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范文(21篇)

时间:2023-12-04 18:23:18 作者:GZ才子

教案编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供您参考借鉴。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要求:

1.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景色,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威尼斯”“小艇”“交叉”“耸立”“桥梁”“静寂”“操纵自如”。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重要标志,今天,老师带领去领略那独特的异国风光。(出示课件)法国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雄伟的天安门,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水上城市,有无数条水道和姿态各异的桥梁,因此具有“水城”和“百岛城”之美称。今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游览威尼斯,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生:从外形上看,威尼斯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象独木舟。

生:船头向上翘起,象挂在天边的新月。(新月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啊?造型是多么美啊!)。

生;从行动上来看,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师:“轻快灵活”是什么意思呢?还可以用上那些词语?(轻巧灵活)。

师:从行动上来看,将小艇的轻快灵活写得栩栩如生。一下子写活了。

让我们真切得感受小艇的独特吧!(出示课件)看到这造型独特.行动轻快灵活的小艇,你们喜欢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读.画.背)。

作者写第一自然段,写得怎么样?(十分具体,同样是写小艇,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句,说明作者是按照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这些优点我们都可以借鉴,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中的。)。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重要标志,今天,老师带领去领略那独特的异国风光。(出示课件)法国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雄伟的天安门,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水上城市,有无数条水道和姿态各异的桥梁,因此具有“水城”和“百岛城”之美称。今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游览威尼斯,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生:从外形上看,威尼斯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象独木舟。

生:船头向上翘起,象挂在天边的新月。(新月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啊?造型是多么美啊!)。

生;从行动上来看,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师:“轻快灵活”是什么意思呢?还可以用上那些词语?(轻巧灵活)。

师:从行动上来看,将小艇的轻快灵活写得栩栩如生。一下子写活了。

让我们真切得感受小艇的独特吧!(出示课件)看到这造型独特.行动轻快灵活的小艇,你们喜欢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读.画.背)。

作者写第一自然段,写得怎么样?(十分具体,同样是写小艇,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句,说明作者是按照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这些优点我们都可以借鉴,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中的。)当我们看到这造型美观.行动轻快灵活的小艇时,你最想干什么呢?(坐)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呢?(舒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用上关联词语把坐上小庭的感受连起来讲述一下。

生:用上“既又”

生:还可以用上“不但还”

乘船是多么舒适自在啊!让我们把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读出来好吗?(先自由读,男女生分组读。

小艇的是奇特,坐在里面是那么舒适自在,充满情趣,这都是离不来船夫的驾驶技术。作者是怎样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的呢?(边读边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

生: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生:从“操纵自如”可以看出来,“管,总,挤,穿.而且.飞”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好。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领略那船夫熟练的驾驶技术吧!

小组合作学习,同桌的同学用自己的手来感受一下船夫的驾驶技术。

小艇与威尼斯人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

自由读5.6自然段,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要求。

1.填表格。

2.2.想象:还有哪些人乘着小艇去干什么?

3.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让学生展示成果。

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威尼斯城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城那么优美,宁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范读,让学生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美在哪儿?

生:“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很精彩。

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十分生动。

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作者用上拟人?

生:沉沉入睡了。

师: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啊!而且点出了威尼斯城的夜晚具有怎样的美?

生:宁静。

师:“摇晃”让我们感觉威尼斯城的夜晚有怎样的美?(摇晃)是动,怎么会有宁静的美呢?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现月亮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晃呢?(水面很静的时候)说得好,上文哪个词语点出了水面静呢?(沉积)我们读书时,不能只盯着一个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你看,作者通过拟人来写静,通过动态.声音来反衬静。而静又突出了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很密切,说明小艇在威尼斯城的作用很大。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点。

夜深了,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醒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起来。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啊!多么令人难忘的威尼斯小艇啊!下节课,我们向威尼斯城的小朋友介绍我们的中国号称“东方威尼斯”的苏州。好吗?下课!

作者邮箱:379091725@。

普罗米修斯

31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的盗取体内或,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从而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和勇敢,以及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进入主题。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造福,初步感受形象。

1、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做了什么事情?(勇取火种)教师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告诉我们“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的?

3、学生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5、抓住“生”、“无边”、“一个又一个”理解并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多种方式朗读)。

6、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痛苦,理解伟大。

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希望和温暖,却为他自己带来了--(痛苦)。

1、课文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

2、自由读六、七、八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痛苦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1)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死死”、“既晻曇矔晻”、“风吹雨淋”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2)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他怎么说的?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3)抓住第七自然段的“凶恶”、“尖利”、“肝脏”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朗读。

(4)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指导朗读。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谈依然坚定的说--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5)抓住第八自然段的关键语句体会朗读。想象“许多年”是多少年,并带入语句中去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学生朗读。

5、小练笔:。

(1)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用你们的笔去诉说吧。学生写话。

(2)全班交流。

6、交流体会,深化主题。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个真正的英雄。

四、总结全文。

齐读第九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再收集希腊神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勇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正义、善良、勇敢、无畏。

重获自由。

解决问题二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    )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   )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                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威尼斯的小艇》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小艇的特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激趣:

2.生交流课外查到的有关威尼斯这个城市的资料。

3.录相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及小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名胜。

4.学生述说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

5.作者为什么只选小艇写?带问题大声试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讨论:小艇为什么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的三大重点。

三.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1、仿说句子,理解运用。

a.体会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的独到之处。

b.仿说句子:用课文中句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与小艇有关系。(播放课件)。

(师板书:作用大)。

2、赏词析句,感知特点。

a.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小艇的样子。

b.句子比较: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师板书:样子奇特)。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不同的特点,并作出恰当的比喻将小艇描写得很精彩。]。

c.完成下面的两道练习题(播放课件)。

例:1.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

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

d.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e.(出示小艇模型)学生边看模型演示,边试背第二自然段。

3.听中想象,读中内化。

a.指名朗读,要求通过语调、声音的变化,表现一种感情。其余同学注意听(学生朗读、想像)。

b.汇报交流,听他读你看见了什么?

c.生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4、以动悟静,深层拓展。

a.播放威尼斯的夜景。(出示课件)谁来说说?

b.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c.理解:

以声托静。

“小艇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声音。”

以影衬静。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d.师小结: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威尼斯的静,通过一些动态、声音的描写来反衬威尼斯夜晚的宁静,更突出了小艇与威尼斯城的关系--(密切),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e.你最爱读哪几句?带上感情在组内试读。

f.指导感情朗读,引导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总结课文,迁移训练点。

1.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你的感受。看谁说得最好!

2.总结:的确,美的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个威尼斯。意大利有个威尼斯,泰国有个威尼斯,我们中国也有个威尼斯,它就是我国的苏州。让我们课后去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方法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这些景点。(播放课件)。

四.课外作业: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方法,从下面任选一个景点向你的朋友做介绍。

东方威尼斯--中国的苏州。

亚洲威尼斯--泰国的曼谷。

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

板书设计:

威外观长、窄、深、翘。

尼样子独特。

斯内部舒适、情趣。

的船夫技术高超操纵自如。

小城。

艇作用大关系密切。

课题一:约分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1)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1)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1)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2)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红树林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互相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第二单元练习六

3、读课文第2~7自然段,找到“鲸不是鱼”的依据。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读课文,从第2、5、7自然段中找依据。

二、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1、鲸是怎样进化的?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你发现鲸的进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3~7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第3~7自然段,提取重点内容填表。

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鲸。

()鲸。

说明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小组同学交流体会。

2、汇报交流。

(1)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填写表格。

(2)师生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判断“须鲸吃虾和小鱼”对吗?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读须鲸、齿鲸、虎鲸吃食的句子,其他学生体会它们吃食有什么不同。

c、指名学生上黑板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请一小组的学生表演鲸是怎样睡觉的。

e、说说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

3、自由读第3~7自然段,修改表格。

四、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才使我们对鲸由陌生到有所了解。

2、读写结合:为了让鲸能被更多的人认识,以“鲸的自述”为题,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写鲸的某一方面特点,注意尝试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3、学生写文,教师巡视指导。

4、几种交流,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形体特点大作比较。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须鲸齿鲸列数字。

9、鲸食物。

生活习性呼吸举例子。

睡觉。

生长打比方。

课题二:通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解方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

教学重点: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指要:

1.通过五指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间隔数、间距的含义。

2.通过老师用画线段的方法模拟种树情境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摆、数、画等方法,进一步明确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3.学习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课件一套学具9套自学提示卡一张。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1、教学“间隔”定义。

生:好。

师生问好。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动脑去思考:手与我们这堂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手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探讨。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

生:……。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

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a师:这里是哪里?

学校打算在100米的跑道上植树,来美化我们的学校。可不是随便种的哦,学校可是有要求的。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一边表示什么?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此环节要全方位理解题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师:题目都理解了,请大家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生动笔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

板书:100÷5=2020+1=21(棵)。

100÷5=2020+2=22(棵)。

100÷5=2020+1=21(棵)。

21x2=42棵。

师:学校可犯糊涂了,有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买多少棵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下吧。

请同学们利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到底该买多少棵树苗?

c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有目的的选取学生。

d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板演。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再次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那你们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生:……………。

三、应用规律检测目标。

1、师:现在我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先来看(出示千岛湖大桥)同学们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这里有植树问题吗?什么相当于植树的棵树?

师:出示题目千岛湖大桥全长1260米,桥的。

两边每隔30米装一座灯,(两端都装)一共装了几座灯?

生做题。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

老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摘星,看看你能摘到几颗星?

2、课件出示做操,插彩旗图片。

(1)师:这里有植树问题吗?什么相当于植树的棵树?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

同时多媒体出示提示。

(3)反馈多媒体点击出示题目。

在插彩旗这一题中,引导学生得出:棵树-1=间隔数。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提问每一步所求的表示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

4、拓展:一面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少时间敲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在接下来我们会学校一端栽,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题二:通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层层推进。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4、观察三个正方体。

板书:                 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二、仔细观察,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四、动手拼组,大胆想象。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总评: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课题一:约分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后记: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徒生作品的语言美。

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情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们讲述了在合家欢乐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小女孩儿的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来继续探索小女孩儿内心深处的感受。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播放纯音乐配音伴读)。

(二)引出“幸福”

(一位同学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

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

(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诸多疑问)。

教师总结:所以,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的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

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小女孩获得的幸福是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来,读给我们听。(这一处,学生谈到哪里,就讨论朗读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顺序。)。

二、品读重点词句,汇报交流感受,解读小女孩儿的“幸福”

(一)温暖(第一次憧憬)。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

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配上大火炉的图片)交流西方家居火炉的摆设。

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多么温暖。

多么明亮”照应后面的“多么舒服”。(板书:温暖)。

多美的对称语言。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

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二)满足(第二次憧憬)。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

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配上插图)。

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

了香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么饥饿,可烤鹅是主动走上来的。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

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并板书“满足”。)。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配上插图)。

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其他学生送祝福,扮演小女孩的女同学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女孩儿在听到祝福的话语后感受到的片刻心灵上的满足。(板书:安宁)。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

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板书:慈爱)。

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心情,朗读课文)。

(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

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当时情境宁静而感人。)。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

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配上插图)。

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

三、梳理“幸福”

故事又结束了。现在再回顾一下课文,然后回过头来再看题目中的“小”。通过朗读讨论,原来小中还包蕴着这些我们读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见的“大”(出示刚才学生朗读过的那五次“幻想”的内容)——大大的火炉、大大的圣诞树、大大的烤鹅,还有高大的奶奶。

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大”的阅读中,批注出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大”——无限的温暖,无比的满足,永久的安宁,永远的慈爱和永恒的快乐。(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板书的梳理,从而又回扣整体。)。

四、“幸福”来源。

(1)什么让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是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也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

(2)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发现了课文的内在结构,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并获得一次次升华。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的批注中,我们竟然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生:(沉默,思考。)。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

联系学生自身感受,来反思小女孩的渴望,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学生动笔,之后汇报。)。

这含在字里行间的是一个“忍”啊。如果说“隐”是埋藏是一种隐含,原来埋藏在心的是一颗“隐忍”之心。(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去了。小女孩飞到的是什么地方呢?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让学生在课文中补充上这句话)简单交流西方信仰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联系学生查阅的有关西方信仰的信息。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元宵节的民俗常识。针对本课文章较长,所涉及的内容离孩子的现实生活较远的特点,在课前我便让学生们熟读课文,并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也将许多孩子们不常见的民俗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孩子们展示出来,并查阅了大量关于民俗方面的资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孩子们确实被精美的图片以及一些关于民俗的小故事所吸引,并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他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如:花灯、吹糖人……等更是爱说爱听。

本文虽为散文,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比如,对比,详略得当,按时间顺序等,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

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说自己感兴趣的风俗活动,而是按照我事先制定好的思路让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去以此列举,这是课堂过于被动,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兴趣,另外,没有注意到课堂中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后并不认为故乡的元宵是静悄悄的而是热闹的,事后我认真的想了这个问题,这的确是孩子们真实的应该生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元宵不热闹,而我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总之,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杯香浓的热茶,也许刚刚品尝会觉得其中有很多的苦涩,但细细品来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二)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要求说出算理。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本上。)。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00页练习二十一,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1.写“元宵”二个字,想开去。

2.喜欢元宵节吗?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元宵节的情景。

3.今天学习一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文章。板书“故乡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

三、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四、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五、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引导探索。

1、教学例3时,我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课本第93页的两行填空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行分数的共同点,并自己总结出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数既不同分母也不同分子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说出思路,这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我首先肯定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然后借助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5和4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做一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十八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粗浅的理解和预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1、教材分析。

《草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先讲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见到草原美景高兴、愉快的心情,接着一行人受到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最后在夕阳西下时依依惜别。课文赞美了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本单元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是最能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课文,即描绘了草原美景,又表达了作者爱草原美景、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中重点课文。

2、编者意图。

编者编排这节课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插图,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悟到祖国美景与蒙古族人民心灵美,进而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中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在品读课文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言,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是感知、理解、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加强阅读实践。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要求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文本进而让学生感知、理解、感悟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本学习字词、交流感悟理解文本,感受并体会文本中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感悟到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阅读中,结合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按序观察、感知、想象画面场面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联想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以及夕阳西下依依惜别时的场景。

4、教学目标。

依据编者意图、教材内容、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程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精读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联系上下文本,互动学习字词在文本中的意义。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中语言向大家介绍草原美景和民族风情。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6、教具。

﹙1﹚、草原美景图片﹙幻灯片﹚。

﹙2﹚、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景图片﹙幻灯片﹚。

﹙3﹚、夕阳西下蒙汉人民依依惜别场景图片﹙幻灯片﹚。

二、说教法。

1、阅读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中感知、理解、感悟草原优美的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场景,激发学生爱草原、爱祖国的感情。

2、观察图片法。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在观察中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说学法。

1、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学习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而感悟进而互动交流出对草原美景的喜爱,激发学生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观察互动学习法。

学生通过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美景、场景图片,互动感知并欣赏草原美景,产生对草原、少数民族、祖国的热爱之情。

1、歌曲导入。

2、初读课文,交流感知。

﹙1﹚、集体初读课文感知。

﹙2﹚、分小组读文感知。

﹙3﹚、抽个别学生读文感知。

﹙4﹚、交流感知。﹙师播放幻灯片﹚。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同学们精彩的阅读中,到美丽的草原上游览一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欣赏到的美景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草原真美呀!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还有美丽的羊群、马群、牛群。

生2、我爱草原,草原的景象使人惊叹、舒服,想唱歌,又想低吟小诗。

生3、我更爱草原上的人民,因为他们热情好客。

生4、…。

3、再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本交流感悟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好像都到了草原一样。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没有理解的词语说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联系上下文来共同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分小组阅读、互动感悟、交流词语的理解,老师巡回指导,师再放幻灯片。

生互动交流:一碧千里、勾勒、翠色欲流、喻晖、群马疾驰、襟票代舞、静寂、羞涩、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师加以指导。

4,有感情地阅读文本,结合幻灯片用心感悟草原美丽的景象。即学习文本第一自然段。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第一自然段,用心感悟草原美丽的景象。

﹙2﹚、读后互动交流:

生1、草原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人心情愉快。

生2、天底下一碧千里,平地和小丘是绿的,羊群像绿毯上的大白花。

生3、草原上的小丘像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4、草原上的景象使人惊叹、舒服,连骏马和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回味草原乐趣。

师小结。

5、课时小结。

6、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草原的美丽景象。

7、板书设计。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平地绿。

小丘绿。

草原天底一碧千里。

羊群像大白花。

小丘像中国画。

惊叹舒服。

感受愿久立四望。

低吟小诗。

骏马大牛回味乐趣。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大绿景美(静态)。

热情迎客(动态)。

款待好客人情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理解并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理解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请说出解答上面各题的依据是什么?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投影)。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指出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投影片)。

3和812和18。

15和1613和23。

25和4021和42。

5.分别说一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师: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后,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得到一个与原来分数相等的新分数。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二)学习新课。

1.最简分数与约分的意义。

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变为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学生试算,小组讨论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选择板书:(也可以让各小组代表板书。)。

教师:请再说一说第一步,第二步是怎样做的?(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板书:最简分数。)。

教师:请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投影片)。

教师:请两人一组,各举出5个最简分数。

做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说明: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叫约分?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约分的意义。

2.约分和一般书写格式。

教师:约分时,一般要连续地做除法口算,如果像上面例题那样写,比较繁,一般采用省略除数,直接写出商的形式来写。

教师边板书边介绍:

第一步,先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第二步,用6和15的公约数3再分别去除它们,分子商2,分母商。

教师:约分时,通常要把原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学生口答练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分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由上可见,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怎样做?(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

(3)练习(投影片)。

把下面各分数约数:

请同学用投影片写,选出全对且书写好的作标准评价,选出几份有错误的,请全班讨论错误原因,并纠正。

教师小结:什么是约分。约分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3?哪些有公约数5?(投影片)。

2.在下列分数中找出最简分数。(投影片)。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投影)。

5.把下面各分数约分。(投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最简分数?

2.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

3.作业:课本112页练习二十四,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所以约分的方法让学生试算,自己去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放在试算化简之后,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即分子分母为互质数,有充分的感知基础。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也要掌握好约分一般书写格式中省略除数的写法,所以本课设计时,在复习准备和巩固反馈中,都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板书设计。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