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学设计(实用24篇)

时间:2023-11-28 10:41:42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制定的重要文件,它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实用经验。

第十二册《练习6》教学设计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并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区别形近字;能正确地搭配指定的词语。

3、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用“必将”和“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造句。

4、能给古诗填写诗句。

5、能阅读用并列段式写的一段话,说出短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电的用处的。

1、教学第一题。

答案:翻(滚)、(巨)石、富(饶)、海(滩)、威(武)、山(崖)。

2、教学第二题。

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说说上下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打算怎么样记住他们。

3、教学第三题。

正确地搭配词语,训练学生的预感。

a、自己做练习。

b、师生一起分析答案。

4、教学第四题。

要求补充的内容要合乎情理。

5、教学第五题。

a、“必将”是指事物一定将要怎样发展变化。

b、用“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所叙述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而数量上又是多得数也数不清的。

6、教学第六题。

要求为两首古诗补写上第2、4句。

7、教学第七题。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读懂并列段式段落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元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2)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说说?知道“爆”字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别写错。在书上描红(p132),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挑战第一关(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了。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关挑战[出示:挑战二]。

4、现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词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吗?[出示诗歌]。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屠苏”、“曈曈日”、“桃符”的解释]。

5、理解了重点词意,现在就请你准备迎接挑战,说说诗句的意思。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学一起讨论。

6、交流理解诗意:[出示全诗]。

(1)第一句:

a、谁来挑战第一句?(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板书:热闹、喜庆)指读(2人),男女分别读。

(2)第二句。

a、谁来挑战第二句?(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b、组织交流:理解“入”。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谁来挑战第三句?(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2人),齐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强调理解“总”。

b、说到春联,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去搜集几副,谁带大家欣赏一下?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几副,我们一起欣赏[出示春联]。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师引:俗语常说“诗中有画”[出示:诗中有画],诗中,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你最喜欢的是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能把诗人的这份美好祝福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读,齐读[配乐]。

5、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师:三关挑战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接招。

2、课堂练习:[出示:挑战四]。

3、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和对联。

板书设计:

元日【宋】王安石。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热闹、喜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十二课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十二课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细读课文,赏析诗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思考:(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讨解决,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见,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内容呢?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树树”和“山山”传达出的景色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讲解。“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中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这两句中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很好,对牧人与猎马进行了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几个词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你可以试着换个词,却是不能够的,看似很俗,细想起来那画面却是如现眼前,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词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导学生归纳这两联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光色交融,远近交错,动静结合的写景妙笔)。

如果作者能与他们谈笑风生,共享成果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他认识这些村人吗?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而且还要跨越两千多年去寻找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

五、精读课文,写作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诗歌讨论思考:(就近讨论)。

1、本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在诗歌有什么重要作用?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一改南朝以来诗风的奢华艳丽之风,给人以朴素清新之美,“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很是难得。

2、这首诗是唐诗中的什么体裁,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首诗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律诗特点)。

六、作业:

将此诗中写景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小散文。

(在写作业之前,同学们先讨论交流一下改写的想法,互相启发一下思路,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十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养花》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因此,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抓起。在教学《养花》这课时,我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

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厦门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生:您有什么感受呢?

生4:唉,我非常伤心。

师: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生1:有,因为毕竟高兴的时候多,伤心的时候少。

师: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什么乐趣呢?(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3:有一种遇到困难再奋斗的乐趣。

生:有关切朋友的乐趣。

生:有“有笑有泪”的乐趣。

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

师:看来,老舍先生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节目到此结束,感谢老舍先生,感谢观众记者朋友。(掌声)。

]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落实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安排了《艺术与人生》的活动实践,使学生在尝试扮演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都乐于参与学习,参与倾听表达。

二、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丝毫包办代替,机械控制,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因势利导,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理解感悟上的难点、疑点、误点进行了点拨。

三、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教师从一进入课堂便与学生平等而坐,面对面地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谈。学生不感到压力与紧张,只觉得有自我表现的轻松与自由,使课堂时时充满着活力,即使在后半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始终以鼓励的语言对待每个孩子,所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第十二册《练习5》教学设计

来源:

教学要求。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句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清笔顺。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先解决了前几天学习中记得不牢的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互相提问,检查是否能用正确的笔顺写字。

三、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

3.出示词语:

4.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5.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委有趣。

三、拓展练习。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

讨论: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你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2)学习儿歌。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字就按什么顺序书字。

(3)出示:同。

3.练习。

4.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图一)图上的王洪是怎样看书的?

2.(出示图二)图上的李良是怎样看书的?

3.(出示图三)图上的张海是怎样看书的?

4.(出示图四)图上的韩小是怎样看书的?

5.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谁的姿势正确呢?

三、拓展训练。

1.请三按图意表演,其余的小朋友们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2.组织学生发言。

3.小结: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好自己的眼睛。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好的读书姿势呢?

四、练笔。

你想对这些不良看书习惯的同学说什么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十二课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第十二册《练习6》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重点:

1、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2、写好钢笔字。

3、成语积累。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2、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3、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教学重点:

1、学会使用标点符号。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用字词句——第一题。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学用字词句——第二题。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字,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成语积累,初步它们的了解意思。

2、读背古今贤文。

教学重点:

学会成语和贤文,并且能练习使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三、想想做做。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 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学习“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的运笔写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内容。

1、教师出示要学写的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2、学生书空笔画。

二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读帖,观察、分析两个笔画的书写要点。

(1)横折斜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弯后回锋向上轻快挑出。

(2)横折弯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细,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转势向下行笔,略粗,作弧形弯后向右行笔,至钩处缩笔回左稍驻蓄势,再提笔向上挑出。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两个笔画。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体会。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反馈笔画的书写情况,学生再练写。

5、练习书写带有笔画的汉字。

(1)读帖,分析字在格子中的位置,观察笔画在字中的写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帖,练写字:风、九。

(4)指名书写字,集体评议。

(5)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第十二册《练习6》教学设计

1.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生字词,建立图象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实践中学习使用语文的道路。

2.积累成语、儿歌。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一样词语,师就出示一组词语卡片。

3.反复抽卡片读音。

4.去掉拼音读词。

5.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教师考考大家,你们能把词卡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吗?

6.指名上来贴,齐读词卡。

7.说说看,你的卧室摆放了哪些东西?

二、教学第二题。

1.(出示挂图)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

2.是呀,山野上长满了树木,绿叶一大片一大片的,我们就说——(出示卡片:“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3.这么多的树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由一棵棵小树长成这样根深叶茂的大树的。

4.你能读出这种茂盛的感觉吗?指导有感情读词。

5.谁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造句?

6.学完了这四个成语,我们再来学学下面一首儿歌:自读儿歌。

7.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8.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1.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2.学写铅笔字,认识“走之底”的写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三题。

1.你们喜欢体育比赛吗?是什么?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呢?

2.带来照片吗?我们班今天就来搞个“小小体育窗”的展览,把你们带来的照片贴在展览板上,再介绍一下。

3.谁来当当这次展览的主持人呢?

4.自己在下面可以准备一下,同座位可以相互说说,补充一下。

5.请班上能力强的一位学生上来当主持人,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依次上来介绍,师生共同评议。

6.师总结。

二、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

2.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3.那么怎么写好走之儿呢?可发认真观察一下。

4.师讲解“走之儿”怎么写好。

5.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6.反馈检查。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参加过的活动。

教具:教学挂图。

一、导入  。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哪一天的事情?小朋友说了哪些活动?他们的表情怎样?

2.引导学生回想学校的活动。

二、指导学生练说。

1.先说好第一句话。

2.指导练说活动的内容。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师生评议。

5.同座练说,再指名说。

6.指名连说,再指名说。

三、指导学生说一句表示喜欢这一次活动的话。

四、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第十二册《练习5》教学设计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第十二册《练习5》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4、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写词语,注意“藏、凳”不要写错。

二、第2题。

1、说说课文里学过的有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2、选择3个写下来,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第3题。

1、理解例句的意思。

2、说说,并写下来。

四、第4题。

1、明确题意,让学生知道写句子的要求是什么。

2、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并评议订正。

3、写下来,反馈。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养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养花的乐趣安排材料的,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乐趣,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课文第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养花的乐趣安排材料的,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考察:出示老舍先生写的课文中的几句话,让学生说出课题。

2、引入:今天再学习一篇他的文章——《养花》(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养花吗?

(老舍先生爱花,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讲读“为什么养花”(第1、7自然段):

1)板书:爱花、乐趣。

2)你怎么理解“乐趣”这个词语?课文几次提到养花是一种乐趣?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3)出示句子,读一读: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4)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为什么养花,第七自然段总结养花有什么乐趣;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

5)默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些句子是怎样体现“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a.指名回答:

b.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6)自读第7自然段:

a.思考:是怎样总结出养花的乐趣的?

b.指名回答:

c.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3、过渡:中间这几部分会写什么呢?(具体写养花的乐趣)。

4、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围绕着养花的乐趣都写了什么?

1)学生自读思考,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句子。

2)指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理解句子: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与“养花的乐趣”有什么联系?

4)思考:本段中其他句子与“好种易活”的关系?

5)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6)归纳概括自然段内容的方法:

5、自主研读第3—6自然段:

1)自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围绕着养花的乐趣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汇报。

3)第3自然段:

a.我的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理解“关切”

b.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获得知识之乐)。

4)第4自然段:

a.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b.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是乐趣吗?为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c.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付出劳动之乐)。

d.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写句子。

5)第5自然段:

a.与“乐趣”的联系,你体会到什么?(分享成果之乐)。

b.欣赏昙花的图片。

6)第6自然段:

这部分写了什么?与“乐趣”有什么联系?

6、完善提纲: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按自然段编写提纲。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三)小结:

1、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能不能把这几方面的内容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

2、从老舍先生对养花乐趣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课文第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2、生活中还有许多事能给我们带来乐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

从几个方面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板书:养花。

爱花爱生活乐趣获得知识。

付出劳动。

分享成果。

也有忧伤。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k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习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第十二册《练习5》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用钢笔描红行楷字,努力写得入体。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将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分类。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5、熟记成语。

6、朗读、背诵古诗《大风歌》。

7、口语交际:学采访。培养学生提问、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5的第1~3项练习。注意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教学第一题。

1、出示教学内容。

2、读句子,注意每个字的字型。

3、哪些字比较难写,请提出来。(鹭、嵌、璃、像)。

4、讨论该怎么写,让学生说说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

5、学生描红,从字的整体入手,并注意整体布局。

三、教学第二题。

1、复习学过的一些繁体字。

2、说说你发现了汉字简化的基本规律。

3、小结:认读繁体字的主要部件,偏旁的简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记一大批繁体字。

4、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字组成的词语。

5、将简化字和繁体字对照比较,认读。

6、运用简化规律识记繁体字。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

四、教学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成语。

2、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本题该怎样练习(先补充完整,再归类)。

3、四人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

4、交流。

(1)补充完整词语:

昧堂贯巷舍战跳状采己恒致私市焕。

(2)根据要求归类。

a优秀品质:拾金不昧严于律己大公无私。

b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c人的精神好: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d担惊受怕的:胆战心惊心惊肉跳惊恐万状。

e坚持不懈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f人特别多的:济济一堂门庭若市万人空巷。

5、反复诵读,积累词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复习学过的关联词。

2、审题。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

3、学生读题,体会前后句子中的联系。

4、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行填写。

5、学生自由朗读填好的句子,检查修改。

6、交流评议。

(1)“无论……都……”

(2)“不但……而且……”或“不仅……还……”

(3)“只要……就……”

(4)“……因此……”

二、教学第五题。

1、复习。

2、学习。

(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

(2)理解词义。

a你能说说哪些成语的意思?

b提出不明白的成语,交流讨论。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理。

娓娓而谈:形容不断地连续讨论。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有气势。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常浮夸,不切实际。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谈论。

拾人牙慧:比喻袭取他人的语言或文字。

老生常谈:比喻常说的老话。

(3)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这12个成语都和说话或谈论有关。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且每一组的最后一个字相同。)。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5)熟读成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复习前四组所学过的诗歌。

2、学习《大风歌》。

(1)简介。

《大风歌》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在安徽宿县西打败黥布叛兵后路过家乡沛县,和父老乡亲一起饮酒欢庆胜利时,即席吟成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2)自由试读,指名读。

(3)读懂诗意。

兮:相当于“啊”,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安得:怎能得到。

(4)诗意:刘邦得了天下之后,感到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在全国有了很高的威望,这时怀着自豪感回到了家乡。但整个国家尚未巩固,期望能得到更多的勇士镇守四方!

(5)反复朗读,注意停顿。

(6)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让学生看《新闻联播》、《大写真》等电视节目,观察记者是如何对人物进行采访的。

2、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观看的节目。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将其表演给同学看。

(2)说说从同学的表演中,你学到了什么。

3、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采访的?什么是采访?

(2)采访就是了解情况,搜集资料。

(3)小结:采访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它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因此,采访前要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提问要有礼貌,要得体。

4、模拟采访。

(1)请你选择一名同学,列好采访提纲。

(2)同桌交流。

(3)指名说。

(4)出示一些句式。

“请……”“你(您)是……还是……?”“……好不好?”“……是不是……?”“也许……吧?”“……是吗?”

“如果……”“……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不可以?”

5、小结。

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个有意义的事,请同学们都试着来当学校小记者。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走着走着,周围的景象竟然全部都消失了,脚下的地面,星空和月亮,全部都变成了漆黑一片。“大家小心!”冷冰幽刚喊出来,剩下的三个人就从她身边消失了。此时此刻,四个人各个都被分配在一个漆黑的‘密室’,只不过,‘密室’里没有门,没有窗,四个人就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准确的说,是什么也没有。“糟了!”洛风伊说道。“夜影是想把我们一个一个解决!”可无论她怎么大喊,都无法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没办法,管不了别人至少先要自保,[金属]构造成盔甲和剑,在脚下安装飞行启动器,随时保持着警惕。慢慢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忽然,她摸到了一扇门的把手,顿时犹豫了。

开,还是不开?

六年级:栾晓雨。

《第十二块纱布》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和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

3、认识多音字“担”和“大”,会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的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

2、通过学习本课,拓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面对权威,如何对自己认真负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年轻护士坚持原则,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格。从她出于对病人的健康负责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行为中受到启迪。

这是发生的医院手术室里的一个故事,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本课生字及两个多音字。遇到困难小组内交流解决。

2、小组内检查认字情况,并奖励认字星。

1、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年轻的护士和有名的专家在争论什么?

他们在争论第十二块纱布到底在哪。

2、同学们,这个护士和专家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读读课文中的句子。(第2段)

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

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

3、面对这么有名的专家,护士还是勇敢地指出了他的错误,让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看看护士是怎样坚持原则的。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3~7段)

重点理解:严肃地盯着、高声抗议、记得清清楚楚、毫不示弱=

4、面对权威年轻护士却是如此的坚持原则,你觉得护士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的健康负责,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人。

5、直到读到最后一段,我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指名读一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专家的意图。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你们,应该怎样做呢?(还记得为大教授指出错误的华罗庚吗?)

在学习上也要认真仔细,不马虎,要对自己负责任,并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1、分析记忆字型,了解间架结构。

2、注意个别的字的写法,注重体现汉字的对称美及错落有致的韵律美。

3、描红写字,小组互评。

《第十二块纱布》教学设计

1.学习《第十二块纱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人物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信精神及护士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的道理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读中感悟,联系生活谈感受

(板书课题:第十二块纱布)一块纱布很小很轻,这是哪里的一块纱布?它重要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文《第十二块纱布》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连贯。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抽读。

学生记忆字形,师指导书写。

1.指名学生分片断朗读课文,出示课件,说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提问: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护士反抗外科专家?

3.学生交流讨论:严肃高声抗议毫不示弱

4.进一步追问:这些词语是女护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

这些词语表现女护士怎样的品质?

女护士是怎样对外科专家说的?

5.学生讨论汇报

6.指导学生朗读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一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3.说说为什么外科专家称女护士是“合格的助手”。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第十二册《练习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4、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

教学过程 :

一、第1题。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写词语,注意“藏、凳”不要写错。

二、第2题。

1、说说课文里学过的有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2、选择3个写下来,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第3题。

1、理解例句的意思。

2、说说,并写下来。

四、第4题。

1、明确题意,让学生知道写句子的要求是什么。

2、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并评议订正。

3、写下来,反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2、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

一、第5题。

学生独立参照例句改写句子,然后相互检查,引导生自己订正。

二、第6题。

告诉学生这几句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7题。

明确题意后,读读练习题中的5个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思考5个句子的顺序,最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

在高尔基的名着《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讲述了一段“我”在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写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惨的童年时光。“我”的母亲给我找了一个继父和祖母,他们对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厌恶他们。为了生计和母亲的婚礼,“我们”不得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了两间小黑屋,过上了痛苦的生活。后来,“我”上了学,但却好几次因为不守纪律,差点被开除。“我”还经常与别人打架,偷家里的钱。这些丑事让“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有些人则不敢面对,不愿提起。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我们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生活中将它们连根拔起,就必须从头了解事实,用心灵和意志去战胜它们。虽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种种坏事,但在这个世界中生长着无数善良,我相信,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第十二块纱布》教学设计

1、我会写本课8个生字。我能坐姿正确、握笔姿势正确地书写本课生字。

2、我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护士对工作认真负责。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不同的语气,了解女护士对工作认真负责。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熟知目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第十二块纱布》。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1、幻灯片出示词语。(先齐读,再每组5、6号开火车读词语)

2、检查读课文。(一————八组3号读课文,要求读书姿势正确,读音准确、声音响亮;二————九组2号评价)

3、出示本节课目标(齐读)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快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的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学生读文理解)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女护士的认真,负责?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找到第三、五、七自然段。)

(1)先出示第三自然段,指生读,说一说你是怎么感觉到女护士认真的?

a “严肃”说明女护士认为事情怎么样?

b“盯”和“看“一样吗?(突出女护士看得非常认真,所以后来才坚决地说拉下一块)

c“十二”和“十一”块对比,结果怎么样?这样行不行?为什么?

读出女护士的严肃。

(2)我们再来看看女护士的第二处表现

出示第五自然段,指生读,说一说你是怎么感觉到女护士认真的?

“高声抗议”向谁抗议,为什么?

“清清楚楚”和“清楚”比较?

读出女护士的高声抗议。(师范读——指名读)

(3)女护士的抗议,外科专家接受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命令”一般都是谁会对谁命令?为什么外科专家会对女护士用命令的口气说话呢?(理解第二自然段)

女护士应该听吗?(应该)可是女护士听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第七自然段)指生读

理解“毫不示弱”和“不能这样做”

读出女护士的毫不示弱。

3、面对这样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女护士我们很喜欢的她,难道外科专家就不值得大家喜欢了吗?最后一段,(指生读)

第十二块纱布到底取出来了吗?在哪?为什么外科专家不告诉女护士?考验的结果满意吗?(欣慰),所以他向所有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

4、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年轻护士坚持原则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格。

三、总结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你们,应该怎样做呢?(还记得为大教授指出错误的华罗庚吗?)

在学习上也要认真仔细,不马虎,要对自己负责任,并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重点指导:即:左高右低。将:左窄右宽。而:四个竖笔的长度不同。

责:上宽下窄,第三横稍长,下面的“贝”一定要写在正中间。

3、注意个别的字的写法,注重体现汉字的对称美及错落有致的韵律美。

4、学生独立写字。写四个后小组进行评议,说一说优缺点,互相提醒写字方法。全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优秀作业。(给评为写字小明星的同学鼓励加分。)

5、扩词

《第十二块纱布》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和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

3。认识多音字“担”和“大”,会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指名读和分角色读,并指导学生进行勾画笔记,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年轻护士坚持原则,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格。从她出于对病人的健康负责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行为中受到启迪。

体会年轻护士坚持原则,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格。从她出于对病人的健康负责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行为中受到启迪。

激趣引入:

这是发生的医院手术室里的一个故事,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不需要太花哨的语言,给学生制造一种严肃、认真的气氛。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本课生字及两个多音字。遇到困难小组内交流解决。

2。小组内检查认字情况,并奖励认字星。

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年轻的护士和有名的专家在争论什么?

他们在争论第十二块纱布到底在哪。

2。同学们,这个护士和专家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读读课文中的句子。(第2段)

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

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

3。面对这么有名的专家,护士还是勇敢地指出了他的错误,让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看看护士是怎样坚持原则的。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3~7段)

重点理解:严肃地盯着、高声抗议、记得清清楚楚、毫不示弱

4。面对权威年轻护士却是如此的坚持原则,你觉得护士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的健康负责,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人。

5。直到读到最后一段,我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指名读一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专家的意图。

自主识字,合作交流,适当的评价奖励。

整体感知,了解到本文是主要围绕这第十二块纱布来作文章的。

让学生体会到护士与专家地位的悬殊,为下文了解护士的向权威挑战做铺垫。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读法,让学生从同学和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体会护士的坚定和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

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体会到护士的出色,让学生对护士产生敬佩,并像他学习。

使学生了解前面只是虚惊一场,是教授在检验他的助手是否合格,体验教授的良苦用心。

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你们,应该怎样做呢?(还记得为大教授指出错误的华罗庚吗?)

在学习上也要认真仔细,不马虎,要对自己负责任,并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总结不足,确定目标,争取进步。

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型,了解间架结构。

2。注意个别的字的写法,注重体现汉字的对称美及错落有致的韵律美。

3。描红写字,小组互评。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

“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在高尔基的名着《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讲述了一段“我”在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写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惨的童年时光。“我”的母亲给我找了一个继父和祖母,他们对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厌恶他们。为了生计和母亲的婚礼,“我们”不得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了两间小黑屋,过上了痛苦的生活。后来,“我”上了学,但却好几次因为不守纪律,差点被开除。“我”还经常与别人打架,偷家里的钱。这些丑事让“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有些人则不敢面对,不愿提起。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我们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生活中将它们连根拔起,就必须从头了解事实,用心灵和意志去战胜它们。虽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种种坏事,但在这个世界中生长着无数善良,我相信,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