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思政课观心得体会(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9 22:28:57 作者:灵魂曲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航天精神思政课观心得体会

航天精神思政课是我校追求卓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航天精神,激发同学们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激情。在这门课上,我们深入了解了航天事业的背后故事,感受到了航天科技的神奇魅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航天精神对我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首先,航天精神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在课堂上,我们了解到航天人在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坚强毅力。从导弹试验的失败到载人航天的成功,航天人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却始终不言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明白只有经历过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航天精神还教会了我追求卓越的态度。在航天精神思政课上,我们被介绍了许多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事迹。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凭借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路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航天精神思政课上的学习中,我也认识到了航天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我了解到,在今天的世界上,航天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我们国家需要像航天精神这样的精神力量,激发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航天精神也给了我更加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航天精神思政课上,我了解到航天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航天科技是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的一种方式,是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从事有意义的事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航天精神思政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强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技创新的追求。这门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视野,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方式和人生目标。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时刻怀揣航天精神,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努力。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航天精神,用航天精神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航天精神思政课观心得体会

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长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对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航天精神思政课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积极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人生观,为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成长路径。本文将从航天精神思政课的内容、培养自我价值观、挑战自我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引领未来方向等五个方面,略述我在课程中的观心得体会。

航天精神思政课以航天工程为主题,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和成就。通过了解航天事业的艰辛与辉煌,我深刻体会到了航天精神的伟大价值。航天科技要求完美的技术细节和严格的工艺要求,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都应该追求完美,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

航天精神思政课还教会了我如何培养自己的价值观。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课程中,我学到了崇高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内涵,这成为致力于追求真、善、美的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依据。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航天精神思政课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挑战了我的自我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积极参与讨论、撰写论文,并组织了一次模拟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明确了提升自己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航天精神思政课还着重强调了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航天事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时刻铭记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公益志愿者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航天精神思政课不仅帮助我理顺了人生思考的方向,更引领了我未来的发展方向。航天事业是一项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伟大事业,它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其不断发展。在学习航天精神思政课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坚定了自己要投身于航天事业的决心。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持之以恒,我必将能够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贡献的航天人。

总之,航天精神思政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航天精神,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我相信,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我必将能够披荆斩棘,成为中国梦的实现者。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

周五晚上,我和我的家人共同观看了神舟十三号发射视频,实在令人激动万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实在是为祖国而自豪,也为航天人们致敬。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足迹。

期待神舟十三号航天英雄凯旋归来!

昨夜,阵阵寒意袭来,北风呼呼,秋意渐浓。但也就是在昨夜,浩渺的宇宙星辰之中,又多了一抹中国的光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三位中国航天员将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宇宙空间站中“出差”六个月,完成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这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的信念,也是属于中国的璀璨辉煌。

在人类探寻宇宙和日月星辰时,一辈又一辈的中国航天员们不断拨开未知的云雾,他们努力拼搏、不畏艰难,他们像一群追梦的少年,满怀理想,勇往直前地追寻着航天梦、中国梦,为他们点赞。

探寻苍穹,光耀中华,祝愿航天员们顺利圆满,平安归家,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强大!

航天精神思政课观心得体会精选

遥望苍穹,黛色的夜幕上,镶嵌着点点繁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似乎要努力褪去它的被黑夜轻笼的纱。它闪闪的,渐渐地显出了分明的棱角。不知怎的,星空仿佛有着无穷的魅力,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一刻都不想挪去,仔细地凝视着,宛若游玩于山水之间。依稀中,我好像看见了牛郎织女,他们一起手牵着手、提着灯笼在散步;那嫦娥此时正在月宫抱着玉兔和吴刚闲谈。

我收回了思绪的www.翅膀。头顶上,那夜空浩淼无际,一颗颗星星在里面冰清玉洁地挂着,夜空不因为星星的大小而去遗弃,这是怎样的胸怀呀!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庄严而圣洁;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自由而宁静。

我敬畏那星空,我向往那星空。就这样,一颗航天梦的种子就在我的心田扎了根、发了芽。

曾记否,中国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然而,和几个超强航天大国相比,中国明显处于下风。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甘落伍,奋起直追,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终于迎来了一个辉煌时刻!

那一刻,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送入云天的发射架;那一刻,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回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那一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那一刻,“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那一刻,整个华夏大地沸腾了。

“神八”的成功发射,又一次牵动着我的航天梦想,我常常思索着,要是我能去那浩淼的星空,那该是多么光荣、多么开心的事呀!

从航天员跨出舱门的那一刻起,中国人便开始了新的征程。在去往飞天的路上,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克服了载人航天的一个个障碍,这是富有智慧和创造的中国人所最珍贵的,中国人在困难面前没有放弃梦想,他们为了梦想实现时的那一刻甜美,中国人一直努力着,一直前进着。

仰望着星空,我又开始了思索。同时暗暗发誓:我要努力,我要练就一双飞翔的翅膀,因为那浩淼星空承载着我太多太多的梦想。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

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涓涓不绝,流为江河;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一部中国人的“飞天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浇灌出“浪漫的果实”,才能在勇攀高峰中越走越远。我们要从“航天精神”中堪破“浪漫”的终极奥义,磨炼一往无前的勇气,汲取苦战能过关的决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天问一号”带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在空间站在轨驻留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已载着三位宇航员开始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无数航天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几代航天人不断传承的“航天精神”。高健的故事,恰是“航天精神”具体生动的展现。“航天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

“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二”返回,“神舟十三”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于九天。仰望星空,感谢不畏艰难,勇于问天的航天前辈,让夏夜的星河更加璀璨。

岭上松如旗,抉疏铁石姿。您们在,灯亮着。

择一事,终一生。长河落日,大地疮痍,国人四顾茫然。尊敬的前辈,是你们,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五十年坚守,五十年奋斗,栉风沐雨,终让我们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仍然在奔跑。”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尊敬的前辈,您是我们摸索前行时温暖的灯火,有您在,不惧暗夜;您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北斗,有您在,永不迷失方向。如今,你们踏下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你们的精神,熔铸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他们在,不止步。

踏南天,碎凌霄。尊敬的前辈,在您的身后,站起了新一代的航天人。他们擎起前行的火把,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奔跑,刷新纪录,创造奇迹。您看,不到33岁的他们,致力于长征五号实验;平均31岁的“小卫星家族”,创新研究微小卫星;平均28岁的他们,成功研发云雀系统……您看,还有她们,一样可以乘风破浪、征服星辰大海的她们:长五发射时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孙振莲,“天路”团队负责任人姬涛,航天员刘洋、王亚平,“北京明白”“90后”小伙高健……他们亦并肩站在了您的身后,仰望星空,热泪盈眶。“含泪奔跑的路上,每个中国航天人同在,我们的一滴泪,最终会凝聚成天上的一颗星。”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年轻的他和她,至其诚,致其极。

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我来了,在路上。

百年树人,念兹在兹。尊敬的前辈,感谢你们,不仅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还坚持把这份精神传达给我们。梁任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铮铮呐喊萦绕耳畔,张之洞“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我辈青年理应担当强国重任。看,在卤菜店案板下上网课的柯恩雅眼里对知识充满渴求,那么强烈,那么灼热。空间再狭仄,也阻挡不了发愤图强的心。听,独臂励志篮球少年张家城运球撞击地面的声音,那么激烈,那么热血。身体残疾,也困厄不住顽强不屈的魂。感,曹原为了捍卫自己的梦想,夜以继日地蹲在实验室里,那么坚定,那么执着。作为高三学子,我们不会因为高考路上的风雨而退缩,我们也会秉承航天精神,勇敢追梦!

尊敬的前辈,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胸怀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我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相关实验,并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任务。在此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时至今天,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历经了无数的艰辛攻关,凝聚了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

在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一个通体漆黑的工程部件摆放实验台上,这是天宫一号上姿态控制机构的核心部件——力矩陀螺。它通体漆黑,毫不起眼,但在太空中,它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手中所握的平衡杆一样关键,对于天宫一号飞行时的姿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__年2月21日清晨,实验室内突然传出一声巨响,正在进行测试的力矩陀螺发生故障,高速旋转的部件瞬间卡死,剧烈的震动甚至将一些零件震脱。

相同的部件,包括国际空间站中的陀螺装置也曾经在太空中发生过问题,最后是通过航天飞机运送部件在太空中进行更换来解决,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航天技术来说没有这个条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科研人员对每一个部件单独分析实验,甚至连钢轴都被一点点剖开,最终查清故障是由于高温测试导致了部件微小形变,最终形成卡死。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科研团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而新设计的力矩陀螺在天宫一号上至今顺利工作1年多,各项性能指标堪称完美。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性步骤,它成功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太空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载人航天来说,一切为了航天员,对可靠性、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个要求,一方面是攻克难关,另一方面要排除安全隐患。这需要航天人细致入微的职业敏感和高度责任感。

脚踏实地服务社会。

随着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个个隐患被排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逐步成熟。与此同时,载人航天技术也在向民用领域一步步扩展,一方面是航天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载人航天为保证“高可靠”要求而特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优势也在民用领域逐步应用发挥。

在火箭结构强度试验大厅,中国未来的高铁列车所装备的空调系统,放在实验平台上,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5小时的振动测试,模拟火车的高速运动时的震动,测试结束后,再拿下来通电运行,来验证这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除了高铁设备,一些民用电子产品的身影也出现在了这个火箭实验厂房。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温箱实验柜,计算机主机箱放在这里面,通过温柜从零下40度到零上60度的急剧变化,以及把湿度升到95%,测试计算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是否能正常运转,测试它的可靠性。”

专家还介绍,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在从高铁到汽车,从民用飞机到小家电,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寻求合作,除了航天技术成果的直接转化外,另一方面,航天人对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也在民用领域逐步的扩展应用,这也是航天人对国民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所作的贡献。

中国航天不仅“仰望星空”,同时也“脚踏实地”。在各个领域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__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同样也是载人航天事业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咱们明天见。”

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舱门关闭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透着乐观、自信。

3个小时后,杨利伟叩响了太空的大门,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边就是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昼夜交替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遥望自己的家园。

翌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平稳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杨利伟从太空平安归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是他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透着豪迈与自豪。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先后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在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他们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加豪迈、自信,在更多领域开辟新事业——。

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有了新进展。2018年5月,中国科学家负责实施的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在黑龙江安达市举行工程完井仪式。“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成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22年以来最深钻井。

2020年11月,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达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接近11000米。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万物应有梦想,万事应有初心,在砺练中并进、超越,以全新的高度开启全新的旅程,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教授带领我们认识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火箭研究机构的成立到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从古至今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赴九天,问苍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蓬勃发展。王教授讲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回答了宇航员锻炼肌肉,适应失重环境,保持钙不流失;以及航天飞船的隔热材料,在经过固、液、气过程中会吸收能量等知识;四月十六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方着陆场成功着陆历经进驻天宫,出舱漫步,天宫授课等多件大事;183天后崔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在创造多个首次后平安凯旋,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同时也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新时代新青年,必又将为我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提供新的动力,担起使命责任。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站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这些精神,为我们的航天人进行点赞。202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敢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同时概括总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并鼓励大家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强国建功立业。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涵养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连接起一代又一代人,引领者我国全体航天人砥砺奋进、一往无前。航天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中国航天6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于探索未知领域、战胜重重困难。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也正是有了你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够越来越强大!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肩负使命,坚持精神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弘扬、发展航天精神,为强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太空。4月中旬,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太空“出差”即将结束,航天员们即将回家。“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飞天妙思,从“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恢宏辽阔到敦煌壁画上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寥廓深邃的梦想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航天有他们,强国有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逐梦心”“奉献魂”,在不懈奋斗与拼搏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燃“信仰之火”。

老一辈航天人在广阔戈壁、茫茫大漠中开展科研试验,经年累月标注着时间的刻度,攻克难关标注着精神的高度,面对有限的科研条件、严峻的外部环境,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诠释着心中信仰,心中有家国情怀,眼中是“星辰大海”,他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一心为国的情怀转化为以苦为乐、潜心钻研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这就是他们的决心与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精神中的“铁石志”,在事业上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岗位上有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功成必定有我”的爱国之心践行事业,在奋斗的征程上点燃“信仰之火”。

感悟航天精神的“逐梦心”,燃“开拓之火”。

秉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中国航天人心无旁骛,在科研工作中专注投入、探索发现,以“沉潜之姿”把冷板凳坐热,创造出更多惊艳世界的航天成果。“逐梦之心”点燃“奋斗之情”,“航天梦”是他们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动力,从先后攻克多项世界难题到掌握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跨过门槛”到“跨进大门”,再到如今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凝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对事业的热情转化为求知探索的热情,在理论学习中夯实根基,在实践锻炼中磨砺身板,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在学习中保持谦虚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所获,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开拓进取的姿态开创新的业绩。

感悟航天精神的“奉献魂”,燃“实干之火”。

在科研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错,每一个细节都要切磋琢磨,他们以斗争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每一个器件的精确度,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坚实的脚印攀越过一座座高山,让中国人千年梦想成为了现实。不求回报是他们身上做彰显的鲜明品格,执着坚守是他们行动中彰显的意志品质,他们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稳扎稳打,以“钉钉子”精神担当重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感悟航天人身上的奉献精神,善于听民之声、解民之忧,在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和群众“面对面”拉近距离,带着感情和责任担当奉献,从群众的角度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巧方法”“好对策”,以亲民利民的姿态为民造福,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今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但不懈攻关、创新不止的科技工作者们并不满足。“北斗三号虽然有些性能指标是全球最佳,但要看到国外导航系统也即将更新到下一代,随时会实现反超。科技竞争时不我待,科技报国尚须加倍努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说。

“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迟军的这番话,自信又硬气。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北斗系统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并跑到领跑。

从北斗团队身上,我们看到了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难度大、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强的工程。崇高使命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这是中国航天人探索创新的写照。

“我们不想重复国外的老路。”戚发轫说。当时,尽管我国已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等基础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设想。

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的论证设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这样的发展模式被国外评价为“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每次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

飞天的征程中,充满了不断突破创新的魄力,充满了勇气和智慧。这种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在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

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c919首飞成功、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当前,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表示,要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精彩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作为新长征路上的“领路人”,领导干部要像航天人那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弘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奋力拼搏、接续奋斗,让航天精神在新长征路上熠熠生辉。

要具备航天人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航天员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登空成功是无数个日夜默默的坚守。《党章》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其位谋其政,官位就是岗位,不能把当干部看成是养家糊口的行当,更不能把当领导看成是享受特权和炫耀的资本;要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原则,树立“干得好是本职、干不好是失职”的理念,始终聚焦主责主业,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勇接重担子、敢啃硬骨头,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定理想信念,不为风险所惧,守住初心底线,笃定前行,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奉献者”。

要具备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航天工程是系统性工程,一个小细节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习惯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领导已经被时代淘汰,要塑造“工匠”型领导,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成为行家里手,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运用专业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盘活中心工作一盘棋,争当新征程上的“多面手”。

要具备航天人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

航天员景海鹏完成了三次太空飞行,强烈的战斗使命支撑他一直在前线奋战。当前,我国正处于“三大战役”的关键时刻,需要付出更艰巨、更艰苦的努力,尤其对新时代的“掌舵人”要求更甚。战斗的集结号已然吹响,领导干部要时刻准备,以更坚强的臂膀挑起新征程的“大梁”,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宽度”、“广度”、“深度”,发扬战斗精神、增强战斗本领,夙夜在公、夙兴夜寐,不做太平官、慵懒官,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攻坚克难、奋勇前行,自觉争当新时代长征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战斗家”。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5月5日18时0分,我国载人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近年来,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全面迈入了空间站时代。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航天精神思政课观后感精选

航天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航天人员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个人可以随时牺牲一切;航天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航天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他们精于业务,善于钻研,乐于吃苦,勇于创新;航天精神是一种质朴的为民情怀,航天人员“特别能奉献”,他们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付出青春与热血,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镌刻在星辰大海。身为一名党员,要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航天人员的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习航天人员的敬业精神,敬业乐群,忠于职守,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学习航天人员的为民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党员要在“做”上见真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领会了“航天精神”,就要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党员要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党性理念,爱党爱国。正如_所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工作上要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夙夜在公,一心为民,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信念,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生活中要懂得明辨是非,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航天事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出这个国家的强与弱,富有或贫穷。

在我国航天事业中,不管是火箭,卫星,飞船的制造,还是发射到运行,再到返回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

托举神舟七号上天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与几年前送“神六”上天的那枚相比,有了36项技术改变,可靠性评估值从原来的0.97提升到0.98,航天员生命安全指标达到0.997,乘坐舒适性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不管执行任务的是哪个型号的火箭,要实现火箭成功发射,必须符合一定的速度计量标准。卫星进入轨道的过程中要摆脱地球引力,其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1.2公里;要使卫星可以绕地球运转,卫星的速度必须达到每秒7.9千米。

“神七”的成功发射,当然要符合速度计量标准。而最为载人航天器,它必须要有逃逸装置。同嫦娥二号的运载火箭相比,“神七”比它高了约四米。这就是航天员的逃逸舱。它位于火箭的顶端,像一个避雷针,还配有四个火焰喷射器和对应的四组发动机,以及一个减速伞和主伞。当然,还有载人舱。庆幸的.是,在我国载人航天史上,它的主伞从未有机会拉出。

在卫星进入轨道之前,必然会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地面测控中心对卫星轨迹以及飞行姿态进行调整。在今年发射的“北斗星”卫星导航系统中,西安测控中心便对其进行调整,使其不偏离轨道,与其他卫星相撞。

飞船在降落时,将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速度会迅速下降。离地面约15公里时,飞船下降速度约为每秒200米。当下降至1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可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在减速伞工作16秒时,减速伞自动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主伞可使返回舱速度降至每秒8至10米。飞船若以每秒8米的速度着陆,其冲击力可能会把航天员的脊椎震断。所以,在飞船距离地面一米的时候,反推火箭发动机点燃,向地面喷出气体,使返回舱下降速度减至每秒2米以内,航天员便可安全着陆。

为了提高轨道精度,我国自创了一套航天测控轨道计量方法,精度可控制在米量级,使我国航天器返回舱准确度由10公里缩小到1公里以内;且采用改进了的卫星定位模型,使我国卫星姿态精确达到0.1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可以对飞船着陆前5-7天浅层风力做出预报,且准确度可达85%以上。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一项成就。

因此,我国以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中国从当初的两眼一抹黑,发展成为一个跻身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一定会发展为一个科技强国!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天宫”这个仿佛“?带仙?”的名字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在乐于探索之余那独特的浪漫。感谢王浚教授为我们介绍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才知道,其实太空环境非常恶劣,人类难以生存,也因为这样,我国航天工程历经30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矢志不渝的决心与毅力!看着我们航天员的努力,我们更需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无私奉献,勇于登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