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2-20 10:58:27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反思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 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就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就不会用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提出问题引发生提出问题”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必须主动发现,必须在如此的思考和发现中快速搜索并生成应于自身所需解决的真实的问题意识。在备课和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来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有的同学就问“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吗?”。显然象这类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我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之中,剪半径是1cm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很熟悉,许多同学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是错误分析的,此时我告诉大家能否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折扣问题,生活中的缴费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5、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如在学习确定起跑线前,让学生亲自实践每一道的起跑点不同,使他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论文

创造思维思维方式乃人的思维活动的顶级具体方法,乃许多思维的统一合并得出的,乃最终造出创造力的必须。所以,鼓励刺激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乃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可惜,现在的中国在教书育人的观念上依旧还有着原本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想法,还有社会上的诸多职业在选择就职者时把学历看得很重,同时忽略了个人的能力,这直接导致学校的老师在教书育人时着重于“分数”,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思维与创新可有可无,只有分数高才是王道。而与此同时,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以及得到文凭,因此,就只是抓住死知识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而从不知变通。这样一来,就过早地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于创造的灵感以及兴奋给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一个个数字。所以,当孩子们面对一道更深层次的需要自己开动脑经活跃思维的题目时,孩子们就只能烦躁得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无法解答,更不懂得创新。另外,中国现如今的高中数学课本里放入了一些和高等数学相关的内容,孩子们仅仅碰到一点基础的定理,换言之,即只碰到高中数学的表面形式,但是对于数学原理的具体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未曾深入探讨了解。由此直接使得高中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未曾修建完成“媒介点”,导致孩子们对于那些概念定理存在着了解上的片面问题,以及理解上的错误认知,从而在面对高中数学的时候,存在着懈怠甚至于讨厌继续学习下去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底子并不一样,对于数学问题在认知理解当然也就不一样,由此使得孩子们有着在数学概念定理领会上的误差。这具体表现在当他们处理数学题目的时候,并不看重深究此数学题目里的暗含条件,把握不住题目里的明确条件;与此同时,孩子们面对某些题目的最终结果没有多个方向的理解分析与判断,没有对自我思维进程的掌握,由此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根据高中学生在高中数学研究时所遇到的诸多思维阻碍,老师要把确定学习“目的”当作重点,把孩子们的“兴趣”当做方法,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当做重要方法,慢慢地一步步解决孩子们脑海中的数学思维阻碍。要做到这样,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把那些和孩子们的周围事物的情况接近、且有一定趣味性的真实题目当做问题的基本材料,讲述题目的背景、目的以及要求,使得孩子们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以及特点,创建数学模型,进而把握有着特殊地位的基础数量关系,同时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数学概念、符号来表现事物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全部化成数学题目并处理问题。使得孩子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切领会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乃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的潜能,老师仍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鼓励孩子们利用其爱好与好奇心。归根结底,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间断地挖掘、理解以及处理问题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步骤。创造设计问题的情境乃在教科书上的死知识以及孩子们的思想两者相互之间增设某种不协调,从而让孩子们进入一个与题目相联系的情境里,刺激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好奇心”,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更加地积极主动。

二、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数学思想、思维、修养以及文化不仅仅是数学里更深一步概念里的基本要点,还是处理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于提高大家的素质上具特别作用,由此使得孩子们养成在纷繁的关系里考虑问题的好习惯。所以,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非但要使得孩子们得到某些新东西,还要让他们在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训时提高其思维能力,加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时要刻意地加入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和孩子们进行概括理解比如说,数学里许多基础方法不但是处理题目的基础方法,还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数学中的所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能够和数学特定知识的学习和利用相联系,变成数学知识传授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潜移默化中慢慢让孩子们形成数学创造素养,甚至跟随孩子们的成长延伸到其他地方。

三、发挥创造思维的潜能。

根据数学教学慢慢地加深层次,孩子们相关的知识一直累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修养以及数学文化慢慢地于此过程形成,于是就培养出了孩子们创造思维的潜力。使得孩子们在探索未知问题时,创造出新思想、发展出新理论、开设出新方法、确定新战略,提升其自信心。所以,老师处于数学教学时应该慢慢引导孩子们激发创造思维的能力。数学的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当教学时,提高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乃处理数学问题的有用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变式设置。在处理数学里的定理与问题时,做不一样的角度、层次、情形、背景的其他表现形式,指引孩子们由表面提供的条件作为出发点,想尽一切办法向多个方向加深理解。不要被既定的模式蒙蔽双眼,只求一个固定结果。

(二)变通。孩子们有阻碍时,老师要根据形势进行指引,让孩子们自己转换考虑方式,并找到另外的解决方法。

(三)培养孩子们的“奇异”设想能力。主要强调的是:。

1、“独”与“异”,创新特色,不拘于固定格局;

2、“突破”,勇敢打破固有格局,进行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品质,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与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了解,训练学生思维,检测掌握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互动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通过互动提问来生成。老师在课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重点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理解。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课程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加强交流,笔者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但是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学没有很好地进行提问教学。在课堂提问中老师提问方式过于死板,比如老师会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一下”“谁会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反感,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就不会主动回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假设回答错误,自尊心会受挫,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提问环节就很难主动回答问题,所以老师正确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老师对课堂提问存在差异,老师经常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没有对问题进行编制,提问过于直接不具有生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总结缺乏实质性、层次性。

二、实行有效提问策略的途径探讨。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提问战略进行有效提问,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感想敢问意识。

2.有效引导形成解决思路。

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愿意做深入的了解,说明学生不愿意自主解决问题,很少主动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而所谓的学习就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将教材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实际上根本不知道知识该怎么运用。这时候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提到“分米和毫米”的十进制转化等知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一根铅笔大概几厘米”“书本的长度大概是多少厘米”等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重视合作探讨和多种结题思维的训练。

3.创新型提问方式适时追问。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实行创新型提问,比如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加法结合律”中的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老师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部之间进行提问,同样的提问方式,通过自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针对学生的回答的偏差进行追问,让他们提升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的严谨性。

4.精心设计问题以少总多。

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重点,结合自身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重视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概括,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创建创新型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固。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提到的问题: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首先老师要明确思路,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然后除以原来的造林数,也可以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减去百分之百。老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这样的题型解题的注意点和方法总结。如此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另外,要重视联系实际、灵活处理的提问。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化,从易到难,逐渐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题目老师可以换种方式进行提问,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起到检查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因此,我们互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方法,重视与学生学情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突出精选精制问题,突出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生成提问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素文.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策略[j].教育观察,2014(13)。

[2]程训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14(3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对孩子们后续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是思考问题的前提,以下是作者结合平常教学中对孩子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 教学 培养 提问

提问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的动力。好奇心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时,他们便会想方设法的去寻求答案。只有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个有一个的问题,解决一个有一个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更加有效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以下是作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谈几点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创造出问题的意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什么积极大胆的提问,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认识圆”时,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圆形实物,比如铁环、硬币、杯子等,然后便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呢?你们看到的东西会跟接下来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呢?”这样一开课就让学生们转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从而使得教学轻松自然。在课程进展中,学什么边纷纷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什么是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的去探究新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积极主动踊跃的提问,教师们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提问的平台,给他们充分提问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给学生们创造提问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提问。在课中让学生们提问不但可以巩固前面的教学的知识,还能狗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防止学生们的学习脱节。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若一开始就让他们提问,也许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把面积的定义、面积的单位、各面积单位的关系(比如平方米、平方米厘米的换算)、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内容讲完后,然后再让学生们提问。此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接受。

3、让学生们在自学时提问。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学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再让其提问题,如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对新知识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认识时分”这一节课时,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时钟模型,熟悉时钟的基本内容,对“时钟”、“分钟”的关系有所了解。而在他们自学的同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们提问,从而让孩子们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知识。

4、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让学生们提问。不管那一节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课结束前进行总结,并让孩子们在此阶段提出问题,以便了解他们对该课内容的接受领悟程度,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们仍然存在的疑问,教学的空白地带,以便完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不断的向学生们传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会怎么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

1、通过示范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比如在计算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就例题特征、运算顺序、运算结果这三方面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以来,在连续的几节计算题的讲课中,学生们通过模仿提问而达到创造性的提问。

2、教会学生们掌握提问的适当时机。提问点有很多种,比如对知识的结构上可以提问,在重点难点上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关键点可以提问,在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内涵、概念、外延、拓展上可以提问。学生们的思维是无限发散的,他们的知识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后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没有太多的价值。因此如何让学生们正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让提问更有利于学习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引导的。但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提问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提问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表扬、鼓励学生们,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给与正面的评价,以此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他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的勇气,让其敢于提问。比如,有这么一道题“我们将桌子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给出了正确答案“五个角”。但是平常比较顽皮的学生就提出来了一个问题“那要看桌子原来有几个角?”虽然,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原有的教学思路有可能倍打断,但是说明这个学生们积极的在思考,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有道理,因此,应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充分的表扬。不但让这一个孩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还鼓励了其他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十分有利。

学生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提问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使学生的提问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

[1] 马玉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j]. 教育革新, 2008,(04) .

[2] 田玉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1) .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初步的感受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例如教学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式的一节中,教师先要仔细的分析教学内容,并要找出内容中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之上出示《孙子算经》中的一道比较有趣的问题“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望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将这样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特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一道实例中,它所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请问你是否能回答这道题呢?”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数学问题,能将学生很短的并很自然的引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能力。

2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便有效的提升自学水平。

例如在教师在教学二倍角公式的运用一章时,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已知函数为y=sin2x+2sinxcosx+3cos2x,求(1)函数的.最小周期;(2)函数的单调区间;(3)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所取得的x的集合。”接着,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经过详细的分析讨论之后,发现该题其实是在考查学生三角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通常在解答该题的时采用“先化解后求值”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点拨,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化解已知的条件,这样才能有效的解答后面的问题。最后,学生在解答完毕之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再一次向学生布置一道具有巩固性的探究题:“已知扇形aob的半径为1,其圆心角为60°,四边形qrps是扇形的一个内接矩形,如下图,那么点p在什么位置的时候,矩形qrps的面积是最大?并将最大值求出来。”给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该堂课所学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要领以提升探究的水平。

高中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点的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以及普遍性,教育教学要逐渐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本身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并领会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努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论文

自主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我们必须做到如新《纲要》所说的那样: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由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一、为幼儿营造自主发展的氛围。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氛围,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而快乐的游戏易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创设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前提。在我们的幼儿园里,随处可见为孩子们精心创设、量身定做的环境。瞧:美工角里有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完成的手工作品;科学室里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地探索科学奥秘;音乐角里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地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语言角里幼儿可以快乐地编制出动人的童话故事……在这些充满童趣、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得到一个尊重、温暖、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为了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懂得去相信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爱的快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自信心。和孩子交流是与其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幼儿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宽松、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我约束等良好品质。

二、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解读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新《纲要》中指出:“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我换了一种教育方法。我规定: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在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一定得事先征得他的同意。改善后的方法是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去解决问题,并学习交往。实施初,确实有一些幼儿仍不愿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可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样的话别人也不会把玩具给他们玩,于是幼儿们开始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了,他们会通过商量、请求、交换等方法来获得玩别人的玩具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的纠纷明显减少了,我也“轻松”了不少。

所以,我认为:在幼儿办错事或自己能处理事情时,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地加以引导,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舞台。

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这兴趣点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使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在自由的游戏和学习中获得自主性发展。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看到了秋天的落叶,有的拿起来吹,有的跟着落叶跑,有的则议论:叶子为什么会掉下来?它们是不是生病了?――于是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题为《奇妙的叶子》的亲子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兴趣特别高涨,有的幼儿会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叶子的有关问题,有的会带来各种叶子图片和好朋友交流分享。随着幼儿兴趣的不断深入生成了一些好玩有趣的活动,我引导幼儿进行了叶子贴画、叶子想象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2、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有效。”听说班级里的区域要重新布置,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围着老师问:老师你们准备把班级打扮成什么样呀?一时间许多孩子围着我们问个不停,大家见我们把材料放在桌上更是兴奋极了。“老师,让我来帮你吧!”“我也要!我也要!”不知谁提了一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是呀,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我们环境的布置呢?在以往的环境布置中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极少有让孩子参与的机会,更是轮不到孩子做主了。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是提倡尊重孩子、与幼儿共同成长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孩子们很快分成几组,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有的剪树叶,有的粘贴纸条,有的染颜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区域布置好了,在这种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3、通过幼儿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幼儿互补缺陷、学习借鉴、求新求异,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记得有一次我从办公室拿来一大叠报纸,本想用来垫桌子,可谁知班中一些调皮的小孩子乘我不注意时却玩了起来,有的拿了它折了一架飞机,有的卷起了纸棒,还有的甚至拿剪刀剪起了窗花……看到这些不起眼的报纸却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于是我在班中开展了《神奇的报纸》这个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想出了报纸的各种玩法。可见,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自由、健康、富有个性地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就要从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制订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提问,学会提问。

关键词:自主提问;敢问;乐问;会问。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而积极的思维,自主地提出问题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一味讲解与灌输,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与权利,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

(一)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

一是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单向地传给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经典与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二是教材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传统教学中视教材为权威,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记,教师不鼓励也绝不允许学生有与不同教材与教师的观点与见解。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使得原本就薄弱的问题意识倍受压抑,而更加不敢提出问题。

(二)处于完全被动状态之中,不能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属品,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根本就没有自主发言与提问的时间与机会。

(三)没有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不会提问。

许多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是与非的判断型题目,有些问题甚至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是错误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并不能将独特的想法准确而科学的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思考与探索的价值,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低效的。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问为什么,但是学生自主而积极的提问是建立在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提问,就必须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顾虑,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一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学生的一切行为,包括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学习需求,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二是摆正教材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新课标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带着重教材走进学生。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更要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提问,有机会提问,拥有自主提问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改变教师独揽大权的局面,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剪切出任意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主动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做过多的干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各小组学生都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与探究,可以总结出多种求解的方法,自然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让学生会学。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才能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扶放有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逐渐摆脱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运用来设计与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而被动地死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知识,长技能,学会自主提问。

参考文献:

[1]邹启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小学,2014(4).

[2]焦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妈妈有8元钱,买苹果用去7元,还剩多少元钱?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5个同学做了30个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爸爸昨天拿12元钱给我买了3辆小汽车玩具,你猜一猜每一辆小汽车用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 “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嘲笑或批评,而应刺激、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计算2.5÷3时,得出的结果是:商0.8余1。学生都笑起来了,我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让他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此题错在什么地方,纷纷发言:余下的不是“1”,而是“0.1”。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该学生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收集条件和问题

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9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4.正确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进行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首先,语言要生动,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运用学具,作出线条优美,表意明确,对照鲜明的图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数学知识。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练习本上的两条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供火车在道上行驶的两根铁轨等。在些基础上,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向两旁无限永不相交。

二、重视推理教学,树立发展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它要符合一定的推理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解析简单方程时,要使学生知道,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反复地从中寻求已知条件,有的是显性的,一般是隐性的,然后根据推理公式要求,加一些辅助的成分,即借助于某一外物,层层深入,步步导入,这样即可从“柳暗”到“花明”。

三、重视一题多解,提倡殊途同归,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帮助。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要给以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尤其是在练习题中,要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解多式,一式多法,即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机关报图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几何图形,再让小组同学讨论原梯形与拼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己总结也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其内在的动,其创新思维在想象和探究中得以逐步培养,同时也展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质疑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数学教学课改探索,提出老师要树立两个改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数学是煅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数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自疑精神、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远不止如上所说。我之本意在于说明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实现“教最终达到不复教”的必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平时“能说会道”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为什么有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几句话,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而有的班级,老师“夸夸其谈”,而学生“沉默寡言”。我觉得问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说”。为此,笔者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话;二是信任学生。三是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这样,学生在每次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为鼓励学生“敢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允许补充、修正、重说。这样就消除了学生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说”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哪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既“敢说”又“会说”,但就是“不想说”。这部分同学往往成绩很好,很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是既不“敢说”,又不“会说”,还不“想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他们就像是个旁观者。针对这两类学生,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同一内容,同学之间采取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扩展学习过程,帮助自己的学法在“求异”中“求佳”。

三、扩大学生主体表达空间,使学生“会说”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最大化的创设表达空间:一是索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二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疑中创新。使学生“质”的有理“、解”的精彩;四是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说收获。这个过程训练学生高度的语言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优秀的学生在于优秀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由正及反的思考问题。如这样一道题计算:9+99+999+9999,若按常规方法从左到右次相加,运算量一定很大。如果变通一下:即(10-1)+(100-1)+(1000-1)+(10000-1),各数以万计分别添上后,再减4。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的力量,一道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老师要学生练习10个百分号,话音刚落,学生认真书写起来,大家还没有写完,叫停笔。老师要学生用百分数知识汇报完成情况,学生的回答精彩极限了。生答:1、写了6个,完成任务的60%;2、任务的30%没有完成;3、如果我少写一个,就刚完成任务的一半,即50%;4、我没完成的占已完成了25%.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而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则可充分发挥想象。

四、开放题的练习巩固。

如:每行种5棵树苗,种4行,可以怎么排?哪种排法用到的树苗最少?这题培养盲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把学生从机械练习转化为探索创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能够确保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要求教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以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拥有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确保教师能够拥有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其在初中数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1.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改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新颖、高效、活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进行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数学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该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只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而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限制[2]。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新一轮课改之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要主动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中主动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2.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先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据计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空间换算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其数学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应用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就应该有效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在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先举几个圆柱的例子来使学生对圆柱进行初步了解。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烟囱、排水管道、普通杯子等,都属于圆柱体,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圆柱体就会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几个问题,比如如果在生活中需要用油纸对抽油烟机的管道外围进行包裹,那应该怎么购买合适大小的油纸;同时,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和爱迪生量灯泡体积的故事,诱导学生变相对圆柱侧面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就会想到将圆柱裁开进行计算的方式,就会明白圆柱侧面积计算方式的由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合理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当今社会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

“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教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教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教师的判断速度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3.独立探究,发展思维。

创新性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合作与交流,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4.合作研讨,激活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成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分组讨论,能使集体智慧在切磋中提高,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机会,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贺龙希望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美术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指向。本文拟从“猎奇心理”“创新思维”“画里有话”“创新技能”等方面,浅议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关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其中一项就是注重创新精神,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1]”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美术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指向。

一、猎奇心理。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2]”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猎奇心理,他们的好奇心能让他们主动追寻到希望得到的答案。听过一节非常优秀的课――《滚动玩具》。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拿了一个雪碧瓶并把它放在了斜坡上,提问学生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瓶子会滚下来,那为什么会滚下来呢?生:“因为瓶子是圆的,放在斜坡上,它就会滚动。”教师拿了一个圆形盘子放在斜坡上,结果盘子无法像瓶子那样滚动。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得出答案:因为盘子与斜坡的接触面太窄了。教师又换了接触面大的一次性水杯,结果也无法像瓶子那样滚动,却总是偏向一边,这又是怎么回事?有个聪明的学生很快领悟出来:“杯子一头大一头小,滚动起来会向一边斜。”“原来制作出一个滚动的玩具也不容易啊,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滚动的玩具必须符合什么样的特点吗?”只见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制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正做到了如何教“学”。因此,新奇情境的创设,好奇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创新思维。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3]”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学习内容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三原色中两两搭配产生另一种颜色,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直接讲解、展示无疑是索然无味的,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带了三瓶彩色“饮料”来到了班级,并告诉他们今天这节课要带领大家来调制新的“饮品”,看看能否成功,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跃跃欲试。我引导学生将两种彩色“饮料”混合调出新的色彩,给大家展示,并说出新的颜色之名。这样学生就自主发现了规律,了解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了知识,在实践中获得了结论。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画里有话。

课堂上,有位小朋友在画画时,把有太阳的天空涂成了灰色。我问他:“你怎么把晴天画成灰颜色呢?”这位小朋友很天真地说道:“虽然有太阳公公,可是天空还是很灰啊,我感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所以我就画了灰颜色呀,老师你都没有见过吗?”他想表达的应该就是我们眼里被污染的天空或有雾霾的天气,而不会像我们成人那般较真画得“像不像”,因为他们热情大胆、敢于表现,把自己既有的认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所以方能创作出构思奇特、迸发创新思维火花的.绘画作品。“孩子是本能的缪斯”,如果拿到孩子的画,我们不要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不可去胡乱猜测这绘画里面的内容,因为从成人的视角是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画中的内心世界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这画里的故事,因为这看似混乱的涂鸦里可能蕴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趣味故事。

四、创新技能。

曾经有个家长问我,我家孩子总是画不圆圆形怎么办?我想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一年级的孩子要是能把圆画得那么好,圆规也就可以退休了,画不圆也是一种童趣、一种可爱的表现。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美术人才,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用儿童的眼光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创新。通过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让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真正确立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塑造成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在教学《美丽的盘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盘子的特征,结合自己见过的实物,找出盘子与平时纸张的区别,结合我课前拍摄的大量素材照片,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凭空想象的压力。我在课堂示范的时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盘子的花纹和造型,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大胆而丰富的遐想,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由此可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技能的人。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就没有系统的储备。虽说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有高的智力不一定就有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想象中的怪兽》这一课,教学内容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各种怪兽图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再让他们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孩子们概括出了各种各样的怪兽造型。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潜质,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能。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都义不容辞的职责,而美术作为一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就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立足新课标,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使美术教育充分展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泉.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j].新课程(小学),(6).

[3]蒋洲鸥.基于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3(3).

作者:徐莉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而课堂提问可以使他们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回答对问题会使他们有自信心,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2.提供参与机会。

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听。

因而,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3.反馈课堂信息。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课堂信息,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一环节比较薄弱,全班学生普遍不懂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授课,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4.增强自助学习能力。

提问如果成为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习惯。

在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自己运算,这就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提问过于频繁。

课堂上老师频繁地提问,有时也会影响或耽误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

2.提问对象存在针对性老师提问的对象会存在针对性,一般都是一些好学生,要不就是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学困生。

这种提问方式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会形成成绩两极分化。

3.提问的问题不合理课堂上老师有时提问的问题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小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

笔者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学者参考。

作者:黎学勇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镇一心中心小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