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课文逍遥游(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9 15:04:44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一个参考的起点,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改写和扩展,使文章更具个人特色。下面提供的是一些写作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总结范本,供您参考借鉴。

逍遥游苏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逍遥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b.未有知其修者修:长。

c.翼若垂天之云垂:垂挂。

d.且适南冥也适:往,到。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奚以知其然也。

a.或脱身以逃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项王未有以应d.能以足音辨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进行对比,突出“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b.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大鹏形体硕大、迅猛远征的形象,展现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

c.斥鴳反复问“彼且奚适也”,表现出对大鹏“绝云气,负青天”展翅南飞的不理解。

d.选文想象丰富、奇特,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体现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1.c2.d3.b。

逍遥游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点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

教育点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天边垂下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海,南海是天然的大水池。《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三千里的浪花,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空颜色深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在那里放只杯子就会着地,这是水太浅但是船太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力量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开始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智慧少的比不上智慧多的,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做春天,五百年当做秋天,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做春天,吧八千年当做秋天。现在彭祖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海,是个天然的大水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做鲲。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垂下的云彩。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鷃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在飞蓬和青蒿之间飞翔,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可以联合一乡之人,道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罢了。宋荣子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有所凭借。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逍遥游苏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填鸭式、讨论式、自助餐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前一篇,我们学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受了先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念和牺牲精神。我们或许应该思考,人活着,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追求幸福。而人有两面,社会人和自然人;那么这幸福体现为两面:一、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二、作为自然人的幸福。

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为国为民为集体为社会,奉献力量,实现兼善之志;作为自然人:追求个体幸福与感受,为自己而活,活给自己看,时时舒展自己,独立的幸福体验。孔子曾问弟子之志,其他人都要治国安民,只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叹,叹出了孔子心灵深处的梦——做一个治世的自由自在的人,于是那个名叫金人瑞的改名叫金圣叹了。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谈到人生的四种境界——主要侧重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老庄的作品则是抛开社会人的那面幸福而谈自然人的幸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材和德育工作中十分欠缺的。

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李清照词中亦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之语。岳飞取表字“鹏举”。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鹏”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的这篇《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课文翻译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逍遥游人教版语文高三教案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高二语文逍遥游课文原文及译文【精选】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其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庄子通过对死生观念的超越,使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张喜怒哀乐应顺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同时还实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芒然徨乎尘垢之夕卜,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总之,庄子理想人格认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消融,从而形成安宁的心理环境,这在人的精神过程中是真实、可行的。

其二,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无人生之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华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庄子所认识和追求的自由--"逍遥",是一种情态自由,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太远,然而庄子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作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隋态,引领人们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生活资料的匮乏,无法抵御的以水、火为代表的凶猛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临的更是人人皆无法逃脱的死亡,凡此种种,都是古代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战胜,而只能通过幻想在神话中战胜的对象。庄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异性能,正是这种感情愿望的反映。二与庄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关。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庄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学特质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异性能则是楚地巫风祠祀盛行、神话鬼说丰富的烙印。三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本身有关。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初中语文课文《逍遥游》原文节选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高三语文第六课《逍遥游》教案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鳎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l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篇目梳理

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中语文课文《逍遥游》原文节选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怒而飞。“怒”通“努”,鼓起翅膀。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表“呢”。

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才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分辨。

而御六气之辩故夫知效一官。“知”通“智”,才智。

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力。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返回。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高中语文课文高三

高三语文研讨会于11月24-26在崇义召开,这次选址崇义,是因为在崇义这个偏远的地方却有一支战绩辉煌的语文教学队伍。本次研讨会就是由向崇义中学语文组学习取经和高考专题报告两大块组成。

作为一个县城教学队伍,崇义中学语文组师资并不是很雄厚,面对的也只是本县城自己的孩子,受限于适龄儿童的数量,他们的学生并不是选优拔尖,但是在最近的三年高考中,无论文史类还是理工类,他们的平均分都在100分以上,在赣州十八个县市的重点中学中排名一、二。他们的成功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环境。

1)以严治校,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军训开始,从学生的头发、跑操、穿校服等细节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举全校之力,强化语文的学习。每周两节阅读课,每天固定的新闻电视时间、练字时间,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强化教研组的建设,为每位老师提供专项经费用于专业书刊的订阅。教研组年级之间传承有序、资源共享。备课组分工协作、专人专题、群策群力。

(二)小细节。

1)强化非智力因素。从端正书写,强化审题,规范答题等角度杜绝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2)教学上推行“慢进度,缓坡度”的原则,紧扣教材,回归教材,将知识细化。

3)考试针对性强,学什么、考什么,考后更通过错因分析表,进行反馈训练。

研讨会下午,南康中学的邱老师结合近几年语文高考,对各个题型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复习建议,重要又一下几点:

1)文言文考试重点以人物,叙事类文本为主,但应重视从未考过的“何、若、为、焉”这几个虚词。

2)诗歌鉴赏中,用典、意象、情感是考查重点,也应注意语言风格,练字题型的出现。

3)小作文的命题,表达方式是“主料”,修辞方法是重要“配料”,要警惕相关句式知识的考查。

4)大作文还是会贯彻专家们“纠偏”和“导向”的使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导向。

1)20xx高考,语文试卷格局将发生变化,取消第一、第二卷的划分,试卷将以专题的形式组合。

2)名著导读题将增加分值,为4—6分,分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高三语文第六课《逍遥游》教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高三各单元课文翻译9人教版高三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月亮宝石》这部小说是以1848年的英国为背景写的,但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此前50年。月亮宝石是一块巨大的黄颜色的宝石,曾经是印度一座月神雕像的一部分。一个英国人谋杀了三名教士,从神殿里偷出宝石并带回伦敦。当他姐姐听说了此事之后,再也不跟他说话了。宝石被诅咒了,这个人也过着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哀伤寂寞的生活。在他去世的时候,作为一种报复,他把月亮宝石留给了自己姐姐的女儿--雷切尔,同时也把坏的运气传给她。雷切尔将在自己18岁生日的宴会上收到月亮宝石作为礼物。

雷切尔.柯林斯是一个漂亮、富有的年轻女士。她跟自己的母亲和几个仆人住在英国北部的一所华美的房子里。在生日的前一天,她跟自己童年的伙伴弗兰克林.布莱尔一起在起居室的一扇门上画花鸟,他们一起做得很开心并且在雷切尔生日的当天完成了绘画。弗兰克林是一个抽烟的人,但他对雷切尔非常体贴。仆人们认为他为了让雷切尔高兴而把烟戒掉的行为是他爱上了雷切尔的证据。

首先,其中的一个客人--戈弗雷向雷切尔求婚,但是她拒绝了。戈弗雷是一个优雅成功的单身男子,有着众多的女性追求者。晚餐后,弗兰克林提到自从戒了烟后他便一直休息不好,一位本地的坎迪医生主动提出要给他开个药方。弗兰克林回答说医生无非是凭猜想来开药方,这让坎迪医生十分恼怒。最后,一些穿着不寻常的外国服饰的印度人进来为客人表演,但是他们的表演很不专业而且行为怪异。

晚会的最后客人们都离开了,剩下弗兰克林和戈弗雷留下过夜。睡觉前雷切尔把宝石放到了起居室橱柜的一个抽屉里,但第二天早晨宝石不见了。被丢失了这样一件贵重的宝石所困扰,雷切尔的妈妈雇佣了著名的侦探--卡夫巡佐来侦察这起偷窃案。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当晚在场的人的一些秘密以及他们可能偷走宝石的原因。

首先,卡夫巡佐怀疑是印度人。他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表演者,而是虔诚的月神的追随者。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月亮宝石,等待一个机会把它重新带回印度。侦探猜测是不是他们把月亮宝石藏在屋里的什么地方,等到每个人都睡着了,然后把它偷走。

仆人们也有机会偷走宝石。卡夫巡佐发现一个叫罗萨那的女仆在雷切尔的妈妈给她这个工作之前是个小偷。其他的仆人说她最近被发现在自己的房间里忙着做什么事一直到很晚,而且经常自己一个人散步。罗萨那也非常喜欢弗兰克林。侦探坚信她要么是“旧病”复发偷走了宝石,要么想在雷切尔和弗兰克林之间制造矛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