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汇总13篇)

时间:2023-12-11 07:22:06 作者:琉璃

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范文范本的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1.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以防滑泄。

3.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七情的致病特性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5.1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5.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5.3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每次提到传统文化一词,我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崇尚和敬畏,“莫名”是因为对她并不是很熟悉,而“崇尚”就颇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了。

但当我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之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还不是很深入,却足以让我喜欢上她,想要接近她,希望懂她更多。

各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立足于世界传统文化园林之中,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包括诸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和节日,中国戏剧和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动物植物,古玩器物,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音乐,中国对联等一系列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而发展和传承下来的一个民族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却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了解,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一个人情操的陶冶,对品质的升华,对性格的塑造,对品行的端正,当然更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结晶的尊重,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敬仰……而且,这是一代代新人的责任所在,当今日益浮躁的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来时刻提醒着我们,她是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祖国壮大的源泉。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实践教学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传承教学的一大特点,结合当前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出“贯通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五年制“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只看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靠考试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临床所需的人才相差甚远。同时,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象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学习。实行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更为有效培养中医药人才能力的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具有深远意义[2]。

尽管目前中医药教学快速发展,但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中医人才的需要。主要原因有:(1)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中仍然以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计划中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2)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与现代技术进展和临床需求相脱节,有的实践内容已经落伍,有待进一步整合、更新、优化;(3)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完善。实践教学场所不足、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达不到教学目的;(4)学生对于实践性课程兴趣较低,重视程度不够,参与主动性较差;(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尚不明确,无法客观评价教学水平及学生掌握程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足[3-4]。目前的不良局面如得不到有效扭转,必将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桎梏。

为改变目前的不良现状,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五年制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年所开设课程及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第一学年本学年的学生刚接触中医学,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尚粗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在学院建设中医四诊实训中心,形成中医诊疗技能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的场所;通过对学生四诊技能的培训,使学生熟悉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和技巧,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门诊,让学生亲身体会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加深对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使学生看到临床诊察、辨证的全部过程,对书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开设推拿手法练功课、耳穴压豆等课程,使学生大一入学即掌握较为简单的治疗技能,在给家人、朋友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收获专业信心。

3.2第二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学核心课程有中药学、方剂学等,着重对学生进行中药辨药、识药、用药的实训。通过“中药标本馆认中药”“实验室做药理实验”“本草园见习中药药用植物”“临床见习方药运用”四者联合,搭建起中药学、方剂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2.1中药标本馆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中药标本馆(含饮片标本室、浸制标本室、腊叶标本室、伪品标本室和中药走廊展台),现有中药标本600多种,涵盖《中药学》教材收录的所有中药。在中药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定期引领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理解。3.2.2中药药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为学生开设12个固定的疗效显著、实验结果明显的中药及方剂实验项目,另外灵活开设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切实观察中药及方剂的疗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习热情。3.2.3本草园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本草园(含草本区、木本区和藤本区),涵盖中药学教材中绝大多数中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讲解药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鉴别中药的能力。针对药用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灵活开展药用植物见习,学生全年可以在本草园见习,春夏季节认识以全草、茎、花、叶入药的中药,秋冬季节认识以果实、种子、根入药的中药。3.2.4临床见习方药运用的实践教学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模拟门诊及随师门诊,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中药、方剂的运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药、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配伍原理。

3.3第三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内经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推拿学、针灸学等。在学院增设针推手法训练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手法,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推拿的临床工作。适当安排学生跟随授课老师到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临诊,通过教师适时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中医经典课程内容的理解。

3.4第四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实践教学主要以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跟随教师见习为主,加深学生对中医专业内容的理解,为第五学年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第五学年建设以滨州、烟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为龙头,烟台市中医医院、威海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核心,各实习医院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辅助的临床教学基地体系,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见台。

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程度,我院逐步完善“理论考试加临床实践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例如学院组织教师研发了《中医舌诊直观教学评价图谱》,以模拟临床实际诊疗情景的方式进行中医舌诊内容的考核,收到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中搜集他们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教育质量反馈信息,并依此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同时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同时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5]。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增强中医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逐步形成五年制“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五年制全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贾丽娜,康学智,张栩,等。探索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师带徒”的新模式———mini-cex教学引入中医临床实践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89-91.

阅读次数:人次。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它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我国使用。我们的.祖先选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身边的各种疾病,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治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可以使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作各种外科手术,而且病人在做完手术醒来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作完了手术。中医的这种麻醉剂比西医的麻醉剂要早整整一千年。只可惜,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书上找到这种记载。

华佗不仅发明了麻沸散,他还独创了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通过模仿鹤、猴、虎、鹿、蛇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活动身体各部位,使人体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锻炼。

中医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近来有不少废除中医的言论。我仔细看后,发现这帮人第一不懂中医,第二不懂西医,第三根本就不懂医学,第四否定的过程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而支持中医的声音都是从情感的角度说的。似乎大家都认为西医和科学是否定中医的。其实这是误解。真正的西医和科学,并没有否定中医!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提倡废除中医的人,基本上是一些不懂医学的文学家,或者其它科目的科学家。几乎见不到西医医生出来否定中医。按理来说,西医医生是最应该冲锋陷阵的,可现在是按兵不动。奇怪!蹊跷!蹊跷之处必有蹊跷的道理。

现在这些废除中医言论,说的是天花乱坠,让百姓听的稀里糊涂,好似是头头是道。其实总结出来的基本意思只有那么几条。而这几条基本上来说,是他们脑子里的知识错了,是他们理解错了,或者是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是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

其中最愚昧的一部分就是,用中医和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

最可气的就是不懂装懂!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规则!

今天我就一条一条说清楚,让大家听明白。

愚昧:用中医和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

无知1病人看中医,不同大夫的诊断为不同的疾病。所以中医是骗子。

某些人的叫嚣“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实证也难以否证的系统,要接受它必须依靠信仰。因为这一套系统非常模棱两可,怎么说都说得通,所以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可能就有三种说法。现代医学依靠的是客观的医疗手段,而中医看重的是主观的医术”。

这是论证否定中医的一个观点。

论据是—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诊断却各不相同。

结论是—中医的大夫是胡乱诊断。而西医是按照科学的理论来的,所以不存在类似的情况。

看到这个观点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人绝对不懂中医,也绝对不懂西医。否则不可能说这样无知的话来。

这是诊断结果不一。是中医西医共同存在的现象!

西医绝对也存在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现象。包括:同症不同病,不同医生诊断结果不一样,同一个医生诊断结果前后不一样。

百姓熟知的部分疾病,其实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如贫血。“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以上内容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四版,第六篇,第二章贫血概述)。

后面又简单列举了30种可以引起贫血的疾病。(见资料1)这只是概述,如果是贫血的专业书籍,列举的还要多。

这意味着30个贫血病人,去看30个不同的医生。医生根据其真正的疾病,去分别诊断和治疗。诊断结果可以是完全不重样的。。他们可以是患有30种不同的疾病。

这时,不懂医的人就误以为,诊断结果的不同,是由于30个不同的医生造成的,是误诊。其实不对。

不仅不对,而且恰恰相反,医生做不同的诊断结果才是真正正确的,是有利于病人的。所有贫血病人都是同一个诊断同一个治疗,这种的医生不是水平差!而是不合格!应该吊销执照!

西医如此。中医亦如此。

同症不同病,在医学里是正确的医疗行为,是有利于患者的!

科学,绝对不会拿正确的行为,来否定任何东西,包括中医!

这是由现实决定的。现实生活中,医生是个正常人。只要是人,就不会完美无暇,其医术就会有上下高低之分。

可水平高低是相对的,即使你科室里排第一,全院未必第一;全院第一,全市未必第一;全市第一,全省未必第一;全省第一,全国未必第一;即使你全国排第一,全世界未必第一。总有比你高的,也有比你低的。

而疾病又是极其复杂的。西医和中医都认为疾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医大家都熟知。其实西医也依然如此。

“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各种病原所致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失血等,故诊断贫血时,首先应考虑其发生的原因。”(以上内容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四版,第六篇,第二章贫血概述)。

30种常见的可以引起贫血的疾病,分别隶属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有的容易区分,有的不容易鉴别。

而且这只是贫血一个症状。患者就诊往往是好几个症状一起出现的。病情就非常复杂。水平高的,就能发现所有症状,并且找到真正的病根。水平差的,只能发现几个症状,对症下药。

如果是病情复杂,就很容易出现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现象。

我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病例。某患者,地方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只需抗结核药物治疗;到省会医院最终确诊为肺癌,必须动手术。肺结核与肺癌的区别有多大,学过医的都明白。可地方医院就是诊断错了。

所有的大型医院的科室都有病例讨论会。经常是围绕着一个病人,七八个主任争的面红耳赤。有时分成两派观点,有时是三派观点。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很多百姓也都经历过。百姓不懂西医,可百姓得过病啊!老百姓得了病,第一个西医医生没治好,换了个水平高的医生,最后治好了。这种事可不少见啊。

这都是典型的,因为不同医生的水平不同,诊断结果也不一样。这是由现实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

西医自己就有该缺点,怎么可能用它来否定中医?

科学,更不会愚昧到,用该缺点来否定中医!崇拜西医!

百姓有个误解,西医的检查是非常准确的,其实是不对的。起码医生不会这样认为。

比如b超。其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0%(摘自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四版)这已经算是准确率较高的检查了。但是,80%的准确率就意味着10个病人里有2个是诊断错误的。三甲医院的一台机器,一天可以做20个。也就是一天就要有4个病人诊断错误。数量可绝对不少。

而且检查手段的准确率又是分为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各个率不同。

比如做b超发现你有肝外胆管结石,那么99%的可能性你就是有肝外胆管结石。但是医生做b超未发现你有肝外胆管结石,可不代表你就真的没有肝外胆管结石。有可能你有,但是没发现。

这个不是医术的问题。而是超声检查本身决定的。超声检查的图像,就像一个1000度的近视眼,又不带眼镜看东西。只能看个大概的轮廓。靠这样模糊的图像,当然、必定、肯定会出现失误了。专业医生可以提高准确率,但是做不到100%。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做几次,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曾经有个病人,做了七八次b超,才发现疾病。这是真实的病例。而且我相信许多医生也治疗过类似的病例。

这样,一开始的诊断是没病,后来却诊断出疾病。当然是前后诊断结果不一样了。

西医的检查手段如此。中医亦如此。这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

西医自己就有该缺点,怎么可能用它来否定中医?

科学,更不会愚昧到,用该缺点来否定中医!崇拜西医!

同一个医生对同一个病人,其诊断也会前后不一。这是非常正常而且正确的事情。

我记得有位副主任医师说过“如果你的病人,总是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一致,那说明你的医术有问题”。这里的入院诊断就是前面的,而出院就是后面的。也就是诊断前后不一。强调一点,医术有问题不是指水平差,而是指医术不合格。

意思就是,单独一个病人,其前后诊断一样,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所有的病人的前后诊断都一模一样,那就说明这个医生不合格。因为有一部分病人的真正疾病没诊断出来。其原因是:

西医的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正确思路是:来了一个病人,医生按照其症状,先考虑常见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果不对,再考虑罕见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

比如某人感冒前去就诊。医生首先考虑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果其它症状后来表现出来,或者治疗不见效,或者好了又犯,反复感冒,医生就得考虑是不是其它的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等(相关内容见卫生部统编教材《内科学》、《传染病学》)。

这是因为医生不能给病人做所有的检查手段。

很好理解。不可能来一个感冒的病人就又做ct又做艾滋病检查。脑炎肯定得做ct、艾滋病得做实验室检查。多少病人的结果是正常的。这样看一个感冒的经济负担太重,病人肯定承受不了。

所以,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正确思路是:先考虑常见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如果后来又有了其它症状,再考虑罕见病,再做相关检查,诊断、治疗。

这样造成一种可能:医生前面的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后面的最终诊断就是脑炎、艾滋病。

这种诊断结果不一样,是正确的,是有利于患者的!

科学,绝对不会拿正确的行为,来否定任何东西,包括中医!

第一中西医本是同根生。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的优缺点。如诊断结果不一样。

人类治病的需求,是一个共同的根源。中医西医都是由这一个根源产生的相关学科。

并且造成诊断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中医西医是大体相同的。

西医是有不少病例的,无论哪个类型,都有不少。任何医生都知道,这是常识!大家也很容易去医院证实!

第二同症不同病和前后诊断结果不一样,都是正确的行为。是有益于患者的!

另外一部分才是错误的,有害的!但是其由医学本身决定的,人力可以改善,但不能根除。这是硬伤!

我请大家永远的、牢牢的、记住:那些人怎么认为,那是他们的事。他们绝对不代表西医和科学。

从来没有西医医生说这种屁话“因为中医存在诊断结果不一的缺点,所以应该废除”。别打着西医的旗号。别把我们西医往火坑里推。

否则到时候老百姓该说了:在西医里,经常能见到:1住院病人的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经常不一致。2地方医生和市里医生的诊断结果不一样,市里的和北京的又诊断结果不一样。三个医生三个诊断结果。那么按照这种逻辑,西医也成了骗子,也应该废除了。到时候废了中医,也废了西医,大家找谁看病啊?混账逻辑!

你们说的话,不代表西医!不代表科学!别给西医和科学头上抹屎!

这些人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错误消息,更没有按照科学的原则去认真的论证,就的下了个极其荒谬的结论—因为中医有诊断结果不一样的缺点,所以中医是骗子。

这样事实上就:成了把中医单独拿出来当靶子,用一个中西医都存在的正常现象,主观的认为完全错误,而且当作废除中医的子弹。虽然西医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但是西医是科学的,是好的。

成了:同样是诊断结果不一,否定中医!赞美西医!

这犯了两个极其愚昧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用正确的医疗行为来证明中医是错误的!

第二个错误:用中西医共同存在的缺点,来否定中医!赞美西医!

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第一不懂中医,第二不懂西医,第三否定的过程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这是一种极其低级的错误,一种极其愚昧的错误,一种盲目崇拜的错误。

这绝对不是科学!

这绝对不是一个科学家应该犯的错误!

这绝对的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和精神!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记于2014.1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导语】本站的会员“hr123”为你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

教学。

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好的文化遗产也是流传了下来,戏曲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瑰宝。

弹指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许多人便会想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确这些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而中华文化不单单只有四大发明,各种传统优秀文化交相辉映。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我们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似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正是因为戏曲从古代便逐渐发展到如今,经过不断地传播和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结合,戏曲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据网络数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川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剧种。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有戏曲,老一辈的艺术家热衷于戏曲,并将这项中华璀璨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然而这项瑰宝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衰老,现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戏曲也慢慢衰落。

现代文化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传统文化绝不能够抛弃。传统文化是根本,戏曲也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见证。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让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保证,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如今,国家也着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璀璨的戏曲艺术将会在世界放出光芒。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栋梁,也是我国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家都是倡导仁义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孔子的这些话表明了儒家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类都有一种很宏大的爱的精神。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去尊敬和爱戴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自己却非常宽松,这种严人宽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他们往往缺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人、爱社会、爱万物的精神。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爱心,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出现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避免和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对道德修养都有着偏激的看法。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买房买车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无所谓。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为获得助学金开家庭贫困假证明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学生中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养。《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许多优秀古代读物中,也体现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因此,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生的价值、本质、目的、意义和道路等观念的总和。人生观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和父母亲的精心呵护,踏入到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他们开始尝试融入到社会中。与此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社会上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这无疑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高校的稳定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提倡务实、重德等思想,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许多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而幸运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点一线的作息规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习,一些没有人生理想的男生开始恶补中学时期没有尽兴玩的网络游戏,甚至发展到留级或退学;许多大学生昏昏噩噩来到毕业实习阶段,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在刚进大学时或者之前就应该引起重视。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自身条件,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去付诸行动。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加上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中心,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课题。这些大学生在与室友、同学、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困惑,令他们感到难受。当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此时大部分大学生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严重得甚至走向极端,伤害他人或自己,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认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应该“和于室人”。同时,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学生们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可以轻松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对策及建议。

2.1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我们后代应该引以为傲。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丢弃了,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与历代祖宗之间的链条断裂了,进而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树立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尊。

2.2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大学校园文化沙龙,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提升气质、能量和能力;端正学习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等等。

高校在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同时,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用于校园活动中,更可以寓教于乐,提升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沙龙,由学生自己主持并参与分享心得体会,有时也可邀请专家学者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参与;也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读书报告会、辩论赛、文艺表演活动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自觉将传统文化精髓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实践,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品质。

作者:邓军蓉单位:长江大学。

传统文化教学论文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

2.1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存作品较少,且损坏严重。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

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

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

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

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015(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2013(1):237.

[5]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作者:邱洁单位:赣州市赣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文化

作家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文学的奇迹——《红楼梦》,它向我们讲述一个庞大家族的繁荣与落没;一曲旷世的恋情;还有那十二朵令人怜惜的奇葩。迄今无一人敢说完全读懂了这部名著,可见其崇高的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理应去追捧,去热爱,去享受这些名著的,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说“看不了”。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欣赏能力逐渐趋于恶俗化。渐而远之,祖国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传统文化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喜爱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传说,平定“诸吕之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宵节是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我真期待下一个元宵节赶快到来呀!

传统文化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