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专业21篇)

时间:2023-11-12 21:40:17 作者:ZS文王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专业21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和条理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混乱和冲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铜、铁、铝的用途。教材首先提出,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紧接着呈现了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生活中铜、铁、铝制品是很常见的,学生应该也很熟悉的,除了教材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一定还能说出很多来。

第二部分,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教材上呈现了四幅插图分别是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教材上出示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材料名称栏(铜、铁、铝),做法栏只是为学生做了个示范,填写了“连接到电路上”一栏,剩下的三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现象栏空缺,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这种类型的表格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铜、铁、铝三种物体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呈现了锌制品、铅制品、锡制品三组插图,除了教材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能说出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接下来,教材呈现了一段文字,铜、铁、铝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人们利用金属的特点,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物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这一部分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第四部分,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材上也为学生留出了写或画的方框。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作品,在课外完成作品。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需教师有效引导。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认识金属的各种特点。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铜、铁、铝等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金属的特点。

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回答。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下面我们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认识它们的特点。

3.引导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

4.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铜、铁、铝等金属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3.学生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

4.小结: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整体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共同特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铜、铁、铝入手,了解铜、铁、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铜、铁、铝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到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然后找一找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具有与铜、铁、铝相同的特点,最后归纳为它们都是金属,所以金属的特点就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从教材编写来看,是逐步展开了不完全归纳法,从铜、铁、铝的个体特点研究开始,然后找铜、铁、铝三个个体的共同特点,再找与铜、铁、铝有共同特点的物体(这样的物体越多越好),最后因这些物体都是金属,所以铜、铁、铝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是金属的共同特点。

2.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电路的材料应提前检测好,避免课堂上又去为检测电路而耽搁时间;

四、实验记录需要教师指导,像教材上所呈现的那样的表格,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师可以制一个相同的大表格,在学生做完一个实验后在黑板上示范填写一个,讲解记录方法,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记录。

二年级《有趣的动物植物》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因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对各类书籍进行一番查阅,为学生列出相关阅读书目,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就很有必要。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如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等三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

(一)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初步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二)能用“图示讲解法”、“自我介绍法”和“故事扮演法”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三)能对别人讲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有礼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事先到新华书店、校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列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

(二)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查找自己感觉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通过上网获取资料,随后完成《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

四、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

师:森林里要举办有趣的动物、植物评比大会(板书:有趣的动物、植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搜集的材料中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资格参赛呢!带上资料卡上台来向大家推荐一下吧!

(指名三位同学交流资料。要求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生边说边指着资料卡里的动物或植物“肖像”,讲清楚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向大家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是谁;其二,这种动物或植物有趣在什么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可。师根据学生的推选,在黑板上贴出该动物或植物的资料卡。)。

师: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等着小朋友们来推荐呢,快拿出资料卡将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推荐给组内的小朋友吧,记着,边指图边讲解。然后大家评一评,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趣。

(生组内交流评议。)。

师:把你们组推荐的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请到黑板上来吧!它们将成为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将推荐出的最有趣的动物、植物贴到黑板上)。

[评:此环节的训练目标是“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先指名三位同学介绍,从中穿插教师的指导,随后再组内介绍,落实教学目标。此环节学生“评”的目标主要侧重于“谁讲的内容比较有趣”。

(二)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

师:以上这些动物、植物很荣幸地成为了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不过,要想最终胜出,夺得“最有趣的动物”、“最有趣的植物”这两顶冠冠,还须过我的“口才关”与“表演关”。请看“口才关”提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说一段话,要求说的过程中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组员可帮助排练。

(生排练,师计时。)。

[1][2]下一页。

师:出色的自我介绍能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有请代表们上场。此关将录选四名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请在座的各位小评委评选时要认真、公正。

(代表们分别替自己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由台下同学评出优胜选手四名,进入下一关“表演关”。)。

[评:从“图示讲解法”到“自我介绍法”,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次转换。“自我介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陌生,但如何配上相应的动作,使之听起来更生动,也需要多创造机会练习运用才行。此环节学生的“评”侧重于“谁说得好”。

(三)决战“表演关”――试用“故事表演法”来介绍。

师:恭喜以上四位选手,你们为你们组和你们推荐的动物、植物赢得了下一关“表演关”的参赛资格。下面,请看表演关提示――请根据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编一个故事,并合作表演出来。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两组同学为本关评委,在他们排练时,可观看、提问。

生2(演小白兔):哎哟,是谁在打我?

生1(旁白):躺在地上的大“香肠”不好意思地说――。

生3(演大“香肠”):是我,小白兔!

生2(演小白兔):我跟你又不认识,干嘛无缘无故地砸人家的头?

生3(演大“香肠”):小白兔,对不起!我是太熟了才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我告诉你吧,人们因为我长得太像香肠,所以就叫我‘香肠’。我有十二斤重,可以摘下来当蔬菜吃,一家三口吃一天也吃不完。小白兔,你如果想吃我,就得叫全家人来才搬得动呢!生1(旁白):小白兔听了“香肠”的话,真的跑回家,叫来了它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一起骑着三轮车,把大“香肠”运回了家。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课题一: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课题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1/()+1/()=1。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计算特性,知道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工整书写等学习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A.

教学重点。

1、学习13个生字词,认读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有名的建筑物。

教学难点。

了解北京的部分建筑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北京的部分建筑物,认读8个词语,熟读一个句子。

1、以图入手,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首都是哪吗?(北京)我是一位外地游客,今天有幸来到北京,我对北京的建筑很感兴趣,谁愿意带我去各处参观游览。

2、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讲解。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门,天安门广场是全中国的心脏,在那里,每天清晨,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迎着太阳冉冉升起。

故宫--旧时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

天坛--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的地方。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回音壁等。

颐和园--明清皇家园林。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代表开会的地方,能容纳1万多人,1957年建成的。

首都国际机场--是国内最大的机场。

国家图书馆--它是一座综合性的图书馆,是国家总书记库和书目中心。它坐落在北京的西郊,与紫竹院公园相邻。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之间。是首都北京为迎接21世纪所建。

3、借助图片,认读8个词语。

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人民人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是什么时候建的吗?

5、自由发言。

6、小结:天安门是我们首都的标志;故宫、天坛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这些建筑距今很远,是古人造的,我们叫它“古建筑”。

7、你们还知道北京有哪些古建筑吗?(北京的古建筑还有卧佛寺、碧云寺、地坛、北海白塔、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北京的历史悠久,有好几个帝王都建都北京,所以古建筑很多。这些古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8、出示句子: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9、领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11、学生自由发言。

12、小结:这些建筑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造的,我们叫它“现代建筑”。

13、你们还知道哪些现代建筑吗?

14、学生发言后小结:50多年来,北京的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建造了人大会堂、历史博物馆,还建了许多大商厦、大宾馆、体育馆、游乐场、地铁、立交桥……使用的技术先进,设备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处处体现出现代化风貌,所以说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5、出示句子: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6、领读句子,自读句子,指读句子。

17、请同学们说一说,北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小结:确实像大家所说,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你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首都,应该怎样读这句话?自己再读一读。

(二)学习13个生字。

1、借助拼音,自己读记13个生字。

2、谁能按不同的结构,给这些生字分一分类。

(1)老师出示“故、坛、际、场、纪、代”六个字,请大家观察这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再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字都是我们学过的字,加上一部分,就组成要学的新字。)。

(3)其它的字属于什么结构呢?

a.上下结构:安、宫、堂、华。

b.独体字:首、世。

c.包围结构:图。

3、学习6个左右结构的字。

(2)小组代表发言。

a.学生甲:我们组这样记左右结构的字,“故”--故事一般都是古代发生的,或者是过去的事,所以是一个“古”字加一个4笔“攵”。

b.学生乙:“坛”--天坛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主要是由土造成的,在云彩的下面。

c.学生丙:“纪”字可以用“日记”的“记”来记,把“记”的言字旁去掉,换上绞丝旁,就是“纪念”的“纪”。

d.依此类推:“际、场、代”

e.最后我们组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跟读。)。

(3)巩固学习:指名读、齐读等。

(4)小结:左右结构的字的记法是熟字加上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记就能记得准确、牢固。

4、学习4个上下结构的字。

(1)出示字“宫、堂、安、华”,这组字如何记?

(2)4人一组,先讨论,再汇报,比一比,看哪组方法好,不一定按顺序。

(3)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a.“宫殿”的“宫”--我看到故宫就是一间一间的房子,宝盖是特殊的带角的屋子,两个“口”代表的是一间一间的房屋。

b.安--宝盖可以代表屋子,屋子里有女人就会感到安全。

c.堂--“堂”也是屋子的意思,宝盖是屋子,一个“口”表示的是正房,下面的“土”告诉我们这间屋子是用土制成的。

d.华--上面的“化”是“华”的形声字,下面的“十”字是说我们中国是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5、学习2个独体字。

独体字“首、世”如何记?

(1)“首”是头的意思,“自”己的头。

(2)“世”字可以这样记:草字头,小横连,最后一笔是竖折。

6、学习1个包围结构的字。

教师出示“图”字,问:还有一个包围结构的字,哪一组愿意来学?

“图”书馆是在一个很封闭的屋子里,“冬”天人们最喜欢去,看着书,在屋子里暖暖和和的。

7、小结:我们这些小老师当得真不错,他们告诉我们好多好的记生字的办法,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的方法比他的还好,那你就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记。看谁能把这些字都记住,才是最棒的。

8、复习巩固。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2)利用一些偏旁、部首组成要学的生字。

(3)做小游戏,在小组里组字,巩固所学的生字。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一、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而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时,陈主任精心创设了一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首先,用故事来启发学生走向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相夸的欲望。

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其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群体,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夸夸我的同学》一课的训练策略上,学生在小组讨论寻找他人的优点,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在游戏中学习第三人称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夸也是为了实现多向互动。

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多项互动活动,使学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课堂环境,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在多向互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突出了“口语交际”中“交际”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陈主任克服了口语交际“独白化”的倾向,注重了“多个回合,多向互动”。在互动形式上注意了多层面、有重点,师生之间采用了教师与学生个性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在这些多层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动交流中,渗入了教师的指导、示范,创设了交际情境,营造了交际氛围,引导着学生的交际由单调到丰富,由表面到深层,由生硬到和谐。在进行“相互促进”这一环节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交际对象、交流方法,获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这种接近生活自然状态的训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课堂引向生活实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的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中止步。所以每一节课,我们还应将学生的视角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语交际课的结课时,陈主任针对现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的这一弱点,号召同学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地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别人的优点是一种快乐,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促进。激励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真诚的去赞美别人。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第八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粘贴画,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喜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老师要把这些画送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发言的同学,加油!

你们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有多少张粘贴画吗?让我们一起估一估,一共有多少贴画吧。(板书课题:有多少粘贴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电脑演示)。

根据所摆的图形,完成表格:

摆了几组123456789。

用了几个粘贴画6。

小组交流完成表格,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归纳整理6的乘法口诀。根据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编制6的乘法口诀。

一排有6张,1×6=6一六得六。

二排有12张,2×6=6二六十二。

三排有18张,3×6=6三六十八。

四排有24张,4×6=6四六二十四。

3、整理口诀。

4、记忆6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粘贴画了吧?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5、如果只记得六八四十八,忘记了六九是多少怎么办?

六八就是8个6,六九就是9个6,8个6再加以个1个6就是9个6,用48+6=54,当你忘记哪句口诀是就想想乘法口诀的规律就能算出来了。

6、记忆背诵口诀,同桌之间相互背诵。

7、对口令。

同桌之间对口令,巩固记忆6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应用。

用不同的方法推算6×7的结果。看懂题意,用圆圈代替粘贴画,根据图意理解6×7的意义,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上练习,练习册。

教学反思:

有多少张贴画练习课。

8—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能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能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齐声背诵6的乘法口诀。

2、学生自愿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

3、教师抽查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背诵和记忆情况。

二、巩固练习。

1、算一算墙上有多少张手抄报?(有6行,每行有9个粘贴画)培养学生用多种计算手抄报的张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横着数,也可以竖着数,还可以平均分成几部分来数。

6×9=54(张)9×6=54(张)。

3、引导学生先看清题意,再计算出结果,然后连线,独立完成后订正。

4、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几个格子?

用灵活的方法算出一个用多少个格子,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游戏巩固。

1、找朋友游戏,设计成卡片,分发给学生,是朋友的两人走到前台。

2、对口令。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八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打算去采购。

看:(投影p82的插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2:1个篮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生3:买9个足球,再买9个篮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二、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一。

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8×9或9×8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8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足球的钱数816。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即可。

2、解决问题二。

1个足球9元,买9个足球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乘法算式:9×9表示9个8。

完成表格,编制9的乘法口诀。

个数123456789。

篮球的钱数918。

小组交流,编制八的乘法口诀,其实之前的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口诀中学习了,学生只需要编出:九九八十一即可。

3、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4、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是9、18、27、36.....十位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个位上的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

一九得就,比10小1,二九十八,比20小2,三九二十七,比30小3......

三、背诵记忆口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买球练习课。

8—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8、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口诀。

1、齐声背诵8、9的乘法口诀。

2、学生开火车背诵8、9的乘法口诀。

3、点学习中等靠后的学生起来背诵8、9的乘法口诀。

二、练习巩固。

1、笑脸图,下面两行是用过的,上面的四行是没用过的。

用过的:2×9=19或9×2=18。

没用的:4×9=36或9×4=36。

一共有:6×9=54或9×=54。

(考察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应用及背诵情况。)。

2、第二题。先理解题意,再完成问题。

皮球:8元毽子:5元羽毛球:3元网球:9元。

(1)9个皮球多少钱?

(2)9个网球多少钱?

(3)30元买4个网球,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尽量提简单易解的问题。)。

3、采用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回忆8的乘法口诀。可以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4、计算题。根据学生学过的口诀独立完成此题。注意认真审题,看清楚运算符号。

8×4=4×6=8×2=8×8=。

7×9=6×9=4×9=8×5=。

9×8=7×8=9×9=2×8=。

3×9=2×9=8×7=6+8=。

5、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意义和口诀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快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巩固口诀。练习时,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么根据口诀计算,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买球》。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分析]。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各有侧重。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3、小练笔。

四、交流展示。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单元教学设计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写景注意层次。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钟面模型,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教学设计

图形的拼组(二)。

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认识到图形之间的美。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动手实践法。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图形的拼组。

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由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随堂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学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给予帮助。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2.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第八单元

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文,古诗《静夜思》《北京》《初冬》,一篇阅读课文《蜘蛛》(课下自学完成)和一个基础训练。

《静夜思》一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客游在外,月夜思乡的独特感受。《北京》一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表达了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初冬》讲的是北方初冬早晨下雾时和雾散以后的景象,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本组课文,要明确以下两项训练重点。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训练。词句教学是本册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利用多种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使学生从中悟出学法,培养他们理解词句的能力。进而,完成本单元的训练任务,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说出词语的意思,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会听写词语。

二、加强指导,使朗读、背诵的训练收到实效。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都要求朗读和背诵,目的十分明确。因此,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要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还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他们学有所获。

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作者姓名学科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所需时间。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课时)。

专题划分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以此探讨:

1、“文革”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以此探讨:

1、“文革”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计。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学习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爱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会10个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妈妈的爱》。

生:齐读课题。

学生:

1、说一说什么叫默读,有哪些要求?(当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及时补充)。

2、默读一遍课文,并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做上标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两人一起学生字,一定会认更多的字。

学生:

1、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学,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评读。

3、师生一起读课文,互相评读。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生生之间互相解答。

1、教师进行生字检测,会认的生字进行组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教认生字。

(3)、小游戏:看谁抢的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流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揭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教后反思:

第八单元

二、看拼音词语。

三、比一比,组词语。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      捉(  )。

可爱的( )      送(  )。

鲜艳的( )      拍(  )。

新鲜的( )      挑(  )。

五、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女__________ __________。

艹_________   土__________。

六、补充句子,并加标点。

1、__________非常可爱。

2、__________爱吃桃子。

3,我喜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都是三好学生。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小鱼的尾巴用来(    );老牛的尾巴用来(           );燕子的尾巴用来(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      )。

八。阅读。

冬姑娘来到公园里。她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正滑雪,有的在滑冰,有的打雪仗、堆雪人,还有的在冰天雪地里看雪景,写诗画画、拍照留影。他们都被这美丽的雪景迷住了。

1、短文共有(  )句。

2、写公园里人很多的词是( )。

3用“——”画出写公园里的人做什么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读书荷叶鲜艳喜欢动物 爬树吃饱记住旁边升起。

三、居住、向往;吃饱、跑步;姐姐、祖国;旁边、劳动;起床、赶快;乌鸦、小鸟;伯伯、拍手;读书、卖东西。

四、美丽的(花园)可爱的(小鸟)鲜艳的(红领巾)新鲜的(瓜果)捉(鱼)送(行)拍(手)挑(水)。

五、女:妈、姐、她、奶  :笔、竿、第、笑。

艹:荷、莱、苹、芽  土:埋、块、地、城。

六、略。

七、拨水 赶蝇子  掌握方向 再生。

八、l、3句 2、许许多多3、第二句。

一( )尾巴 一( )燕子  一( )牛奶。

一( )白菜 一( )铅笔  一( )大鱼。

一( )电视 一( )好消息一( )蛇。

包( ) 穿( ) 热( ) 扒( ) 坏( )。

饱( ) 穷( ) 熟( ) 拨( ) 杯( )。

高高的羊毛。

美丽的阳光。

明亮的教室。

雪白的花朵。

金色的灯光。

干净的山岭。

清清的小溪。

长长的眼睛。

弯弯的小草。

圆圆的尾巴。

青青的松树。

1.立   力。

明明的(  )气非常大。

新学期里,新的班委会成( )了。

2.国  圆。

在我们班教室的墙上有一片(  )地。

大熊猫(  )圆的头,真惹人喜爱。

1.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

2.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3.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

一、抬头,空中,树干,钥匙,好像,难看,底下,站住,小时候。

二、略。

三、又(双对众观) 土(坏场垃城)。

四、条,只,杯,棵,支,条,台,条,条。

五、包子,吃饱,穿衣服,穷人,热天,熟了,扒开,拨水,好坏,茶杯。

七、1.力,立 2.园,圆。

谜语答案:

1.香皂;2.西瓜;3.牙膏。

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长城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