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热门21篇)

时间:2023-12-02 20:45:11 作者:字海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能力,以便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希望能编写一份高效的五年级教案吗?不妨看看这些经典范文,或许能给您一些灵感。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预计教学时间:3节。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3.27×0.1=0.02×6=3.6+2.2=7.2×0.5×4=。

1.06×0.03=4-3.27=5.6×0.5=0.25×125×4=。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妈妈买5千克鸡蛋花了25元,每千克鸡蛋多少元?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引入例1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

(2)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可以把千米转化为米,然后再除,除得的商再转化为千米。

注意:商的小数学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习例2,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算理、算法。

(1)独立尝试,整数部分为什么要商0?

(2)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反馈交流。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

3、教学例3:

讨论: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怎么办?

【小结】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列竖式计算。

25.2÷6=34.5÷15=7.83÷9=4.08÷8=。

0.54÷6=6.3÷14=72÷15=14.21÷7=。

2.比一比,算一算。

42÷3=91÷14=。

4.2÷3=9.1÷14=。

3、书p19第2题。

4、书p19第3题。

【提高练习】。

5.书p19第6题。

6.书p20第8题。

7、书p20第7题。

【拓展练习】。

8.书p20第9题。

9.书p20第10题。

10、书p20第11题。

(四)全课总结。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43.5÷2918.9÷27=1.35÷15=。

2一块周长为2.6米的正方形玻璃的边长是多少米?

课后反思: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李文涛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第二单元练习六

双基目标:

1.能学着教材中的方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姓。

2.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

3.朗读背诵歌谣《九九歌》。

思维发展目标:

本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教学重难点】写字训练、读背训练、学习字词句、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一题至第三题。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2)指名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解。

(1)这首儿歌里都讲了哪些姓?

(2)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相近?

(3)这些姓有的音相同,有的相近,就容易混淆,用什么方法来区分?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

(2)分角色读。

(3)分组读。

(4)男女生一问一答。

5、拓展练习。

(1)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2)你还知道哪些姓也可以这样回答。

(3)如果有的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6、实践。

(1)投影:打出全班小朋友的姓名。请学生认一认,并学着点名。

(2)把全班作业按组分好,每组选一个同学来发本组作业本,看谁发得又快又对。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3、指导书写。

(1)观察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出书写要领。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图意。

2、简介《九九歌》。

3、教师范读儿歌。

4、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儿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5、指名读儿歌。

6、指导读好停顿。

7、理解。

8、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集体背。

(4)边表演边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故事主要人物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二遍:要求学生听清楚小猫是怎样钓鱼的?

第三遍:听完后,大概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板书故事提纲。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讲给邻居的孩子听。

作业完成书各项练习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二:通分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1-4题。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方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口算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今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独立完成78页上第1题并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讨论:

想一想,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几类?(加法和减法)。

按照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加法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减法呢?

在口算时,比较难的哪几道题?(引导学生关注进位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

3、说算法:

39+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的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36+7,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65-7,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呢?

(二)、教学效果测评。

1、听算: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判断:

54-6=58(  )   76+6=72(  )。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出错、少出错呢?

3、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学生用手势判别。

4、 练习十四的第2题。

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学生口算各题的结果。

(2)引导学生把口算的结果与另一个数比较。

(3)填上“〈”、“〉”和“=”。练习十四的第4题。

十、课后小结:

《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

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组长组员。

调查途径。

调查内容艺术形式。

艺术品。

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设计意图:展现各种艺术方式或艺术品,创设交际氛围。)。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学建议:这是口语交际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做好分组调控,指导个别组的成员交流,注意体现对艺术的崇敬和欣赏,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设计意图: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介绍发生故事和亲身感受,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艺术加工制作和鉴赏融合,交流不同的体验感受。)。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设计意图:选材重点从学艺、艺术品鉴赏、艺术欣赏这几方面选择,要让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样能更好表达感受。)。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好词佳句。)。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设计意图:修改时可采用同桌修改,便于更好交流。)。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教学思考】。

教学时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有说话的材料,交流时注意要激发交流的欲望,特别要联系生活,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课题二:通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威尼斯的小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保姆祷告哗笑船艄船舱纵横交叉操纵自如威尼斯手忙脚乱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多媒体课件,了解威尼斯的风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第一组哗笑保姆祷告谁来读应注意什么?

第二组小艇船艄船舱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组纵横交叉操纵自如威尼斯手忙脚乱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理解词语时应联系上下文,如“纵横交叉”先根据字面意思说再把它放入课文中来理解。出示“操纵自如”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发现和“手忙脚乱”是反义词。

2、初识威尼斯(ppt威尼斯风光)。

师:威尼斯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蜿蜒的河道,流动的碧波,使它就像漂泊在碧波上的烂漫的动画。它有117条水道,靠400多座各式各样的桥连接起来。这些水道就像一条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在水面上。

3、初读课文。

师:威尼斯漂亮吗?赶快放声朗读课文,看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读课文)。

4读后汇报。

生: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找有关的句子理解小艇的重要性。板书:重要。

生:样子奇特,船夫驾驶技术好,和威尼斯关系密切。

教师相机板书:作用、样子、技术、关系。

师:同学们读书真用心,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落实目标。

1、学习小艇的特点。

师:小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描写小艇样子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小艇的词语。(学生汇报)。

师;(ppt出示句子)我们读一读。作者已经写出了小艇的特点奇特,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的呢?生:用了三个比喻。体会比喻的好处(具体生动特点鲜明)。

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艇写得这么好?

生: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不看课本,说说小艇的特点。(ppt出示提示)。

2、学习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艇的样子多奇特啊!(ppt出示)坐在里面有说不完的情趣,这都归功于谁?找出有关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个词概括()。

指导:我们应学会提取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如:由(操纵自如)我想到了(船夫驾驶小艇非常熟练的情景),不由得赞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引导学生用上述方法抓住“速度极快、平稳、急转弯”等词语描述。

指导朗读:读出对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敬佩之情。

3、学习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

小艇作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不仅载着游客观光旅游,它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默读第5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练习。

(ppt出示表格)。

学生读课文,讨论,汇报。

师:小艇和威尼斯的关系多密切呀!难道仅仅是这些人需要小艇吗?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人需要小艇去干什么。(学生汇报)。

是呀,白天的威尼斯因为有了小艇才冲满了活力,想不想看一下威尼斯的夜景?(出示夜景图)。

讨论交流后指导朗读。

指名配乐朗读。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我们中国也有一座水上城市,水乡城市--苏州(出示图片)学生欣赏。(感受祖国的美丽风光)。

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同学们旅行结束了你们有何收获?(学生交流)。

2作业:抄写文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31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的盗取体内或,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从而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和勇敢,以及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进入主题。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造福,初步感受形象。

1、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做了什么事情?(勇取火种)教师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告诉我们“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的?

3、学生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5、抓住“生”、“无边”、“一个又一个”理解并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多种方式朗读)。

6、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痛苦,理解伟大。

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希望和温暖,却为他自己带来了--(痛苦)。

1、课文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

2、自由读六、七、八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痛苦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1)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死死”、“既晻曇矔晻”、“风吹雨淋”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2)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他怎么说的?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3)抓住第七自然段的“凶恶”、“尖利”、“肝脏”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朗读。

(4)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指导朗读。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谈依然坚定的说--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5)抓住第八自然段的关键语句体会朗读。想象“许多年”是多少年,并带入语句中去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学生朗读。

5、小练笔:。

(1)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用你们的笔去诉说吧。学生写话。

(2)全班交流。

6、交流体会,深化主题。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个真正的英雄。

四、总结全文。

齐读第九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再收集希腊神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勇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正义、善良、勇敢、无畏。

重获自由。

《威尼斯的小艇》

先来找一找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小艇的?它们分别是:(学生答,师板书:样子、技术、作用)师边写边说: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的呢?师:现在我们就把课文美美得读一读。

【小艇的样子奇特】。

师: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生汇报句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下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航舟。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用田沟里的水蛇。

师引导: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小艇分别比作(生答)。

这3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请到句子中找一找。

生:第一句: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师:小艇有多长?(二三十英尺长)也就是6-9米,好长的小艇。再看第二句。

生: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师:请看新月(师点击)多美啊!小艇就有这么美(师点击小艇的外形)。谁来说第三句?

生:把小艇比作小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师:马克﹒吐温观察细致,描写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加上比喻的巧用,把小艇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小艇的样子表现出来?(抽生读),谁来评价一下?师: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建议,把表示特点的词重读,就可以了。(生齐读)。

师:通过朗读,小艇的样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

师指导背诵: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住样子奇特的小艇呢?

师引导:拿起画笔把它--(画下来),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下来)。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建议,把表示特点的词重读,就可以了。(生齐读)。

师:通过朗读,小艇的样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

【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师过渡:造型别致的小艇,人坐在里面舒服极了,还别有一番情趣呢!但千万别忘了驾驶小艇的船夫,别忘了他们的驾驶技术。你觉得船夫的驾船技术怎么样?(生答,师板书:好)。

师:你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能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的?读给大家听听,齐读。

师引导:这几句话从几个方面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自信的孩子赶快举起手来。大家都觉得不好说是吧,不要紧,老师给你一点儿提示:在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他(生接读)。

在拥挤的情况下,他能(生接读),在遇到极窄的地方的情况,他能(生接读)。

师:在这种情况下,船夫都能速度很快的,熟练地驾驶小船,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语能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谁来找一找?(操纵自如)。

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得心应手)。

师:这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找近义词。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理解它。

师:说说你的理解,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呢?(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师: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觉,间接地写出了船的速度之快,般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师朗诵,想画面(第四自然段):多好的驾驭技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船夫驾船的精彩场面,去寻找那飞一样的感觉。

三.【小艇的作用】。

师: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看来,游人观光是缺不了--(生接)快看,小艇上还有哪些人,他们干什么去?(师出示表格,抽生填表)。

提示:谁乘小艇,干什么?

师:年轻妇女们谈笑风生,她们可能去干什么?请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哪些人乘着小艇干什么去?

师:看来,无论白天、夜晚,无论生活与工作,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威尼斯人都离不开小艇。

生: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威尼斯的静。

师:把威尼斯人格化了,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还有没有更精彩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师引导:热闹非凡的威尼斯这会儿连哗笑和告别声都能听见,让我们感到这夜非常--静。

师:作者虽然写的是声音,但却显出这夜的宁静,写得多妙啊!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师:轻轻的“摇晃”,让我们感到威尼斯之夜是怎样一种美?(静态的美)。

师: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师:你看,作者通过拟人写静,通过动态、声音反衬静,而这静则更让我们感受到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密切)。

师:这就充分地说明小艇的作用怎么样?(大),作者的描绘多精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静态美吧!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谈话: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带来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事来无穷的魅力,人歇船停,人醒船动,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难怪作者开头就发出这样的感叹。请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是呀,小艇已经成为了威尼斯--生答(师板书:主要交通工具),成了威尼斯一道主要的风景线。

师结束语:朋友们,美的课文能给我们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美的何止一个威尼斯。

1、小练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特点,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板书设计:

样子技术作用。

(奇)(好)(大)。

课题一:约分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1)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1)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1)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2)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题一:约分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后记: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了解小艇的特点与船夫的驾驶技术,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人物的活动同景物、风景结合起来描写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平时出门,一般坐什么方便快捷?

2、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城市,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是小艇。

3、书写“艇”。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说说自己对威尼斯的了解。

2、老师也査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请同学们继续把课文读完,边读边思考,围绕着小艇,作者写了威尼斯的哪些画面?

3、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新词学得怎么样?(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四、再读课文,探究情趣。

1、课文中有一段描写马克.吐温坐进小艇的感受,快速浏览,找出这段文字。

2、谁能很有味道的读读这段话?理解“情趣”。

3、再来看看这两组词,在马克.吐温的眼里“情调”和“趣味”具体指威尼斯的什么呢?

4、如果你此刻坐在船舱里,你的心情怎样?

5、探究船夫驾驶技术好的画面。

哪个地方的描写让你感受到船夫的技术好?

五、小练笔。

如果此刻你正跟随着马克吐温先生坐在小艇上,你会发看见什么呢,发挥想象,把你看到的画面写写。

六、板书设计。

情趣。

船夫技术好。

乘客谈笑欢。

沉沉入睡。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元宵节的民俗常识。针对本课文章较长,所涉及的内容离孩子的现实生活较远的特点,在课前我便让学生们熟读课文,并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也将许多孩子们不常见的民俗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孩子们展示出来,并查阅了大量关于民俗方面的资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孩子们确实被精美的图片以及一些关于民俗的小故事所吸引,并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他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如:花灯、吹糖人……等更是爱说爱听。

本文虽为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比如,对比,详略得当,按时间顺序等,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

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说自己感兴趣的风俗活动,而是按照我事先制定好的思路让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去以此列举,这是课堂过于被动,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兴趣,另外,没有注意到课堂中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后并不认为故乡的元宵是静悄悄的而是热闹的,事后我认真的想了这个问题,这的确是孩子们真实的应该生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元宵不热闹,而我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总之,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杯香浓的热茶,也许刚刚品尝会觉得其中有很多的苦涩,但细细品来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1.写“元宵”二个字,想开去。

2.喜欢元宵节吗?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元宵节的情景。

3.今天学习一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文章。板书“故乡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

三、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四、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五、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学习内容:九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4课主要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语言流畅、优美,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以及搜集资料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所任教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多数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品词赏句;学生初步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知识,但不熟练;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说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描述。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通过看图、读文、品词赏句,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通过自主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6、通过角色扮演课外延伸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发展。

学习任务: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理解课文、品味语句,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课后提交研究性合作作品,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并从大量三峡网络资源中,了解三峡的风光、历史、地理、水利、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

本课教学选择网络教学的环境基础,选择web教室。这种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的特征。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相关资源虚拟成“三峡之旅”,并发布在校园网上http://jinniuyixiao126com或邮件:e-mail:jinniuyixiao@。“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包含了语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相关学科知识,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

四、说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选择支架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学习,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先确定角色,再从不同侧面进入课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多种情景,学生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机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的任意一种情景中去学习。

2、协作学习设计。

本节课采用竞争、伙伴、角色扮演三种方式组织协作学习。

竞争学习。本课中指邻近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进行对课文“早晨”、“中午”、“下午”、“夜”四部分内容学习。采取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在线作业--小组汇报形式组织竞争学习。

伙伴学习。邻近同学结成伙伴品味词句,讨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交流互动。

角色扮演。学生自主选择课外研究主题,扮演作家、画家、地理学家、摄影师、水利专家等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三峡,学生可以根据扮演角色分组研究,并游览“三峡之旅”或上英特网,查询有用资料,课后形成作品,网上提交作业。

3、教师指导性活动设计。

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导航者、指导者、设计者、辅导者作用。

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由于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教师根据本课学习主题,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并组建成“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供学生上课和课后研究学习利用。

教师是情景观察的指导者。教师通过交待本课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观察要求,如在课文学习中的配图、品词赏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察结果评论。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课文学习主题,课后研究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不同的学习问题,引导作更深入的讨论。

教师是协作活动的辅导者。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适时地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协作过程,达到协作学习目的。

五、说学习评价。

网络教学学习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本课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设计,有堂上提问,学生自主网上测试以及合作完成作品几块进行学习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

一、导入: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三峡,是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颗明珠,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网络欣赏图片、音乐,跟随教师语言,激发学习兴趣。网络图片、背景音乐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资源。

二、网络呈现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之“学习目标”。

三、呈现“课文学习”之“配乐朗读”,与生齐读。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三峡之旅”之“配乐朗读”。

四、指导学生完成“在线题目”

1、浏览课文,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学互读开头和最后一段,共同完成第二题。

3、认真读喜欢的部分,协作完成第三题。自主学习、分组竞争协作学习课文,完成“在线题目”

1、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桌讨论共同完成第二题。

3、小组协作完成第三题。“三峡之旅”之“在线测试”。

五、组织引导学生评词赏句,指导分组学习。

1、指导分组学习。

2、组织小组交流汇报。

3、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学习交流汇报,自主选图配文,赏析词句。

1、小组交流,勾画优美词句。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自选图,用语言描绘。“三峡之旅”之“配图赏文”。

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合作,进行研究学习。

1、指导学生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大胆扮演角色。

3、组织分组讨论方案。

4、引导浏览网页。

5、网络批改作业。确定扮演角色,小组讨论,上网浏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1、自由读研究题目。

2、确定扮演角色,汇报研究方向。

3、小组讨论研究方案,并提交方案。

4、小组浏览网页,记录资料。

5、提交研究作品。“三峡之旅”之“三峡论坛”以及internet“三峡人家”,电子邮件提交作品。

七、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上网查询资料,同学们了解了许多三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自主探究、上网查询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才干,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课外小组完成研究作品,并提交。

e-mail:jinniuyixiao@。

3、板书设计。

14*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峡谷宁静而神秘。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1、教材分析。

《草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先讲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见到草原美景高兴、愉快的心情,接着一行人受到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最后在夕阳西下时依依惜别。课文赞美了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本单元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是最能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课文,即描绘了草原美景,又表达了作者爱草原美景、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中重点课文。

2、编者意图。

编者编排这节课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插图,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悟到祖国美景与蒙古族人民心灵美,进而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中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在品读课文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言,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是感知、理解、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加强阅读实践。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要求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文本进而让学生感知、理解、感悟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本学习字词、交流感悟理解文本,感受并体会文本中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感悟到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阅读中,结合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按序观察、感知、想象画面场面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联想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以及夕阳西下依依惜别时的场景。

4、教学目标。

依据编者意图、教材内容、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程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精读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联系上下文本,互动学习字词在文本中的意义。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中语言向大家介绍草原美景和民族风情。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6、教具。

﹙1﹚、草原美景图片﹙幻灯片﹚。

﹙2﹚、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景图片﹙幻灯片﹚。

﹙3﹚、夕阳西下蒙汉人民依依惜别场景图片﹙幻灯片﹚。

二、说教法。

1、阅读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中感知、理解、感悟草原优美的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场景,激发学生爱草原、爱祖国的感情。

2、观察图片法。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在观察中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说学法。

1、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学习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而感悟进而互动交流出对草原美景的喜爱,激发学生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观察互动学习法。

学生通过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美景、场景图片,互动感知并欣赏草原美景,产生对草原、少数民族、祖国的热爱之情。

1、歌曲导入。

2、初读课文,交流感知。

﹙1﹚、集体初读课文感知。

﹙2﹚、分小组读文感知。

﹙3﹚、抽个别学生读文感知。

﹙4﹚、交流感知。﹙师播放幻灯片﹚。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同学们精彩的阅读中,到美丽的草原上游览一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欣赏到的美景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草原真美呀!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还有美丽的羊群、马群、牛群。

生2、我爱草原,草原的景象使人惊叹、舒服,想唱歌,又想低吟小诗。

生3、我更爱草原上的人民,因为他们热情好客。

生4、…。

3、再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本交流感悟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好像都到了草原一样。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没有理解的词语说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联系上下文来共同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分小组阅读、互动感悟、交流词语的理解,老师巡回指导,师再放幻灯片。

生互动交流:一碧千里、勾勒、翠色欲流、喻晖、群马疾驰、襟票代舞、静寂、羞涩、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师加以指导。

4,有感情地阅读文本,结合幻灯片用心感悟草原美丽的景象。即学习文本第一自然段。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第一自然段,用心感悟草原美丽的景象。

﹙2﹚、读后互动交流:

生1、草原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人心情愉快。

生2、天底下一碧千里,平地和小丘是绿的,羊群像绿毯上的大白花。

生3、草原上的小丘像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4、草原上的景象使人惊叹、舒服,连骏马和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回味草原乐趣。

师小结。

5、课时小结。

6、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草原的美丽景象。

7、板书设计。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平地绿。

小丘绿。

草原天底一碧千里。

羊群像大白花。

小丘像中国画。

惊叹舒服。

感受愿久立四望。

低吟小诗。

骏马大牛回味乐趣。

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二)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要求说出算理。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本上。)。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00页练习二十一,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大绿景美(静态)。

热情迎客(动态)。

款待好客人情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

二、检查预习。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徒生作品的语言美。

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情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们讲述了在合家欢乐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小女孩儿的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来继续探索小女孩儿内心深处的感受。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播放纯音乐配音伴读)。

(二)引出“幸福”

(一位同学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

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

(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诸多疑问)。

教师总结:所以,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的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

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小女孩获得的幸福是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来,读给我们听。(这一处,学生谈到哪里,就讨论朗读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顺序。)。

二、品读重点词句,汇报交流感受,解读小女孩儿的“幸福”

(一)温暖(第一次憧憬)。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

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配上大火炉的图片)交流西方家居火炉的摆设。

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多么温暖。

多么明亮”照应后面的“多么舒服”。(板书:温暖)。

多美的对称语言。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

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二)满足(第二次憧憬)。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

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配上插图)。

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

了香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么饥饿,可烤鹅是主动走上来的。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

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并板书“满足”。)。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配上插图)。

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其他学生送祝福,扮演小女孩的女同学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女孩儿在听到祝福的话语后感受到的片刻心灵上的满足。(板书:安宁)。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

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板书:慈爱)。

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心情,朗读课文)。

(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

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当时情境宁静而感人。)。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

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配上插图)。

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

三、梳理“幸福”

故事又结束了。现在再回顾一下课文,然后回过头来再看题目中的“小”。通过朗读讨论,原来小中还包蕴着这些我们读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见的“大”(出示刚才学生朗读过的那五次“幻想”的内容)——大大的火炉、大大的圣诞树、大大的烤鹅,还有高大的奶奶。

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大”的阅读中,批注出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大”——无限的温暖,无比的满足,永久的安宁,永远的慈爱和永恒的快乐。(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板书的梳理,从而又回扣整体。)。

四、“幸福”来源。

(1)什么让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是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也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

(2)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发现了课文的内在结构,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并获得一次次升华。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的批注中,我们竟然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生:(沉默,思考。)。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

联系学生自身感受,来反思小女孩的渴望,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学生动笔,之后汇报。)。

这含在字里行间的是一个“忍”啊。如果说“隐”是埋藏是一种隐含,原来埋藏在心的是一颗“隐忍”之心。(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去了。小女孩飞到的是什么地方呢?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让学生在课文中补充上这句话)简单交流西方信仰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联系学生查阅的有关西方信仰的信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