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8篇)

时间:2023-11-18 18:07:57 作者:琴心月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热门18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范本作品的精彩摘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考。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1、熔化:。2、凝固: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滑轮课件

a、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f2=________n;f3=________n;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a10nb20nc30nd40n。

五、课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物理滑轮课件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

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八年级物理质量课件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的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介绍杆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天平的使用。

【学习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主要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器材】。

铁钉和铁锤,托盘天平15台,砝码15盒,橡皮泥8块,小烧杯7个,白糖适量。

【学习流程】。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并让学生分析铁锤与铁钉含有的铁的多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学生身边十分熟悉的事例引入课题,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全册课件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