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改革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5 11:46:44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是一种典型的写作样本,通过模仿和借鉴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小编在收集这些范文范本时,尽可能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便给大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德国在全球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特别是机床制造业的顶尖国家,其发布该计划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机床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新一轮的制造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与职业教育有着互动互融、互促互进、调适调整的深层关系,职业教育应在不断适应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更新理念、创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工业4.0时代,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结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智能制造模式。

(1)产品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在工业4.0时代,用户至上是核心思维,用户对资源配置、产品设计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今后的终端客户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产品工程及设计,产品甚至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

(2)生产平台的标准化要求。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开发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才会成为可能。工业4.0的标准化不仅涉及硬件标准的统一,还有诸多软件的制定,要求机械、加工制造、自动化工程和软件领域的企业协作并统一标准。

(3)生产方式的模块化策略。为了能有效地管控产品的多样性,企业特别需要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只有通过将产品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以满足最关键的.共性需求,设置更小的生产单元,才能更经济地满足个性化需要。德国目前有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共同开发新一代生产线,构成这种生产线的设备实现了模块化,可以根据生产的产品种类自由更换设备模块,而且设备模块更换后可立即投入使用,以此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为了达到顺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方案的设计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能力的需求为原则,强化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特色,搭建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化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途径。

(2)创新理论教学。对接产业,产教结合、科教融合,重建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公差、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的奠基教育,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修,打造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要与行业技术前沿接轨,引入激光焊接、3d打印、现代加工中心以及其他智能化机械加工设备与生产链。

(3)创新实践教学。围绕“能力强”的规格定位,着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围绕行业技能,增设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围绕执业能力,顶岗实习、加强实习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实习质量。要建立一线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技术攻关,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工业4.0以及制造强国,需要机械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应该以工作过程、行为为导向,选择具有针对性、实践性、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提倡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通过学生的实践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靠想象和实践,而制造完全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与“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2.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教师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以机械设计及制造教学“机械轴”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其次,让学生了解轴的使用场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增强轴上零件的定位意识,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目标。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流程。

强化知识的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要反复实践,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的学习,只有学好了理论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来计算、查找、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数周的课程设计融入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几门相近的课程融合一体,将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械基础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总结。

现在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工业4.0”时代,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适应飞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各类技工院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目前相关法规、标准缺失,而中国又人口众多,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的质量将是整个职业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国家、为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后劲。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扩招,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对于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实施力度,迎合国家的教育改革,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1.就业指导课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人们对于在大学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勉强进行开设也只是应付教育部的检查,学校对于实际工作中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导致了就业指导课在学校所占的比重不高,收到的重视也就非常低。再加上有些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带有功利色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以便能够得到更多的招生,而对于学生真正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根本不在乎,学生对此也是模糊不清,这都影响了就业指导课在大学中的有效开展。

2.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内容落后、实践不足。由于就业指导课是最近新兴起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不是对传统知识理论的学习就能够学好的,而是与实践相结合。在变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就业市场更是风云涌现,而目前我们对于就业指导课内容陈旧,缺乏与实际的结合,与就业市场的接触也非常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此外,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的知识理论根本不能适应就业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它的不及时更新不能带动学生参加课程的积极性,降低了就业指导课应该有的效果。

3.就业指导课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大学中就业指导课基本都是一个模式进行的,它没有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就行系统的设计和设置。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对于大一、大二年纪的学生没有安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对于一些特殊学生,如贫困生和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也没有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树立他们的正确的就业观。

4.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中缺乏专业的、素质高的就业指导教师是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其主要表现有:

(2)专业教师不足。就业指导课大多被学校设为选修课,进行教学的老师也是从各个系调过来临时进行教学的老师,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只是对于普遍的问题进行复述,教学方法和内容也不专业,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进展带来了困难。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的认可。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不重视直接使得就业指导在学校中所占的地位不高,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就业指导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将它纳入学校的必修课中,也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和评估,防止学校做一些形式工作。同时学校也要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意识,制定专门的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技能,加强自我了解,努力克服在就业指导课中的问题。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学科,所以一方面学校一定要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的对就业市场就行调查,了解市场的各种就业信息,与时俱进,充分的将学校的课程与实际的就业市场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推动学校的课内教学与校外市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行,以便让学生在具体的就业市场中,达到课堂教授所取不到的效果,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完善教学内容,推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展。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就业指导课就是一个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首先,高校在进行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各个年级、各类学生不同的实际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地制宜的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争取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其次,高校也可以设置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比如增加职业生涯的辅导、增加团体教学等,也可以在教学中增加角色互动教学,比如,通过游戏、知识竞赛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4.搭建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校外平台。高校进行就业指导课仅仅在校内进行,其效果是有所限制的,如果我们搭建校外平台,与企业、政府等加强交流和合作,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让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更加了解这是有利而无害的。一方面,学校可以寻求企业和政府对于就业指导课的资金支持,用来充实教学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就业实习,帮助学生增加一些就业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效的就业率,对于企业进行人才的招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所以我们提高学校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加大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投入和教学改革,寻求各方面的支持,为就业指导课更好地进行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更好地体现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这对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四段式实践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我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我校学生为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形成了学生从心理上怕学数学,导致了恶性循环,也给教师上课造成了困难,学生怕数学,教师怕上课的困难局面。过去的两年是学校“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在这样背景下数学教研室以学院改革创新为动力,对《高等数学》这门公共课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对课程知识点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形成“两个突破,两个衔接”。“两个突破”是指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思想,根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思想。“两个衔接”是指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相衔接和与目前我校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通过研讨,高数改革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1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运算,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课程难点: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数学思想比较难懂,数学方法比较灵活,运算比较复杂,由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往往导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差,因此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

2解决的主要问题。

2.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数学内容体系。

对于传统数学是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组成,但是这三门课程都有自身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制有限、学时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数学教学时数内,很多职业院校一般通行的作法是简单粗暴快的“减学时,砍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将三部分知识整合,并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讲授不同的章节,服务专业,设置公共模块和选学模块,为服务学生开设网上选修课,构建了新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自己编写出了一门教材,业已出版发行。

2.2实现了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等数学教学长期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的模式一直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对教学也是秉承老的思想,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一说数学改革,有的教师就会认为数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会被打破,改革难以开展,而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借鉴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三个阶段式”的教学新模式,它既可以详细地阐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案例,又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的弊端;它既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积极性,又改造教师思想,教的有成效。

2.3采用典型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师注重收集整理与学校各专业结合紧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数模试题,并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教学中来。集中骨干教师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使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采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数学知识和专业的针对性。

2.4利用混合式教学,更新了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制作了大量动画、图形和典型案例库,利用学校千兆校园网络,开发了世界大学城、电子书包的专业学习空间,建设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另外,利用网络平台“世界大学城”与学院“电子书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业余时间在线上线下进行学习交流。使得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保障。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更新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3改革的.主要特色。

3.1重基础,强应用,改革了教学内容。

教研室通过组织“数学在电信、经管类各专业中的应用”的专题调研,了解到部分文科专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工科类专业、特别是电信类专业对数学的教学的需求,增强了数学基础知识,降低理论要求,选取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内容模块化,将应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强化数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应用。

3.2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生活或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使得长期困扰《高等数学》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也改变了学生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是无用的观点,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3.3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板书、作业和辅导答疑。现在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手机的计算、绘画功能,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增加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可以实现传统加现代的教学手段,实现课上课下和线下线上,面对面和线对线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4改革特色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试点到全校各专业的推广,坚持“研讨—改革—实践—再研讨—修订—再实践”的方针,切实提高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4.1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对典型案例或数学模型的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需要的课程目标。课程基于互联网的海量学习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或isas项目教学法)法引导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4.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拟合、矩阵运算、傅里叶级数换等拟合二维图像、三维图像等,课程内容上结合专业信息化发展,创新性地引入专业数学软件教学,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学生和后续课程教师的充分肯定。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年认真的教学研究,数学课程才能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程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成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8).。

[2]常安成.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14).。

[3]李艳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创新[j].菏泽学院学报,2013(2).

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推动着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电子商务必须与相关产业对接。本文从电子商务服务于旅游产业入手,以智慧的旅游为行业背景,分析了电子商务与旅游产业对接的必要性、智慧的旅游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以及实施电子商务与产业对接,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智慧的旅游;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专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并催生了新兴业态。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行业和传统企业纷纷加快了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电子商务应用从传统平台服务型消费电商,转移到以产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商务,如旅游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服装电子商务等。因此电子商务必须和行业紧密结合起来,依托产业,整合产业与互联网,运用电子商务模式整合创新传统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与生产服务各领域加快融合,特别是旅游电子商务迎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求。如何培养既懂行业又懂电子商务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模糊,课程类多面广、什么都学、学而不精、特色不突出。电子商务专业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新兴专业,高职院校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服务区域经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规划必须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要结合行业,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电子商务与旅游产业有着天然的适应性,旅游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等特点,较少涉及物流,旅游电子商务一直以来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炙手可热。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和信息化结合发生了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为web2.0时代的互联网与旅游业的结合,第二次革命为智慧的旅游,旅游o2o为智慧的旅游新的应用。智慧的旅游把旅游与电子商务完美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为智慧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随着旅游市场格局的改变,旅游类电子商务人才尤其缺乏,作为高职院校应主动融入到产业的变革中,不断探索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不断优化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的对接。

2智慧的旅游视角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新要求。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在电子商务多元化的今天,旅游业的电子商务一路高歌猛进,移动旅游电商也成为新一代的交易新模式,智慧的'旅游是中国旅游建设流行的最新概念,它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旅游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的旅游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市场的参与者、管理者实现全面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日新月益,云技术、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催生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改变旅游市场竞争的格局,旅游如何与这些新技术连接?这对旅游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旅游行业整体电子商务化,从业人员要具备跨界知识与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知识,还要通晓旅游专业知识,以及市场运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一个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今天需要的人才,纯粹掌握电子商务技术,脱离了产业,脱离了实际,无法展示专业人才的优势。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技术应用型、复合商务型、战略管理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精通电子商务技术,知道“如何做”电子商务。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能够搭建电子商务,进行网页制作等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推广企业产品和服务。复合商务型是目前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和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流程,掌握网络营销、品牌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具有为组织设计完整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能力。战略管理型是高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能为企业设计电子商务的战略构想和总体规划。智慧的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的应用,旅游电子商务人才要掌握跨学科知识,将电子商务技术融入旅游各要素。

3智慧的旅游视角下电子商务服务旅游产业理实一体化发展策略。

3.1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要对接,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呈校热企冷的局面。职业院校要在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的指导下改革思路,通过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种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开展学徒制办学,联合招收学员,定向培养某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探索基于“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这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大在激发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创科研构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在利益一致、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也可以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组,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项目,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专业课程,让企业派相关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企业的实践项目中来,使校企合作由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具体操作,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智慧的旅游建设一直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地方智慧景区、智慧的旅行社、智慧酒店等项目中,加强与旅游企业的深入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专业视野。

3.2制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开发特色的课程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定位模糊,课程体系难以凸显职业性,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与现实脱节。电子商务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如何结合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产业。电子商务专业一直都是泛泛而学,学而不精。因此制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成为关键。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尝试把通用性的电子商务岗位作为基础培养目标,把与某个产业结合电子商务岗位作为拓展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地方产业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改革,形成电子商务品牌,对接地方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现在的课程资源,将电子商务技术课程融入到相关产业,实现专业课程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课程标准对接行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以行业的工作过程为主导,分析相关产业电子工作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能力,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义乌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业学院),依托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优势,大胆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成为国内电商专业标杆。

3.3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复合型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教学内容更新快。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路,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进行广泛调研,探索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等电子商务专业链,实现关联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围绕电子商务这条主线,教师要结合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教学,要不断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电子商务内容和各个专业或者科目有机融合在一起,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经济。教学方法要以项目为主体,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通过引入企业典型项目,围绕电子商务岗位具体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有计划组织教学过程,可以采取慕课、微课等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开发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应用创新。

3.4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专业+创业”要全程贯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意识,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相关课程,通过专业实践引导学生的创业愿望,最终付诸行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加院、省和全国的创业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项目策划、创新思维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推举校园创业明星,并给以经济支持。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行业,产学研相结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旅游产业作为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领域,是地方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因其与电子商务的天然的适应性,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尝试立足于旅游产业,培养符合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丽辉.对接产业需求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3).

[2]刘亦雪.智慧的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opec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培训,2016(22).

[3]苗年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行业人才需求接轨研究[j].教育科学,(01).

高等职业教育四段式实践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信息化发展是国家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性理念,它对于优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课程的独特性,导致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热点。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卫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以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为核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资源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总目标。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导致教育资源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一体化发展步伐。当前,系统梳理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预示着三地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启深层次合作模式,也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趋势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区域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当前的形势要求,即必须走教育协同发展规划之路。此外,京津冀三地毗邻,文化理念具有同质性,且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就当前而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利于实现医教协同、校院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卫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行政区划发展障碍。

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在6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指出,真正破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在于打破行政壁垒[1]。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封建思维方式和行政区域间利益博弈的影响,京津冀三地具有行政壁垒观念,相互封闭、各自为政,卫生职业教育呈现出地方间相互分割的发展局面。京津冀三地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为三地实现教育一体化带来发展障碍。

2.2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

从目前三地医学及医学相关职业院校来看,北京有15所职业院校,天津有6所职业院校,河北有71所职业院校;就三地院校的办学主体来看,涉及到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民办主体等多样化现象。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京津冀三地办学主体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商、沟通对话机制,优质卫生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严重制约着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共同合作任务的顺利开展[2]。

2.3合作层次的表面化和浅层化。

关于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在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推广等领域进行合作。从目前来看,三地合作基本处于表象化的层面:合作领域比较窄,水平较低,以一般性交流学习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之间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机制,导致合作没有相应约束力和执行力,其合作成果难以实现,不能适应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3]。

2.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就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金融、科技中心,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天津与河北;就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政策方面而言,北京在社会保障、医疗条件、公共福利、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附效应,不利于其合理流动,从而阻碍了三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3.1统筹规划,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众所周知,政府是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者,是三地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目前,国家应成立跨京津冀三地的专门工作机构,模糊地区行政区划概念,统一部署,制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三地的卫生职业院校一定要争取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等不同办学主体对的支持,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引导三地卫生职业教育深层次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3.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与轨迹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支撑与引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虽具有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但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因而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执行力[5]。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统筹规划,必须对区域内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由国家统筹规划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保障。

3.3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机制。

加快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步伐,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功能,形成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发布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发展动态,搜集三地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政策等信息,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平台;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条件,三地相关院校共同建设教学课件、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资源馆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3.4组建职教联盟,推进合作化办学。

根据区域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京津冀三地卫生职业院校、医院、相关企业成立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提高企业、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度,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利用集团的丰富资源,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教职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准,提升职业教育集团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的能力[6]。

4、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下,三地的卫生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不仅是适应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三地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提升区域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4]刘兵.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7.

[6]吴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5(4):7-12.

卫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之势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抑或尝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且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除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尝试之外,大部分教师在等待、观望,大部分课堂仍是“死水一潭”。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始终关注着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不重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未能及时得到推广,也因此打消了很多有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统编教材,教师和学生不能逾越管理者所制定的规范,超越于某种理论的实践创新也得不到及时的认可,这显然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发展原理”。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首先,职教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职教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职教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性推进。

(一)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即便近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继成立,但输送的人才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因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职教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才不至于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

从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三)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反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要素:

1.图。将专业的能力结构图进行分解,对每一个子能力再行结构化,并细化到每一门课的每堂课,用特殊的记号在结构图中标出这堂课的位置(明确课堂的根本目标)。

2.点。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量。课堂上不仅要保证一定的信息量,而且要保证较大比例的多边活动量,从学生的脑、手、口、眼、耳各个部位强化刺激,以形成有意义的弧反射。

4.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设计应有不同程度、不同密度、不同进度的上、中、下三层设置。

5.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悬念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方式。多样化的传播序列可以避免课堂形式的单调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效。“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应对课堂的“有效程度”有清醒的认识,每堂课的课后都应有相应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责编:花勇。

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技能竞赛可以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教学实践成果共享、校际交流构筑了平台。但是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技能竞赛仅成为权宜之计,一些学校为了竞赛而竞赛,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存在着相互独立运行,不能相互促进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客观分析技能竞赛和职业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道路。

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效地将船舶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与造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了以往造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船舶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顺应了企业发展要求。因此,分析技能竞赛和职业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将技能竞赛与理实一体化课程整合,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奋进精神和团队意识,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一些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可以开发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以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电工技术”“船舶材料与焊接工艺”“船舶建造工艺”等课程,可以开发成理实一体化课程。

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技体系已经相对完备,基本形成了国赛、省(部)赛、市(校)赛的三级竞赛机制,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竞赛需求。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的相互适应,构建寓教于赛的教学模式,分层次、分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

1、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互动机制。

高职教育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互动机制是指课程的学习为技能竞赛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技能竞赛又对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对教学结果进行应用和检验评价,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服务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两者互动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

高职教师可以以竞赛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将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在课堂上进行分解、落实和传授,可以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相适应。例如三福船厂举办的船舶装配技能竞赛由理论比赛和操作技能比赛两部分组成,理论比赛占20%的比重,操作技能比赛占80%的比重。对应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中的课程为“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与装配技能大赛有比较密切关系的课程为“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在制定这些课程标准时,需要考虑技能大赛的具体参赛规定。装配技能大赛的笔试主要考核选手基础理论知识、安全常识及识图、画图、计算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船舶放样、船舶基本结构、船舶装配、焊接基础、钢料加工、机械识图、船舶力学、安全文明生产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则要求参赛选手通过下料、切割、定位焊、拼装等一系列工序独自完成相关的装配工作,重点考查选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工时定额、装配间隙、定位焊接要求、构件的外形尺寸、面板表面的平整度。“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课程组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就需要考虑上述技能大赛要求,并将其分解到具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中,这既是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也是为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服务,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专业技术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有助于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竞赛宗旨,将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相融合,通过专业建设方案,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修订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技能竞赛的项目,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材等,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观。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轮机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前必须至少获取船体放样工、船体装配工、船舶管系工、船舶焊接工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项,同时必须获得全国普通话证书和高职高专英语证书。

(2)三福船厂“船舶装配”竞赛宗旨:通过本项竞赛,重点检验参赛选手船舶放样和船舶分段、总段装配技术方面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考核参赛选手的统筹计划能力、工作效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等。引领高职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相关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的提升、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优化,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广,促进能进行船舶放样和装配工作、具备一定技术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竞赛宗旨非常契合,所以可以将职业技能项目与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将竞赛项目纳入相关课程学习体系中。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

“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是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船体建造的主要工艺和操作为主,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船舶制造行业高技能人才从业必备的船舶建造施工工艺编制和建造施工操作的专业技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达到能够进行船体手工放样、船体装焊的能力。

改革课程内容,主要侧重船体建造部分,不再将舾装、涂装、下水、实验等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分为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通过对我院船舶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实践能力的调研以及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结合课程学习的特点,发现之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理论实训分开,学校实训条件不足,教师理论强、实践能力欠缺,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脱节等。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引导下,我院船舶专业与三福船厂建立了“厂中校”实训基地,三福船厂船舶装配技能竞赛客观反映了船舶行业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竞赛标准和内容与“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以此为契机,本专业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及竞赛标准与课程教学融合,将“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大赛紧密结合。

三、竞赛项目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应该对应技能竞赛项目,进行专业课程内容选择。根据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将教学内容的更新体现在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并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更新教学理念。我系在具体操作中,提出了以职业大赛推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思想,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或几个项目,以大赛形式组织学生团队来完成项目过程,实施基于大赛和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以技能大赛模式为突破口,促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根据装配技能竞赛的内容和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对“船舶修造工艺”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共选取了6个项目,分别为500吨散货船船体手工放样、1000teu典构件加工、1000teu典型构件装配、1000teu分段装配、1000teu船台总装、1000teu船体测量。从技能竞赛目标入手,借鉴船体建造施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考虑学生今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进行船体手工放样、船体钢料加工和船体装配、船体测量操作的能力,将职业技能竞赛知识技能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融入课程项目中。课程具体包括:船体手工放样、船体钢料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装配及船体装配测量等与船体专业相关内容,更贴近船体专业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需要。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课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和技能竞赛项目进行。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均明确了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设计了任务项目,通过任务训练,学生掌握技能竞赛知识点,培养了职业技能。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由企业技术人员根据船厂和技能竞赛操作要求进行评价,每个教学单元任务完成情况汇总于任务考核评价表,作为学生一个项目的考核成绩;终结性评价由学校老师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船舶修造工艺”作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技能为要点,同时要与相关技能竞赛相融合。因此,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形成面向能力培养、面向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改革论文

我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创办niit软件培训双语班,由外籍教师教授英语课。学生一开始听不懂、不敢说,现在已经能听懂外籍教师绝大部分的讲课内容,而且敢说英语,愿说英语,想说英语了。同学之间对话用英语,课间同学们围着外籍教师与他交谈。这样把笔者原来的顾虑给打消了。原本想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差、水平很低,考试不合格率很高,学生怎么能听懂外籍教师的讲课呢?笔者去听了几次外教的课,发现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有如下特点:

教学目的很贴近学生,容易实现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听懂英语,能进行简单的会话,因此其教学单元设计有诸如会见客人、购物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景,因此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表演、演讲、对话、回答问题等。例如,几分钟的情景剧表演、演讲、自我介绍、互相对话等等。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要求很高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任务明确、充分,例如查单词,准备演讲稿,准备情景话剧的剧本、台词、预演等。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又使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团队精神的培养niit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外教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话剧,情节由这一组学生商量自创出来,并编写出英语剧本,每个学生各自承担一个角色,共同完成表演,学生的团队精神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引人入胜niit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比较人性化,课堂教学环节形式多样。例如,一堂课先进行话剧表演,然后学习单词(有电脑配图)、学习语法、练习语法、学习音标、练习音标、练习听力、学习对话、练习对话等。每一部分内容容量较少,时间短,变换快,形式多样。再如,音标学习不只是读而且让学生唱。学生边学边练,不易产生疲惫感。

教学软件的使用,便于课堂教学的学、听、练及课后练习外籍教师使用的英语教学软件,集学、听、看、练、录音、测验等多重功效于一身,尤其是课后自由式操作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学生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的提高,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应体现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英语干什么?可以说初中、高中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中考、高考,学习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虽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八年英语,但还是听不懂,不会说,整天做选择、填空、阅读理解题。而职业教育呢?高职教学计划中基础英语开设的时间为5学期,另外有3个学期开设考级英语。基础英语、考级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无任何关系,学生仍如初中学习一样,根本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要求。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文界面,能阅读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计算机方面的大量专业单词的含义及使用来进行。二是要结合学生就业的要求。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岗位在前台,比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为前台的营业员、收银员、营销人员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主要是计算机的专业销售人员、维修人员等。一般要与客户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着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进行。

目前,职业教育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省统编教材,不分专业,只是介绍一些英文文章,并对文章中的单词、语法进行介绍,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对英语的要求。

笔者认为,根据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材应分为英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必修)、专业英语(必修)和升学英语(选修)三部分。

英语口语及听力训练教材,每单元应设定情境,如朋友见面、商场购物、看比赛、坐公交车等,均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产生兴趣。口语与听力教材应体现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给学生提供熟练听说的平台。

专业英语应体现各专业特色及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商贸专业教材内容应包括:商贸谈判、营销术语、商贸文件内容、函件的格式及书写等。要求学生既能认识、听懂,又能进行简单的书写。再如,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材,应结合计算机的不同界面,学习专业单词及功效,各种软件、硬件的使用文档。要求学生能看懂,会使用,并能写出简单的英文使用文档。

升学英语是针对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内容,可作为选修课。

目前,英语教学仍是以教为主,教师上课以学单词、讲语法、分析课文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变以教为主为学、练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新奇感,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训练是熟练掌握英语的关键,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例如自我介绍的内容,第一次可要求用两句话概括,第二次用六句话,第三次要求用十句话,越积累越多,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软件的应用。

通过一本教材学习英语,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要求,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适应学生学习训练的教学软件。

总之,从niit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很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改革我们的英语教学。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

因为高校篮球教学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在高校教学中占比例不高,所以篮球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准确定义,而目前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高等学校的篮球教学改革,在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练习的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篮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将科学锻炼和系统锻炼融入到高校篮球教学中,将篮球的团结性及合作性发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改革篮球教学中,应注重篮球运动的特点,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游戏性和娱乐性,让学生们在娱乐中竞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将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单纯技术技能教学转变成集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一体,培养他们的锻炼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3.2明确教学目标,强调因材施教。

高校篮球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篮球技能和水平,结合学校场地及器材配备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来达到高校篮球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技术和战术,能在比赛中得到发挥及利用。在对技能和战术要求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篮球的专业知识、规则以及裁判规则,让学生以专业眼光欣赏国内及国际化的篮球比赛,且有自发组织篮球比赛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性及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品质。高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实际教学内容时,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篮球运动中,切身的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们融为一个团体,然后进行教学,积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篮球的热情及参与的意识和习惯。

3.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随着当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旦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落后。高校的实际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挥的人才培养。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同样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及技术水平,使其跟得上时代的进步,拓宽其专业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分析最新的体育科学理论和掌握篮球运动研究成果,吸收篮球运动的新概念和观点,将最新的技战术以及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及时的运用到教学中。教育部门也应当加大投入的力度,将篮球技术技能编写成教科书和图本,多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内容要丰富有趣具有吸引力而不缺乏专业知识。学校应注重与外交流,与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使篮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更加优化。学校应增加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接受新兴知识和理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4篮球教学考核和评价要科学合理化。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及时的改进篮球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不仅将篮球的专业知识考核和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核列入学生成绩评价内容中,还应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能力列入到学生成绩的评价内容中,使教学改革和考核改革共同发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应顺应时代,注重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和团结意识,将以往的运动技术及运动成绩达标的传统观念意识打破,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做到全面衡量学生技能和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能力,采取团队合作考核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更主动自觉的去参与篮球运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5以榜样培养学生兴趣,增加篮球课外活动实践时间。

每个高校学生对篮球的热爱都不缺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作为他们的动力和榜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榜样,培养学生欣赏和观摩实际性的篮球比赛,分析他们的技术战术,使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共同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应当提高学生课外活动时对篮球项目的实践时间,可以组织年级或班级甚至校际的篮球比赛,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篮球的热爱程度,让同龄人互相交流进步,让教师们参与并且引导,共同发展我国的篮球教学和篮球水平。

4.结语。

篮球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它的魅力无可阻挡。我们在改革高校篮球教学时,应更新教学理念,着重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个性和集体团结能力挖掘出来,为我国的篮球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来很有趣的游戏活动,但在进了校园之后却变得单一、枯燥乏味。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篮球游戏可以在篮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来很有趣的游戏活动,但在进了校园之后却变得单一、枯燥乏味。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篮球游戏可以在篮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篮球游戏是由詹姆士-史密斯博士发明的,他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他发明的游戏是篮球运动的模型。,此后,篮球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一个篮球,一块场地和篮球架,在加上几个人就可以开始运动了,当然,这是非专业人士的业余活动。而专业的篮球运动成为了一项专项技能运动,但是,由于在教学中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使得篮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状态不乐观。

一、篮球游戏的特点。

篮球游戏是不同于篮球教学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比较自由,具有多样性,篮球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给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堂带来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也对篮球学习产生兴趣。其特点如下:

(一)篮球游戏具有团队合作性。

多人组织参与的活动才能称为游戏,篮球游戏能够怎么能更加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如果默契度不强,队友之间的传球街接球、掩护、防御进攻等就无法很好的.配合。

(二)篮球游戏具有可比性。

专业篮球比赛只能是两个队之间比较,没有三个队或四个队那么复杂,因此,篮球游戏也同样,因为游戏的目的为了训练,只要开始比赛,就有输与赢之分,那么,在游戏开始时,游戏双方就已经开始了竞争,同学之间的“团结、配合、坚持、挑战”这些都是成功的因素,如果哪个队提前放弃,那就注定赢家是坚持到最后的一队。

(三)篮球游戏具有相对自由性。

由于是游戏,所以要求不严格,一些条件是可以改动的,比如:人数、场地等,游戏的人数没有固定的量,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重要,因此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并且游戏的过程能让参与者真正放松,反而有利于机能的提升。

二、篮球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

篮球游戏虽然是一种游戏,但它是与篮球运动相搭配的,可以说篮球游戏是和篮球教学密切相关的,在学习篮球专项运动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篮球的基础性技术。当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把控课堂的连接和转换,那整个课堂将是混乱而没有主次的。在学生参与游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内容技巧,同时又能把课堂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现。这能体现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体育运动是全人类的运动,它是美的体现,在运动场上精彩是运动员展现的,但在实际训练中,却是非常枯燥的。篮球运动既是体力运动,又是技术运动。篮球的运动技术是要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一个动作要领,并且每一段时间的练习都有不同的体会。若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就重复练习某一个动作,时间越久,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越快。如今,篮球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能学到篮球的基本要领和技术,一方面让课堂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因此学习效率也高,让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篮球游戏一直和篮球教学相搭配而在学校中出现,当篮球技术被运用到篮球游戏中后,篮球教学不再显得重复单调,篮球游戏给课堂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动作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游戏不是简单的嬉戏打闹,篮球游戏中含有运动技术和技能。由于体育游戏是有竞争性的,所以,学生的力量、奔跑的速度、持久的耐力以及身体的灵敏度都非常的重要。因此,通过篮球游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长期运动的人身体平衡非常好,身体器官的配合等方面都会比一般人强。身体协调能力也是身体灵敏度的体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之间的团结配合。而篮球游戏是另一种形式的模拟,在游戏中也要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游戏开始后,可能会根据对方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策略、人员、位置等。那么队员要绝对的服从,听队长指令,以团队为主,要有牺牲精神,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话,那一个团队将会乱成一盘散沙。游戏的模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游戏中能做到合作,那在比赛中也同样能做到。

三、结语。

篮球是一项体力运动,篮球训练课结束后,很多学生感到非常疲累。为了让学生从这种疲劳中缓解出来,在篮球教学课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容易放松的篮球游戏。这主要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了解的基础之上,老师了解学生了,才能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推动篮球运动在校园内的推广。

针对高职篮球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的论文

本来很有趣的游戏活动,但在进了校园之后却变得单一、枯燥乏味。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篮球游戏可以在篮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篮球游戏是由詹姆士-史密斯博士发明的,他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他发明的游戏是篮球运动的模型。,此后,篮球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一个篮球,一块场地和篮球架,在加上几个人就可以开始运动了,当然,这是非专业人士的业余活动。而专业的篮球运动成为了一项专项技能运动,但是,由于在教学中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使得篮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状态不乐观。

篮球游戏是不同于篮球教学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比较自由,具有多样性,篮球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给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堂带来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也对篮球学习产生兴趣。其特点如下:

(一)篮球游戏具有团队合作性。

多人组织参与的活动才能称为游戏,篮球游戏能够怎么能更加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如果默契度不强,队友之间的传球街接球、掩护、防御进攻等就无法很好的.配合。

(二)篮球游戏具有可比性。

专业篮球比赛只能是两个队之间比较,没有三个队或四个队那么复杂,因此,篮球游戏也同样,因为游戏的目的为了训练,只要开始比赛,就有输与赢之分,那么,在游戏开始时,游戏双方就已经开始了竞争,同学之间的“团结、配合、坚持、挑战”这些都是成功的因素,如果哪个队提前放弃,那就注定赢家是坚持到最后的一队。

(三)篮球游戏具有相对自由性。

由于是游戏,所以要求不严格,一些条件是可以改动的,比如:人数、场地等,游戏的人数没有固定的量,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重要,因此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并且游戏的过程能让参与者真正放松,反而有利于机能的提升。

篮球游戏虽然是一种游戏,但它是与篮球运动相搭配的,可以说篮球游戏是和篮球教学密切相关的,在学习篮球专项运动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篮球的基础性技术。当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把控课堂的连接和转换,那整个课堂将是混乱而没有主次的。在学生参与游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内容技巧,同时又能把课堂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现。这能体现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体育运动是全人类的运动,它是美的体现,在运动场上精彩是运动员展现的,但在实际训练中,却是非常枯燥的。篮球运动既是体力运动,又是技术运动。篮球的运动技术是要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一个动作要领,并且每一段时间的练习都有不同的体会。若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就重复练习某一个动作,时间越久,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越快。如今,篮球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能学到篮球的基本要领和技术,一方面让课堂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因此学习效率也高,让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篮球游戏一直和篮球教学相搭配而在学校中出现,当篮球技术被运用到篮球游戏中后,篮球教学不再显得重复单调,篮球游戏给课堂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动作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游戏不是简单的嬉戏打闹,篮球游戏中含有运动技术和技能。由于体育游戏是有竞争性的,所以,学生的力量、奔跑的速度、持久的耐力以及身体的灵敏度都非常的重要。因此,通过篮球游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长期运动的人身体平衡非常好,身体器官的配合等方面都会比一般人强。身体协调能力也是身体灵敏度的体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之间的团结配合。而篮球游戏是另一种形式的模拟,在游戏中也要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游戏开始后,可能会根据对方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策略、人员、位置等。那么队员要绝对的服从,听队长指令,以团队为主,要有牺牲精神,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话,那一个团队将会乱成一盘散沙。游戏的模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游戏中能做到合作,那在比赛中也同样能做到。

篮球是一项体力运动,篮球训练课结束后,很多学生感到非常疲累。为了让学生从这种疲劳中缓解出来,在篮球教学课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容易放松的篮球游戏。这主要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了解的基础之上,老师了解学生了,才能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推动篮球运动在校园内的推广。

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6〕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04)。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

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了很大比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也随之加快,篮球运动作为主流运动之一在高校中已成为一种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以基本技战术的传授和练习运用为主,已难以满足学生对身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这种形式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脚步,而如何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其成为娱乐性及专业性都能更好发展的体育项目,值得我们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思考。

2.1教学存在明显缺陷。

篮球运动及虽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热爱,但在高校的篮球课堂上,学生真正喜欢的往往是这项运动,而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热情。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传统项目,技战术及规则多而复杂,常规的篮球教学大纲只注重篮球技战术及规则的讲授,忽略了篮球的娱乐性,使多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打消参与篮球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中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篮球课程安排的次数不多,而篮球是一种技巧性特别强的运动,对于没有篮球底子的学生而言学习相对比较费力,很多学生都对篮球抱有很大的兴趣,而在经常达不到讲解的标准动作之后会逐渐放弃,丧失信心,所以单纯的技术训练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再者篮球教学一般的过程是讲解———练习然后再讲解———再练习,课程较为单调,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教师往往也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太多激烈的比赛和自由活动时间,造成许多学生偏向于课下时间参与篮球活动而不喜欢篮球教学的课程。篮球运动缺乏了比赛就失去了篮球的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合作作战讨论战术的活跃能力,影响了篮球教学的目的。

高校中体育课程考核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以学生参加运动训练后所达到的运动成绩为主,但很少考虑运动训练所到达到的效果,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篮球同样如此。篮球教学考核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考核,一般仅以学生的运球、传球及投篮作为考核项目,这对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十分简单,几乎不用太多练习就能取得较高成绩,而对于基础较差甚至零基础的学生而言即使长时间练习也不一定得到显著的提高,有的学生更是为了取得高分,只练习考试内容,对篮球其他方面则不管不顾,最终成为“高分低能”的代表,没能掌握篮球的真谛。这种单一不合理的考核办法往往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目的。篮球教学在评价方式上同样是以上所讲问题,“应试”成分太多。教师大多以学生最终的技能考核成绩为依据对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表现给出评价,忽略了学生在情意体验、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过于片面单一,没有利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起到反面效果,缺乏对能力较差学生的认可,导致个别学生出现厌学不满等情绪,影响教学。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

受限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篮球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几乎80%的篮球课程都是在室外进行实际训练。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有2点:(1)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认为篮球课就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篮球技巧和规则,帮助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的技能,为学生自主锻炼打下基础。但篮球教学并不仅限于此,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篮球文化的内涵,对篮球运动产生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兴趣和喜爱,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教师的惰性,室外练习课对于篮球教师来说非常简单,甚至连课堂活动都不用设计,只要监督学生认真练习就可以。2种原因共同导致了篮球理论知识渗透严重不足,学生训练处于被动状态,对技战术及篮球文化的理解不透彻,逐渐会磨灭学生的兴趣。

1.2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导致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甚至部分高校篮球教师还未从根本上意识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高校篮球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空洞的语言教学和示范很难达到篮球教学所要求的目的。甚至许多高校教师的教学完全没有方法可言,上课点名,然后给一些篮球,让学生自由活动,有些兴趣比较高、自主性比较强的学生会主动练习或相互之间组织比赛,但有些学生就三五成群的聊天,完全失去了篮球课的意义。

1.3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高校篮球教学主要以室外课程为主,一是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二是缺少课程设置环节,学生无法深入的体会篮球的魅力。实际的室外授课又以基本的技术动作为主,很少涉及技战术的配合,学生难以领会篮球的奥秘,只会单打独斗,很难在比赛中形成默契的配合。除了篮球基本功之外,还要选取经典的战术配合进行详尽的讲解,并对此多加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团队的力量和战术运用的优势,除了能增强学生篮球整体水平外,更能提升学生道德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培养起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1.4教学评价不完善。

现在高校最常用的篮球教学考核手段就是定点投篮、运球、三步上篮等基础动作,这些虽然是篮球考核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篮球水平及对篮球的理解。例如,有些学生虽然投篮能力略差,但团队的组织能力很强,篮球视野很好,是非常好的组织后卫,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实战,很难看出每个人的真实水平。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

摘要:最近这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了专业扩充,学生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对高校进行正常教学也形成了比较多的阻碍,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工作。本文将从目前高校当中声乐教学的现状入手,展开系统的分析,提出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的主要方式,并且尝试借此来提升教学的综合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声乐教学;现状;发展策略。

如今伴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高校学生,在高校当中学习声乐课程的学生数变得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一技之长,因此各个高校也借此进行了专业扩招,不过经过了很多年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依然是不容乐观。为了能够切实地提升我国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总体质量水平,作为高校需要彻底地对现有声乐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本文将就声乐教学当前的情况进行探究,试图提出有利于声乐教学未来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当前高校的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声乐教学上都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学改革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一切都还在摸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教学模式上。

高校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一对一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优势,而且也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有非常大的差异,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形成比较有效的良性沟通,导致老师单纯地进行知识以及技巧的传授,并不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自然也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比较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来直接地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在师资力量上。

在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活动当中,师资力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当中,排除一部分专业的音乐院校,其他的大部分高校在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上都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有一部分学校存在一名音乐老师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的现象,导致声乐教学呈现出一种“捉襟见肘”的状况。在这些院校当中,音乐老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与日趋提升的教学需求相互满足,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在质量上自然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预期需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在音乐院校之外的其他高校当中,声乐的专业人才本身就比较欠缺,并且具有精湛专业水平的老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因而导致不能为本校的声乐教学提供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然无法吸引到优秀的声乐人才,长期以往,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循环;其次就是在当前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当中,学校本身所拥有的音乐人才更是甚少,所以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只仅仅满足日常的教学课时数,而并非能真正满足教学的质量要求。

(三)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常情况下,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常仅仅把学习重点放在声乐知识以及相关音乐技巧的教学过程,容易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发展不利,一部分学生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声乐技巧以及理论知识,不过在道德素养以及其他的文化知识方面上是比较匮乏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公开表演的承压能力比较低,心理素质也相对比较差,导致在正式上台演出的时候由于过度的紧张忘记歌词以及表演动作等,这都是因为综合素质的欠缺所导致的,如果忽视实践的历练,对学生日后在声乐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充分地注重学生在发声以及控制气息等基本的声乐技巧上的熟练程度,还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对学生的声乐理论以及道德素养,还有最重要的心理素质等进行培养,多多参加演出,或是多多组织校园内的公演活动等方式,都可以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加强教学模式创新。

就声乐教学的整体而言,进行声乐教学必须保证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避免非常盲目地对某一个权威院校所固有的课程设置方式进行照搬和复刻,适当地引用和参考是可以的,重要的是需要将本身学校所具备的独特特征充分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方说,在传统且固定的乐理知识以及声乐作品赏析、钢琴弹奏等常规性的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将有本地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民族特色等因素都充分地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在保证了常规性的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将地方特色也融入了进去,这一过程当中也间接地融合了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不同的科目之间是不能呈现拼凑状态的,它们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有机联系,达到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涉及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的技能,保证二者能够并行发展。另外,虽然目前学习声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笼统地对全部学生行以统一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同的学生在声乐的认知、个性特征以及嗓音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将其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另外,保证了分层教学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在最小的范围内实行大班教学模式,毕竟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要具体分析具体培养,更容易直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增加任务教学的频率,以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们可以受到任务的影响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当中去,更利于实践,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最近这些年以来有一部分高校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教学模式,即在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按照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变化来分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一旦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出现了变化,就要及时地让学生更换指导老师,让高校当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这种双向的选择,能够保证老师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老师,就能够保证双方的和谐合作以及相互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必然可以非常显著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

针对高校的声乐教学老师而言,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第一,需要大力地引进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才,不但需要包括一些具备高学历、高资历的声乐理论专门人才,同时还需要适当地引进一些在行业当中具备丰富的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第二,作为高校的管理阶层,需要对在本高校当中任职的声乐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老师积极地参与,到国内一些知名的声乐类高校以及研究所当中进行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进行范围更加广泛的校本培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老师定期离开校园,尽量摆脱固定的思维环境,到声乐行业的内部进行社会实践内容的吸取和学习,发现新兴事物新兴思想,进而在全方位的角度上不停地提升老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敏感度。最后,作为老师要积极地深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多参加探讨会,多了解时政,保证能够进行日常教学以及定期参加培训的同时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令教学可以和科学研究形成一个和谐的并且统一的整体,互利共生,共同进步。

(三)加强理论实际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当中声乐课程是一门综合了人类的听觉以及视觉,并且将其进行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会涉及到一定的舞台表演内容,对于演唱者所具备的演唱技巧、舞台气质以及舞台风度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它培养的不仅仅是声乐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在艺术上的情怀以及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不但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表述,同时还需要多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方说定期的教学观摩或者是一些演出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但可以指引学生们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技巧灵活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所具备的临场发挥水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老师在进行声乐知识以及相关技巧的传授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进行适当的重视和帮助。如果学生赢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作为老师需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赞扬,提升学生信心,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学生遇到了挫折,老师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并且及时地协助其尽快改正,以便下一次不会发生类似错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总结来看,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对于高校的声乐教育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进行声乐教学也需要在继续的摸索当中前行,不断地进行完善以及发展。对于当前高校当中进行声乐教学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需要认真地正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特别是作为校方,需要在不断的改革进程当中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充分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并且对声乐教学的制度以及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地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方向,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在社会当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老师则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因此更需要不停地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不停地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多与优秀教师沟通新的教学思路和思考角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地结合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必须因材施教,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重点培养,不仅是能有效升华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调动学习潜力,最终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提升我国的声乐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3).

[2]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3]魏勇,任小芳.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民族音乐,2014,(05).

[4]李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03).

[5]陈懿.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4,(05).

[6]刘红.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民间民歌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为目标[j].科技展望,2014,(23).

大学生论文: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在改革和完善,其中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篮球课做为高校体育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篮球改革面临的问题:我国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有效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篮球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在高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篮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中非常普及,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奇怪的是,许多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却不喜欢上篮球课,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高校篮球教育的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偏重篮球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篮球教育中的娱乐因素,单纯注重实际训练,却忽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教学方式不灵活,因此造成了学生们对篮球课敬而远之的态度。面对这种情况,高教篮球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单一的只重视技能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爱上篮球,爱上篮球课。

1.过于重视篮球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篮球的娱乐性。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竞技体育,有非常强的娱乐性,因而深受人们喜爱。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的篮球赛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就连高校篮球场上每天都非常热闹,这些都表明,人们对篮球运动非常喜爱。正因如此,篮球课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篮球课也理应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但是,学生们喜欢玩篮球,看篮球赛,却并不喜欢上篮球课。那是因为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还使用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篮球技术的教育,很少在教学中体现篮球的娱乐性,片面注重比赛成绩,教学方式因循守旧,与现实社会脱节,自然不受学生喜欢。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篮球教育过于重视实践的教学,忽视了篮球理论的教育。许多高校认为,篮球教育是室外教育,是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并不重要,因此,体育老师很少讲述篮球理论。教学内容多为动作示范,讲解如何运球、投篮、传球等,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形式也多以示范法和讲解法为主,很少模拟比赛和观看比赛案例。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因材施教,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很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很多高校篮球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习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3.篮球教学考核方法还不完善。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还是主要考核篮球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师带领学生只注重练习考试内容,而忽视了其他基础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个体的进步情况,考核缺少个体差异,很少关注学生对篮球的态度和方法,教师很少和学生交流。所以在考核结束后,许多学生对篮球课都失去了信心。

1.更新教学理念。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高校篮球教育必须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现代教学理念,高校的篮球教育不但要教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篮球技术,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坚持的精神、协作的精神等。高校的篮球教育还要充分发挥篮球的娱乐功能,使篮球教育在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各大学校也要加强对篮球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篮球教学经费的投入,购买到好的体育器材,建设好的场地,培训好的篮球教师。2.改革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我国高校的篮球教育重实践轻理论,很不利于篮球教学的效果,应当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深化理解理论,高校的篮球课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的篮球技术,还应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比赛规则等。还可增添设街头篮球、花式篮球、3人制篮球以及篮球游戏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学习篮球知识,喜欢上篮球课。学生的个体不同,基础水平和身体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情况来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切不可以一刀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篮球水平不同分组教学,对基础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教授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和战术。此外,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中把学到的技术和战术充分掌握和领会。比赛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各大高校也要注重对篮球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篮球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能运用最新的'理论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教学考核是篮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的方向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要改变传统的以篮球技术和运动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起多样化的科学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考核学生的技术技能,还需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方面。一改传统的以教师评价的方式,实行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全面的考核方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篮球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更新观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篮球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课程。必须不断培训和提高篮球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篮球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阎长安.体育与健康[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9).。

[1]陈碧英.新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j].海峡科学,,(2).。

[1]王高宣.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与发展思路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