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国历史地理学论文(模板22篇)

时间:2023-10-30 01:37:19 作者:念青松 实用中国历史地理学论文(模板22篇)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作品,培养审美情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国历史小论文

1856年-1860年中国发生了第二次战争,参战方英国,法国,沙俄,美国。联军获胜,签订《天津条约》,并割让九龙司于英国。就在第二次战争中发生了一件让大家中国人无比愤恨的一件事——火烧圆明园!

北京西北清华大学附近有一片废墟,叫作圆明园。一百多年前,这是清朝明皇帝的一座极为精美的大花园,比现在的颐和园学要漂亮得多。那里面有宫殿祠庙、亭台楼阁,有中西风格的精美雕塑,还有无价的文物珍宝。清朝皇帝用了近二百年才营建起来的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宛,却在一八六零年被英法侵略军一举焚毁。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前往北京交换条约,清政府要他们从北塘登陆进京,他们却强行率军舰闯进大沽口,遭到中国守军痛击,大败南返。一八六零年八月,英法侵略军重整旗鼓,再次北上,攻占大沽口和天津,直逼北京。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往热河。十月,侵略军占领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圆明园内的珍宝文物书画古董,都被抢夺一空。为了掩饰这个罪恶野蛮的行为,强盗头子下令烧毁全园。一时烟雾迷漫,火势三天三夜不熄。一座世界闻名园,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野蛮抢夺下,化为焦土。

这是祖国文化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历史小论文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

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国历史小论文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明白,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窃以为,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当时秦根本没有攻赵的计划,只是找法子试探一下情况。“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赵王遇到麻烦时,蔺相如受人之荐凭勇气“奉璧西入秦”。后来的结果,赵王尽管很有面子,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没有引起重视。蔺相如完璧归赵使用的是下三烂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哄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斋戒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骗却不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本无意因璧攻赵,赵枉作杞人之忧了。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说以城换璧,只不过借此考察赵国国情。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更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外交游戏。而对这些,赵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让蔺相如成功,来灭赵的实力。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必会失去民心。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从事情发展的始末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看看对方的反应而已。而秦所惧者,廉颇也。蔺相如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闲处落子,造成其才能胜过廉颇的假相,达到赵相秦用的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设计下,蔺相如官至相国,而赵走向衰亡。可以设想,如果将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他却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载,在秦王的宫殿里,连卫士都是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朝堂,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的武士,难免令人生疑。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可谓关公面前耍大刀。何况,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王岂会被一个文官吓倒?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预想逐步成为现实,第一步是赵“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廉颇则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造成将相失和。廉颇者,赵之良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干诸侯,遇到蔺相如,无奈也得负荆请罪,此后终不见用,只好老死乡野。第二步就是诱导赵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后,赵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远。孝成王不听众人劝说,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终使秦达到目的,加速了灭亡的进程。

完璧归赵,让秦暂时丢了一点面子,却为顺利灭赵,进而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可谓良计。

中国历史小论文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与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墓葬在1976年发掘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水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雕刻作品供佩戴、插嵌装饰而用,非独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创作中已具备较准确地掌握头部五官位置和身体比例,并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头部的写实能力;注重发式、冠式的服饰等已显示人物不同社会地位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而其中人物面部无表情、双目突出的特点又正是当时流行的雕刻装饰手法的体现(这在许多青铜器的兽面纹饰中较普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中国历史小论文

军事演习在当今世界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不过,1前的中国清政府搞了一次名叫“彰德会操”的大规模军演。在当时却很轰动。四五百名外国武官和记者还云集现场,观摩和报道演习盛况。

炫耀武力搞大演习。

19,袁世凯在直隶河间举行了一次北洋军内部的大会操。事后袁世凯还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一个建议,想在全国搞新式陆军大演习,目的是展示陆军改革的成果;同时邀请各国列强前来观看,炫耀武力,扫一扫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带来的晦气。

慈禧听后很高兴,任命袁世凯、铁良为阅兵大臣,决定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举行大会操。

阅兵处研制“方便米”

由于目的明确,清政府开始积极邀请外国军事人员和新闻记者前来观摩,并要求各省派要员观摩,且充当评判员。

由于人员太多,彰德府人满为患,一些人只好住在满是虱子跳蚤的小客栈。

会操指挥部对洋人和国内要员的安全保卫,丝毫不敢怠慢。他们专程从天津派来了400名得力巡捕,并特别抽调军人,日夜巡逻保障安全。

另外,为使军人吃上方便可口的食品,阅兵处还研制了一种行军蒸米。他们用上等大米淘净,以水浸泡50分钟,干湿相宜后再用蒸笼蒸熟后阴干。需要时用水泡20分钟后即可食用,被称为“方便米”。

南军北军较劲五天。

参加彰德会操的军队有北洋新军、湖北新军和河南新军。北洋新军各军1镇1混成协16172人组成北军,以段祺瑞为总统官;湖北新军1镇和河南新军1混成协共17786人合编成南军,张彪为总统官。

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看重会操的胜负,作为清朝元老重臣的他编练新军很早,对于袁世凯这样的新贵有些看不上眼,自然想通过此次会操,见识一下对方实力。为了此次会操的成功,张之洞在一个月前就将湖北新军派往河南新乡与河南新军合练。不肯服输的袁世凯准备更充分,此次演习前几天,他的部队还一边行军一边演习。

1910月22日,会操开始。第一天的内容是南北两军骑兵冲击战。早上8时,南军马队北上,10时,前锋马队看到远方出现了一拨人马,十分兴奋,很快将其包抄起来。然而走近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错将阅兵大臣卫队误认为北军马队,结果领队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如此一折腾,到了将近11时,南军马队绕了一大圈才发现北军。在以逸待劳的北军面前,南军马队疲惫不堪,结果首日演习北军占优。

第二天的内容是两军主力的遭遇战,这回双方互有得失。第三天演练攻防大战。两军全部出动,战斗激烈,北军最后略占优势。

演习完毕,袁世凯和铁良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南北两军穿着军礼服,军容壮盛,很是吸引洋人的眼球。

慈禧要打压袁世凯。

彰德会操达到了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尽管欧美观摩者指出演习存在一些问题,但对这次会操基本上满意。俄国和德国的武官甚至还认为,中国陆军现在已经可以与日本匹敌。

对此,日本一些报刊有些心怀嫉妒地批评说:“形式虽然可观,精神却未足,因为没有国民教育的缘故。”

这时,慈禧太后也在总结经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必须打击袁世凯,以防备汉族大臣控制军权。

演习结束后,袁世凯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直到一个月后,看到朝廷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官制改革方案,才知道形势不妙。这个方案不仅否定了袁世凯提出的方案,还将所有军事方面的事务,收归陆军部3个满族大臣办理。

中国历史小论文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十二岁时,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那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就对国事了如指掌,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

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由此可见甘罗的才智,不但同龄人不可比,就连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

中国历史小论文

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教育论文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受益终身,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下面就笔者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习惯养成培养。

众所周知,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使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

一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应当养成这种习惯,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让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强调平常写作中碰到拿不准的字词一定要查工具书,不能用拼音代替,也不能不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可见,多读、多记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的单一的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主的弊病,把太多的时间应用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组织好课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应再设计好这样的课堂,如:识记字词多采用比赛课,展示积累成果评议课,日记检查比赛评讲课等等,通过这些课堂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教育论文

孩子是父母全部希望的寄托。

家庭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全民族的兴衰。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新教育下快乐的、成功的父母,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代社会中,父母都希望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进入幼儿园前,许多的父母就让孩子学弹琴、画画、唱歌……一进小学就进入了考试圈。

许多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太辛苦啦。

他们没有了童年,没有了快乐。

尽管如此,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却不能理解,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具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具备的是现代的教育理念。

这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它犹如方向盘或指路灯,对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快乐为本。

儿童教育应当是以快乐为本,而不是以学习和技能为本。

快乐是如此难得和短暂,孩子童年的快乐是如此完全和纯净,父母有责任保护好他们的这种权利。

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在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十分恐怖的通向人性异化之路的工具,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但是人本性是愿意学习的,并且是能够很好地学习的,逼迫人学习的手段反而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掉。

短视的父母总是将孩子的人生目标以相反的手段去实现,狠心逼迫孩子“刻苦学习”,使孩子的童年成为灰色甚至黑色。

但是真正的刻苦学习是自觉自发的、苦中有乐的。

(二)做人为核心。

我们很多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得分高、名次靠前,无论孩子提什么要求、要什么承诺,都会答应都会兑现。

孩子性格的发展,习惯的培养就忽略了,有的孩子撒谎,独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让人担忧。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也经常听到一个人由于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毁了一生的人。

反之,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那他将受益终生。

我们作为新时代、新教育下的家长,应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

首先,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

1.欲正人,先正己。

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

2.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到父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其次,持之以恒,时时督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反复练习、巩固。

况且孩子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家长的督促,才能养成。

最后,教会孩子做人。

人是社会的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家跟家人,在学校和同学,在社会接触的人更多,如果不会做人,就处理不好各种关系,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

1.建立民主型家庭。

首先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

在我们家里,我的孩子可以给我建议,如妈妈吃饭的时候不准看电视,每晚睡觉的时候陪他一起看书等等。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隐私、合理的要求,保护他的自尊心。

2.其次,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什么时候都要对孩子充满信心,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我们经常听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夸别人的孩子:“你家的孩子真听话,不像我的孩子不听话,成绩又不好。

”你们想孩子听了他会有自信吗?另外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允许孩子犯错,“人无圣贤,孰能无过”,要学会去理解孩子。

人们不是常说理解万岁嘛。

经常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最后,父亲要更多地参与到家教中来,多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三、健康的心理。

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之中,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并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

第二,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我班有一位男孩,我们最喜欢他的那张笑脸,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总能微笑着面对,努力地去解决。

我很好奇,于是我问他性格为什么这么好?他笑着回答:“老师,我像我老爸。”可见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

如果成年人心理不健康,会在不经意中向孩子传递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那么要求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就成为“空中楼阁”。

世界上没有一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平庸无为,甚至有害于社会,望子女成人、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强烈愿望。

孩子是父母全部希望的寄托。

家庭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全民族的兴衰。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新教育下快乐的、成功的父母,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檀竹生,陈家宝.用细节教育孩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历史小论文

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毒品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大家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因为国家落后,所以才会挨打,所以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报孝祖国。

大家也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也就是被人欺负。

中国历史小论文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主修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中国历史小论文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这部小说的连载很快引起了轰动,《官场现形记》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衙役、狱头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李宝嘉将这些形形色色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官场现形记》犹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在《世界繁华报》连载时,人们都在找小说里影射的是当朝的哪些官员。因为在《官场现形记》里,写的大多是清朝的真人真事,只是名字换了而已,而且涉及的好多情节都是清朝的秘密。《世界繁华报》的发行量很快由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报贩加价出售的现象。

很快,《世界繁华报》传到了慈禧太后的手里,慈禧太后看过后很是生气。当时,清朝已经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把清朝的衰落、受列强欺负的罪都算到了这些政府官员的头上,于是开始了一场大的“反腐败”行动,而这场“反腐败”行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官场现形记》中所影射的官员。

慈禧“反腐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图索骥,照着《官场现形记》里影射的名单抓人,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员被抓起来,以谋反罪斩立决。

摄政王载沣下令通缉此小说的作者。并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刺杀这个胆大妄为、扰乱社会的李宝嘉,查封连载此作品的《世界繁华报》报社。

可是,李宝嘉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把《世界繁华报》化整为零,搬到了当时的英租界,继续连载《官场现形记》。很快《官场现形记》连载完了。但让慈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很快就在一些列强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的外国人甚至把这本书带到了国外。

而慈禧太后则让人把《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些行贿、受贿以及官员的腐败行为整理出来,下令全国官员凡有此行为者,皆为重罪。而当时《官场现形记》里所涉及的大部分官员都被慈禧太后以谋反罪处决了。

虽然这本书没有改变清朝的命运,可是当时的官员也因为《官场现形记》而收敛了很多。一本小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反腐指南”,这恐怕也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吧!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理念。

二、地理教学与科学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人vi、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产生,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历程.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成为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

当前,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我国的全面落实和进一步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既是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

三、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地理学问题。

1.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研究。

人地关系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处于基础层次,是最根本的。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是为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人地关系现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而且与后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地关系中的“人”也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而是多层面的“人”。因此,人地关系乃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成的物质关系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作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中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境况不同,资源、环境、社会历史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也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明显扩大。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的统筹上,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要认真研究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际间的联系,正确处理好其间的差异与不平衡。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崛起等领域,地理学都大有用武之地。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当前,中国城乡收人差距之大实为世界所罕见,“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城市化步伐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问题,分别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任务,并较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该命题正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任务。

4.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实践。

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应当珍惜保护,有偿使用,避免浪费和破坏,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取向;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人们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对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做无害化处理,使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少。在消费方面,要逐步形成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并且引导人们选择和支持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式,纠正浪费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利润等不良行为,参与宣传、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

5.全球化、地域联系与统筹兼顾。

从目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现状看,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应增强本土化的观念,以多样化求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通过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及其资源的统筹利用,达到发展的目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将全球变化研究作为重要课题,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教材则从自然地理角度着重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人文地理角度则探讨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必然又涉及到地域联系的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这是对学习地域联系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改革开放策略方面的研究,高中地理均有涉猎,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

6.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其人本思想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友.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j].地理教育,(04):1。

[2]刘艳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3]袁书琪.地理教学中怎样体现科学的发展观?[j].地理教育,(11):11。

中国历史小论文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天下会大乱。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中国历史小论文

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协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反对“以古非今”,提议焚书坑儒。他还按照秦始皇的命令,为统一文字、法律、货币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贡献。后因赵高的诬陷而被腰斩于咸阳。

中国历史小论文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朱子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王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干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清水江文书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论文

郝伯特·芬格莱特的“音乐说”

整个社会就如一个舞台,舞台上上演各种精彩的好戏,每出好戏都有一些固定的情节和台词之类,如“礼”;一个好的演员,如“君子”,一定是一位与其他演员很好地完成固定情节和台词任务的个人,这位好的演员—“君子”—会用自己独特的演技或办法,处理好与其他角色演员的各种关系,以此来打动观众,演绎那些看似早已规定好的戏曲,或恰是这些演绎才有真正的戏曲。当然,这些音乐高手或戏曲高手,只有在演员间相互分享、尊重音乐形式和戏曲理念,甚至还要在具有鉴赏力的听众或观众的参与中才能得以实现,他们是在关系中完成的。因此,“孔子关于人性的哲学及其人文主义,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式的人文主义。”[1]93也就是说,个人只有生活在社会或公共关系中才能具有真正人的意义和价值。孔子的理念是,“孤立地来看,个体尽管是一个连续性的个体,个体尽管也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但是,个体并不由此就是一个真正或完整的人性的存在。”[1]103一个连续存在的个体,实际上就是指一颗“成人”之种子寓于天生个体之中,并不断生长,他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外在的和内在的某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阳光、雨露、人工和其他。也就是说,个体尽管有天生“成人”的潜质,有一颗天然的“成人”种子,但必须后天加强学习,遵“道”、行“仁”、复“礼”,方能将潜质发挥,并实现人的最高尚价值,此时方可“成人”,方可称其为人。在孔子那里,真正的人必须具备三个维度,即“礼”中之人,一个与生俱来有潜质的个体,一个“鼓励—吸引”维度的个体。[1]107首先,真正的人必须遵循“礼”之规范,使人获得实现自己行为举止的各种形式。“礼”相当于音乐的各种形式,每个物理之音应遵循音乐规范和形式,才能实现音乐的价值,否则不过是噪音而已。个体也是如此,如果要实现人的价值必须遵循“礼”之规范。其次,个体必须具备天生俱来的“成人”潜质,并付之于学习和实践行为之中,即个体必须“践行”方能“成人”。就如音乐或戏曲,有了音乐规范和形式,那还不是音乐或戏曲,还需要这些演员将音符弹奏起来,演绎出来。例如: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保留,当然,首先需要那些老宅,那些有固定风格的院落,甚至家具的设置,但如果没有那些每天生活在院落中,操着一口地道老北京话人们的生活和演绎,这还是“四合院”吗?再次,个体对典范人格、“榜样”和圆满人性有着强烈的自然吸引力。总之,赫伯特•芬格莱特矫正了一些西方学者对“礼”的偏激观点,因为他们将“礼”视为一种剥夺人性或非人性化的形式主义。他认为,实际上“礼”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表现,“礼”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也是人存在的本质;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具有“民主人文主义”的一些特定价值,并能在计划经济和共产主义理论中体现出睿智,只不过它对现代国家这个政治实体没有提供足够的基础。笔者认为,赫伯特•芬格莱特抓住了孔子人性论观点的核心。因为孔子确实是在为“礼”的存在寻找内在人性依据,使人们意识到遵礼是出于人性的'内在要求,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强制。这点可以从《论语•阳货》篇中的“三年之丧”看出这种意图。而赫伯特•芬格莱特理解的中国“人”,恰恰是这样的,它绝不是西式的自足而独立的个体灵魂,也不是标准“礼”模式下的机械之人,而是一种圆满的、能实现的、动态的人性。另外,他所提到的中国从孔子开始就将“人”置入群体之中,承认“人”享有权利的同时,更重视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与西方过分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伦理值得西方学习,特别是值得当代人们去反思。

史华兹的“有为与无为”说。

本杰明•史华兹受帕斯卡《思想录》中的人性论影响,认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吊诡,一个对立物的结合:‘万物的裁决者,(又是)一个低能儿,一条蚯蚓(泥土中的小爬虫)’”。[2]70因此,他在10月逝世前一个月完成的论文《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中,明确指出人性很吊诡。他说,“人是一个吊诡,因为一方面有某种自主性,即他可以通过反思超越自身的利益和视野,从而做出真理的宣称(求真),并据以决定自身的行动(欲善);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某种可堕失性,即由于判断失误或意志脆弱而造成失真或堕落。”“人性的吊诡更在于人性的这两个层面,不仅共存而且共生,因为倘若没有自主性,则人注定是一条泥土中的爬虫,堕失根本无从发生;倘若没有可堕失性,则人就将变成了神,所谓自主性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2]71在此人性吊诡思想指导下,他以“有为与无为”说来解析孟子的人性论:首先,由于他将“自主性”作为人性两个层面中的重点,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因而他从孟子的“人禽之辩”出发,“把伦理关怀作为人与高级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2]71正如孟子所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几希”,即具仁义礼智的“善性”乃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其次,史华兹还将这个“几希”理解为具有两层结构的“心”。从孟子的“心性说”出发,将心分为两层,一层是“无为之心”,即具有自发、自生长性能的“四端”,“四端”是成德的根苗,但是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不断引诱与摧残而逐渐萎缩。另一层是“有为之心”,即心有思想—思、有意向—志—的活动。此心能超越自我,针对具体情况,在反思与熟虑的基础上做出道德裁决,据以展开道德实践。此两心中,史华兹认为“无为之心”更加重要,因“有为之心”必须不断保持与“无为之心”的接触,人方能防止“堕失”,人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得到拯救”。[2]71-72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但同时他也承认还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它不应当被当作“人”性部分。笔者认为,史华兹的人性解读不无道理,因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个十足的矛盾体。人“天使”的一面能生出理想、诚实、爱心、正直、廉洁、无私、欢乐等善的因子;而人“魔鬼”的一面能生出邪恶、残暴、冷酷、奸诈、贪婪、妒嫉、狂傲等恶的因子来。“天使”与“魔鬼”虽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天使”与“魔鬼”在鲜明对立的同时,也有彼此依赖甚至相互转化的可能。似乎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魔鬼”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天使”的善良和可爱,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地去追求真、善、美;同样,正因为有“天使”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魔鬼”兽性的可憎,从而激发人们毫不留情地去同假、丑、恶做斗争,或制定若干制度来约束人们。人有“堕失”成“魔鬼”的可能性,否则他将变成神;也有一直向往真、善、美的取向,否则他将变成“它”。另外,他将孟子的“四端”分为“无为之心”和“有为之心”两个层次,观点十分独特而深刻。朱子曾以“未发”和“已发”来区分心的状态;也曾将孟子之“心”分为形上、形下两层,一者是超越层面的本然之心,另一个是经验层面的实然之心,但二者统合为一体。心“未发而言仁,可以包义礼智;既发而言恻隐,可以包恭敬、辞逊、是非。四端者,端如萌芽相似,恻隐方是从仁里面发出来底端。”[3]417在朱子那里,“四端”也非平行之关系,也有层次之分,其中“恻隐之心”乃为四端之首。可见,史华兹已经意识到孟子人性观点的复杂性,试图用“无为之心”和“有为之心”来解读,此倾向是值得肯定的。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价值评估和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调查、模拟、考察、比较和模型分析等多种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很多基本概念存在于课本中,它们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多都比较抽象,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课件演示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其效果去远远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理解与总结。通过实践学习,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因此,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学机构不能把师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花力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研究合作基地和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校外的研究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调查与考察的环境,校内的实验中心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模拟。

4.注重案例教学,提高技术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已发生的问题个案,把现实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学生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将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旅游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个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机构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设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设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人文地理学教学要加大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动手能力与时代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清水江文书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论文

摘要:“如果说墨是水墨画的骨肉,那么水就是水墨画的灵血,墨是稳重的,水是灵动的,没有水墨变幻的画就失去了生命。”正是有了血在骨肉间的流淌才使画有了生命,有了生机和活力。只有将水的运用玩弄于股掌之中,才能将画面之意表达到极致,即所谓“水到”渠成。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水到”渠成;水和墨;意。

纵观中国之水墨画,形式多样,画风不一。按照画面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种基本形式。三种形式的水墨画异同共存,不同的是内容和意境的表达,而相同的是水与墨在画面中所占的主导作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墨画就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标志。它在战国时期出现,盛唐开始兴起,代表了完全属于中国的色彩――黑、白、灰。这简单的颜色所表达的内容只有中国人才会读懂、学好、传承,而外国人不会明白,它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即使他们学习了,也不会真正懂得,因为那是只有经历过才真正能读懂的历史。在水墨画中水和墨是组成画的两个因素,画者及观者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用笔上,而忽视水墨表现的重要性,这也是许多画者之所以只是画者而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主要原因。水墨画中对水的运用有极高的要求,可以说掌握了墨中水的变化就掌握了水墨画。曾经有一个知名的画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墨是水墨画的.骨肉,那么水就是水墨画的灵血,墨是稳重的,水是灵动的,没有水墨变幻的画就失去了生命。”正是有了血在骨肉间的流淌才使画有了生命,有了生机和活力。只有将水的运用玩弄于股掌之中,才能将画面之意表达到极致,即所谓“水到”渠成。水是有灵性的物体,有很强的灵活性。水与墨的结合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如山水画中,山体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南方山水湿气较重,所以用润墨较多,而北方山水则相反。这主要取决于运墨之法,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用水就成了关键,在中国画领域,对水的运用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家的主要问题。在古代中国,一些美术家已经对于运墨有较深入的思考。并且得出了结论:“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凡六法之妙,当于运墨先后求之”。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说明水墨中水的运用关系到对于艺术作品从意韵到技巧的全部要求。水用到恰如其分,画面的意境就会跟随而来。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国画讲究“意”的表达,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

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

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这三个方法其实都是在讲对于水的运用,水用到妙处才能使墨产生最佳的效果。“水到”画自然就能“渠成”。

所以,用水之道才是水墨画的首要。想要读懂一幅水墨画既要了解它的外表,又要看到他的灵魂,这灵魂是艺术家的切身体会,读懂水墨就读懂了什么是生,读懂意就读懂了什么是活,水墨画本身就是艺术家生活的缩影,是艺术家本身的微雕,其中包含了艺术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理想和个人情感。正是每个艺术家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才有不同的用水之道,所以才使每个艺术家的画都不同,才会有中国绘画史上一页页的辉煌。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我报考的是南师大人文地理,南师大人文地理专业全国排名靠前,知名的教授如张小林,杨山,陆玉麒,黄震方等等自不必说,所以每年报考人数大家可想而知,而且人文地理这几年日趋火热,故而分数也水涨船高,一般来说340+或350+才能进复试,最高分能到370+或380+,所以拼命二字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首先是关于高数603。

南师大数学是自主命题的,出题范围就是那两本高数书,5版或6版都可以。很多人都是冲着南师大只考高数这个优点去的,但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书一定要仔细的过,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要觉得看之前的真题从来没有考到那个知识点就不去看,这样是会吃大亏的,这是我自身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什么关于三重积分,向量等等之前没有被大家重视起来的,以后会逐渐出现。

但是我个人认为,关于傅里叶级数等很靠近工科方面的,出现概率不是很大。这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自我斟酌,如果不放心可以全看。总的来说南师大数学是越考越细,越考越活,越考越难。今年和我一起考人文的两个同学都是挂在数学上了,数学是最能提分的一科,但也是拉分的一科。大家一定要重视,多做题,注意总结归纳。

其次是关于专业课。

备考资料。

论述题,出的都特别活,大家可以从真题里看到,这就要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复习的时候把握研究问题的脉络,形成一种思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复习到一定阶段就会有这种体会,厚积薄发吧。

冲刺阶段的复习要有所侧重,不能再全面撒网了。经过前期的强化学习,各科的基本知识都有了较熟悉的掌握。这个时候,一方面要强化记忆、理解、重复重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补齐自己的薄弱环节。让复习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效益。同时还要注意转移复习的注意力,加强专业课与政治课的复习。特别是政治,应该开始细致地记忆知识点,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考前模拟测试成了复习的必然。之前已经进行了专项性的强化复习、练习,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可能每道题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轻松的环境,都有可能解出来。但是真正的考试,时间与环境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在真正考试前要进行考场模拟,使自己融入到考研的现场当中。此时要完全按照真正考试的时间、要求来做测试。测试题主要来源是没有做过的比较旧一点的考研真题和其他的模拟试题。通过现阶段的模拟练习,找出考场上最佳的状态。

最后是关于导师。

南师大报名之初的时候不报导师,只是在复试笔试完以后会给你发一张纸,会让你写上三个你想报导师的名字,然后让你填是否愿意调剂什么的。

最后送上一段话,是我考研期间贴在床头上的,每天早上睁眼就可以看见:

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人只能靠自己。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的学校,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向前走,相信梦想并坚持。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证明自己,找到你想要的价值。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我叫xx,0x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xxx地质大学,专修人文地理专业,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