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比一个数少几教学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2-17 07:43:22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计划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课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6、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徐主任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千克。

4千克=()千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g。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

《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

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1)排队游戏模仿规律,感受规律;。

(2)前到后,后前移(例题,摆水果图);。

(3)后到前,前后移(做一做);。

3.“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4.“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小雯和小婧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小雯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小文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婧看见小雯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我们一起到小婧做客?(好)你看!这就是小婧布置的墙面和地面,可是,这里有规律吗?(生反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墙面的规律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2.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地面的图案呢?(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游戏玩法:五个学生为一组,五个人轮流做组长,负责下指令,其他四人按要求排队。用abcd代表四个组员,组长下指令:让b排第一,该怎样排,组员按指令行动。(请一组示范后其他小组在组内活动)。

2.教学例1(第一关,摆一摆)。

过渡:为了让我们玩得开心,小婧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有胆量挑战吗?(有!)。

出示例1:

(1)请学生按规律,利用学具卡片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摆水果图。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刚才这两道题,做对的举手,哇,还真不少,顺利攻下第一关。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

4.画一画(第二关)。

填写书本115页例1并完成115页“做一做”

做一做:。

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当作小手帕),利用老师给的学具为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

(3)互相欣赏作品。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一个数除以分数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二)口答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一个数的5倍是30,求这个数.

(一)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例2中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启发学生在图上表示出

小时行18千米?.(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分数)

观察:从图上看1小时里有几个 小时?(5个 小时)

推想:要想求出5个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小时行的路程)

( 小里有2个 小时,2个 小时行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教师板书:

(二)教学例3

例3.小刚 小时走了 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1.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

2.比较:和刚才的那道题目哪儿不一样?

3.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5.推导过程:

(千米)

6.教师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三)总结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四)反馈练习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

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x页x、x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小黑板;。

1、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交流探索。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汇报结果。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