场合也罢,不能用我们强壮的身体来战胜那份作为合格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道德底线,学会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群体形象的高度,做到团结友善,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大学生习惯被作为高素质青年的代名词,当社会上的人们赋予了我们这种高标准的评价后,我们要无愧于这种评价,尊重是相互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我们的爱心,做出我们的风范,体现我们的道德水准,在尊重自我的同时,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时,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文明,我们才能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文明的标尺。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

在符号消费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羌族刺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必须结合符号消费观念的基本特点,强调品牌差异化取向,升华品牌符号意义,突出品牌符号的品位对等,促成消费者积极的符号认知。

关键词:

符号消费。

羌族刺绣。

视觉形象设计。

羌族刺绣是少数民族工艺艺术的一朵奇葩,羌绣是该民族民众的必备用品,无论是羌绣花袋,还是羌族男人的云云鞋,色彩艳丽、图案古朴的羌族刺绣产品都给人以艺术品的感觉。

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民族特色品牌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打造羌族刺绣品牌自然成为羌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事宜。

羌族刺绣品牌打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品牌,促进大众对羌族刺绣的产品消费,因此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意识来打造品牌是羌族刺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必然选择。

符号消费是近年来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媒介对符号化商品消费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商品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符号,并引导着大众的消费。

因此符号消费视角下羌族刺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必须要关注消费者符号消费的特点,并据此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上进行针对性的契合,使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更加符合大众消费心理。

一、符号消费观念的基本特征。

符号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心理,符号消费意识不仅引导民众如何消费,同时也对大众的价值观、消费理念都有影响,并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认知方式。

符号消费观念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消费实践而形成的消费认知系统,从消费者对符号消费观念的实践中,可以发掘出消费者的文化意向、生存样态等。

具体而言,符号消费观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实践性。

在符号消费观念中,商品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意义,能指即商品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实用是商品的第一特性。

所指是随着商品在消费者的不停实践中,便会在消费者观念中对某种物品形成约定俗成的价值或特性认知,从而使某种商品具有了某种意义。

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约定俗成的认知,来源于民众在实践中对商品的理解,因此实践性是符号消费观念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差异性。

符号消费理论是西方多个理论思想共同的成果。

让•鲍里亚曾经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人们通过差异化的商品消费来明确自己的身份,使自身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这个理论的中心意思是指大众对于某种商品的消费,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这个商品带来的符号意义。

因此可以说,符号消费视域下民众对于商品的消费关键在于其与其他商品的差异,这种差异需求才是消费者真正内在的消费动机。

(三)象征性。

消费品的所指意义便是消费品的象征性,由于所指的符号意义,使得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位的象征符号,因此对于某种商品的消费实际上也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展示。

在大众媒体的推动下,消费更多进入权力体系,成为权力的表征方式或载体。

当大众对于消费品或服务在意识中进行品牌、等级和档次的归类时,消费品或服务已经成为财富、声望和权力的商品符号价值,个体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行为自然便会使其被归入到某个社会群体中,成为个体身份、个性和地位表达的重要途径。

[1]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个体身份更多地依据其自身的消费物来识别,消费品的象征性意义也更多被强化。

(四)炫耀性。

对于符号消费这一现象,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凡勃伦认为在个体的消费动机中,不仅有对商品价值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炫耀消费心理在其中,消费者对此方面的需求主要是获得心理满足。

这种现象是由于在某些社交场合中,对应着一定的消费标准,如果消费物水平低于礼仪要求,便会造成失礼,甚至于被轻视或排斥,因此为了维持一定的社会地位,便会使得特定消费者形成炫耀性消费心理,把消费品作为特定社会阶层必需的表征。

二、符号消费视角下羌族刺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临摹经典范本,由此学生在学习书法时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学习了文字与文化的结合,可谓一举两得;三是不能忽视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对于学生而言不如现场具体示范效果显著,最主要的是现场示范更直接,往往许多难以口头讲明白的知识点现场一演示学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示范的好处,千万不能省掉。

总而言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源上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拿笔,不谈文化只谈名利,沉迷于手机、网络,看到这样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时作出应有的反思与行动。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笔者希望大家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在经历了简单模仿之后,开始重视民族传统元素的应用。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历史源流和核心意蕴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启示与应用。

关键词:

传统色彩。

企业形象设计。

五色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的设计理念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

色彩作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整合与创新。

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继承和应用传统色彩,实现基于传统色彩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国内企业形象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色彩对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华民族色彩文化中的“无色体系,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对传统色彩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文化因子。

我国的传统色彩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不仅是美化生活的需要,也是进行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例如,原始人在进行狩猎和战争时,动物和敌人的鲜血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故而产生了对红色的原始崇拜。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西周时期,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人们将不能由其它颜色混合得到的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定位正色,而其它颜色则为间色。

人们逐步将五色与社会事物乃至文化观念相联系,不断延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五色文化。

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同的文化代表派别持有不同的色彩文化理念,这些观点为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又形成了佛家色彩观。

其中,儒家文化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将色彩视为人伦现象与“礼相契合的象征色彩,并赋予色彩德行、等级、伦理、秩序等丰富的内涵。

道家文化崇尚黑色和白色,认为这两种颜色并未刻意着色,体现出道家崇尚的自然之美。

佛家的色彩观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注重对色彩感情的直接抒发,同时又糅合了儒家与道家的色彩理念,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佛家色彩文化。

这些特色鲜明的色彩文化贯穿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对中国的服饰、绘画、艺术设计等领域的色彩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启示及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载体,面临着转同色彩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整合与创新。

将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用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红色系的应用。

将传统色彩文化用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首先应该重视象征生命之色和红色崇拜的红色系的应用。

这不仅是传统色彩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红色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直到今天,在婚嫁和节庆活动中还需要穿红衣、挂红灯,足以说明红色是中国人的偏爱之色。

因此,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要基于国人对红色的偏爱,将其与色彩的基本原理相结合,积极利用它与其它色彩的搭配原则,塑造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形象设计。

例如,红色与朱红和深红等同类色的搭配,可以彰显企业的高雅、文静、朴实的文化意蕴。

2.重视原色的应用。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提出“原色理论以来,“五色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文化观念。

因此,将传统色彩文化用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并不是指五种原色都要用到,而是指使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几种原色。

将原色理论用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利用色彩的面积对比,以恰当的对比体现色彩整体的和谐美。

二是利用色彩形状的对比,以构造适度的视觉冲击效果。

三是利用色彩的位置对比,例如不同属性的颜色距离越近,对比效果就越强烈。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临近或互补色搭配、面积对比和位置对比,塑造鲜明的色彩感染力,延续我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独特魅力。

3.重视色彩的心理效应。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十分重视色彩的象征作用,而这种象征作用的源泉就是色彩的心理效应,这也启示我们将传统色彩文化用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时要重视色彩的心理效应。

儒家将五色体系中的正色赋予尊贵的象征意义,而间色则被赋予卑贱的象征意义。

同时,儒家还将色彩比附人的德行,用于暗示人的美德。

现代色彩学也十分重视色彩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这种认识虽然于儒家色彩观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却是基本一致的。

当然,重视在企业文化形象设计中的心理效应,并不是间色不能使用。

例如,茶叶企业的形象设计就可以使用古朴的青灰色,再辅以文字和符号,凸显茶文化的内涵,并给人一种传统、醒目的心理效应。

4.重视无彩色系的应用。

道家通过虚实、动静、黑白之间的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利用无彩色系来诠释色彩缤纷的天下万物,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对无彩色系的运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社会,但是,艳丽、繁华的五颜六色也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基于无彩色系的企业形象设计,在现代社会可以避免囿于同质化,从而起到一种标新立异的创新设计。

这种设计可以将现代设计理论和传统道家色彩理念相结合,摆脱色彩应有属性的束缚,显得更具自然、淡雅和永恒之美。

当然,在以无彩色系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点缀一些面积很小,但是纯度极高的色彩,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无彩色与彩色的相互作用和巧妙运用,对于丰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色彩元素具有重要作用。

5.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

佛家十分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他们凭借对色彩的独特认识,塑造出富有异域特色的佛家世界。

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需要色彩与图形相互配合。

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更需要色彩与形状联袂,以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色彩与材质的合理运用,材质不同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合理运用色彩与材质,不仅可以创作出传统艺术氛围,还可以塑造不现代时尚气息。

虽然设计作品本身传递的是现代思想,但是这种“情充于内的色彩情感表达方式依然闪烁着传统色彩文化的光辉。

三、结语。

我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五千年传统文明的重要表征,其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设计师应该深入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核心意蕴,并将其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使传统色彩更好的为企业形象设计服务。

作者:彭光荣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4]吕业春.品牌的中国设计的中国——中国企业形象设计年会暨中国企业形象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召开[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1(01).

[5]付冰兵.论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绘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流传,其对绘画艺术影响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学、艺术和审美。正如有位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当然,画家要创造出来好的绘画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艺与适当的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准确地在作品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动画创作的前期工作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设计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在造型设计中,设计者应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与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1.中国式“形”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将其体现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能够使我国的动画作品从思想上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这与西方遵照现实、追求形象逼真的创作原则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的艺术风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绘画讲求透视关系和逼真写实;中国绘画中对人物的表现遵从“肩担两头,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对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划分,脸型则可用八个汉字概括,即“国、目、田、甲、由、申、用、风”,生动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机灵聪慧,造型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并借助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红色色块将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统一起来,加之设计出长腿细腰、虎皮短装,将孙悟空的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2.中国式“色”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在动画造型设计中,色彩对于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和传情达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东西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原则,西方艺术家讲求对色彩和光线的严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线变化都不容忽视,对逼真性、写实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视;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重视韵味的主观表达,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画家可以不考虑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笔墨塑造形象,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承转合、笔触的轻重等抒发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就利用了传统水墨画元素,将游动的小蝌蚪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我国动画只有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体现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才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引领中国动画的发展。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儒法并用,德主刑辅”,亦称“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儒家将道德伦常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同时遵循“明德慎刑、大德小刑”思想的国家治理模式。

其“德治、仁政”的宗旨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标识。

然而,19世纪中英战争爆发、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之后,标榜“民主、宪政、法治”的西方法律相继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了国人的法制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运而生。已由过去的单媒体转化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继而发展为网络教学,其功能也从解决难点,发展为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公开课、示范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离开了多媒体就好像不成课了。再加上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决定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是学校里就刮起了教师们必须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的大热潮。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此“热”呢?我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下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劣。

一、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的优点。

1.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以前的教学模式十分简单,教师带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最多再加上一张地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一些学生因此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本来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性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怡人的山山水水,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抽象的空间天体和自然万物。但由于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至使地理教学失去了它的本质。但是现在不同了,多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作。还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还能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又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精深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2.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所有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一提到要记忆头就痛。其实,要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运用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就好了,因为多媒体教学还能播放影音,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做到了观赏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记忆山川河流、品味民间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

3.可以烘托课堂气氛,突出人文色彩。

在2000年,地理教学改革,新教材出炉,强调地理教学的人文性。地理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地图有所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此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而又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一优越性,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4.可以创设意境,进而感染学生。

有不少内容离我们这个地方很远很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有很大的难度。比如火山、地震,如果要我们进行讲解,感动学生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多媒体能做得到,加上它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又是恰到好处的音乐……再加上专业人士的解说,就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思绪。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2.课件制作比较困难,不利于推广。

多媒体又不是简单的声、画、像的简单组成,一个好的课件,不但是声音、图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而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必须对声音、图形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比较熟练,然而在我们这边远的山区,对计算机才走进学校的教师来说,无凝是件比较难的事。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只能懂得皮毛的东西,再说其它科目他并不熟悉教材,条件又比较差,有这没那的,这就使得每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难度大大增加了。

3.工作与生活中难找到教材所需要的素材,也不利于课件的制作。

制作一个课件时最令人头痛的是去弄素材,这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占去了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准备一些“米”,只有平时“深挖井、广积粮”才能有充足的资料,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

所以目前最关键的应该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培训,培养大家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积累,变被动为主动去制作课件。变为了应付交差了事的去做课件为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而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

2.《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在欧洲城市的闹市区漫步,犹如进入中世纪城市之中。

古老的闹市区保存着大量联片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荣历历在目。

古老的闹市中心是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从城市边缘及外围,有大量人口涌入闹市中心区购物和消费。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特色鲜明的城市总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参观,为城市带来滚滚财源。

在今日我国城市发展中,欧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欧洲城市古建筑群与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城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区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形成欧洲城市特有的景观。

欧洲城市的历史一般起源于工业革命前后,许多历史名城则可上溯到中古时期,乃至古罗马帝国晚期。

在这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闹市区形成大面积的古典建筑群,给人完整的中古世纪城市的感观,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城市闹市区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

在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中世纪的圆顶罗马式教堂或尖顶哥特式教堂象征着古老的庄严;教堂内部以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则是装饰华丽的喷泉及古老雕塑等。

通往商业中心狭长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着中古时期原状,路面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两旁则是古老建筑物的长廊,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闹市区的古建筑群。

在这里,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馆、餐馆、戏院、影剧院等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形成各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古老的文化。

地理教学论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重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环境观;设计争议性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换为环保意识;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人与环境的关系学科,揭示了人类生存所必要的地理环境、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从文本信息入手,详细阐述人与自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环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例如,在“人与自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生存和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阳光、空气、土地和水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这些资源遭受污染或破坏,人类就将受到伤害。要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废气、废水对空气环境及其附近河流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的认识,对促进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境素养大有裨益。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某个社会行为或者事物具有一定的看法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切忌说教教学、理论教学,要设计引入一些争议性问题,激发学生探讨欲望,让学生自主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升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新能源”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要不要开发核电”进行讨论。核电是一种新事物,对人类发展有利也有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正确认识核电价值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在课堂讨论中,一些学生认为,核电资源的开发,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危机,且廉价清洁,地区适应性强,可大力发展核电站。而一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核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查阅资料,谈一谈刮风、下雨等天气形成的内在原因,并对台风、沙尘暴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对于自然原因,要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对于人为原因,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和色彩于一体,具有能动会变、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暖”课程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后天》电影片段,在让学生感受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后,可随机展示一张图片:在北极一块浮冰上,北极熊妈妈抱着熊宝宝,熊宝宝流着眼泪问妈妈:“妈妈,我们要去哪儿?”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以此唤醒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理念。又如,在教学“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课程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总之,地理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环境观;设计争议性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换为环保意识;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还应当结合生活中环保热点问题及其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题交流会,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学生环保素养的提升。

[1]仇君.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xx(04).

[2]吴昊.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切入点创新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xx(23).

作者:司海兰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地理教学论文

与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同,高三学生已经将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因此,高三学生不仅面临着沉重的作业压力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三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简要论述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提高高三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人文现象和大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地理学科是初中到高中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尤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更是高考科目之一。由于地理学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学承担着高考的压力。实行素质教育阶段,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1

1.1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实行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尽管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而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高考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方式[1]。

1.3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材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例如,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活动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板块,极大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2

2.1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是教材的基础,它是前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总结等漫长过程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在讲授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单纯的死记硬背地理概念和原理,并不能取得较理想的地理成绩,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应用地理概念和原理,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方式。例如,在高三地理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时,地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2.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选拔人才是实行高考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最近发生的地理事实,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促使学生能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各类地图的判断、大气的运动和变化、重要的经线和纬线等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例如,地利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位于赤道附近的著名河流,以及河流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同一纬度,不同流量、地形地貌的原因,具体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然后能够根据同一原理、概念的不同的提问形式,来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地理教师可以以尼罗河与亚马孙河为例,让学生分析两河的径流量、汛期、降雨量、流经地区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2]。

2.3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地理图像是高考地理题目中的必考知识,其中剖面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好、用好地图,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做题时间里,很快地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教师可以采用习题训练的方式,精心选择训练试题,合理限制做题时间,有针对性的突出学科重点、薄弱点以及显示现实问题等,以促使学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地理思维,具有良好的地理能力。同时,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地理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合理的讲解有关地理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热点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3

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学对于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

地理教学论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按自己的需求观看微课视频,通过网络与同伴及教师交流,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对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进行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3).

[2]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9).

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地理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改掉以往简单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评价机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只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是“副科”、“豆芽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越来越不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污染源都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初中生来说,该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所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土地资源》时,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种类型?(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完善评价机制,重拾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评价机制,要让地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的自主评价,都要从优缺点两个方面展开,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力。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12)。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a,2012(02)。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教学论文

为了解决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方法很多,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或是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等。在吸引学生的众多方法中,情境法是一个理想的方法。教师创造出一个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上,采用地理知识对这些常见事物、现象做解释,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例如,在上地理课之前,教师可开展地理信息发布会,在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地理学习小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属于情境创设。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这样即使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采用情境法教学,可使无聊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二)巧妙降低知识难度。

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地理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文科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是产生了要放弃地理学习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理解难度降低,让学生能透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互相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派出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在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可立刻否定,更不可打击学生,要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质疑。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这一课程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观察两个锋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再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便可掌握知识。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知识难度降低,学生可更好地理解,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而且可帮助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地理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多改动,教师不可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不管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哪些调整,教师都要进行因材施教,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除了丰富教材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绩,必须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动脑,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自己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制作成ppt,交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掌握学生知识理解程度。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束语。

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简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主要与四个方面有关。

(一)教学信息不够丰富。

有些教师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既没有拓展学习,也没有提供丰富的、有兴趣的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有些教师教学中不注重研究,还是老一套、老面孔,教师将学生听讲知识点传授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流程,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没有能够吸收教改的经验,也没有能够在教学中创造出独特的模式方法,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地理教学难以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因素。

(三)教学情境不够浓厚。

地理教学除了要强化知识点的传授之外,同样要承担起情感培养的职能。而走进我们有些教师的地理课堂,仅从其语气、神态上就感到缺乏浓厚的氛围,语气平淡,和学生似乎隔着千里,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在教学内容中也缺乏对教材的深度发掘,这些方面都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不利因素。

(四)教学空间不够拓展。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对生活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我们有些教师教学中割裂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没有能够紧密结合现实身边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辅助教学,使地理与生活出现了脱节,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

从上文可知,造成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其理念、方法、空间等拓展创新不足,影响了地理教学实际成效。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做勇于创新、敢于探究,能够破旧立新、敢闯敢拼的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懈怠、不迟疑、不停滞,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研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得到提升。教师重点应当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增加丰富信息以活跃课堂。

丰富的信息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地质构造、自然现象。而初中生自身的阅历限制,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直观感知印象,也缺少有力的感知路径。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为学生补充丰富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生动地感知和理解。例如在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到澳大利亚这一国家时,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条件、风俗人情之外,还运用多媒体生动向学生形象地演示了澳大利亚的风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小段旅游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动的气息,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教材所拓展的内容,而且生动性、形象性较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度。

(二)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以激发活力。

改革是激发活力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手段,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地理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转变入手,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扎实地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激发和释放活力让学生学习更为高效。笔者在这一方面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设置更具引领性、更具趣味性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这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大体有哪些种类,其储备量如何,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人均拥有量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等,这样的思考题对学生思维具有更强的引领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中寻找到清晰的思路,也能够准确地把握要点,地理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推进。在学生完成基础内容讨论研究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难点,对他们存在的不同想法组织交流辨析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就能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相互合作研究的良好习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以激发兴趣。

地理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避免一种误区,就是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完全以应试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要求他们掌握必备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情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情感地理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关注自然、增强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例如在《水资源》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特点,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如何,当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着哪些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怎样破解困局等。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深化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内容都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四)发挥课外专题活动作用以拓展空间。

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事”的效果,各地美丽的风景、奇异的地质结构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地理教学吸引力的抓手。除了夯实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当增强课外专题活动的拓展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在地理研究上的兴趣爱好。例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后,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西双版纳也是云南旅游线路中最热门的一条,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西双版纳的资料,从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当地发展现状到网络上各种和西双版纳旅游景观有关的视频,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有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风土民俗内容,也有学生播放搜集到的视频,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对祖国西南边陲的这一风景名胜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上可见,地理教学成效低下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只要抓住了问题出现的根源针对性进行改进突破,地理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存问题,笔者也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收获,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急需解决和改善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明确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

1现实状况。

现阶段,虽然我国各个地市的很多小学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都在进行,然而,这个教学过程正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几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做详细分析。

1.1课程目标不够清晰。

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学课程体系是完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必要条件。模糊不清的课程目标,将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把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怎样的美德以及怎样测评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如此一来,便严重制约了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教学效能,影响教学水平,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做到落实,也难以产生更为可观的教学效益。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设置课程内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纵向问题,简单而言就是课程设置中内容不够连贯,在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前后顺序设置,没有明显的深广度递进,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吸取较少;除此之外,便是横向问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别的课程缺少明确联系,缺少彼此间有效渗透和互动,难以构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体系。

1.3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教育的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相继发行出一些较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但是教材的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首先,经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出版的相关教材仍然停留在推广试验阶段,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中内容与现有的小学其他科目教材有重复的内容,所以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仍然需要不断在实践和推广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次,便是缺乏校本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袤,传统文化也具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便需要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校本教材来丰富对多样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应该在拥有统一教材的前提下建设校本教材。但是,由于受到科研、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已经出版使用的校本教材还存在着教材内容不够系统、难易度分配不够科学等问题,从而导致校本教材很难发挥真正的教学作用和意义。

1.4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当然在这项教育工作中的领头人仍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熟悉了解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很多小学学校的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课方面,一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便不那么重视。教师自身都不能够正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自然也就很难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改善方案。

2.1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要想改善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就需要从设置课程目标着手做出优化和改变。首先,需要将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课程目标明确下来,对其课程内容、性质和定位以及考核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定,认真对待高低年级存在的差异和衔接,做好整体规划和必要调整,从而使得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可以更加有规有矩,可以更加适用于各个年级各个阶段,更使其完美融入于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此外,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应该给予各个小学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允许其在遵循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2.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为了确保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合理,在规划教材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以传统文化作为启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从而培养其规范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提高感受力作为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为主要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安排教学时间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坚持每天晨读,确保每周可以安排三节课程主讲传统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善和调整。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学校开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教师则必须端正态度,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正确的弘扬传统美德。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虽早已展开,却在教育实践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文中就几项较为典型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优化方案,并且希望本文可以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2]沈春芳.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

2.1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存作品较少,且损坏严重。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

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

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

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

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015(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2013(1):237.

[5]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作者:邱洁单位:赣州市赣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项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仅局限。

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

自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从而风靡全球。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将传统管理项目的方法和经验重新加以总结,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较大规模的项目以及传统工业之外的新兴行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这些方法和经验不断被总结和实践,最终形成为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项目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集成管理等九个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管理的建筑项目、工程项目和国防项目等狭窄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的项目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有趣现象,在日本的高层管理者中,几乎人手一本来自中国的《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等书。

我们可以这样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这些富有东方个性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代项目管理是我国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管理技术,其知识体系形成于国外,而中国的所有项目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的几大知识体系引进而来。

所以必然会出现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适应的地方。

此时,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项目管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可以解决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面对的许多棘手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不应只是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现代项目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

其释义为,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想做好一个项目,其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准备工作包括要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项目可行性计划并进行相应评估,为决策层提供建议等等。

而作为一个项目领导者,还有更多的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必须准确了解所带的项目团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各种物力资源。

然后根据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能力和特性,分配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务,既在能力范围之内,又不过分轻松。

其次,还要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出详尽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并根据项目的进行不断推进并及时作出调整。

充分的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其释义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的规程和行为准则。

而项目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好的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释义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样,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领导者必须慎重其行为。

领导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约束,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为,走上正道。

但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胡作非为,这样,即使定下了严格的法令、法律,人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同样,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想要求项目成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己首先必须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项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项目成员才不会过于懒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自《论语》。

其含义为名正才能言顺。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属于你管的事请,或者说你并没有管这件事的权力,想顺利办好事情就会很不容易。

在项目组中,各项目成员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力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如果名不正,别人不会甘心让你去领导,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状态甚至会影响项目进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

其释义为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一定要重视项目规划与评估。

在项目开始之初,就要做好详尽的计划与准备。

带领项目小组好比行军打仗,好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前期调研,才能为日后顺利完成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

其释义为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在项目管理中,要切记摆脱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可能顺利如期完成项目目标。

凡事必须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会有质变,要戒骄戒躁,,如果越想急于完成项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万不可急于求成。

做项目,做事,都是一样,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髓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去进行现代的诠释,并为项目管理者所借鉴。

我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项目管理思想有机结合,互为所用,达到融合,将会更有助于项目管理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3]张岱年.中国文化与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

[4]孙文鹏,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j].中国文化研究,(1).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

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础的影响。

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

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

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

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

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

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

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

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

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

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

丢勒,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

”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

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

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

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

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

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

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

《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

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

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

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

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

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

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

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

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

”丢勒在确立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发展中获得的。

在依据科学理论的艺术绘画的领域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巨大的.工作的伟大艺术家们,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他们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许多无价的宝贵的成果,用这种形式在艺术教育领域为后辈们指出了正确的艺术道路。

阿里伯里特写到:“我向你坦白,如果向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学习和以那些人为榜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提升到如此高的艺术的知名度。

这些艺术赋予我们现在要倾尽所有的努力,无愧于这巨大的优秀之中。

这使得我们不需要任何指导者和任何模式就创立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艺术和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化是迈向属于被它所创立的的理论和方法的世界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