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案教科版(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2 19:21:38 作者:文锋 质量教案教科版(精选14篇)

在质量月期间,我们会对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以下是一些质量月活动的案例分析和评估报告,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活动的效果。

质量的教案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xx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xx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

(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

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

b、(m+n+a)克。

c、(m+n-a)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课后小结。

你的收获是?

课后习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放砝码的顺序应()。

a从小到大b从大到小c同时d没有顺序。

2、一架天平的砝码已经磨损,用它测量物体的质量,其测量结果()。

a.偏大b.偏小c.没有影响d.无法确定。

3、某同学在称一物体质量时,错把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若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为100克,游码在标尺上刻度值为2克,则物体的质量应为()。

a.102gb.98gc.104gd.96g。

4、有一位同学把天平调节好后,错把物体放在了右盘里,在左盘放入50g,、20g、5g、2g、砝码各一个,游码移至于0.5g处天平刚好平衡,这个物体的质量是()。

a.77.5gb.77gc.76.5gd.78g。

板书。

第1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质量的教案

在解决测量较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之前的方案设计。

教师:一个西红柿、一个西瓜、一个波罗。

学生:每一合作小组准备一大袋黄豆,一袋花生米,一台电子称。

通过估计水果的质量,激发学生估计和测量的兴趣。

生1:一个西红柿大约有0.2千克。

生2:一个西瓜大约有6千克,一个菠萝大约有0.8千克。

生3:……。

师:你们估计的准不准我们用称称一下就知道了,谁来帮老师称一称?

找几个学生演示称量的过程,并验证大家估计的是否准确。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测量方案,老师不要提供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一个空间和一点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自己往前走![过渡]:我们能用称称出上面水果的质量,那么你能称出一粒黄豆有多重吗?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子称,根据下面的要求称一称?看哪组反应最快!

(1)一大袋黄豆。

(2)从袋子里拿出2包黄豆。

(3)再从2包里拿出一包黄豆。

(4)从一包黄豆里拿出一粒黄豆。

师:你发现了什么?一粒黄豆有没有质量?为什么现在称不出质量?

根据下面的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测量。

1.如果不换工具,还用这个称,你会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吗?

(1)独立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方案。

2.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生:一粒黄豆的质量称不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先称出100粒黄豆的重量,再用100粒黄豆的重量除以100就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

生:也可以先称出一定重量的黄豆,再数一数有多少粒,最后用总重量除以粒数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

3.边交流边板书。

4.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发现:这两种方法最后一步都要用总重量去除以粒数,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而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先数再称,一个是先称再数。

6.(1)你认为第一种方法中数出多少粒黄豆比较合适?

10粒行吗?(师在电子秤上演示10粒黄豆,发现称不出重量)48粒行吗?为什么?-----计算起来不方便!数100粒比较合适!

(2)第二种方法先称出多少克比较合适?

-----100克,但是100克所含的黄豆可能太多了,比较难数,称50克比较合适!

7.每一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动手试一试!

8.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9.汇报交流,完善板书。

生:我们先数出100粒黄豆,称出重量为20克,用20除以100等于0.2克。

生:我们先称出50克黄豆,数了一下有250粒,用50除以250等于0.2克。

10.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案去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都可以测出一粒黄豆大约重0.2克,这个0.2克是准确值吗?-----近似值。

11.知道了一粒黄豆的质量,我们还可以测出什么?

-----一袋黄豆的重量。

-----一袋黄豆的数量。

根据测一粒黄豆的方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熟练使用测量较小物品质量方法。测一粒花生米的质量。

(1)你能估一估吗?用手掂一掂一袋花生米的重量和一袋黄豆的重量,根据一袋黄豆的重量和数量有根据的估一估这袋花生米的质量。

(2)设计测量方案。

-----先数出一袋花生米的数量,再称出一袋花生米的重量,最后算一算。

(3)实验操作。

(4)汇报实验结果。

课题: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

2.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

3.测量一粒花生米的质量。

质量的物理教案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五、时间安排。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质量的物理教案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一、汽油机

方法

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 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1、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2、柴油机的应用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体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单位较熟悉,对各种秤也有所见,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教学参考书要求2课时,我安排1课时讲授新课,1课时复习巩固训练,为以后学习密度及力学打好基础。

1、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2、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中考撷要: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质量

学生阅读教材108页,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及换算,阅读109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阅读后回答老师提问,同时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回答。

二、质量的测量

1、阅读109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

3、学生分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报测量结果)

(1)分组测量各种硬币的质量;

(2)分组测量杯内盐水的质量。

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讨论111页想想议议,并实际用天平测量橡皮泥变形前后的质量;盐溶于水前后盐水的质量。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根据举例及投影得出质量还不随物体位置及温度而改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学生结合所讲内容谈本节收获。

质量:

1、概念:xxx

2、单位:xxx

3、实验室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xxx

4、性质:xxx

投影习题,学生回答。

1、请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_______。

(2)一头大象质量约为6_______。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

(4)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_______。

3、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右盘下沉,则应调节右侧平衡螺母向左移

b.称量时,左盘放被侧物体,右盘放砝码

c.称量时,可用手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

d.称量完毕,将砝码及时放会砝码盒.

4.10千克冰融化成水,则水的质量( )

a.大于10千克

b.小于10千克

c.等于10千克

《质量》教案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b、(m+n+a)克c、(m+n-a)克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质量》教案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l)。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二。

5

《质量》教案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l)。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二。

5

《质量》教案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何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学生对于质量容易和生活中的重量混淆,教学中应当注意。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学习使用天平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具和学具]。

铁钉、铁块、木块、天平、砝码。

预习天平的使用。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观察实物。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a.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三.思考与作业。

学案、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四板书。

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初二物理《质量》教案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1课时。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1、质量的概念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xx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看书后,请同学合上书。并请同学口述天平使用方法,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投影把教材相关内容打在幕布上。

在天平使用方法中,要特别注意横梁平衡问题的教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横梁平衡,当指针指在横梁中点时,我们就说这时横梁平衡(用投影将所示图形打在幕布上)。第二是如何调节横梁成平衡(投影片是活动片,横梁可绕中心轴转动,螺母可以左右移动,用投影片显示,当横梁失去平衡,指针向左或者向右偏转时应如何移动螺母使横梁平衡。)第三,左盘放入物体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平衡,这时不能再移动螺母。

教师可用投影仪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打在幕布上,边演示,边讲解如果不遵守这些注意事项会产生的后果。

7、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课桌上小金属块的质量。

不能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是学生常发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游码。提醒学生注意标尺上的刻度,弄清每个刻度线表示的质量数。

总结概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几个知识点的内容和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知识。

扩展资料一:质量的单位“千克”起源于法国,并于1799年制造了“千克原器”,又叫“档案千克”,18xx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仿制法国“档案千克”作为质量标准计量的“国际千克原器”,以国际标准原器作为质量计量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但为了更精确,各国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质量自然基准的方案和途径。

国际千克原器是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kg。

《质量》教案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和摩尔质量间关系的教学,体会分析推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再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黑板。

1、设计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是放在"原子结构"讲解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讲解之前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看上去教学要求仅为了解层次,但教学要求并不低。

本节课的开头设计,我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但又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

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我尝试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模版,拉开主线。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引言:"一个原子有多重?"这本身就可作为一个话题引入,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探究活动一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中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3)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相对原子质量?

1、引入主题。

你知道一个原子有多重吗?科学家的确"称"出了一个原子的质量。

学生参看表格(教材p12),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原子质量非常小。

2、课的展开。

(1)学生探究活动一:如何改变因原子质量非常小而引起的使用不便?

a、采用其他的单位:类似于采用纳米,使1纳米=10—9米。

b、采用一个合理的量作为标准,然后得到相对量。在此即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

(2)学生活动:利用表格,计算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问题二:科学家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曹冲称象"在方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你能体会吗?该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在方法上有所回味,并与探究活动一相呼应。

(3)学生探究活动二:完成表格中c/b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6.021023,从而引入"物质的量"概念的复习。

(4)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物质的量"内容多少、深浅的实际情况,复习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及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或巩固)对应的桥梁关系。

3、作业布置略。

本内容属了解性质,但因内容枯燥而要上好很不易。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一点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因而本节课上,我认为主要将重心放在"为何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即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指导)和"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在初中的基础上,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另外,在完成设计的表格后,引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也就可以在此复习初中已涉及的"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可架起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的桥梁关系。当然,很多老师会视本校实际情况,将物质的量作为一个专题,详细铺开,细细讲来,也未尝不可。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

b哮喘。

c肝炎。

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xxx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xxx_的摆动,使xxxx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