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1-30 12:47:34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了解了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学生进入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美女”“公鸡”“擎天柱”,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山水的特点。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新时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们,更要“多阅读重积累”。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204+()=57+204。

23+()=15+()()+257=()+63。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

28+17+2328+17+2328+17+23。

=45+23=17+23+28=28+(17+23)。

=68(人)=40+28=28+40。

=68(人)=68(人)。

28+17+23。

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

【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指明一位学生板演。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6、巩固与练习。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三、课堂练习。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4)(84+68)+32d.84+(68+23)。

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

2、拓展练习。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看看作者从“桂林山水”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受。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并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优美语句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句,体会作者游览美景时的舒适、惬意和心旷神怡的感受。锻炼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作者游览美景的亲感实受中,体会作者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爱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机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形象的比喻句和优美的排比句的运用技巧,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游览观赏美景是人人所向往的。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因为美景使人愉悦、使人欣喜、使人心旷神怡等)对,优美的景色会使人神清气爽,使人陶醉、使人留连忘返。那么优美的景色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因此,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作者笔下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美景,从文章和图画中来领略一下优美的桂林山水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准生字读音,了解大意。

2、学生齐读课文,找两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指正。

三、熟读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预习和听、读课文后,你知道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包括大意、排比句、比喻句等)(学生各抒己见)。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联想和想象句来画出桂林的山水图画。教师适当提示、点拨,再与文中的图画对照。(不要求尽善尽美,锻炼联想、想象思维)。

3、小组讨论:依据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的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

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漓江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美如画。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找出你喜欢的精彩句段,并说出符合作文三步法中的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句来,体会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学生找出并说出体会:

课文第二段的形象联想句:把漓江的绿水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形象联想句:把桂林的山奇比作“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第三段的再生联想句:说桂林的山秀由“翠绿”联想成“屏障”、“竹笋”。

把桂林的山“危峰兀立”的险,说成“会栽倒下来”。

课文第二段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屏障,像竹笋。.。.。.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会栽倒下来。

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形象的比喻句、优美的排比句,让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景之感,形象、生动、感人!

五、设疑解疑、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鼓励、肯定)。

1、学生自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2、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六、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记录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亲身感受,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我们要懂得: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爱人类的重要性。同时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优美语言的运用,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结合起来,以便为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服务。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依依惜别》之《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课,让学生学会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直接抒情”这三种方法来写抒情文章。

学会三种抒情方法并写出真挚情感。

搜集班级活动照片,制作“成长足迹”短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1、快速默读全文。

2、文章分为几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原因。

3、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校园的大槐树等景物,表达了对校园的留恋。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

必须要抓典型。板书:抓典型。

叙事抒情:哪一处描写最打动你?为什么会打动你呢?

直接抒情:感情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直抒胸臆)。

4、总结写法,出示课件: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叙事抒情: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事物表达爱憎,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

播放“成长足迹”幻灯片。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写作思路。

过渡句:孩子们,五年的小学生活里,美丽的校园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辛勤的老师给予我们多少温暖,可爱的同学带给我们多少欢乐,精彩的活动营造了多么幸福的童年。我们在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里快乐成长。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一起来重温美好时光。

看过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味着那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孩子们,你们舍得与他们分别吗?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有很多情感想要抒发。那么,拿起手中的笔,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方法,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出示习作要求:。

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三种写作方法中任选一种,运用喜欢的抒情方式写一个段话,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时间为10分钟。

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孩子读出来,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同学们,两年的时光太短暂了,还没有享受够我们浓浓的师生情,转眼间又面临着分别,我是多么的不舍。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1、抓住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ppt课件、作文纸。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的课堂,与以前不同,多了很多来听课的老师,你能够用一句话或用一个词来说出你的心情?(紧张、担忧、激动、兴奋、、、、、、)。

师:其实,老师今天上课的心情也不能平静。所以我也写了一段文字,想表明自己在上公开课之前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展示:我的心情很复杂。可是上一堂公开课,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我既高兴又担心,可是这堂课能上好吗?我班的孩子们会怯场吗?这堂课该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吧?望着那如洗的天空,我的心渐渐淡定,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和我一起努力。是的,一定会的!)。

师: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同学们就别再紧张别再担忧和矛盾了,我们共同合作把这堂课上好,你们有信心吗?好,上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并通过语言描写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在他发现儿子感冒的时候,不但没有给儿子买药治病,反而让儿子独自去医院,母亲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那样坚决。但是再这样的决定背后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变化。他们母子的一言一行时刻扣动着我们的心弦,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21自然段: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这段文字里有一个直接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词,你能找到吗?(后悔)。

联系本段,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很后悔呢?(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没有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先用逐字解释法解释这个词表面的意思,然后在扩展它的深层次含义。(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文中指儿子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

为什么母亲的行为是“雪上加霜”?(因为儿子已经生病了,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他看病,但是母亲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儿子自己去医院。)。

师:“雪上加霜”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想到这些,当妈的真的感到非常——后悔。现在的母亲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啊!试想一下,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病,会有什么好处?(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

师:这样的做法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按图索骥。你能结合我们刚刚的讨论说一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吗?(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看来在逐字解释的基础上扩展引申义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词语的办法。

师: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更能体现出母亲的后悔,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他找到了这个句子,其他同学能给他的朗读提点建议吗?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

为什么你扬高了音调?读完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反问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呢?(加强语气,突出母亲的后悔万分。)。

师:此时的母亲追悔莫及,甚至开始在心里怀疑自己是全天下最狠心的母亲。现在我们化身为母亲,怀着对儿子的愧疚,齐读这段话。

师:作者通过对母亲心里想法的叙述把母亲的后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用到了一种常见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叫做“内心独白法”(出示定义:内心独白,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描写人物的心里话。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表达。

(2)感受母亲的担心。

师:除了后悔,这个母亲的情感还有没有其他变化?读一读你找到的片段。

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这里有一个直接描写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什么是忐忑不安呢?都说从字形可以揣测字意。我们看一下忐忑的字形,你能猜出忐忑不安的意思吗?(形容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还有一处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此时就让我们化身成那位母亲,母亲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孩子在路上病情加重,旁边没有人帮忙;找不到挂号的地方;迷路;忘了带钱、、、、、、)是啊,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子连心,想到儿子会面临的困难,母亲的心里一阵阵揪心的痛,这种揪心的痛远远胜于病痛十倍、二十倍。

你通过想象,走进了母亲的内心。说得这样好,能不能读给我们听?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这一段除了有正面的刻画,还有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谁找到了?(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深刻?(艰涩)艰涩是什么意思?(时间过得慢,很难挨)。

师:母亲此时忐忑不安,她觉得时间越来越慢。而时间过的越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那在这段煎熬的时间里,母亲可能在干什么?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来回踱步、站在窗户前张望,想要去医院找儿子、、、、、、)也就是母亲对儿子十分担心。这段时间对母亲来说仿佛是度日如年。

沙漏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坠入母亲的心,母亲心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增多,就像她的心一点一点变得沉重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心理变化的过程。

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段?我们先找男同学为大家读。男同学读的很好。仿佛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女同学再试试,让时间过的再慢一些。女同学声音优美,不仅时间慢了下来,母亲的心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

(出示: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此时,母亲的心理是什么?(自责)为什么母亲要“我”独自去看病呢?(想锻炼我独立生活的本领)。

师:想法是美好的,决定是善意的。但此时此刻,儿子看病久不归,“我”生怕儿子出现什么意外,所以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很后悔,觉得自己对孩子太残酷了,不禁深深地谴责自己。

此时母亲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结合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这段心理的刻画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假设的'想法,也就是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

师:你概括的非常好。其实这是一种描写心理的方法叫做“想象描述法”。所谓想象描绘法,就是借助想象来反映内心世界。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我们跟随作者体会到了在让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母亲的内心经历了后悔、担心、自责等一系列变化。相信在母亲一次次的纠结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由自主地跃然于纸上。让我们再次走进心理刻画,再次深情地感受母爱。

(配乐,师生合作)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想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可是从儿子摇摇晃晃地出了门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后悔了,她心想:来日方长,锻炼儿子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母亲在家忐忑不安,心疼痛地收缩成了一团,她不禁深深自责——假如事情重来一次,我再也不会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其实像这种严厉的爱,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深沉的爱在硬逼你咽下鸡蛋的监视的目光中;深沉的爱在你不会做题时,让你先独立思考的严厉中,母爱是最无私的,最无微不至的。

师:这节课除了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你还有哪些收获?(学到了描写心理的两种方法。内心独白法和想象描述法。)。

其实在众多的写作手法当中,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同学们要自己的习作中试着对人物进行一些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师:母亲的心理变化我们体会到了,其实本文的小主人公的心理也在母亲一次次担忧、自责中发生着变化。现在就让我们化身为文中的小男孩,试着将他矛盾的心理写一写。适当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心理的方法:内心独白法、想象描述法。

小练笔:由于高中会考,短短的三天假期已经结束。当我们再回到班级,坐到课桌前,脑海中依旧浮现出假期甜蜜美好的时光。望着老师严肃的脸,此时你的心情肯定十分矛盾。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下来。(300字左右)。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

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桂林山水。

漓江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原因特点感。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二、通过品读重点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四、紧扣情感,读写结合。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通过回顾《太阳》、《松鼠》两篇课文,对比它们的语言特点,并了解说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某个事物说明白。

2、通过合理利用资料,并且按一定顺序,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2、出示:说明性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说明文,我们了解到太阳的特点是?(生说:远,大,热)《松鼠》这篇说明文又让我们了解到哪些知识呢?(生说:松鼠的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

1、是的,说明文就是这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出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齐读。

2、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预设生说:说明方法)(预设师说:那就得用上说明方法)(板书:说明方法)。

3、请同学们默读《太阳》1-3小节,边读边做批注,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预设: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板书: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4、我们再来看看《松鼠》第1小节,看看作者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生说:打比方)。

5、师:是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语言特点)(预设生说:《太阳》语言比较简单,《松鼠》语言生动形象)(板书: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6、总结:同学们,通过《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我们知道要介绍清楚明白一个事物,需要用上各种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可以准确平实,可以生动形象。

过渡: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某个事物。

1、出示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

2、同学们,你们了解它吗?预设,不太清楚。请同学们打开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有关“东方明珠塔”的资料,进行阅读。

3、提问:同学们,看过资料后,如果老师让你们来介绍东方明珠塔,你会介绍它的什么?(预设:外形,作用,结构等)。

4、我们这节课就来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东方明珠塔外形的图片,请仔细看。

5、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介绍呢?(预设:。

1、用上说明方法。

2、总分结构。

3、语言生动形象或者准确平实。

4、写作按一定顺序:从远到近,由白天到夜晚等)(相机板书:说明顺序)。

6、出示写作要求:

1)选择有效的材料并按一定顺序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特点;

2)介绍的时候能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并且做到生动形象;

3)字数不少于200个。

齐读写作要求,并且要求每一组必须要有2到3名同学的表达语言要生动形象。

7、交流。交流的标准:学生评价为主。以星级评定为标准。如:1)合理采用材料信息,可加1星。2)用上说明方法,可加几星。3)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可加几星。4)语言生动或者平实,可加几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合理利用资料,按一定顺序,并且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个别同学还做到了语言生动形象。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1、整体把握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1.(78+34)+66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革,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运动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我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枯燥的课本知识和无趣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无疑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测量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距离和角度。结果,学生们兴奋地参与其中,并通过游戏理解了数学常识。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因此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运动中通过实践掌握了知识后,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例如,在体育课上,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在理论讲解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跑训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心率的变化。之后,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锻炼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通过运动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其他学科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通过将体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并使用体育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获得了丰富的体育经验。

此外,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锻炼身体、挑战自我和追求进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同样地,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经常运用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来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当他们成功挑战并突破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理念,通过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和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体育项目,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体教结合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未来的教育中,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一、公开课平常化。

公开课平常化,平时课公开化。公开课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要不然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没有价值。其实不然,不管成功与失败,它都会体现出我们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成功有着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而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学习、反思。特别是我们校级的教研课,最好就是暴露我们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老师教时存在的问题。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初衷来上这节课的,无试教、上前没有向学生说明上哪一节内容,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这样的课较为真实,也最能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当然镇级、市级的除外,今天的这节课,我自己觉得成功和失败各占50%,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来看,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敬请我们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促进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平时的课向公开课靠拢,公开课呢则向平时的课靠靠拢,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游戏,在游戏中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是符合当今的新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在验证当中的时间没掌握好,我自己也忘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驾驭课堂、灵活调控的一种教育机智,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本来是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但在教学中到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来。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也就是当今最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教学中有体现,进行猜想验证是,我要求是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而交流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如果不出现,我也会呈现出来,以发挥学生的想象的。

四、两点反思

1、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

本节课本来打算在教室进行,想想,这种课件也真是可有可无,只能说是一种电子彩板,不是电子黑板。另外,这次我采用的(powerpoint)进行制作,是第一次上课采用这个软件进行制作课件,花时两节课,效果怎样,有待大家评论。如果平时我们的课如果要用,我觉得我们老师完全有能力可以用这个软件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

2、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效果。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山里的水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柳宗元看完了“凄神寒骨”;于坚看完了“有湿透的话要说”;朱自清看完了“不禁惊诧”。今天也让我们的情感跟随作者去驰骋,去体验“海阔凭我跃,天高任我飞”的舒畅吧!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指导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自学。

(二)指导学生定向学习。

定向问题:

1.《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然后口答展示。

教师指导理解: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可看做实写,后面的“挂前川”

“三千尺”“银河落九天”则是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采用夸张的写法,是虚写。

2.根据《站立起来的水》全诗对水的描写,试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伊路笔下瀑布的个性。

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的瀑布。(请在横线上为瀑布填几个修饰语)。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答案,师生指导评价。

参考提示:诗中描写了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的瀑布。

三、合作探究,靠近诗人的肩膀。

同学们,让我们站在诗人的肩边与诗人一起看景、一起写诗。

(一)在《望庐山瀑布》中,你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换成“升”好不好?

学生各抒己见,代表性发言。

答:“生”字好。“生”字把烟云从香炉峰上衍生、扩散、缭绕的紫烟写活了,而不是单纯的指烟云从低升高。

(二)对比理解、评古论今。

出示诗歌《湖口望庐山瀑布》。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参考:二者对比,很易分出高下来。张九龄虽也把庐山瀑布放在日光映照下来表现(日照虹霓似),也用了相当夸张的数量词(万丈红泉落),也写到了云气的紫色(迢迢半紫氛)。但是,对于瀑布写得太纷繁,什么都舍不得省略,意象之间缺乏有机契合。而在李白那里,意象被提炼得相当单纯:日照、香炉、紫烟,不但有表层的因果关系,又有潜在的有机联想。激情四射,但又从容不迫,层次井然。

2.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学生考虑后,可指名回答。

教师点拨:李白把瀑布的流泻想象为银河倾倒,很浪漫、夸张,描写的很华贵、富丽。而伊路笔下的瀑布是平凡、平民化的,采用拟人写法。

3.鲁迅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曾多次修改,参照诗歌末节的一稿、二稿、定稿,结合全诗,说说是怎样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多媒体展示)。

一稿:

山谷里的回声是不是在说。

倒退就不是瀑布。

献身的关头。

瞧,多么庄严。

旁若无人。

像大人似的。

二稿:

但无穷无尽的水其实只是一道水。

互相连接密不可分。

看得出每一份水都非常认真努力。

好像他们知道在共同做着水似的。

知道该怎样做水似的。

定稿:

瀑布更像是。

很多很多的水重叠着站立起来。

很多很多的水的决心意志。

很多很多的水的多姿多彩的生命。

筑成多么巍峨壮丽的丰碑。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理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抓住以下要点:

一稿中,作者为了与整首诗歌孩子的主体感觉取得一致,写得太直白了一点,太不含蓄。二稿似乎更贴近瀑布的特征,但离孩子的感觉又远了点。课文中的虽没有回到孩子的感觉,但毕竟贴近了人,转化为对人的歌颂。

(三)拓展运用,让想象飞起来。

1.对于瀑布的白色你还能用到哪些词语来比喻?

2.展开想象,大胆续写几句诗。

水从绝壁上失声叫喊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

1.默写《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你认为“生”字比“声”字好在何处?

3.《站立起来的水》中,“水”有哪些个性特点?

4.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附一: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庐山瀑布》实虚结合气势宏伟。

“生”:衍生、扩散、缭绕。

《站立起来的水》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

附二:教后记。

本教案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多种形式的对比阅读,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较容易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案内容充实,设计层次由浅入深,也使学生探索、接受并不生涩。

在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三稿对比理解处理时,学生理解可能较片面,不一定能抓住主题内容,教师可适时点拨,以提高学生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文档为doc格式。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多媒体。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