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精选9篇)

时间:2023-10-17 02:42:11 作者:LZ文人 2023年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精选9篇)

中班教案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一些优秀的高三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

课题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课时第一课时设计教师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设计1、将数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往中互动学。

4、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出保护花坛的好方法。

活动二

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探究新知。

(一)课件展示教材中“花坛”情境图,请学生想办法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引入周长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各小组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活动一

(一)以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办法保护花坛来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高,

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有关周长的学习中去。

(二)学生想出了方法很多,最终得出了“给花坛加栅栏”的好方法,在引出周长的同时,也渗透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活动二新课标第一网

(一)在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我将花坛的周长设计成动态的彩色闪动的

线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难点。(二)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能够求出花坛的周长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片,把缩小的花坛图案展现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找出求周长的最佳方法。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参与进去,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当他们独立算出花坛的周长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一)师:“花仙子”小组负责管理学校的花坛,可是怎样能保护好花坛不被行人破坏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师:同学们真是爱护环境的好孩子!看来大家最赞成的方法是给花坛加上栅栏。好!下面我们将继续来研究“买护栏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活动二

(一)师:要想知道护栏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得出“先要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

(二)师:怎样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呢?来!聪明的小朋友自己来探究吧!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图片来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请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三

“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请学生为班级的黑板报加上花边,在计算花边的总长的过程中巩固所新知。

活动四

进入智慧厅,在有趣的练习中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活动三

学生刚刚自己探究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思维正处于兴奋中,这时,适时地插入“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让学生在计算花边长度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周长这部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四

以“智慧厅”的形式出示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有趣的练习中学生轻松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活动四

学生看屏幕,在趣味游戏中解答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玩得开心呢吗?说说你的收获好吗?

引导学生就知识与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1)8+4+8+4=24(米)

(2)8×2+4×2=24(米)

(3)(8+4)×2=24(米)

24×2=48(元)教学反思

教师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图形的周长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扇形、正方形,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等。

学具:

若干平面图形、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那么,一提到秋季你会想到什么?生:落叶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继续播放蚂蚁绕树叶的长度,及蚂蚁的话)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板书: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

1、理解一周的意义

(教师举着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操场、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生2:一周就是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总结一下: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课件出示:操场、游泳池

师: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

师:黑板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的。师:谁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长?指名学生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生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生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体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离我们最近的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师:你来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举起书,师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长的意义。

播放课件,找一找图形的周长。总结能找到周长的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区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请学生能用手势比划比划。

那么总结一下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图形的周长?生:(异口同声)想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工具:软尺、直尺和棉线。

学生小组合作(打开信封里面的两种物品,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物品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生:像五角星、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币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长度。其实一元硬币是硬的假设只有直尺也可以量------滚一圈。

图形选择方法

举起:三角形用直尺量一量

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

圆线围一围再直尺量

扇形线围一围再直尺量

四、拓展练习

1、板报加花边,计算周长。

2、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3、青蛙和小猪赛跑。

五、归纳总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认识图形的周长

边线

一周: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三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4.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准确地测量并能正确地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卷尺、直尺、绳子、一些图形的卡片等。

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学校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3.解决长方形周长

(1)出示8米

4米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教师用红色粉笔沿长方形的周长画一周。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8+4+8+4=24(米)

长方形一周的长等于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8+4+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么计算?

2×4+2×8=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2×(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不死记算法。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订正。(两生板演)

四、课堂检测

(一)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出示本班同学的一张长方形的美术作品:

长4分米,宽2分米,给它裱上漂亮的边框,至少应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呢?

请同学上台反馈,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周长的简便计算。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自主练习1、2题。

七、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

8+4+8+4=24(米)

2×4+2×8=24(米)

2×(8+4)=24(米)

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

24×8=192(元)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四

课题面积课时四(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面积单位课时四(2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cm读作:平方厘米

dm读作:平方分米

m读作: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2、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区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没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区别运动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能正确地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元角分与小数的复习:

1、教师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知识?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2、出示主题题图(足球29.50元,篮球28.80元,网球6.50元)

(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4)如果要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你准备怎么提问题?

如果要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你又准备怎么提问题?

1、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a)出示一组森林医生的题目(同步练习第8页第4题)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复习:

1、出示“对称、平移与旋转”

(1)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3、平称与旋转:

(1)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2)让学生明白:平移是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距离;(方向、距离)

师:如何能清楚知道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或格子数)?(起点到起点或终点到终点,选择一个点进行比较)

(3)平移和旋转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2)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同桌互相交流;

(2)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并把读数写下来。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流、解决、再交流。

(5)集体反馈:

a)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

反馈同一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b)说说每道题目对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c)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出题目,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d)反馈,交流。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2)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第11页第1题)

(3)说说有哪些汉字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明。

(4)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图略)

(4)你对平移和旋转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看

a、填一填;b、画一画;c、我说你画;

三、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一)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

对称、平移、旋转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54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将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顾知识点线

要求: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什么内容?想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每1课都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你认为这个单元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对哪个知识点还有困难?

二、计算的复习: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20×40

师:说说可以怎么口算?

3、计算题:

32×4454×26

(1)师:估计一下,你觉得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2)交流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3)27×1331×1243×26

师:先估计一下;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1、脱式计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出示题目;在学校捐书活动中,三年级捐了12包,还多35本;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

问题一: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捐了多少本书?

问题二:五年级捐了597本书,50本包成一包,包了11包,还余下几本书?

师:你们能看懂吗?请已经清楚的同学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四、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二)

2、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

3、集体反馈、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反馈

(3)说说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火车口算

(3)独立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指名学生板演

(1)学生分析题意;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2)学生独立计算;21×60=1260(千米)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1)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

学生列式,反馈: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板书设计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教学反思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4、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

2、掌握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方法。

3、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出小数

师:星期天,妈妈到超市给小明买了一些文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的标价分为两类?(生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表示文具价格的这些数字,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不一样)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谁发现了?(指名回答: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中间带有小圆点的数都叫做小数。(板书:8、2525、500、99……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些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点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现小数当中有一个小圆点,在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大家猜猜看(小数点)大家猜的真准,这个小圆点就叫做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3、教学读法

师:刚才你们都认识了小数,那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愿意起来试着读一读?(多指几名学生试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读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师总结: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跟整数的读法一样,是几十几,就读几十几。小数点右边的部分小数部分,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分开读。(是几就读几)(出示课件,齐读)

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4、教学写法:(出示课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昨天老师也到超市买了几样东西,我们来看价格:(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三种商品价格表)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8页,先轻轻地读一读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再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商品用小数表示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那么,你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有什么发现吗?(师引导,生汇报:大家来看这些商品的价格,小数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的是什么?(几角)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几分)请看大屏幕。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师:其实小数不仅可以表示商品的价格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回答: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学生比划1米、1分米大约各有多长。

课件出示1米线段图。

(3)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1分米)它占1米的几分之几呢?(十分之一)那一分米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米?(1/10米)当然,它也可以用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来表示:(0、1米)

(4)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意思?(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既然0.1米,那么3分米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米?(3/10米)用小数表示应是多少米?(0、3米)3表示什么意思?(3分米)

师同时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5)小结:像这样,十分之几的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反之,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

(6)巩固练习:

师:5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8分米呢?0、9米是几分米?0、7米是几分米?(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小数表示分米数了。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二位小数

同学们,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小手指宽大约1厘米)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那么其中的1份是多少?它占1米的几分之几呢?(百分之一)那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师:那么3厘米、18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生答师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师:谁愿意起来说一个厘米数?(指名说,其他同学用小数表示)

同桌互说一个厘米数,让对方以米作单位用小数来表示。

4、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62厘米=1、62米

师: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1米)右边表示什么?(62厘米)同学们想不想把你的身高也用小数表示出来?(想)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汇报

师:以米作单位表示长度的这些小数,小数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米)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分米)第二位呢?(厘米)

5、学生类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猜谜语扩展小数的相关知识

师:从这些有关动物的资料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通过读资料我们不仅学到了这些动物的知识,还知道了重量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生活中的小数

师:小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小数,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小数: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学生读一读。

师: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指名说)

师: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小数?(学生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寄予希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同时出示课件)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页信息窗1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一箱苹果呢?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

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3.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

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自由发言)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20t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20t”指这座桥的限制总质量为20吨。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同学的体重和身边生活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吨,“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它用字母t表示,相信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生边找到更多吨的知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用质量单位“吨”说一句话吗?

学生可能说到:我家一个月用水大约5吨,荆河桥的限制总质量是20吨,我家的小汽车大约有2吨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课件展示)

3.小明在学完了吨的认识这一课后啊,回到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读一读,找出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4.同学们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就能获得新知,这节课你从生活中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

5.利用所学的质量单位,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吨”。教学中通过图片介绍,生活经验感知,亲身体验,数学计算和推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吨”。

(2)直接感受“吨”。“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我让学生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等活动直观感受吨,借助想象与推理,让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教学随意性大,为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着不同的素材。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说一说。1.28元表示元角分,0.03元表示元角分,2.50元表示元角分,3元5角表示元。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谈话: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好好表现好不好。。。

(二)新授。

1.谈话引入:“家家文具店赶在六一节开张了,很多小朋友都在购买优惠商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热闹文具店)仔细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收集信息。

3.例3.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该怎样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例4.一支橡皮头铅笔比一支铅笔贵多少钱?(你会计算吗,该怎样列式,你能用小数直接计算吗?)

1.2-0.6=0.6元(学生回答怎样列式,用小数列竖式计算,一生板演,学生说一说计算要点。)

5.试一试。任意选两种物品,先求它们单价的和,再求它们单价的差,并与同桌交流。

6.讨论: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呢?

7.教师小结。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只是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算一算:

0.6+0.9=0.9+0.3=1.9+0.4=7.8+1.1=

1.1+2.8=2.6+0.8=3.9+2.5=6.2+3.9=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内容?

2.教师:这节课有很多很多同学表现得非常棒,只要你认真去学习,努力发现和积累,你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一定会越来越聪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