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游记(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3 06:49:00 作者:雁落霞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优秀作文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动力,让我们对写作充满热情。

岳阳楼的游记作文

岳阳楼,已然记不清去过几次了,但每一次接触岳阳楼都会有新的感想。岳阳楼在整个中国都非常的出名,可我这个岳阳人每次去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没有好好观赏这千古名楼。下雨了,想必岳阳楼在雨中会更美?去岳阳楼看看吧。

细雨蒙蒙地下着,岳阳楼是难得的清闲。一切都是那么地静,静得听得到飘雨落地的声音。假山池里的鱼躲在水下,不肯露出脑袋,岳阳楼与几座古楼在远处驻立着,接受着细雨的洗礼。难得的.松弛与愉快,鞋子踩在水洼里的声音是那么欢快与自然。

这座古楼被雨水洗得发亮,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楼仍然是这样雄伟,让我内心激动不已。修建岳阳楼没用一颗钉子,这是历史的奇迹!古楼的颜色对比鲜明,土黄的瓦顶,红色的墙壁,让人有一种视觉的享受。楼的全身都散发出一种朴素的美,宁静的美。

展览厅里到处是《岳阳楼记》,那一行行清秀挺拔的字体配上流芳百世的文采《岳阳楼记》,不论是听还是看,都能令人醉在其中,从古老的岳阳楼中可以看见美丽的洞庭湖,雨天的洞庭似一个身披轻纱的少女,湖面上雾把船只藏了起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船尾。这明明是一块蓝宝石嘛,洞庭静得似乎没有水在流淌。“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上的对联真好,把人们心中所想全写了下来。

岳阳楼的游记作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就跟诗人杜甫一样,听说了“八百里洞庭”,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果然名不虚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时的吴国和楚国被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天然隔断。天地间日月星辰好像日日夜夜在水中漂浮着,汹涌澎湃、雄伟壮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时候杜甫在湖南,想跟家人团聚,但亲戚朋友天各一方音信不通,他年老多病寄生于孤舟上北方边地的战争不断,不禁靠着窗口泪如雨下。

这整首诗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过节时应该和家人团聚,杜甫思念家乡,我想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正逢新春佳节,我们全家其乐融融地登上了岳阳楼,多么幸福,尤其想到杜甫是多么的悲伤。

看着洞庭湖美丽的景色,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好,如果没有古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岳阳楼的游记

早就听闻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不“江南三大名楼”,而今,我终于有了一览岳阳楼美景的机会。

我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了墙上的黑色木板上刻着许多字,那些就是著名的文学家范仲俺先生写的“岳阳楼记”,其中最有名的那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又来到了二楼,又看到和一楼基本上一样的'那篇文章,但我发现这二篇文章中的那个“居”字不一样,一楼“居”字那一撇短些,二楼的“居”字那一撇长些,导游告诉我们,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把真的字迹放在了二楼。

我们又来到了三楼,透过窗户,我们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铺满了金子似的波光粼粼,又好像一条条白纱巾,一只只鱼船穿梭在芦苇丛中,像小朋友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远处的君山在洞庭湖里矗立着,真是“遥望洞庭山水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啊!

岳阳楼游记作文

早就听闻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不“江南三大名楼”,而今,我终于有了一览岳阳楼美景的机会。

站在岳阳楼脚下,有种感觉难以言尽,它没有黄鹤楼的檐崖高耸,雄伟壮丽,也没有滕王阁的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只有三层,但其内涵却很丰富。岳阳楼为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楼高21.35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楼顶悬挂着“岳阳楼”三字横匾,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楼中的一根楠木支撑着全楼,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着二楼,外围又绕着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全楼没有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十分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用黄色的琉璃简瓦盖成。每一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装饰着荷花,莲蓬,翘首是凤凰,有天时之意;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二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暗含人和之意。整个楼阁重檐突出,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秀丽。三楼楼顶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很是罕见。

进入岳阳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是由几块紫檀木组成的。在一楼厅内的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支撑着整座楼。整座楼都是木头做的,找不到一棵铁钉。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都是古今名家在游玩时写下的佳作。

来到二楼,二楼也挂着一幅《岳阳楼记》,这一幅才是真迹,一楼的一幅是距今多年的赝品,虽是假的,但也算是历史文物。

再登上三楼,面积最小,楼堂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阳楼》,当我站在三楼凭窗眺望时,看到了那水天相接,浑然一色的洞庭湖,正是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楼顶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如意斗拱层叠相衬。

观赏到这里,岳阳楼算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奇丽,要俊秀,希望下次来时,能够一览岳阳市,一览这里的人文风情!

岳阳楼游记作文

很早就听说过名誉世界的岳阳楼,一直想去看看,今天,我们一家人便来到了岳阳楼。

来到岳阳楼前,那雄伟的气势一下把我给震住了,这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可真不是吹的。岳阳楼,楼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全楼由4根柱子承负全楼重量,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瞭,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尤显雄伟壮丽。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十分壮阔,构制之十分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阳楼构制独特,风格奇异。

据说岳阳楼真正闻名天下是在北宋藤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藤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才对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文章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其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句,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

走进岳阳楼,使我更为惊叹,一种自豪感由上而生,民国二十一年砌的原三面砖头,改用了仿明、清式样的雕花贴金门窗,正中间挂着宋代张照的《岳阳楼记》的仿品。

上了二楼,我才发觉,一楼对二楼来说是多么渺小,二楼的装横更华丽,很巧,正中间还是挂的《岳阳楼记》,不过,这次是由12块紫萱木构成的真传。其实,这个《岳阳楼记》也是有故事的。相传,在张照写完《岳阳楼记》后,有两个强盗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当天晚上,两个强盗用仿品把真传调换了过来,便马上行船离开了这里。哪知,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雷声滚滚,两个强盗连人带船一起翻了下去。不久后,一个渔夫打渔时捞到了这个真传,可是却有十一个字被损坏了,于是,他请了当地最有名气的学生补好这些字。那学生,结果花了三年时间,才终于把这十一个字补齐。看,简简单单十一个字,却花了三年补。

走上三楼,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旁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

我们站在三楼,遥对君山,俯视着洞庭湖,洞庭湖上行驶着一辆辆大货船。从远处看,就像一块大明镜上雕出了一朵朵小花。看着这景象,我仿佛是“人在楼上走,犹如画中游”啊!一切的一切都抛掷脑后,顿时觉得全身充满了活力。看着洞庭湖,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描写的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岳阳楼屹立在西城门之上,位置极好,从上往下眺,一望无际,白帆点点,让人有如一种置身于仙境中的美好幻觉。

岳阳楼虽不如长城那样恢弘,也没有故宫那样气派,但是它有一种独特的美,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那儿,让人沉浸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岳阳楼的游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就跟诗人杜甫一样,听说了“八百里洞庭”,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果然名不虚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时的吴国和楚国被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天然隔断。天地间日月星辰好像日日夜夜在水中漂浮着,汹涌澎湃、雄伟壮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时候杜甫在湖南,想跟家人团聚,但亲戚朋友天各一方音信不通,他年老多病寄生于孤舟上北方边地的战争不断,不禁靠着窗口泪如雨下。

这整首诗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过节时应该和家人团聚,杜甫思念家乡,我想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正逢新春佳节,我们全家其乐融融地登上了岳阳楼,多么幸福,尤其想到杜甫是多么的悲伤。

看着洞庭湖美丽的景色,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好,如果没有古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岳阳楼的游记

昨天,我们全家到岳阳去玩,一到那,我们就直达岳阳楼。

到了,终于到岳阳楼了,我们先到了第一层,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大匾,上面刻着岳阳楼记,听姑姑说:“这个是仿制品,真的在第二层,它是清朝刑部尚书张照爷爷所写的,听说,后来有个姓吴的大官,他看上了这个匾,于是叫人仿制了一个,夜里偷偷的换掉,哪知道,在洞庭湖中央,船被大风刮翻了。后来,渔民们把岳阳楼记捞了上来,当时有个姓吴的秀才,看见了决定用钱买下来,但他看见有两个字被弄坏了,于是花了三年时间学张照爷爷的字,可还是不太像。第三层是毛主席写的草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记。两旁还有两句李白的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意思是,水和天都是一种颜色,景色美得没有尽头。

从楼上往下看,是八百里洞庭,像海洋一样,一望无际,湖面上飘着白茫茫的雾气,像人间仙境一样,真是风月无边,这就是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的真实写照。

我们乘船到了美丽的君山公园,参观了传说中的景点,柳毅井、传书亭、二妃墓等等,这里真是湖光山色啊!

这次来岳阳,我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岳阳楼游记作文

正值国庆节学校放假七天,于是爸爸带我去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岳阳楼。

秋天,秋光绚丽,金风送爽,是外出的美好时机。我和爸爸自己开车来到岳阳楼,今天的游人特别多,门前宽大的平地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大门墙上有一幅气壮山河的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走进公园,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五彩的鲜花,红的、蓝的、黄的、白的、紫的争芳斗艳,花上不时有蝴蝶欢蹦乱跳,把公园打扮得格外漂亮、高雅。

向左拐,来到岳阳楼神殿。神殿里有一条石头铺成的石板路,刻着各种各样的字画,这些字画都出自名家之手,让你大开眼界,好似置身艺术的海洋,神殿中央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岳阳楼缩景,它十分逼真,比真岳阳楼还气派。

向前走,有一个古老庄严的点将台。点将台为三国东吴将领鲁肃训阅水师之地,始建于1700多年前,临湖而立,自然形成,活生生再现了岳阳英雄豪杰的历史。

啊!岳阳楼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岳阳楼的游记作文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的西北,离岳阳火车站很近。当时登上岳阳楼,心里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读中学时读过《岳阳楼记》,这次能亲临岳阳楼,觉得很亲切,加上这岳阳楼在1983年到1984年重新修过一次,我去的时候,正是修后的第三年,岳阳楼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都显得崭新、发亮。岳阳楼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是鲁肃阅兵台,到了唐朝,张说(yue)最先建起来更大规模的阁楼,所以叫岳阳楼,后来经过滕子京重新修建。在民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在岳阳楼,我最先看见的岳阳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写的,那几个字遒劲有力,看着很舒服。看的地方多起来了,我看见很多古人的有关岳阳楼的古诗歌,用各种形式的书法镌刻在大楼的醒目位置,《岳阳楼记》自然是摆在最显著位置,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名篇。其中,杜甫的诗歌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当年誊抄过的字迹,显得意味尤其隽永。

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虽然为江南三大名楼,可是,它们的人文背景很不相同,滕王阁当时还没有修复,且不去说它。黄鹤楼是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而岳阳楼则是知识分子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地方。

到了岳阳楼,自然会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年之后,我成为共产党员,二十年过去了,我对照范老先生的话,应该也是问心无愧的。

岳阳楼的诗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唐刘长卿。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唐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岳阳楼唐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首联写景比喻生动,色彩绚丽;尾联写情含蓄蕴藉,惜春、怀友与思乡的心情似江水悠然无尽。

岳阳楼。

唐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北宋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身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城上晚思宋陈与义。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如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南宋陆游。

江风吹雨濯征尘,百尺阑干爽气新。不向岳阳楼上醉,定知未可作诗人。

介绍岳阳楼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

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

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始称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历史最悠久。

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诗人杜痒咏道:“茫茫雪浪带烟芜,天与西湖作画图,楼前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都是对岳阳楼地理形胜的绝妙赞美,岳阳楼是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形胜江南。

三是文化深厚。

《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名篇佳作千余篇及大量的楹联匾屏、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

刘少奇将它引为共产党员修养的准则,胡x邦誉之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结晶,它确实是我中华精神文明之绝句!四是文物珍贵。

江南三大名楼中,惟有岳知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

现在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四柱、三层、飞檐、盔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没有——颗铁钉,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巧。

历史上岳阳楼屡毁屡修达50多次。

朋友们,门前这幅“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楹联,是从明代诗人魏允贞的五言绝句中摘刊的。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谁为天下士,饮酒褛上头。”今天各位就来当一当天下士,以洞庭为酒,开怀畅饮,一起品味博大精深的岳阳楼文化和岳阳的壮丽山川吧。

兴许你会像诗仙李白一样“醉煞洞庭秋”。

登上巴陵古城墙,面前的这座“南极潇湘”牌坊与北边的“北通巫峡”牌坊,均建于清代。

两坊间咏唱景物的联语均为名家所为。

北面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撰联,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

这南面呢,撰联的是清代书写《岳阳楼记》的张照,撰书的是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历代文人墨客钟情岳阳楼,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

横匾上“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

岳阳楼高21.35米,宽17.24米,进深14.56米。

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

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

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

屋面的宝顶、脊饰、翘首等构件都是清代中叶遗留下来的陶制精品。

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进入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的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

前面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当时,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

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李白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中是这样描述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有《岳阳楼》诗:“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这些语工意新的名章丽句,使岳阳楼逐渐闻名起来。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

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下修筑堰虹堤,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

滕子京文才武略兼备,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

于是,他想到了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土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所河南邓州。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

他接到滕子京寄来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字字珠玑,成为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

《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垡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并谐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

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合称“四绝”。

可惜雕刻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中。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

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结为整体。

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

在一楼悬挂着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

楼堂正中的这幅,是楹联中最长的一幅。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举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说,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

诸位记下了这副对联,就对岳阳楼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楼正面悬挂了一幅《岳阳楼记》雕屏。

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

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精心仿制了另一块雕屏。

吴知县趁调离岳阳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

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沉入湖底,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由当地文士吴敏树收藏。

后以120块银元从吴氏后代手中将屏赎回。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要将这幅封建时代的雕屏砸毁,职工为了保护它,便用石膏将字迹掩去,上书毛主席诗词,这样,雕屏才逃过了又一劫难。

这幅和一楼那幅一真一假,正像功罪表,昭示着后代。

三楼为岳阳楼的顶层。

凭窗远眺,可领略“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真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落款“长庚李白书”。

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

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出了岳阳楼便是三醉亭,它是供奉吕仙的地方。

吕洞宾施药救人,广行善事,深受人们敬重,加之他被元朝皇帝封为“孚佑帝君”,是道教北五祖之一,岳阳楼才盖上了封建时代帝王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作为吕仙的停云地。

吕仙为何在岳阳的地位如此显赫呢?原来岳阳历代府州县志,收录有吕仙的趣闻轶事,称他与滕子京饮过酒,与弈棋国手王太守下过棋,酒醉后拦过乔太守的轿。

特别是知州李观,不仅记录了吕仙亭故事的由来,还收录了吕仙的两首诗,当时就用巨石刻立在岳阳楼前,其中一首就是“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 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三醉亭名就源于此诗。

最后是参观岳阳楼文化艺术中心。

这里既有历代书法名家米芾、祝允明、董其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雕屏,又有宋元明清岳阳楼浓缩景观的形象展示,还有大量以岳阳楼文化为题材的艺术品、工艺品和各种介绍岳阳楼的书刊,大家在品赏之余,可以选购自己中意的纪念品,留作纪念。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今天就由我这个超级导游来给介绍岳阳楼。

我叫罗甘泉,大家叫我罗导、小罗都可以。

岳阳楼坐落在洞庭湖岸上,风景优美,历史悠久。

宋朝的范促淹曾写过《岳阳楼记》来赞美岳阳楼。

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纯木结构,没有一块砖头。

每层的檐面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

岳阳楼的楼顶,特别像古代将军的头盔,称作盔顶,由于盔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才使盔顶让岳阳楼成为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个岳阳楼在美学、建筑学、工艺学上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其实,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的时候是在范促淹写了《岳阳楼记》后。

庆历四年,滕子京因遭人诬害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一上任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修建偃虹堤,以防御洞庭湖的波涛;第二,兴办郡学,造就人才;第三,重修岳阳楼。

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非常雄伟,但当时的滕子京知道,光靠气势雄伟是不够的,滕子京立刻想到与自己同中举进士的范仲淹,范促淹和滕子京一样,也是因为遭人诬灭,被贬为邓州知府。

滕子令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的气势和结构。

范仲淹看了以后,经过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转世名句,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要奋发图强。

好了,大家现在可以进楼了。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看见的就是《岳阳楼记》,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的。

据说滕子京当年收到《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立刻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

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

只可惜我们现在所见不是“四绝匾“,它早在宋神宗年间便已毁于大火之中。

这们这里的《岳阳楼记》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我就介绍到这里了,给大家十五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登岳阳楼》的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湖南岳阳楼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

师:杜甫的诗大家学得不算少了,从小学到现在大概有二十几首吧。

生1:没统计过,但也差不多。

师:在中小学课本中,杜甫诗歌的人选比例应是古代诗人中最高的,可以称得上是no1。

(生笑)。

师:我想听听大家对杜甫的了解,或者对杜甫诗歌的看法。一个基本要求,最好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书。

哪个先来?先说的是可以尽享选择之利的呀。

生2: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3:背书呢,这我们在初中就知道了。

师:那就你来吧。

生3: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高一时我们老师讲过。再有杜甫一生不得志,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当大官,可到死也没得到过皇帝的重用。

师:杜甫晚年先是“漂泊西南天地间”,而后是流落荆湘一带,根本就见不到皇帝。

生3:他连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都解决不了,是个“寄食阶层”。

生4:杜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自己活得挺不如意,挺憋屈的,但好像从来没有直接怨过谁,尤其是从未责备过皇帝;他更多的时候还在想着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太平。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4:一时想不起来。

师:课下可以梳理一下,可以就此一篇不错的小论文或赏析文字。(生:哇!不要!)。

师:时时归纳,时时巩固,时时提升,这样大家的进步就是可见可感的了。李老师这么有学问,靠的就是这三点。(生笑,有生发出“嘘”声)。

师:读杜甫的诗还有另一种读法,就是把他在某地、某时的诗,择其要者选那么一组,做专题阅读鉴赏,这样可能会有相对宏观、相对完整、相对清晰的理解与认识。

生1:三个“相对”。(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这个专题就叫“杜甫与岳阳”吧。

生5:《登岳阳楼》我早就会背了。

师:是吗?还有哪些同学会背?好,有十几个。下面大家就一起背——(生:啊?)不会背的看着书读。

(生读或背)。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多大年纪?

生1:57,不,56岁,差不多吧。

师:你又差不多。按中国人的算法,应该是57岁。当时杜甫在哪里?

生:(齐声)岳阳。

生:(齐声)没有。

师:说说根据。

生6:“昔闻洞庭水,进上岳阳楼。”他早就听说过洞庭水和岳阳楼,今天终于见到了洞庭水,登上了岳阳楼。

生6:应该是高兴的。好不容易见到了早就想见到的景物和建筑,当然要高兴了。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清代有一位大学者和你的看法一样。这个人叫仇兆鳌,是研究杜诗的第一高手,他也这么看,他的原话是:“喜初登也。”

生6:(得意地)英雄所见略同!仇什么?我得把这名字记下来。

生7:看书,37页有。

师: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而且这个意见现在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

生7:(向生6)你白高兴了。

师:傅庚生先生认为,这里面主要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大家同意吗?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交换一下意见,说说理由。

(生看书,讨论)。

生8:我觉得杜甫首先有一点高兴,但更主要的是沉郁。你想啊,早就想到这里登楼观水,可是过了几十年,到了迟暮之年也就是该死的时候才登上了楼,多遗憾。

生8:您这是狡辩,您能跟杜甫比吗?(生笑)。

师:错,是杜甫能跟我比吗。(生又笑)。

生8:您是自己不花钱,有人接待就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杜甫是漂泊流浪到岳阳,没吃的,没地方住,连年怎么过都没辙呢,这个时候登岳阳楼,就是高兴也是沉沉的高兴,是打了折扣的高兴。

师:傅先生也是这么想的。他说: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开头这两句。

生9:开头给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个人不幸,国家动荡,所以最后的“凭轩涕泗流”就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发作内心,痛彻肝肠。

生:(齐声)慢些。

师:对。聪明!孺子可教。但毕竟是到了年轻时就心仪的岳阳楼,所以置身楼上,放眼四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第三四句很有气势,读的.时候要有胸藏天下的豪迈。我们把前四句连起来读一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生10:“错了,是‘日月浮’。”

生11:“老师读错了。”……。

(生鼓掌)。

师:给我叫倒好呢?我错了吗?

生12:书上可是“乾坤日月浮”,您却背成了“乾坤日夜浮”,差远了。

生:日夜——。

师:其实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差异,但我还是按照以前的印象去读。这算不算是我背错了呢?

生:算!

生:不算!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怎么理解?

生9:这是杜甫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象。洞庭湖把吴地和楚地分开,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这是写洞庭湖的壮观。

师:应该还有想象夸张的成分,肉眼是看不了那么远的。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套用中央电视那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多大。

师:注意一下这个同学的解释,“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他把乾坤解释为日月星辰和大地,这是对的。而且他是认同“日夜浮”的。”

登岳阳楼的读书笔记

是诗人把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交融得完美。那么读者们的读书笔记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登岳阳楼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原文-注释】。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宋人黄鹤《少陵年谱》)。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