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玩具找朋友形状标记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2-19 02:30:17 作者:QJ墨客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小班教案范文中的优秀案例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语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名称及玩法。

2.学习和同伴分享玩玩具,体验分享的快乐。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材料准备:

幼儿自带的玩具。

活动设计:

一、教师谈话引题。

1.教师出示小熊。

师:今天金老师带来一个我的宝贝玩具,看这是什么?我的小熊是黄色的,圆圆的头,它有黑色的眼睛,还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

2.幼儿介绍玩具。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并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玩具,说说最喜欢的原因。

师:现在请小朋友也来介绍你的宝贝玩具好么?先要告诉大家它的名字、它可以怎么玩,再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它。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有毛绒绒的玩具,有塑料的小汽车,还有木头做的积木。

二、分享玩玩具。

1.幼儿分享玩玩具。

师:每个人都带了玩具,我们可以大家一起玩,请你找找好朋友一起玩。

2.教师小结。

出示玩玩具的照片,幼儿一起观看。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刚离开家中,还没有摆脱“自我中心”,想要把自己最喜欢最宝贝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有很多幼儿都还不愿意,而这时教师就要用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励其他小朋友感受分享的快乐,使他们也产生分享的意愿,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一起玩的快乐。并且懂得在玩的时候要爱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玩具。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教学目的:

1、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规定范围内的倍数。

2、能正确区别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教学重点:

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规定范围内的倍数;能正确区别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找一找。

1、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

15的全部因数:1、15、3、5。

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15、30、45、60、75、90。

2、哪个数既是15的倍数,有是15的因数?(15)。

你用什么方法找出来?还有好方法吗?

3、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二)活动二:分一分。

把1、10、12、25、37、54、102、417、23、398分成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四类。

1、先让孩子独立分类。

2、同桌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37、23既是质数,又是奇数;10、12、54、102、398既是合数,又是偶数;25、417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三)活动三:猜一猜。

利用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猜。

1、同桌做猜数的游戏。

2、一人利用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另一同学猜。然后再交换。

(四)活动四:解决问题。

选哪种包装盒能正好把90瓶饮料装完?还有其它的包装方式吗?

1、同学讨论还有其它的包装方式吗?

2、你是怎样想的?(90的因数)。

(五)活动五:动脑筋。

123,234,345,456,567,......它们都是3的倍数。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是3的倍数)。

(六)活动六:你知道吗?

介绍书第13页“你知道吗?”(学生介绍歌德巴赫猜想课外资料。)。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最近我们班在进行期末幼儿体格测量活动,我发现孩子们总是三三两两的站在一起比高矮,于是就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

2、培养幼儿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比较物品高矮。

活动难点:比较物品高矮。

活动准备。

积木玩具若干、高矮不同的机器人、高矮不同的沙瓶、高矮不同的两个熊娃娃。

活动过程。

一、比高矮,建立初步概念。

1、出示熊娃娃,提问:两个娃娃有什么不同——高矮。

2、依次出示沙瓶、机器人。进行比较高矮。

3、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比较高矮。

二、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目的:巩固高矮概念。

三:幼儿操作。

幼儿操作积木玩具,摆出高、矮不同的两座“高塔”。

延伸活动:发现周围高矮不同的物品。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一直在考虑高矮应该是在同一水平位置进行比较,但由于考虑幼儿年龄及认知基础,课堂设计没有涉及这些知识,只是简单的进行目测比较。

活动中孩子在接受程度上还是可以的,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第一个出示熊娃娃环节,提问还是很到位的,能够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去回答问题。但是本次活动是《好玩的玩具》,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没有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导致孩子在投入时过于被动。情感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我重新进行本次很多,我会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使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发现各个物品的不同,来达到目标,发展孩子的能力。

当时老师们提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材料不充分,没有让孩子充分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以至于整节活动欠灵活和生动。

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我一定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把孩子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和老师同伴一起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2、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初步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技能,知道用敬个礼握握手的动作表示友好。

3、学习说短语“xxx是我的好朋友”

重点与难点:

1、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参加音乐游戏。

2、初步学着用抱抱、亲亲、敬礼、握手来表演歌曲中的敬个礼握握手。

活动准备:

小兔小熊头饰各一个,“找朋友”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扮演小兔。

师:今天有动物宝宝来到了我们教室,小宝贝们猜一猜他们是谁呀?让老师去把他们请出来吧。

师:小宝贝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兔)。

小白兔做哭状。

师:小白兔你为什么哭呢?

小白兔:我的好朋友小熊不见了,我找不到它了,你们帮我找找吧。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帮小兔找找吧。(小朋友帮忙找到了小熊)。

师:呀、小熊在那呀。

小白兔:谢谢你们,我现在要去找我的好朋友了。

由教师演小熊,扮演小白兔的教师将找朋友唱一遍,唱第二遍的时候和小熊同做游戏。

小白兔:小朋友们谢谢你们、你们也是我的好朋友。

师:小白兔和小熊要回家了、小朋友和他们说再见吧。

二、体验理解。

1、和幼儿谈话。

师:小兔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知道你们也有很多好朋友、xxx你和谁是好朋友呀?(多请几个小朋友说、教师教幼儿说短语xxx和我是好朋友)。

2、解决难点与重点。

师:刚才小白兔见到小熊的时候好有礼貌哦、我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是很有礼貌的,xxx我知道你见到好朋友的时候也是很有礼貌的、来做给大家看看。(可多请几个小朋友说、教师提醒握握手、敬个礼)。

师:小白兔找到了好朋友、我也想找好朋友了。

(放音乐,老师完整地把整首歌曲表演一遍、可以和老师配合,也可以和小朋友配合。做到敬个礼握握手的时候应当放慢动作)。

师: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我们见到好朋友的时候要敬个礼握握手、分开的时候要说再见。除了敬个礼握握手之外我们见到好朋友的时候还可以抱一抱、亲一亲。来、xxx小朋友和老师抱一抱、亲一亲。小朋友之间相互抱一抱亲一亲哦。

三、师幼共做游戏。

师:找到好朋友我可真开心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朋友吧。

四、利用手指游戏结束教学。

宝宝的小手出现了。

爸爸瞧瞧、妈妈看看。

宝宝的小手真好看。

爸爸瞧瞧、妈妈看看。

宝宝的小手出现了。

自我感觉:

优:课堂纪律较好、课堂活泼,幼儿很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只有极少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具精美充分,教师教态自然亲切。

缺:游戏部分有点混乱、多媒体教具失败。

指导教师:

优:导入好、利用故事情境引出主题、成功的调起了孩子的积极性。教师配合好、到多媒体教具失败时有一老师立马去弹琴、语言亲切、儿童化。当很多小孩子没有坐到椅子上时教师并没有大声的叱喝幼儿回到位置上,而是轻轻的说小白兔已经走了、小朋友要坐到位置上面了。让孩子自己明白如果自己在不乖乖听话小白兔就不会再来玩了。教具准备充分、整个教学课堂孩子很感兴趣。

缺:

1、教具应该暂时隐藏一下、这样幼儿会更感兴趣。

2、多媒体教具应该先试一下。

3、游戏时间可以过长一点,教师应着重示范敬个礼握握手,头饰可以多准备几个,让孩子也体会一下戴头饰做游戏的感觉。

4、应该让孩子完整说短语xxx是我的好朋友,游戏互动应让孩子多做。

反思:

虽然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错误明明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上课前我反复练习过,晚上睡觉还在记对白。之前练习的时候我还有教幼儿说完整的短语xxx是我的好朋友,多媒体教具也是有试过的,声音是有那么大的。结果、意外还是出现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压过了电脑声。这些错误是不应该在犯的、这不是不足是遗憾啊。上到游戏环节的时候因为电脑没有声音所以就有点慌乱、有害怕小小班的孩子做久了会倦。所以只做了三遍歌曲的时间、而这个时候幼儿的兴趣依然很浓厚。小动物头饰应该多做几个,我并不是很赞同。因为我在上课之前我试过的、让幼儿戴头饰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头饰上了,才让老师戴头饰做示范的。

不管是不是第一次、有些错误是太低级的。课堂太活泼让我都有点乱了、这一次吸取教训,下一次我又会比这次好、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会找玩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能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玩具摆放在一起。

2、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愿意用语言讲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柜1—2个。

2、玩具若干(长毛绒玩具、汽车玩具、娃娃、积木等)或幼儿自带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展示玩具,认识玩具。

教师:园长老师知道我们班小朋友特别喜欢玩玩具,今天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玩具,

看看有些什么玩具?(请幼儿说出玩具名称)。

2、玩玩具,体验快乐。

教师鼓励幼儿分组自选玩具,自由地和玩耍或和同伴一起友好地玩。

(二)引导讨论,尝试摆放玩具——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观察摆放的玩具。

2、讨论怎样摆放玩具。

3、探索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请幼儿自主尝试将同样的玩具放在同一层玩具柜上(或玩具篓)。

(2)让幼儿边摆放玩具边学说:我把“××”和“××”放在一起。

4、分享共同摆放玩具的快乐。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整齐的玩具柜,分享一起摆放玩具的乐趣。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分类摆放。

活动反思:

《我会放玩具》是一个数学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其一,玩具是幼儿熟悉和喜爱,对于自己的玩具幼儿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定会有许多话可说。包括玩具名称、玩法、玩具的由来等等。活动材料是他们平时最喜欢接触的东西,应该活动起来没什么难度。其二,在生活中,幼儿有摆放玩具的生活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玩具归类等。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3以内数与物的对应。

2、能用点数的方式数物品并用数字1、2、3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大卡1-3,贴有3种不同小动物的房子,小老鼠奇奇。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数字卡片1-3,操作册20页。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数字1-3。

1、集体游戏:《小鱼水里游》。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提问:在刚刚的游戏中都出现了数字谁呀?(1、2、3)。出示数字卡片1、2、3复习巩固对其的认识。

2、教师分发学具。

师:小朋友在刚刚的游戏中表现都很好,小鱼有礼物要送给你们,请你们双手来接,有礼貌的说谢谢!

提醒幼儿将礼物放在桌子上,不乱动。

二、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1,做客。听声音找到小动物的家,出示房子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了?”(小猪)几只小猪在家呢?(1只),依次是小羊(2只),小狗(3只),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2,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们都住进自己的新房子里,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xx家的'呢?”

(小猪的房间住着一只小猪,门派号是1)以此类推。

三,完成操作册20页。

师:小朋友看,在我们帮助小动物们挂门牌时谁悄悄来了?(小老鼠)。我们来听听小老鼠奇奇来做什么?哦1yuanl奇奇在整理玩具柜时也遇到了困难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愿意)。

小朋友取出操作册翻至20页,帮奇奇把夹缝中的数字1、2、3贴到相应的位置。

活动结束:将操作册送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游戏引出数字,通过游戏让幼儿复习数字宝宝,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部分,学习数与物的对应,通过点数并帮小动物挂门牌让幼儿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三部分,完成操作册,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与量的理解,同时检验幼儿是否真的掌握,是针对数与量对应的操作练习。

整个活动思路清晰,过程安排完整,合理。活动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目标进行,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的活动检验95%幼儿以掌握。针对目标一学习3以内数与物的对应,可将活动二中“挂门牌”改成“按物取数”则更为完美。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语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名称及玩法。

2、学习和同伴分享玩玩具,体验分享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材料准备:

幼儿自带的玩具。

活动设计:

一、教师谈话引题。

1、教师出示小熊。

师:今天金老师带来一个我的宝贝玩具,看这是什么?我的小熊是黄色的,圆圆的'头,它有黑色的眼睛,还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

2、幼儿介绍玩具。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并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玩具,说说最喜欢的原因。

师:现在请小朋友也来介绍你的宝贝玩具好么?先要告诉大家它的名字、它可以怎么玩,再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它。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有毛绒绒的玩具,有塑料的小汽车,还有木头做的积木。

二、分享玩玩具。

1、幼儿分享玩玩具。

师:每个人都带了玩具,我们可以大家一起玩,请你找找好朋友一起玩。

2、教师小结。

出示玩玩具的照片,幼儿一起观看。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刚离开家中,还没有摆脱“自我中心”,想要把自己最喜欢最宝贝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有很多幼儿都还不愿意,而这时教师就要用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励其他小朋友感受分享的快乐,使他们也产生分享的意愿,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一起玩的快乐。并且懂得在玩的时候要爱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玩具。

小百科:玩具也可以是自然物体,即是沙、石、泥、树枝等等的非人工东西,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它不是只限于街上卖的供人玩的东西,凡是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在找朋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发现鱼身上的不同颜色,而且需要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颜色排列上的差异,从而根据鱼身上的条纹,找到相应“好朋友”。粘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操作,因此这一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认知学习,且能在操作中体验找朋友的乐趣。

1、能发现鱼的不同特征,并大胆表述。

2、学习独立粘贴的习惯,体验操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能发现鱼的不同特征,并大胆表述。

活动难点:学习独立观察、粘贴的习惯,体验操作的快乐。

一、出示两条鱼,幼儿观察发现两条鱼条纹的不同之处。

二、找好朋友。

再出示两种相同的鱼,请个别幼儿上来找朋友。

三、出示三条鱼,幼儿表达观察到的不同处。

四、出示贴纸,教师示范。

五、幼儿操作。

第一次在小班尝试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还并不太熟知每个幼儿能力的情况下,本次活动不仅是努力尝试达到目标,也是在操作中观察每一幼儿数学能力的差异,为今后数学的集体教学创设更适宜的环节。

(1)观察教学的层次性不够明显。

(2)忽略了大胆表述的重要作用。

让幼儿除了观察以外,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与同伴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但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一点,让自己的说变成了主体。其实幼儿的表达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形式,个人的回答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个别问题,从而当场纠正,集体的回答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关注全面,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3)操作用具混淆、出现漏缺。

在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撕粘技能基本没有问题,但手眼的协调能力还不够,贴纸和小鱼的身体对不准,容易贴到外面去;个别两个幼儿方向感不强,将小鱼的头尾贴倒了。有小部分幼儿出现了贴纸混淆、小鱼没有贴全的情况,当然对于这点我也意识到应该给幼儿人手一个操作盒,在操作盒内进行则可避免这一疏漏,但由于现在班级硬件条件的限制,在今后还需多收集补充,给幼儿一个完整地操作条件。

小班数学活动玩具找朋友形状标记教案

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许多事物都存在有量的特征,尤其是大、小这一特征是3-4岁幼儿容易感知和体验的。因此,我设计了“大小标记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让幼儿通过形体动作感知、体验大小标记的含义,再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大大小小的物体匹配相应的标记,最后将大小物体归类并匹配大小标记。通过这个数学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和比较物体的大小,认识大小标记从而初步建立对大小概念的认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幼儿的感知能力和比较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大小标记。

2、学习为大小不同的物体匹配相应的标记。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寻找身边大小不同的物体,对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2、教学具准备:大小标记人手3-4张;活动室内布置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玩具柜中提供大小不同的玩具、书架上摆放大小不同的图书、以及大小不同的杯子、盆、盘子、勺子、照片等;大小不同的椅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大小不同的玩具筐各一。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大小标记。

教师出示大小标记,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大和小标记的形态,理解标记所代表的含义。

“老师送给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卡片上画的是一个娃娃。请小朋友看一看你的卡片上的娃娃是什么样子,请你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二、巩固认识标记的含义,学习为标记匹配相应的物体。

1、为标记找椅子。

“教室里有许多椅子,它们一样吗?”(有大有小)“想一想拿大标记的小朋友应该坐什么椅子?拿小标记的小朋友坐什么椅子?”幼儿根据标记找到相应的椅子坐下,并检查“你拿的什么标记?坐的'是什么椅子?”。

2、为物品匹配标记。

“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物品都想和标记做朋友,请你选一张标记,给它找一个好朋友。”幼儿自由选择标记贴在相应物体上,游戏反复进行3-4次。

3、将大小物品归类并送标记。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筐子,请幼儿思考:“这两个筐子一样吗?哪些物品应该住进大的‘家’(筐子)中?哪些应该住小的‘家’中?”请幼儿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归类。

“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让我们知道哪里是大玩具的家,哪里是小玩具的家?”幼儿为物品送标记。

【活动延伸】。

1、这样的游戏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可以引起幼儿活动的环境,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在给大小物体送标记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体验,认识到物体之间大小的差异。

2、在数学活动角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小游戏让幼儿感知、比较物体的大小。如:摸箱游戏,让幼儿摸出一个玻璃球,再摸出一个比这个球大(小)的球,并按照标记放在相应的筐子里;又如,做果子游戏,让幼儿用油泥制作大小不同的果子,再将果子按照标记挂在“树上”,幼儿通过揉、团的动作,触摸、观察比较果子的大小不同。

3、在认识大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大小排序的活动,如:给大小不同的鞋子排队,给大小不同的碗排队等。并可进一步进行大小对应的活动,如:给大小不同的瓶子找瓶盖、给大小不同的动物喂食物,从而获得大小对应的经验。

教学反思:

让幼儿通过形体动作感知、体验大小标记的含义,再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大大小小的物体匹配相应的标记,最后将大小物体归类并匹配大小标记。通过这个数学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和比较物体的大小,认识大小标记从而初步建立对大小概念的认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幼儿的感知能力和比较能力得到发展。

《认识形状》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感知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图标,记录用的大张白纸、彩色笔。

2、大方巾、大小不同的彩色几何图形片,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数量供幼儿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出示正方形图标,引导幼儿正确地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教师将幼儿的答案记录在白纸上。

2、游戏:“给大方巾找朋友”。

玩法:教师将大方巾铺在桌上,向幼儿展示各种色彩、大小的'几何图形片,请幼儿把各种正方形都放到大方巾上面,鼓励幼儿边做边说:“大方巾我给你找到了正方形的朋友。”

3、找班上的正方形。

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4、激发回家找正方形的兴趣。

向幼儿介绍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画一画、记一记,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第二天带到班上与大家分享。

活动建议:

利用户外活动散步时间继续在园内寻找正方形的物体,巩固对正方形的认识。

活动评价:

能指认正方形的物品。

[附)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

小朋友家长:

您好!请您和孩子一起找一找家中哪里有正方形,找到了把它记录在纸的空白处(或让孩子画下来),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活动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小班数学活动奇奇数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形状标记(方、圆),能将相同形状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3、有讲述自己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方、圆片片各占人数的一半(大小、颜色相同),方、圆篓子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标记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形状相同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出示方、圆片片,“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片片,我们叫它方片片;圆形的呢?”“一个小朋友拿好一个片片,一边拿一边说:x片片好。”

2、按照玩具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出示方、圆标记,“这儿有许多的标记,上面话的是什么形状?”“画着方形的,我们就叫它方标记;画着圆形的呢?”让每个小朋友选一个玩具,“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送它什么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和x玩具做朋友。”

3、评价:方片片和圆片片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谢谢小朋友。

活动反思:

1、选材适合小班幼儿,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非常感兴趣。

2、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认识各种形状》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一、聚焦。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认识形状》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形状标记(方、圆),能将相同形状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3、有讲述自己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方、圆片片各占人数的一半(大小、颜色相同),方、圆篓子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标记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形状相同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出示方、圆片片,“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片片,我们叫它方片片;圆形的呢?”“一个小朋友拿好一个片片,一边拿一边说:x片片好。”

2、按照玩具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出示方、圆标记,“这儿有许多的标记,上面话的是什么形状?”“画着方形的,我们就叫它方标记;画着圆形的呢?”让每个小朋友选一个玩具,“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送它什么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和x玩具做朋友。”

3、评价:方片片和圆片片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谢谢小朋友。

活动反思:

1、选材适合小班幼儿,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非常感兴趣。

2、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形状标记》小班数学教案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1、出示两只盆子。

a、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t:小朋友们真能干,把饼干都送回了家。圆标记和方标记想请你们吃饼干,你们开心吗?

〈幼儿自由选取饼干品尝,师提问:“你在什么标记的家里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小班数学活动《为一组图形做特征标记》教案

1、引导幼儿学习抽象、概括一组图形的共同特征,为一组图形制作两个特征标记。

2、要求幼儿学习按指示进行操作,并学习按指示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活动准备:图形卡、标记卡。图形片。

(一)集体活动。

1、出示图形卡1。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请来了很多的'图形来我们班做客!看看都有些什么图形来了呢?(三角形、圆形、梯形、长方形等)这些图形什么不一样呢?那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地方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幼儿认真观看图形)

2、出示图形卡2。

师:老师还有一张卡片,卡片上还有很多的旗子。我们来看看吧!他们那些地方相同呢?你觉得应该做什么标记来表示他们呢?(让幼儿想出可以用标记的方法)

(二)小组活动。

1、一二组。制作特征标记。

2、三四组,看实物图填分合式。

3、五六组,填房子图。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做呢?(教师讲解如何填房子图)

4、评价幼儿的活动。

(三)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我的朋友垃圾归类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物体标记将相应的物体归类摆放。

2、乐于参与数操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已带领幼儿在园内捡拾过垃圾,垃圾筐若干,垃圾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垃圾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师:今天,教师里来了很多小客人,看看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叫**标记。(幼儿先观察再练习讲述)。

3、幼儿尝试操作。请两名幼儿上前看标记将可乐瓶和叶子放在贴有相应标记的箩筐里,其余幼儿在一旁检查。(教师看操作情况给予指导)。

4、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清楚标记再摆放垃圾。摆放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结果。

5、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居民小区捡拾垃圾并按类摆放。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认识形状标记小班数学教案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1.出示两只盆子。

a.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幼儿自由选取饼干品尝,师提问:“你在什么标记的家里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