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9 15:38:33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况。下列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例子,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和借鉴。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是站在学生角度表述的,是教学中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的难点。

“课堂教学”

1、教师充分尊重教案,按照教案中的预设一步步展开教学,条理清晰。

值得商榷之处:

教师让学生读后首先问: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和生2答:三峡的美是很自然纯净的;山奇雄瑰怪,水流急。

师让生带着感受读了一遍。

师接着问: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写的?

生3答:比喻师让生把这句又读了一遍。

师又回到首问:还感受到什么?

生4答:山水和谐。

师要求学生读,读出山险水急。

师问:用了什么词写水的猛和奇?

生58答:奔腾、冲、推开等。

教师组织男女生赛读。

评读后,教师小结:真是一幅山水画,真是美的享受。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高尔基,初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自学生字词,通过在剧院偶遇高尔基的场景的学习(课文1--9自然段)感受我对《童年》的喜爱,高尔基对我的关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读课文,能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前面两篇课文都是关于读书的主题,今天所学的《意外》这篇课文也是如此。”(板书课题)。

“意外”怎么理解?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二、了解高尔基。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通过课前查资料,谁来介绍一下高尔基?

生介绍高尔基和其作品。(出示课件)。

师补充高尔基成才成功也是自己好读书,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取得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件出示:妨碍熄灯哪一段。

嘶哑预料赠给。

签名颧骨。

幕间休息德聂泊尔。

正音“颧”

了解“幕间休息”和“德聂泊尔”

3、回答思考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偶遇--收到礼物)。

4、根据四要素和黑板上板书提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1-9自然段。

“在剧院偶遇高尔基被高尔基所关注到是有原因的,因为--”

生:她太爱读书了,而且看的就是高尔基写的《童年》。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女孩子爱读书的词句体会。

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抠“急等着、随身、更吸引、才、不知不觉、入了迷”等词来体会小女孩的酷爱读书,从中也体会到《童年》这本书的魅力。

2、相机引导读出爱看书,看得入了迷。

3、在剧院偶遇高尔基,他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2。

-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高尔基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生交流初步印象:微笑--温和、亲切,

读相关描写体会这种感觉。

4、“可是小女孩并不是这样看待,他对高尔基的询问充满了--生:不快,”

师读高尔基,生读小女孩,体会小女孩的不快的心情。

5、高尔基碰钉子后又是什么态度?

从中又能感受到他对小女孩子的什么?(关心)。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

师:后来小女孩对高尔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6意外。

高尔基关心小女孩。

微笑不快偶遇。

收到礼物。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用“匆匆”说一句话。

2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让学生仿写。

4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放录象。

3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2、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告诉大家?(自由说),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哪位作家的手笔吗?(朱自清)[出示画像]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对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3、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语言精练,文笔清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板书:匆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自由说)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匆匆的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这篇散文吧。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你想读哪段?告诉大家。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几位同学读的非常流利,有的同学读出了感情。)。

二、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本段,谈感受(语言美)。

3、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好吗?

4、从这一段众,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5、哪位同学还愿意来读读你画的感受深或喜欢的句子?

(二)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谈感受。

2、谁还想读读你画的句子?

3、你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出什么?

4、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个自然段。

5、谁来读读这句话?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到大海里,那么时间还像什么呢?

6、是啊,时间就这样匆匆的,悄无声息的溜走了,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同位之间交流交流。

8、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时间匆匆,稍纵即逝。

你还画了哪些句子?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

(三)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谈感受。

2、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出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谁愿意读读?]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师将原文中的句号改为了省略号,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能像作者这样说说吗?)。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应该珍惜。[板书:珍惜]。

除此之外,你还画了哪些感受深或喜欢的句子?

(四)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出了什么?

2、谁还愿读读?你有没有更深的体会?(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读出来好吗?)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你真善于学习)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

3、请你再读读最后几句话,体会到了什么?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4、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的这种体会,放开声音读读这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关于时间的话题,多少年来,许多中外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的著名的诗文、警句,那么,你都知道哪些呢?同学们,把握生命中得分分秒秒吧,这样,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四、课外拓展。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3、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2、理解生态金字塔的构成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生态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相机激情导入:

在非洲广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狮子在游弋,苍鹰在盘旋……尽管它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但几千年过去了它们却都能在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自学。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怎么样构成的?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学生说分段情况。

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要哪些内容自己不理解,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反馈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有趣的生物现象。

1)第1自然段的后两句就向大家介绍了生物世界的一般规律。(“不被”或者“少被”这些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板书或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

3、生物世界真的是这样吗?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举例说明的。

4、交流反馈,读文画示意图,加深理解。

1)第2自然段的前4句列举事例来说明各个等级生物的数量的多少。

杂草的数量大于并养活--食植物性动物。

食植物性动物数量大于并养活--食肉性动物。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在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辨别。

“一只甲虫,地下1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以满足它的能量和营养的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觅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这句把“甲虫”和“鹰”的采食空间和活动范围做比较,用“1平方米”和“几十平方千米”这些准确的数据加以说明,因此这句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食植物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的不同。

3)画图理解。

山雀。

蜘蛛。

甲虫。

青草。

4)领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内容,导入下文。

学生自由回答表述。

科学家考察了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后,给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取名为“生态金字塔”。

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思考: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生态金字塔”的?

二、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朗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1、打比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态金字塔”

1)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为什么称为“生态金字塔”?

(1)回顾第2自然段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画的图。

(2)抓住课文中的句子“它恰似一个底大顶尖的金字塔”来理解。

3)再读体会。

2、埃及金字塔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而成,那“生态金字塔”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读第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态金字塔”的构成。

学生说,并完成结构图。

食肉第三营养级。

动物。

食草动物第二营养级。

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出示:

“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但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于上一个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

(强调:“依赖”:是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回答:营养级序列之间的关系是“底层是生产者,上层是消费者”。

教师小结:在“生态金字塔”中,低一级是生产者,上一级是消费者,而低一级的营养级的能量不能满足上一个营养级中所有消费者的需要,只能服务于少数消费者,所以“生态金字塔”的等级是森严的。

那么你认为,在“生态金字塔”中那一个层级最重要,为什么?

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回答,谈体会。

“绿色植物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是初级的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是太阳能量的收集者,也是地球能量和营养的供应者。”

(也就是说,一切生物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均出于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太阳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多少,也决定了我们的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至于出于生态金字塔顶端的人。”

(注意:“承载”:就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也就是说,绿色植物也影响着人。)。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的多少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影响着地球上所以生物的生存。

3、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处于生态金字塔的哪个层次?(最高层)。

学生读后讨论交流。

1)“生态金字塔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量损耗90%左右,越往上,能量流越细,流入塔顶的能量越少,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也越少。”

(注意:四个“越”字,起强调作用。)。

(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

2)“生态学家奥德姆做过一个假设:在食肉为主的国家,一个体重48千克的男孩,以吃小牛肉为食,一年之中他需要吃45头小牛。为了饲养这45头小牛,需要开垦4公顷的土地,全部种上苜蓿,来生产饲料。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小孩重48千克,小牛重1035千克,苜蓿重8211千克。小牛的重量是小孩的22倍,苜蓿的重量是小孩重量的171倍!”

由此可见,人的消耗量是最大的。大家试想:地球上有63亿人需要生存,需要多少绿色植物,需要多少土地啊!(地球上193个国家和地区,63亿人口)。

3)体会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作者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生态金字塔”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生态金字塔”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学文后的感受,也可以是自己打算以后怎么做)。

5、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向我们介绍“生态金字塔”的构成,告诉我们保护绿色植物,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啊!

正如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三、拓展练习。

1、任选文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画一个生态金字塔,并写上每一级的内容。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3、试用文中使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可你知道长江上壮丽而神奇的三峡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三峡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三峡游》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的想象,一同随作者游览三峡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互动交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作者游览三峡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4.作者同你们的感受相同,浏览全文,找到能概括作者游览三峡感受的句子,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5.初步指导感情朗读句子: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过渡: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三、布置课堂练习。

1.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2.为什么说“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读文,细细去品,深入去感受。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1.抓住课后习题三的句子去品:第一句生动形象地将对对峙大江两岸的陡峭的石壁比喻成人们所熟悉的大门,可见石壁陡而险,而且这石门还是被江水推开的,可见江水之急之猛;第二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急船快,神速至极,眨眼之间山峰就落在身后很远。

2.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形美,传说美。

2.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2.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3.三峡游。

山水画。

自然美--美的享受。

神女峰。

葛洲坝工程--人间奇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

全文以游览的时空为序,从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闻名世界,写到船进三峡,亲眼看到三峡神奇的自然美,再写巫山十二峰美丽的传说,转而对葛洲坝工程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迷人山川的无比热爱。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的情感。文章用词准确,文句形象、生动、贴切。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江三峡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游客。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乘游船游览三峡的情景。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作者感叹三峡自然美,更赞叹人间奇迹。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样子。)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对作者进行简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那里去了呢?)。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

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时间)。

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

5、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让同学分小组讨论。(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

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

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导朗读。

5、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总结课文。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度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

留下痕迹。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

1.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6.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生态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游览三峡经历的游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形象,感受三峡之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可你知道长江上壮丽而神奇的三峡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三峡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三峡游》在读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的想象,一同随作者游览三峡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互动交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作者游览三峡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5.初步指导感情朗读句子: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

三、布置课堂练习。

1.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和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2.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质疑,承上启下。

二、精读品味,感受三峡之美。

1.默读,看看哪些景物让你有美的享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

(一)动态的山水画:

2.感情朗读,读出此处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二)内外兼美的神女峰:

1.形美,传说美。

2.读出陶醉、赞美之情。

(三)高大雄伟的大坝:

2.读出赞美、自豪之情。

(四)小结,感情朗读写景部分。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读文、学文,我们不仅随同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生:动态的山水画、内外兼美的神女峰、高大雄伟的大坝);也同作者经历了他的情感历程--(生:从企盼的“兴奋”到欣赏的“赞叹”,最后到“美的享受”)。

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学习这篇课文也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啊!说说自己学完本课后其它的感受与收获吧!

四、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3.三峡游。

山水画。

自然美--美的享受。

神女峰。

葛洲坝工程--人间奇迹。

课后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允许留有疑难。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极鼓励提出质疑。

『教学准备』。

专题学习网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浏览专题学习网页“简介埃及”部分)。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专题学习网页“金字塔王国”部分)。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 。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准备』。

专题学习网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字塔》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埃及相关图片资料。

自读体会。

一、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入题,读题。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所见巨大矗立。

埃及金字塔见闻:所闻劳动者用血汗、身躯垒成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

不朽劳动者所创造。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允许留有疑难。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极鼓励提出质疑。

专题学习网页。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浏览专题学习网页“简介埃及”部分)。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专题学习网页“金字塔王国”部分)。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

读熟课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专题学习网页。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让学生充分经历自读自悟、主动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去咀嚼文本,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

2、懂得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读、议等方式,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次课的学习,哪些词语印在你的脑海里了?(指名说,并写下来)。

2、用上刚才写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3、分组分节读课文。

过渡:通过上次课的学习以及刚才的朗读,你已了解“埃及的金字塔”是……。

二、话题导读。

1、话题:埃及金字塔是……(过渡:还是什么?你还了解到什么?)。

2、交流、导读。

导言: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还有什么发现?

下文哪句话做了具体介绍?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

宏伟表现在什么地方?精巧呢?

伺机板书。

三、探究意义。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文中勾画出来)。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巩固拓展。

1、口头练习(出示题目)。

2、畅所欲言:完成()的金字塔。

3、书面练习:你想对建造金字塔的埃及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六、作业。

试着用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景物。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1、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去埃及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数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如何充分利用搜索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金子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百度搜索和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网络课堂的讲读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电脑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向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一、巧妙导入。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和感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懂得要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1。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从而产生对勤劳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2。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观看20xx年9月《机器人17日探访金字塔》的实况录像。(画外音: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长久以来,金字塔的建设者一直是一个让大家不断揣度的不解之谜。有人说是外星人,有人说是上一个工业文明的主宰者。引起了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兴趣与研究。)。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埃及金字塔,领略其雄伟、神秘的独特风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找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大胆质疑。

2、学生大胆质疑。3、师生一起整理质疑问题。五、作业1、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2)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样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世界古代建筑中占有的地位呢?把它画出来。(第2自然段第1句话。)。

二、探究汇报,深刻感悟。

1、刚才,我们每个研究员,走入沙漠,分几个探究小队进行探索研究金字塔,一定发现了金字塔的许多奥秘。现在我们就举行一个“探究汇报会”,好吗?(多媒体课件显示“探究汇报会”海报,背景就是神秘莫测的埃及金字塔)。

2、探究交流,自由发挥。预设1:

(1)我们研究的是“胡夫金字塔”(出示图片)。

(2)齐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饶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3)个人汇报。

生1:我汇报,我从这段话中“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体会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通过“经常、10万人、整整30年”体会出工程的浩繁,金字塔是奴隶们血汗的结晶。

生2:我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到:金字塔是建造得简直是天衣无缝,无与伦比。我还有关于这方面的课外资料……)。

生3:我还知道了作者怎样写出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的?他运用了列举数字、比较、形象描述等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预设2:

(1)我们一组探究的是金字塔的.“建造方法”。(2)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大家别见笑,都是想象出来的,但我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生4:我补充介绍,我还知道其他方法?(引进网上资料)预设3:

(1)我们一组介绍的是金字塔的“历史情况”。(2)、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生4:我想向大家推荐课外资料。(《金字塔之谜》、《胡夫金字塔》等)。

(教学中,对金字塔探究的课题不是专业人员的专门研究,而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学习形式,所以,对金字塔的探究中始终注意与文本的结合,突出说读训练,尤其是对文中词语句子的品味析解等,方法多样且生动。如朗读、画图、课件展示等。同时还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不断引进源头活水,这也让学生开阔眼界,让课堂增色不少。)。

三、回顾课文,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句子。四、作业。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2、制作一张手抄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