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两首课文教案设计(热门13篇)

时间:2023-12-06 08:59:46 作者:碧墨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古诗两首《江雪》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古诗两首小迟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要热爱家乡。

二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三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二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2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多种形式朗读。

5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范写临摹。

4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两首小迟教案教学设计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明诗意。

情知诗音。

古诗两首小迟教案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春晓》(第一课时)。

执教者肖萍。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古、诗”等6个生字,会写“古、声”等5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或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

三、再读指导。

四、熟读成诵。

五、学习生字。

1、揭题。

2、解题。

小朋友们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春季)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上)。

1、自由读课文。

(1)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节再读。

(2)再读一课文,用“--”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个别读。

(3)齐读课文。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2、指导读第一句。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4、把1、2句连起来读。

5、男女生分组读。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

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再读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要求画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检查自读,抽读生字卡片,指名个别读,齐读课文。

学生结合彩图,了解诗意。师指导读第一句。采用多种形式读句子。指导读第二句。

分组比赛背诵,全班齐背。

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小组自学生字,记忆字形。老师巡堂指导书写。

表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能正确认读生字读音,读准课文的同学给予表扬。

鼓励,爱学习的学生。鼓励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特别鼓励个性朗读。

表扬能背诵的同学。

表扬认真读生字、书写的学生。小组互相展评。投影好的作业。全班评价。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图)。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4、古诗两首:《村居》(第二课时)。

执教者肖萍。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仪,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

一、导入、揭题。

二、看图,说一说,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意。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四、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句大意,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看图练习背诵。

六、小结。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谁来背一背。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小朋友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1、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2、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2、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

3、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4、检查指导读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读懂了哪一句诗,还有哪里读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1、动作表演读诗。

2、“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孩子放纸鸢的情景。

4、加动作自己试读,学生评议指导。

5、比赛读。

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们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了吗?找找去吧!

背诵古诗。

导入课文,揭题,解题,看了题目,你们看到什么景象。再读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根据挂图,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描写什么景物。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交流讨论读懂了什么?

学生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让学生去找春天。

表扬大胆背诵的同学。

表扬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表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表扬读生字好的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的孩子。

表扬读书好的学生,评选表演好的学生,你真有表演才能!真是一个好演员!

表扬背书好的同学。

以后评出谁找的春天最多。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小迟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古诗两首》课文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录音挂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衔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网友来稿

1、指导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美的导入。

1、导入:老师写两个字看谁认识。(板书:古诗)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不认识的同学,然后小组间交流,并书写”古“”诗“。

2、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今天我们就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两首)。

4、学习”首“字。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5、导入《春晓》:一千多年前,一个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从甜美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首诗--《春晓》。

(板书:春晓)。

二、美的发现。

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一幅春景图。

2、学生说一说画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筝曲,教师范读课文,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情景中。

随文识字,体会诗意。

1、课件展示:古诗《春晓》。

自读古诗《春晓》。

2、理解诗题。

读题目,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3、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反复读几遍。

4、小组合作,朗读识字。

(1)认读”眠、闻、处“。(同桌自学,汇报识字方法)。

(2)学会”声、多、处、知“。

(3)你读我听,读字、读词、读文。(教师学生相互指导)。

5、小组汇报,指导写字。

(1)读生字,组词:”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用”到处“说话。

(3)比一比:闻-问处-外生-声。

(4)形声字:”眠“(冬眠)(睡眠)。

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处、声、多“。

3、教师范写指导。

4、学生描红、临摹。

三、美的升华。

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名说一说诗意。

2、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哪个字与”听“的意思一样?(”闻“在这里表示”听一听“,而不是”闻一闻“。)。

3、指名提出不懂的问题。

4、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5、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及作者的感情。

2、学生仿读。

3、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了地上飘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风和春雨打落花瓣的景象。)。

4、《春晓》描写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多美啊!就让我们美美地、反复地朗读,从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5、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边想象边背诵,感受春景的美丽。

7、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春晓》、《村居》是描写季的古诗。

2、写出反义词。

古------多------忙------。

板书设计。

春晓。

雨后清晨。

春处夜花。

眠处来落。

喜不闻风知惜。

觉啼雨多。

晓鸟声少。

春景图。

第二课时。

一、美的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轾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

2、这是什么?(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诜)。

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淮平舌音”村")。

二、美的发现。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宇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三、美的升华。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课后作业。

1、你能写出门字旁的字。

()()()()()。

2、组字并写下来。

十目门木立尸火。

因口民耳寸古里。

()(古)()()()()()。

板书设计。

村居。

草莺杨柳儿童放纸鸢。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夫()粒()一棵()。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无忘――勿忘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不见――只见悲――喜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从……。

便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