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评改教学优化策略分析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4 23:32:29 作者:笔砚

优秀作文是注重细节和语法的准确性,能够展示作者对语言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提高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论文

我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反应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改革,可以有效突破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视觉与感官体验,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知识,因此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必须发扬务实精神,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认真予以解决,不可操之过急。

当前在大部分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是借助黑板粉笔外加老师单一讲解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演变成了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形成死记知识但不求甚解的状况。尤其是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不能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难以长久保持学生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的学习兴致难以提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基本为散文诗词、记叙文、说明文等,由于内容乏味,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吸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科书作为唯一讲解和指导的教材,缺乏借助相关辅助性资料对深层知识进行理解和挖掘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统一的“划分段落逐一讲解”的模式,严重缺乏新意。

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与课本间的互动,更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顾名思义,“教学”体现的正是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的主体。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不能正确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这就直接导致师生关系淡薄。

鉴于各中学教学实际状况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选择教材时,应从本校实际学情出发,对教学进度与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要求与培养,进而科学合理地对教材加以利用,这是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知识接收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注重难易结合,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板书合理进行设置,适当留白和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例如在讲解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父亲的背影展开联想,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以及学生独立且深层的思考,进而使学生对父爱的认知得以升华。此外,增强语言的艺术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此艺术性的有效发挥也依赖于教师的语言功底,不但普通话标准,而且对语言能进行熟练驾驭,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言,也应该不断对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和完善,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或资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解放教师双手固定于黑板的局限性,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通过播放音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强烈有效的视觉与感官体验,尤其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事件,能够成功地吸引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既合理穿插进课堂趣味性,又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

教师在课堂授课前,应根据教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其中涉及到的相关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黄山记》一文时,教师可大量导入黄山相关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到黄山旅游的体验,以此为契机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穿插小游戏、活动等,提高课堂互动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加以创新,增加与学生课堂互动,最大化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鉴于教学实践中反应出的诸多问题,教学改革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新内容与手段要敢于尝试并积极加以完善,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加精准地导入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论文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论文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高中学习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是:第一节显示图标;第二节运动图标;第三节影视图标;第四节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

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在讲完图标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了对图标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且学到了如何获取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等。

可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top、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

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论文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同于计算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职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1] [2] [3]。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论文

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初中语文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或会自主探究、积极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的阶段,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思考与合作探究,并加强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逐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供给学生更为充实、高效的课堂。因此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力求提供给学生更为完美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有益帮助。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不够成熟,特别是自制力相对缺乏。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证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完成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就课前导入环节来说,教师可以将导入形式多样化,综合使用提问、讲故事、播放音频视频、课前讨论等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就体会到新鲜感。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模式,转变成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从而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真正有疑惑的问题。课时充裕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多变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新闻两则》一课,相对其他课文来说较为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娱乐、体育等新闻作为导入,向学生讲解与新闻相关的文体知识。当学生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主动分析课本上的两篇新闻的结构、内容以及语言特色。还可以让学生向大家复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拉近本节课程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提升,就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学习语文,需要注重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更为深入、扎实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就需要教师注重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保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能够抓准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同时要掌握本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出学生能够在思考之后给出合理答案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其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表达出独特的见解,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课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是十分感性的、人文的、包罗万象的,并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探究之后,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合理的总结,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将所学内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与探究的形式,逐渐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石壕吏》这篇课文,由于是一首叙事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对其展开讨论,明确其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是该篇课文的语言描写十分传神,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还原当时的场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互助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被自己忽略的细节问题,更深入、系统的理解本篇课文。同时,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更为顺利地落实教学目标。可以说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究,能够让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加强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的距离,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入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也可以鼓励到过济南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济南的自然风光。这样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过的,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更为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作者达到共鸣,落实教学目标。还可以从课后作业环节入手,将传统的背诵、默写、写作等作业形式变得多样化,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提升。例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真正观察云彩,并大致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感受云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调查报告。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农村去实地考察,询问农民云彩与气象变化的联系。这样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会比课本所教授的更为丰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将课堂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与互助探究,加强与文学课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逐渐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其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作文评改教学优化策略分析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的乐章,没有作文教学就没有语文。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初中作文评改却陷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单一的作文评改方式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和写作兴趣的提升。如何优化作文评改,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会他们改,促进他们改,通过改的能力提升,达到作文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时效性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教师只给引导指点,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可见,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是多么重要。然而一直以来,学生作文的优劣,全在教师笔下,由于作文是教师一人批改,学生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一篇作文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示范性或警示作用,也就意味着一次有计划的作文训练难以达到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必然导致学生无兴趣也无信心评改作文,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奢望。

当前的'作文评改课,常常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作文评改起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朗诵,结束于教师的点评,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作文的不足,很难促进学生反思和改进。这样的作文评改课形同纸上谈兵,是缺乏实效的。作文评改课如果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增强学生对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是原地踏步。因此,优化作文评改课,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增强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作文修改中,逐步提升作文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从中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突破作文评改的困境,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入手,增强学生对作文评改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在教师点拨后的作文修改能力,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优化作文评改课,增强作文评改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来,笔者坚持上作文评改课,充分感受到学生在作文评改课中获得了作文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充分提高的良好收益。对于如何优化作文评改,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要使学生对作文评改产生兴趣,必须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艺高才胆大”,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个“艺”,让学生长个可以动手的“胆”。学生手里有了法宝,操作起来就有兴致。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讲解评改作文的要领与方法,进行评改训练,解答评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评改。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掌握工具性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能更好的“自我发展”,并将评改作文看成欣赏、合作、交流情感的一种需要,从而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增强他们评改作文的自信心。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每当要求学生写作文时,首先听到的都是深深的叹息,这让语文教师多少有些无奈。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作文书写中,获得的体验不过是写了一篇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得到了老师干巴巴的几句评语。我们很多学生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既不能提升作文水平又不能获得多少乐趣体验的事,他们不愿意写也在情理之中。而在学生参与性很强的作文评改活动中,笔者充分地感受到,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愿意参与评改。在评改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这难得的体验,因此参与积极性强,思考专注度高,评语中肯。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也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作文评改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丰富了他们选材的范畴。修改是学习也是借鉴,笔者非常珍惜他们这种热情、兴趣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他的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更加积极地精心准备每次的作文评改,希望能够保持住他们的热情,开创出更加美好的局面。

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由于优化了作文评改方式,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作品的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高。这时候,对于学生的辛勤劳动,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积极地鼓励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写出佳作。另外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对学生予以鼓励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运用多样的方法。例如,在他们的作文本里留下真诚恳切的话语,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讨。有些作品让家长给孩子写点评,鼓励的话语往往能深入学生的内心,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评改工作,优化作文评改策略,把自己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评改,让他们在作文评改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评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的作文体验绽放出激情和光芒。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郭芳辉。自主合作探究式作文评改的尝试与反思.中学语文,2010(1):22-24。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论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文章、书籍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品德素养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荷塘月色》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对这些经典名作进行品味鉴赏,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与文章相关联的声音和图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置身于学习情境里,使整个教学过程收放自如、情景交融、效果显著。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春》一课时,我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录像,选择一段《春之声圆舞曲》,在悠扬动听的乐曲中,就将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本命年的回想》一文的教学中,在轻松欢快的旋律中导入新课,运用投影展示五彩缤纷的民风民俗图片,过年过节的喜庆氛围轻松地就营造出来,让学生在充满“年味儿”的情境中去学习课文,了解民风民俗,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用音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走进课文,徜徉其中。

二、创设氛围,启发学生。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就是强调创设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重要性。如,《童年趣事》的教学中,针对“童年”这一主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我提前做了功课,把很多小朋友的照片做成幻灯片,放一曲“童年”的音乐,让学生在稚气可爱的照片和充满童趣的儿歌中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且让部分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这节语文课上,不时有学生爽朗的笑声传出。在结束之时,我将提前准备的讲述时间易逝的短文加上舒缓的音乐朗读,让学生感受童年虽美好,但光阴无情,每个人终将告别童年,步入少年、青年,很多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中感触很深。在感悟童年美好的同时,更感悟到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不负青春。这堂课,没有说教,但学生却在这节课中成长了。正是有了相得益彰的视听资源才能达到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引导学生。

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在课外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互联网便捷快速的特点,随时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计算机存储量大、内容丰富,互联网查阅方便,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和鼓励学生登录名师博客、文学网站、教育资源网等,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涉及都市文化的解读,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三篇文章对照阅读。这三篇文章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

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

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上海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历史沧桑感。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并且鼓励、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搜集、整理、获取信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趣味盎然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电化教育馆)。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教师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标准。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与小学作文和高中作文有一些区别,初中作文教学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能够具有自己的思想,并将自己的思想利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状况并不理想,存在着诸多教学难点,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身能力。

1.教师的训练无序,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不一。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能力有限,教师训练无序,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不一。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乎到学生的作文水平,大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真谛,依旧是注重语文理论教学,并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无法提升。

例如,在初中作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任务是写一篇描写景色的记叙文,主要是想锻炼学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限,很多学生都没有切身体会某种景色,这样就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来,无法参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真正涵义。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没有对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想要有效掌握“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教师就必须要教授给学生写作方法,要从基础训练做起,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写作技巧,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作文教学水平。

2.学生写作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错误认知,认为作文就是将内容复制粘贴,确保文章内容协调就可以,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提高对作文写作的重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都会大脑一片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从下手,只能是从网上参考内容进行加工,写出的作文缺乏中心思想,不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作文看上去不伦不类。其次,学生缺乏作文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学习作文写作大多都是被迫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写作任务,如果没有教师的强迫,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学习作文写作,认为作文写作较为枯燥,对自己难度较大,无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无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再次,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在课下谈话时滔滔不绝,但是一到作文课堂上,学生就马上变得沉默,而且觉得无从下手,写出的文章语句不通,语义不明。其实这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掌握的词汇量较少,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在写作文时根本没有头绪,只能上瞎写一通。

1.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写作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定作文教学策略,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很多学生从小就对作文存有恐惧心理,作文成绩一直不理想,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同时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方法也较为落后,教师更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评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分依据,这只会对学生的作文热情造成打击。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对传统作文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可以利用分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使用量化的方法让学生进行随笔练习,增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然后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分。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写作量制作规定,并不完全以学生的写作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要在某一个周期内坚持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养成一种写作习惯,这样在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以专门做出“写作修改”标准,对于学生所写的作文,教师要认真指导其修改,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今后写作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写作问题的出现,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给予学生适当点评褒奖,让学生重树写作信心。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的作文挑毛病、找缺点,这将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在作文教学课堂上认真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适当给予学生褒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能发掘学生文章的闪光点,给予夸赞,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重树写作信心。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时要尽量语言婉转一些,只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可以。

例如,曾经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我的母亲》的写作任务,有一名学生写的作文语句不通顺,文章结构混乱,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对学生提出批评,而是在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母亲将所有的期望托付在了我身上,想起这样沉重的期望我常常感到喘不过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却融入了学生的真实感情,学生形象表达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教师在对这篇作文点评时就可以适当给予学生褒奖,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更加努力。

3.强调真情实感的写作。

一篇成功的作文,必须要能融入真实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中心思想较为明确。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写作的重视,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感情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背影》、《项脊轩志》等等,学生读后会慢慢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时要从真实情感出发,要仔细斟酌作文写作手法,要对每个语句都要仔细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感情发掘能力,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不断内化,这样在写作中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将感情宣泄在笔端。

4.对作文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作文教材的选择,教师可以选择《春》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课文,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重点和情感,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作文评价体系的改革,不能再由教师一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教师要积极发动所有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自评,也可以学生之间互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批阅压力,也使作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03)。

[2]王友花。活用教材,提高写作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胡冬梅。针对初中阶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版),2013(03)。

[4]赵淑梅。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版),2013(2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有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生活;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要设置多样化的模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化学课堂,充分彰显化学的'魅力,最终,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化学。

二、借助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以其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既可以突破教材重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本节课的难点是al2o3的两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al2o3的酸性和碱性。首先,在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接着在naalo2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宽城一中)。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论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资料的查找变得比较便捷,这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但是初中生的语文作文成绩,并没有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善。经过调查研究,初中生的语文作文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本文中,会针对学生的写作效果以及教学现状进行说明,然后根据这些不良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和初中生的教学效果提高一个层次。

语文写作一直都是学生和教师的难题,无论教师如何详细地讲解写作的步骤和方式,无论学生完成多少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都无法真正地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但是由于语文写作在语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所以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在为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而积极的想办法。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写作习惯和写作态度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将这些问题和坏习惯改正过来,才能够实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

当教师布置写作或者是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都是一副不耐烦或者是苦不堪言的表情,因为学生是从心底抵触写作,不喜欢写作。初中生不喜欢写作,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和练习。这样在教师进行作文技巧和格式讲解的时候,学生就比较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来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也不会在课下的时候主动去学习关于写作的知识,久而久之,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处在一个下降的状态里。

由于教师上课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学习,下课的时候也没有主动地去观看与写作有关的资料和优秀的文章,导致初中生所写的作文就像是没有营养的白开水,无色无味,让读者看了,在感情上找不到共鸣,在文字上不能使人眼前一亮。总之,许多的初中生所写的作文就像是在用一些汉字简单地堆在一起,丝毫没有写作的构思或者是意境,所以这样的写作方式即使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写作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

大家都知道,语文写作是一个需要思想的创造,它不仅仅是需要初中生能够写出一篇符合题目的作文,它更是要学生在这篇作文里面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学生一定要有自己写作的思路和框架。但是目前来看,初中生并没有在写作之前先构思的习惯,更没有列出提纲的习惯,这是不行的。因为初中生在写作这一方面,功底比较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初中生容易在写作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了,在作文里也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框架,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毫无思想的一篇作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练习写作的时候,一般都是给学生规定好题目以及立意,例如:教师让学生写关于李鸿章的爱国精神,又或者是曹操的枭雄本色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给学生强行规定的题目,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苦恼的一件事,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李鸿章未必就是爱国英雄,曹操未必就是枭雄,所以教师为学生规定了写作的方向,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想是没有好处的,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教师除了在作文课上讲解写作知识之外,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课文的中心思想、字词、文学鉴赏等等方面,并没有在讲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等关于写作的内容。所以教师花费在讲解写作的时间比较少,而且教师在作文课上,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优秀的范文,总是教学生自己阅读优秀的范文,然后自己领悟,这样学生根本就不会真正理解优秀作文的亮点在哪里,同样也不会学习到这样的技巧,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本就不会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

因为学生比较多,而且水平有限,所以批改初中生的作文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折磨,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只是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却不会去认真地批改。这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毫无进步。自己的作文没有得到教师的任何评价,就会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应付的态度去对待教师所安排的任务,就会导致抄袭的现象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抄袭现象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去批改他们的作文,所以才给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和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也是很好理解的一句话,即要想让初中生学好写作,就要培养出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出现动力。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在这一方面脑洞大开,脑细胞活跃,想象力丰富,创造力也会明显上升。因为有了兴趣,人的大脑就会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人的大脑就会出现高速运转,突发灵感和想法,所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人都会有虚荣心,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誉,所以要想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可以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发表,这是“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的表现,这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人的情感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之后,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要认真地为学生的作品批改,并记下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教师要注意用词要简单明了,要直抒胸臆,要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了解教师意见和建议,而且教师也要多用一些鼓励和表扬的话语。例如,像“这篇作文写的不是很好”,或者“这篇作文写得很好”,像这种毫无意义的批语教师就不要用了,因为学生需要的是教师对作文的真实意见;像“第三段过渡段写得不错”,或者“题目起的十分的新颖,抓人眼球”,又或者“这里面的成语用的都十分的恰当到位”等,教师要批改到具体的地方,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像“总体来说,写得还不错”这样的批语教师也不要写了,可以写一些鼓励的话语,像“比上一次有进步,用词到位了”,或者“希望能够再接再厉,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尽量用一些鼓舞人心的话语,来满足学生内心深处渴望教师的认可和赞扬的心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像初中生这样还处在一个需要教师引导,对语文写作不是很透彻的年级段,他们其实需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因为良好的写作习惯会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改变以往写作框架混乱的现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先写出作文提纲,再写作文。因为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水平还比较低,容易在写作的过程跑题,也就是写着写着就忘了该篇作文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围绕着一个话题的篇幅较多,全篇作文的篇幅分布不均,这也会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所以说初中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在练习本上先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分别用一个简单的小标题表示出来,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这篇作文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可以一笔带过,什么地方需要过渡句等等,有了提纲,这些问题都会一目了然,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构思的框架就会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提高写作速度和水平。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为写作教学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要注意研究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在这里提出了几条简单的建议,希望教师能够吸取建议,改善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课改时期,物理教师的评价理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新一轮课改无论是从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功能教师。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其功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这种以发展为目的评价由于没有外部的奖惩机制,教师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奖励,即工作进步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能促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追求名利等外部的奖励。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定教师提高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应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原有的物理教学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力。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尊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寻《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每一学段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准,恰当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谓恰当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时应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

学段目标不是学习某一部分内容后学生都应立即达到的目标,而是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时间和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在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的同时,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应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同时应关注评价质的分析和把握,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与纸笔测试结合起来。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应和量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更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树立新型的评价理念,教师的观念应不断更新,角色应更加丰富。教师应该当好以下几个角色:一要成为观察者,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智力特点,寻找最佳教育切入点;二要成为研究者,进行反思与调整;三要成为启发者,运用适宜的方法充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四要成为支持者,支持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支持学生各种合理的评价需求。

教育开发学生优势潜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优势潜能的最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充分激发人对自我的肯定,形成自我进取的内部动力,它将有效地带动起人的终身发展机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将会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与能力空间,拓宽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渠道。

新课改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发展,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应该在真实情境互动中进行,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有助于新课标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比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仅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论文

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爱好。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播放交际动画,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为了优化小学信息技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他们容易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生动的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充满兴趣。语文课本上口语交际内容多以文字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的也只不过是一幅图或几幅图而已,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虽然有些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毕竟是坐在教室里学习,面对的是教师、同学、黑板、桌椅等,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达到高潮。合理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充分吸引学生并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积极性的目的。如《有趣的动植物》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图片,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兴趣,想说的欲望。在此种环境下,学生就能深入思考,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能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这节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口语交流起了一个很好的导引线作用,让学生有兴趣去说,引导他们该从何处去说。   其次,使用信息技术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如《保护有益的动物》,让学生观看动物在森林中嬉戏的场景,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画面中奔跑,这一段录象的播放就是要渲染一种大自然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欢乐。学生心情非常兴奋,纷纷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让学生观看动物们受到虐杀的图片,利用图片的效果震撼他们的心灵,学生情感感染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适当补充,创设有效的情景,将让学生会说能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再次,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播放交际动画,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的想法”这一内容时,就先请同学们看课件(《我选我》这一课的动画,回忆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交流的情景,学生很快就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怎样,王宁说了些什么等,并回想起以前班里选班干部的情景,一下子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唤醒了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小组讨论时他们踊跃发言,交流非常积极。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学生们有的说很佩服王宁的勇气,支持他;有的说自己其实也想当班干部,但怕同学们说自己,不好意思提出。最后老师在总结时肯定了大家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给予勇气展现自己。因此,教师根据材料所设定的话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场景,解决好学生“怎样说”的问题,学生在情景中,围绕话题,人人参与,进行同桌、小组、全班等多向交流,逐步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营造了良好的口语交际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用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王贤文,谭梅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j].中小学电教,.

[3]姚永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

[4]王春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初中物理开放课堂的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而在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中,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其学科的素养,并积极培养其自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然而,在新课程体系逐渐健全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突显出其缺陷,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必要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进而积极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1.1合理运用物理史料

物理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相对久远,而在人们日常生活改善与进步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对物理学的研究。然而,在物理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名人轶事,所以,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史料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教会学生在遇事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及不同寻常的思维。

1.2有效渗透相关学科知识

虽然各个学科在表面看已经自成一体,但是,就其本质上讲,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本质作为出发点,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阐述本学科知识。在讲解《电功和电热》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将与其相关的化学性质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学科知识的联系,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1.3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大部分人认为,物理学科的知识相对来讲较为深奥,但是,其主要内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在讲解《声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贴墙壁说话或者是在封闭环境内喊话的形式来了解声音特性,进而使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提高。

2.1问题设计应开放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当中,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单一或者是封闭,那么学生很难实现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而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进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物理学习。如在讲解《物质的比热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里体验了比热容的应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灵活地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知识。

2.2物理实验应开放

首先,应保证物理实验场景的开放性。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利用实验完成教学。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场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实验,同时也应该为其营造开放性的物理实验场景。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并保证其具备开放性,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来独立设计实验,使学生的个人思维得到开放化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愉悦,更有助于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其次,应保证物理实验探究的开放性。教师在为学生营造开放性的物理实验场景之后,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开放式的探究。在学习《杠杆》这一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并给以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准备实验的器材,进而自行解决实验的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积极地发挥其想象力,从而调动起积极性完成实验学习。最后,应保证物理实验资源的开放性挖掘。物理科目的内容大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物理教师应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深入地挖掘开放性的物理实验资源。在学习《光现象》的时候,教师应使学生积极联系实际生活,考虑筷子在插入到水中后为何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雨后为何出现七色彩虹。而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将其总结成物理实验的研究问题,继而使学生积极联系生活现象与资源来对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兴趣会得到提高,并且更积极地去学习物理知识。

3.1保证课堂氛围的开放与互动

众所周知,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进而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在学习有关电的物理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没有电的情况,进而不断提升其想象能力。而学生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必然会提出个人想法,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3.2保证课堂互动设计的多向性

物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地转变原有的单一师生互动形式,充分扮演好课堂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学生自我理解形式来进行演绎,同时虚心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与意见,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机会,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挖掘其潜力。

3.3保证课堂调控的开放性

创建开放课堂教学,但始终应保证课堂开放的有序和有效,所以,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调控予以重视,并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当作出发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课堂的开放性,同时还能够使其有序和有效。

3.4保证学习评价的开放性

初中物理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体现出互动师生关系,并且不断强化过程评价的动态性,重视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成长过程进行评价,详细记录其学习成长过程,这种方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物理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将开放式课堂的结构引入其中,这是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而物理教师本身也应该严于律己,站在学生与教学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优化策略论文

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也会对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予足够的刺激,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就是对物理问题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受自身好奇心的驱动,会拿出百分百的积极性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应让学生由物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接受物理知识的客体,而探究性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将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自己实践操作,并自主认识实验的结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光学时,就增加了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探究实验。其使用的器材非常简单,只需要小镜子一块、光源(激光灯)一只、小纸板、容器、水等,实验现象很明显,而且学生记忆深刻。

二、做好演示教学,重视分组实验。

教师是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是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在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实验演示,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探究目标、实验验证方式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保证学生在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带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因为对实验本身性质认识的不清楚而导致实验教学活动的失败,在学生的物理知识实验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活动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环境进行详细的演示实验,并在演示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活动的关键环节。例如,探究《蒸发吸热》时,教师在讲台两侧各置一铁架台,并各固定一支温度计,其中一支温度计在下端包一酒精纱布,另一支不包。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每隔半分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再请两名学生用扇子扇温度计,让学生观察酒精蒸发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物理知识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三、加强社会实践,变单一为多样。

物理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是因为物理知识包含有大量的逻辑性、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所以,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会造成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在物理知识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的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物理学科阐释我们身边物理现象本质的特点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在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对物理知识进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将单一的物理知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系统化。初中物理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它是行之有效的物理知识教学模式,是面向物理教育现代化、面向物理教育未来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在教育改革理念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符合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理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出现的问题,然后分析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再改进实验方法。在学生自主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中突破实验设计方案的难点。

一、创设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生活现象以及物理实验的启发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相关的物理情趣,激发学生思考,带动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主动思考,乐趣发现其中的乐趣,乐此不疲。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所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当成引课的最好事例。这些事例也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利用这些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我们学习物理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明白物理并非是遥不可及,高深的一门学科。例如下图是科技馆中拍摄的一幅图片。图片的中人只能看见他的头,而她的身体我们却看不见。去过科技馆的学生也许都去感受过这个有趣的实验模型。只给学生播放图片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它的神秘,课前老师可以利用两块平面镜做出一个相同的模型。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放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走进去观察。利用这个看似ps过的图片,配上老师自制的模型,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这个模型。引课的时间大学在五分钟以内。课前的1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用来引课的时间不应该太长。主要的时间用来知识点讲授,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实验的时间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结合教学实践,优化实验探究。

(一)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实验,学习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真正的懂得了知识的内在,这样才可以想出更好的实验改进方案。理解知识的内在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探究点。传统的实验教学也是讲授式的教学。教师在课上讲授实验的过程,并且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实验自主设计部分的欠缺,没有根本的落实到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进行真正的地位转换。教师在课上可以从引导,教学辅导的角度开展内容的讲解,从而来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充分的做到让学生敢于动手,提升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仅仅作为讲授者,教师更应该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发掘者。

(二)精心设计实验,强化实验改进。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应该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出发去主动获取物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光的折射这一实验中,学生发现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度不断的改变,折射角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当入射角达到一定范围内我们不仅可以看见折射光线也可以看见反射光线,并且在一定角度时只能看见反射光线而看不见折射光线。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善于观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动脑思考,这也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真正目的。学生的能力,思维在实验探究中得到提升。

(三)转变思维,交流演示实验方法。实验课中教师的演示虽然可以节省时间,流利的讲解实验步骤,但学生的听课的效果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高效。传统的教师讲解知识点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知识点讲解的更加全面,但由于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着不同学科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精力很容易分散。不是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可以理解多少,如果我们种方法来翻转我们的课堂,结果会出乎我们的预料。

三、善于发现、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验题是常见题型,具有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判断性强、知识容量大、考查覆盖面广等特点。不仅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可以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新时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最好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发现问题,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改变学生对物理非常高深的认知。通过对教学部分的反思,不仅可以让课堂效率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无论是实验课还是习题课,想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改变。我们不仅要做好以为讲授者,更要做好以为启发引导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愿意踏入这充满无穷乐趣的物理天地。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希望看到的。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然而,虽然教育界已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口语交际认识的不足以及现行升学考试对口语交际能力考查的相对缺失等原因,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发展滞后,急需深入研究。

一、口语及口语交际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口语”解释为“谈话时使用的语言”,既包括方言的口语,也包括普通话的口语,既指不连贯的只言片语,也指流畅的话语。它与书面语表面上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两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l】。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指的是标准口语。那么,什么才是标准的口语呢?这通常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语言为本国通用语言,二是表达要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因此,标准口语可理解为:符合人们日常习惯和使用规范的本国通用语言的口头表达[21。

那么什么是口语交际呢?恩格斯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人们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专门用来交际的,语言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离开了人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柳所谓口语交际就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交际情景的设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新课标理念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一)新课标理念。

2o世纪7o年代始,“听说”被编人语文教材,8o年代教材中出现听说训练。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肯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提法i4l,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并把它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提法的改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听说能力认识的深刻变化,如将听、说分离的提法改为口语交际,回归了原本的整体,而且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服务生活,重日常实际应用的新理念。因此,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也从演讲、辩论、报告等方面逐渐转换到日常说话式的训练,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际和人的终身发展。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如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由“有表达的自信心”到“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更强调得体地交流和表达;由“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到“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更强调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价值取向偏离。

国外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对各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规定得十分清楚。如美、德、英、日等国的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及其口语交际教学的范畴、使用的技巧都有具体的规定[4l。而在我国语文新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被笼统地表述为“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只是把口语交际教学大致地划分了四个学段,至于每一个阶段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并没有详细说明,以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没有参考的依据。反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盲目性、教学评价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脱节。

我国现行的口语交际教材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上,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口语交际互动式教学的特点,口语交际教材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另一方面是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早已被教育者们倒背如流,但在考试的压力下,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演讲比赛等几乎都被挤出了校园。为在表面上落实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更多地以复述课文取代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训练。口语交际课堂上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同学参与,大多数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四)教师口语交际素养匮乏。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备的口语交际理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语言应用能力。而我们一些教师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口语交际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教师则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目标、要求、实施策略及测评方法,难以有效设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活动。

(五)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普遍而又奇怪的现象:小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初中生稀稀落落发言,高中生羞羞答答不发言。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愿发言,因为学生、家长、老师关心的`都是考试.不考则抛在一旁。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中,只笼统地提出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口语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及评价指标如何确定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四、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解析。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觉得口语交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需要。可以讲述口语交际的一些生动的故事,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口语交际活动,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在需要。

例如:罗斯福曾在美国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绝密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嗓门问对方:“你能保密吗?”对方忙表态:“当然能。”罗斯福接过话来:“那么,我也能。”二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罗斯福顺水推舟地按照对方的思路保守了秘密,风趣幽默,令人叫绝。

口语交际不仅是社会交往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学生在听完这些经典例子之后,在回味的同时,会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口语交际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克服心理障碍。

在激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后,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开121。产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自卑、固执和性格三个方面。针对其产生原因,克服口语交际心理障碍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积极热情的鼓励。学生得到r鼓舞和激励,对口语交际的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二是创造良好的氛围。在一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班级里,有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主动发言;而在一个比较死板的班级里,即使是外向的学生也会沉默不语。热烈的发言气氛,良好的集体风气,对于克服口语交际心理障碍来说十分重要。

(三)勤于训练。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已铸成金文存放在牛津大学,可谓演讲的典范。然而,他的演讲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年轻时,林肯经常到法庭去听律师们的辩护,经常倾听政治演说家的演说,观察传教士的布道,并注意模仿他们,经常对着树桩、玉米演说。在具体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善于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交际”,让学生积累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教师务必做到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的配合,唤起学生的共鸣;三是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卡耐基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全新的事物实在太少了。即使是伟大的演讲者,也要借助于阅读的灵感和得自书本的资料。想要增加及扩大词汇储存量的人,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7/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积累精彩片段;四是结合多媒体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多媒体有集声、像于一体的优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增强可模仿性。

(四)科学评价。

素质教育中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甄别和选拔上,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口语交际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或途径两个方面。

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运用吐字发音技巧,使声音圆润、清晰、动听;合理运用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虚实等方面的变化,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尽量使语速、顿连、节奏、语气等符合交际情景。而把这些要求加以细化,就成了评价的标准。

建立多元评价渠道。反映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的渠道是多元的,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来自教师的反馈,这是最直接的;二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反馈。对口语交际的态度,努力的程度,学生自己最有发言权;三是来自同学之问的反馈。学生平时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同学之问的反馈比较真实全面;四是来自学生家长的反馈。这是学生课外交际情况的主要反馈渠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