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教学法的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2-06 07:00:02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是一种写作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经典作品,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情境教育教学包括的当今教育理念不但有着显著的时代特色,并且对孩童教导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该文主要结合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实际,针对该法在小学语文中具体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论述。

如今的教育方法百花齐放,尤其针对小学教学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随着各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又被重新提起,作为小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新的教学法都既注重教学过程又强调教学结果,旨在让小学生们真正把握和掌握所学知识。情境教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主要指在教学中创设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情境并讨论,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应用在情境里,最终达到学有所用。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对老师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情境是指通过话语、事物或音乐等方式来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生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各种情感得以激发并表现出来,从而老师对其性格个性等方面进行陶冶和培养。最终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正确地树立。

1.2作用。

1.2.1通过创立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体现个人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它通过特定的情景符号,借助音符生动地反应实际的生活,抒发人的内心。因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触动人内心的柔软从而涤荡心灵。所以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选择孩子们熟悉的自然界中纯粹欢愉的音乐,既能将孩子们放在自然界的渲染中又可以使他们感到音乐的美妙。像自然中小河流水的哗哗声,鸟儿在枝头鸣叫的叽叽喳喳,蝉在枝头的鸣叫,青蛙在荷塘的声声呱呱呱,将所有这些声音配上相对应的画面。放出这些音乐片段,然后让孩子说出他们听到了什么?又在脑袋里想到了什么?让他们马上写下来。这样孩子的听力、联想力甚至绘画交流的能力都能同时得到锻炼。这样就化单调无聊的课本授课为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那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1.2.2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编排不同的小游戏。设立丰富多彩的游戏场景将孩子带动起来。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分组,并通过小组协商将本组对这首诗的理解通过肢体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孩子加入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等,通过将诗歌整个生动化从而带动孩子们对古诗的热情。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调节身体和大脑,使其协作感受自身身体的价值。

在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中主要涉及四个步骤。第一步骤是掌握在情境教学中需要应用的语言。第二步骤创建情景,把语言和行动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从而提高学生给写作的能力。第三步骤在语文课上具体的应用,通过扮演语言的方法集中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由美入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美感受美。第四步骤在前三步骤的基础上运用情境教学的三原则进一步来促进引导学生发展。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绪,学生通过表达内心情绪与情境相融合,感受情境带来的美感从而受到其中各方面的熏陶。

3.1创设情境带入课文。

设计一个巧妙的与课文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和情境融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心灵沟通,把文章的旨意融入到整个情境中。因为这也要求教师钻研课本想出恰当的情景。

3.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一般都出自大家之手,内容简单语言平实无华但意义隽永。文章中包含的丰富的感情都为实际教学提供丰厚的感情渲染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也要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更深的境界,激起学生情感的遐想。

3.3在情境中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在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后,教师应顺势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此时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更能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感性的情感转化成理智的思考。

3.4再创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完美的课,下课铃声并不是它的结束。学生们被激发起的兴趣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因此老师在此时可以在创造个情境并留下问题供学生们进一步思考探索。从而将语文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语文真正地伴着我们的呼吸,无处不在。

3.5想象作画,让学生体验意境之美。

绘画是开展形象的首选方式,课文是用语言描述在加上绘画的辅助,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既符合儿童的理解认知特点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和其所传达的信息。教师运用图画时,要把图画内容和情境相关联,既有形又有境,用形来激发学生感官,境使学生进入情境。

[1]李霞.小学语文情境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5,(6).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惑,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洞开新天地,如何在新课改课程增多、课时减少的情形下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培育新的涨分点,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析,就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提升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真正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做好阅读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从阅读的切入点、目标任务、方法技巧等方面看,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解读标题,紧扣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

标题和文眼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拟题目时,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写作很重视题目,其实阅读也应该重视题目,用好题目,不管是诗词鉴赏,还是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都应该强化“题目”或“文眼”意识,好的文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的标题或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进入对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以此展开阅读就可以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或题目,或重点句、关键词。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处,()从整体着眼,顺藤摸瓜,梳理经纬,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窦娥冤》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冤”字做文章,就可以洞开课文学习的窗户,进入课文的深处。这样的导读会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依据目标,师生设问,进入阅读文章神秘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如何让阅读教学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目前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主张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想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协作地开展阅读活动,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努力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巧设问题,以“问题”促“教学”。当然,问题的设置可以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巧妙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及创新精神,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师生首先要明确“问什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问,问焦点、问亮点、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通过“五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例如上面举到的《窦娥冤》,学习时可以围绕“冤”字设计问题:(1)窦娥的“冤”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冤”情的原因有哪些?(3)课文哪些描写说明了窦娥的“冤”情?又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以设计问题:(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谁?(学生可能回答:“别里科夫”或“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一类人”)(2)文中的“套子”是什么?(有形的、无形的)(3)别里科夫身上的“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分别是什么?上面几个问题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非常深入而具体了。

可见,要搞好问题式阅读,关键是要首先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课堂智力参与程度都会大大增强,问题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效果也会随之显现,课堂教学活动就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明确文体,拟写提纲,把握阅读文章清晰的思路。

指导作文时经常要求学生拟好写作提纲,这样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致偏题。现在许多学科在组织教学或复习时也经常运用提纲式方法,如政治、历史、英语等。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经常使用的。

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初拟提纲,按照行文思路进行快速有效的阅读。例如,叙述类文章,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如果是议论类文章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的诗歌鉴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梳理行文思路,从而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结论句、段首句)和关键词(首先、其次、然后、总之、所以、因此、但是、而且等等)。例如,教学《囚绿记》时可以拟写阅读提纲“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理清文章阅读思路。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思考的一些内容。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注重个性化阅读,允许适当多元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创新式阅读教学应该会进一步激活课堂、丰富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效益和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梅芳。浅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j]。教师,(20)。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几年来,高中语文随着新一轮的课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其他诸多原因,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

1.不注重课题氛围的应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育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解放,教学过程不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方法,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让他们大胆探索学习,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总归是有限的,教给他们寻求知识的方法,作用则是无限的。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和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搞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等。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要做到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能力培养。第三,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学设备。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掌握好这一有效教学手段。

2.不注重学生知识吸收的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毕竟有限,也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单一课堂学习的误区,走出被动学习的误区,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一是要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而应该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而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材的指引下,使研究性教学向纵身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指导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面临的教育对象已经初步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愿望,因此,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非常必要。笔者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按照4-7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每个组里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生与后进生,做到各组之间实力的均衡,防止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其次,在进行授课之前,向学生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对照师生共同质疑、归纳出来的思考题,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在各组之间开展巡视,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各组探究结束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还要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三是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有效拓宽了知识面。

3.不注重实际的形式主义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这种教法行不通,必然会耽误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是务实的工作,来不得任何的形式主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学生发展实际,要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课堂不能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舞台,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重视课堂互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总之,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四重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

【3】侯永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0,(1).

【4】张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之我见[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9).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

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可塑性和不成熟的特点,对其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弱势。首先,在对美进行追求时,不能够对其加以辨别,对于美与丑之间的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容易出现各种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中生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归纳在美的范畴[2]。其次,高中生过度关注外在美的表现,不能够对内在素质加以追求,并把外表漂亮当做美,通过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外在美加以渲染,对外在服饰加以修饰,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看成过时、陈旧的表现。

(二)高中生审美现状诱发原因。

首先,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其审美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容易对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或者极端的东西加以追求;其次,高中生难以在家庭中接受相关审美教育,或者审美教育方式错误,缺乏爱心或者关心他人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难以提升,缺乏和谐融洽的审美环境[3]。最后,审美教育虽然大都在学校进行,但是,高中生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美术、体育及音乐等课程的开设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这种课程开设的不科学性导致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一)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完善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染,并对学生的语言、仪表、交际及行为进行引导,要求高中生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等要求,还要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并对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朗读训练要能够做好学生普通话功能的训练,并选择优秀的朗读培养技巧及培养方法。还要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高中生在文章中陶冶情操。例如让高中生朗读《离骚》一文,在对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进行品味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追求进步思想及顽强斗争的品格。

(三)通过教学情境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的主要渠道[4]。因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能够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文字教材存在的不足,保证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感受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显著的审美教学效果。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让高中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加以欣赏,对自然美景进行欣赏,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加以品味,从而达到美育境界。

三、结语。

高中生审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高中都是通过美术、语文及音乐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广泛、直接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审美教育与学科本身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审美教育达到更高要求和水平。

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怎样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等逐渐成为在职教师关注的重点。众多学科皆是如此,高中语文课程也不例外。新课标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新的课堂面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多地则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与传统的语文课程相比较,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所以,新课标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最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总体来说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新课标是以改变教学方法为主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播新的教学思想,从而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看到新课标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各种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会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进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所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1.在理念上,教学方法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如今的教育需求,但是仍然在改革中出现一些瑕疵:面对传统的选秀与必修结构,必修学科基础性内容略显不足,而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等。对于一些过去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标下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模式与当下要求相结合,整理出符合课堂符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抛弃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所以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是在继承传统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运用“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课程可以借助“活动”来进行全面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主要的活动包括应用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状况,将枯燥的文本学习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以,进而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最后是应用性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广泛的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中应该以学习中的真是实践和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使其切实的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注重高校和实效的结合。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械实践新的课标理念,一味追求多样性,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无效的课堂形式也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因而,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正所谓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师传授还是自主学习,只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

三、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从理念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要求来看,都有着一定的变化,而对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和恰当运用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仍是新课标下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3.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起伏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4.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5.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问答法。

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答法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问答法的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对此应注意避免。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1.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2.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1][2][3][4]。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较低,因此学习数学中的难题就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要他们理解数学这门难懂的学科是不容易的。因此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利用情境教学法建立情境模型,将很难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易懂的生活问题。具体化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与吸收。3.情境教学法联系科学与实际,激发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情境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把数学问题放到情境中来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除了便于理解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与探究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情境,不由得就会想起情境教学法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会自然使用数学方法来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难得的思维基础。

数学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虽有效好用,也需要教师经过多番实践与探究。课堂上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是笔者对于该方法开展的一些建设:

小学生最常接触的情境就是生活,把问题放在生活的情境中,他们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快的认识。如果把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其结果是学生能够更有效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同时学生也会从情境中得到启发,以后在遇到生活中发生的类似情境时,也会思考,加深巩固了数学知识在他思维中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多设立生活化的情境,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法,来给学生上课。那么,如何设立生活化的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思考的脑与善于实践的手了。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多取材,多思考,在生活中收集足够的素材,再把数学知识巧妙地放置到情境中,再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进行思考与学习。当然,教师也应互相讨论共同思考,提炼更好的情境。在通过使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法教学后,学生能够很快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并且很乐于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很大,因此在很多数学教学中,它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些教师开展课堂活动时,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开展情境,强行进行情境创设,让情境教学法流于形式,反而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舍本逐末,不便于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所以在创设情境前,要明确一个明题,就是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反而让数学问题很难理解。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更着眼于教材,仔细研究教材,提炼出一些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数学知识,要立足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本质上是要让学生通过情境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跳跃、喜爱玩耍的年纪,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分散,如果强行要求他们投入到课堂中,尤其还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中,他们更难进入状态。不能违背孩子的天性,而要顺应这种天性,并且利用这种天性,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情境中,让他们在玩的同时学会这些数学知识。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

因此,可以设立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竞赛的元素,在进行“100内加减法”的学习时,每个小学生会从老师那里拿到数量不等的糖果,老师可以设立问题,要求学生找到合作对象,糖果的加和,正好就是问题的得数,答对最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游戏热情,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投入到其中,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能力,体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快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对于喜爱玩闹的小学生而言,面对着枯燥的数学练习不甚热衷,可是如果将游戏与数学题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小学生会对游戏十分热衷,并且乐此不疲地玩着数学游戏,既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熟练度,又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观感,更有兴趣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方法,确实是有着种种优势的。

但是情境教学法的设立也需要老师妥善思考、小心实践,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数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一听到上数学课就会心中有期待,建立起正向的激励;此外,还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容易理解,减少他们学习的阻力。另外,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乐于思考,乐于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与使用,培养了对数学知识的实践与探究的态度。因此,情境教学法的恰当使用,确实可以在教学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恰当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教学的局面得到改善。

SISAL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再是灌输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当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课程。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不断在历史学习之路上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有效引导。

针对历史学习而言,由于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在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可能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优势,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他们的短暂而又直接的兴趣转化成长期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能够主观的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文章通过阐释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和实质为理论基础,针对自主性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性学习。

2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自主性学习的错误理解: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不好、学不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想学的学不饱”和“不想学的学不了”的两个极端情况。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在自主学习操作中只关注形式,并认为自主学习只是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认识严重有误,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提问—回答”式,没有根本上解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2.2过分的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的确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自主性方面的确有明显的优势所在,但是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缺失了一部分关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介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缺失了以往讲解的激情,但是这种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的情感带来的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在传统教学中展现的更为明显些,因此这两种氛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2.3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缺失: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达到历史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来较强的主动性和交际动机。这些学生缺乏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热情,对学习好历史并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成就感,另外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顺利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完成老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

语文教学论文

老舍曾谈到过写文章有两个作用。一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明确化、条理化,二是总结交流传播经验。写语文教学论文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我们研究大纲、教材有新的领悟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改进有新的收获,或教法、学法指导,语文活动开展有新的路数等等,起初仅仅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一旦要写下来,才发现距离有物有序地表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于是就逼着自己整理思想,弥补原有认识的不足。如果不写,很难发现认识上的差距。

其次是为了总结交流,在语文这个园地里,任何个人不可能将宏观的微观的问题都研究到,都理解透。你在这方面有研究,我对那方面有创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教好学生是从纵的方向上作贡献,交流研究成果是在横的方向上做贡献。可以说没有哪个语文教师没从别人的论文中获得启示,找到借鉴。希望更多的人能拿起笔来,整理自己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为语文教学教改教研园地增添自己的光彩和芬芳。

写论文并不神秘,语文教学论文无非是阐述对语文教育的功能、特征、教学原则、内容、方法等的认识,无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无非是展示对语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思考,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是语文教学教研上的有心人,只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就能写好语文教学教研教改论文。

平时我接触不少语文教师,从言谈中发现,他们对语文上的一些问题很有见地,有些观点很新颖,例子很恰切,有些作法有理论依据,又有很强的可行性,如果整理下来,就是很不错的语文教学论文。就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不是不会写论文,而是不敢写,没有写,只要思想一解放,好语文教学论文和论文作者就会成批涌现出来。

我们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写论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有真真切切的实践经验,需要什么例子信手拈来,写出来的东西实实在在,经验便于借鉴。咱们不要白白扔掉了这些有利条件。

写论文视野要宽,选题要严。读是写的基础,要通过阅读了解所在县市以至全省全国和世界,了解语文学科和相关学科,了解最新信息和代表性成果,立足当地实际,放眼全国。要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将别人研究的问题的方法途径应用到自己研究的问题上来。视野宽了,还可避免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正确确定语文教学论文选题。

确定语文教学论文选题要有三个意识。一是超前意识。报刊发表文章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要考虑论文发表到学习应用尽可能与教学同步,这就需要超前思考,预计教学中会出现何种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写出的论文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二是服务意识。写论文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应当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研究课题。第三是攻坚意识。有句名言叫做“难啃的骨头才有啃头”。不付出努力,不花费大量心血,想轻轻松松是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的。有些难度较大的选题,要有战争年代炸碉堡的勇气,敢于说“让我上”;有些难度不大而恰好是自己的薄弱环节的,也要敢于正视差距,弥补差距,在攻坚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确定选题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位农民企业家的经验,他说,上项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精,你精我转”,时时领先一步。上项目如此确定论文选题也应这样,只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写语文教学论文不能贪大求全,对问题要有真知灼见。从事教学的老师们有具体教学任务的负担,无查阅资料之便,不利于全方位地研究,但也有有利条件,那就是实践。我们会随时对教材、教参的`某一点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见,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顺利和麻烦。顺利因何出现,问题如何化解,要注意积累这些闪光点、凝难点,并围绕这些“点”进行深层思考,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整理成篇。既积累、传播了经验,又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了新的境界。确有所感,确有所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作,写的文章才叫论文。那种观点转引,材料转抄,不痛不痒的文字是不能称为论文的。

顾名思义,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学科的有关方面为对象的议论文。一般来说,它应具有议论文所要求的基本结构。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即引论。在文章的开头要告诉别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以什么为理论根据。或列举现象,或高屋建瓴,力求问题明晰,引人入胜。其次,要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论文的论点应当有,且只有一个,应当是十分明确的表述,要明白、精炼地将这一观点浓缩,或在开头出现,或在结尾归结,还可用题目显示,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第三,要使标题醒目,结构匀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主标题宜短不宜长,还要保证确能涵盖全文;要有点韵味,不可过分直露;要尽可能展示论点或显示论述的具体范围。一篇论文的题目还要和文章的风格相吻合。文中若有小标题,几个小标题角度、句式要尽可能一致,小标题下的内容要避免交叉或缺漏,要从语法、修辞、逻辑等角度反复推敲,以使读的人能一下子就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文章下分的二级标题领出的各部分之间,以至三级标题下的各个小部分要保证篇幅大体匀称,以免头重脚轻或比例失调。为保证这一点,一定要在下笔之前列好结构提纲,做到胸中有数。此外还要安排好结语,用言简意赅的归结语或富有鼓动性的号召、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收束全文,从技巧上说可篇末点题,可照应开头,可生发要义,大可不拘一格。

写语文教学论文有没有诀窍?说有,无非是老生常谈:多读多写。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愿我们的语文界同仁都积极参与教改教研,致力于教书育人,做学业上的有心人,从敢于拿起笔做起,逐步拓宽研究的领域,开掘钻研的深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语文教学法试卷及答案

写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是考查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们陈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述观点的必要方式,它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不管是用哪一种语言。

2. 校本教学研究故事

教师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教学冲突”)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

3、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方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对象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4.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1. 阅读教学包含三个要素      、学生 、      。

您的答案:教师、文本

2.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要走出          的霸权地位。

您的答案:“独白”

3. 标准是         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

您的答案:评价

4. 母语教学要培养负责的         ,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

您的答案:公民

5. 教师调查日志具体可分为教师问卷调查日志、       和教师观察日志三个细目。

您的答案:教师对话日志

6.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实物的          。

您的答案:前期经验

7.        本身既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声音,也是传递说话人思想感情的工具。

您的答案:口语

8. 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写作技能训练,把习作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

您的答案:阅读

9.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的形成与发展。

您的答案:语文素养

1、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等形式,属于()。

a.      游戏识字法 b.象形会意识字法 c.情景识字法 d.词串识字法

您的答案:a

2、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

a.即时性 b.情景性 c.复合性 d.自主性

您的答案:d

3、()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a.作文 b.日记   c.叙事   d.讲故事

您的答案:a

4、下列属于教师读图日志的是()

a.看文学名著    b.看报纸    c.网络阅读   d.看《西游记》

您的答案:d

5、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入门口,()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

a.理解 b.阅读 c.写作 d.独白

您的答案:b

1.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您的答案:

答:1、注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与“修养”的培养。

2、注意学生“听”、“述”能力的培养。

3、注意提高学生参加表达的兴趣。

4、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准备与储备。

2、写作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您的答案:

答:写作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1、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1)让学生体验生活

(2)注意观察生活

3、让学生大量阅读

3、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基本途径有哪些?

您的答案:

答: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基本途径有:

1、是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

2、是教师观察并撰写观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

3、是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

4、请简要说说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您的答案:

答: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丰富的人文内涵。

(1)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2)反对标准化,尊重个性。

2、很强的实践性。

(1)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根据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教学。

1、如何理解“词串识字法”。

答:词串即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人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让小学生通过对韵文或韵语的诵读去识字,是已经被传统蒙学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将原来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使用权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急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连起来来读,又像是一首韵和谐的写景诗,让学生装通过诵读的方式,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语境中“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地感悟,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果。

2、请谈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实践谈谈你所理解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答:

1、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式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和发挥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2、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探索学习的前提。

(2)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以寻找答案。

(3)教师要允许和颉学生装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自考试卷

27.《高中课标》要求对语文课程的语文能力从三个方面培养,请介绍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备考重点:课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其他大题考的比较少,一般在填空题里考查,需要背诵一些重要定义。

【2018.4大题考了的“人文性”和认知心理学】提醒:简答考的特别细,不能只看大的框架。

语文教学论文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总结和积累的方法。教师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总结得出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法自考试卷

第一节。

教学设计: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型及其变式,例如过程展开型、问题解决型等。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标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具体而言,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标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建构新的语文观。

3、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能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关键。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第二、最近发展区;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角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1学资源的内容之一。)。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策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第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第三、注意。

总结。

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第一节。

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其。

三、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的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含义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整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目前整合的重点是在课程实施层面,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包括构建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是语文课程而非计算机。

有研究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2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飞速以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

(二)、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石”,传播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为课程整合搭建了“桥梁”。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共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语言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且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单一的班级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媒体的转变(传统的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转变)。

(五)、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老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二、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亟待转变。

3(1、阅读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数据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工具由纸笔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写作方式由单一的文字手稿转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蝐的多媒体写作;写作过程由传统的构思、成稿、修改的线性的静态结构转向超文本,任意流动的网状动态结构。

3、交际方式已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走向远程交流,虚拟空间对话,网上各式各样的交谈、讨论区,可以随时自由平等地即兴交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何克强教授主持的语文“四结合”和“跨越式”教学改革试验等,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各地探索出了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支架法教学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基本都包括这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效果测评”)。

(二)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式”;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环节组成。)。

(三)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4发挥演示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空间。

(一)个别化语文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三)虚拟化教室。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它有自身优势,如提供可快速提取的大量教学信息,并实现教学信息的优化组合;提供互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让机器主宰课堂,甚至走向唯技术主义,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互相学习等。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教学系统的建构,《这样作文》系统按写作学习的一般过程设计,分为感受积累、思索求新、表情达意三大块。其间贯穿了观察、联想、想象等能力点的教学板块,并打破了年极界限,按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为基础和提高两级。每个教学板块又细分为“引你入门”、“指点迷津”、“实践提高”、“习作借鉴”、“名篇欣赏”。

二、资料库系统建构:资料库按景、物、人、事、理、情、技、体八部分展开。

三、网络互动系统的建构(实现功能:学生分组、我的文稿、学生授权、查看作文、双人交流、多人交流、信息发送、查看信息、查看计算机名、资源管理、远程控制。)。

第十三章。

第一节。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

5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范式界定为: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传统语文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对话的概念、类型和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到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认为对话是一种方法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不一定通过言语来进行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等。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以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为指引。

二、对话的类型:(。

1、从对话主体间平等的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白式对话、主客式对话和平等式对话。

2、从对话的效用性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

3、从对话的真假程度来分,可分为真对话和假对话。

4、从对话的言语活动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

5、从对话的适用场合来分,何分为日常对话、教学对话。

6、从对话程度的深浅来分:深度对话、浅层对话。

7、对话声音不同的质:单调对话、复调对话。

8、是否具有反思性:反思性对话、非反思性对话。

9、对话的表现形成:作为隐。

6喻的对话、作为实然的对话。

10、从对话者的态度与情绪方面来分:对抗性对话、合作性对话。

11、从哲学方面分:作为本体论的对话、作为认识论的对话、作为方法论的对话。

12、从对话的规模来分:微型对话、中型对话、大型对话。)。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

1、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

2、对存在未完成性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

就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对话的进行需要说者和听者有共同的统觉背景。)。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爱与谦虚的态度。

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解前结构指的是,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此“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

巴赫金的对话前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话存在的必要。教育的前提是差异,如果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不需要教育。有差异就需要有对话。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弗莱雷的对话前提对我们创设对话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对人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和师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语言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总之,对话式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

二、教学合作观(在对话式教学里面,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在本质上一体两面的。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7就内在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学生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对话式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的方法,交往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师权威所制订的既定教学设计或教学程序,给予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悬置”的,而不是“实现”的。交往生成的方法具有两端性。一端是教师的指导,一端是学生的学习。在交往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成功的表现不仅在学生习得了知识与能力,也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所以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教育的附属而是教育的本体追求之一。

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而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宽容、关心等品质,为建构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阅读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语文教学对话可以从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和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阅读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对话。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何以可能(1)、言语的模糊性和意会性(2)、文本空间(3)、意义空间(文本空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意义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换言之,文本空间是由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意义空间却由作者呈现出来,甚至由读者创造出来的。)(4)、读者空间(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指导,第二、随课文举。

8例,教会学生提问。第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障碍。)。

3、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首先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其次,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对话。

我们以对话的内在空间存在形式把对话教学的结构理解为以下几种:

1、上下互动式。

2、对等互动式。

3、交错互动式(上下式和对等式结构交错出现)。

4、视域融合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话都理解为视域融合式。对话者之间所具有的是差异,是各不相同的视域。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

(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的对话不仅包括自我对过去之我的反思性理解,在与他人对话中进行反思性理解,还包括在这两种反思的相互作用中反思理解自我。)。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a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图,这就很容易说言不由衷的话。b在老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追求是真诚、真实。)。

2、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和客观游离两种情况)。

3、不具实质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所致。)。

4、独白式对话(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

9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试图。而对话的本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评价目的片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评价范围狭窄(把评价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而现在拳课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

(三)、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在,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四)评价主体局限(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以主体培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

10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原则、方法,与重视定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关于完美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从一分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

二、语文考试要加强综合性(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11测学生的语文的实际水平。)。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第三节。

一、英国:对高中生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能力,而非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内容也要宽泛很多。语言占60%文学占20%口头表达占20%,英国的语文考试,着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病,有三大显著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还有口试,而且是被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确定下来的。二是把考试与平时大量的练习结合起来。三是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英国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

二、法国:法国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视毕业阶段的考试,如高中分会考前考试和会考两种。会考前考试,笔试4小时,试题3个供考生任选: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会考前考试还有口试,时间20分钟。毕业会考也分为口语考试与书面考试两种形式。总之不管是采用侧重于平时作业与考试结合的模式,还是采用侧重于毕业阶段考试的模式,语文考试突出了考查语文实践能力,反映了听、说、读、写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美国:act是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公司主持的大学入学考试。act组试由四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分测验”和“阅读分测验”的内容及一些方法与我国语文考试有相似之处。(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组成1、分测验的组成及其考查范围(新版本的测验分为语言、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分测验。这些分测验各自由“测量方面”、“试题项目”“试题”三个测量层次构成,测量结果除了报告测验的总分之外,还要报告“测量方面”层次的子分数。act语言分测验分成两个测量方面:a、应用方法,指对标准书面英语惯例的理解b、修辞技能。act阅读分测验是以测验所用文字材料的学科范畴来划分“测量方面”的,分成a社会研究b自然科学c艺术d文学四个方面。)。

12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试题的答案选项包含了书面表达惯例的多方面要求,另一些试题则是对整个一节文字或一篇文章而论的。act阅读分测验的试题自称不考查短文之外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力,不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测量均采用多项选择题题型。)。

3、测量与时限:act语言分测验共有75个试题,时限为45分钟,包含读通、读懂和检查的时间。act阅读分测验共有40个试题,时限为35分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得出的重要命题,又是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必然的策略选择。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

13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1、更新观念,加深教师对专业化意义的认识。

2、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

3、建立建全教师教育制度。

4、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做到: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材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那就是: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师、同事和职业团体一员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性质和结果的标准: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用教师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来衡量;其次,教师专业发展也可用其专业团体所作的贡献来衡量;再次,教师专业发展还要用教学工作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评判。

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

14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进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

1、连续性原则。

2、一体化原则。

3、可发展性原则。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培养三段制: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思考,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成长。)。

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

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

3、利用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

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谓校本教研,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15“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

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

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

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

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是教学方法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处理上,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1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结合教学实践,我渐渐明白: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教”“学”兼顾,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明确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绳,把握好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就能更好地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2.1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去识字,而忽略了识字的兴趣,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低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块儿,用做游戏的方式做辨字组词的训练,既交给了孩子识字的方法,又以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在既交给孩子准确识字、写字的技巧,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在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愫,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2.2在阅读教学中,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因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提示、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3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话题,枯燥的写作技巧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依然不住地抓头皮。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了习作技巧的训练,却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既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写作的要求要有宽泛的选材范围,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其次,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因此要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就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

第四,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多观察,发现美,积累素材;多写,勤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就像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然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应。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从而更有效的促使学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如六年级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由教材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走进新课程》.[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