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实施方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7 21:23:46 作者:灵魂曲

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确保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及时完成。这是一些实施方案的范文,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创业实施方案[]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返乡创业就业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工商系统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促进宜春经济赶超发展,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创业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畅通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改善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环境,紧紧围绕“发展、服务、稳定、和谐”这条主线,充分履行工商职能,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和“多设路标、少设障碍”的服务理念,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促进个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返乡农民工:凭外出务工所在地公安机关颁发的居住证和本人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本人外出务工的证明,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2、国家规定的六方面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伤残人员、“两劳”释放人员,按原有的相关政策规定提供完备证明材料的,享受优惠服务。

1、对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返乡农民工,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外,即到即办,不受作息时间影响,优先受理,材料齐备的当场发照,并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政府、省工商局的相关政策给予优惠。

2、对申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允许其自行申报出资数额,申办一般性有限责任公司的允许注册资本降低至3万元人民币。

3、将办理筹建经营项目的优惠政策扩大到返乡农民工申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范围,采取“三通”措施,即:材料齐备,符合法定形式,即时畅通;要件具备,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可以补正,适时变通;材料不具备,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及时沟通。

4、对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免收一切费用,对从事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项目的允许试营业半年,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注册登记。允许具有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冠省名,由当地登记机关受理后报省工商局核准。

1、开辟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绿色通道”专门服务窗口,市注册局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各县、市、区局在注册窗口和基层分局的办证窗口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申办营业执照绿色通道”指示牌,明确专人办理相关注册登记工作。制作“xx市(各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农民工返乡创业申办营业执照联系卡”。

2、规范办结时限。对申请个体注册登记的,提供材料符合法定条件的,当场受理,当场发照。坚决杜绝在申请材料完备的情况下,服务人员拖延受理审核发照情况发生。

3、突出优先服务,急事急办的原则。对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由返乡农民工带回在外务工信息和生产经营技术,能起示范带动作用,需创办经济实体申请办照的,要主动和地方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协调,了解服务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主动、高效的全程服务。

4、做到特事特办。关注边远地区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创业的需求,提供创业信息,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咨询,提供申报材料书写的具体指导和帮助,送照上门。

5、强化行政指导。采取信息公开、事务提醒、申办导示等方式提醒其限期办理和补齐相关文件,引导其快速申办工商登记事务,帮助其正确办理相关登记及确认服务。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树立地域优势意识、因地制宜创业意识、有序入市稳步发展意识,帮助其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建立返乡农民工登记办照信息资源库,尽最大可能的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帮助选准选好创业项目。

6、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对进入基地或工业园区兴办企业的农民工提供集中上门办照服务。

7、加强市场监管。重点实施“两查处一规范”,着力扫清返乡农民工创业障碍,即: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为农民工进入市场创造公平的环境;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违法合同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欺骗和误导返乡农民工,牟取不义之财的恶劣行径。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和劳动力市场的经营行为,清除不良就业引导,打击提供虚假就业的行为,让返乡农民工真正能够进入法律法规允许的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一)加强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到思想、措施、责任到位。

(二)严格履行承诺,确保通道顺畅,按照“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并重、依法许可与提高效率并重、确保安全与降低门槛并重”的原则,积极稳妥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登记注册服务。

(三)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做到少检查、多支持,少监管、多服务,少限制、多促进,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返乡创业就业实施方案

返乡入乡创业基地是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按照吉林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总体部署,为推动全省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拟在全省范围开展20xx年度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建设行动,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返乡入乡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要坚持省、市、县三级基地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要坚持扶持和服务两手抓,充分发挥好资金撬动作用,突出抓好服务功能提升。要把握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和助力区域品牌特色发展的“三个助力 ”建设方向。

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承载创业带动就业能力较强的省、市、县三级基地,带动创业,吸纳就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年内计划建设省、市、县三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120个(见附件),形成三级基地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发挥基地就业帮扶作用,以基地为载体建设就业帮扶车间。

(一)组织开展调研。6月底前,各级人社部门要深入基层了解返乡入乡创业实际发展情况,通过线上问卷、交流座谈、实地踏查等方式,围绕基地建设、培育库建设和扶持服务等方面难点堵点开展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制订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二)制定建设标准。6月底前,各市(州)可根据域内申报项目实际情况,组织各县(市、区)参照20xx年省市县基地建设指导标准,制定市、县两级基地建设标准和认定条件,并下发文件组织实施。建设标准要把握“三个助力”的建设方向,对带动脱贫人口创业就业较多或已命名的就业帮扶车间申报项目,省级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边境村、空心村和肉牛养殖等申报项目,可结合实际给予适当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申报项目,加大对区域特色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支持在疫情防控和保耕复产中受到表彰的申报项目。

(三)加大培育力度。实施省、市、县三级培育库建设是三级基地建设的基础工程。各地要依托吉林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按照省市县三级培育库建设方案(另行印发)开展本地培育库建设工作。培育库建设要坚持“广泛收入,逐级推荐”的原则,市县可在本级基地建设标准基础上降低入库条件,对经审核通过项目做到应收尽收;对经评审命名且符合上级入库条件的项目做到应推尽推。要做好入库项目的培育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已入库项目,可择优命名,给予资金扶持。

(四)开展“三送”服务。开展“三送”服务是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各级人社部门要把开展“三送”服务作为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的重要举措。一要提高服务意识。通过用情用心用力的服务,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二要明确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三送”服务提升基地带动创业和吸纳就业能力,把基地“扶上马”再“送一程”。三要理清工作思路。“三送”服务在时间上要贯穿全年,内容上要结合需要,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对象上要涵盖本级全部入库项目。四要力求务实推进。各地要认真调研归集项目单位在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包装推介、销售渠道等方面需求。根据共利共赢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法,政府嫁接院校、电商等资源,市场粘合利益双方,社会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三送”服务。五要保障措施到位。推荐上级培育项目由本级主要领导包保,每季度走访一次,了解需求,开展服务;市县每半年组织一次创业人员培训,交流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要利用好“96885吉人在线”等平台资源,结合需求适时免费发布招聘信息;对同类创业项目每年组织农技工培训,市级不少于2次,县级原则上不少于1次。

(五)发挥资金撬动作用。市县要扎实推进基地建设,通过有作为、有成果的工作争取市县两级资金支持。要了解相关部门资金使用方向,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把专项资金使用好、管理好,切实做到“三个优先、三个确保”。“三个优先”即:优先支持“三个助力”方向的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处于成长期、上升期、有潜力的申报项目;优先支持有示范性、代表性的农业和涉农申报项目。“三个确保”即:确保专项资金到位率100%;确保资金执行率100%;确保省级专项资金不挪用、不挤占。20xx年市级基地补助资金发放与省级基地同步进行。

(六)基地评审认定。各地要在10月底前完成市县两级基地评审认定工作。市县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分阶段制订评审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评审流程、评审办法,组织专家评审。对符合“三个助力”建设方向的申报项目给予优先支持。要坚持择优命名、逐级推荐原则。20xx年市县两级基地评审项目申请日为20xx年5月31日,申报单位需提供20xx年6月1日至20xx年5月31日期间的相关材料。

(一)提高思想站位。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缓解人口流失,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三级基地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级基地建设将更具活力、更有价值。各级人社部门要自觉树立推进基地建设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就是服务经济建设的思想意识。要把高质量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基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人社部门要把基地建设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谋划,专题研究,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和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市县两级基地建设标准和培育库入库标准于6月底前报省厅(省就业服务局)备案。

(三)实施目标考核。省厅将把基地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就业创业目标责任考核。对各地基地建设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带动创业和吸纳就业情况)、社会效益指标(带动脱贫人口创业就业情况)、经济效益指标(增收致富情况)、资金到位和执行情况(含因素法下达资金)、服务基地和宣传报道等情况进行考核。以上内容包括县(市、区)分解指标完成情况。

(四)加强宣传引导。年度内,各市(州)要选树2个创业基地优秀典型、总结1篇抓基地建设的经验材料,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期刊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基层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下半年,省就业局将组织召开“三送”服务经验交流会,选取部分市(县)典型做经验介绍。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构建成为了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你想知道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吧!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3.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个良好的开端。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产业处、财务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和专业系主任及部分老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发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拓展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其作用是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尤其对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且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支持。

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在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待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且教学条件具备后,再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列入各专业必修课程。

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环节)纳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1)创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机制。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有条件的专业,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厅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主要依靠各中心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来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开放实验室,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

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学校科技产业园、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常州软件园、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孵化基地,为学生进一步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它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为解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时间上的制约,学校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并为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6.发掘社会资源,建立专家指导机制。

及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才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参与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建立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资深教师、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构成。

7.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

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注重选配或选聘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

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邀请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校讲座、对话,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等课外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动机与需求。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需求。全校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草稿)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河南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关精神,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院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着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孵化等三大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研外事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设备处、各系部共同参与,创委会下设办公室,挂在招生就业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系部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总支、行政、团总支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对学有专长,有科技发明兴趣的大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从指导教师、场所、经费、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

(二)师资队伍建设。

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积极选聘一支由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培训和交流,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三)课程体系建设。

1.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

2.加强创新创业教研室的建设。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探索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逐步提高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覆盖面,提高创业培训实效。

3.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创业教育》(或《创业基础》)必修课程。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

4.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纳入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修够一定的学分,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四)实践活动建设。

1.充分发挥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的育人作用,提高赛事组织工作水平,扩大学生参与面。

2.举办学院层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大赛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创办创新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组织这些社团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沟通、交流和发展。

3.举办创新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我院成功创业学生、成功校友参与论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五)基地建设。

1.创造条件为学生前期研发提供帮助,建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2.广开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3.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校中厂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创造条件免费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业项目后期生产提供帮助。

(六)文化建设。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网站、校园广播、上景(注:院团委的)等自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2.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学习实训场所要通过宣传展板、广告栏、橱窗等阵地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让这些场所既是学习实训的场所,又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耳濡目染,入脑入心。

(七)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院和各系部要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指导教师、场所、经费、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申请商业贷款或风险投资提供支持。

(八)考核评价。

1.加快完善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建立对各部门、各系部、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跟踪机制。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途径。全院上下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了解国内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3.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个良好的开端。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产业处、财务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和专业系主任及部分老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发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拓展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其作用是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尤其对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且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支持。

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且教学条件具备后,再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列入各专业必修课程。

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环节)纳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1)创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机制。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有条件的专业,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厅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主要依靠各中心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来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开放实验室,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

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学校科技产业园、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常州软件园、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孵化基地,为学生进一步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它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为解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时间上的制约,学校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并为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9.加强创新创及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才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参与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建立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资深教师、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构成。

7.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

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注重选配或选聘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

9.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社团,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团体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通过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邀请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校讲座、对话,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等课外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动机与需求。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需求。全校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创业实施方案[]

1、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我市招商引资、投资创业,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和市直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创业服务年的舆论氛围营造,切实把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创业政策、措施,通过宣传报道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界。

2、要正面引导,营造氛围。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加强舆论引导,在推出系列宣传报道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言论和评论员文章。在宣传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最大限度地营造好全社会干事业、创事业的氛围。

3、要突出重点,深入报道。各新闻单位要按照第30期新闻通知要求,开辟专栏,及时宣传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工作部署和措施;持续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的新理念、新进展和新实效,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做法,以便推动这项活动深入开展;要积极报道社会各界对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反映反响。大力宣传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影响机关效能、损害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对一些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布;各新闻媒体要组织开展1至2次集体采访活动,深入有关地区和部门,对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集中报道。

4、要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对拿不准的问题要与有关部门及时沟通,重要稿件要送审。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对通过加强监督管理能够解决的,不要作为活动本身的问题渲染炒作。杜绝失实报道和猜测性报道,防止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指责。

返乡创业就业实施方案

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深入贯彻《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吉发〔20xx〕1号),持续推进《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xx〕61号)、《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就业〔20xx〕104号)、《关于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产〔20xx〕2号)的落实,扎实做好全省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六稳”“六保”总体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农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生产兴旺发达、农民富裕富足,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提高乡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镇、村人社基层平台服务功能和就业前哨作用,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全面提升农村就业信息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及就业基础数据全部纳入全省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

——全面提高农民工技能就业能力。开展大规模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基本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20xx年,全省农技工培训3.6万人,创建省级劳务品牌培训基地12个以上。

——全面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全省每年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2万人,建设省市县三级返乡创业基地120个以上,吸纳就地就近就业6000人以上,20xx年,全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累计达到12万人,全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

——全面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现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就业。20xx年,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100万人。

(一)加强农村就业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基础建设规范年”活动,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就业工作责任,完善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功能,提升基层就业服务队伍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服务综合效能和工作质量。建立就业目标责任制。将就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分解年度就业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基层平台人员业务能力。各市(州)每年定期组织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统计分析、就业系统操作使用等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相关人员赴省内外就业先进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开拓思路和视野。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企业用工、重大工程项目用工台账,精准掌握辖区内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企业用工、工程项目实施等情况,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员、农民工就业岗位推送员、就业网络平台信息播报员等志愿者队伍,实现精准高效人岗对接。发挥吉林就业创业网、智慧人社、抖音、快手、微信群等媒体平台作用,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二)推进农村就业信息化建设。按照“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版化、机制化”要求,全面推广应用全省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农村就业管理模块使用功能,实现农村就业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夯实就业创业基础信息。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创新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运用微信建群、电话联系以及走访入户等形式,及时准确收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并组织做好信息录入工作。20xx年底前,全省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人员信息录入率达到100%,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拓宽就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将返乡创业基地建设管理、返乡创业优秀项目储备、返乡创业培训和创业带头人培育等工作纳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返乡创业信息的精准化管理。发挥统计分析功能。落实市、县两级统计数据核查、会审制度,实现各类报表系统自动生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研判就业形势,做出准确评估。

(三)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以返乡留乡农民工为重点,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开展培训意愿调查,根据培训需求分类开展培训,培训后提供不少于2个就业岗位信息,促进就业。实施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县域内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用工需求,对返乡留乡农民工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职业转换和再就业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等新领域技能培训,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项目内容开展培训,提升返乡留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强化“两后生”培训。对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组织参加技工院校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通过订单、定向等培训模式,对“两后生”进行就业政策、务工常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两后生”实现就业。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围绕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组织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创建劳务品牌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品牌发展格局,扩大品牌就业规模,增强品牌影响力。

(四)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依托农业农村资源,挖拒农业多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稳定一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领办合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20xx年打造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4000家。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吸引农民工在农产品仓储保鲜、分等分级、清洗包装等农业后端行业创业就业。鼓励发展新业态培育一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开发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康体娱乐等产业;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发挥全省电商平台作用,发展电子商务、直播直销、网红带货等新业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一批。抓住补齐“三农”短板,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机遇,开发涉农项目用工潜力,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参加农田水利、村庄道路、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政府购买工程项目建设。开展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实施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推进行动,引导返乡留乡索民工积极发展乡村车间、家定农场、手工作坊、创意农业等、带动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新业。推进省市县三级返乡创业基地及返乡创业联盟建设,促进返乡创业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强化返乡创业培训,力争使每一名待创业和已创业的农民工都能接受1次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按规定给予一次性5000元初次创业补贴;对在乡镇地域内建设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依据命名等级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对县域(镇村)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农村小作坊(包括网店)等按规定实施用电补贴;对返乡留乡农民工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按规定可以申报贴息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的原则,以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农村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农民工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开发乡村保洁、治安协管、道路管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

(五)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建立就业监测机制。将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情况纳入就业监测范围,及时掌握就业情况,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提前制定大规模返乡留乡就业应对预案。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加大就业服务力度,依托基层平台,对未就业人员及时提供3个以上工作岗位信息,促其尽快就业;对就业转失业以及从省外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推介工作岗位,保证其不挑不拣72小时就业;对有意愿自主创业人员,及时提供创业项目推个和创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困难农民工,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促进尽快就业。建立调研督导机制。加大调研督导力度,省市两级每年对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工作进行调研,对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突出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对各地推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定期通报,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工作责任。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人社、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全力推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强化政策落实。认真梳理农村劳动力和脱贫人口

就业创业政策,形成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政策落实情况排查,建立政策落实通报制度,确保就业政策应落尽落,全面消除政策落实空白点。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让返乡留乡农民工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积极培树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带头作用,营造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创业实施方案[]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和黑龙江省《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xx〕1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创业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规划纲要。以育人为根本、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创业为动力,主动适应企业及海南城市带经济发展需要;以社会评价、企业满意率和就业稳定率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标准;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努力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为海南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构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出既掌握通用电子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又具有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良好综合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打造优质精品特色课程。依托长期合作的企业,打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逐步完善专业内涵建设。

创业实施方案[]

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要及时吸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把教师们的研究课题和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出先进性、综合性、研究性,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测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环境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监测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把握在基本监测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先把老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老方法的不足,以及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老方法的不足,最后再把最新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并要让学生对新老方法进行对比和思考,那么在以后碰到相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知道如何来进行改进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实施方案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为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走“自立、自主、自强”的创业之路,特制定20xx-20xx年衡阳技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业基础教学+创业专业实践教学+创业校内模拟实训+创业校外实战实践”四部曲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立足校情,准确定位。

2、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3、结合专业,强化实践。

4、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三)总体目标。

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健全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各类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召开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简称“双创”教改,下同)的动员大会、编制并讨论通过“双创”教改院级实施方案、组建“双创”教改领导小组、细化“双创”教改实施方案,落实部门改革任务,明确改革预期目标以及考核要点。

2、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7个重点专业领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双创”教改,制定并实施系列“双创”教育改革制度,修订7个专业教学标准和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7个“双创”实验班、编写14本“双创”教材(2门/系部)、开发14门“双创”校级精品网络课程(2门/系部)和14门(2门/系部)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开发7个校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争取申报开发2门省级双创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省级创业孵化项目,建成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系部)、新开发21门“双创”校级精品网络课程(3门/系部)和21门(3门/系部)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新开发14个校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争取申报开发3门省级双创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省级创业孵化项目,新建成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三是在有条件的系部启动其他非重点专业领域“双创”教改,总结推广“双创”教改经验。

二、成立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双创”教改领导小组。

组长:何东球。

副组长:王静陈干甲。

组员:钟震坤、尹南宁、向清然、邹龙军、陈社生、

周少良、阳晓礼、陈石义、何远仁、成朝阳、

廖与飞、周孝汉、肖芳、张诚、张良、

雷国阳、彭玉彬、欧阳智勇主要职责: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章立制。制定并讨论通过学院“双创”教改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体制机制。

2)宣传指导。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双创”教改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交流、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双创”教改的氛围环境。成立由社会“双创”模范、行业企业专家、“双创”优秀毕业学生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咨询、指导和服务。

3)经费保障。确保“双创”教改专项经费筹集和投入及时到位。

4)监督考评。建立并实施系部、相关职能部门“双创”教学评估与督导指标体系,将“双创”教改纳入学院绩效考核,并开展“双创”优秀指导教师和“自主创业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活动。

2、成立“双创”教改专题办公室。

主任:钟震坤。

副主任:周孝汉、肖芳。

成员:教务处、学生处、院团委各指定一名干事主要职责:

1)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各系部之间的关系。

2)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3)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上传下达,提议召集领导小组会议。

4)制定并实施“双创”教改日常运转机制。

5)建立“双创”教改档案。

(二)健全体制机制。

1、完善学校创新创业组织架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相关系部和职能部门分别成立相应机构或指定专职负责人员,工作推进实行月报制和月调度制,切实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双创”教育管理办法》、《“双创”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弹性学制试点管理办法》《学生“双创”基金管理办法》、《“双创”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工作条例》、《跨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管理办法》、《“双创”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双创”教改督导考核办法》、《“双创”优秀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表彰办法》等管理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三、主要任务、措施和分工。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包含“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结合我院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并实施包含“双创”教改的人才培养方案。

责任部门:电气系、数控系、模具系、汽车系、物流系、信息系、经贸系等七个系。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制定并实施学院毕业生就业供应与合作企业需求年度报告制度。责任部门:就业处。

3、分两批开设14个“双创”教育实验班。责任部门:七个系。

4、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责任部门:就业处。

5、建立跨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的新机制。

责任部门:教务处。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双创”教育专门课程群。责任部门:七个系。

4、制定并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5、开发35本(每个系部5本)“双创”教育校本重点教材。责任部门:七个系。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双创”能力培养,扩大小班教学覆盖面。责任部门:七个系。

2、开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责任部门:七个系、基础课部。

1、建设7个校内专业“双创”实验、实训室,争取申。

报建设2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责任部门:七个系、实训中心。

2、制定并实施专业实验实训室开放共享制度。责任部门:实训中心。

5、制定并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双创”训练计划。责任部门:七个系。

6、制定并实施校级“双创”专题竞赛和选拔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制定并实施学分制以及“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2、制定“双创”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双创”档案和成绩单。责任部门:七个系、学生处。

3、制定并实施弹性学制,支持休学创业。责任部门:学生处。

4、制定并实施“双创”优秀毕业生评选表彰与奖励制度。责任部门:学生处。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1、制定并完善包含“双创”教育水平考核的职务评聘与绩效考核标准。

2、配齐配备“双创”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3、制定并实施“双创”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定期考核、淘汰和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双创”激励表彰制度。

4、制定并实施聘请“双创”教育校外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责任部门:人事处。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1、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责任部门:就业处。

3、编制“双创”能力专项培训计划,开发创业培训项目。责任部门:七个系。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学校自筹安排“双创”专项经费投入。

2、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投入。

3、吸纳社会资金支持。

责任部门:财务处。

四、工作要求:(一)提高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乎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学院党委和全体师生都要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认真实施。准确把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髓,立足校情,全体参与,切实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设置,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月月有总结有经验交流。

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来抓。

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集聚要素与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20xx年左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型转变,逐步确立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根据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增加实习实训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改进教师教育,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

(五)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有效整合集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对接。建立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支持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合作,加快苏南高校将优质资源向苏中、苏北转移辐射步伐。鼓励各地、各类行业协会和企业定期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健全学工部门、就业创业中心等单位协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就业创业中心、大学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单位协同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四、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开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课程建设团队,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课程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100本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九)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真正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观念、原则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挥创新创业导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师傅授徒”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显著、经认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相应学位。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十一)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高校在开发区、城市配套商业设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切实加强新一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遴选一批校内校外联动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推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学科竞赛、项目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力争到20xx年,全省每所公办本科高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其他本专科院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20xx平方米。

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十三)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竞赛管理体系,形成政府指导、高校为主体的各类竞赛项目动态评价和认定机制。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鼓励高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自主创办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要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完善竞赛项目与课程互认、学分互换办法,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七、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四)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鼓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或指导老师,吸引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健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制度,搭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造就一支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师资队伍。建好20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重点建设5个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江苏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体系,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和乡镇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八、注重对师生创新创业及其教育教学的激励支持(十六)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遴选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导师,同时把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到20xx年,评选100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00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100名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

(十七)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条件的高校要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先评优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自20xx年开始,省每年评选150名创新创业标兵,省级创新创业标兵可直接推荐免试研究生或专升本;评选1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俱乐部(协会)。

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纳入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单位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获得相应政策扶持;成立由各行业专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

(十九)统筹各类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每年要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课程教材建设、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指导落实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校年度数据报表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施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分层次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弘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创新创业的正能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xx〕64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xx〕4号)、《内江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内师院发〔20xx〕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转型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条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教学、俱乐部、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立足地方,辐射全省,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成立“内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等主要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涉及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籍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等相关工作;人事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宣传和社团、创新创业竞赛工作;招就处主要负责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运营和俱乐部建设;科技处主要负责教师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第四条各教学单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三章实施路径。

第五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六条加大资金支持。

学校设立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专项资金和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经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科研训练机会。

第七条加强基地建设。

1.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

2.建立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第四章主要措施。

1.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加强国家、省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扩大政策知晓面,引导大学生熟悉并用好政策,营造创业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建立学校创新创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精简课堂教学总课时数,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开设独立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加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改革力度。

2.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创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就业观、创新创业理念贯穿整个学习阶段,采用课堂教学和配合相应的实践训练等形式开设。

3.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4.按第二课堂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实践。

第十条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1.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知识和业务水平、校内外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至少要有一到两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通过专家讲座、座谈、联系导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2.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内创业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凝练出好项目,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尝试进行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3.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的资源,拓展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利用我校教师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

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确保俱乐部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

第十二条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转换认定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实践学分”、”综合素质选修课程学分”、“创新学分”“或“第二课堂学分”。

3.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高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

第十三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2.深入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内容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予以倾斜。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教学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按学校相关文件予以奖励。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及先进单位,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3.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局面,利用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其他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地方有关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并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业实施方案[]

(一)20xx年9月-20xx年12月,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1.细化具体目标、明确责任义务。

2拟定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

3.选定校内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合作企业。

(二)20xx年元月-20xx年12月,项目组织实施阶段。

1.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级立项。

2.按企业订单要求组织电子产品的生产。

3.制定新的三年制高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考核评价方法。(三)20xx年元月-20xx6年12月,项目总结推广阶段。

1.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按企业生产的规范要求完善校内的电子产品生产线建设,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的企业的生产氛围。

3.在学校其他专业推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成功做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展。

(四)20xx年元月-20xx年12月,项目反馈和提高阶段。

创业实施方案[]

优秀作文推荐!为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市办字〔〕6号)文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服务创业浓厚氛围,为开创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创业实施方案[]

以服务创业、富民兴赣、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全省最优创业环境为目标,大力宣传创业政策,让创业者人人知晓,形成政策落实倒逼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和部门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事创业积极性。通过宣传创业典型和服务创业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创业热情和活力,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

创业实施方案

目前,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其关键问题是自主创新人才缺乏。在我国,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改变教育理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创新性、创业性的集中体现。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即可,实则不然。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专业教育全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环境工程专业是一种工程性、应用性都很强的朝阳专业,在以往我们只关注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那么现在我们如何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呢?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技术经济的飞跃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日益强烈,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教学目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部分组成。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知识结构,也就是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某一专业方面的专精。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必须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合理结合,在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和广度,拓宽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以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广度,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厚基础的专业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要及时吸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把教师们的研究课题和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出先进性、综合性、研究性,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测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环境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监测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把握在基本监测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先把老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老方法的不足,以及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老方法的不足,最后再把最新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并要让学生对新老方法进行对比和思考,那么在以后碰到相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知道如何来进行改进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进行大学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一点专业知识就行,还要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可以把显性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隐性能力上。教学内容确定好以后,这些内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呢?如果还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来传授的话,对于再认真的学生也只是接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已,思维开拓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不同课程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它的工程应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针对这门课,我们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把相关的基本理论给学生进行介绍,然后给学生项目,让学生们在课外查阅资料进行设计和计算,再然后在课堂上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各组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最后让学生对项目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教师对优化后的项目设计进行点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对设计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总的来讲,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来实施的。

创业实施方案[]

1.构建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决策,优化顶层设计,合理资源配置,加强部门协同。

2.完善教育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院系、专业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完善教学部门牵头、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3.健全指导服务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健全专兼职结合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日常运行机制。

(二)注重贯彻实施。

1.各基层院系和专业、有关职能部门等要了解本单位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的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导落实。

2.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宣传引导,出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激发广大师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全员育人的文化氛围,使哈工大的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创业实施方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草稿)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河南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关精神,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院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着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孵化等三大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全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科研外事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设备处、各系部共同参与,创委会下设办公室,挂在招生就业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各系部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系部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总支、行政、团总支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对学有专长,有科技发明兴趣的大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从指导教师、场所、经费、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

(二)师资队伍建设。

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积极选聘一支由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培训和交流,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三)课程体系建设。

1.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

2.加强创新创业教研室的建设。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探索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逐步提高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覆盖面,提高创业培训实效。

3.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创业教育》(或《创业基础》)必修课程。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

4.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纳入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修够一定的学分,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四)实践活动建设。

1.充分发挥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的育人作用,提高赛事组织工作水平,扩大学生参与面。

2.举办学院层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大赛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创办创新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组织这些社团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沟通、交流和发展。

3.举办创新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我院成功创业学生、成功校友参与论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五)基地建设。

1.创造条件为学生前期研发提供帮助,建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2.广开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3.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校中厂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创造条件免费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业项目后期生产提供帮助。

(六)文化建设。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网站、校园广播、上景(注:院团委的)等自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2.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学习实训场所要通过宣传展板、广告栏、橱窗等阵地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让这些场所既是学习实训的场所,又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耳濡目染,入脑入心。

(七)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院和各系部要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指导教师、场所、经费、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申请商业贷款或风险投资提供支持。

(八)考核评价。

1.加快完善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建立对各部门、各系部、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跟踪机制。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途径。全院上下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了解国内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创业实施方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草稿)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河南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关精神,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院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创新创业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9号)精神,加快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和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充分考虑我省资本、人才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优化体制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厚植创新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形成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发展目标。

到20xx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全省孵化器数量达到50家以上,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虚拟孵化器。

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培育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

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甘肃特色的众创空间。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大市场、文化创意园、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构建一批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企业建立专业化孵化器和平台,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

各地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支柱产业和园区功能布局,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传媒等领域,建立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链孵化链条。

鼓励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举,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文化厅、省商务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政府国资委、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

(二)营造更宽松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和规范更为宽松的行业准入政策,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全面落实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简化住所登记手续,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

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鼓励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整合汇集各部门制定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由科技部门牵头的劳动协调机制,为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服务和辅导。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文化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 政府金融办、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知识产权局、各市州政府)

(三)鼓励全社会参与创新创业。

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重点调动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科技成果入股比例不设上线。

财政资助的科研创新发展类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逐步普及创业实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全程跟踪指导制度,制定创业服务公共财政购买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购买创业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创办涉农龙头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围绕我省产业发展进行创业服务,研究制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财政购买办法。

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开展全省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行动力度,实施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建设工程,积极创办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为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提供转岗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工信委、 政府国资委、省总工会、各市州政府)

(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优惠。

各级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资金扶持方式,更多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用好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建立和增加财政支持科技担保的奖励和补偿资金,支持科技担保业的发展。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

发挥好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作用,吸引省内外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新。

全面落实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孵化器创新发展。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五)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推动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建立创业投融资平台,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

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促进科技初创企业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业部门或分支机构。

结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技术含量的特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和融资担保服务。

加快科技保险业的发展,推进专利保险试点。

发挥政府投资机构的作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引导,并通过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创业投资。

继续加强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在股权融资、股份转让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功能。

(责任单位: 政府金融办、银监会甘肃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保监会甘肃监管局)

(六)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放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按规定将网络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给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

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电子商务初创企业的支持,放开外商投资电子商务业务外方持股比例限制。

加强网络、快递物流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项目展示平台。

推动电子商务与贸易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联动发展,创新和拓展面向“三农”的服务,推进网络购物、网络化制造和经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成长,建设促进居民消费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实体店与电商、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舞台,提升网上销售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完善网上交易投诉和维权机制,打击网络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和网络交易安全。

引导全省连锁超市等传统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升级发展模式,鼓励商贸企业发展网络零售,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创新应用,支持全省专业市场借助电子商务扩展交易渠道、升级交易模式,支持小微网商和个人创业者借助专业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分销与零售业务。

加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在电子商务发展成熟的地区率先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成立我省电子商务学院。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厅、省工商局、省教育厅)

(七)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聚集服务资源优势,组建科技服务业联盟,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创业导师、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

着力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层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

鼓励孵化器建设公共实验室和研发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或工艺设计服务,共享数据、软件、装备、设施等资源。

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提供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服务。

联合本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中试车间和厂房,提供技术集成、中试开发、小规模产品试制等方面服务。

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领域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方面服务。

积极探索o2o服务模式,建立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把互联网基因注入科技服务业,实现创业大赛服务、科技创业咨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项目申报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创业培训服务。

加快发展会计、审计、保险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

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亟需获得授权的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

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教育厅、 政府国资委、省商务厅、省人社厅、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

(八)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鼓励孵化器精心营造以“服务创业、服务创意、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孵化生态文化环境,积极搭建各类对话交流平台,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创业咖啡训练营、技术项目对接会、创业辅导培训、专题论坛讲座等各类活动。

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团队,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的热情,营造人人支持创业、人人参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

加强各类媒体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丰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组织开展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活动,积极支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

(责任单位: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团省委、各市州政府)

(九)加快建立创业孵化人才队伍。

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各类人才激励扶持政策,大力引进相关技术领域的留学人才、领军人才和其他专业性技术人才在孵化器集聚发展。

鼓励和支持孵化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多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交流,为入孵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支持。

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养一批创业培训师资,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

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紧密结合,加强孵化器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孵化器管理水平和创业孵化成功率。

围绕全省经济建设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到甘肃从事创新研究和创业。

(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教育厅、团省委)

(十)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区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营造创新环境和政策空间,不断引聚各类创新要素,激发各个创新主体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人员在实验区内创新创业,科研院所可自主处置科技成果的合作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90%的比例用于对成果完成人员和成果转化突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强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吸引国内外、省内外企业积极参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和建设。

加强同国内相关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等技术转移基地等,在项目实施、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引资引智,承接产业转移。

制定“创业在家乡”计划,着力培养本地创业人才支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创新在岗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责任单位:兰州市政府、白银市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 政府国资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 政府金融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加强协调推进,积极研究完善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发展情况统计等工作,及时报告有关进展情况,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

(二)加强示范引导。

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试点城市、文化创意园、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资源,激励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机制、新政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平台,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宏观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凡是市场机制有效的领域,政府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创业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市场选择大众创新创业的方向和路径,让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来调节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和形式,避免直接干预创新创业活动。

要着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保障创新创业者合法权益和竞争秩序,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要从选拔式、分配式支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用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小投入”吸引来社会资本的“大投入”,形成市场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秩序。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20xx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委、 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医专党〔20xx〕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形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

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

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

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

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

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

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

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

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xx年1月开始实施,至20xx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

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

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

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

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

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

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

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

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熊xx

副组长:杨xx

成 员:刘xx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组织分工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目,招就办根据创业项目确定具体资助和金额的划拨,协调日常管理工作。

所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学校招就办,再由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20xx年4月27日

创业实施方案[]

1.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哈工大“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增强广大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

2.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一批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保证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并讲授创业课程和实施专门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各院系有一批经验丰富、积极热心的优秀教师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参赛项目提供指导。保证有一批专兼职工作者为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培养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强化对学生日常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3.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及考核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催生学生创意。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学习。

4.吸引校外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选聘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校外师资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一支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创业团队配备优秀导师并进行创业指导、创投指导和咨询服务。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系统育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使学生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引导学生将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

1.优化培养方案。做好20xx年新一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调整课内外学时分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求新。增大选修课比重,完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强化个性化培养。建立一批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和一批优质的国际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现有的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创业课等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增设新的创新研究、创业动力、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法律等类课程。自行组织开发或引入校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类mooc加以共享利用。选聘优秀校外师资开设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系列创新创业类讲座。完善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建设。

3.实施创新创业能力认证。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哈工大创新创业精英培训证书。

4.实施科研优势转化。依托哈工大的科研优势,及时将优秀科研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创新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队伍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攻关和创新能力;依托导师的科研课题来开展毕业设计;通过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哈工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英才培养计划”等,发挥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优势,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这些计划的根本任务。

(三)完善实训实践体系。

1.通过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意识。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设备和环境支持。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特别是探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比例,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2.通过项目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推动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选题、制定计划、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探索、制作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领导决策、解决问题等系列能力和素质。在成功实施一年级创新项目的基础上,完善大二创新实验项目、大三创新课程设计项目、大四创新毕业设计项目等内容,使项目学习的模式贯穿整个大学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催生创新创业成果。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队伍,发挥群体智慧,并安排导师做好指导。整合校内竞赛资源组织各类大赛,建立学院、学校、校外等多维度竞赛服务体系。通过竞赛让学生与校内外、企业等优秀人员交流切磋,不断完善项目和团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

4.建立项目评选奖励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和创业方向引导。积极挖掘并依托国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发布的创业项目指南和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需求反向推进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定期组织哈工大“丁香会杯”创业大赛,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最具潜力的项目,予以表彰并资金奖励,支持改进优化和后期研发。

5.完善优秀项目推介和孵化机制。定期组织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的入园答辩会,及时将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孵化,将项目变成创业成果。积极向企业推介优秀项目,支持企业对项目和团队进行考察和指导,进而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全方位合作,努力将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梦想变成现实。通过学校层面积极争取省市等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促进项目对接、落地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项目融资,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提高孵化成功率,努力实现产业化。

(四)健全平台体系。

1.建设优质实验室并实施开放。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保证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均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开放管理,为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服务。

2.建设创业基地和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并利用好15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8个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设。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争取外部资源,完善基地条件,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保证“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四到位,发挥基地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备的软性服务。

业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拓展学生创业思维,培养创业能力。建设哈工大创新广场,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指导,开辟创业活动空间,提供创业初期各种软件硬件服务、实训和社会创业资源对接等。

4.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根据创客团队和创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构建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展示大厅和机械电子加工平台等创新创业活动场所,打造功能齐全、配套支持到位、服务贴心便捷、创新创业联动、技术资本融合、资源连贯畅通、学业创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五)营造环境氛围。

1.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大力支持现有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建设;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组建一批新的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依托“创客周”、“学术报告大赛”、“学术论坛”等活动开展创新交流;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定期开展创业家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真人图书馆、创业训练营、创业能力测评、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

3.组织丰富的创新创业讲座。选聘知名公司、企业、研究所等单位的创业企业家、技术专家、投资经理以及国内外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来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和报告,与学生交流体会,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建设哈工大创新创业网站,构建国家政策宣传、创新项目匹配、创业企业展示、课程预约学习、创业导师对接和创业一站式服务等不同模块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等提供信息服务,为学生打造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和创业孵化服务的网络平台。

5.强化常态化的引导和指导。加强院系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鼓励辅导员自我创新的基础上,系统培训、强化辅导员队伍对学生创新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能力,让辅导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

(六)强化管理和保障。

1.强化制度保障。根据社会和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优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实践的系列规章制度。

2.强化经费保障。设立专项基金,为师资聘请、教学组织、学生活动、创业孵化等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支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优秀项目奖励基金,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积极争取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捐赠,为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孵化、产业化等提供启动资金和引导基金。

3.强化场地和环境保障。加强创新基地、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实验室、创新广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的建设。协同校内、省内和国内优质的生产加工平台资源,争取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各部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地。优化免费一站式注册、法律咨询、财务代理等经营服务,为创业企业提供“一对一”全程指导服务,努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创业实施方案[]

发动全院教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修改和落实专业建设规划、队伍建设以及相关措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健全机构。

成立以企业代表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使培养方案更具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前瞻性。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通过多种级别和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学习先进地区和兄弟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暑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劳动,建构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建设精品课程。

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进行增减,使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紧密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模块化教学减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得懂,愿意学。把主干课程打造成即能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合学生学习的精品课程。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法。

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在专业理论课学习时将实训和小电子产品制作与专业理论课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在实训和产品制作中操作情况纳入学生的课程考核;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重点训练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时,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这样,一点一滴,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六)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级技师到学校指导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多种途径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七)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引企入校,根据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安排电子教研组教师分批到校电子产品生产线参加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工作,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校外,利用近几年电子行业发展迅速的大好形势,开拓新的实训基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