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减法(实用12篇)

时间:2023-12-10 13:51:18 作者:笔舞

教案的编写要严谨细致,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 黄色:6个 蓝色:7个

14-6=8(个) 14-7=7(个)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请个别同学回答。

3.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独立完成后核对。

4.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每个五年级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有的五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

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

学生。

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示(4,_)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_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__)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_、_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_=1、2、3、4、5时,看来(_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

-->。

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

汇报。

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

设计。

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黄色:6个蓝色:7个。

14-6=8(个)14-7=7(个)。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第2-3页数一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身边。

: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

二、 新课

1、看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师生齐看图。

2、数数

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

(1)大象滑梯有几个?所以可以用1个点来表示。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2个点来表示?

(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

(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

(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

(6)小鸟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

(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

(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

(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

(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

4、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看图按顺序说出这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

三、 练习

1、 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2、 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补充)

3、 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数一数。

四、 课后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方位:东西南北。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情境图。

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2、根据要求涂颜色。

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

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

形拼成的。

三、总结本单元的收获。

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教材第49、50页练习十一第2-8题。

1、进一步巩固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巩固口算方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第49页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49页第2题。

[读题。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怎样检验?

3、第49页第3、5题。

4、第50页第6、7题。

第7题是复习比多比少的问题。]。

5、第50页第8题。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练习,熟练的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解答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在巩固加、减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及时纠正了见吃就减的思想。注重了学生理解题意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很好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题)。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主题图。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师:你知道他们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纸片。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五、作业:完成黑板抄题。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1、通过操作、演示;使同学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同学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同学操作、表述,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知道减法的含义。

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俺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局部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同学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局部或减掉一局部,要用减法计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