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平简历(专业24篇)

时间:2023-11-29 09:42:18 作者:灵魂曲

编写个人简历时,要注重排版格式、语法准确和内容真实,避免夸大或虚假宣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简历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个人简历有所启发。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骆宾王生平个人简历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追悼父亲生平简历范文优选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岳西公墓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离休干部、_党员、辛勤园丁xxx同志。刘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xx年2月23日16时25分在岳西县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xxx同志系xxxxx人,生于1927年3月。

早在解放前,刘挺虎同志就参加了社会工作,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在黄羊乡任小学教员;此后,刘老同志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至1955年6月先后在陆军战车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纵汽艇大队、华东海军后勤部、华东海军皖北土改工作队等单位担任过司机、队员、轮机长等职务;其间荣立过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解放后,因工作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荣调回到家乡岳西县工作。1955年6月至1956年7月在本县原主簿区当税务员;1956年7月至1961年8月年先后在石关小学、天堂中学、岳西中学担任教师;1961年9月至1986年8月在汤池中学担任教师、副教导主任,并于1984年1月加入中国_;1986年9月调至岳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讲师。

自1947年参军作战到_年4月光荣离休,刘挺虎同志为革命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奋斗了40余年。刘老同志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经历了从解放战争、土地改革、_直至改革开放几个时期,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蹉跎岁月。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与社会建设事业中,刘老同志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一贯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热爱集体、团结同志、工作积极,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教师。在历次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中,刘老同志都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恪守党的宗旨,坚持党的信念,是一名经得起考验的中国_员。40余年来,刘老同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培育新一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xxx同志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传统作风。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并自觉要求自己的子女,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不给组织找麻烦,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和人民教师的高风亮节。他为人廉洁耿直,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体现了一代老党员、老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xxx同志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刘老曾经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等职。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呕心沥血培育祖国的花朵。无论在中小学哪个岗位上,他始终都是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生活上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心地善良,团结同志,关心学生,爱校如家,以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个幼稚的心灵,培育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表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xxx同志是一名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老军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干部,是一位淡泊名利、勤恳敬业的老党员,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纯朴的老教师。xxx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xxx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大家学习、铭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告慰刘老在天之灵。我们相信,他老人家定会含笑九泉!

王羲之个人生平简历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王羲之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传说,王羲之一次与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饮酒作诗来取乐,随即继兴写下《兰亭序》,虽中有错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潇洒飘逸却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实乃佳作,就连王羲之本人也叹为观止,不敢相信,所以《兰亭序》才会享誉如此盛名。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苏无锡市洛社镇)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王羲之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堂伯父王导,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

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58岁。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个堂伯)攻建康,杀周顗。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作品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兰亭序局部(20张)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骆宾王生平个人简历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而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学者表示,南通和义乌两地的骆宾王墓都是衣冠冢。

陆游生平个人简历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作品集有:剑南诗稿85卷,老学庵笔记80卷,谓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他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陆游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12岁便能诗文,17岁便有诗名,生前有"小李白"之称。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陆游的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中年入蜀以后,形成豪放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总体看来,艺术特点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

陆游有七子一女,前妻唐琬,第二任妻子王氏。

陆游的诗,现存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

这一时期的作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

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长期蛰居故乡山阴,直到他逝世,亦有20年,存诗约近6500首。

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这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务,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此外,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现存词130首。同时,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关于陆游与唐琬的爱情经典唱段著名的有:咏梅,浪迹天涯,闻婢报倍惆怅,如坠深渊惊离魂等。

父亲去世生平简介范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人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追悼父亲生平简历范文优选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_的优秀党员、****的好干部、好职工***同志。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xx年10月10日晚11点30分在汉川马口逝世,终年69岁。

***同志于1935年6月27日出生在***许家小湾的一个贫寒家庭,从1944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过二年私塾,当时由于兵荒马乱,加之父母多病,不久就失去学业。由于父母多病又无钱医治,双亲于1948年和1949年就相继去世,去世时父母分别只有42岁和43岁。失去双亲的王见苟同志当时只有13岁,就孤苦零丁只身一人到脉旺开始学徒、为人打工。学徒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老板扫地、烧水、送茶、烧火做饭、招呼顾客,不论是炎热当头,还是天寒地冻,每天都要给老板挑40担水,真是“勾子扃担肩上挑,赤脚草鞋河里站,高坡陡下步步走,个子消瘦吃不消,没有办法拼命挑,春去秋来十冬腊,寒风刺骨两泪汪”,而且还吃不饱、穿不暖,备受煎熬。

解放后的1951年,***同志参加了店员工会、工人纠查队和宣传队,他们打起腰鼓到全县各地宣传_的政策。1952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_,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2月26日赴朝参加了朝鲜战争,从事后勤通讯工作,历任通讯员、中士保管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贡献。1957年4月复员回脉旺,先后在合营商业、国营商业,任营业员、物价员、分店主任、业务组长、副指导员等职。_期间曾为脉旺镇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过县落实“131”和“25”文件的镇召集人和副连长等职。1959年2月加入中国_,1963年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历了整风、反右倾、反贪污、财贸整顿等运动,在工作中,受到县、镇两级的奖励,树过红旗标兵。由于生性耿直,坚持原则,爱提不同意见,在_中受过迫害,挨过批、游过行,自我介绍《悼词:*同志生平介绍》。1970年至1984年在**镇工作,先后在**副食品商店、**中心批发站、**供销社、**银行、**医药商店、**蔬菜商店任主任,历任各单位党支部书记,镇财贸党总支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大胆管理,成效显著,这些单位都进入了**镇先进单位的行列。

1984年9月,***同志调入**县**公司**批发部工作,由于当时**公司刚刚组建不久,**批发部除了1个旧仓库、1000多件快要霉变的烟、5个人外,其他一无所有,企业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面对困难和压力,王见苟同志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团结一心、艰苦创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出了马口批发部的一片天地。新的卷烟仓库建起来了,职工宿舍营业综合楼建起来了,卷烟的销售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上缴国家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1990年,***同志当选为**镇第十届镇人大代表,1995年光荣退休。退休后,王见苟同志仍然不忘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时时关注卷烟的销售情况,不时为烟草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余热,真是“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

***同志一生,朴实、耿直,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也使孩孙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好爷爷、好外公。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同志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勤奋工作,不断开创烟草工作的新局面。

追悼父亲生平简历范文优选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离休干部小米同志。

小米同志因小米x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月**日晚*时**分在小米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岁。

小米同志****年*月生于小米市小米县,20xx年*月参加革命工作。以下内容为该同志简要经历小米小米xx附带讲一些该同志的闪光点。

小米同志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小米岗位,还是在小米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小米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小米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小米同志在天之灵。

小米同志安息吧!

萧何生平简历

萧何,江苏丰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但是他也帮助吕后,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

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馀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楚汉争雄》萧何图册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他为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建国以功第一。汉五年(公元前202)封为酂候。他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鄂秋:“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刘盈:“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司马迁:“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陆机:“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应詹:“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司马贞:“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追悼父亲生平简历范文优选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岳西公墓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离休干部、_党员、辛勤园丁刘廷虎同志。刘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xx年2月23日16时25分在岳西县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刘廷虎同志系岳西县毛尖山人,生于1927年3月。

早在解放前,刘挺虎同志就参加了社会工作,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在黄羊乡任小学教员;此后,刘老同志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至1955年6月先后在陆军战车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纵汽艇大队、华东海军后勤部、华东海军皖北土改工作队等单位担任过司机、队员、轮机长等职务;其间荣立过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解放后,因工作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荣调回到家乡岳西县工作。1955年6月至1956年7月在本县原主簿区当税务员;1956年7月至1961年8月年先后在石关小学、天堂中学、岳西中学担任教师;1961年9月至1986年8月在汤池中学担任教师、副教导主任,并于1984年1月加入中国_;1986年9月调至岳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讲师。

自1947年参军作战到_年4月光荣离休,刘挺虎同志为革命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奋斗了40余年。刘老同志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经历了从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直至改革开放几个时期,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蹉跎岁月。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与社会建设事业中,刘老同志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一贯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热爱集体、团结同志、工作积极,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教师。在历次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中,刘老同志都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恪守党的宗旨,坚持党的信念,是一名经得起考验的中国_员。40余年来,刘老同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培育新一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刘廷虎同志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传统作风。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并自觉要求自己的子女,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不给组织找麻烦,体现出一个革命军人和人民教师的高风亮节。他为人廉洁耿直,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体现了一代老党员、老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刘廷虎同志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刘老曾经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等职。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呕心沥血培育祖国的花朵。无论在中小学哪个岗位上,他始终都是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生活上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心地善良,团结同志,关心学生,爱校如家,以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个幼稚的心灵,培育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表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刘廷虎同志是一名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老军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干部,是一位淡泊名利、勤恳敬业的老党员,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纯朴的老教师。刘廷虎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刘廷虎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大家学习、铭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告慰刘老在天之灵。我们相信,他老人家定会含笑九泉!

父亲生平简介范文

都为了要袒护他的儿子。

去年春天他给我几次信,

用哀恳的情感希望我回去,

他要嘱咐我一些重要的话语,

一些关于土地和财产的话语:

但是我怫逆了他的愿望,

并没有动身回到家乡,

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

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

五月石榴花开的一天,

他含着失望离开人间。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强调母爱的力量,强调母爱最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就像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一样,母爱和父爱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生活中的证据证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平均来说,结了婚的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未婚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一个男人结了婚之后会变得工作比以前更努力。

无数的研究证明,生活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里的孩子要比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优秀。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从小就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比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犯罪的概率高2倍;而一个与未婚或离婚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女孩,比起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十几岁就做妈妈的概率要高5倍。

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或与继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比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问题。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父亲。

老人去世生平简历范文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父老乡亲:

今日,我们怀着沉痛的心境悼念x老人不幸病逝,并向她的遗体作最终告别。首先,请让我代表她的家属衷心地感激各位亲友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不辞辛劳来到那里参加老人的悼念活动。

x老太太生于19xx年12月20日,一年前由于不慎摔倒致骨折留下后遗症,卧病在床,历尽病痛折磨于20xx年11月17日中午离开人世,享年86岁。

老人作为一位普通劳动妇女,虽然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像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一样,有着中国普通劳动妇女所具有的美德。

老人一生勤劳朴实。农家出生,繁重的农活的磨练,造就了她健康的体魄。一生生育10个子女,平日里,抚育子女侍候公婆,家务劳动琐碎而繁重,另外还要参加田间劳动,没天黑夜地忙碌在田间地头,粗重的农活样样在行,比起那些男子也毫不逊色。她就是这样,对于家庭总是做的多,索取的少。她生活节俭,甚至到对自我苛刻的地步,有好吃的总是留给公婆和孩子,常年积月总是穿破旧的衣服,很少添置一件衣衫。在家庭,上孝公婆,下爱子孙,辛劳操持,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与邻里相处,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尽管自我家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左邻右舍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邻家婚丧嫁娶、总是热情帮忙操持。对待邻居的老人如同自我的老人,对待邻居的孩子如同自我的孩子。由于她的善良真诚,与兄弟叔伯、妯娌子侄都能和睦相处,一生从来未与别人争过一句嘴,红过一次脸。

农村家庭大多是艰苦的,但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乐观坚强的。老人经历不少的社会变化及丧夫失子的家庭变故,经历的挫折磨难不少,她都能乐观应对,十二岁来到婆家,种菜挑水拉车磨面,很劳累,但她干的乐呵呵的,没有丝毫的埋怨;年轻时,在生产队里,担任妇女队长,重活累活抢着干;在人生的最终两年,患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为了不给小辈添麻烦,表现出了少有的坚强,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自我做,有时难免摔跤,跌破身体,也不叫苦。

老人如今撒手人寰。天地含悲,山河共泣。子孙想你,难见您音容笑貌;邻里念您,忆不完您慈善美德。言有尽,情无限,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说不完您给子孙留下的贤德懿范,也难以表达亲人子孙对您的深切悼念。

愿您地下安息!愿您天堂有灵,福佑子孙!

生平简历范文

今天是4月5号,清明节,我心里满是崇敬的心情,来到了xxx爷爷的陵园,祭奠习老先生。

一进陵园,就看见两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守候在习爷爷的陵前。放眼望去,陵园内种满了侧柏、龙柏和火球等多种植物。大道尽头,远远地看见了一块石碑,还没有待我细看,便被爸爸一把拉进了旁边的“xxx生平展馆”。爸爸对疑惑不解的我笑着说:

“想参观习老啊,得先了解老人家的生平。”

听罢,我仔细看了起来,哟!不看不知道,原来习老和我还是老乡呢!我俩老家都是富平县淡村镇的人!有意思!继续往下看:习老打仗也不错,指挥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真厉害!而且差点被敌人害死也始终坚持xxx员原则。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习老的印象又清晰了几分;又佩服了几分;同时又伟然了几分。

走出纪念馆,朝着习老的陵园拾阶而上,到了纪念碑前。几十个花篮迎风而立,每个花篮上的红色条幅无不倾诉者大家对习老这位革命英雄深深的敬意。而被花篮簇拥着地习老的雕像上,习老坐在那里,面带慈祥的微笑,俯视着普天下的芸芸众生。我顺着习老的目光瞧下去,啊!我明白了!习老深情的望着的这片土地,就是诞生了他,养育了他,包容了他,最后又无私接纳了他的土地——富平!这时的习老完完全全是一位归家的游子,可能他也会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吧?当我回过神来,再次凝望习老时,他又以xxx副总理的身份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时的他,真有几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呀!

习老的夫人齐心说过:“天天战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快乐地奋斗了一生的习老,该休息了!

天,有些黑了,怀着别样的心情,我们离开了陵园。

父亲去世生平简介范文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情相聚在一起,缅怀xx老人的懿行美德,依依不舍地送别她老人家踏上天国的路程!

xx老人于xx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不幸因病辞世,享年82岁。

xx老人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身经新旧两个社会,是在贫穷落后、劳累奔波中度过来的。她没上过一天学,可她勤劳、坚强、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子女、亲友和周围的父老乡亲。

xx老人命运苦难多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养育了八个子女,无微不至地呵护和疼爱他们,历经了数不尽的磨难与艰辛。

xx老人能干好强,一生的勤劳是她最大的本分。种地再累,她从来不叫一声苦;家里再穷,她也从来不叫一声难。农村改革前,她像队里男人一样。无论是水利灭螺、堤防加固,还是开沟挖渠、建桥修路,无论是耕田使牛、抛籽育苗,还是旱地里种棉花麦子、水田里种油菜稻子,什么农活她都能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她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积极分子”。她的事迹,被文艺宣传队编成文艺节目在大队演唱。农村改革后,她以一个农村女性微弱的肩膀,承担着七亩多“责任田”的耕种和繁重的家务。在水旱夹杂的地区,农时季节的矛盾显得十分忙人,起早摸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xx老人心灵手巧,一手针线活做得十分精美。每年寒冬腊月时节,她就开始着手给子女们缝做布鞋。在她的身上,最能体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亲情怀。她不仅一手针线活做得精美,家常饭菜更是她的绝活。她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都做得清香四溢,味美可口。她自制的豆瓣酱、南风盐菜、卤豆腐、榨辣椒、萝卜丁子等等,更是一道道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xx老人心地善良。她不仅是家里的贤妻良母,也是地方有名的好媳妇、好嫂子、好妯娌、好婆婆、好邻居。她一生为人朴实善良,从不计较别人什么。她把婆媳关系处理得像母女一样。她把姑嫂关系处理得那么有缘、那么亲近,始终有“长嫂当母”的感觉。她在儿媳心里,永远是最受尊敬的婆婆。她温和的性格铸就了她的人格魅力。她和村组里的乡邻们关系处理得总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谐。

对xx老人的美行高德,我们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她和所有母亲一样,履行了一个女人的社会责任,生儿育女,但她突出自己的言行,对儿女们精心教养;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那么平凡,但她把全身心的.爱献给了儿女,献给了她所有的亲人,献给了她的家庭;她一生有那么多苦难和艰辛,但她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苍天俯首,寒风悲呼,哀乐低回。敬爱的xx老人和我们永诀了。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她老人家倾诉:xx老人,您安息吧!您的儿女们永远深爱您!我们全村的父老乡亲永远怀念您!

吴承恩生平个人简历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老人去世生平简历范文

尊敬的各级位领导、各位企业老板、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晚上好!

噩耗传邻里,戚友共悲哀。今天是自安村浅塘组xxx老人去世的追悼大会,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前来参加李老的追悼大会,首先、让我代表地方老百姓,对李德明老人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其家属、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

让我们一起追思前人的伟绩,勉励后人发扬,李老八旬人生经沧桑,幸福生活感谢党,业绩辉煌德望高,典范耕耘后人强,他老很欣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确比一代强,前人的典范渲染了后人的努力,他老的儿孙晚辈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是群英拔萃,栋梁之才,为振兴地方经济,创办机械行业,成为地方龙头企业,企业蒸蒸日上,造福于民,解决上千的闲置就业人员,拯救了多少特困的家庭,使他们由一个农民转为工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纽带。

为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农村逐步转为城镇,像一条火红的巨龙,载着时代的发展,带领地方百姓奔向共同致富的道路。时时可看到喜悦的气象,处处可闻感恩的心声,这卓越的成就,都离不开李老的生前教育。

为地方的兴旺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您是一位有功之臣,在这里我代表地方百姓,深深的感谢您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儿孙晚辈的富丽堂皇,您充满喜悦,正当绕膝承欢沉浸在幸福而又温馨的家庭中,天理不随人意,夕阳随好黄昏近,生离死别终有时。

李老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那种为人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追惜抚今将激励我们开拓进取,建设和谐社会,营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同时也希望其家属、亲属化悲痛为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谋划策,多做贡献,以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最后祝xxx老人含笑九泉安息吧!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家谱里的生平简历范文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

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陶渊明生平个人简历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373年,9岁,失怙。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任江州祭酒。

400年,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404年,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405年,义熙元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辞职,同年秋任彭泽令。八十三天后,辞官归里,赋《归去来兮辞》,开始过“躬耕自资”的生活,安贫乐道,悠游世外。

427年,元嘉四年,63岁,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

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更重要。

朱光潜·《诗论》。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冲澹”,却可能让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他一生饱经忧患,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悠然自得,极端贫穷时,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境地,他虽不怨天,但是叫儿子们幼而饥寒,他尤觉良心有愧。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诗集之中多有忧生之嗟,可见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时常在渊明心中盘旋。尤其是刚到中年,不但父母都死了,原配夫人也死了,不能不叫他“既伤逝者,行自念也”。这世间还有谁能给他安慰呢?他对于子弟,本来“既见其生,实欲其可”,而事实上“虽有五男儿,总不爱纸笔”,使他嗟叹“天运”。至于学士大夫中的朋友,大半和他“语默殊势”,令他起“息交绝游”的念头。连比较知己的象周续之、颜延之一班人也都转到刘宋去忙着做官,他送行时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路若经商山,为我稍踌躇”,这语音之中有多少寂寞之感!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晤有。‘安归’之叹,三间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而且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魏昔以来“名士少有全者”,真是“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续纷”,环境十分优美,引人人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小山口进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间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村舍中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老人和小孩在一边怡然自乐。整个桃花源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诗作及分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张九龄生平个人简历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任官唯贤。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工人父亲生平简介范文

都为了要袒护他的儿子。

去年春天他给我几次信,

用哀恳的情感希望我回去,

他要嘱咐我一些重要的话语,

一些关于土地和财产的话语:

但是我怫逆了他的愿望,

并没有动身回到家乡,

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

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

五月石榴花开的一天,

他含着失望离开人间。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强调母爱的力量,强调母爱最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就像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一样,母爱和父爱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生活中的证据证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平均来说,结了婚的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未婚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一个男人结了婚之后会变得工作比以前更努力。

无数的研究证明,生活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里的孩子要比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优秀。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从小就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比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犯罪的概率高2倍;而一个与未婚或离婚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女孩,比起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十几岁就做妈妈的概率要高5倍。

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或与继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比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问题。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老人去世生平简历范文

尊敬的各位尊长、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奶奶!

奶奶,名xxx,**前于1918年08月出生于靖远县糜滩乡独石村,于公元20xx年9月12日凌晨0时40分在中堡村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3岁。

是的,奶奶走了,就在那一眨眼的功夫,您抛弃了一切,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您皱皱的脸、弯弯的腰、小小的脚、花白的头发、熟悉的面孔,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虽为悼词,但您老人家漫长坎坷的一生,历经沧桑,您的功德岂止笔墨言语能所能形容!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伟大的一生。

您一生性品温良、淑贤芳德。

奶奶和爷爷一生育有叔伯六人。

早在xxx初期,大伯、二伯、三伯相继出生。

三位叔伯出生之际,正当爷爷在外奔波,奶奶从怀孕、生产、坐月到洗衣做饭、内外劳动无一不独自面对,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

每每叔伯说起,想象中总是奶奶窗前青灯挑线,门前小脚寸挪的身影。

40年代后期,生活极度困难,衣不附体、食不裹腹,偶得一小碗玉米面、窝窝头,叔伯们便团围在奶奶面前,但也只能每人一小口,看着叔伯们嗷嗷待哺的眼神,奶奶便泪如泉涌,心如刀绞。

奶奶生前曾对我们说,早年爷爷在外捡回一把蓖麻,奶奶小心研细后,于锅中煮出一小勺油,而这一小勺油,全家人却吃了半月有余。

如此之生活,直至**初期,尚未有改善。

奶奶苦命之人,早在1998年,大伯因病早逝,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几度晕厥;不幸的是,爷爷也于2000年因病去逝,奶奶愈加苍老、消瘦。

另外,每每我外出求学、工作之际,奶奶您总是在凌晨我还未起床之时,迈着小脚,摇晃着单薄的身体,前来相送。

这就是我们的奶奶,苦命的奶奶!即便如此,奶奶您仍以宽厚慈爱的博大胸怀,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孙们,用您勤劳的汗水和灵巧的双手,在蹉跎岁月中历经艰辛坎坷,先后将儿孙们养育**。

奶奶您历经两朝的风风雨雨,历年的生活沧桑,留给了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她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您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

如今奶奶您已有内子六人,内孙9人,孙女13人,重孙辈9人,外重孙数十人,可谓是福寿双全,儿孙满堂。

奶奶,您老人家的一生是无愧的一生。

您老人家对待生活乐观积极,为人处事豁达明理,深明大义;对待家庭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赡养父母任劳任怨,教育子女尽心竭力,妯娌互助相敬如宾。

我们记忆中永远是您起早贪黑,劳碌奔波的背影。

您是世上难得的好母亲、好奶奶,儿孙尽享您的大恩大德,养儿育女功德无量,慈奶情谊恩重如山。

作为妻子,您与爷爷风风雨雨共度一生,平淡是您俩生活的真实写照,无需过多的言语,点点滴滴都是您俩相依为命,无微不至的相互关怀。

作为母亲,您含辛茹苦,待到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时,您却撒手西去。

您老人家对待亲朋邻居,为人热情、宽厚大度,乐善好施、古道热肠。

您的德行遍洒向乡村大地,赢得了四周的尊重与爱戴。

奶奶走了,我们难过、伤心,没有来得及照顾您一天。

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您老人家一生健康平安,生后走得安详从容。

在您卧床期间,您的儿孙都适逢左右,让您在世期间尽享人间天伦。

村里人都说这是您的福分,是您上辈修的福分,这让儿孙们倍感欣慰。

奶奶,我们最最亲爱的奶奶,我们为您回报的.太少太少,这是我们一直的遗憾!此刻,望着奶奶灵前闪烁摇的灯火,我么知道您老人家没有走远,我们都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您诉说。

然而阴阳两隔,咫尺顿成天涯。

您再也听不见了,再也看不见了。

——苍天有泪,大地含悲,情何以堪!不知那香香袅袅的余烟能否传达去我们深深的思念?

而今,奶奶已寿终正寝,我们再也看不到您那慈祥可亲的面容了,再也触不到您温暖轻柔的抚摸了,再也听不到您殷殷切切的叮咛了!青山无语,绿水低吟,大地垂泪。

诚然,您的不幸去世是我们永远的痛;但是您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想到奶奶已乘鹤西去,在极乐世界与爷爷相聚,我们心中才有了一丝的慰籍。

请奶奶放心,我们将永远牢记您的惇惇教悔,并世代相传。

奶奶,我们亲爱的奶奶,我们舍不得您。

您可曾看到,在您即将离开家的时候,有这么多您的儿孙后代、亲朋邻居、乡里乡亲前来为您送行,我们相信您一定会高兴的。

亲爱的奶奶,您安息吧,祝您在天国之路一路走好。

我们会永远怀念您,永生为您祈祷!如有来世,我们好要做您的儿孙!

您的不孝孙儿再次跪拜您的灵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