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模板20篇)

时间:2023-11-16 12:49:06 作者:JQ文豪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模板20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和选择教具等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到的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七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七年级数学教案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人教版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

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数轴(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数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知识提要: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七年级数学教案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马凡淑七年级数轴数学教学反思

数轴是学习绝对值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其对应关系,可以用它揭示数与型之间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此外数轴还能反映数的性质,从数轴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某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数轴还能解释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还可以使比较大小变得更直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准确的画出数轴,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适当的创意,并采取了学生动手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成功之处:

1、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观察已准备好的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刻度是否均匀?所标出的温度是否有方向性?零上的温度是在温度计的上方还是下方?零下的温度呢?然后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工具,自制温度计,对比看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足,能否制作出更长的温度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激情。从而导入新课,自然得出数轴的概念和三要素。

2、根据一些学生的操作,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强调:

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2)要画直线。(3)原点可以是数轴上任意一点。(3)正方向用箭头表示,一般是从左到右。(4)单位长度选取应适当,但刻度要均匀。

3、学生辨析,及时纠错。设置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让学生辨别及时纠错。同时让学生动笔画图,尽量让他们出现错误,互相纠正,加深理解。

4、在教会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同时,利用数轴得到了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及几何性质,进一步强调“只有”两字的意义及零的相反数的规定。在本节的教学中始终注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画,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利用数轴表示据我校东300米的食杂店,西500米的车站。体验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及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实际的现实。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不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有时把方向标错。

2、个别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有欠缺。

3、在数轴应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4、若有时间再给学生一定拓展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利用温度计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采用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可以实际情况来确定。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反思

一.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利用温度计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问题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可以实际情况来确定。

七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轴教案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同上.[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2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反过来想,即点a向正方向移动1.5个单位.3题有一定的难度,两次变动可转化成原点实际怎样移动了,移动了几个单位,那么-5实际上怎样移动了.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马凡淑七年级数轴数学教学反思

我在上数学常规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理知识不愿多做思考、不愿回答。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吸引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教师要多说“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如教学数轴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介绍数轴的三要素,然后应用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从问题出发,研究数轴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利用已有经验,把数轴类比生活中的道路,温度计等等方式对数轴的特征进行研究;学习了其特征;再把学到的数轴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学习的成功,体会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从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只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有时候会觉得价值不大,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这其实很不容易。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七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

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并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

师提出问题:(1)先画什么呢?

(2)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3)怎样正确摆放这几者的位置呢?

问题2:怎样用数轴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

关系(方向、距离)。

师生合作完成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轴的概念。

问题3:怎样正确地画一条数轴,数轴需哪几个条件?

怎样才能将不同数的点清楚表示出来?

尝试画满足条件的数轴。

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想象的数轴,并把学生不同画法展示出来。先让学生交流哪种画法规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数轴的特征:

(1)数轴是一条直线。

(2)数轴三要素: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题目及图形在导学案上)。

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问题。

(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91.5-22-2.52(2)写出数轴上a、b、c、d、e表示的数。

(图形在导学案上)。

观察发现:(1)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

发现什么规律?

(2)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完成上述问题。

四、巩固提高。

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3-2-10123。

(2)-30-20-100102030。

(3)155122-2-。

2五、课堂小节:、数轴的概念。、数轴的三要素。、数轴的作法及数与点转化过程。

六、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4面习题1、2第二题123。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轴形成的过程,感受类比、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直观表示有理数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二)难点。

数轴的引入.。

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创设情境。

源于初一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实物抽象。

多媒体出示问题:

(图略)。

(1)试一试:你能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2)想一想:小鸡与小猫如何区别自己的位置呢?

(3)做一做: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小动物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注重说出表示方法及其意义)。

(4)观察图形,试着用一句话反映图形所示的内容.同桌交流得出结论.(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5)联想: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结合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以动画的形式,通过旋转、抽象、类比、概括等环节展示数轴的形成.(播放动画二)。

让学生首先从直观上有一定的感受,为后面的建模过程积累必要的经验.3.抽象建模。

(2)让学生根据描述性定义,各画一条数轴,然后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取原点,规定正方向,选取单位长度.。

(三)合作交流构建新知1.例1:如图,指出数轴上、、、四点各表示什么数.(此问让学生独立完成)。

(图略)2.例2:请在上图中找出表示-2,-3,-的点.(教师以其中一个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数轴上的位置,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思路,找出另外2个有理数的位置)。

4.观察图5和自画图中表示各数的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规律,最后完成填空)。

5.回到情境1中,深层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小结与作业1.小结。

与同桌交流,本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

全班内进行交流,会画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请找出几例生活中的数轴.。

分层要求,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教案设计说明。

(一)问题情境。

从具体到抽象,吸引学生参与.。

(二)建立模型。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在理解数轴的基础上,把数轴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四)小结与作业。

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五)评价。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发挥评价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