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思政课的建设(案例17篇)

时间:2023-10-30 05:54:28 作者:雁落霞 热门思政课的建设(案例17篇)

范文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随着对范本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公共课,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的培养基础。近年来,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思政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认为关于抓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建议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思政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建设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思政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注重思政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议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种关注和重视的态度让我深切体会到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我在教学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组织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这种积极参与的引导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问题。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做好优化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学科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通过开展思政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优化教学方法的探索避免了单一教学方式的困扰,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最后,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保障。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来评估和监督教学效果。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践报告等。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为思政课程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抓好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教学方法和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品质。相信随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政课建设作文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二、存在的问题。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今后的思路。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思政课程建设,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我对抓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首先,优化教材体系。思政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选定合适的教材。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选拔和筛选,确保教材内容全面、权威,并与课程目标相契合。同时,我们注重跨学科的融入,将各专业的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思政课程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采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理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为了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挥自己的才华。

第四,注重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注重将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思政课程建设不应止步于教学过程,更应着眼于评估和监控。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定期监控机制,通过定期听课和教学观摩,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课程改革的进展,提供定向指导和支持,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

总之,抓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通过优化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政课程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力度,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

岗位职责。

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内容提要:虽然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20xx年,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xx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xx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xx年、20xx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20xx年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xx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必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国内,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北部规划建设若干清洁能源基地,并依托先进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造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加快城乡配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在国际,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与创新,开辟全球能源合作新局面。

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xx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媒体的创新发展道路。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方面出发,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已经迈向相融阶段,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全媒体建设,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转变观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受众思维。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树立受众观念,注重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立足全球视野,强化受众观念,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方案。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方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传统媒体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指出,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策略上,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技术上,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体系上,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组织管理上,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此外,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大力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增强“四力”,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第一手材料,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形成精品力作。由此,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

工作报告。

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虽然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习近平同志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必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国内,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北部规划建设若干清洁能源基地,并依托先进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造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加快城乡配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在国际,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与创新,开辟全球能源合作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四。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媒体的创新发展道路。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方面出发,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已经迈向相融阶段,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全媒体建设,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转变观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受众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树立受众观念,注重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立足全球视野,强化受众观念,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方案。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方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传统媒体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策略上,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技术上,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体系上,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组织管理上,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此外,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大力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增强“四力”,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第一手材料,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形成精品力作。由此,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五。

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大学生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引言:思政建设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思政建设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思政建设,我收获了很多,领悟到了许多道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要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我曾参与过“助力农民工子女教育”活动,在与农民工子女交流的过程中,我亲切感受到他们渴望上学的心情。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作出了积极的行动,捐资帮助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段: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大学生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想素养。在学习中,我深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贫富差距存在普遍的现象。我也明白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责任所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减少贫困的存在,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段: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注民生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曾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组织文艺演出、开展环保宣传,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参与公共事务的价值。每一次活动都让我明白,在为他人谋福利的同时,我也在提升自己,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活中,我时常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思政教育和实践活动,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还要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才能更好地引领自己的人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结尾:思政建设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思政建设的道路不易,但我们大学生应该立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幼儿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有幸参与到了学校的幼儿思政建设工作中。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也有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幼儿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幼儿懵懂无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幼儿思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包括课堂教学、游戏、体验活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着重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品德、道德、社交等基本素质。通过这些方法,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我们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其次,在幼儿思政建设中,我们注重启发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不是要把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我们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成长的路上更加坚定。

最后,我认为幼儿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将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在思政教育中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家长传授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儿思政建设,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总之,幼儿思政建设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做一个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而幼儿思政建设工作,则是为我们打下这方面的坚实基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更多更好的公民走向世界,去实现自己和国家的梦想。

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政课已经成为我们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系。在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体会。

思政课的核心在于思想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成功的思政课应当具备准确的历史和教育背景,具有立足于时代的价值批判性和言论自由的特点。随着思想的不断变迁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思政课也面临着对其本质及其建设的深层次考量。传承优秀思想,培养青年人的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是后续更深一层次的思政课建设与改革。

第二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水平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指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和教学成果。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有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陶冶学生情操,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案例演示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深入探究。教育是一项深入人心的事业,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第三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紧迫性、生活性、人文性等特点。教学内容不仅是思想传承的途径,更是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的载体。思政课更应注重机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生命历程等,注重关怀学生的切身关切,培养学生的人格,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第四段: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模式,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方式。教学方式对思政课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惯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师、组织课外科技实践、组织小组辩论和创意思考等方式是改善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中,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多样化。

第五段:思政课的结合。

思政课建设不仅要紧紧围绕着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师能力、教学方式等维度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而且应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双创”思想的作用、弘扬时代光彩等方面推动改革。思政课不应只是一种课程,更应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价值。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使思政课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完善思政课的同时把思政课建设为一个学生思议的教学平台。

小结:借助于思政课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才能在接受教育、学习科学知识和准备投身社会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工程将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和青年人承担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行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教育水平。

大学生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大学生思政建设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参与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参与思政建设,我不仅收获到了宝贵的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大学生思政建设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追求真理(250字)。

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真理的摇篮。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勇于思考、不断质疑,保持对真理的追求,不被片面的观点和传统观念所束缚。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性思考问题、辨别真伪,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是唯一的力量。

第三段:价值观建设(250字)。

大学生思政建设也是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期间,我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反思和思考,我得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准则。在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我学会了重视人的尊严、人的平等,也培养了自己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追求。大学生时期是个重要的转变阶段,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大学生思政建设,我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获得了坚定追求真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第四段:社会责任意识(250字)。

大学生思政建设还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我们要有德才兼备的追求,要敢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政建设教育引导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发了我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量的决心。

第五段:思政建设的重要性(300字)。

大学生思政建设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成功的道路,也是前行的动力。大学生思政建设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在参与大学生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卓越的教育和独特的体验。我明白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大学生思政建设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力量。

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

作为大学生,我们一直接受思政课的教育,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今,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大学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政课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我的心得和体会。

全国各大高校对思政课的改革大力支持,不少政治学者也表达了对思政课改革的观点。这也说明,当前中国高校有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支撑,不仅是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更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思政课的改革,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积极行动,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与改革融为一体。

二、探索自主改革。

大学的思政课建设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探索自主改革的模式,积极搭建网络和平台,调动更多同学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完善的改革方案,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是高校组织的校内活动,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发起的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效地付诸于实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入贴近实际、切实可行。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的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和参与,同样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思政课建设改革的任务。

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今,中国创新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也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政课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这一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永葆爱国之情,始终脚踏实地与时代同步。

总之,大学思政课建设改革的任务繁重,也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参与,投身到思政课改革实践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牢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思维,把我们的一份力量奉献给思政教育,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思政课建设视频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开始制作思政课建设视频,并在课堂中播放。最近,我在一次思政课上观看了一段思政课建设视频,深受启发和触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视频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以下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首先,思政课建设视频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老师主要通过授课、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传递知识。虽然这些方式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往往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而通过视频的方式,可以将这些概念和理论具体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精神。比如,通过视频展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精神的伟大和深远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白科学精神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思政课建设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思政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思政课失去了兴趣,那么思政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而通过制作精美的思政课建设视频,可以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比如,在思政课中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和情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发言,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第三,思政课建设视频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而通过制作思政课建设视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思政课中播放一段关于创新精神的视频,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思政课建设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课程,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而通过思政课建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社会正义、公平、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行使公民权利,担当社会责任。比如,在思政课中播放一段关于公民义务的视频,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普通公民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的事例,引起学生对于公民义务的思考和关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公民行为,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思政课建设视频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缺乏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而通过思政课建设视频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比如,在思政课中播放一段思政课建设的视频,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思考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综上所述,思政课建设视频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直观、生动、具体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信通过思政课建设视频的使用,一定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思政建设与探索心得体会

我们身处高等教育教育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的学校加强了高校思政建设管理,为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思政课程,我对此深感欣慰,也深受启发和感受。

第二段:深耕校园思政教育。

校园思政教育是以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思想品德为核心的,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党史、国史、思维方法、科学文化等方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开设的思政课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讲解授课,还有一些组织性活动,如座谈会、讲座,由此使我们对思政理论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第三段:多样化的思政教材。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为核心,无论是推荐的读物还是推荐的电影,都给我们思想上的启示。例如,我曾在一堂思政课上,听到了优秀教师讲课,带领我们分析了轻松的故事《棉花糖》里的道理,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善良。

第四段:突出实践性。

学校的思政教育重视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组织和社会的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走进社区,了解了居民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促进大学生和社会联系紧密。这使我们感受到,思政教育注重实践,更有生活性,更亲民。

第五段:全方位提高素质。

学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互动理性思考,更是全方位提升我们素质的一条途径。学习政治理论、具备人文素养、文艺修养、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修养,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高等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校园思政教育的深耕,多样化的教材,以及突出实践性的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备更为丰富的综合素养,并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大学生,思政建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在大学里,思政建设旨在培养我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我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几年中,我也逐渐领悟到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思政建设是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思想观念也会逐渐形成。而大学正是一个思想百花齐放的地方,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思政课的学习,理性地对待和分析各种思想,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做到修身养性。

其次,思政建设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社会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通过学习思政课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培养服务人民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感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光荣和责任。思政建设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励我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思政建设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品德修养。通过学习思政课,我们能够了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受到崇高的人物和美丽事迹的启发。我们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上理论武装自己,更要将这些理论灌输到日常生活中,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思政建设让我明白了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修身成人的关键所在,通过自觉为人民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际行动,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最后,思政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思政建设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论,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未来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我们理论学习,更要求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我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思政建设让我明白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总之,大学生思政建设是大学生修身养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品质和提升学习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思政建设,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思政建设是我们的精神之魂,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珍惜这个机会,通过思政建设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的栋梁之才。

思政建设与探索心得体会

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机制。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高尚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思想和道德水平。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理论优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思政课学生,我深知思政建设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第二段:认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思政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思政建设可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多角度探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和行动指南。其次,思政建设可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内容。教师应该创设思考与创新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思政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教育不仅关注个人思想上的素质与能力,还应考虑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层面。因此,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用讲解、解析、讨论、互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挖掘和展示人类智慧和历史经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和进一步思考。在课堂外,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调研、文艺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

从思政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思政教育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要准确,内容要新颖,手段要多样,都要紧抓我们互联网+时代的契机,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落地相得益彰。第二,思政教育应强化实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三,思政教育应该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科交融的教育模式上下功夫,把思政课办成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是实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民主的必然需要,是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进行的全过程。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将会继续关注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加实践探索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能力,力求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成为具有自信、创新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幼儿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近些年,我一直参与学校的幼儿思政建设,通过这项工作,我深深地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也逐渐发现了幼儿思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幼儿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价值观的形成均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思政教育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幼儿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手段,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和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幼儿思政建设还应融入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当幼儿们表现出诚实守信、乐于分享和尊重他人时,他们就在不经意间向周围的人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幼儿思政建设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更应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幼儿思政建设应强调实效。众所周知,幼儿的行动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因此,在幼儿思政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要让幼儿们在参与思政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实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

总之,在幼儿思政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关注长期性、融入生活、强调实效三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们有效地接受到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好地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思政课建设高校心得体会

思政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围绕着“思政课建设高校心得体会”为主题,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成果五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体会。

第二段: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把握好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程中不断接触到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的烦恼,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问题,培养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

第三段:课程设置。

德育课程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因此在思政课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合。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全面建设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四段:师资队伍。

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以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师资队伍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教学能力,另外一个是社会认知能力。除此之外,当代的高校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当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发挥互动教学的优势,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第五段:教育教学手段和成果。

教育教学手段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段应该具有新型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在线发布课程内容,组织互动讨论等。此外教学成果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衡量标准。教学成果不仅是学生学生能否在课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认知。教育教学成果评价的成功需要同时影响到教师、教育机构、学生以及社会的完整评价体系。

结论:

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学院为单位的教学规划,另外一个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当前,教育教学需要创新手段,凸显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挖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也要选择性引入国际化教育教学,并尝试不断优化教学体系,迎接高校教育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