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火烧云教学设计(热门12篇)

时间:2023-12-05 16:13:36 作者:薇儿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惚惚。

3.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板书设计:7火烧云。

霞光:映红绚丽。

天边:像火烧了一样。

火烧云:颜色五光十色。

形状变化万千。

四年级《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节。

2、学会生字4个,词义6个,并积累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写景物。

4、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写景的方法。

难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文,了解大致内容,给文分段。

2、学习第一段,初步理解作者通过其他事物来写霞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题:火烧云。

二、听课文录音。

1、听录音,听准字音,并划出什么是火烧云(这一句话)。

2、交流: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理解“烧”

3、齐读。

三、

轻声读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并给文章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

时间顺序:一、(1-2):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

二、(3-6):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三、(7):火烧云下去时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这段主要描写什么?

2、这段写没有直接写霞光?作者通过哪些事物来写霞光?用“——”划出有关事物?用“-----”划出前后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霞光。

小孩的脸——红红的大白狗——(红)。

老头儿——金胡子红公鸡——(金)。

黑母鸡——(紫檀色)。

4、齐读。

第1。

读到这你有没有疑难?

5、讨论:为什么要通过小孩、老头儿、狗、鸡等描写霞光不直接描写霞光?

6、小组汇报结果:

更准确、细致表达火烧云霞光的颜色,描写了火烧云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这种衬托的方法我们值得学习下齐读体会。

7、齐读体会。

五、作业:

1、字词抄3遍。

2、读熟课文。

四年级上《火烧云》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读法。

挂图、投影。

2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全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火烧云的顺序“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教学过程 (略)。

教学要点: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

一、读课题,导入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

二、新课:

(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1)边看图,边画句。(“-----”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多快。

(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4)指导背诵。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大自然的美。

上来了:霞光。

颜色:多。

变化着:快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特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文章的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活泼。本文的教学目标 是: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教学目标 ,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本文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全文,学习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在教学过程 中,主要是通过老师创设情景,结合投影片、挂图、实际,理解火烧云的形状、颜色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好词佳句,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课后的佳句,也是主要通过反复读,品味其中的好处。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课文内容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主要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顺序来体现课文的思路,重点部分则抓住形状、颜色方面写。颜色则抓了色采绚丽,形状则抓了变幻莫测来写。

四年级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经过: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1.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瑰丽的情景。

2.出示课题《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什么叫“火烧云”?轻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过渡:谁来读读这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好,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2.出示(一句话)一起读,为什么用的好?

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出示两幅)。

3.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的好?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5.(出示板书)这叫事物的变化。按事物的变化给文章分段。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课文中写火烧云上来了是什么时候?(自己读)。

2.再读,什么季节?

过渡:夏季傍晚的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4.自由读。

5.齐读,我们一起读,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惊喜、赞美的语气)。

过渡: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6.默读3—6小节。

7.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8.有哪些颜色?

“葡萄灰”……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______一样的__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9.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出示课件)。

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不出、没见过的颜色,用带比喻形式的词来说。

10.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色彩斑斓……)。

11.真会用词,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12.感情充沛,自己试着背一背。

13.这么美的句子,看看它还能用来描写什么景色?(烟花……)。

出示。

天空中烟花的颜色变化极多………………。

四.交流欣赏。

四年级火烧云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火烧云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霞、紫、寿、葡、萄、茄、跪、秒、恍、惚;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霞光、紫色、高寿、葡萄‘茄子、跪着、恍恍惚惚。

4、背诵课文。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1、字词教学;

2、理解火烧云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能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2、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顺序。

2、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并组词。

2、理解词义。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给课文分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1、按时间的顺序。(板书)。

2、段意。

3、朗读。

1、书写生字新词。

2、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抄写下来。

3、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年级火烧云教学设计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来体现“美”,通过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动感色彩的想象,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觉感受,使他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喜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从而深化主题。

1、在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共定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

自主感悟抓住文眼想象景色美。

课文的1-2节抓住一个“奇”字,感受情景美;第3小节突出一个“多”字,领略火烧云的色彩美;4-7小节从“快”字入手,体味形态美。整篇文章围绕“变”字,向我们描述了火烧云静态的美以及动态的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去感受文字,想象景色的美。

放一曲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大声地诵读;或者什么也不放,只是告诉学生安静下来,用心去读文,让学生“在宁静中闪现智慧”。在一遍一遍的全身心的诵读中,在对诗一般的文字的感受中,“文学的美”便如春雨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自主交流影象共享感受自然美(引入课外资源)。

在语文课上,我不是很主张运用媒体,可是城市的喧嚣与华丽,使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几乎看不到“朝霞红欲染”,看不到“赤浪连天拍,朱霞接水浮”,看不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更感受不到“初唱天鸡海色昏,须臾波面拥朝暾。丽空星斗俄收拾,射水岚霞互吐吞”。

因此,在不能带孩子亲自去观看“火烧云”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图片或影象资料,并做说明。老师必须给学生准备好影象,以备在学生深刻品味了文字美,想象了景色美之后,以实际的影象资料再次震撼学生的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同于作者的感受,再进行小练笔便水到渠成。

班内交流文本共享享受文字美(引入课外资源实现大量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绝对不是一本书能够了事的。因此,“大量阅读”“大语文教学”“诗文诵读工程”等等便备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推崇。从古至今,描述“火烧云”的文章及诗句不少,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交流后放在班级文学交流区。用大量的阅读丰富孩子的知识,用丰厚的积累奠基孩子的人生。

我想,在这样的层层渲染下,孩子们自然会爱上文字,懂得文字,语文教育还有何愁?

《火烧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晚饭以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课文先讲“火烧云上来了”,是透过云层的阳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色的变化来讲的。接着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烧云下去了。通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想象丰富,比喻贴切。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讲颜色,先讲“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不仅点了题,还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给人以动感。紧接着讲了颜色的变化:“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多种颜色;“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不仅突出颜色多,而且强调变化快。最后列举一些颜色,并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进一步说明颜色极多,绚丽多彩。讲形状,一是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马、狗、狮子……一是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跑着跑着、一转眼”等词语准确地表明了火烧云形状不断的、快速的变化。

文章对火烧云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描写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因为它的语言能生美而且通俗易懂。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其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以读促悟,悟中品美。

火烧云四年级说课稿

《火烧云》一课是训练同学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同学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基本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感目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彩笔、教学录像带。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沛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同学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向同学传授“学法”。让同学“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同学认知水平,主要向同学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同学学会读书。通过同学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同学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让同学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学智慧。

四、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在早晨或黄昏,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身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发言后,小结: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的云霞叫火烧云。(板书:火烧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2.检查预习。

3.自学讨论。

这局部可分三个环节:

(1)提供自学资料,

(2)个人自学,

(3)小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和同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资料: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3.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4.交流点拨。

这局部又分两个环节:交流点拨、质疑解难。交流是检验同学自学效果的过程。在交流中,当同学意见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根据同学的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

第3题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局部时,大局部同学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删掉这个句子,让同学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找出颜色变化“快”的特点,出示对比句子:

让同学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5.总结评价。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学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两方面来谈)。

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的回答做总结和综合性评价。

总结评价后安排作业:按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展开想象,以《云》为题写一个片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教学设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严重失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认为大自然都是神创的。面对变幻多端的外部世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充满畏惧和恐慌。对于自然界,只是单纯的屈服与膜拜,为自然界的力量所左右。人类也只是主动地去适应它而不是改造。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2.农业文明时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冲突。如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使许多森林消失。总的来说,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处于平衡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臭氧层严重耗损,温室效应加剧,土壤退化严重,能源资源危机等等。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威胁。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矛盾冲突时期。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生态的自然观。人类一直以为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征服并改变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得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索取的越多,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财富越丰富。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传统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日益枯竭,造成生态危机,进而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受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必须转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生产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日标。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人类的毁灭。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十分明确的选择。

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产就被当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用来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就是这种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及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宣扬与膜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发展生产应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物尽其用,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和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财富的同时,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为此,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发展科技,利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而要使物尽其用及把浪费降到最小,就要利用科技发展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和替代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向低能耗、低碳排和高能效转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类活动,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一项英明正确的抉择。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4.改造和引导人性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综合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四年级火烧云教学设计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六、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

四年级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最大能填几?说说你的想法。

30×()6120×()84。

40×()27060×()378。

70×()27080×()330。

(二)、投影48÷4=42÷8=?

教师:这里有两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谁还记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学生练习纸,汇报笔算过程)。

教师小结:那看来,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大家掌握的很好,那如果除数是两位数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书馆去看看。

课件出示: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随机板书:(1)有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92÷30(教师板书)。

教师:好,其他同学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板书:(2)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追问:会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8÷30=?

3、迁移引导,解决问题。

1。算法多样化。

教师:同学们,像92÷30这样的算式,谁有好办法能够很快的就算出结果?

学生:92÷30=3……2。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1:30×3=90,90<92,90+2=92,所以92÷30=3……2。

2:92≈90,90÷30=3,所以92÷30≈3。

教师评价:除了想乘法做除法和估算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列竖式计算。

2。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板书竖式边说:那么这道题该如何笔算呢?请大家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两人一组讨论除数是两位数该如何笔算,然后把竖式写下来。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下去巡视并选择做对的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你能来说一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他说的好不好?那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呢?

(投影错误的解答过程)。

教师追问:哦……那我们看这位同学出什么问题了?

教师评价学生生回答:你可真善于观察。那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练习纸上画着92根小棒,就代表92本连环画,那么每30根为一份,到底能分成几份?请大家动笔圈一圈。(课件出示小棒图)。

教师:怎么样?(可以分3份)。

课件演示。

教师:那么这个3表示什么?谁再来解释一下?(出示课件填空)。

教师:因为是3个30(“个”字强调),所以……?

(商3,要把这个3写在个位上。)。

教师:恩,写错的同学一会儿把它改过来。那谁能再来说说这道题的笔算过程?

学生:92除以30,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把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所以92除以30等于3个余2本。

教师:好,你能告诉老师90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2表示什么?

(表示还剩余的连环画的本数。)。

教师:那既然是有余数的除法,我们还得注意什么?

(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教师:最后别忘记把得数写在横式的后面,然后写上答案。

请大家完成书中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逐题汇报。

3。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请正确的学生上台板书。

学生板书: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那要是商6会怎么样?

教师:最后我们来检验一下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吧。怎么样?(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所以得数是5个余28本,答:可以分给5个班,还剩28本。

教师:咱们再来完成几道题。(做一做第2题)抽生汇报结果及1、3题的计算过程。

教师:谁能任选一题,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试商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4、比较分析,归纳算理。

教师: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除数都是两位数(整十数),商都是一位数。

教师:那么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商又是一位数的的除法到底该如何笔算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一下吗?(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教师评价:那么如果有余数,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随即引导: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步骤编成了歌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数当姐,余数当妹,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师:希望今后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能够运用歌谣,准确计算。

四、巩固运用,熟能生巧。

教师:接下来到了我们学以致用的时间了。

1。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书本74页第2题)。

教师:分析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教师:同学们,看来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交流。

教师:40分钟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难点:

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谈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都喜欢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而且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人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2.小组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

3.你还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吗?小组讨论。学生谈谈之外,教师补充说:人类的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炭增多。温室相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让两极的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岛国举国搬迁。接着就是氧气减少。气候突变。粮食减产。最后人类灭绝。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释放的化学物质破坏臭氧层,使南极出现臭氧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还有重庆酸雨的危害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4.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5.问:你们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时间吗?(6月5日)世界水日呢?(3月22日)。

三、学生朗读环保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家庭方面的环保:

1、节约用电;。

2、出行尽量坐公交车或步行;。

3、设计家庭用水环保小主意;。

4、家庭用水的再利用;。

5、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放;。

6、在外买东西尽量不使用一次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2)学校方面:

1、我们节约用电、用水,小粉笔头这些小事出发,同学们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

3、在食堂节约粮食;。

4、让电脑不处于长时间的待机状态;。

6、各班负责把本班卫生区域的草地圈围好,自己平时不践踏草地,也制止别人乱踏草地行为。

7、为了身边的环境更加优美自觉爱护环境卫生,自己主动做到不乱丢乱放,同时督促身边的同学也爱惜环境。

(3)社会方面:

把自己在学校里形成的良好习惯带到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

四、环保憧憬。

1.学生朗诵“地球母亲”2.合唱《好大一棵树》。

五、结束全课。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绿色环保”一课上得很成功,了解了我们万盛的环境,了解了许多环保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大自然,我们才会有美好的将来。我希望大家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美好的万盛,美好的世界。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论文。

四年级教学设计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2)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中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