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书心得(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3 08:42:53 作者:薇儿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思想,进一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读书心得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有的人使命是拯救地球,比如你!我的使命是什么?此后我又想了多年。昨天,终于看完了那个通晓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以色列”仙人”赫拉利写的《未来简史》,我似乎明白了我的使命——奉献自己,喂养未来。

1、我开始一直想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未能如愿。后来发现自己深受资产阶级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毒害,遇事老爱以自我的感受来作为处理的标准。以至于人生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我也一直为这样的苟活而感到痛心疾首,多少个夜晚,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总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贡献全力。

现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诉我了:其实人活者还真没什么意义,和猴子、蚂蚁都差不多,只不过人类这种社会性的动物不靠蚁后的信息素来控制社群,而是用社会制度和各种宗教信仰来协调社群的发展和进步。究其本质,世界都可以用数学算法来解释,人自己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算法,而且在未来可以被定制。所以人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活着就只是活着而已。随着科技发展,人将失去用途,个人也将失去价值。对,说的就是你。

2、以前玩博客的时候,我就想过一个问题。我写在网上的文字,千百年后,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现在人生活的重要文物,那版权应该是属于网络公司的?还是属于我的?我在这个事情上烦恼了好多年。为了避免我的后代与网络公司陷入打官司的烦恼,我尽量不在网络上留下很有价值的资料。比如我的生辰八字,我的姓名年龄。

现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诉我,的确网络公司会采集你所有能采集到的数据,随着你上网的数据增加,你的数据信息会不断的喂养给一个数据怪兽,它吃掉你的数据后,通过提升算法,最后可能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最后,它会反过来饲养你,用你喜欢的信息和数据。不过这时候,你就完全被它掌控了。对这样一个怪物,难道我应该开放我的数据信息么?其实,你想多了,你开放或不开放都已经由不得你选了。你以为你千方百计的保护好了你的隐私,实际你早就在网上裸奔了。

相信我,数据怪兽早就了解你了,不如献身给他吧。你了解了这一点后,你应该成为一个数据主义者,你应该向数据主义贡献出自己的所有信息,这和以前向上帝敞开心扉没什么两样。过去说上帝知道你的需求,信上帝,得永生。将来也许要换种说法:数据知道你的需求,信数据,得永生。

所以,数据的终极目标或者不叫目标叫后果–就是取代人类,淘汰人类。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数据主义的信徒。我要把我产生的所有数据都通过手机、电脑、热水器、空调、音响、电视等等等等无偿的贡献给数据算法。我要让它早日征服世界。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此书在2017年一上市,我就买来读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展开讨论。

如果说让逸爸用一句话概括《人类简史》的主题,应该是:人类,或者准确地说,我们智人只是人种的一种,没什么了不起。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有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学会了用编造故事的方法将大规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协作。

赫拉利认为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未来也会保持“没什么了不起”的状态,所以智人千万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对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对数据主义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人类的自由意识不靠谱。

我尝试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观点:

2.意义之网在农业时代后凸显,从各类神灵的崇拜,到世界三个宗教,再到法国启蒙运动后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因此,人文主义同样是宗教。

3.人文主义中的三个分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在20世纪经历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义完胜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聆听个体内心声音为主,即自我意识为上。然而,现代科学印证,自我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算法,并非人能控制,会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从而,无法避免地进入数据主义至上的时代,数据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5.人类几千年来,克服了三大难题: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人类无法满足现实的本性,会推动我们继续向新的三大难题进行挑战,即永生、神人和持续幸福。我们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寻求三大目标的突破口。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一样精彩,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我这么脑袋如浆糊一样的人都能读懂,说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读物。

我的思考范围超不过未来的范围,它给我指出了我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虽然很遥远,但是很现实。我的子孙的那一代可能会遇到,但跟我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了。

书中把人文主义成为人文宗教,数据主义成为数据宗教。是的,作为没有信仰的中国人,真的很难再相信什么,但是科技革命后,人人都相信自己,都知道生命无价。我们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媒体,但是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只要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

而在这个时代,数据宗教可能正在打破这个信念,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数据化,到时候人不用考虑别的东西,只要看数据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别人是否喜欢你,那个时候,数据比你的大脑更了解自己,人应该会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

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愉悦或痛苦从来都不是对外在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结婚了,我快乐吗?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我比从前快乐。

从前我有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害怕男朋友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我害怕带男朋友回家去面对我的家人,但是我和我老公在一起后,我都做到了,我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虽然跟别人结婚也可能会这样的,但是我真的是好不容易迈出去这一步的。这让我的心理非常释然。

还有,我摆脱了助学贷款的魔咒。我现在可以毫无顾忌的去追求未来的生活,我可以攒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已经买房买车了,我现在活得应该是挺好的了。

我的对人生的预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要不断且无止境的经济增长。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过时的越快。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单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家畜命运悲惨的原因,不在于其死的方式,而在于其活着的方式。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编织出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

人类编制出一张意义之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知道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会真心相信这件事。这正是历史打开的方式。

我学世界古代史,真的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很难理解当时是怎么样一个生活状况,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相信上帝,相信十字军。这就是我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学不会。

单一人类个体的基本能力,从石器时代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真的要说有什么改变,也只能说是在衰退。但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他们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到了硅时代。

现代契约给了人类力量,但条件是我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有一个伟大的与周计划能让生命有意义。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根据的困境。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曾经,我觉得人类胜过机器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自由意志,爱是机器永远无法拥有的,各类科幻文章、影视作品中也是这么演绎的。然而,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各种思想的源泉只是各种激素刺激神经后的化学、物理反应,再汹涌的爱也不过是简单的激素爆发而已。目前已经有部分药物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未来或许你难过时向朋友哭诉,他只会递给你一颗让你开心的药丸。现在各路围棋大神纷纷倒在alphago脚下,人工智能在曾经人类的专属领域获得了胜利,而它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戴上“专注头盔”,普通人就能成为神射手;谷歌通过分析邮件内容,比英国政府通过实体医院的数据更快分析出流感疫情的爆发;通过订制基因,你能得到高情商、高智商、高颜值的完美孩子…目前在多数专业领域,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都超越了人类,靠着人工智能,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因为人工智能有着种种优势,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届时失业的人将何去何从,我会不会也成为失业者中的一员,那时该怎么办?因为无解,我无比迷茫。

慌乱迷茫了两周后,我不断冥想,发现自己的疑虑和担心未必会实现,毕竟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无穷的,《攻壳机动队》就指引了一个未来人类的进化方向。手机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外接器官,我们也能够接受金属义肢、心脏起搏器,为什么不能从内到外换个全新的、智能化的自己?但仅剩意识的草薙素子还是原来的草雉素子吗,毕竟未来可能连意识可能都能被控制啊。即使那还是自己,但那种人类应该不能算是智人了吧,或许该称为coordinator?又或许将来人类访问外星球开始发展外星科技,或者地球环境大改变人类开启魔法时代,不再研究人工智能,人类将科技树点歪了又该怎么办?或许我见不到新人类诞生的那一天,但不管怎样,未来即使出现新的人类,他们也是站在旧人类的肩膀上的。如果我成为新人类,一定会与旧人类和平共处的吧;即使旧人类像尼安德特人一样成为历史,我也是将来新人类考古的对象啊,作为新人类的祖先,我该给新人类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原来那些科幻作者、动漫大师都是先知啊!

一下想通不免想过了头,脑洞开得大了些。想通后我不仅大喜,立即将这两周的思考成果打成文字,果然文章一气呵成,而打字的过程既解了我两周来的压抑,又使我因洞悉了人类未来的沾沾自喜——我现在也是先知级别的大咖了!然而第一个读者就皱着眉说:“你在二次元的世界呆了太久了,赶紧回到三次元世界来吧。”“听不懂,说人话。”“你读书读傻了,动漫又看得太多,赶紧好好工作,上班开小差当心被扣工资!”

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之后,他才能写出来真正有根据科学性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叫未来史学家不叫未来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种新颖的写作手法,新颖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人看来,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对未来这种难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种手法,才是让你领会未来是怎样一个图景的正道,就好像这本书里一个特别经典的比喻,或者说类比就是,到现在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经比饿死的人还多,因恐怖组织而死的人已经比因战争而死的人多。这个类比一出,我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和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就更能看清未来世界是一种怎么样趋势。

断断续续半个月,终于完成了这位犹太史学天才尤瓦尔赫拉利的惊世之作《未来简史》一本嫁接历史与未来的奇书!本书洋洋洒洒近400页,以人类告别贫穷疾病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人类寻求幸福快乐永生与神性为目标的新议题;紧接着,为了诠释为何人类在21世纪会有这样的目标与议题,作者领着我们回头去重温智人进化的简史,通过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来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为何实现人文主义的梦想却可能导致人文主义的崩塌。

本书行文看似散乱,实则一条主线一以贯之,而这条主线即是智人追求幸福快乐永生神性成为神人的过程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个起初看似乖巧可人实在面目狰狞的数据魔鬼,这一魔鬼在不断吸收人类上传分享的数据资源之后,胃口大开,甚至具备了左右人类感知,意识的超能力。

到那时,绝大多数的智人非但没有成为神人,反而成了废人,无用之人,因为万物互联的结果就是人类只是庞大数据库里,依靠精密的算法被不断处理的一个及其微不足道的数据或者芯片,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数据战网络战,比如数万亿美元资产的瞬间抹去,骇客入侵能让整个城市所有公共设施的完全瘫痪…而曾经为战场输送大量普通炮灰的任务已经不复存在,曾经为普通人提供的医疗服务治病救人的医院以及医疗体系已演变成为只是通过生物技术为真正精英阶层提供长生不老成为神人的一种途径;而这些掌握超级算法,能驾驭庞大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的神人才是真正有可能实现人文主义本初想要追求的三大理想:永生,快乐,神性!

在那样的世界里,备受推崇的自由主义精神将面临三个实际的威胁:第一,人类将完全不具备价值,第二,人类整体仍然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而由外部算法管理;第三,有些人仍然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极少数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

作者最后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结论,其实就是第11章的标题:信数据得永生!作者描述了一种新的主义,它将是那个未来的主宰,它既非倡导人即是神的人文主义,也非倡导人人皆可皆应享有精神肉体的自由的自由主义,数据主义将是未来的最终话语!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和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并且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该信数据主义!未来的数据主义者笃信数据主义能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各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而基于这一观点,自由资本主义与国家控制共产主义苏联模式,根本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的竞争,而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竞争,这也是各种经济体发展速度与规模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那我们这些无名的蚁族地位何在呢?其实我们并不是百无一用的,至少我们也是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微小芯片,我们至少通过我们的记录,上传,分享,喂养着这个数据猛兽,只是我们普通人明知我们在失去自由,失去隐私,却依然在乐此不疲,正如数据主义时代,新的座右铭(或墓志铭)是:“如果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在你记录上传分享的瞬间,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某种你我都无法参透的算法将它变成某种立刻或者未来可用的数据资源,为某些特殊精英群体所拥有切可随意把玩!那这些算法都从何处而来呢?神秘无解,数据主义也认为人类的大脑无法理解新的终极算法。但目前的算法多为某个由强大经济支持作为后盾的巨大开发团队而写。但或许未来这个未知的时间,随着算法的逐渐发展,它会在最早的人类种子算法上自己快步前进,脱离人类进入人类未曾踏足之地也不可知!这大概就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终极算法吧!到时,数据主义将真正威胁人类,正如人类曾经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一样,是否会走向如同其他业已灭绝的动物一样,亦不可知,因为无论过去未来亦或现在,人类也从来只会是皓皓宇宙数据流中的一片涟漪,如果宇宙运行也是算法的话!

然而,这一切均不可知,亦无定数,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业市场,家庭或者生态将是怎样,或是由哪些宗教,经济制度主导世界。

最后的最后,作者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提出了三项息息相关的发展:

第一,科学正逐步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第二,智能正与意识脱钩;第三,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同时,与这三项发展相关,作者提出了希望读者常挂于心的三个关键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作为一本被给予厚望的具有颠覆读者思维的鸿篇巨著,尤瓦尔赫拉利确实没有让读者失望,他用天才般的奇丝幻想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看似遥远万里实则在加速发生的人工智能主导世界的数据时代,当读到未来多数人的生存将毫无意义,在数据时代苟且偷生,不免让人唏嘘不已!读完这本书,带给大多数人不是希望与乐观,而是急剧变化的时代带个我们的危机感,虽然在那个时代,人们数千年来想要的长生不老通过生物技术和算法的进步,可能不久就会成为现实;虽然人类终将不用辛劳工作,只需奴役机器便可衣食无忧!但那样的时代,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一心向往的幸福快乐就一定会唾手可得,世界就真的变得和谐,天下大同吗?很难!

跳出幻想回到现实,或许当下人类面临的疾病,战争,饥荒,以及在不断扩大的不平等和千疮百孔的生态系统问题,会不会像历史上席卷欧洲夺去近两亿人的黑死病以及浩劫人类的天花病毒一样,被最终消灭,同样,也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未来的世界,依然不会那么美好!人性,是世间最难以把握的东西,财富地位生活水平知识的不平等只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得更加突出!因为人不断追求更好,不知足的欲望是这个社会向前的动力,也是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数据主义等加速推进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就如同21世纪的先知,他的三部简史著作描述了从人类诞生到智神出现,超过数个千年的宏大图景。与普通的历史作品不同,赫拉利的简史更像小说,一部一环扣一环扣人心弦的小说,他并不只是陈述历史事实,而是结合了广博的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猜想,将人类演化,乃至未来发展的未知景象如同珠串一般粒粒穿起。很难想象如此系统严谨,在多个学科中行进自如地描述未知的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称赫拉利为先知并不为过。

《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由一种普通的生物最后成为地球之主的故事,《今日简史》讲述人类即将面对的几项挑战,而《未来简史》则暗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数个世纪之内,人类使用科技使自己的生存摆脱了瘟疫,饥荒,与战争的威胁,如何走向下一步,赫拉利给出了自己的猜想。

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生命就是许多体内的生化算法,只要人类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机制,就可以做到长生不老,或是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最后利用科技使人类走向更加高级的生命形态,也就是赫拉利所说的“智神”。这些在科技上并没有这么容易,人类或许再需要数个千年才能达到,但在历史的方向上并不只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企业家将钱投入延长寿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花钱保养自己的身体免受时间的侵蚀;人类一直在与饥饿,瘟疫,战争的斗争其实也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细观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对长生的渴望。又或是实验小鼠为获得快感刺激,踩动踏板最后将自己饿死;全球毒品屡缉不止,成为可怕的非法势力;为使人类更方便社交,游戏,看视频,购物的公司引领了市场,被称为“爸爸”,可见人们对快乐的购买力之高。至于使用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将人类的智力,体力提升一个档次,或是能够掌握万物,甚至更方便离开地球,则是牵动着科学家与小说家的心弦。

对于这些猜想,赫拉利表示,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发生巨变,但是有一件事始终未变,那就是人类本身。我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些道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像神一般的后代是什么样子,因为科技能改变人类的心灵和欲望,而我们以今天的心灵和欲望,无法理解其对未来的影响。即使如此,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相关细节,但仍然能够肯定历史的大方向。

生物是算法,在大数据时代,积累了数据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而这一切都将掌握在大数据巨头的手中,对此我深感,看似是巨头服务于我们,也许是我们成为巨头心甘情愿的奴隶。这一切在我们的身边初见端倪,数据巨头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源源不断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广告,也许我们有一天不知为何去买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是站在一个寸草不生的高原湖边,正是因为电商与旅行社付给了数据巨头广告费。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将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到时候我们会习以为常,因为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细细想来,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在结尾处我们的天才作家赫拉利写到,“那些永不知足的又不负责任的造物主们连他们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吗。”虽然《未来简史》讲述未来,却无不显示着人类本性的贪婪与自私。未来已来,美好的未来需要全人类一同守护。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另外,我会想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答案是:能力,见识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

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未来简史》这本书,与其称这本书为《未来简史》,不如称其为《现在简史》,因为人们的视角往往停留在过去,但是过往人类担忧的三个历史难题正在逐渐消退,饥饿、瘟疫、战争,已经不是威胁生存的重点,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和营养过剩问题。而作者所阐述的很多技术和发展,其实现在都在慢慢的实现,而作者在本书中揭露和普及了这些事实。

如果看过了《人类简史》,我相信再看《未来简史》并不会有太大的惊喜,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简史》是一本好书,它以时代的发展的角度认为人类以后会分工更加明确,每个人会更专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终化身成神。这个理论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处于21世纪的我们,相对于几百年前的人来说,已经发展的很不可思议了。另外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未来的技术,神性和其他的一些思考和辩论,我并不想过度的参与这些辩论,我更想以自己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时代、对现在和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我在一些之前的经常喜欢说一个词就是感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苦难、痛苦、生气都应该和快乐、幸福一样被感受,而现在我想说的一个词是“体验”,生命在于感受,生活在于体验。以前随着时间的增长,我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现在随着时间的增长,除了能力的提升,我还感受到了对事情、对世界、对生活和对时代的理解,这个理解的深入,离不开体验。《未来简史》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人文主义,也是现在世界流行的价值观。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就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当今时代的人更专注于内在,更专注于做有意义的事,但是人们却往往不擅长创造意义,不擅长发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更喜欢去做别人认为的有意义的事。微博报道说锻炼给人带来好处和意义,放一些健身运动员锻炼的视频和身材照,鼓励人们拼命锻炼,好像不这么锻炼,没有这样的身材,你的生活就没有这些有意义的生活。新闻报道说优秀的人的日程表是什么样子的,读了多少书,好像我们没有读够这么多书,就比别人差了多少,生活的意义比别人少了一些一样。

感受生活,去追寻真正的意义,离不开体验。体验不是去找寻有意义的事情,体验是顺其自然的接受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然后认真的感受它,完成它。《人性的弱点》里面教人如何摆脱忧虑,迎接幸福快乐和健康的生活,但它不教人如何锻炼,它教人如何休息,如何放开放开娱乐。《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阅读过多的娱乐书籍和看几场电影没什么区别,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能增强自己理解力的书。知乎里面有个回答也说道,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读书所产生的感悟。我经常看到很多人一起玩了几盘游戏后,懊恼不已,觉得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用来学习。事实上我们不需要成天逼迫自己学习,看书,锻炼,也体验游戏的娱乐,体验休息的感觉,就和体验学习的感觉没什么两样。我在以前做项目的时候,觉得写代码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非常反感写一些文档、用户手册、和员工培训、做ppt的事情,觉得我们以后就是写代码的,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干嘛,对代码能力又没有什么投稿,当这些事情真正来了的时候,也比较排斥,但我认真的把它们都完成了,那些写文档的调格式,用户手册中的文字措辞为我以后写论文,写专利打好了基础。我也制作了很多项目申请的ppt,感觉现在做ppt也成了我的强项,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这就是生活中的体验所带来的好处,同样的,体验娱乐,学会娱乐;体验休息,学会休息;体验无聊,不怕无聊。生活,就在于这些体验。

我想说第三个词是“时代”,时代不仅仅指当今的21世纪,也指我所走过的二十多年,我时常回顾我所走过的二十多年,在我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直到今年上上半年,我都觉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这个路就是我心中的路,心中的感受,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生活经历,我的衣食住行,我的所作所为这些才真正的是我走过的路的印记。看完《心理学》之后,我回顾了我的二十多年,感受自己每个阶段的心智的变化;看完《生活的哲学》之后,我回顾了自己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悟,感觉整个人的内心蜕变了一道一样;而我回顾自己以前的锻炼和生活,会发现哪些习惯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我的生活是这样,时代也是这样,时代的发展,留下了信任,留下了文化。有人通过努力奋斗走向了成功,那么以后人就相信这个时代下努力奋斗能成功,有人通过读书找到了出路,那么以后人就相信读书能够找到出路,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就是以后的人透过这个时代所看到的、相信的路,在此基础上,他们会继续创造自己的路。

我想说的第四个词是“本质”,时代的发展留下来的本质有奋斗、学习,还有容易让人忽略的信任,所以我们也相信这些。那么我的生活里真正需要坚持的本质的东西,以后需要注意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以前觉得是能力,所以我拼命提升能力,后来我加上了感受,所以我不排斥痛苦,甚至主动的去迎接痛苦,还有思考、体验、信任……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项目、生活中所能提升的却往往让人容易忽略的东西:就是耐挫力,也可以称为能承担多少痛苦的能力。一个初中优等生,120的满分,每次都是120左右,有一次他考了90多,心态承受不了,哭了一天,往往就是耐挫力不行。我在前段时间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对自己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做了两年项目,还写了论文,找工作应该很轻松。后面发现不是这样,我从来没专门的复习过基础知识,所以最开始的一些公司的笔试基本都没过,因为都还不熟。到后面参加了小米的面试,面试官问我很多东西我也不是很清楚,有的直接说这个没有深入了解,当然后面还是过了。但是面试后的那几天,我开始正视为什么我的项目和论文对我没有用的这个事情,我怀疑自己这两年所受的苦、所做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对我找工作体现出来的能力没有帮助,那么它们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在两年项目中,遇到了很多头疼的事情,刚开始负责一个系统的时候有时候累的半夜两点睡不着,后面负责了所有的项目更体会了责任所带来的压力。后面写论文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思考都要枯竭了还没写完,写的好累,比做项目还累。但是这些事情完成后,后面遇到任何事情,包括现在在小米提前实习,我都觉得没什么压力,很轻松,因为我觉得现在所面对的工作和现有的生活对以前的经历来说真的不值一提。以前的项目和生活带给了我惊人的耐挫力,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所以现在遇到事情不慌,不怕,第一时间想着如何解决。同样的,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会提升我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会不断的提升我的耐挫力。

虽然这本书名叫《未来简史》,但是这篇里面却并没有透露出很多未来的感觉,作者担忧以后人类的发展,我却并不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独有生活的体验、感受,对时代的借鉴,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有更强的耐挫力去迎接他们自己的时代,不管以后的人工智能发展多迅猛,以前的人不也从种田种地到了现在的建筑工人和写程序吗,那么以后的人会不会成为维修机器人呢,这些都是时代的发展的产物,未来的发展,其实从现在就可以创造,可以看到。未来简史,即是现在简史。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另外,我会想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答案是:能力,见识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一日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了一些有关“中国小趋势”的看法观点,对其深以为然,查阅出处,书名为《未来简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兴致盎然地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前去阅读。

翻开《未来简史》一书,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触颇多:我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在此书中讲述了无数个实现或者未曾实现的预言,而所有的预言都是对未来的猜想,沿着各种轨道,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最大胆的推测,都向着明天与未来奔去。

未来简史就像是一本预言之书,它关注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关注点在多样丰富的传播上,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在日趋多元的生活方式里,也在飞速奔向未来的社会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中,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无数预言的实现,在时间里沉淀,一笔笔地勾画着时代的蓝图。预言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与视角。我们怀抱着两种不相同的态度来面对预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这些都来自于一种内心的不确定感。但是当我们选择全部倾听时也许能够走的更远,无论在哪个位置上,我们都应当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未来。

阅读之中,除了一个个预言引发着我的感触与思考,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确实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当代大力提倡的价值理念更彰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飓风、海啸、地震、瘟疫、饥荒……似乎在自然生气的时候,我们更加地卑微与渺小。我们需要努力,去让自己融入自然,爱护环境,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那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里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浪费一张纸也能尽一份力呀!而这些微薄之力,却有希望能汇成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现今的时代发展大趋势中,似乎个人的发展小趋势也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如今的时代,正是由于各种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我们无数个小的个体有精力与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斜杠青年”,他们同时从事多种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断努力创造着自己生活中的与众不同。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随着时代洪流大趋势前行,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开放发展的中国,我们个人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小趋势,我们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取得喜人的成绩。每一个人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数的个人选择汇聚成为小趋势的洪流,由小趋势衍生成为大趋势,最终甚至决定一个民族进化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也因此变得愈发崭新与强盛。

想象力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正是因为我们丰富的畅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试着去学会想像,学会思考,去想想未来的样子,自己给未来画一个像,似乎在这有时略显琐碎的当下也是一件乐事呢!

书中有提到:我们不作任何预言。那么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思考许久,其实更可能做的是对当下细腻的感知与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吧!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赫拉利现在真的是网红作家了,《今日简史》的出版,让我突然想起他来。去年的时候读过他的《人类简史》,想着最近就来补上他三部曲的第二部《未来简史》吧。

《未来简史》的前两部分在第一部《人类简史》中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有些例如“科学和宗教”,“人文主义革命”也会看到犯困。所以就第三部分:关于未来的人类,写写作者的看法吧。

赫拉利认为,其实人类,或者说有机生物,不过也是算法。而我们活着,或者说生命的意义,不过就是处理数据。而人类所谓的“自由意识”也是经过我们自己处理所得来的。想想确实可怕,身体感到冷了,大脑经过处理认为我们要多穿衣服;胃空了,大脑告诉我们要多吃东西。但这一过程不也是在处理外部获得的数据吗,而现在的大数据储存的信息,远远高于人类的大脑,计算速度也比我们的思考快上许多倍。

等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其实人类的自由意识变得不再自由了。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都要依靠机器,而它们总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那我们的自由意识是不是就变得没有了用处?那再想想,我们和机器又有什么不同?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无用人”都将失业,而少部分的“神人”将会作为精英阶层统治社会。他们掌握着核心的算法,人类的世界观也从以人为中心变为以数据为中心。

赫拉利的书写的极为有趣,也颠覆了我的思考方式。但我认为机器可以优化人类的选择,却无法取代人类的自由意识。这并不是人类做出的决定会比机器好,而是我们身为人,有着去“做决定”的必要。例如计算机在围棋方面胜过了人类,柯洁抱头痛哭,我却觉得人类的围棋竞技不可磨灭,人类依旧需要这项运动去超越自我。就像汽车跑得比人类快得多,可我们还是需要田径比赛。只是前者是在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上超越了人类,不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初看确有点作为人类的沮丧,后来只把《未来简史》当作一个有趣的假想,我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不会改变,数据只是帮助我们完善生活。作为人类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能做出完美的决定,也不是要和汽车赛跑,和机器下棋,而是能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我们设计机器和算法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所以即使机器有能力,我们也不会放弃作为人类的尊严。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过去70年间,人类打破的不只是“丛林法则”,还有“契科夫法则”。契科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这种论断未免过于武断。现实不是戏剧,你不知道第一幕在哪里,也不知道哪一把才是在第一幕出现的枪。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制,于是特制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作为范畴的人类必然是不断变化的,但必定是有某种本质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性质,对这个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理论的分野。这个改变的推动力是否是对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追求,这个需要更严谨的论证,而不是宗教式的启示。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同样说促使人类改变的推动力是欲望、懒惰和不断的索取,这样结论性的语句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英美法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此书对“规律”的把握不足,作出结论过于武断,如认为推动未来经济的是永生的渴望,这种结论与预言何异。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

审视历史,是最好的摆脱思维定势的办法。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

既非客观,又非主观,而是依赖于众人相信而存在之物。意义之网,驱动着作为群体的人类。

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那么合理的运用民主投票而避免族群撕裂的方式是不是只对共同体的框架之内的问题进行投票,而对待框架之外的问题,则采取另外的决策方式。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政府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进化人文主义、丛林法则、纳粹。

科技发展将使人类不再具备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这一点虽然不会从哲学层面推翻自由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民主制度、自由市场和其他自由主义制度如何能承受这记重击。毕竟,自由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哲学论证合理,更是因为它赋予每个人价值,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有好处。

赋予价值,便于驱使。不相信神话、不假设身份的个体,是很难被驱使的。

经典的危机是产能的过剩,当代的危机是金融的过剩,未来的危机是人的过剩。

等到谷歌、脸谱网和其他算法成为无所不知的先知之后,很有可能就会进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后成为君主。

由人的工具变为人的支配者,这种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而这一次,可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将作为个体的人变成某种联合体,从而导致个人主义的消亡。

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这些超人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他们会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一种新的低等阶级,同时受到计算机算法和新兴的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政治精英、科技精英和金融精英有福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间神。

在这里,各个高科技大师正在为我们酝酿全新的宗教,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旧奖励:快乐,和平,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在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20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到了21世纪中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

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

要对数据主义提出批判,可能不仅是21世纪最大的科学挑战,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经济议题。

科技人文主义着眼于拓展人类的视野,而数据主义则着眼于让互联互通的海量数据接管意义本身。人在其中的地位将逐渐变为一个普通的传感器。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未来简史》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由林俊宏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是科幻幻想型的书,但是读下来,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本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书。

在本人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本书预测的未来可能真的是朝着作者预测的样子发展的,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激动、兴奋和震撼的。

作者在一开始就抛给大家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人类的新议题,未来人类的追求目标将会是永保青春,长生不死。并且有科学,有根据的给出了许多数据,几个世纪之前,人们还在战争、疾病和瘟疫中挣扎,那时人的普遍寿命仅有40多岁,50岁,可是现今人们普遍能活动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

根据科学进步的速度,很可能在20xx年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到150岁。看到这里的时候,计算一下离20xx年还有32年,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活到那个时候的,所以自己可能也会沾沾科技的光,可以活动150岁,想想还是非常激动的。

甚至幻想一下,如果真的还可以活100多年,并且是身体康健的活着,可以干好多好多的事情了。可以去旅行,看遍祖国山川,实现旅行梦想。可以再次进入学校学习,说不定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进入清华北大。可以去画画,可以去学习法语去美丽的巴黎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可以不再为生存而忙碌,可以为了生活而拼搏。总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生命不再有遗憾,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完成,真好。

本来以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然后会顺着这个希望继续幻想未来的样子,让我们在科技的未来里自由的畅游。本书的名字叫未来简史,这样想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作者偏不这样构思,来一个大转弯。

作者从几万年前的智人进化到当今的人类开始写起,用看待历史的眼光来追忆智人从石器时代进化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进化到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从社会人文主义、自由从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各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抽丝剥茧式的来到了数据主义时代。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从各个方面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让作为读书的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信不疑。所以,作者最后预测到,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数据时代,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读来真的是热血彭拜。

特别是作者从现在的机器人,大数据预测的共享智能汽车。让我这个生活在拥挤的北京,必须摇号才能买车的,但是又迟迟摇不上号的人,真的是无限的向往,并且自己脑补了很多。

共享智能汽车,将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减少交通拥堵的模式,就象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不一样的是,共享智能汽车不需要你会开车,你只需要坐上去,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要回家,要到哪里去,汽车自动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来,拿起手机预约一个汽车,让它在小区停车场等你。你操作完后,汽车自己会开到停车场,当你走了停车场后,上车,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汽车会根据路线找到一个合理的,距离短的,可以快速行进,不拥堵的路线送你上班,在路上,你可以干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看书,玩手机,工作,听歌,唱歌,不用想着前面是否有车,有障碍物,是否要撞车了,完全不需要担心安全的问题。到了公司门口,你只管下车,汽车自己会开走,自己停到一个停车位去。

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告诉汽车你在哪,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等你自己的个人信息,当这些信息存储的足够多时。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喜好,你的出行时间,周末活动规律。在适当的时间,汽车不需要你预约,会自动出现在你需要时间和地点,供你使用,为你提供便利。这些都是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就像今天你去一个购物网站,它会自动显示你曾经看过的衣服,曾经买过这个衣服的其他人员喜欢的衣服、首饰等,供你选择。

看完未来简史,你会觉得活着真有劲,希望就在眼前,书中描述的未来,你都有可能会遇上,会过上美好的日子,会很激动。这种激动,不会象看《三体》那样的科幻小说,看的时候激情四射,看完之后,冷静下来,知道那只是幻想,不再心心念念。而未来简史不会,他是根据现有的科技进行的预测,是有事实作理论依据的。

未来简史,还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特别是在心情沮丧,对未来失望的时候来看,那就是打鸡血。但是建议看本书的人,先看看《人类简史》,因为本书里面许多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看人类简史,读起来会有点吃力,看了人类简史,一下子就明白了,觉得顺理成章。

本书的翻译者林俊宏,翻译的很流畅,读起来不晦涩,很容易理解。本人看这本书,前后看了一星期,大约十七八个小时。看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很适合一周一本书的读者来读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在当前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很多经济上有所余裕的人都不太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整个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在他们看来,这种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带来的惶恐给了许多当代社会学家研究的方向。

而本书作者尤瓦尔正是这过江之鲫中的一员。在本书中,他力图描绘一个与他所谓之"人文主义"不相干的未来,一个由数据主导、令本书读者耳目一新的的未来。

但事实上,尤瓦尔所构造的这个未来,根基并不牢固。此类作品常常面对一个问题––作者需要拥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驾驭书中的逻辑论述。然而,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类个体对它的认识一定会存在片面和不足的地方。以贾雷德戴蒙德之广博尚且会有纰漏。尤瓦尔不如贾氏,自当也是如此。

作者作为人类史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缺乏理工科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和训练,在讨论科技问题时,暴露出自己对于新兴科技方面理解的诸多短板。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些问题理解比较肤浅,以偏概全,甚至夸大其词,尤其对于很多技术的先天缺陷、理论困难、受制因素(不仅仅是政治)、发展局限等涉及甚不充分。这一切都使他所描绘的未来画卷成为现实的概率打了折扣。

但以上这些问题其实还是次要,私意以为,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它所传播的感情。在我看来,这位历史学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是有些迷茫甚至惶恐的。这种惶恐正与市民大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恐类似。

事实上,这种焦虑与无所适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面对人工智能的现代人的心理与历史上面对工业社会的封建手工业者的心理如出一辙。正如当时的人们不可以想象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身处21世纪的我们,自然也难以想象下一个时代。但我们应该有自信,我们下一个时代的子孙,一定可以主宰自己智力的造物,正如我们上一个时代的祖先能主宰工业机器,上上上上个时代的祖先主宰火焰和石块。社会环境在变,人需要做的只是换个生活方式,这对于人类来说,完全不算什么。

哪怕再退一步,本书描绘的图景真的成为现实,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似乎不是什么美妙的事。但,请记住: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在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中,个人的得失实在是无足轻重,正如演化从不在意个体的存亡。如果未来真就是"神人"统治,那普通的智人不会被当做奴隶,而是像原始氏族,像封建地主,像薤上朝露一般无法避免的彻底消亡。

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任何一种价值观与思想也不能逆天而行。在人生走向结束时,我们一般不会感慨生不逢时,没有赶上人类长生不老,所以我们也无需过度纠结于历史潮流的走向。毕竟这只能徒增痛苦。

事实上,无论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是站在风口浪尖,你都无需苦恼于历史潮流的动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环境改变时,尽自己所能去适应,成为所谓“适者”,正如我们祖先数亿年来所做的一样。我们的祖先,本是在海里扭动的、虫子一样的生物。能走到这一步,你、我,以及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很不错了。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作为《人类简史》的姊妹篇,《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信度颇高的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测。简而言之,我们的未来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当我读到全书第三部分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人类每一次面临大革命时,变化都是如此巨大。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间跨度都很大,可是这一次,变化可能无需太久就会到来。

《未来简史》千字精华:人类未来结局几何?

饥荒是之前前年来人类的大问题,之后是瘟疫传染病,再是战争。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但是历史不会允许真空,一定会有新的问题来困扰我们。比如:人类想要长生不死、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把自己升级成为神。

数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始终在变,唯独人类本身未变。如果我们能再造人类心灵,智人就将消失,智神将登上历史舞台。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1、虚构。

单一个体能力变化不大,但是虚构的故事,推动了历史。文字帮助推动社会进步,人们组成网络,分工细致。文字也构建了强大的虚构实体,也能重塑现实。事情细节,大家都以文字记录的为准,而不管是否真实。

2、科学与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们心里,信仰促使人们去做事,是一种动力。而科学,可能让神话更强大,更能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人类受制于宗教这种道德法则系统,并非由人创建,也没法改变。宗教故事包括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具体指示三个部分。

灵性之旅与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目的地。宗教巩固世俗秩序,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能为科学提供伦理上的自由,也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和科学发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学在乎力量。

3、现代契约。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一同推动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的理念,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增长,把饼做大。所以增长也是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追求重点。

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无限的。知识增长,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生态崩溃。

4、人文主义。

之前人们信教,圣经是权威。但是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我们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艺术创作唯一来源是人的感受,现代自由市场以顾客自由意志为主导,我们也教育学生要自己思考。

科学革命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出知识=体验*敏感性。要追寻内心体验(知觉、情绪、想法),并要主要到其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裂变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后来,自由人文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1、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从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用药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脑,就能操控人的欲望。科学不相信信念,自由主义的故事就是神话而已。人并不是由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决定,而是有2种自我:体验自我、叙事自我。体验自我主管意识,叙事自我用来编制故事与计划。生命科学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离。

自由主义赋予每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人类可能失去经济价值。实现超级智能可能并不需要意识,如果人类再不强大,迟早变得没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意类工作还是会交给人类。

生物是一种算法,算法不受物质影响,所以机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强大。人类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将会更加容易。财富和权力将会集中在更加少数人身上,激化社会政治不平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

社会未来可能还需要人,但不需要个人。社会更了解个人,会为个人做决定,剥夺个人权威和自由。权威将从个人转向算法构成的网络。

未来,精英阶层与普通人之间的身体及认知差距还将扩大。20世纪医学帮助大多数人,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21世纪则是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针对大众的医学将结束,没必要让大量无用的人维持基本健康水平。

3、科技人文主义。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创造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身体和心理升级,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甚至可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未想象到的新领域,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医学着重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从治愈精神问题转向让心智升级。但是最后,我们有可能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为没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频谱。这样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只要我们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4、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这样,同样的数学定律可以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各种学科都能统一于单一的理论之下。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人类无法处理,应该交给电子算法处理。

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用集中式处理,民主用分散式处理。民主制度可能衰败。因为在过去,科技进步速度很慢,但是现在科技进步速度超过了政治演变速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处理大量数据流。

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看成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其产出就会使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之为“万物互联网”,除人以外,每个物体都能参与进来。

数据主义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要链接更多媒介、事物,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是信息,而非言论自由对应的人类。信息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

对于数据主义,体验不分享就无价值,我们无需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价值,我们只要记录自己的体验,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算法会帮我们找到体验的意义,并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近日,有关贺建奎团队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义无反顾地批评贺建奎,从各种各样的浅显的或者深刻的角度批评。但深受尤瓦尔·赫拉利影响的我,却生发了一种不是很主流的观点。也就让这件时事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我读《未来简史》的感想。

在这之前,我先声明我所讨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这门技术,而不是贺建奎其人其事。同样我也不是想讨论基因编辑的优缺点,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论述其发展的必然性。

从那只下树的南方古猿一直到今日,人类从来就没有逃脱过自然选择的控制。这对于一个已经站在进化链的顶端的、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控制欲极强的物种人类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后(具体统计参考书中资料),现在更吸引人类追求的可能就是“神性”和“不死”了。吉尔伽美什计划(追求不死)早已启动,人们已经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控制基因从而拥有创造的力量),同时也没有人可以踩下基因编辑技术的刹车,它的发展是人类在进化中追求更强的力量的必经之路。

人文主义在黑暗的中世纪兴起,赋予了人以最高的价值,也是很久以来指导我们形成自适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最重要思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也必将受到不小的挑战。让我们先确定讨论前提:我们在讨论一个可行性的问题,而不是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假设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既然人文主义要我们追求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我身患疾病,只有基因编辑可以挽救我的生命,我是否使用这项技术来获取幸福呢?恐怕很少人能从心底说不吧。那么从极端的情况推广开来,如果基因编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获得一些使我们开心满意的特质,例如更美丽的外表、更强的反应能力或者更聪明的大脑,那么我是否应该像现在挑选衣服一样挑选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特质?以一个人的身份去追求独特的属于我的价值体验和快乐不正是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嘛?如果继续推广,当有一天我的孩子利用技术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又会有多少人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选择尝试?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我知道上述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自然发展的神圣性。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高尚的精神,而是因为我们的确在进化中具备了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并因之演化出真正能够被称为“文明”的东西。这种优势,或者说能力,本身就是神圣的地方。我们总是号称我们有多复杂的情感与意志,并将其称为神圣,不过是想与曾经是现在也是的动物强行的划分界限罢了。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总是毫不显然。”就像网络上有推文提到的那样,351年前的那个“狂人”竟然萌生了给人输血的念头(虽然他的实验是输牛血),这让群众们恐惧,竟然联手毒死了病人。这一下使输血研究停滞了150年,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我们演进的方式。可能今日的我们有多确定基督教作为一个无名小教派从罗马帝国兴起是一种历史必然,未来的受益于基因编辑的人们就多相信这门技术的进步是众望所归。

我不是在预言,也不是宣称以上观点多么正确。实际上上述观点有很多我也并不是完全接受,更不要说按照其方法论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世了。但在逻辑思考后,我们必须得承认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备受争论的许多其他技术,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用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拒绝了的问题了。事实上,极有可能,它们才是历史的必然,而近日的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涟漪。

姑妄言之。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现代性”是一项交易,所有人出生那天就签了契约——放弃意义,获取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携手并进,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性的理念基础是:经济增长不仅可能,而且绝对必要。如果解决问题,可能就需要更多;为了拥有更多,就要生产更多。

现代政治和经济笃信增长的必要性有三个原因。

首先,生产越多,消费就越多,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越能享受所谓快乐的生活。

其次,只要人类持续繁衍壮大,仅仅为了维持现状,经济增长就已经很有必要了。

最后,即使人口停止增长,也要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经济也必须增长。

不论是宗教极端主义,第三世界的集权主义还是婚姻触礁,几乎任何公共或私人问题,都能用增长来解决。增长能解决一切。

资本主义所承诺的并不像其它宗教那种空中大饼,而是这个俗世上的奇迹,而且有时候还真能实现。资本主义深信“增长”这一最高价值,第一条训诫就是:投入利润,促进增长。

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原材料和能源。但还有第三种资源:知识。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尽,越用越少;但知识越是不断增长,越用越多。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还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几千年来,我们之所以无法用科学来推动增长,是因为大家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里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知识。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人类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开启了用科学追求进步的道路。

人类发现自己陷入了双重竞赛。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生态世界末日前悬崖勒马。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关于宗教:

人类合作区别于蚂蚁、蜜蜂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认为是虚构现实。

什么是虚构现实?比如,我们的国家体系、宗教体系、道德体系等其实都是虚构的,是人类想象出来,流传出来,让大家遵守。

人类的现实连续现在大都是虚构现实组成的。

古时候人类相信上帝、佛祖;君主、道德等。

后来随着认知的进步,人类的宗教转移。相信自由民主、科技、金钱、经济发展等。

自由民主也是宗教,那么自由民主是什么?人类哪有自由民主?人类是由身体各种基因、激素控制的。

在《未来简史》最后猜测,人类在宇宙其实就是相当于计算机里的一个个数据,一个个细小的芯片。

关于幸福感和愉悦的认知:

幸福感和愉悦来自哪里?

作者认为来自人体的激素刺激和脑皮层电流的刺激。

比如性爱、吸毒等,都会通过激素产生一阵的快感,让人类着迷。

人类的幸福感和愉悦永远不会满足和短暂,比如升职加薪,快感通常只会持续一个小时,然后重新投入下一个目标的追寻。

作者认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远古山顶洞人的幸福感大致是相同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本书展望未来,描绘了作者结合过去和现在智人的发展而总结出的各种未来的可能性,并为我们提出了议题,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中可以思索与讨论。

友情提示,在浏览本书前请先阅读这本书的前作《人类简史》。

接下来所说的内容,是笔者对本书的摘录和思考。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在进步的。但从前的进步都是在人类的可控范围内,以后的进步却好像不是这样。

以下是本书的抄录和笔者的理解:

1、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低于正常下线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正常的上限。

确实,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是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当它真正问世,它的发展却并不取决于它自己本身或其作者的意志。就好像爱因斯坦发现了质能方程,但利用质能方程产生的原子弹却不在他意料之中。同理,许多父母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孩子的发展时常出乎他们的意料。

2、住在宫殿里的人,心中的重要议题永远与住在陋室里的人不同。

我相信这回事亘古不变的真理。前两天我的哥哥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上层社会的精英,还是平民老百姓,都会考虑同样的生活问题,比如买房子和娶妻生子。这确实没错,但我上层社会生活的中心肯定不会与平民百姓相同,买房子或许也是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却绝不是他们最根本的追求和生活压力。所以,不同阶层的人的议题终将不同。

3、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变化。

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是如此的轻松和简单,可以随意的去对过去评头论足,但预测未来却显得如此艰难,哪怕是历史上的诸位伟人,他们所预测的未来都与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有所偏差。这正是因为历史是在变化的。所以,对于笔者来说,如果不能准确的预测未来,至少要努力的跟上现在。

4、研究历史的意义: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千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5、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不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更好的世界。

依笔者之见,现在的世界已经成年,无论如何,其都会向前发展,而不会自寻死路。

6、如果你想发动一场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会支持我的想法?”而是要问:“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够有效合作。”

乌合之众不可靠,可靠的是能在社会万象中明辨是非的人。只有找到这样的支持者,其合作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7、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有效的壮大组织的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8、虚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但遗憾的是,盲目相信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类往往为某些虚构实体(例如神或国家)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的更好。

9、与“现代的契约”——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笔者对此感触极深,笔者自己就可以说是一个放弃意义的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都没有在追求意义,现在在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在为了获取力量。不过,我写这篇书评,却是可以说是少数的自认为在做的有意义的事。

10、人文主义的分裂: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

11、丹尼尔。卡尼曼曾做过一项开创性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体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及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决定当下,而叙事自我则顾全大局。

我们的人生是在叙事自我控制下的,叙事自我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12、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都有意义。

13、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清洁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叙事自我使我们的痛苦可以平均,但有时我们也需要相信体验自我的感觉并牢记它,而不是总是让叙事麻痹我们的意志,本书从多个方面讨论了人类的现状和未来。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人类是否真的有意志,如果我们人类只是各种化合物的堆叠和组合,我们意志只是各种电流和信号,那意志本身又从何谈起呢?同样的,以化合物为基础构建的计算机能不能变得和我们相同呢?如果他们可以和我们相同,那是不是也存在着超越我们的可能呢。

作者并没有再次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广开大门任我们想象。

笔者认为,我们人类确实是由各种化学物质堆叠组成,但我们也同样存在意志。就好像哲学和物理同时存在一样,化学物质和意志也不冲突。无论最后人类会走向何方,都不可否认人类在每一步中都掺杂着其意志。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