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实用21篇)

时间:2023-12-06 14:54:33 作者:BW笔侠

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具备以情动人的能力,让读者在观点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此处附上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依据:

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

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

(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在学生网页)同时教师。

出示结构设计(在教师网页)。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

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

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

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电子板书: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97月28日。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授课的内容为华东师大版本教材世界史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下面是我对本节课在学案设计方面的几点做法,根据我校“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的教学模式,我的历史学案设计主要分了六大板块: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反馈所要达到的程度,它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白了学什么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在目标设计时,我尽力做到目标的具体化、层次性,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规律。另外注意使用一下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比如本课设计了三个目标: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情况,2、了解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这里就用到“知道”、“了解”、“简述”、“认识”等行为动词。

学有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设计学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如果说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那么方法就是路标。在这一板块中,我的具体做法就是:首先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本节课的核心。然后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交待本节课可能用到的学习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运用这些方法。

所谓课前热身,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掌握的内容,这些都是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有利于突破本课难点,我设计的这一板块是以知识填空的形式呈现,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中的要点。

(1)比一比:看看谁的口才好?讲讲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2)想一想:萨拉热窝事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什么作用?

(3)谈一谈:在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对普林西普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这样一种看法: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依据这些问题进行学习,主要从以下几环节来完成:

一、自主学习:上学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对疑难问题做出标记,有新的疑惑可写出来留在组内讨论解决。

二、合作研讨:经过自主环节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争取解决,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要达到组内资源的共享。通过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由小组记录员写到本组小黑板上。由其他完成的小组帮助解决。

三、展示讲解:由组内小主持抢题,对抢到的问题,由本小组展示,本组小主持可以选派小组代表发言,也可以全部同学参与展示。展示完毕后请求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记录员负责记录评价得分。

四、课堂总结:这一环节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抓住知识点,编织知识结构。多采取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引导补充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知识升华的过程,找寻总结历史知识的规律。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也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落实。这一板块我的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些有利于目标达成的题目,做到问题目标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题目设置要注意有梯度,难度要做到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利于大多数同学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升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这节课就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主要是让学生记录本节课学习心得,可以是收获,也可以是上完这节课后产生的疑惑。当然也可以是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做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坚决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讲。这节课我采取的是班级“小老师”,组内“小主持”的方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只是当好“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要大胆的把一切学习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乐园里自由驰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在上本课时,我充分运用史料,紧扣教材。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我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紧扣教材提供的史料来说明问题,这些史料包括文字、老照片、漫画等各个方面。如在讲述“大战前的欧洲”时,提供表格数据,以及漫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前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出现不平衡的表现及其原因。在讲述完原因后,我又以图片、教材中文字材料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两个问题大战前的局势,以及大战的导火线。

其次,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为什么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为什么是非正义的?其中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说是正义的?”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的战争。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如:在介绍萨拉热窝事件时,通过拨通时空电话回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现场,连线记者(学生扮演),学生记者讲述了事件经过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事,让学生有如亲临现场,也培养学生的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讲到战争经过时,通过“学当军事家”,探究德国的优劣势及其采用的战略战术;再如:课末,教师通过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和战后留下的照片,强烈视觉冲击使学生更理解“一战”对欧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感悟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哪些是现象(直接原因),哪些是本质(根本原因);再如:分析一战的性质时,通过层层解析,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等等。

在课堂设问方面要站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情感互动的场所;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在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要能从旁做一些引导,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关注课堂边缘学生。回想整节课的流程,在这个问题上关注是不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自己忽视,这集中表现在对课堂边缘生的关注度不够。

《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二、学法引导。

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

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 。

(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

(提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

(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5)大战的后果怎样?

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

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

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1)巴尔干半岛危机。

(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投影问题2)。

(2)斐迪南夫妇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

2.大战的爆发(板书)。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1914年—1915年东线战况。

(电脑显示一战中东线形势图)。

(2)凡尔登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战况及插图。

德国的打算又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3)索姆河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观察课本第28页“索姆河战役的战壕”、第39页“英军坦克”。培养学生的联想及识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小结。经过几次战役后,双方不但消耗巨大,而且伤亡人数众多,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板书)。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

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争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反抗情绪日益激烈,大大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1).俄国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板书)。

提问:1917年俄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

(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俄国革命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2).美国参战(板书)。

打出漫画。

(让学生议论图的含义并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美国参战的目的。)。

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在战争中美国以中立面目出现,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看准了时机,宣布参战,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彩图。

(让学生观察彩图历“福煦车厢”研讨回答。)。

2.大战的性质(板书)。

(投影问题5)。

启发学生从参战国的性质、目的等分析。

(归纳)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大战的后果(板书)。

(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思考回答)进一步鞭挞帝国主义的罪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新式武器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伤亡和破坏,给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置疑)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总结: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七、板书设计 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章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列强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操纵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瓜分世界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恢复发展,美日发展极快。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尖锐。1929年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又引起政治危机。为对付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执政。德意日疯狂扩张,中、埃、西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斗争,而英法美纵容侵略,推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愈加严重。

【学习建议】。

【知识点拨】。

1.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操纵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凡尔赛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战后列强瓜分世界的新格局。

这一体系是列强对世界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再次争夺,列强之间争斗与妥协、合作交织在一起。该体系也是列强继续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奴役,所以在十月革命和一战影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该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使矛盾冲突的再起危险加大,德国大资产阶级利用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使法西斯上台,以后又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开始1825年的英国,以后每隔七八年或十余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聚积,私人资本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生产热点商品,商品极大丰富,而广大群众因贫困而无力购买,故市场上商品积压,形成相对生产过剩。一战以后,美英法日德等国都在20年代使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在经济发展过渡中,无限制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又盲目扩大生产,以试图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泡沫经济”。当时,股票暴涨。1929年10月25日华尔街股票开始暴涨,成为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起点。

3.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为拉丁语中“束棒”的音译,指军事独裁专政。语出古罗马时代罗马执政官身边12个扈从扛的插入斧子的笤棒。法西斯后来成了暴力强权的代名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筹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政党“战斗的法西斯”,也译作“棒喝党”。由于党徒身着黑衣,也称“黑衫党”。法西斯党从事暗杀、破坏和颠覆政权以及恐怖活动。德国的纳粹党也是法西斯政党。20世纪20~30年代,宣传这种独裁、侵略、奴役、种族歧视的反动思想体系被称作法西斯主义。共产国际七大会议决议里指出:法西斯主义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极端反动、极端专制、极端帝国主义的公开、恐怖独裁。

4.关于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张伯伦(英国首相)和达拉第(法国总理)为代表的英法美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奉行的妥协、退让、姑息、纵容的外交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疯狂扩军、扩张和侵略,严重威胁和侵犯了英、法、美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英、法统治者不敢与德、意、日正面对抗,为苟安一时并维持现状,便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与侵略者妥协,达成欧洲问题的“总解决”。同时,企图推动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使“祸水东引”。1938年秋,英法德意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的《慕尼黑协议》就是绥靖政策典型表现。

绥靖政策无法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疑难解析】。

例1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该法允许加、澳、新、南自治领独立。

答案:d。

例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的新成立的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亚。

c.波兰           d.保加利亚。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和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应排除罗、波、保三国。

答案:a。

例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据此回答(1)—(2)题:

(1)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2)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分析:本组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1)题a、b、c项不准确,而d项属于全局性政策。(2)题要求比较得出政府宏观干预经济活动结论。

答案:(1)d (2)b。

例4 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西班牙人民的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最佳选项的分析辨认能力。共产国际参加了这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b。

分析:属“小切口,深分析”问题。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为切口,进而分析其“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原因,认识这一体系崩溃的必然性,最后再以史实说明“这一体系如何被打破的。”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例6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原因的能力,重点在主要特点和未能遏制二战原因。考生应概括中、埃、西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答案: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战争发展为全国性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

(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电子板书: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914年7月28日。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

(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1.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特别是用动画来演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组织学生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德国的野心、一战的性质、一战的影响等等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发言很踊跃。正是因为给予了学生思维自由飞翔的空间,使他们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了解当今世界局部战争的渴望。而且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相关资料,比如美国的中立和参战的原因,俄国推出战争等等。

因为使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容比较多,上课时节奏较快。所以感觉前松后紧。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听课轮到我了。自然,教研组长而已,你不是第一个,谁是第一个?有老师来听课,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般,自然要好好准备一下。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四班先是试讲了一下。本来四班是打算让学生们来进行复习的,但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讲了一下,果然发现课件制作的顺序有点问题,需要再次的进行调整一下。

开始上课是在上午的第二节。由于是常态课,就把常态课中的一些平常的做法拿了出来,先是对作业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提问。再就是进入学习新课的环节。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设计上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地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中,特别注重增加了一些材料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材料题,增加对当时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出示材料,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例如,本来我以为“阳光下的地盘”,学生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再比如,“火星”值得是什么?本以为学生也难以回答的,结果,学生都顺利的回答上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只要教师创设好的情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另外,一个比较得得意的地方就是让很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慢慢的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就是一定要让很多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上课的专注力。总体感觉还算是比较的流畅、自如。再者,对于拓展的地方,自己也算是比较的不错,例如,讲到了中国参加一战及战后中国的窘境;对于意大利参加一战的的根本原因,也是探讨的很到位的。另外,学习本课的时候,对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尽量的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飞机的发明者等等。

本节课,尚有遗憾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上,记得还有一些深刻的题目没有设计上。罗曼罗兰对一战的评价,一些文学家对一战的描述等。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需要教师个人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就是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的下来的,内容整合上基本没有。常态课的话还是可以的,如果进行评选的课,是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的。

常态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只有将常态课上好了,才能在以后的优质课评选中得心应手,遇到各种评比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要求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从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对战争话题的讨论。

教学片段:

老师:那么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

你怎样看待“萨拉热窝事件”?

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段,从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就是身边的历史知识,这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人类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是仅把课本知识作为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形象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现实的世界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历史教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展示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同时又自然导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导入自然。

2、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书上有的一律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

需要探究的知识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3、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思想教育,这一点本课的体现较好,希望以后尽力强化。

1、时间把握不好,学生讨论的时间稍微少一点,以后力争让学生充分讨论,不流于形式。

2、一战原因分析还要在深入一些,让学生明明白白。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请大家阅读导入部分,提问引起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托拉斯。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二次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主义向垄断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后期的国家(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p132一段话。

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xx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空前灾难。

凡尔登战役(19xx年) 被称为“绞肉机” 欧洲战场。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1918年11月,德国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西线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探究。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

如何评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巴尔干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问题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作文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威廉一世也由普鲁士国王升格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标志着德意志帝国成立的仪式,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当时,普法战争仍在进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虽在1870年9月2日在色当被普军俘获,但战争并未停止: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12月,巴黎已在普军大炮的射程范围内。

在这之前的10月初,普军的大本营已迁至凡尔赛。在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镜厅还是普军伤兵的病房和诊疗所。举行仪式的1月18日,对于普鲁士来说以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170年前的1月18日(1701),威廉一世的先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东普鲁士的柯尼希堡由选帝侯加冕为普鲁士的国王。此刻他的一个后代在这一天又将成为皇帝。

由选帝侯而国王而皇帝,普鲁士在170年里,完成了这个元首名称的“三级跳”。然而,这后一个1月18日,对德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当时,日理万机的俾斯麦也坐镇凡尔赛。他住在一个名叫热赛的富有的织布厂女厂主的豪宅内。他应对的是三条战线:一是对法国的战事和谈判,二是阻止其他国家(俄、英、奥等国)可能的干预,三是围绕德国统一所进行的谈判。

就最后一项而言,自1867年由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盟成立之后,尚有南德的四个邦国游离在外。但普法战争爆发后,这四个邦国均站在普鲁士一边,出兵参战;在色当又打了大胜仗。俾斯麦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趁热打铁,想一举解决德国的统一问题。俾斯麦与这四个邦国的谈判是逐个单独进行的。

于是,这些邦国的诸侯、高官就穿梭般地往来于各自的首都诸如斯图加特、慕尼黑与凡尔赛之间。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在大势所趋、俾斯麦的威逼利诱(有时他也作适度让步)的状况下,四邦国最后同意在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的基础上签订了条约。最后签约的是巴伐利亚和符腾堡,时间已到了1870年11月23日和25日。

剩下要做的就是举行一个证明德国统一的仪式了。此时的凡尔赛几乎成了德国的临时首都:威廉一世驻跸在凡尔赛县政府,俾斯麦住所离此很近。簇拥着国王而居的还有亲王、大公、公爵、元帅、将军,与法国的谈判,与欧洲列强的外交往来也在此展开。本来德国人只准备在凡尔赛待三个星期,由于战事的拖延,对法谈判的艰辛、反复,法国政局的多变(其中包括巴黎公社运动的`掀起),他们在凡尔赛一向待了5个月:从1870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3月。

1月18日的仪式定在中午12时举行。在镜厅的窗户旁,早早地就肃立着150名参战并获得铁十字勋章的来自各邦的士兵;与这些士兵相对,站在镜子旁的是来自所有团队的军官代表。各团队的旗帜则挂满了另一面的墙上,成了有三个台阶台子的背景。在作了简短的祷告后,威廉一世及各邦的君主和公侯们站到这个小台子上。

先由俾斯麦宣读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文件,而后由巴登的弗里德里希大公领着众人面向新皇帝山呼“威廉皇帝万岁”,仪式的主体就算完成!伴随着庆祝的军乐声,人们不时还能听到从巴黎方向传来的大炮轰鸣的声音。巴黎在遭围困数月之后,市民在挨饿:他们在肉铺购买狗肉和猫肉,捕捉下水道的老鼠充饥。

在10天之后,德法双方于1871年1月28日签订停战协议,2月26日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签署正式和约(法兰克福和约)。而德国在柏林大规模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则要到1871年的6月16日。又过了两年——1873年,因法国付清了50亿金法郎的赔款,德军方全部撤出法国领土。

而法国按照和约割让的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则成了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成立——欧洲一个大国的统一仪式偏偏在另一大国的“金銮殿”内进行,这是一个极富象征好处的标志;而德法两国在普法战争中结下了仇恨,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集团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集团的形成,并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

二、导火线:19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三、经过:1.战争初期: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向俄国、法国宣战;英国对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德军企图一举打败法国,在西线对法军发动攻击双方在凡尔登展开激战,史称“凡尔登战役”。由于双方死伤较多,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战败。

五、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六、影响:1.时间长,1914--1918,历时4年多;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反思: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我们班上有许多场战争:男女大战、班干大战,还有冤家大战。就有班上的四位奇葩(帅燊、刘毅翔、熊振军、陶逸骞)中的两位——帅燊、刘毅翔,引起了我们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叮铃铃”,刘毅翔蹑手蹑脚地走到帅燊身边,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他手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又把书飞到徐怡婷手中。可帅神也不是傻的啊!他一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到徐怡婷身边,可徐怡婷这位还未“改邪归正”(就是还没走出女汉子这个阶段)的女汉子也不是好惹的,他用南昌话大喊:“干什么呀!?”

帅燊一惊,被徐怡婷的狮吼功推翻在地。唉!多么可怜的“弱男子”啊!

围观的“群众”也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刘毅翔看帅燊的“功力”差不多快被“耗尽”,便“趁火打劫”,使出了班上集体公认最贱的.招式,只听见他的嘴里一边碎碎念:xxxx(由于此招名字太贱,无法说出,用x带过),扭转乾坤,拔苗助长,放虎归山,(这就是这招的各部分名称,怎么样?很佩服他们的智商吧!)。

我和谢雨萌、周璟妍,再也看不下刘毅翔和徐怡婷这两个“大胆狂徒”再在这里欺负“无辜的老百姓”了,因此,我们必须去“伸张正义”。

我们几个跑上去,一会儿捧上“金刚拳”,一会儿用上“连环踢”,就连最不愿意使出的“娃娃音”(就是用来恶心他们的)也用上了,他们虽然倒在了“战场”上,可没过一会儿,居然又爬了起来,可见他们多难对付了。

没办法了,我们三个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然后又对视了一眼,便“冲”向了他们。

“九阴白骨爪”、“排山倒海”、“断子绝孙脚”……一顿“大刑伺候”之后,便看见那几个“大胆狂徒”,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了。

我们几个“伸张正义”的“平凡百姓”,终于“击败”了他们,“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