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倾听的故事中学生大全(23篇)

时间:2023-12-18 17:09:57 作者:MJ笔神

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写,总有一天会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在以下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在成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以前,杨澜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第二次转型:美国留学生。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凤凰卫视主持人。

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也同时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她都必须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第四次转型: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曾一度沉寂。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但杨澜创业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杨澜立刻感觉到了压力。她几乎天天都想着公司的经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杨澜将公司的成本锐减了差不多一半,并逐渐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卫星电视与香港报纸出版业务,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减了40%。

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

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截止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杨澜的创业故事:主持人到企业家的转变。

杨澜,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及企业家。从1990年起曾与赵忠祥一同主持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并为大家熟知。主持多档谈话节目,如采访类节目《杨澜访谈录》及女性类节目《天下女人》。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现担任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01。

由于曾经听力受损的缘故,杨澜曾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

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她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

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

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与导演沟通:“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

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02。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

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

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03。

19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

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这个节目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她的先生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04。

19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

20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

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资本市场上,传媒概念正如日中天,阳光卫视的出现适逢其时,是时势造英雄的绝佳样本。但杨澜未能料到,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

“我投身商界不是简单地为了赚钱,还包括实现我过去不能实现的那些媒体理念。但是很遗憾,创业不久就遇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当时我压力很大,几乎天天想着公司的经营。我把公司的成本锐减了差不多一半,还把自己的工资减了40%。吴征跟我说你做这些没有什么用,你那些工资能占多大比例,能省多少钱?我就说,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的努力。”杨澜回忆说。

20,杨澜通过重组阳光文化,成立阳光媒体投资公司,发展教育、出版、新媒体资讯、电视、体育5大项业务,公司逐渐走出困境,开始盈利。

杨澜以70亿元身家登榜“胡润女富豪榜”这位采访过无数名人的名人主持时刻保持着她的优雅她的气质与修养为女性提供了榜样。

倾听的故事中学生作文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

反思。

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有人总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丑陋,太单调,太贫乏。我们能听到的只有物欲横流的声音,人们在不择手段获得钱财后恐怖狰狞的笑声。”其实,你不必抱怨,因为你的心中已经被这些世俗所给包裹,所以你才会这么以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倾听的东西,你之所以没有听见是因为你的耳朵被污染,你的心灵被污染。

在某个你闲暇的日子里,骑着单车独自一人或与好友相邀来到郊区,与大自然接近,与你的心灵接近。找一条清澈的小河洗洗你的耳朵,彻底地洗一洗,将那些堵塞、污染你耳朵和心灵的杂质洗出来。洗之后,你的心中会无比的舒畅,因为此时你的心中没有那些羁所,有的只是你欣赏美景的闲适心情。

能不被自己所听到的美景陶醉么?你还在怀疑:这是真实还是梦境?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音乐,这么多值得自己倾听的声音?条件反射般的,你揪一下自己,疼的,这是真实的。蓦地,你明白不是因为没有“天籁”值得自己倾听,而是因为自己听不到。你还明白为什么陶渊明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超然脱俗的诗句,为什么郭峰能将《空山鸟语》写得那般空灵,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你都感受得到。

世界上并不是缺少值得倾听的“天籁”,而是缺少善于发现与倾听“天籁”的耳朵!

倾听民生故事心得体会

倾听民生故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更因为我们需要倾听那些被忽视或被遗忘的声音,去了解那些被经济快速发展所掩盖的真实生活。我在倾听民生故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生故事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启示。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

倾听民生故事,首先是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当我们只看到那些媒体上报道的精彩瞬间时,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倾听那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故事,我们才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处境,了解他们面对的困境与希望。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成长为更有同情心、理解力,乃至更勇于拥抱世界的人。

第三段:理解社会的困境。

倾听民生故事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困境。社会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经济、政治、民族、性别、文化等。通过倾听各类故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前因后果,了解政策和制度的一些问题,找到改正的方法。同时,通过倾听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的故事,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关注“小生命”,从而全面地了解社会的状况,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段:增进社会共建、共享的意识。

倾听民生故事,还能够帮助我们增进社会共建、共享的意识。当我们通过倾听故事去了解他人的困境和需求后,我们就可能会亲身行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行动力,不仅仅是通过捐款或者帮助某个个体来实现,而是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共建和共享的意识。在这样的共识下,我们会更积极地关心社区、参与社会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段:总结。

在倾听民生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理解社会的困境,增进社会共建、共享的意识。倾听故事,不仅是社会的公益事业,更是人类情感的交流和交融。它汇集了生活中美好的人情和故事,不仅让人在其中汲取情感的营养,更让人感念生活中的点滴,感知到生命中无限的可能。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倾听者,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倾听的故事中学生作文

仔细聆听自然的心声,它在哀嚎。

它有一个又一个很美很美的梦,只是梦。

小河之梦,褪去浑浊的外衣,换上崭新的羽翼,可以无忧无虑的歌唱徘徊。不再成为天然的垃圾桶,并非是它不想为人们服务,实在是以它的残年余力再也承受不太多的污秽,它那残损的胃再也经不住任何负担。希望有一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孩童尽在水中乐,用叮咚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

天空之梦,永远是白云悠扬,百鸟的乐园,你看,现在的它早已是灰头土脸,根根大大的烟囱升起,道道黑烟笼罩在它的心头,亦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它多么渴望有一天那里是一片净土,一片心灵的净土。

动物之梦,听,偷猎者的枪声还在不时作响,看,一只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而这一起又一起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人啊!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啊!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多么希望,有一天不在有杀戮,不在有灭亡。

看看吧,听听吧,大自然在哀嚎,救救我们的家园,救救我们的“母亲”。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它的心声,都是它心灵深处的梦。

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不在是梦。好吗?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位居阳光文化媒体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澜还是那么随和率真,乐观开朗。与“阳光”为伴的感觉,似乎也就决定了她对事业和生活的基调。如果不是她干练地吩咐秘书、应接事务,你很难把她和一个现代企业家联系在一起。

采访过150多位精英名流。

杨澜刚刚从国外回来。这一次她拜会了瑞典的女外交部长,诺贝尔基金会主席,爱立信的总裁等等。这几年,除了当老板,杨澜也是一个打工者。由她主持的《杨澜访谈录》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知名品牌,接受她采访的各国政要和文化科技界的精英名流已有150多位。而在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同方面的热点话题所做的访谈中,杨澜敏捷的思路,得体大度的举止,以及不失机智幽默的风格,使这档谈话节目别具风采。

杨澜访谈的最大魅力,在于她每每以真情对话,而引得名人动情。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就在杨澜的访谈中,动情地说到:“当我丈夫要求与我离婚时,我伤心极了……想想看,我大学毕业三天就结婚了,从来不知该如何独立生活。但我挺过来了,甚至做了从没想过可能做的事。”英国最大的商业集团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则感慨万端:“有一次,我偷运唱片出境……我被抓起来关了一夜,直到母亲把我保释出来。在那之前,我是典型的叛逆青年,没有什么我不敢做。那一夜,我想了很久,明白了自己的底线。我保证,每个人如果在监狱里呆上一天,会有好处。”而在对姜文的访谈中,杨澜说:人在特别自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他自卑的另一面?姜文回答到:“你说得对……你刚才说自卑,其实我非常自卑。”

杨澜希望这档节目不久以后就能与上海观众见面。同时,在《杨澜访谈录》的既定定位之外,阳光卫视又将对更年轻却很有意思也很具光彩的人物,制作一档新的访谈节目;招聘相应主持人的工作也将在全国展开。

从名主持到企业家。

对于杨澜,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她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出场的情景。说到这一点,杨澜感慨颇多。的确,对于一个新人的脱颖而出,实在是没有比中央电视台更好的平台了。杨澜因此始终感谢中央台。现在她在那里还有许多好朋友,还不断地有着合作项目。杨澜说,现在想起来,那时侯的情形,就像是“置身于亲切平稳的溪流,自己只要专注单纯地投入具体的工作,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然而自己创业以后,“就像是置身于湍急的河流。”喝过水吗?“当然啦!当然喝过水啦!”杨澜仍然是笑着这样说。杨澜说,这些年她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真正是磨砺了见识,增长了阅历。那么后悔吗?“不后悔!一点也不后悔!”毕竟,人生获得了更大的舞台,事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三年前,“阳光文化”创办时的资金是600万元,现在已经是6亿港元了。“我可没有借债噢。”阳光卫视现在在中国大陆有3000万用户,在香港、台湾地区全频道落地,在美国也覆盖了40万华人用户。杨澜也曾经被评为中国最成功女企业家之一。

不是说“阳光”被卖掉了70%的股份吗?杨澜又笑了,“那只是阳光卫视,它只占阳光文化的5%。再说,企业的开放组合,正是现代企业的运营理念。”

孩子是我的“补药”

杨澜的大男孩今年七岁,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女孩今年已经三岁了。说到孩子,杨澜更开心了。上次见面的时候她说:“孩子是我的‘补药’。虽然不能老跟孩子呆在一起,可他们跟我可亲啦!有时候过了一星期才回家,一走上楼梯,孩子们就伸出胳膊叫唤起来了。”母子之情、母女之爱,真是溢于言表。杨澜的确很忙,除了公司和《杨澜访谈录》这两摊子的事情之外,她还会有各种社会工作,比如她今年又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前年,北京申奥委忽然通知她参加申奥工作,随后她丢下一切,参加了紧张的评选,最后她作为文化主题的陈述人而飞赴莫斯科。接着,她又担任了美国国际电视节“艾美奖”的评委……在繁忙的事业和天南海北的奔波中,孩子就由杨澜的父母亲领着。但是杨澜总是会挤出时间,为了更多地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只要有空,她还会陪着孩子练习钢琴。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1995年的冬天,只身一人在异国的杨澜,如果再找不到工作,灰溜溜地回国几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苦苦等待offer的杨澜再一次被拒绝了。回忆起那个面试官的表情,至今都令杨澜非常想抓狂。某次在《天下女人》的录制现场,杨澜与现场众多的姐妹们调侃道:“她竟然说我的形象和我的简历不相符,而拒绝继续向我提问。尴尬的我,低头看着自己的打扮,很明显,因为穿着问题,我被她鄙视了。”正是那次失败的面试,让杨澜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让那位面试官收回对自己的鄙视。

据杨澜自己讲述,在异国其房东太太莎琳娜是一个极其苛刻的中年女人。她不但规定自己必须十二点之前熄灯睡觉,而且还规定我必须在十分钟之内从浴室出来,规定我如果不穿戴整齐就不准进入她的客厅,不准我用她的漂亮厨房做中餐,甚至规定我在她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必须涂口红!

习惯中国式朴素即是美的杨澜,一度非常讨厌莎琳娜这种所谓的英伦女人的尊严。令人想不到的是,同租一屋檐下的其他房客,却都说莎琳娜是最好的寄宿房东。唯独杨澜看不出她好在什么地方。因为很多次杨澜面试失败回来后,厨房里一点吃的都不会有,并且如果她上楼发出声音,莎琳娜太则会站在卧室门口很大声地指责她。

有一次刚刚洗完头发的杨澜,坐在床上一边翻看报纸的招聘信息一边吃带回来的面包卷,完全违反原则的行为,令莎琳娜直接冲上前来,一把夺过杨澜的面包和报纸,用英文大吼:“你这个毫无素质的中国女孩!你滚出我的家!”

二十五年来,杨澜以非常漂亮的成绩和能力一路所向披靡,几乎从来没有人说过自己没有素质。房东太太的激怒言行给了杨澜极大的侮辱,而这却直接导致杨澜第一次正面思考“以貌取人”为何在这里是一个正义的词语。

一气之下,杨澜愤怒地冲进了一家咖啡馆。天气实在太冷,咖啡馆里的人居然很多。侍者以一种奇怪的眼神把我引到一个空座位边,那是咖啡馆里唯一的空位。坐在杨澜对面的是一个英国老太太,她看起来比莎琳娜更加讲究,就像伊莉莎白女王一样尊贵与精致。这让杨澜不由下意识地收起自己宽松睡裤下的运动鞋,俯身的那一刻杨澜看见了她裙子下着了丝袜和漂亮高跟鞋的腿,以她这样的年纪,却仍然把这样的鞋子穿得非常迷人。

在欧洲的很多高级餐厅里,衣衫不整是被拒绝进入的。杨澜这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进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穿了价值不扉的大衣。渐渐地杨澜暂时收起自己的愤怒,说:“给我一杯热咖啡。谢谢。”

侍者走开后,对面的老太太也并没有看她一眼,而是从旁边拿了一张便笺写了一行字递给杨澜:洗手间在你的左后方拐弯。杨澜抬头看她,她正以非常优雅的姿势喝咖啡,依旧没有看杨澜半眼。如此细小的眼神,让杨澜的尴尬难以言明,这让杨澜第一次觉得不被尊重是应该的。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看见这句,杨澜逃也似的走出了那家咖啡厅。回家后,莎琳娜竟然坐在客厅里等着自己,一见杨澜就立马严肃地说:“你已超过了十二点十分钟才回来,所以明天必须帮忙清洗草坪。”接受了内心洗礼的杨澜,不仅答应了她,而且还向她道了歉。

至今,杨澜都还依稀记得当时自己落魄的样子:“我的头发被风吹得非常凌乱,我的鼻子旁边甚至还沾了一点面包屑!那是我第一次看不起自己,这样的打扮,我有多不尊重自己,以至使别人觉得我也不尊重她们。”

随着阅历的增加,杨澜坦言莎琳娜教了自己许多同样有用的东西:十二点之前睡觉能让我第二天精神充足,穿戴整洁美观能让别人首先尊重我,穿高跟鞋和使用口红使我得到了更多绅士的帮助,我开始感觉自己的自信非常充足而有底气,我不再希望别人看我的简历来判断我是不是有能力。

在异国,杨澜的最后一次面试,是一家大化妆品公司的市场推广。深知形象重要性的杨澜,为自己精心准备了一套得体的着装打扮,结果证明了杨澜这一次的准备是对的。几轮面试后,那个精致干练的女上司对杨澜说:“你非常优秀,欢迎你的加入。”

但令杨澜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自己的上司居然就是在咖啡馆里遇到的那位英国老太太。她非常有名!是这个化妆品牌的销售女皇!

如今的杨澜早已褪去青春青涩的印记,成熟干练的她是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气质女人。能有今天的成绩,杨澜发自内心的感谢她那句:“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如果你经常关注杨澜的节目,你会发现杨澜越来越精致,精致也让她越来越有气场。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倾听大自然的故事作文

我与弟弟在小区里散步,突然,“呼”的一声,身旁闪过一个白色的身影,我一伸手,感觉手凉飕飕的——是风,是风啊!

“呼呼、呼呼”一阵阵风,从天上飘下来,一走出房子,只要你完全暴露在大自然的视线里,就会感觉很凉爽、很舒服,好像一切的烦恼,瞬间都被微风给吹散了,就跟灰尘一样,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再也不属于我的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以听见雷声,可以看见那美丽的闪电在黑色的夜空中绽放。

弟弟问我:“姐姐,你听到了吗?”

“滴答、滴答”是谁在唱歌?是那个挂在墙上的钟吗?我走过去,把耳朵贴在钟上,哦,不是它。我在屋子里仔细地找来找去,当与窗户擦肩而过时,“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朝窗户望去,啊!我找到答案了——那不就是雨水撞在窗户上的声音吗!“滴答、滴答”它如同时间一样慢慢流失,流入下水道,流入深土层……反正,我们是留不住那阵清爽的细雨的,有得到,就要有失去。

“滴答、滴答”大自然献给了我们如此美丽,而又那么奇妙的景色啊!它们,等着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欣赏,它那美丽多姿的风光。

雨过天晴,在一棵高大的树上,透过浓密的树叶,可以看到小鸟从鸟巢里探出头来,“沙沙、沙沙”是微风吹响树叶的声音;“滴答”是露珠掉落在叶面上的声音,它们,一起迎接着风雨之后的彩虹。

我和弟弟都沉浸在这美妙的自然之声中,久久不肯离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无可争议,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丽、聪慧、优雅、知性,才不过30多岁,就已经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嫁给了好丈夫,生了好儿女,开创了好事业,而且她的精彩人生才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而已。

为什么杨澜如此光彩夺目?是她天赋异禀,生来就与我们不同吗?

上中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当然也就不是那种巧解难题的高手,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

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杨澜曾经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吗?那时好多同学听力能得a,杨澜老是得a-,b+什么的,这让她非常苦闷,每天晚上都在日记里写上:明天开始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听力课,还是听不懂。妈妈一度害怕杨澜因为挫折感太强得了自闭症。半年多之后,杨澜的听力慢慢上来了,她才恢复了信心。她说:“我很羡慕周围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更有创见和个性的人。”“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

一战成名。

决定杨澜命运的一个契机,是《正大综艺》全国招聘主持人。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这次机遇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正是《正大综艺》,把她送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让她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许多人还记得1990年,一个清纯自然的长发女孩出现在《正大综艺》中,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和纯真的学生气息使她备受瞩目,迅速走红,像是坐着高速电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营营役役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机会来了就开门。

1993年底,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给了杨澜一个惊喜。“1993年的时候,谢国民先生到大陆来,我们一起吃饭,他对我说,杨澜我觉得你应该到国外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我当时没有认真,我开玩笑说,谢先生我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岂不是没有主持人了?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谢先生您需要我们怎么回报您呢?是不是回来为您工作?他说没有,你也不是我第一个赞助去留学的年轻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

我非常感谢他,他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是杨澜遇到的第二次机遇。

杨澜之美国时期。

男人不是女人的目标而是伙伴。

与吴征的相爱和结婚,是杨澜继主持《正大综艺》,得到谢国民先生资助之后的第三个人生机遇。这一次机遇直接造就了她今日的成功。可以说,没有吴征,就没有今日的杨澜和阳光卫视。

杨澜身上具有成功者的素质,这毋庸置疑。她聪明、刻苦、敬业。但是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未必能成功,因为他可能没机会。

杨澜遇到了机会。

杨澜曾经说过,最难的选择是选择一个老公。出国之前的杨澜已经结婚,但是她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多。“你需要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生活,初恋是想不清楚的。”直到她遇到了吴征,这一回,杨澜确定了:吴征正是她需要的人。

杨澜视线——实现了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在这个时期,杨澜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上学期间,杨澜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杨澜视线》是杨澜头一回以独立的眼光看待并介绍周遭世界。杨澜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并赢得好几个“第一”:内地的记者中,她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第一个亲身采访资深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总共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虽然不免粗糙,但是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杨澜之凤凰时期。

预留管线。

策划人王志纲在《策划旋风》一书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在策划中不能只满足于成果出来了,市场上出现回报就以为策划成功了。策划的关键在于整个操作过程中要预留管线,留出日后更大发展的战略空间。

杨澜未必看过这本曾经风靡一时的书,然而她的人生规划却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步都为下一步预留了管线,预留了发展空间。

首先,栏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使栏目不再是只属于电视台的品牌资源,杨澜与《杨澜工作室》之间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其他栏目可以换主持人,《杨澜工作室》不可以,否则,就不成其为《杨澜工作室》了。

同时,吴征作为杨澜的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为杨澜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居功至伟。

第三,杨澜在凤凰卫视不只是主持人而已,她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她笑称自己是个小管家婆,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都必须精打细算,如果到外地做一个人物采访节目,那事先就得算好路费、住宿费,都要想办法从制作费里挤出来。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第四,1月正式开播的《杨澜工作室》在两年时间里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门特首何厚铧、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著名学者季羡林、著名华语作家李敖、查良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等等。这些都是时代顶尖人物,与之同行,杨澜受益良多。

与精英同行。

经常作人物访谈节目,杨澜接触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和名流,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人生管道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和杨澜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

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节目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被动阅读,节目进行中一问一答之间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进行智慧的呼吸,使她有机会吸收了解了许多信息和知识。

凤凰卫视的两年对杨澜意义非凡。这时期的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进军商业只欠“资本”二字了。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不像很多“海龟派”(海外归来)回国创业还要做“扒路军”现挖管道现铺管线,她已经留好了战略发展的管线,振翅欲飞了。

杨澜成功语录。

1.成长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自己的过程。

2.成功是一个点,成长是一个过程。

3.成功要靠外界的评价,成长要靠内心的感受。

4.人一旦成功就害怕失去,而成长是可以延续的。

5.失去成功比退潮还快,而成长却是一棵树,只有根扎的深,树才会永远不倒。

6.成功固然很重要,但每个人经历更多的却是困境。

7.如果只甘于做一个花瓶,你迟早会失去光彩。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深造,不断地提升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8.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清醒。

9.机会、才华、性格都会对人的成长起到作用。

10.不断的选择塑造了你的生活,不是因为机会,甚至不是因为你的才华。

11.人对自己的了解不是一开始就是知道的,寻找自己的过程是成长的根本。

12.一个人要想成功,脸皮要足够“厚”。

13.有时候成功要靠直觉。

14.年轻的可贵是敢于愤怒、敢于突破。

15.我从不相信成功是一种爆发,我相信成功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对人的善意。

16.偶然都是存在于必然之中。

17.如果你伤害了别人,请你说声“对不起!”;如果你欠了别人的钱,请你不要忘记还上。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18.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爱你周围的人,爱你的亲人,爱你自己。

19.被人需要、被人爱,是一种幸福。

20.一个人需要成长,情感也需要成长。

21.只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任何外在的包装都会随风而去。

22.与其在人生中追求几个成功的“点”,还不如做真实的自己。追求成功的过程比关注成功的“点”更加重要!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20xx年秋天,我送儿子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1996年,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离开纽约的时候,《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在那张照片里,长发飘飘的我实际上已经怀孕了。随着儿子来到这片土地上求学,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这个原点在时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20xx年。

时光流转,看着儿子轻身走上求知路,我想起的却是自己留学时的两大包行李,里面放着锅、被子、褥子、枕头……那时候父母觉得在美国什么都贵,我也很少会有机会回国探亲,于是就把冬天、夏天的衣服,生活起居的物品能带的全都一下带到了美国。

父亲运用了我难以想象的生活技能,把那么多物品都压缩成了最小的包裹塞进了我的箱子里。记得临出行的时候,母亲把几千美金缝在了我的贴身衣服口袋里,这些钱是以1:10的汇率换来的。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梁生宝把乡亲们的钱缝在衣服里的场景,只是梁生宝缝的是对乡亲的责任,而母亲缝的是对女儿满满的爱和对她在异国的担忧。

那时候,即使我在国内已经工作了4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在国外打长途电话仍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我基本都是靠写信维系着与家里人的交流,为了不让信件超重,通常我还会把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这些当然无法跟现在的沟通方式相比,如今我和儿子已经可以自由地视频通话或通过微信等方式随时联系。

去看大世界的决心。

当时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有点儿悲壮的感觉。

199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中央电视台当时收视最好的栏目之一《正大综艺》。1993年,我得以参与了中国的第一次申奥。申奥的失败既让我看到了中国整体实力的不足,也看到了东西方相互理解的鸿沟,当时的我强烈感觉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实在太少。人活这一辈子,我不想只做一个喉舌,还是希望对这个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993年底,我做出了令当时周围的小伙伴们都难以置信的辞职留学的决定。那时候,要留学需要先辞去公职,毕业不满5年的还要向教育部门缴纳一定的罚款,拿到相应的证明,并把档案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之后才能拿到护照。而如果你最后被拒签了,就等于是完全没有了后路。当时周围的许多人都为我的决定感到惊诧:“你知道有多少人打破头都想坐在你这个央视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上吗?”

当时只有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先生对我说:“杨澜,你是个很有才能的年轻人,好好去读书,如果你能考上常青藤大学,我们基金会为你提供全额的奖学金。”我半开玩笑地问:“谢先生,如果我走了,《正大综艺》可就是要换主持人的咯!”他说:“我觉得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比一个节目的成功重要得多。”那时候,他的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于是我就问:“我能为正大集团做点什么呢?”谢先生说:“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你只管好好读书,这对你的将来有好处。”

让我放弃来之不易的成功、放弃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够学有所长,能够更加深入媒体的策划和制作中去。这种简单、强烈的想法让我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当飞机降落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候,看到曼哈顿灯火璀璨的夜空,我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激动的,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繁华、梦幻的全新世界。

我要特别感谢正大集团的奖学金,使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两年的学习期间,可以更加专注在学业上,而不需要通过打工来养活自己。尽管我之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本科阶段读的是英美文学专业,但是到了国外,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阅读量、写作量和语言上的巨大挑战,每天也依然要熬夜学习到凌晨2点钟左右。

那时候我学习的心气特别高,第一个学期就选了六门课来上,当时我其实只要选到四门课的量就已经足够了,结果选了这么多课,可把我自己累得够呛。夜深人静的时候,陪伴我最多的,也只有宿舍管道里不时会溜达出来的老鼠。有时候,我猛然一回头,甚至会跟老鼠来个四目相对。

当时认识的一位师哥给我留下了一台286的电脑,那也是我接触电脑的开始。这台机器已经很老旧,经常有罢工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当我写了一大堆论文,而又没来得及保存的时候,突然的死机,常会让我急得半夜里大哭一场。哭完了之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爬起来,含着眼泪再从头写起。

“辛苦”二字,应该是一直贯穿着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但我也非常感激这段生活,让我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传媒等各个领域都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时我们的学院汇聚了五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跟大家的相处和交流,使得我的视野和心胸进一步被打开,对于不同的观点能有更加包容的态度,通过大家观念的碰撞和思辨,让我看很多问题的时候,思考的方式会更加开放。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这就是美国的脱口秀节目。我有幸也见到了克朗凯特、丹·拉瑟、芭芭拉·沃尔特斯等很多美国新闻界、主播界的顶尖人物。当时我就在想: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还没有任何一档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带有主持人鲜明个性印记的高端访谈节目,这也许就是我的机会。所以在毕业前夕,我就开始转型做了节目制作人,和上海的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后来的52期《杨澜视线》。在这个节目中,我首次采访了基辛格、克朗凯特等名人,还和费翔做了第一个面向中国观众的、关于百老汇的专题电视纪录片,在国内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在留学期间,我还认识了我的先生吴征。我拿到了硕士学位,又是结婚生子,这使得我在1996年即将回国的时候,在人生、事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人生的状态与留学之前已经完全不同。

那一年即将离开纽约的时候,是一个大冬天,我和先生一起来到洛克菲勒广场,望着那棵纽约最大的圣诞树,许下了心愿:希望回国以后能够去实现我的媒体梦,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回到这个与我充满着情感联系的美国城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离美前夕,我作为制作人和cbs共同制作了一部关于中美中学教育对比的纪录片——《20xx年那一班》。当时,美国的cbs邀请我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我当时想,以我的语言和专业能力,假以时日某天成为像宗毓华那样的华裔主播也是有可能的,只是我跟美国观众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像是我跟中国观众之间的那种无形的紧密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不是仅仅通过语言和专业就能够去打通的,它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精神、情感与价值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相互交织所形成的东西。我更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说出中国观众的心声;更想见证的事情,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性的巨变。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不管自己的平台有多大,最终立足的根本其实还是我和观众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那种共同的情感记忆和内心归属。

回国后,我先去了香港的凤凰卫视,并在1998年开创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高端访谈栏目——《杨澜工作室》。记得第一期的采访嘉宾是陈逸飞,第二期便是张瑞敏。直到今天,承袭《杨澜工作室》的《杨澜访谈录》,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这期间,我采访了全球各界的近千位嘉宾,包括:卡特、老布什、克林顿、基辛格、奥尔布赖特、赖斯、希拉里、克里、李光耀、朴槿惠、李显龙、拉加德、潘基文等数十位国际政要,见证了如柳传志、王石、李彦宏、马云、姚明、郎朗、林丹、李娜、张艺谋、冯小刚、徐峥等中国各个领域领袖人物的成长轨迹。为了准备采访,我的总阅读量超过8000万字,采访的时间更是达到了数万小时。

20xx年,我和先生共同创建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人文纪录片频道——阳光卫视。20xx年把阳光卫视转让之后,我们又开始进入跨媒体的投资和运营领域。今天的“阳光七星娱乐媒体集团”已成为一个横跨全球,涉及电影、电视、音乐、娱乐、大型演出和纪录片的综合性投资、运营集团。

对公益和慈善的探索。

在留学后的任何一个人生阶段,我的事业发展都和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被打开有关。通过在传媒行业的工作,我开始接触到了全球的公益和慈善领域,并对公益和慈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会有这份兴趣,也和我当年在人生转折阶段,得到正大集团及谢国民先生的公益基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0xx年,我和先生在香港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做慈善文化的交流。20xx年开始,阳光文化基金会资助了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做公益领导人的培训项目,前后培训了四百多人,这些人已经成为今天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的领军人物。自20xx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起,我也始终在呼吁尽快修订中国的慈善法,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和良性发展。

20xx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发起建立了孤残儿童专项基金,先后为孩子们筹款近6000万元,在灾区建立了10个康复中心。20xx年,我们与盖茨基金会一起发起了“巴比(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晚宴”。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对中国慈善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在当时,中国的财富阶层对做公益有很多的犹疑,做慈善的法律环境、专业条件等很多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是由“巴比晚宴”引发的全民对公益和慈善的思考,使得在这之后迅速出现了20xx多家家族基金会,这是一代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追求。

“做公益要趁早,做公益要高效,要用商业的理念和经验去运作慈善项目”已逐渐成为了人们做慈善事业的共识。从20xx年至今,阳光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对缺少机会的青少年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来促进他们的身心、人格的全面发展。到目前,我们的项目已经惠及北京54所打工子弟学校,参与项目的学生已将近4万人。我们同时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包括教室、课程、课外活动的少年艺术团和老师培训的综合管理体系,这是我经常感到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最好的我与最好的时代。

我有机会参加了三次北京的申奥工作,是何其的幸运。第一次是作为主持人于1993年赴蒙特卡罗,见证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利;第二次是20xx年代表北京在莫斯科做奥运文化项目的陈述人,见证了激动人心的历史性一刻。在那次演讲的结尾部分,我说道:“720xx年前,人们惊讶于马可·波罗描述的那个东方美丽的国度,问马可·波罗那些关于中国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他回答说:‘我告诉你的,连我看到的一半都没有达到。

其实,今天我们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请用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中国吧!”当时我心中就有种强烈的情感,渴望看到中国和世界更深度的融合,也希望世界对中国有更全面和公正的认识。

20xx年,我再次被邀请成为北京申办冬奥会的陈述人,这出乎了我的意料。为了做好这次陈述,从来没学过法语的我,临时抱佛脚做了一小段法语陈述。其实这其中要展现的不是我个人的语言能力,而是一个国家对世界保持开放的一种诚恳态度。在陈述的最后,我请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一起展望冬季体育发展的未来,那就是中国将有3亿人口参与冰雪运动,同时有一个高达3000亿元的体育产业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空前的活力。

就像当年何振梁先生在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时阐述的那样:“无论你们今天做什么样的决定,都会被载入历史,但有一个决定,会让你们创造新的历史。”

从对媒体之心的不懈追求,到对媒体之路的探索与坚持,能在短短的人生中有这么多可贵的机会去参与和推动国家的开放与进步,这也许就是我所遇到的大时代吧!

1990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大型综艺类节目,并向全国公开招聘女主持人。有两名女孩子经过六次严格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紧接着,她们将要面临的是第七轮对决。

最后,胜出的就是后来为观众所熟知的——杨澜。

有一次,导演辛少英谈到了杨澜胜出的秘密。当时制片方要找的是一位精通英语的主持人。因此,最后一轮的决赛题目是要求她们在门口准备五分钟,然后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并谈谈对节目的想法。

辛导说,当自己进入面试办公室正巧经过她们二人身边时,发现另一个女孩子正在向杨澜请教两句英文的正确表述方式。在这样一个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小的疏漏或者错误都可以让人前功尽弃。所以,对方在英文储备上的小缺失,对杨澜可是个好消息,她完全可以在这时给那个女孩致命一击。

可是,杨澜没有这么做。她立即认真地给予对方相关提示。“我没有把她当敌人,而是当作患难之交。”这才是杨澜获胜的法宝。

分析:真正的成功者不会把对手作为自己的敌人,而仅仅是对手,一个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追赶、共同进步的对手。因为只有对手强大了,你才能被激励,并不断上升。

第一次转型:央视节目主持人。

在成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以前,杨澜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第二次转型:美国留学生。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凤凰卫视主持人。

1997年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也同时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她都必须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第四次转型: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曾一度沉寂。20xx年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但杨澜创业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杨澜立刻感觉到了压力。她几乎天天都想着公司的经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杨澜将公司的成本锐减了差不多一半,并逐渐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卫星电视与香港报纸出版业务,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减了40%。

20xx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

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截止20xx年3月31日的20xx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万变不离其宗。

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

杨澜在她的《凭海临风》一书中,曾写到了乘热气球的经历。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确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刺激。“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杨澜这样认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倾听杨澜的留学故事全文

杨澜现在已经很好了,但是她在美国的留学之路却很坎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杨澜的留学故事吧。

一次的轮回。

秋天,我送儿子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离开纽约的时候《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在那张照片里长发飘飘的我实际上已经怀孕了。随着儿子来到这片土地上求学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这个原点在时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18年。

时光流转,看着儿子轻身走上求知路,我想起的却是自己留学时的两大包行李,里面放着锅、被子、褥子、枕头……那时候父母觉得在美国什么都贵,我也很少会有机会回国探亲,于是就把冬天、夏天的衣服,生活起居的物品能带的全都一下带到了美国。

父亲运用了我难以想象的生活技能,把那么多物品都压缩成了最小的包裹塞进了我的箱子里。记得临出行的时候,母亲把几千美金缝在了我的贴身衣服口袋里,这些钱是以1:10的汇率换来的。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梁生宝把乡亲们的钱缝在衣服里的场景,只是梁生宝缝的是对乡亲的责任,而母亲缝的是对女儿满满的爱和对她在异国的担忧。

那时候,即使我在国内已经工作了4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在国外打长途电话仍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我基本都是靠写信维系着与家里人的交流,为了不让信件超重,通常我还会把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这些当然无法跟现在的沟通方式相比,如今我和儿子已经可以自由地视频通话或通过微信等方式随时联系。

去看大世界的决心。

当时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有点儿悲壮的感觉。

199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中央电视台当时收视最好的栏目之一《正大综艺》。1993年,我得以参与了中国的第一次申奥。申奥的失败既让我看到了中国整体实力的不足,也看到了东西方相互理解的鸿沟,当时的我强烈感觉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实在太少。人活这一辈子,我不想只做一个喉舌,还是希望对这个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993年底,我做出了令当时周围的小伙伴们都难以置信的辞职留学的决定。那时候,要留学需要先辞去公职,毕业不满5年的还要向教育部门缴纳一定的罚款,拿到相应的证明,并把档案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之后才能拿到护照。而如果你最后被拒签了,就等于是完全没有了后路。当时周围的许多人都为我的决定感到惊诧:“你知道有多少人打破头都想坐在你这个央视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上吗?”

当时只有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先生对我说:“杨澜,你是个很有才能的年轻人,好好去读书,如果你能考上常青藤大学,我们基金会为你提供全额的奖学金。”我半开玩笑地问:“谢先生,如果我走了,《正大综艺》可就是要换主持人的咯!”他说:“我觉得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比一个节目的成功重要得多。”那时候,他的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于是我就问:“我能为正大集团做点什么呢?”谢先生说:“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你只管好好读书,这对你的将来有好处。”

让我放弃来之不易的成功、放弃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够学有所长,能够更加深入媒体的策划和制作中去。这种简单、强烈的想法让我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当飞机降落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候,看到曼哈顿灯火璀璨的夜空,我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激动的,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繁华、梦幻的全新世界。

我要特别感谢正大集团的奖学金,使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两年的学习期间,可以更加专注在学业上,而不需要通过打工来养活自己。尽管我之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本科阶段读的是英美文学专业,但是到了国外,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阅读量、写作量和语言上的巨大挑战,每天也依然要熬夜学习到凌晨2点钟左右。

那时候我学习的心气特别高,第一个学期就选了六门课来上,当时我其实只要选到四门课的量就已经足够了,结果选了这么多课,可把我自己累得够呛。夜深人静的时候,陪伴我最多的,也只有宿舍管道里不时会溜达出来的老鼠。有时候,我猛然一回头,甚至会跟老鼠来个四目相对。

当时认识的一位师哥给我留下了一台286的电脑,那也是我接触电脑的开始。这台机器已经很老旧,经常有罢工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当我写了一大堆论文,而又没来得及保存的时候,突然的死机,常会让我急得半夜里大哭一场。哭完了之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爬起来,含着眼泪再从头写起。

“辛苦”二字,应该是一直贯穿着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但我也非常感激这段生活,让我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传媒等各个领域都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时我们的学院汇聚了五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跟大家的相处和交流,使得我的视野和心胸进一步被打开,对于不同的观点能有更加包容的态度,通过大家观念的碰撞和思辨,让我看很多问题的时候,思考的方式会更加开放。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这就是美国的脱口秀节目。我有幸也见到了克朗凯特、丹・拉瑟、芭芭拉・沃尔特斯等很多美国新闻界、主播界的顶尖人物。当时我就在想: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还没有任何一档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带有主持人鲜明个性印记的高端访谈节目,这也许就是我的机会。所以在毕业前夕,我就开始转型做了节目制作人,和上海的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后来的52期《杨澜视线》。在这个节目中,我首次采访了基辛格、克朗凯特等名人,还和费翔做了第一个面向中国观众的、关于百老汇的专题电视纪录片,在国内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在留学期间,我还认识了我的先生吴征。我拿到了硕士学位,又是结婚生子,这使得我在19即将回国的时候,在人生、事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人生的状态与留学之前已经完全不同。

那一年即将离开纽约的时候,是一个大冬天,我和先生一起来到洛克菲勒广场,望着那棵纽约最大的圣诞树,许下了心愿:希望回国以后能够去实现我的媒体梦,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回到这个与我充满着情感联系的美国城市。

倾听的故事中学生作文

飞鸟用啼叫歌唱生活,游鱼用肢体传达信息,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和自然的感叹。这就是倾听。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解彼此心灵、领略大自然的悠悠路径。我们要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山风松涛、溪韵海啸,学会倾听他。

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其中有欢乐的音符也有痛苦的音符。要认识这些音符,那就应该去倾听。一旦你有这种认识,你就会觉得倾听就在你身边。人生又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骤然翻起跳跃着的水花,也有波澜起伏的大浪。要感受这海的心声,那就应该去倾听。一旦你有这种感受,你就会感到倾听就在你身旁。

倾听是心灵之花。倾听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它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倾听是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倾听是一朵开不败的花,它能绽放出生命之蕊,换取人们的欣赏和信任。

倾听长者的教诲,就如同读一本好书,实乃受益匪浅。倾听朋友的诉说,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分担痛苦,让朋友感觉自己不是孤单的。倾听他人的牢骚,让他人感到舒畅、满足和轻松。闲暇之际,独步山间树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鸟儿的歌唱,昆虫的啼叫,小泉的呜咽,山风的呼啸……让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让人寻回内心深处最美丽的真实。

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希望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败时希望有人鼓励。这都需要倾听陪伴。渴望倾听之人对倾听的向往,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迫切。倾听是春天刚发芽的嫩草,充满活力与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生力量和希望之火。倾听犹如炙热的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把枯燥与烦闷一拂而尽,送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br/>

倾听故事教师心得体会

倾听故事是教师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故事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和传达价值观的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倾听故事对于学生的影响和自身的成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倾听故事中的体验和心得。

第二段:倾听培养情感和同理心。

倾听故事不仅仅是听取故事的内容,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同理心。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时,他们会带入故事情节,体验到故事人物的情感,这会促使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通过倾听故事,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第三段:倾听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

通过倾听故事,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还能够加强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当学生模仿和表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时,他们需要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言语、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展示出来。这种表演过程需要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并向观众清晰地展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我展示能力。

第四段:倾听培养思维能力。

倾听故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故事的逻辑和情节发展,推测和猜测故事后续的发展,以及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的动机。这种思维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倾听故事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通过接触不同主题和题材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拓宽他们的视野。

第五段:倾听助力教师自身成长。

通过持续倾听故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倾听的重要性和价值。倾听故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让我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情绪和困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教育。此外,倾听故事也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

总结:

总体而言,倾听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倾听故事,学生可以培养情感和同理心,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而作为一名教师,倾听故事也让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发展。因此,倾听故事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和教师带来更多的益处。

倾听革命故事心得体会

倾听革命故事,是一种了解历史、感受时代脉搏的方式。革命故事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倾听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革命者的付出和奉献,感受到他们为了实现自由、平等、正义而付出的努力。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坚持正确的信仰,并在自己的生活中秉承这些理念。

第二段:吸收历史经验。

倾听革命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宝贵之处。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革命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轨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者们都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这让我明白,只有通过正义的斗争,我们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第三段:坚定信仰和追求。

倾听革命故事,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革命者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不惜牺牲一切。他们的信念和坚持令人钦佩。他们不仅为自己而战,更是为了后代子孙能够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我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为了更公正的社会而发声。

第四段:珍惜当下,迎接改变。

革命故事也让我意识到了当下的珍贵。历史的蓝图是革命者们用鲜血和泪水铺成的,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同时,革命故事也鼓励我积极迎接改变。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积极面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段:启发与希望。

倾听革命故事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希望。革命者们的坚持和努力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面对任何困难和逆境,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理念和信念,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和世界。革命故事还给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历史上的革命者们付出了太多,他们的努力不会被遗忘。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故事传承下去,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结:

通过倾听革命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吸收经验教训,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珍惜当下并迎接改变,同时也启发和带来希望。革命故事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以革命者们为榜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由、平等、正义而不懈努力。

倾听的演讲稿中学生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倾听》。

当你认真着倾听老师讲话时,你就多学到了一点知识;当你安静倾听同学讲话时,你们的友谊或关系会变得更好;当你怀着尊敬的态度去倾听长辈讲话时,你就多明白一些道理。而别人倾听你时,难道你就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吗?有,当然有!

同学们,看到了吗?倾听别人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倾听别人,倾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如果别人倾听你让你感到感动,那你也应该去学会倾听。如果别人在你说话时,总是很不耐烦地东看西看,总是毫不在意地玩着别的东西,你会怎样想?如果你感到难受,那你就可以想到当别人在说话,而你却不耐烦、不在意,别人也会感到难受。

记得曾经听过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小国向中国进贡了三个工艺精美的小金人,皇帝非常高兴。但使者当场提出了一个问题:三个小金人中,哪个是最好的?这可把皇帝难住了。三个小金人都一样精美,怎么会有好坏之分呢?大臣们各舒已见,但都没给出答案。于是使者回到住处,等候佳音。这时,一名老臣对皇帝说:他有办法找出哪个金人是最好的。皇帝非常高兴。老臣用一根稻草从小金人的耳朵中穿过。第一个小金人的稻草从另一只耳朵中穿了出来;第二个小金人,稻草从嘴巴里掉了出来;第三个小金人,稻草掉进肚子里,而且没有声音。于是老臣说:第三个小金人最好。使者沉默了。老臣给出了正确答案。

其实,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人最基本的素质。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倾听革命故事心得体会

革命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窗口。每一个英雄的事迹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倾听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汲取力量和启示。在近期一次倾听革命故事的活动中,我深受触动,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

倾听革命故事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悟。在一段关于抗战时期的故事中,我听到了许多英雄事迹,如邓小平和他的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下独自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了那个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危险的环境。他们之所以能够坚守信仰,不畏艰险,是因为他们对民族与国家的执着。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思考。

革命故事中的英雄们不仅有伟大的行动,还散发着深邃的智慧。他们在战场上面对各种困难时,展现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令人惊叹。在一次故事中,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带领军队进行红军长征的艰辛旅途。他的战略眼光、领导才能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都是他能够成功完成这次壮举的重要因素。这激励着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并更全面地看待事物。

革命故事中的英雄们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令人钦佩。在一次听到的故事中,有关一个军人如何承受病痛依然坚守岗位,不辞辛劳地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坚持精神让我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内心的力量,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内心坚定,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倾听革命故事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力量和智慧,更在于铭记历史、弘扬正气。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革命者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应当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将革命故事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同时,倾听革命故事也是一种敬畏历史、珍视和平的态度,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结:

通过倾听革命故事,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智慧、力量和感悟,更能够铭记历史、弘扬正气。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了英雄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追求真理、坚守信仰,并为之付出努力。尽管时代在进步,但倾听革命故事的意义却有着不变的价值。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这些故事,让他们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中学生“学会倾听”三注意

摘要:很多教师以为学生进入了中学就有一定的自理和自控能力,在学习上可以不必督促和倾听了,其实不然。中学生教师更应该加强其“倾听”的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鼓励;指导;坚持。

一、注意鼓励。

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是注意的时间相对长了许多,也不容易分心了,但是也需要鼓励,就是用正确而恰当的语言鼓励,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诸如:“你听得认真,这也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呀!”;“同学们,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言为心声,倾听的效果是不同凡响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就会逐渐愿意倾听。

二、注意指导。

倾听就是细心认真地听、用心灵的情感去听。这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人格尊重。当学生还没有注意到这些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让学生明确目标。如,一个学生回答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明确目标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在“听取”其他学生的回答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倾听的目标。深刻地理解,说是表达自己,听是尊重别人。做好学生榜样,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像教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三、注意坚持。

学会倾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做好长远的计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有倾听的概念。教师也要认识到倾听是教师育人的一项重要责任,务必要坚持到底。

叮嘱学生课堂上坚持倾听,在课堂上如何坚持倾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倾听时要认真专心,不能一边听一边想其他事情;别人的讲话要听完整,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或随意插话;倾听时,要边听边想,要学会判别和选择,不能只听不想。课外和学生或亲朋好友交流时也要学会倾听,把倾听从学校带到家庭,带到社会,一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要认识到认真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将来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渐渐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的快乐时,那么课堂的这块阵地上就会有活跃、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让学生注意倾听吧!因为学会倾听也是学生获得一把学习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中学)。

记者倾听故事心得体会

记者是一个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作为记者,我们不仅仅要报道新闻,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人的故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只关注大众关注的话题,忽略了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然而,正是那些故事才构成了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记者,当我倾听着不同的故事时,我深深体会到了记者这一职业的独特魅力和责任。

首先,倾听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们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故事,其中既有成功的、充满激情的,也有失败的、痛苦的。在采访过程中,我遇到过无数坚强勇敢的人们,他们在克服困难中展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例如,在一次地震的报道中,我遇到了一个失去双臂的年轻女孩。尽管她失去了双臂,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充满了希望和敬意。

其次,倾听故事让我见识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往往我们只看到表面,对一个人的评判就此定型。然而,当我们真正倾听他们的故事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感受。曾经,我采访了一个同性恋者,他给我讲述了自己在一个保守的社会中的成长经历。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社会对多元性的包容和尊重的重要性。只有倾听和理解他人,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倾听故事让我明白了记者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原则。在报道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利益冲突。然而,作为记者,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在采访中,我记得一次与两个政治对立的人的访谈。尽管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在采访过程中保持冷静和中立,并公正地反映了两方的观点。保持客观和中立是记者的责任,也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第四,倾听故事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记者是舆论的引导者和守护者,我们的报道会影响到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因此,我们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并谨慎地进行报道。一次,我采访了一个社会公益项目的创始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作为记者所能做的事情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用报道来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倾听故事让我明白了记者的职业的挑战和困难。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敏感和善解人意,同时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难以启齿的故事和隐私保护的问题,我们需要遵守伦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并且谨慎处理这些敏感的信息。这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的素养。

总之,作为记者,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悟到了记者的独特魅力和责任。在新闻界,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通过倾听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见证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明确保持客观和中立的原则,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然而,记者的职业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保持敏感和善解人意,同时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总的来说,倾听故事是记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技能,也是我们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

记者倾听故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作为一名记者,倾听故事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是我们的使命所在。经过多年的职业生涯,我深刻体会到倾听故事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倾听故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激发更多的记者和读者们去关注身边的故事,珍惜那些平凡而却充满力量的声音。

第二段:真挚情感(250字)。

记者倾听故事需要有一颗真挚的情感。真挚的情感让我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起信任和共鸣。我曾经倾听过一位平凡的老人的故事,他身负沧桑却依然热爱生活。他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每一次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共鸣的力量。正因为有了真挚的情感,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他的声音,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普通老人的力量。

第三段:耐心倾听(250字)。

倾听故事需要耐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整地被讲述出来。我曾经花了几天时间与一个灾区的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在灾难中的心路历程。他们曾经饱尝痛苦,而这些痛苦的记忆在他们的心中埋藏了很久。通过耐心的倾听,他们感受到了被关注和理解的温暖,也重新找到了勇往直前的力量。而我,则感受到了倾听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传递声音(250字)。

记者不仅要倾听故事,更要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我曾经采访一位患有重病的母亲。她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罕见疾病的挑战和对患者的困扰。我将她的故事整理成了一篇深度报道,发表在报纸上。之后,很多读者纷纷与我取得联系,表达了对患者和他们家人的关心和鼓励。我的报道不仅传递了一个故事,更引发了社会对疾病问题的思考,推动了公众对疾病患者的关注。

第五段:改变和感悟(300字)。

通过倾听故事,我不仅帮助了他人,也改变了自己。每一次的倾听都使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曾经倾听过的故事成为了我生命中的财富,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我渐渐理解到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背后的故事,应该对待每个人都怀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记者的角色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更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唤醒人们对于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结尾(100字)。

倾听故事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渗透人的心灵,激发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希望。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倾听身边的故事,用真挚的情感、耐心倾听的态度,将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找到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珍惜那些听得见的声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记者倾听故事心得体会

作为记者,倾听故事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平凡人的琐事,还是伟大人物的轶事,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责任用心去倾听别人的故事,同时也为自己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第二段: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记者收集信息的基本技能,也是展现记者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通过倾听,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要、希望和痛苦,进而将这些真实故事呈现给读者。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本身,更要关注讲述者的情感和感受。通过真诚的倾听,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并在报道中传递出对人类情感的关爱。

第三段:倾听的技巧和挑战。

倾听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累积。作为记者,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给予倾听者舒适的空间,让他们敞开心扉讲述真实的故事。我们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和言语反馈来表达我们的关注和理解,并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对方深入表达。然而,倾听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痛苦或敏感的故事时,我们需要保持专业的态度和敏感的判断力,尊重对方的隐私和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克服自身的偏见和主观性,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第四段:倾听的意义和收获。

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更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窗户,让我们透过他人的经历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次倾听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共同性和脆弱性。同时,倾听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报道更富有情感和力量。

第五段:倡导倾听文化。

倾听不仅仅是记者的使命,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我们要倡导倾听文化,鼓励更多的人去听取他人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当我们真正倾听和关注他人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的美好和复杂,我们也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理解,让每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尊重和关心。

总结:

记者倾听故事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境。倾听可以让我们的报道更富有情感和力量,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作为记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倾听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将人性的美好和痛苦呈现给读者,用我们的报导去温暖和关怀这个世界。

倾听的演讲稿中学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照片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泛黄,信件会因为岁月的脚步而失散,花儿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凋零,只有珍藏于心头的友谊会像陈年老酒,愈久愈纯。

下午,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因为考试不如意,非常沮丧,见到谁都爱理不理的。放学后,我极力地避开同学们,一个人来到操场,斜靠着篮球架,灰心丧气地站着。

背后传来一声清脆的“嘿”,打破了沉寂,我扭头一看,原来是我的朋友小莹。她连蹦带跳跑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今天是个淋雨的好日子,我闷了,陪你散散步。”“这样子也叫闷?鬼才相信呢!”我嘀咕着,但最终还是跟着她走着。因为我想以在雨中漫步,来赶走自己心中的郁闷。

我抬起头,不再闷闷不乐。一抹微笑荡漾在我的嘴角,我心中的愁绪早已烟消云散了……。

倾听的演讲稿中学生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代表**法院做一个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优秀,该如何是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演讲稿。

一年前,我们或许是人生三岔路上迷茫徘徊的学生,或许是毕业几年仍在为理想奋力拼搏的青年,或许是坚守一线、久经沙场的村官,虽然身份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时时刻刻在为各自的青春挥洒汗水。

一年后,我们要么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司法干警,要么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机关干部,要么是深入基层、造福一方的乡镇干部,虽然职责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在东西南北为履行公务员的使命尽心尽力。

这一年,我们的身份由群众转变为公务员,期间凝聚着自己的汗水、家人的期待、朋友的关心,还有组织的关怀,多少酸甜苦辣,一言难尽,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但是,身份虽变,内心永恒,我们始终是父母的孩子,是奶奶的心头肉,是老师朋友的骄傲,我们始终来自人民,始终代表人民,始终是人民的一份子。

我们的父母也曾经为我们获得良好的教育而“孟母三迁”,我们也曾经不堪忍受那严重超载的公交车,我们也曾经在高昂的医药费面前无奈叹息,我们也曾经为保护古建筑而奔走呼号,我们也曾经渴望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我们曾经有过太多的希望与期许,如今我们成为了被寄予厚望的对象。

公务员,是一个响亮的名称,社会认同度极高的职业,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岗位,但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公务员的英文名字叫“publicservant”或者叫“civilservant”,意思就是“为公众或市民服务的人”,就是我们说的“人民的公仆”。但是,要当好一个优秀的人民公仆却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优秀,该如何是好呢?我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应该懂法律、懂国情、懂人情:

第一,懂法律。依法执政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法治政府离不开每一位公务员学法、用法、守法、崇法、尚法、信法。一位懂法律的公务员必然知“权为民所赋”,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政府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管理社会的权力,他绝不会对着记者说“你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一位懂法律的公务员必然知道私有财产也同样受宪法和物权法的保护,他绝不会在没有任何合法程序之下将钉子户的房子夷为平地。一位懂法律的公务员必然知道言论自由也是我国宪法所保护的,他绝不会冒犯众怒做出跨省追捕网友的举动。

第二,懂国情。当今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中国,是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交织的社会,是处在一个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健全的时代,是矛盾的突发期也是发展的机遇期。如何审时度势、真正读懂中国、与时俱进是优秀公务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就在昨天,我们去松岙调解一起邻里纠纷,两兄弟是邻居,两兄弟为了围墙要不要打出水口的问题而争吵多年,而且不顾兄弟情谊大打出手。也许你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但是这就是我们所真实面临的工作环境——现代文明下依旧存在的传统困境。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应该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

第三,懂人情。这里的人情是指人情味,是指执法和司法要有人情味,要有人文关怀,要文明执法、阳光司法。在群众来办事时,以笑脸相迎,以周到的服务相待;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为她搬个座、倒杯水;在受到当事人批评时,虚心接受,而不是怒火冲天。前天也是去下乡调解,在路上行走时,陡坡路上有一对老年夫妇在运一辆装满桔子的手推车,老伯伯在前面拉,老奶奶在后面推,很是吃力,我的同事看见了,主动上去帮他们推,很温馨。其实,素质只是不用提醒,优秀就体现在细微处。假如你或你的家人是当事人,你希望公务人员如何对待你和你的家人,也许换位思考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国家的形象,这种人性关怀、文明执法、阳光司法胜过任何国家形象片的宣传效果,因为它能深入人心。

今时今日,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和公务员的期待,不仅仅是渴望丰硕的民生政绩,更渴望在公共决策中倾听他们的声音,不仅仅是注重经济增长和追求gdp,更注重经济成果的共享和生态坏境的保护,不仅仅是要求获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产品,更要求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时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风貌。

一个政府的形象是由每一个具体的公务员的形象所组成的,一个政府的诚信体系是由一个个公务员的信用所构建的,一个政府的文明程度也是由一个个公务员执法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我们每一个公务员都无法置身其外。

一个公务员只有勇于践行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做到“知行合一”,而非口是心非,只有敢于坚定信念,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只有乐于群众工作,心头有百姓,肩上有担当,才能才为一个优秀的公务员。

优秀,该如何是好?这是一个永恒开放的话题,需要我们毕生为之上下求索。

谢谢大家!

倾听故事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呵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倾听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悲伤,或欢乐,或挫折,或成长,都是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的一种机会。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倾听故事给我带来了许多体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倾听故事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教育是一门人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当学生向我们倾诉他们的故事时,他们其实正在向我们敞开一扇心灵之窗。我们倾听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倾听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困难,更是承载着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倾听,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互相间的信任和理解也更容易建立。

其次,倾听故事有助于发掘学生成长的可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或许是成功的起点,或许是某段人生的转折,亦或是某个重要时刻的缩影。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过去,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现在,也能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一点帮助和启迪。我们可以为他们解惑答疑,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自信。

第三,倾听故事能增进教师的教育智慧。每位学生的故事都是一本书,都蕴含着宝贵的教育智慧。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爱好特长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创设情境,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关怀和鼓励。此外,倾听故事还能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

第四,倾听故事能增加教师的情感共鸣。人是情感动物,每个成人都有无数个孩童时代的点滴回忆。倾听学生的故事,虽然让我们回想起我们的童年和青春岁月,但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感同身受,与学生心灵相通。有时候,学生的故事可能会触及我们敏感的神经,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鸣。这份情感共鸣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并以更温暖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最后,倾听故事让教师更懂得珍惜。倾听学生故事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他们经历过酸甜苦辣,经受过挫折与磨砺,才成为今天的他们。而我们作为教师,能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多么幸运和珍贵的事情啊!通过倾听学生的故事,我们更懂得珍惜每一个学生,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把希望播撒给更多的孩子。

倾听故事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呵护。它需要教师有耐心与关怀,需要教师有一颗洞察学生内心的眼睛。倾听故事不仅令学生心灵得到了宣泄与温暖,也让教师在心灵的交流中得到了满足和愉悦。正如孔子所言:“我喜欢听人讲他们的故事,欲取长之,欲补短之。”倾听故事,无疑是教育前行的动力之一,也是教师收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我们一起倾听学生的故事,用心灵与他们相通,共同谱写教育的华章。

倾听的演讲稿中学生

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将窗外的树叶打得无力地垂下头。一阵风吹过,这些树叶便开始摇曳不定。

坐在窗前的我又一次回过神来。窗外的雨又不知何时大了起来。如今已不是黄豆大的雨粒,而如瓢泼似的。这连续不断地雨,形成了一条条水柱,连接着天与地。

听着动听的雨声,透过雨的帘幕,我仿佛来到了江南大地。千里的江南大地回响着黄莺的鸣叫声。一个小山村中,只有几个行人在雨中行走。而村边的湖中,漂着一叶小舟,一个老翁正戴着斗笠,坐在船上,独自垂钓。几条小鱼不断地从湖中跃起,仿佛是为这宁静的山谷而增添几分色彩。

雨继续下着,只是我依旧坐在窗前倾听雨声,感悟雨声。这雨声几千年来不是一样的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