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2 07:51:59 作者:笔舞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6篇)

教案的每一步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总结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互动,通过交流和分享来提高总结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六年级数学二单元教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直线是()长的,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点叫做它的(),这两条射线叫做它的()。

3.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是()度。

4.107°的角是()角,57°的角是()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应是()度。

6.1周角=()平角=()直角。

7.直线、线段和射线中,可以量出长度的.是(),没有端点的是(),只有一个端点的是()。

8.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度,1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小角是()度,4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大角是()度。

9.锐角()90°,钝角()90°而小于(),直角()90°。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同一平面内,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a.2b.3c.无数。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

3.度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尺b.直尺c.量角器。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数学二单元教案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21÷3=21÷7=。

5/3×1/2=5/6÷5/3=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12÷1+3/7=。

400÷1-1/9=450(元)。

1-9/24÷1/16+1/24=6(天)。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一般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从1997年至今。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提速,高速列车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列车提速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时事中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读活书、用活书,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

二、过程。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情境图)。

师:“现在的高速列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快多了。

生2:我们首先要明白“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们可以画图表示现在的速度和原来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师:好,那就自己画图,试试看,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很容易从图中看出,“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意思是指提高的部分相当于原来的50%,是把原来的速度看作单位“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计算速度提高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计算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

生2:从图中我们能看出,提高的部分是原来的50%,也就是说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是原来列车速度的(1+50%),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师:说的都对。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决问题吧!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先求比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180×50%+180=270(千米)。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180×(1+50%)=270(千米)。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从下面的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中的4条信息)。

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不同情况的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经过练习之后,淘气发现无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烘干前后的关系,你同意淘气的看法吗?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线段图)。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明确:烘干前的质量多,烘干后的质量少。

三、总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先求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180×50%+180。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180×(1+50%)。

教学反思:

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提倡、发现学生的多种思维和不同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六年级数学二单元教案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第三节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比较。

本节知识点:

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同左不同点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左边数相乘)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一圈数相乘)。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希望提供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二单元复习要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本课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开头,引出下文对自信的议论,这部分,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向学生推荐了一道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的测试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讲述了四种提升自信心的可行办法,由主到次,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第四部分,用诗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特点亲切、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1.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1、导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神奇作用,那么,你有几分自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12个题目来初步测试一下。

2、打开课本,学生如实自我测试(师读题,生作答)。

3、测试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结果分析。

4、请结果是“信心十足”的同学谈一谈平日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1、自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提供了几个方法。

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使自己自信起来的方法。(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在课文中画出语句。)。

3、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请测试结果为“自信不足”的同学齐读,后指名谈谈自己此时的想法。

5、小组讨论: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自信起来?全班交流。

1、自读。本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说说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本段的修辞手法,仿照课文句式补写文中省略号部分。

4、交流。

罗曼罗兰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于每一个人是如此的重要。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有各自不同的领悟,文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所触动呢?请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1、背诵最后一段。

2、练笔《说说我的优点》。

3、搜集关于“自信”的名言或故事。

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思考教案新人教六下

通过《比例尺》一课的学习,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以下为您带来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比例尺》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融合。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尺”(板书课题)一起来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请看学习指导。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认真看课本第48和第4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各色方框里的内容并思考。

(1)什么是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2)看课本48页右图下面的线段比例尺,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比例尺一般写成什么形式?

师: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之间互说,最后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说一说(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组间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解疑。

4、小结归纳。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带单位名称。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各个小组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检测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巩固提升。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讲解者)。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各个小组按抽签顺序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操作指导:教师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个学生尽快参与其中,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安排课后自改或小组对改。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工整。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本练习八的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0.3×4表示()个()相加。

2.0.29×0.07的积有()位小数,6.5×8.4的积有()位小数。

3.0.6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0.052扩大到原来的()倍是52。

4.根据32×15=480填空。

3.2×15=()3.2×1.5=()32×0.15=()32×1.5=()。

5.把28.5的小数点向()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6.3.5×(10+0.1)=3.5×()+3.5×()。

7.6.3×16.89的积是()位小数,结果是()。

8.算式3.6×a,当a()1时,乘积大于3.6;当a()1时,乘积小于3.6;当a()1时,乘积等于3.6。

9.在里填上“”“”或“=”。

10.两个因数的积是0.68,若将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若将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1/100,那么积是()。

11.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

12.5.4×0.6+5.4×0.4=×(+),这个算式运用了乘法()。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8乘一个小数,积一定比8小。()。

3.0.7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等于750缩小到原来的。()。

4.两个小数相乘,所得的积一定比其中一个数大。()。

5.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三、计算。

1.直接写得数。

2.用竖式计算。

2.1×2.15=4.8×0.25=6.05×0.54=*4.2×1.01=。

3.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解决问题。

1.学校宣传栏上的一块长2.4米、宽1.2米的玻璃碎了,需要更换一块新玻璃。

2.苹果每千克3.25元,爸爸买了14千克苹果,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4.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伐16棵树,回收45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伐多少棵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