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课的板书设计(通用18篇)

时间:2023-10-26 23:08:31 作者:QJ墨客 实用语文课的板书设计(通用18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在写作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并为大家提供写作的参考。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写评析。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习写法。

(二)检查预习:

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

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

(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学生结合练习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抽签提问二生三分法的起止,其它有异议的学生补充后教师评议。

2.请学生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并说明理由。

采用自由发言式。(总分)。

(五)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春花图春草图:

1.请一学生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3-7段的内容:

2.抽查提问,

3.师生共同归纳。

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读春草图,指出文章中分别从小草的哪一方面写的?

(2)其中的人物是什么的人?有何情趣?

(3)读春花图,写1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提示:抓住哪些景物写,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蜂蝶的目的是什么,突出花的哪些特点第一二个问题口头练习,第三问题写完后由几位同学朗读.

后教师归纳:(此问题间接培养审判能力.)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在家庭本上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a)。

第二课时。

[三分钟演讲]。

(一)检查复习:

学生打开作业本,老师检查完成情况,再请两位公布自己的答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按上节课分析春花图的形式口头即兴分析春花图。

大家评价由此进入本节课学习的情境。

(三)共同分析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迎春图中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什么用意?

以上三题要求学生列出发言提纲,后抽查任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小结。

(四)指导朗读结尾三段。

1.齐声朗读,感受语句的优美及其中的蕴义,创设情境。

2.思考:这三个比喻句各写出春天的什么特点?

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堂上练习:

1.堂上交流课后练习第二大题,教师抽查部分学校后教师归纳。

(a类)。

2.口头做阅读理解训练(a类)。

3.课后练习四:写一段话描绘春景的。(a类)。

写完抽几个全班交流六、布置作业:

1.按要求预习《济南的冬天》(a)。

2.默写课文(b类)。

十、板书设计: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春花图(花争春)。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二)绘春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风唱春)味:草味。

花香。

鸟声清脆宛转。

声: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美”

“力”

十一、课后小结:

本文的教学,重在感受而不在于分析,所以把几个图的分析用了较少的时间。而用了较多时间处理练习与阅读。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因为所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海洋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可以选取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媒体选择(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教法、媒体应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

情境:

1、出示一组海洋生物的图片。

2、告诉学生已被风雷海洋馆最近想招聘海洋馆解说员,请作好充分准备为参观团作一次讲解,海洋馆将择优录取。

3、将讲解词整理成书面稿,以《大海我的故乡》为题,评选出最佳讲解稿,最佳讲解员。

任务:

1、你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你爱海洋,你认为这次机会应该把握,即使没有入选,对你来讲也是不错的锻炼。

2、请3人一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文字:收集有关海洋的文字资料。

2)摄影:收集海洋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加以说明。

3)编辑: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利用平台,整理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讲解稿。

完成任务后,信息共享,组内每位成员都要了解本组采访的主要内容。编辑完成讲解稿后,组内要进行讨论,力争做得最好。

3、同学们,在上网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习这一课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你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份当海洋馆解说员的体会。

过程: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人小组,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每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分配好各个组员的任务,组员做好准备。组长要建立本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每个组员建立以任务命名的文件夹。放置取用的`素材,方便其他人员调阅、共享。

2、各组可以在互连网上到老师给出的网址上查找资料。密切联系各组的任务,到互连网上去查资料。把你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下来,或是记录下来。注意收集有关的图片。

3、整理、筛选资料,利用word平台,整理成一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有自己观点的讲解稿。在组长的主持下,在组内交流,经过反复修改过最终定稿,并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本小组发言。

以下是一些相关网站,或许对你们的采访有一定帮助。

中学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

分歧大路小路。

责任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小事情深。

选择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中学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

分歧大路小路。

责任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小事情深。

选择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教学设计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因为所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海洋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可以选取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媒体选择(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教法、媒体应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

情境:

1、出示一组海洋生物的图片。

2、告诉学生已被风雷海洋馆最近想招聘海洋馆解说员,请作好充分准备为参观团作一次讲解,海洋馆将择优录取。

3、将讲解词整理成书面稿,以《大海我的故乡》为题,评选出最佳讲解稿,最佳讲解员。

任务:

1、你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你爱海洋,你认为这次机会应该把握,即使没有入选,对你来讲也是不错的锻炼。

2、请3人一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文字:收集有关海洋的文字资料。

2)摄影:收集海洋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加以说明。

3)编辑: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利用平台,整理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讲解稿。

完成任务后,信息共享,组内每位成员都要了解本组采访的主要内容。编辑完成讲解稿后,组内要进行讨论,力争做得最好。

3、同学们,在上网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习这一课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你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份当海洋馆解说员的体会。

过程: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人小组,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每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分配好各个组员的任务,组员做好准备。组长要建立本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每个组员建立以任务命名的文件夹。放置取用的素材,方便其他人员调阅、共享。

2、各组可以在互连网上到老师给出的网址上查找资料。密切联系各组的任务,到互连网上去查资料。把你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下来,或是记录下来。注意收集有关的图片。

3、整理、筛选资料,利用word平台,整理成一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有自己观点的讲解稿。在组长的主持下,在组内交流,经过反复修改过最终定稿,并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本小组发言。

以下是一些相关网站,或许对你们的采访有一定帮助。

资源:

/丹佛动物园。

/fauna/fauna/中国动物志海参纲。

/堪撒斯动物园。

/洛山矶动物园。

/伯明翰动物园。

/南京海底世界。

/厦门海底世界展馆。

/厦门海底世界科普天地。

/福建左海海底世界图片欣赏。

太平洋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bzxs/海底世界。

北海海底世界:

/中国科普城。

/yzdg/dqjg/?job=list&classid=9中国白垩纪。

/haiyangwenhua/haiyangshenwu/东海信息。

/hyzy/biologic中国海洋信息网。

评价:

为了使你们了解怎样评价你们的表现请阅读下面评分表。

---------------------------。

项目优秀(5分)良好(3分)一般(1分)。

探究完成任务能不能完成。

搜索信息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

信息组织能力。

小组。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安徽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

教材简析:

在孩子们眼中,鸟是可爱的,美丽的。它有着漂亮的羽毛,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鸟的很多知识又是陌生的。因此,开展这一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引领孩子们进一步认识鸟,了解鸟,增强爱鸟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鸟。

学情分析: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鸟的样子、叫声、生活习性以及鸟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鸟的意识。

2、通过网络、图书、咨询等途径了解鸟的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与鸟交朋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通过护鸟实践探究,增强学生护鸟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及爱鸟、护鸟的习惯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录像。

学具:吹塑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鸟儿。

1、课件出示群鸟图:灰喜鹊、画眉、麻雀、鹦鹉、老鹰……。

2、这些鸟儿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谁来向同学们做一做介绍?

3、生自主选择介绍。

4、师质疑:你们还知道哪些鸟?

5、生补充介绍。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很好。鸟儿很可爱,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还有很多关于鸟的知识我们是不了解的。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探究探究。

(师板书活动主题:和鸟交朋友)。

二、交流资料――了解鸟儿。

1、大家在课外一定搜集了很多有关鸟的知识,为了使大家的知识更加丰富,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班级交流。

4、课件随机播放一些画面,如鸟的形态、鸟的飞行、鸟的栖息、鸟的生活环境、鸟吃的食物以及鸟的天敌等。

5、游戏:猜一猜。

(1)几位同学表演鸟的叫声,其他的同学听,猜一猜分别是什么鸟。

(2)几位同学表演鸟的飞行,其他的同学看,猜一猜分别是什么鸟。

(3)同学即兴表演鸟的其他特征,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鸟。

师小结:刚才的活动,让我们对鸟儿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惊奇地发现:不同鸟儿的叫声、飞行姿势、栖息场所、生活环境、吃的食物等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

三、认识鸟与人类的关系。

1、课件出示啄木鸟为树木除害虫、游人观赏孔雀开屏等画面。

2、鸟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3、小组交流。

4、班级交流。

5、课件相机出现鸟与人类的几种关系:

(1)农林益鸟:啄木鸟保护树木、猫头鹰捕田鼠……。

(2)人类帮手:鸽子送信、鸵鸟放牧……。

(3)观赏作用:孔雀的美丽、会说话的鹦鹉……。

(4)仿生学作用:小鸟与飞机的设计、啄木鸟与防震头盔的设计……。

6、观看资料片,说说自己的感想。

小资料:一只山雀每天可啄食松毛虫1842条,一只灰喜鹊一天能吃掉松毛虫30到60条,一只猫头鹰一年可灭田鼠1000只,一对燕子整个夏季可捕食150到200多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

(资料来源:红领巾保护网站)。

四、探究:鸟儿生存受到的危害。

1、播放录像资料:一群人正在森林里捕鸟。

2、说说你知道的一些关于鸟受到威胁或鸟类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的事例。

3、情景表演。

(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鸟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集市上出售、孩子们捉鸟、栖息地受到破坏、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4、看了刚才的表演,你想说什么呢?

5、生自由发表看法。

五、护鸟在行动。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课前各小组同学都做了认真准备,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护鸟金点子”展示出来吧!

2、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金点子内容可以是一种做法、一次倡议、一段故事、一个设计等;汇报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介绍、图片展示,还可以是图文并茂或现场表演等)。

3、师生共同推选出1―2个汇报最精彩小组,授予“优胜小组”称号。

4、现在这儿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小山坡,你们想让鸟儿来这安家吗?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几块小山坡形状,每小组一块,按小组编上号)。

5、各小组同学用吹塑纸剪贴花草树木、鸟窝、护鸟牌等。教师同时播放有关鸟的歌曲,并巡视作指导。

6、学生用剪好的花草树木布置本小组黑板上的小山坡。

7、师生对每个小组的设计和布置进行评价,授予最好的小组“最佳创新奖”,老师给每个组员颁发小奖牌。

六、总结。

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维持生态平衡。它们以优美的形态、鲜艳的色彩,千回百转的鸣声、天真活泼的神态点缀着大自然。保护鸟儿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鸟儿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鸟儿,也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美好的环境。

(课件播放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茂密丛林里鸟儿快乐翻飞、与人和谐相处的壮观场景。)。

七、拓展活动。

1、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鸟对人类的好处,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鸟。

2、在班级、学校或社区出一期板报,进行爱鸟护鸟知识宣传。

3、搜集与鸟儿有关的成语、诗歌、故事、歌曲等,和同学交流。

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互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

[教学背景分析]:

小花鞋是童鞋的一种,品种多样,可用来欣赏,更多是用来给周岁左右或两、三岁的幼儿穿的。其中,虎头鞋、猫头鞋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民间有驱灾避祸的说法,现在仍以吉兆为主,表达了长辈对后代的祝福之意,祝愿小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然而,近年来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却由于不被重视,得不到很好地传承,而逐步走向消亡,现代小学生更是对此了解甚少。设计《缝制猫头鞋》一课,有助于宣传“猫头鞋”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缝制猫头鞋》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手缝”一课的延伸与拓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在缝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针法,巩固“纸工”中一些剪裁技巧。通过“欣赏激趣”、“指导探究”、“动手尝试”、“评价巩固”、“演示指导”、“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制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和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

2、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针线操作技术,巩固“纸工”所学的剪裁技术。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3、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4、行为与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促其具有认真、细心、精确、严密地技术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学会缝制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的基础上,仿造制作原理,想象设计出更有创意、充满童趣的小花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猫头鞋、制作工具及材料。

学生:事先粘好的“布骨”(多成布片粘在一起晒干而成),各色碎布片,各色丝线、棉线,面糊或固体胶,剪刀,各种型号的缝衣针,顶针箍,备用色纸若干。

按学生掌握手缝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分组,搭配排列座次,形成八个“合作小团体”,有助于开展合作、讨论,相互学习、补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背诵儿歌:“猫头鞋、虎头鞋,穿在脚上真可爱;爷爷疼、奶奶爱,小小儿郎长得快……”

师出示一双猫头鞋:小朋友们,这就是刚才儿歌里所唱到的小猫鞋,你们看。(同时点击课件,出示猫头鞋的图片)。

通过儿歌、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问:从刚才的儿歌里,你听懂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是的,猫头鞋穿在小孩子的脚上,表达了大人对他们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寓意:表达长辈的后代的祝愿。)。

提问:看到这么一双双漂亮、精致的猫头鞋,你们喜欢吗?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双一样漂亮的猫头鞋呢?(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指导探究。

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猫头鞋,捕捉信息。教师巡视,指导观察。

师:其实,做一双这样看似复杂的猫头鞋,一点不困难,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猫头鞋的造型,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成功的。

(教师有意识的鼓励的话语,有助于学生克服制作猫头鞋的畏难心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2、师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鞋帮(鞋面)、鞋底,猫头鞋主要的特点是有:眼睛、鼻子、胡须、耳朵,尾巴。

3、提问:那么,你认为缝制猫头鞋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说说本小组的设想。

学生谈论、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回答,说说本小组的制作设想。

4、师小结:总结同学们的设想,一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课件出示制作步骤):

(1)按所提供的鞋样,用剪刀在“布骨”上剪出鞋面、鞋底。

(2)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布片粘在鞋面和鞋底上,使猫头鞋更美观。

(3)将鞋面和鞋底缝制在一起,形成猫头鞋的雏形。难点是,猫头部分的对折、翻折缝制,及针法的运用。

(4)用同色调或喜欢的颜色布片做一根“猫尾巴”。用多种色线做成猫的“胡须”。用黑色纸代替黑色绣花,剪两只“猫眼睛”,用白纸代替白色绣花,剪一个“猫鼻子”,用布片折叠缝制“猫耳朵”。

(5)将“猫尾巴”缝到鞋子的后跟部位,将“猫眼睛”、“猫鼻子”粘到相应位置,再缝上“胡须”和“猫耳朵”,一只猫头鞋就做成功了。

(这个环节旨在复习剪刀的使用技巧,提醒使用剪刀的安全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制作猫头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剪纸代替绣花,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动手尝试。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分工。

3、分组动手操作,播放轻音乐《茉莉花》。

4、教师巡视。

(让学生自己分工,也是体现学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手段之一。播放有地方特色的轻音乐《茉莉花》,为学生创设优美、恬静、亲切的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

5、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时候,安排以下环节:

提问:同学们,在制作猫头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还有哪些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指名说在小组内缝制猫头鞋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在小组间进行解决。

(这样的环节设计,旨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评价巩固。

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介:作品是哪一组制作的,本组成员是怎么分工的,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进行布片颜色搭配的等等。

1、组内自评。本组成员感到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不满足的地方又在哪里等。(着重引导学生看到作品的优点,以鼓励为主。)。

2、小组间互评。小组间成员通过比较作品进行评价,说说本组作品的优缺点,评评别组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意在让学生通过作品比较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教师评价。(用客观的、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作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的环节上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的欲望。)。

五、演示指导。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缝制猫头鞋的步骤以及注意点。

2、教师在视频展示台前演示猫头鞋的缝制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提示注意点。如:剪刀使用的技巧和安全性,缝制过程中针法的使用技巧,猫头鞋各部分连接时要注意位置摆放合理、美观、学生观察,学习技巧。

3、在老师的演示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再一次进行完善。

(这个环节充分显示教者的主导作用。)。

六、拓展延伸。

1、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指名回答。(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反馈。引导学生了解猫头鞋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掌握猫头鞋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谁再来复述一下猫头鞋的制作过程?

指名回答。(当场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3、(课件再现猫头鞋图片)你们能不能再动一下脑筋,按照制作猫头鞋的步骤,创造出更多不同造型的童鞋呢?谁来说说自己的创意。

指名说。(引导学生按照猫头鞋制作的步骤,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说说其他造型的童鞋的创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4、师小结: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实践。同学们可以到商店的童鞋柜台查看,可以去民间手工艺术展览馆参观,也可以跟身边的一些民间艺人学习,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搜索,寻找灵感,相信通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一定还会制作出更多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童鞋。到时,我们举办一个童鞋展览,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的作品都能展示在大家面前。

(用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再次投身实践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语文课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重视导言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导言设计

(王仙平江西省万载中学)。

火车开动要鸣笛,轮船出航要启锚,戏剧安排要有个序幕,我想,作为一堂完整而成功的语文课,也必须设计一个精彩的导言,数年来,我在认真学习语文界教学经验的同时,着力对语文课的导言(即课引)作过一些探讨。

(一)何谓导言?精心设计导言有哪些意义?

所谓导言,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精心设计导言有何意义呢?大致说,精心设计导言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说来,精心设计导言,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好的导言应具有哪些特点?

1.目的性好的导言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无的放矢的导言设计,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

2.针对性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言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它包括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试想,如果你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会造成一种怎样的后果呢?我想,不是曲高和寡,就是对牛弹琴!究其原因,这个课引,虽然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却没有明显的针对性。

3.概括性好的导言应该具有完整的概括性,应该选择精当的词语或总括性强的句子表现课文内容,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教师讲析新课之前就能对全文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设计导言的几种基本形式。

1.巧用教具如我在讲《挺进报》之前,事先亮出一张报纸,问:“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报纸!”待学生回答后,我就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言:“在今天,发行报纸已是十分普遍的事了。可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要发行进步的或革命的报纸就并非易事了,而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重庆地下党人为发行《挺进报》,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

2.借用插图如我在讲授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时,设置了这样一段课引:“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看到这些‘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的女孩子,我想大家自然会想到夏衍笔下的包身工。那么,包身工的生活境遇怎样?造成她们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内容。”

3.选择录音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教学仪器的日趋完善,一些脍炙人口的古典名曲也得以流传,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名曲已经不再成为“只应天上有”的虚幻神话。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大胆让唱片、录音和录像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我在讲授古诗《琵琶行》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后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可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4.渲染气氛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我以富有诗意的语言作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作为学生上了无数节课,这其中一定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毕业前夕在母校的最后一课难以忘却。想到即将离别同窗共读的好友,即将离别开启心灵之窗的良师,即将离别可爱的校园,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心中交织着一种依恋而激动的情感,而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饱含了亡国恨,倾注了爱国情。”

(四)精心设计导言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既然教材内容各不相同,学生情况各有差别,导言设计也就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东施效颦。要想设计新颖独特、切实有效的导言,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就要求教师:首先,得有机敏的应变能力、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其次,得熟悉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特点,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再次,对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家庭环境、艺术素养,审美水平要了然于心。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的识字教学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

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求网友来稿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学生,了解其对于语文的态度。

2、引导学生重视语文。

3、做好语文工作的`铺垫。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自我介绍;

(二)教师介绍小学与初中的不同,并提出要求:

1、新教材。

2、笔记本:记生词、笔记、预习作业。

3、观察笔记:一周一篇练笔,写人、记事、抒情,200字以上。摘抄:好词好句,读本中的文章,每周一篇。

4、字典。

5、作业本。单线本一个;

6、作文本。大作文本一个,三周一次,600字以上。

重视导言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导言设计

科学设计“学案”,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给我们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用这一思想,更加科学设计“学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根据知识产生过程来设计“学案”

从宏观层面思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的实际。这明确告诉我们,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高中学生应该做一名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做一名有责任、有自尊心的人,做一名认识中国国情、热爱祖国的人,这些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己到他人,由个人到国家民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层次间,逻辑联系紧密。这就是高中政治课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这个过程,那就是“做”――在实践中反思与体验。

这就确定了“学案”设计的思路:案例――反思与体验――提升与领悟。这种设计,把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科知识的学习、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动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学习目的与目标来设计“学案”

从微观层面来说,具体一节课的学案设计,也要注意凸显学习的实效性。

1.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知教材知识。

每一课都有它的学习目的与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目的决定的。如高一年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认识中国为何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而,“学习目标”是:(1)掌握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及其意义;(2)明确“引进来”要注意什么问题、“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3)学会辩证看待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4)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性。

对于学习目的与目标,课程标准作了严格规定。(政治教学论文)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出发,既要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利于能力的培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2.学生依案自学,体验自主思考魅力。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运用质疑而导其思。

在学案的“自学指导”里,教师把本框题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它的设置要求教师要提前总揽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只有这样,“自学指导”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前的自学路径,也才能成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

学生对照“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这期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他们有的会对自己自学过程中读不懂、不理解的字句进行质疑,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3.完成分层训练,深化巩固学习成果。

分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能力要求低的问题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高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1)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这一举措()。

a.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b.是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d.表明我国商品生产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2)辨析: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排斥的。

(3)近年来,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请你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学生完成上述习题后,教师要当堂进行评讲,并对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如果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想法写在作业本上,课下交给老师批改后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根据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来设计“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的,因而,学案的设计,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更不能只是体现教师的意志,要调动学生“做”,促进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达到师生相互释疑,共享探究交流乐趣的新境界。

1.教学相长,共享探究交流乐趣。

知识源于生活。现实中有很多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突出重难点知识的事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他们喜闻乐见、有所感悟的新材料,充实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框题时,以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事件,通过媒体、报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耳闻目睹“三股势力”的暴行,自觉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行为习惯,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度。

另外,教材里所设置的各个活动框中的内容、“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栏目,是对正文疑难问题和相关概念、术语的运用、解析与拓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有选择地把这些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扩展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本97页虚框中的“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的一组图片,在学案里设置了两个探讨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这些材料反映的情况,请你为我国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言献策。

学生在探究、讨论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中,获得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分析分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挑细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要体现主导与指导作用,要注意在学案的适当所在进行精要讲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经过课前的自学与探讨,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困惑”进行释析。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直观地展示该节课所讲内容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然后联系生活,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明辨知识,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易错易混点;通过分析、探讨,变抽象为形象,化晦涩为通俗,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辨析过程中,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加深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

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精要讲解,再回味自己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并在学案上作适当的记录,就可以使本节课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外到内,清楚细致完整地加以把握了。

总之,用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教师巧妙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听、思、做的活动中,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灌”进的,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是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广澳中学)。

重视导言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导言设计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湖北公安一中邱刚。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处在“少、慢、差、费”的状态,教学效益不高,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正如煤的形成,当时使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只是形成一小块。”究其原因是复杂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本身缺少深层理解与深刻领悟,把语文课程界定过窄,抱着教本过日子。加上考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方法采用实用的功利手段--机械操练,认知强化--这样用教数理化的方法来教语文,使本来有灵性、有情感的、有生命的语文被异化为认知学科。殊不知语文从来就是人文的、审美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结构--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情感的语文,情境的语文,灵性的语文,文化的语文。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当下的技术主义的枷琐下解放出来,语文的课程必须走向生活与文化。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的大舞台,讲究教学的情趣与艺术,让学生体验情境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此提出“设计教学”这一概念,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设计”(主要指教案设计)而言。教学设计往往是单一的、封闭的,是就单篇文章而言而缺少系统观念的;往往是静态的、静止的、平面的,是缺少动态生成观念的;教学设计症结是没有课程研发和情境驱动观念!而设计教学就是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的一切程序,包括整合资源,开发课程,研究学生(学情),创生情境,尊重体验,教学预设等诸多因素。简言之,她是语文教学的完整系统,其核心是语文课堂课程的研发和学习的情境化。设计教学看重学习过程的整个系统,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场,追求的是“格式塔质的完型结构”效应。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设计教学时,首先要完整的、正确的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实质。“学生要活动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这是对课标精神最简洁的表述。”(余映潮《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观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4)认真思量,“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不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体现和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以此为纲,在客观上要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生动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程;在主观上要创设情境,互动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唯其如此,方能让语文课堂对学生产生磁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能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正如审美一样,有审美的客体还要有审美的主体,只有二者建立起异质同构的关系时,才能让审美过程和谐。

设计教学的首要是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研发,建构完美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想法让语文课程走向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让语文课程成为一种大气华贵的文化!平心而论,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本(狭义的语文课程)有很大的局限--不成体系,相对陈旧,与学生隔膜。浙江省教研室专门组织学生调查“新教材”使用情况,结果,很多文章学生都不感兴趣。为此调查组专门在《语文学习》上发文《新教材,爱你有几分》。既然如此,这就为我们语文教学自主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一、建构完美课程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不要将一本教材从一而终,按部就班。1、我们可以进行序列调整,如笔者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2、整合教材我们还可以进行课程牵引比照。如讲授隐逸诗歌时,我们不妨将陶潜、王维与孟浩然进行比较。笔者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有意让学生联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让学生自己体验王诗的“清而淡”的格调,孟诗的“清而近”的格调。在讲授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就有意比较王维,结果学生认识到王维做官是他努力挤进去的,归隐山林是无奈的选择。陶潜做官是迫于生计,归隐是他的主动行为,多么深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探究体验,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这是非常实惠的有效教学。

3、研发课程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空白处作完形处理。笔者在执教《荷塘月色》,让学生探究“朱先生为什么要神往江南,提到《采莲赋》与《西洲曲》呢?”问题时,就联读了刘士林先生的《〈西洲曲〉与我的江南情结》,让学生明白“江南”在中国的文学里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审美的概念,它已成长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故园。在执教《蜀道难》时,我特意穿插了古人写“高危”的名句,如李世民《帝京篇》“人道恶高危”,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等,让学生认识到“高危”在诗中也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主旨。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二、建构完美的课程还要善于整合学生资源。这里的学生是广义的,指教师教过的一切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班上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话交流。但是,我们还应该利用以往的学生智慧,把这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储蓄下来。笔者在进行作文教学,作文评讲时,就经常把以前学生的优秀文章,拿出来示范。又如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时,探究--文章的两个部分是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说母亲是一座带着体温的地坛。多么的深刻的感悟!学生的这些灵光隽语都应成为教师的课程资源储备。教师在课堂上把语文课教得生动而又深刻,把学生的思维、课堂的结构向纵深推动进,这不就是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发展等级。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的识字教学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教师“示范”要标准。经常听课发现老师范读、教读,老师自身读音不准,何况学生,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教师要练好读的基本功,能真正为学生示范。

2、发现“问题”矫正要及时。在教学中如发现学生发音不准,不能视而不见,要“细微处见真知”,教师可采取引读、范读,优秀一点的学生教读等方式,强化读的训练。对读得准确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读准的含义要明确。对于一个字来说读准就是声韵调都要读准确,对于一个词组来说,有轻声、变调等,对于一句话来说,读时不加字不少字,要学会断句,读得自然流畅不生硬,不得在词中断句,不得在意思不连贯处断句。总之,吐词要清、音节读清、不读多不读少、自然流畅。在课堂教学中不时见到学生读得断断续续、多字少字、断句不准确、一字一读的现象,而有的老师仿佛已经麻木,认为“学生还小”、“这是普遍现象”不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到中年级、高年级甚至到初中仍不能准确流利地读课文,老师们也不想一下“为什么,学生说话能吐词清楚自然,而读书却有问题……”值得反思。

4、适时激励促发展。对读得准确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对读得一般的学生要发现闪光点进行适当的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读的积极性,激发其读的欲望。

二、感受“形”美,体验魅力。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结构美、形态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记忆,发展思维。上课时坚持课题必须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写出行笔轻重、快慢、顿挫,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汉字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如“森”属品字结构,摆放的位置不同,上面的“木”与下面的两个“木”大小不一致,各占的比例有所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汉字不同的形体和结构美。

2、引导学生感受笔画的美感。传统的书法讲究起笔收笔的顿挫、行笔的快慢轻缓、章法的布局等,在书写中要认真引导学生体会书写的感觉、乐趣,让学生感受中华书法传统艺术的魅力。

3、利用好写字教材。写字教材与各年级的生字教学是同步的在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进行书法的教学,可谓“一举两得”,即强化了生字的识记,又受到书法熏陶,何乐而不为!根据以往教师写字教材的利用情况,发现有教师只管布置,不管结果,任凭学生“画”;有的教师只管教学,一讲到底,不管效果,关键处未落实,学生是否听懂,内心的感受怎样?学生练得如何?练的时间是否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三、落实“记准”,强调内化。

在一次低年级调研中发现学生生字的听写准确率只有72%,学生书写缺笔少画30%,结构不合理70%,字迹模糊不清潦草65%,如“满意”的“满”学生往往写成上下结构,“夏天”的“夏”和“复习”的“复”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区分不清,这些说明低年级应继续加强识字教学“识记”方面的教学,防止学生遗忘,引导学生将教师教学的内容内化为。

1、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2、及时巩固“识记”成果。根据遗忘规律,对暂时记住的事物要及时强化,才能记得牢,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学习新知后要反复练习,从中感受到愉悦和高兴。识字教学,可采用课前听写、相互纠正、激励表扬、课后辅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等措施强化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汉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诱发学习的兴趣。如休息的“休”,系一人靠一木,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成为自身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学习的兴趣。

四、学好拼音,拓展深化。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在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的调查中发现有近32%的学生掌握不牢,不能正确拼读和书写,农村学校小学生有71%的学生没有课外读物。

首先要坚持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读准字音。尤其是预习课文或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遇到生字,要借助生字上的注音或者查字典,自学字音,为了提高拼音能能力,可以用“普通话语音音节表”上的400多个音节练习拼读,使之准确、熟练,并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其次要有意识地运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听别人说普通话和自己的发音,用拼音来纠正读音上的错误。还要以练习用拼音写普通话,如给字、词、句注音,用拼音写日记、短文等,努力提高拼音能力,并学好普通话。再次鼓励学生多看课外拼音读物,熟能生巧。同时家庭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引导儿童体会读书的乐趣,在“趣味”中学习、深化。

年度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极少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极少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像,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1.板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帮助学生感悟文章含蓄的思想内容。有的文章中思想内容比较含蓄,学生不好理解,此时就可通过板书设计予以标识,以启发学生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感悟内容实质。

1.2直观地展示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课文中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若通过板书设计予以展示,就能启示学生通过大脑“加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1.3清晰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好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给我们以启发,而且在表达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板书设计上,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2.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要求。

2.1内容要“精”。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做到语精字妙,使板书富于弹性和张力,不做一览无余的交代,而是注意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要有的放矢,有实有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既简明扼要,又能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尽量做到课堂主板不擦也够用,这样一节课结束回顾时,学生在对照笔记时能回忆并再现这节课的基本内容。另外,板书就是一堂课的摘要和关键词,通过它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深入教材,务必抓到重点,最好做到深入浅出。

2.2设计要“美”。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的识字教学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说话教学?我们认为,要在明确说话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而序列化的说话教学计划并分步实施。

意义。

说话教学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的核心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回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性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中,工具性是最根本的。说话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是综合训练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继承与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

计划。

1.说话教学、训练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

基本要求:语音准确,吐字清楚;具有口语特点,词语准确,句子连贯,用语文明;表情自然,仪表端庄大方,姿态稳重,表情真诚,内容健康具体,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较高要求:说话节奏适度,停顿适当,语速合乎要求;语言生动;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措辞得体,有幽默感和艺术性,手势适宜、简要,富于变化,与所讲内容相配合;思想深刻,主题突出,感染力强;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2.说话训练的表达方式要求。

叙述:把人物经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情况表述出来,做到平实。自然、真实可信。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话语,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状态、成因、功能等进行介绍、解释,做到准确、无误。

议论: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情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做到态度鲜明,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状态。特征具体描摹出来,做到绘声绘色,有感染力。

抒情。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表露出来.做到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

3.说话教学、训练的安排。

每节语文课开始的5分钟时间。

一个学生主说;三四个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一个学期以16周课时安排,以每班40个学生计,每个学生至少可以主说两次。

4.说话教学、训练的评价方法。

依据说话教学的要求,主说的学生说话结束后,学生们进行评价,老师进行小结,打出分数登记入册,说话训练的成绩占学期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评分标准见表。

实施。

在说话教学、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着敢说、能说、会说、善说四个层次和步骤进行教学、训练。

说话训练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说,不知说什么。我们从最熟悉的内容入手,如介绍自己,我的家、我的朋友。即便这样,一些胆子小的学生一站在大家的.面前还是非常紧张,准备好的内容也不知从何说起。口头语“回来”、“然后”、“就是”……多得不计其数。此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醒他们介绍自己时的语言要富有个性色彩,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经过几个同学的大胆尝试,讲得好的同学,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讲得稍差的同学,也会得到热情的鼓励。心理障碍消除了,思想也活跃了,胆子也越来越大了,说话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这个时候,学生能够较流畅、自如地进行自我介绍,能把发生在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人、物,清楚地说出来。与此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加强了课堂讨论。以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辩论。这样授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经过第一步训练,学生闯过“敢说”关。

或事,就要用概括的语言说出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训练材料是议论的话题,就能恰当、运用材料,设计好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训练材料是论据,就要求能依据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说话训练的第三步,是要求学生达到“会说”的水平。此时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面对一个话题,学会求异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看问题,对问题要有不同的见解,提高学生认识与分辨的能力。此时的训练,老师出示各种材料,如只给出材料的开头,让学生补说完整。这时的训练,学生可以说出不同的结局,学生可以说出设想结局的根据。如给出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材料,学生可以按照出示的要求说出答案;可以结合所给材料,准确命题,完成口头写作的练习;可以结合材料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说话。到这个阶段,学生站起来就能侃侃而谈了。

说话训练的第四步,是达到“善说”的水平。此时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恰当、得体地说话。由于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的不同,人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对说话内容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说话要根据听话对象的身份。职业、兴趣和爱好的差异来确定讲话的内容和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说话训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上述四步中所要求的境界,但确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如1997届提前招生班的学生,在参加区、市的语文统测中,100%地达标。学生在多项市、区级比赛中获得荣誉,如在“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活动”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参加纪念国庆50周年大型活动,获市级表彰的共有43人……系统而科学并持之以恒的说话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有效地发挥,激发出令人欣培的拼搏精神和智慧,为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

要求项目基本要求(每项一分,共5分)较高要求(每项一分,共5分)。

语音能力语音准确,吐字清楚。说话节奏适度,停顿适当,语速合乎要求。

语言的表达能力说话具有口语特点,词语准确,句子连贯,用语文明。语言生动,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措辞得体,有幽默感和艺术性。

体态语的运用能力表情自然,仪态大方。手势适宜、简要,富于变化,与所讲内容相配合。

材料的组织能力内容健康具体,结构完整。思想深刻,主题突出,感染力强。

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