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语文下古诗的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5 05:23:04 作者:HT书生

一个良好的教学计划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和高效。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样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在剪贴游戏中理解、欣赏、学习古诗。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一、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二、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欣赏“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三、听指令,做游戏,巩固古诗。

1.幼儿自画自剪小鱼,每人一条。

2.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幼儿对江南美景的热爱。活动中“东南西北”的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了游戏的进度,可将这个游戏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多玩玩。

四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习“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习表达。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步骤一:

师:(小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爱心——。

人人都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世界将会对美好。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爱心的价值。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

友谊像……。

友谊像……。

友谊像……。

生1:友谊像火炭,雪中送来;

生2: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生3:友谊像清泉,滋润心田。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教学反思:

一、作文可用的材料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

小五语文《古诗》的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古诗教学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约两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约七分钟)。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约八分钟)。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约三分钟)。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约两分钟)。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约五分钟)。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约五分钟)。

《古诗》教学设计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四句吊古: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学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教学设计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课件:《静夜思》图片。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老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老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老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老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老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一、复习。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两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古诗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聆听歌曲,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年级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现代文的语言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内在的线索,将诗、文与歌曲巧妙地联系起来,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1、了解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

2、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

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

一、导课。

二、简要欣赏张继诗《枫桥夜泊》。

1、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全诗。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该诗,听读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两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后两句。)。

这些景物都是为了写哪种情感而存在的?(“愁”——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孤寂落漠的情怀。)(板书:愁)。

(过渡入课)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学习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内容)指名让学生朗读文章前15自然段(想像改写的部分),师读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听读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诗中的景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圈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让学生读出相关语句。

3、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表达情感的`词语(“忧伤”)(板书:忧伤),张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惭沮丧”)(板书:羞惭沮丧)。

4、除诗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写的?你能读懂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理文中对其它事物的具体描述)。

5、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赏析。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使我们读出张继内心深深的“忧伤”?请找找看。

注:在5、6两个小环节中穿插设疑、释疑。

疑点预设: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7、写法指导。

(1)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

(2)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天下皆知”;

(3)预期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

(4)“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

(5)万物皆眠而惟他独醒;

(6)就连那辛苦的夜渔者在既无权工作也无福睡眠的张继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师总结:作者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

(过渡)我们来想想全文:原诗只有区区28个字,张晓风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如此凄美感伤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而细腻的想象,才成功地写出了诗人因落榜而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板书:想象)。

8、主题探究。

(1)引导学生着重结合第16自然段来理解。

(2)结合题目中的“不朽”来理解。

(3)引导明确。

(4)引导学生畅谈人生启示。

提示: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呢——“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

四、拓展延伸。

师:张继因为这场失眠,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枫桥夜泊》,张晓风据此创作出了充满古典忧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乐坛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静听、感受)。

(过渡)也许张继对这场失眠也终生难忘,以至于晚年时重游故地、再温旧梦(大屏幕出示:《枫桥再泊》全诗,让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师:很明显,《涛声依旧》与《枫桥再泊》的言词依然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艺术是相通的,想象是无穷的。请你也借鉴一次张晓风的再创造手法吧,从二者中任选其一,想出一个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尝试作文(篇幅可长可短)。

古诗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古诗教学设计

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理理解古诗意境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后。

反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