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6 18:07:22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是通过模范作品来示范某种写作风格或表达技巧的一种资源,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在此,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范文范本,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

独立学院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论文

第一,打破现阶段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订单班)”的粗浅模式。“订单班”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现在很多院校的“订单班”还仅仅停留在“冠名班”的层次。通常是企业出点培养费用或奖教基金,班级以企业命名,学生实习.、毕业要求留在企业。院校和企业没有更深层次的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甚至连企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方式都需要到企业后再进行岗前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停留在“冠名班”的粗浅模式。

第二,与浙江知名酒店集团进行试点合作,探索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模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会成为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教学模式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新型“平台十顶岗”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酒店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学习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确立新型的培养目标,校企联合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到企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讲座,针对真实的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进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共同探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建设中实施,在实施中建设,不断提高其有效性,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行业标准统一起来,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改变“2+1”教学模式。根据酒店企业需求、专业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定为“2+1”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行顶岗或预就业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十毕业实习的2+1模式,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深受酒店企业欢迎。但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需要很好地结合,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不大。因此我们将通过对原有“2+1”模式进行调整,构建“理论——实践——边实践边理论——独立实践——顶岗就业”的符合职教理念和行业运行规律的、贴切的酒店管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理念,“融合职业标准、实行项目教学、注重效果评价”的课程建设理念及“师德责任立人、项目能力强人、课程技能成人”的师资建设理念,酒店管理专业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基于“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二维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采取“221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即2个学期核心技能课,2学期岗位课,1学期拓展课(含专业综合实训),1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为期l学期的拓展课,把课堂设置在校企合作酒店,以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来培养学生。当然在前面的4个学期,课程以模块化教学,让企业的关键岗位员工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工作。

第四,主干课程导入“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对各主干课程,如《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以及《前厅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导人模块教学的形式,将以学生的兴趣为重要基点,突出课程、教材应当具有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材内容以实训为主,密切结合企业实际j以具体项目贯穿,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相关知识及内容。从而,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快,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学以致用”的意识将得到更好加强。

第五,建立“双轨制”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校企合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是否属于真正的人才,能否对企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评价校企合作,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也有利于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找出差距,克服不足,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开展。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体制、机制束缚和不同的目标及追求。因此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就不能用熟悉的单.一行政方式,而需要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企业学院制”拟从“柔性协商评价——内部评价”和“社会引导评价——外部评价体系”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三、全方位服务企业,谋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第一,学院大力推广“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依托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浙江旅游局举办的专业院校,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品牌,办出学院特色,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院决定在“广度”和“深度”上深化校企(地)合作,实施“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是指学院预计三年时间,同行业合作建立百个生源基地、百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百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百个学生就业基地、百个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和百个行业名师基地。

第二,形成学生、企业、校方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校方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方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各部门服务与管理规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行业解决饭店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员素质低、员工流失率高的不良现象。此外,与“企业学院制”合作企业建立常态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管理培训基地,院方作为企业方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可定期根据企业方具体需要为企业方管理者提供酒店管理专业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承琦.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

[2]明立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10).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实验教学中心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实验教学中心要从制定科学、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抓起。只有实行统一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有效利用。要统筹配置实验教学仪器,合理安排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使实验室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实验室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使实验教学井然有序。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对指导教师设定安全责任制,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了及时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要实施一些必要且便于检查的措施,例如填写预试验记录、实验情况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及维护记录、实验器材损坏赔偿制记录等,真实反映实验室的工作情况,使实验室的工作能够更加合理规范,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教学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鼓励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的完成各项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对工作要热情、积极、主动、有创意,并能强化实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实验教学中心应加强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

实验教学中心要积极为实验教学人员创造条件,提供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参与承担科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掌握新知识动向、学科前沿技术,实现实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实验教学中心要建立实验教学设备先进、资源能够共享、实验能够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上要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照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的实时性、互动性、多通道的特性,丰富实验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完全掌握和准确应用科学知识的速度与能力,结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即时交流,培养与提高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综合的判断能力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理论-实验-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实验室在发挥其专业职能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合理分配及利用资源,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各类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更进一步的课题研究中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形成理论-实验―科研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鉴别遴选、分析归纳、概括表达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心要定期组织对外交流培训,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组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团队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研讨、开发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进行实验室建设。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严格管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够互相支撑,互相充实,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结合、相互服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让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还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不断发展,医学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实验教学中心要顺应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将教学改革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全面实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注重基础、强调实践、主动学习、过程考核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验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求,将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确保学生掌握生物医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学科内综合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的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性训练;第三层次以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多学科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验技能;第四层次以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为主,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与人文修养等。此外还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和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供条件,夯实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基础。形成了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启发设计与创新能力、拓展科研和创新素质的渐进式提高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推进了科技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2.1政策原因我国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节约型高校后勤体制的建设与改革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在政策的影响下,节约型高校的后勤体制建设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一直在逐步推进。2.2经济因素一切的根本源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跟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水平也影响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建设与运行体制的创新。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一直奉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国的物资经由国家统一调配,个人不能私自进行买卖,这种经济体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被进一步加强。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3教育体制因素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的创新还受到高等教育自身体制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程度越来越深,教育体制变革的情况下,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要求也随着增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结构的规划与调整,也使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高校的后勤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

3高校后勤管理运行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存在不完善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知不到位,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在服务工作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3.2后勤员工冗余教育不断进步,高校一直在扩招,这导致高校中的人员越来越多,高校的后勤集团也一直在扩充规模,越来越多的后勤工作者参与到后勤工作中来。但后勤人员的人数远超所需要的人数,高校的资源被占用,除此之外高校后勤部的工作人员还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3.3后勤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思想落后高校的后勤部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福利性的部门,在劳动积极性上后勤工作人员的热情不高,经常处于被动工作的状态。而现代的后勤工作者不同于以往的后勤工作者,如今的后勤工作需要更高的素养与职业道德要求,但如今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对服务质量有严重的影响。3.4技术观念落后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在现实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却很少采用高新技术。这阻碍了后勤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节约型高校的建设。3.5消费观念的落后在高校中员工、师生的消费观念落后。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师生加入到节约环境中来。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65万所,比上年增加0.56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3065.39万人,比上年增加240.99万人。其中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空前膨胀,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独立学院成立及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划分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外,更加注重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其中又存在一些问题:一定区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这就必然导致独立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趋于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另一问题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设想,对前瞻性的发展考虑不足。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不同的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培养模式的争论已有很多年,大多数公办高校在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培养模式定位在学术上,一些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甚至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定位在专业型的培养上,又无法与技工院校或技能培训机构相比。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对目前公办高校的尝试,也是独立学院的选择。

1.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通俗的定义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反应能力、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适应环境等,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所谓高级是相对而言的,就是相对于中专、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还具有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

2.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同样是应用型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岗位上其要求和标准是不同的。有些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有些是偏重实践技能,因此应按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在既定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对学生的培养提供有所区别方案,具体应按专业选择、就业前景、需求决定分类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方式。

(1)专业选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间的差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按专业及专业方向招生分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政策中,根据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反映,结合与相关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后的实际数据,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一些专业进行试点招生,如会计学专业实行按高考文、理大类招生,学生入校不分专业。第一学年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设置学科基础教学,按二级学科组织教学。学年末,按学生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第四学年按学生三年的综合成绩及表现,根据培养方案,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与系部共建的企业上岗实习。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用相结合,特别是第7个学期的实训基地学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渡。既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了实践的能力。

(2)就业前景。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大体比照传统的本科院校来设置。总体而言,就是按照三类产业的划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此可知,服务于第三产业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每年毕业生100%的就业。毕业生如此受市场的青睐,是由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文化强省的战略、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学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山西太原举办了好几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在系部调研过程中提出在艺术系开设国际会展专业的构想,通过科学的论证,目前专业已经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相信就业前景乐观。其次,是要对过时的、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有计划地淘汰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3)需求决定。社会职业划分的幅度不断加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实施“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需求为导向型人才培养也称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独立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采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新闻广告学专业,与太原日报社合作办学,太原日报社的相关专业人员来授课,学生在实践课时到太原日报社现场实习,从稿件的投送与见诸于报端,整个流程都熟悉,增强实践能力。在毕业时,太原日报社优先录用,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找到一条新路。针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培养模式强调围绕“企业需求”建构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设置专业、课程开发、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围绕这一主题。

其二,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其三,育人过程的合作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员工规划,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基本职能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方式。要使独立学院能真正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期达到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培养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部门设置、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1.部门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组织结构设计应减少层级又分工明确,应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具体运行模式是系部下设的教研室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调研,系部负责合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意见,教务处负责审核,学术指导委员会形成一致意见,招生处负责学生的招生,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的部门有教研室、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办、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研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和市场调研情况,包括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在专业设置上按市场的需求对新设置的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分析报告。对不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提出书面的建议稿。

教学系部:主要职能是根据教研室的调研、预测及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的初步方案。对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详细的落实措施,包括培养的具体目标及职业发展规划。

教务处:主要职能是负责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条例的制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全过程的调度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管理、教材的订购、发放等工作。

招生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术指导委员会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系部上报的招生数量及专业设置对填报志愿的学生按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完成招生计划。

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大部分是由省内外离、退休的原高校教授组成,他们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系部上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并根据本年度的招生计划及相应专业进行审核,根据目前的形势对专业及专业方向进行调整等。

2.教学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决定了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独立学院师资主要来源有:首先是离退休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无论级别还是经验都是独立学院可利用的优秀资源,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特别敬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兼职教师,主要是指公办高校教师或事业单位的教学人员。引进相关技术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开展实践性的课程,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有在企业第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对职业技能熟悉,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是面向社会招聘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个群体应是独立学院教师团队的主体,利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和充实教学团队是很好的选择。从年轻教师开始培养和提高,有方向、有目标地去培养。通过把部分教师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把考取硕士学位作为教师提升的主要手段,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在几年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培养独立学院自有的教学力量。

3.教学管理。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根据组织结构的设置构想及学院自身的特点,表现也不尽相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商务学院的教学组织机构设置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学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设置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这充分体现了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重心。

教学计划:商务学院的教学计划对山西大学有一定的依存性,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力争适合自己的学生基础、发展意向和相应培养目标。这是由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决定的。作为山西大学,生源都是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而商务学院招生按规定都是三本的学生,所以在授课时会适当增加课时,并相应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

教学监督: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由各系的主任组成,定期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如随机对教师进行听课,对学生作问卷调查,针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作出选择等。学术指导委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文件下发到教学系部进行积极整改,其中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原上专业课的教师调整到专业基础课等。

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商务学院每年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由各系先组织评选出一名讲课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全院的讲课竞赛。评委由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和院领导组成,综合考虑选手的课件制作、内容表达、板书条理及等方面加以评定,按最后得分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项活动举办了十几届,收到良好效果,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院的教学能手。

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在实践运行中是不同的,山西大学商务在这一课题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教育的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应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确立正确的发展之路,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办出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所需的有特色的大学。

独立学院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国内各高校纷纷围绕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三学期制变革作为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比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都先后实行了三学期制改革。相对于两学期制,三学期制不仅是教学时间上的改变,更是教学制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它与学分制、选课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从20秋季学期开始对一年级新生也试行了三学期制,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现以我院为例对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解析。

1“三学期制”的含义及教学时间安排。

(1)“三学期制”的含义。所谓“三学期制”,就是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有两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小学期,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2)教学时间安排。“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9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3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维持40周不变,寒、暑假放假时间有所调整,春、秋季学期实行17周授课,1周-2周期末考试的教学安排,短学期实行3周授课与结课考核。春季和夏季学期不间断,连续进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改革构建开放型、合作型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培养目标。

对于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由于其生源构成、师资力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2.2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地方经济规划。专业设置要求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开设专业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以我院为例,目前共开设40余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人文、信息、国际交流等5大领域。同时在学生选择专业上,我院实施了转专业制度和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制度,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3“三学期制”条件下的课程设置。

根据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一些课程及内容进行相应地精简、合并与更新,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不增加课时负担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在课程设置中,优化组织各类课程,使之互相补充,不能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而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

(1)优化必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严重脱节现象,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中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严重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仍需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对必修课程进行优(下转第35页)(上接第31页)化整合、提炼更新,及时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事例和理论,汲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增加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与时俱进,选择紧跟时代的教科书,使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2)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视野。在课程改革中,高校要充实课程资源,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列的选修课程,既有扩大知识面的普通课程,又有向纵深发展的提高课。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和内容,灵活安排其教学周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视野。

(3)拓展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实践课程的改革,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三本院校,其目标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参观、实习,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4课程编排的指导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编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指令性与指导性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联系,多样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秋季和春季是两个长学期,主要安排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类必修课、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的理论教学。夏季短学期原则上以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实验、实践教学为主。

2.5人才培养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外,要使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高校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学生通过参观工厂、企业,增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2)聘请知名专家,扩大学术交流。在“三学期制”条件下,充分利用夏季的短学期,聘请本校的名师、教授或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开设公共选修课,把自己在教学、科研上积累的丰富知识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扩大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实现学历、学分的相互认可,促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

坚持教育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背景下三本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8.

[2]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宋辉.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3]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前沿,2009(12).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使人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过多人口参与到教育中来一方面了强化了公民的素质,另一方面也给高校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等院校作为资源占有量以及消耗量最大的社会团体之一,理应承担起节约社会资源的重任。本文从其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探讨,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校的建立。

引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教育观念的变革,如今高等教育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高不可攀而是更加普及。因为受到经济等原因的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一直存在各种弊端。落后的体制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创新高校后勤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成为关键。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后勤一词最早出现在部队,是指向部队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物质支持的团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后勤一词演变成各个部门的物质保障人员的总称。高校的后勤指的是为学校的师生提供后勤支持的团队。主要包括:学生公寓人员、校内食堂人员等。管理主要指的是采用一系列的制度形成规范对人员有约束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组织的目标,实现团体的利益。在整个管理中,管理者者处于主体的地位,成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指的是高校的师生不必在为物质设施而忧心,能够专心于教育活动,但是需特别提到的是在整个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资源的节约性。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实现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高校更多为社会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4.1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如今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同于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态度应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性的'继承,融合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后勤工作水平的提升,让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良性发展。4.2减少后勤人员冗余,优化人力配置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人员招聘之时,应该有限制的招聘,从而细化内部管理工作;实行岗位工作制,保证每名工作人员的职责,让其主动为工作服务;合理安排岗位,在岗位安排之前,首先应该对其能力进行调查,安排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减少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出现;管理人员应转变对后勤工作的认识,缩短后勤工作人员与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4.3提升后勤人员素质,开展专业培训高校中后勤人员的素质较为落后,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加快其素质提升的步伐;在招聘的过程中,也应增设考试,招聘素质过硬的人员。4.4采用高科技技术,强化服务环节高科技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善于利用高科技,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例如使用绿色的照明设备、使用油改气项目、推广自来水管理功能(如图1)。只有采用多种形式加快节能技术的推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减少资源的浪费。在高校的用水用电方面,应该对不合理的线路进行及时更改,采用全新的工艺和管材,更新老的设备,在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安装表计量,依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加强管理。在油、气方面采用高科技设备,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减少限制,增加使用率。4.5培养新消费观念,提高节能意识首先,在后勤职工中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通过教育培训、业务指导、技术推广、经验交流等方式,全面介绍我国的资源形势和节约潜力,宣传有关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积极发挥高校后勤在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表率作用,把节约变成自觉行动,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5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高校日后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改进,全面提升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水平与资源利用率。要建成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只是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还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应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节约观念,强化后勤管理,推广新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校的建成。

参考文献:

[1]易小芳.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3]蒋晓华.对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5):8.。

[4]王凤.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j].经济学家,2006(5):10.。

[5]陈启东.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hs学校后勤集团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86-88.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就我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体制。

1引言。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关于沉重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这种心理负担从他们选择独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接着,就伴随着他们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直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学生怎么有足够的经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呢?所以,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行。虽然独立学院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是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在独立学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但他们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学生都经过高考,并且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通过正规录取手续入学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民办学校学生有优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而应在全体学生中进行,让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困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蒙上了阴影。

独立学院学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就正在于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在被逼无奈时才做出选择的,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感到沮丧,对未来没有信心。

在大学里,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更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方法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静,切忌义气用事,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息息相关,心理上若存在问题,其他各方面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独立学院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等。为此,文章对此进行了探析。

(1)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接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熏陶,家庭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另外,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原因。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学这样一个环境,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社会原因。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着大学的校园,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在社会经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心灵扭曲,从而误入歧途。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应当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独立学院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调节、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以及处事态度等大有帮助。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使学生成人成才,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管理环节。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形式、运行过程及其教师学生的管理均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之处,因此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需要针对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特点,使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有效改善教风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互通融合。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工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办的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既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在我国的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独立学院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相应问题,对如何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互通融合、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和思考,以期为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促进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地协调和使用人财物,激发学校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优化了办学环境,落实了教学程序,解决了“教与学”两个环节所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学管理肩负着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指挥协调、检查监督和控制质量的任务。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一般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课堂教学完成的优劣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管理要着重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监控。教学管理目标是指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在规定的时期内是否培养出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生管理是通过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诸方面的管理和教育,使大学生自愿接受学校的培养,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侧重于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管理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特别是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要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类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一般最终由学生辅导员来完成,因此要着重做好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过监督和考核等。

二、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中的地位和作用。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并吸收社会资金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从诞生至今,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自身品牌的形成和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独立学院的独立性将会越来越强,逐步成长为成熟的、独立的高校类型。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家长、考生和社会的重视,因此,教学质量作为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同配合、高效组织,其中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作为高校中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所负责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学校管理的最主要部分,二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因此,要提升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教学管理还要同时做好学生管理,二者相互协调、对立统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双方互通融合、有机统一,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立学院的特点是:学生多、教师少、管理人员少,基本没有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基本由学工和教务两部门直接负责,系一级基本只有教师,管理一般是单线的,教学管理流程一般是教务部门——系主任——教师——学生,学生管理一般是院学办——系学办——辅导员——学生,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还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在学校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般分别由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这两个部门也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职能部门,分别代表学校负责教学和学生工作,分工相对比较明确,但在具体工作运行中,两部门一般各自对其他部门进行工作交流,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行,而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从而使得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得不到统筹安排,也使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就像两条平行线,管理模式刻板,从而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有时,教学和学生管理有时又是统一的,在实际运行时,就形成了纵向垂直关联较强而横向联系却很薄弱的管理运行模式,造成了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之间又存在一种松散的连接关系,但这种关系十分不牢固。因此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也极其不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容易出现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教学管理和学生各负其责,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一方侧重于教书,另一方侧重于育人,教学管理常常把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考核对象,而学生管理一般则把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作为监控对象。在平时的'工作中二者关注重点可能不太一样:学生工作更多的寻找表现好的学生做榜样,从而激励学生,因此在工作汇报中更多的是说我们在那些方面取得多少奖励和荣誉,评优评奖针对的成绩好的学生,而教学管理可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暂时不符合毕业和授予学位条件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日常汇报中往往说有多少学生考试不及格、多少学生要补考或重修等。这种关注点的差异也影响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平等对话。因此,认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院管理工作中的不同,将二者的管理内容、方式等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建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学生管理则要制定和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两部门协同配合,把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健全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为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必须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制度进行创新,通过优化创新,引导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都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通过探索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职责和目标,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和学习秩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在独立学院中构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体系,可以使教与学这两项工作紧密结合,使教师教学过程更加全面,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进行,使学生培养和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和细致,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指导。

2.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协同作用。

教学质量管理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核心,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引导,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院的管理中,坚持教学督导在质量监控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领导专家听课制度、教学周报表制度、辅导员和同行听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等,通过全员全过程的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秩序、质量等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参谋、反馈,促进教与学都能够沿着良性轨道发展,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外部保障和监督。

3.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交流沟通与相互融合。

发挥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双方优势,加强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与学生接触密切的条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学习态度、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教学管理部门要将学生成绩情况、学分情况、教师对课堂的反馈情况及时与学生管理人员联系,使学生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加强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方配合,完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注重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方引导,开辟学生专业第二课堂,建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交流沟通机制,定期活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学生的学籍问题、课程成绩、毕业学位问题,都是学生特别关注的,也是学生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的,例如自己所管理学生的学分是否可以修够、成绩是否合格,有没有考试违纪、课堂违反纪律等,各类课程的考核办法,哪些情况不能评定成绩,如何重新学习、如何进行考试报名、如何办理学籍异动等。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反馈是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学生管理部门了解各类教学信息和教学结果,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决。

4.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教书与育人共同提升。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授课的同时要兼顾学生思想教育。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还要解惑。但在一些教师中,教师更多重视了“授业”而轻视了“传道”。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己无关。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现象漠不关心,不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放松对学生的管理,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不好,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作为己任,重视“授业”的同时也重视“传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心和引导,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管理时要融入思想教育,要提高教学管理方式的灵活性,要注重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加强学籍管理,促进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一同规范。

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籍管理就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身份的管理,需要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都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包括他的专业年级、学习状况、评奖惩罚、是否具有某些资格等等,因此,学籍管理也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籍管理工作的平稳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教学状态的稳定,对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行使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督促作用。学籍管理规定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学习的目标,对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籍管理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监督和检测作用,无论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生管理人员都必须要熟悉学籍管理的内容,才能对学生做出针对性的引导,才能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迸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特殊、办学历史短、学生、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管理人员少、机构不健全,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坚决做好自身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构建教学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为目标,才能将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小娟。构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6)。

[2]陈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思考。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3]冯锦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mse。

[4]李亚松。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5)。

[5]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http://www。zmc。gz。cn/yp/showconten。tasp?id=547)。

[6]黄庆会,王顺。谈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的三种体现。金融教学与研究。1993(1)。

[7]周霞,陈鸿,王永利。构建教学与学生工作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教育与职业,(35)。

[8]蔡志奇。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与融合。南方医学教育,2012(2)。

[9]李明国,杨金娥。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独立学院的性质

摘要:独立学院实现与母校及其他重点名校差异性发展,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特色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院本着“立足需求、突出实用”的原则,在“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因材施教、凝练特色”十六字指导思想,从准确定位、课程建设、队伍提升三个维度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位明确,培养建筑师的“好助手”

独立学院从公办本科高校发展而来,但部分独立学院仍以精英教育为人才培养观念,同时受到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在理论上不如母校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上下”不要的尴尬局面。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办学缺乏特色的结果[1]。建筑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明确提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华工“母体”错位发展,差异化定位。我们分析总结了当前建筑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建筑设计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着重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到就业岗位从建筑师的“好助手”开始,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定位,学院将课程体系从借鉴于“母体”学校的“简化版”逐步转变为“特色版”,即根据我院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和学生特点,重新调整组合。重点对一年级设计基础进行改革,简化构成训练,突出“营造”动手能力,在作业考核中将制图、空间设计、营造技术、材料认识等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根据每个年级的学习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一年级夯实基本功训练、制图识图;二年级重在设计方法、徒手表达;三年级着眼构造大样、快速设计;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语言、多媒体等多种设计表达,并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各年级设定的最低通过标准和考核标准进行监控。在此定位及特色教学的保证下,培养出的“应用型”学生具有熟练掌握“建筑制图的准确性、计算机相关软件操作的熟练性、建筑构造大样的熟悉性”三个特点。此外,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品的培育。在教学中通过严格的规定和循循善诱,熏陶学生养成守时认真的个人品质、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树立社会家庭责任、生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观的.设计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人品、态度、能力完备的建筑师“好助手”。

二立足实际,教学、评价“入情入理”

(一)课程教学根植本土,融入地域文化。

建筑是地域的有形产物。建筑不仅要适应所在区域独有的自然环境,更要融入和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形态。建筑专业教学同样需要挖掘本地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广州市花都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拥有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炭步镇塱头村民居古建筑群、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等,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建筑的圆玄道观,其建筑雄伟是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花都地区依托岭南地区深厚而灿烂的本土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是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校坐落花都、立足岭南,在“应用型”人才教学中,突出对本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和实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等教学改革项目”、学生暑期实践等竞赛活动为契机,通过对塱头村民居古建筑群、洪秀全故居、圆玄道观等花都区传统建筑的实地考察及专业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了学生根植本土、挖掘人文审美文化情的意识和品味。

(二)设计评价统一标准,促进科学规范。

建筑设计类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分最多、学时最长、连续性最强的基本训练课程,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测、设计院实习等设计实践课程。设计类课程的进行和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能否按时毕业和获得学位,因此,建筑设计类课程的评分结果显得尤为重要。但现行的通用评分方法为教师根据自身经验、个人风格等进行评分,主观性较大,考虑到学院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现状,为确保设计作业成绩评定的公正、准确,建筑学院广泛征求了教师建议,制定了建筑设计类课程作业评分标准。并采取分组初评、集体总评的方法,从场地设计、总图布置、交通流线、功能分区,房间布置、立面设计、剖面画法、规范要求、图面表达等几方面评估课程作业,使得建筑设计类课程的评分更加定量化、科学化,减少主观因素,提高客观评分水平。

三试做试讲,以评促教,加强队伍提升。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是专、兼职结合[3]。专职专任教师,以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年轻有活力,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兼职教师多为原单位骨干或离退休老教师,多年从事建筑教学和工程设计工作,经验丰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为一个年轻的学院,营造了充满活力、爱岗敬业的氛围。但仍然也存在一些设计、教学经验不足的短板,为促进建筑学院青年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质量,我院制定了教师教学课题试做试讲的规定。青年任课教师按所任年级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从场地分析开始,到总平面布局、建筑设计研究和设计成果展示的版面设计进行设计试做,并向全院教师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成果、接受提问与指正,促进内部学习与交流。我院试做试讲工作已连续试行几个学期。设计类型涉及幼儿园、学生社区公寓、医院等多项,青年教师在做的过程中几经斟酌,在讲的过程中采纳善言,在指导学生同类设计中更加游刃有余、言之有物。

四结语。

建筑学院建院七年以来,把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建筑人才——建筑师“好助手”的特征,构建“能力+人品”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和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试论独立学院团组织对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探索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简要分析了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后对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提升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比较广泛,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纵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二课堂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个性是的形成,兴趣的产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竞技活动的展开,讲座的组织、学术报告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对于学生来说,新鲜的、感兴趣的事务,往往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第一课堂中,学习的书面理论,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中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方面,学生通过自身所积累的综合知识,合理运用相关的理论,正确的完成实验,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考验。

1.教学形式单一、手段简单。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定位不够合理,没有真正认识到第二课堂的作用。作为一种补充,应该体现第二课堂的特性和差异。但是,目前来看,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第一课堂的延续,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作用非常有限。

2.教学技术设施落后。一些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比例不高,一些实验室设备、仪器仪表器材等,大多比较陈旧。这些落后的教学技术设备,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也很难做到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密切接轨。

3.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在第一课堂中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课堂中,很多知识是需要自己探索发现的,并且一些知识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学生不断的质疑和发问,但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发问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其实际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理念不够,对于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没有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不敢大胆尝试。

三、第二课堂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探索。

1.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第一,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由教务处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协调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通过学分制,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性活动。如建立模型小组、数学建模小组、计算机设计小组等,以此为依托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第三,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活动快、易开展的优势,做实创新教育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讲座、设计竞赛、实践锻炼、观摩欣赏等活动。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能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何,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等方式来反映教育效果,测评学生创造力变化。

四、结语。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开展的另一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为第二课堂配备相应的资源,推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

独立学院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研究教育论文

根据最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5%到25%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而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能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同时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关注,而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目前大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从而为大学生们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换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均需面临角色转换的问题。首先许多大学新生对所选学校及所选专业并不满意,逐渐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其次就是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及新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逐渐产生困惑与迷茫,进而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逐渐丧失,由于其在中学时期都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优秀学生,而步入大学生活后学习优势的失去,使其逐渐成为了普通学生,一系列荣誉的消失让他们感到了无助与压迫,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悲观心态,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严重怀疑。

2、生活及学习带来的压力。

由于长期以来为应对考试而学习带来的影响,导致大学期间对学生们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通过学习成绩,而许多大学生对本专业并的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并不理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较多为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学生因考一系列证和考研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逐渐引发学生们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交学费和生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逐渐导致其内心极其脆弱与敏感,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从而发展成内心自闭或是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

3、情感困惑。

大学生阶段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基本上生理上已经发展成熟,而对于异性的渴望与关注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恋爱关系的确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的大学生却没有处理好个人的情感问题,再加上大学恋爱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失恋,而失恋带来的后遗症是严重的,轻则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1、自身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次是对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识进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及心理素质培养专题讲座等,尝试与多种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经常与熟悉信赖的朋友家人进行倾诉、宣泄。由于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难以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导致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可以理性的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改正,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方面。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目的,并且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授课程,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对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从而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同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便于老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团队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家庭方面。

由于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湾,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对子女的期待值不要制定的太高,要适当给子女放松的空间,如果家长的期待值过高,子女就会长期生活在前途渺茫无措的状态下,而对家长的爱也附加了条件,进而导致学生们逐渐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不安等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适应障碍、学习及生活压力及情感困惑等,都对大学生们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黄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2011.

独立学院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研究教育论文

独立学院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证实了其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就业这一环节,独立学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独立学院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设置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定的热门专业,因此培养出的毕业生较受社会欢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能使毕业生具有专业优势,使自身专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2)学生学习兴趣浓。独立学院学生选择专业上灵活性大,在入校后有再次调剂专业的机会。学生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以后在这一领域有更高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更对他们今后在择业和就业上有较大的优势。(3)借助母体高校的资源和优势,为自身的发展服务。独立学院多在母体高校聘请知名教师,借鉴教学和发展经验,促进自身发展,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奠定了基础。然而,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提高学生就业率上它面临的困难包括:(1)独立学院生源入学成绩差将影响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评价。二级学院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本科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将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就业工作。(2)生源集中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独立学院生源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生源过于集中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3)独立学院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影响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毕业生分布区域和影响力还较小的状况不利于对新一届毕业生的就业。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发挥独立学院就业中的优势,克服和剔除就业中的不利因素,最终推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这首先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就业模式做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就业指导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而国外就业指导理论众多,因此,系统地批判吸收并借鉴人家的经验十分必要。帕森斯指出就业指导是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旨在帮助求职者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罗杰斯和舒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就业指导理论,分别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方法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逐渐从重视外在因素(信息获得等)转向对求职者内在的指导(择业观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他们的职业指导工作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逐渐由原始的职业咨询定位服务向国际化,多元化职业指导发展。香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包括下列7项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引进校园招聘、就业信息支持、推广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培训以及研究总结。通过对我们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采用的就业指导模式多为开展就业咨询,建立就业网站,开展就业指导课等,由学校组织和院系组织就业指导相结合,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帮助。对不同国家和区域就业指导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有利于我国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借鉴国际国内就业指导模式的优点,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设计、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从容选择理想职业。此模式从学生入学之初根据特长、爱好及心理等因素来选择专业;在大学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并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采取合适的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阶段提供畅通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全方位的实习模式和面试技巧培训,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

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入手。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日趋提高,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以满足大学生和社会需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就业服务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始末。(2)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招生与就业互相依托,因此,应制定科学的招生政策,优化生源地结构,合理分布生源数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这是就业工作能够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在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以后,就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创业和就业能力,大四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加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材料制作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独立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3)实现就业信息的全程化。

就业信息对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加快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和方法,建立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广泛收集毕业生用人信息,通过与各省市用人信息网络、报纸、专业杂志、新闻媒体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招聘信息。再次,在大量获取用人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印发各种小册子、接受毕业生的咨询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同时,与母体高校合作,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应动员教师、校友、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就业工作,给毕业生提供充足而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市场的拓展,独立学院应与母体高校充分合作,利用母体高校的校友等向企业推荐学院的毕业生。依托于现有的人才市场,建立起有形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等)与无形人才市场(就业信息网、网上招聘会)相结合的新格局。对毕业生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该将毕业生需求分析、毕业生趋向分析等各种信息给低年级的同学共享,让所有的同学对每年毕业生去向和需求有所了解,保证信息的全面、畅通,使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都达到全程化。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疏通就业信息与渠道,拓宽就业领域,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学就业,全部就业。

参考文献。

[1]@陶一鸣,周汉德.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之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2]@楼锡锦.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

[3]@伍力.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j].教书育人,2006,(2).

[4]@张莹莹.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而由社会力量和普通本科高校按照一定机制联合创办的独立学院,成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03所,全部都具备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目前独立学院在校生接近200万人,占本科教育人数的1/3,因此独立学院在高教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983年,我国对外经贸大学第一个招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如今工商管理教育在我国有了近30年的历史,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跟其他学科专业相比起来,其开设的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绝大多数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把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因此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旨在培养一方面掌握较深厚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探索建立以课程体系、测评体系和实践体系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我校特色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幼师生职业能力就业导向课程设计。

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特色,我们学校创新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合格+特长+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永州市培养了大量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优点的幼儿园教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质量为先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弘扬个性是现代学生观和学生成才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师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学生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

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家长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民意基础,政府放心是学校办学的重大责任,技术先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管理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幼师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被分割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活动课等,这种分法会造成教学过程条块状现象,而职业能力培养也往往重视在某些技能课之中。我们认为,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课,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合理组合和优化课程。

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的需要,又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职业选择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课程结构设计为“专项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选修课程”等模块,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实用、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将原有繁杂的课程整合为几门课程,并确立为艺术与技能、社会与适应、科学与能力、心理与健康、语言与交往、教育与科研、生涯与潜能开发等课程,从而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要求。

(2)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书结合。

幼师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园从教,这就要求幼师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课程设计要把教师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同时要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内容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考试推动职业技能的培养。

(3)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如弹、唱、跳等基本技能基础差,不增加这些技能训练时间是很难学到技能的。在这方面可开展一些课外兴趣小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课程的类型上,可开展各类见习、实习活动,还可针对家庭、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幼师专业建设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幼师专业应根据这一理念在开展普通话、弹琴等操作技能的等级考试外来构建得到幼儿园和业内人士认可的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建立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幼师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与建设。

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了合作关系稳定的幼师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可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幼师生做好入职准备,所以在职场训练中,幼师生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校应安排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还可以提高幼教科研方法、撰写教学心得、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

(3)安排幼师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可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师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幼师专业是我校的重要专业,也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工学结合段、顶岗实习段。我们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志于此的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3、贺达《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调查报告》.网络财富,2009年第12期。

4、张新军《幼师生职业能力比较研究》.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年第10期。

文档为doc格式。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独立学院的性质

管理学是个综合、交叉性学科,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文、工程学科的支撑。

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时,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要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确定课程学习内容,综合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横向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

4.2改善教师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的教师素质的提升和结构优化刻不容缓,其中双师型教师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故高校中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要求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具有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倡“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促使教师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方法。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进行综合案例教学。

4.3建立“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机遇。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行,学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而职业资格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强化学生过硬的现代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使学生非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企业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4.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从课程体系看,独立学院首先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另外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4.5走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高校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推行政、校、行、企共同育人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对现在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其将理论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贾丽红,梁军.独立学院应着力“应用型创新”学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独立学院的性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西部独立学院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应紧扣市场脉搏,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金卡工程英文刊名:cardsworld年,卷(期):200913(12)分类号:g64关键词:西部地区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试论独立学院团组织对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是独立学院科研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激发青年教师做科研的兴趣;同时,还需建立相关设施平台和提供适当的科研机会,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实现条件;另外,还需提供相应的工作考核配套措施,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能力的培养中,以达到培养其科研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与职业学院的技能教学型相比,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开展科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一线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对培养的学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即围绕教学这个核心来开展。但“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动力,同时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革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科研活动凝练和升华知识,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高屋建瓴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业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学生质量与教学密切相关,而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教学活动得到促进,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师主力军的广大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也不容乐观,他们做科研的兴趣低,积极性差;再加上在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科研能力不足,以及学院的重教轻研的政策导向,导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项目非常少,科研能力低下,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在科研上有影响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既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和时间不足。

独立学院的领导通常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甚至认为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致使教学安排占用了极大的比重,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就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而言,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70%以上。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2.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3.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且科研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好书,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搞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仅满足于现状,因而其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实质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研素质的不足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2.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的劣势,存在着对科研过程不够熟悉、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等情况,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的组织学术讲座,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与名师座谈研讨,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和考察等方式开阔其眼界,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为青年教师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科研经验,激发其科研潜力。

3.组建科研团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以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引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成员的科研潜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带动独立学院教学与就业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科研团队的组建,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团队合作对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很有益的。

4.制定相关的科研倾斜政策,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把关项目申请书,合理预算经费,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协调设备的使用及提供适当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三是设立院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自筹经费,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基金,鼓励以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系列课题申报,锻炼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

5.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为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因此,青年教师应利用高校的图书馆等学术资源优势,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创造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总之,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独立学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独立学院培养出强能力、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相应对策,并为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