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班级管理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8 07:10:39 作者:LZ文人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可以学习到各种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向大家展示不同领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计划

这一年来我校担任特殊教育的教师以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形成关爱特殊学生的良好校园氛围;提供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相关咨询为工作目标。我校认真地做好了特殊学生的随班就读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2、加强过程化管理,有效地组织学校特殊教育教学,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建立并完善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发展的规划,让特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本学期特殊教育教研工作将围绕“和谐、发展、共享”的主题为切入点,对特殊学生教学内容实施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发展。

3、为特殊儿童、家长、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咨询、康复服务。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工作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更大的心血。我们应该坚持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力争形成特设学生独特的随班就读工作新路子,让他们建立自信,感受成功,获得尊重,健康快乐地成长。

班级管理的教育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管理班级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对抗行为为起点进行案例分析,剖析中职校日益凸显的对抗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而提供实施“冷处理”策略,冷静寻找教育契机,让学生吐露心声,拨动学生心弦,把握教育契机对症下药。通过“温柔”地处罚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自生长”、班集体建设的“共生长”等适当、有效的教育手段,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关键词:对抗行为;把握契机;对症下药。

目前中高职的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家中独子,平时在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抗压能力差。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来到学校后,出现部分学生难以融入集体或者与教师发生对抗等现象。作为一名老班主任,办公室里出现的“紧张”、“吵闹”、“剑拔弩张”的场景总是在笔者脑海中浮现,感触颇多。一些“问题学生”总是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头疼,并无从下手管理。任凭教师声色俱厉地批评、苦口婆心地说教,对学生来说效果欠佳。笔者分析研究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日益明显的学生对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揣摩学生心理,希望能使类似情况得到很好的解决,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成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师生对抗的控制权不一定要掌握在班主任手中,但是班主任作为管理者,需要积极寻找、巧妙把握教育契机,正确面对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合理的化解这些矛盾,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原则。本文结合笔者如何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经验,剖析中职校普遍存在且日益凸显的对抗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而提供如何积极有效处理这类事件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及达到的教育效果,从而期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良好的班集体,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一、中职校对抗行为日益凸显的原因剖析。

1.内在主观因素。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使其产生与教师对抗的行为:(1)由于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态较为强烈,阅历比较浅,很容易感情用事,遇事考虑的比较少,当其想法与教师不一致时,依然我行我素,自然会产生对抗行为。(2)好奇心驱使,对教师规定的所谓“禁条”不屑一顾,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遇到阻力,不分对错,予以反抗。(3)受到网络或者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对网络内容不加分辨的模仿学习,藐视传统和权威,并以此为荣。2.外在客观因素。面对这些求新求异的中职生,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妥当,往往是简单、粗暴地教育,不讲科学民主,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从而使学生产生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对待学生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使学生也会在自身行为上做出反抗。与此同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现象也会给学生造成影响。

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对抗行为,达到教育效果。

1.实施“冷处理”策略,冷静寻找教育契机。当学生抗拒教师和教学时,有教学经验的班主任不会意气用事,也不会用教师的威严施压,而是采用“冷处理”,沉着、冷静地寻找契机。如果犯错的是班主任,一般为了自己的面子,教师会巧言强辩,堵住学生的辩论并让其认错,这样,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强压的后果会造成师生关系长期僵硬,不符合教书育人的理念。即使错的是学生,在事情发生之时,也要冷静、慎重地处理,因为在激烈的情绪下学生会屏蔽一切外来教育,只有“冷处理”,双方才能避免冲突发生和矛盾升级。这样的优点有两个方面:(1)班主任树立了低调、睿智的形象,这种形象更容易受到自尊心强的学生群体的认同和接纳。(2)在“冷处理”的过程中,可以让班主任有时间反思自身缺失和检讨。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对抗发生在学生青少年时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学生发生的问题和错误对学生自身或者相似群体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只要班主任放远目光,不局限在解决“这件事”上,而是积极地审时度势地进行教育,把教育目光放在学生本身成长和进步上,教学效果会提升的更快。2.“让自己少说,让学生多说”,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处理班级学生对抗行为时,很多班主任往往采用说教的方法,通过给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从过去说到现在,从现在说到将来,从正面说到反面,从危害说到益处,把事情分析地透彻明了,但是这种反复说教的教育方法效果一般,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学生无动于衷,表现出一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态度。班主任在教育这样的学生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自己少说话,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教师要耐心倾听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窥探学生的心理,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对抗的目的,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其内在原因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关怀。当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生的.行为目的和心理想法后,班主任就要开始反思自己应该如何能够更好的与学生沟通,用怎样的语气,在什么样的环境,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握教育契机,对学生展开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也不是一味地使用一连串的“气话”,或者“为什么”、“你怎样……”去质询学生,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思想进行疏导,让学生切实明白自己的行为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不良影响,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和理解、真诚与感激、充满人情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是在为学生考虑,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的。“让自己少说,让学生多说”不是因为教师怕麻烦、图轻松,而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让学生自己反思,将问题解决权交给学生。因为发生对抗行为时,大多数情况下错在学生,因此教师要切实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为什么会范这样的错误,并能够让学生自己用实际行动去化解、弥补、修复,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温柔”地处罚学生以达到教育效果,体现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和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偶然会发生对抗行为,有的班主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并没有采取好的方法,甚至有的班主任直接采取“停课”、“罚站”、“写保证书”、“叫家长”等不良的惩戒教育方法。这些处理方式是错误的,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学生年龄阶段特有的特征和叛逆心理的基础上抱有宽容、理解的态度,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反思,主动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学生的不同点、闪光点和动情点。通过班主任运用赏识激励、启发点拨、容长护短的方式,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反省自己,让其进行“悔过”的自我觉醒。通过问题的处理成为促进学生“自我修炼”的契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且思且行、且行且悟,把握住教育契机,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的被动生长,通过班集体的朋辈互助、家校互动、班级微社团、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进行学生的“自生长”以及与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共生长”。让学生个人发展推动班集体发展,班集体发展带动学生个人的发展,这样,不仅体现了教育作为科学事业有其庄严神圣的一面,而且作为艺术事业有其睿智机巧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班主任不仅仅是处理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普通的工作中也许还会遇到比对抗行为更棘手、更难处理、更麻烦的事情,因此遇事应该要冷静,要学会反思,避免师生双方结成疙瘩,彼此之间受到伤害。同时,班主任加强自身职业修养、增强应对师生冲突的能力、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教师不仅要用爱心、慧心、耐心、细心、诚心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倾诉者、激励者和导航者。

参考文献:

[1]伍阳斌.轻松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处理学生问题的“三让”策略[j].班主任,.

[2]段青芳.浅谈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j].中学教学参考,.

[3]吴雪霞.生命观照下的学生转化[j].新课程(综合版),.

[4]王露华.把握教育契机[j].上海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摘要:高校没有条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可以考虑设置系部联络员制度,它可以加强图书馆与各系部的联系,又可以为系部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服务。建立健全系部联络员制度,联络员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加强与负责系部读者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推动图书馆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图书馆联络员学科馆员。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增长迅速,内容繁多无序,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读者使用资源时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图书馆为其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为此,我国许多大学的图书馆都纷纷推出或者试行了“学科馆员”制度,这种服务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馆员担任,一方面了解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动态,另一方面,熟知图书馆资源、服务,因而他可以整合学科信息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相关科研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这就是学科馆员,又称“学科联络员”或“学科信息联络员”。但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资源支持科研能力相对有限,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就比较困难,因此系部联络员制度应运而生。

1系部联络员的概况。

1.1系部联络员的概念。

系部联络员有别于学科馆员,但是工作性质又类似于学科馆员。笔者认为,系部联络员是指具备图书情报知识,对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使用相当娴熟的图书馆馆员,通过学习对某系部学科专业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主要负责该系部相关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与评价、书目文献的组织、了解系部度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提供相应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也就是说系部联络员不局限于必须掌握或具备某学科专业知识,也不用提供太深层次的文献服务,却又能有效地与系部进行联系,搭建起系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不具备开展学科馆员资质的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系部联络员的终极目标是学科馆员,也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2系部联络员的职责。

系部联络员的主要责任是:本着“读者至上,服务育人”的宗旨,负责宣传介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图书馆网站的功能,介绍图书馆近期工作;负责征求各教学系部师生对图书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书面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工系部图书馆读者应用技能培训,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培训;深入系部了解师生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开展馆藏资源的个性化培训和服务工作;经常保持与系部师生的沟通与联系,并做好登记工作,及时反馈负责系部师生读者提出的问题和需求。

1.3系部联络员的分工。

在开展各项工作之前,要成立系部联络员工作领导小组。由图书馆馆长担任组长,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图书馆系部联络员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联络工作。一般高职高专类院校系部设置和专业设置比本科院校少,所以可以一个系部配备一个系部联络员,并且确定下来后最好每年不做变动,便于联络员工作开展的连续性。领导小组责任:确定系部联络员分工,定期召开小组会员,制定工作单,检查落实系部联络员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联络员进行考核,对联络员收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讨论处理,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2系部联络员制度建设。

2.1注重联络员队伍建设。

2.2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

3系部联络员工作的开展。

3.1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主动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保障中心的地位已经被大大地削弱,教师和科研人员不用到图书馆来而通过网络就可以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和信息,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图书馆如果不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的话,在高校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下降,甚至将来也许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生存。[3]因此,图书馆要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的传统服务向主动的创新服务转变,学科联络员制度的建立旨在实现图书馆这些功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在服务理念上,始终坚持读者至上、一切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服务内容方面,把信息开发、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服务方式方面,系部联络员从主动性服务出发,把定向服务和动态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

班级教育管理实录论文

职中的教育管理,一直以来都耗费班主任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高中的关键是升学率,那么职中的重点就是学生的教育管理。在高中,学生的目标、行动非常明确,就是高考。但是在职中,学生的目标分散、多样、多变,致使学生目标模糊不定,再加上职中学生大部分意志力不够坚定,耐心、毅力不足,在三年的职中学习生活中很容易变得缺乏目标,无所事事,所以,职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比起普通高中具有更多的压力与工作量。

在班主任工作中,本人尝试了不同的班级教育管理方式,现对效果比较好的方式进行总结。

一、开展趣味性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目标有很多种,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达到教育效果,但现今的班级活动却局限在课堂短短的几个小时。其实,班主任可以采取延续时间较长的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例如,开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同学间的认识活动,一种是在学生刚进校时,进行一项“守护朋友”的活动,让学生抽签,抽取需要互相认识的同学,在平时的交流聊天中了解这位同学的兴趣爱好、特点强项等,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困难,适应学校生活,然后与同学合影,并写一封信,写出同学的闪亮点和对他的建议,在活动交流班会上展示。另一种是在学生刚进校园时,在班级上抽取15个同学,让其他同学去了解他们的喜好特点,在班会上交流展示。

这种活动能够记录同学的特点资料,让班级同学相互认识,让老师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喜好特点、性格习惯。同时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加深认识,增进友谊,相互帮助,学会感恩,更有利于班级团结,增强班级归属感、集体感。

又譬如,“互换同桌”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每一个半月换一次同桌,第一次至第四次随机安排,每一次换同桌前都写出同桌的优点强项和想要他改掉的习惯,尤其是写出想让他改掉的习惯的原因及对他的好处,然后同桌间交换来看,各自保留。第五次开始,让学生自己配对同桌,每两个月换一次,每次同桌都不相同。同样,每一次都写出同桌的优点和想要他改掉的习惯及原因、对其的益处,持续三年。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性格的人,学会与不同特点的人相处,在沟通交流中学会尊重,学会体谅,学会理解,学会相互帮助,从而与同学建立真诚的友谊。这项活动也有助于大家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尽力减少坏习惯对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成为一个开朗、善良、积极、受人尊重的人。再者,职中期间,学生与人的相处模式、习惯都会对他们今后与人相处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学生在职中期间与人相处存在严重问题,这种负面影响会使得他们将来与人相处共事有所畏惧,缺乏信心,甚至在与人交流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抗拒与人接触。当然,这项活动也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温馨、善意、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大家在和谐和睦的班级氛围中学习生活,与班级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安慰,共同进步,同时留下美好的职中记忆。

二、班级周记。

周记是学生每一周写一篇记录,主题由老师确定。在班级周记中,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这一个星期的所思所想、心理状况、生活情况,或某一方面的特点情况。而且周记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明辨是非。这取决于周记的主题。例如,周记“损友、益友”,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自己对损友益友的想法写在周记中。学生已满16岁,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模糊,需要老师点明。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有逆反心理,不适合讲述式的教化,所以需要用特别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损友,什么是益友,应该怎样对待他们。通过周记的方式,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损友益友的整体认识,根据情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正确的交友教育引导,同时能够及时纠正个别学生对交友的偏激或异常想法。

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老师对此的想法,获得老师的认同,如同老师有细致“倾听”自己的想法,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同。又如,材料性周记,给一段身边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在周记中写想法。譬如,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分别从自己和老板的角度看待事情,理解其中的区别,学会从最佳的方面解决困难和问题,并且意识到做事不能冲动,更不应该事事以自己为中心。

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学生在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例如,让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人的自传,写写喜欢他的原因,他的成功之处,他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没有你欣赏的、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又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想去的地方的旅记,写出想去这个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到那里去旅游或者生活,会怎么安排。老师看完学生的读书笔记后进行点评,在语言方面或者内容方面适当赞赏鼓励。在班级中两个月进行一次交流会,抽签,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读出自己认同的读书笔记,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

读书笔记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人的思想高度,开阔视野,老师也可以从中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文章中可选择伟人的自传系列,让学生有正面积极的人生榜样,也可以选择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墉作品集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语言艺术修养。

四、班级专项训练。

班级专项训练主要是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班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提升。

在进行班级专项训练时,首先要为班级量身订制班级目标,包括大目标与小目标。例如,对当期会计班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分别开展“职场礼仪”“职场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的主题讨论研究月,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为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作准备。再接着开展仪容仪表、化妆技巧的分享展示会和班级竞赛,逐步教会学生如何穿戴工作着装,提高职场工作自信心。

还需要对顶岗实习单位的工作手册、工作内容进行教育培训。又如,当期会计班的学生大部分有继续升学(大专)的愿望,可以设计一系列升学专项训练,根据“3+证书”升学条件,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模拟练习,语文的诗词歌赋、练字,数学的基础知识,英语的听力、阅读。根据考试要求,参考三年级升大班的试卷练习,进行专项训练,利用自修课、班会课、晚修进行点评。

班级专项训练不仅能够树立班级特色,增强集体感,提高学生能力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班级目标,强化学习目标,在集体共同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扩大进步的空间,提升归属感。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对他们现状的关心,更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发展的关怀。班级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是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任何教育管理方式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影响,这是班主任需要铭记的。所以,班主任在实施教育管理的方式时,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觉、态度、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实施任何教育管理方式前,先得到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认同了,教育管理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如此,方可再进行教育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与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合,根据学生的时期变化,更新班级教育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班级教育管理方式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的教育艺术分析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班主任管理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在调整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初中班主任的自我素养谈起,阐述教育艺术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

一、班主任应具备的个人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班主任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为:诚实、团队精神、感恩、爱与被爱、审美能力、公平。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将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品质分为六个级别:智慧、勇气、节制、人性、公平和超越。班主任相对不足的心理品质为:活力、洞察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与幽默感。而幽默感又是学生普遍期待、班主任比较欠缺的品质。幽默感并不是逗乐和搞笑,而是在一片沮丧的情绪中仍然能够保持自嘲、愉悦精神,用幽默感染学生,让学生尽快走出内心的阴霾。学生的性格、品质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继而将这种影响带给身边的其他同学,同样,班主任优秀的心理品质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才强调班主任的精神面貌与个人素养。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职业素养有两个特点:长期性与基础性;教学能力同样有两个特点:实践性与综合性。班主任在肩负教学责任的同时,又是班级的管理者,特殊又重要的双重身份要求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且具有挑战精神,不能安于现状,应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前者是班主任的工作基础,后者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教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知、学科的教学能力与学科的职业素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班主任所实施的教学模式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班主任更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家庭状况,这个过程包含了连续的学习、实践与自省。有的学生学习水平较差,并不是智力跟不上,而是没有学习兴趣,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应该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意识与公平的激励制度三方面帮助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地分层教学,让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班干部的选拔。

班级管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班干部是学生的代表,更是学生中的表率。班集体尽管人数不多,但仍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学生是团体中个性鲜明的个体,班主任给学生提供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发挥多大的作用。班干部正是这个“舞台”上重要的“演员”,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在为班主任分担工作压力的同时,又能带领其他同学活跃在“舞台”上,给每个人发挥特长的机会。所以,选拔班干部同样是班主任应该具备的一项才能。1.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班主任必须给每位学生公平的机会参与到班干部的选拔中,竞争是最能体现“公平”二字的选拔方式。成绩在学生中始终是“竞争”的第一要素,用成绩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变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坚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班主任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针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培养,更要引导、鼓励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班级管理不是一项仅凭热情就能做好的工作,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班主任首先要有奉献精神,带领班干部开展工作,耐心指出工作中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措施,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3.收放有度的工作态度班级管理是一项繁复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事事亲力亲为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班主任应该给他们适当的管理班级的权利,将日常工作交给班干部处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处处询问老师的意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的成长阶段,在活跃的思维背后,是极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班主任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家庭支持、教育方式、学习压力等。青春期学生充满了矛盾,既自信又自卑,乐观阳光的表面背后又有一颗敏感的内心,很容易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殷殷期望而产生自责心理。班主任的教育不能仅限于语言,更要用行动践行,深入学生群体,在交流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从自身素养、工作态度、管理措施、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出发,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身心成长,又能发挥出个性特长的班集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松.初中班主任管理和教育艺术研究[j].时代教育,(10):243.

[2]许晓红.教育艺术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当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7):134.

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特殊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山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精神,学校结合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强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益。现将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永和县城关小学位于正大街育才巷38号,是一所六制六轨省级义务教育阶段示范校。学校占地面积7490m2,建筑面积3347m2,现有教学楼2幢,行政办公楼一幢。现有教学班30个(附设一个特殊班),特教班于2001年9月成立,教师1名,现有学生9名(其中3名随班就读)。

“一人一案”建立情况。

我校做好特教学生的信息采集,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登记、建档,确保生源信息准确无误,做到残疾学生“一人一案”。

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情况。

学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的宣传工作,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家长,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是法律赋予法定监护人的义务,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保证到20xx年底视力、听力、智力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教师编制和待遇落实情况。

学校特教班师生达到比1:3以上,专职教师50%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

资源教室建设情况。

我校积极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共争取资金3.3万元,资源教室正规划建设,计划配置学生康复器材、体育器材、教学设施设备等,为特教班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和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我校接受每一位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对确实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学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1、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学校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康复器材配置不足,技能训练基地、手工制作活动室空缺等。

2、专用教师配置空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没有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活动开展举步维艰。

3、学生属弱势群体,基础差,自理能力差,教师工作压力大,需配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

1、积极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

2、加大校本教研,探索切合学校特殊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新对策,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实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向培养,努力提高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幸福明天作奠基。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变普校教师为特教学校专业教师,更好地为特殊教育工作做奉献。

班级教育管理实录论文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最直接的环境,班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目的性不强,行为习惯欠佳,纪律观念淡薄;但同时思想上比较活跃,越来越有主见、有个性。因此,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符合学生心理的科学的教育思想观点以及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顺利地开展班级建设。

一、注重过程,强化一日常规管理。

职业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接手班主任工作后,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还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若干学习、卫生、课堂常规、宿舍要求等可行的条例与规定,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班级的一日常规管理从学生周末到校一直到周五下午放学回家,贯穿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其中包括出操、课前准备、课堂、胸卡、课间操、值日扫除和文明礼仪规范等。如班规要求上课前应作好准备、下课文明休息、自习课不准随意走动等,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遵守哪些规范要求,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学生的文明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适当进行鼓励。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所以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并且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做班主任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班级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好切实有效的奖励机制,根据班级量化考核条例制定的内容每月打分,排出前20名给予奖励,期末统计如果每月都排名前10名的给予大奖。

并且班级还可制定星级奖励办法,如作业优秀的得一颗星,语文征文等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得一颗星,做好人好事的得一颗星,劳动积极主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得一颗星,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的得一颗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老师要做好示范作用,以身作则。

班主任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是关系德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软硬件。学生还处于模仿期,有很强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例如每当看到教室地面有废纸或有脏物,我都亲力亲为,从不指手划脚;学生有困难,我竭力帮助;学生生病,我问寒问暖……逐渐地我成了学生心目中可敬的老师、知心的朋友。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之下,无忧无虑,然而也有一部分孩子却生活在不良的家庭中,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家里贫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坚持以真情去修补那些环境上带来的不足。

四、开展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

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例如:在教室左右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渲染营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前方墙壁的空白处张贴班纪班规、学校规章制度等;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表扬和尽显画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卫生工具整齐排放……营造出一种清新、整洁的环境,一种和谐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在各方面给学生以示范、教化和熏陶。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书法比赛、舞蹈大赛、卡拉ok比赛、各种教学技能竞赛等),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了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责任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1.信息化背景下的营销是世界范围的。

2.信息化有利于营销组合的优化。市场营销活动的四个因素,产品、定价、渠道、促销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若各因素能相互#充,协调配合,0标统一,其整体功能必然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传递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即时沟通和交流,营销负责人只能依靠经验和阶段性总结来判断营销组合是否合理。而信息化带来的完善的网络和软件使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能有效协作,为实现营销组合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信息化为全面详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新的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的中心。传统方式预测消费者的需求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实验法等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但前两种方法缺点是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实验法的缺点是时间长、费用高、选择的调查对象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信息化使企业可通过pos技术和internet网络记录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购买细节,通过电子商品目录、电子建议箱等了解顾客的产品评价情况等。这种调查方式有着传统调查法不可比拟的优点,一是信息即时,耗费时间短;二是花费不多;三是信息客观准确:。

二、信息化基础上的市场营销系统。

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首次提出“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要属美国的科特勒,他在所著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其管理体系包括:(1)分析市场营销机会;(2)市场营销战略_,(3)制定市场营销战术;(4)组织市场营销活动;(5)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努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关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网络、政治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市场营销专家系统等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但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始终是其中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化时代,营销管理体系应包括五个方面:(1)市场需求管理;(2)市场营销网络管理;(3)市场推动管理;(4)市场营销环境管理;(5)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应该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这个系统不仅是定价、分销、促销等单一活动的职能行使,而是一个目标市场运作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消费者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企业家们可以自动、及时、准确地发布或接收所有的交易信息,进行商品展示、举行贸易谈判等常规性的商业活动:企业可以不断的观察市场,发现和评估各种变化因素,然后反馈企业,作为企业制定新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基础,然后运用修正过的行动来消除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使企业形成新的战略修正方案推向市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达到不断适应市场,创造市场的目的:

放眼全球市场,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强和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无疑是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做出的明智选择。

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感激励研究论文

摘要: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内驱力,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利用情感激励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事务管理,对情感产生的作用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在掌握情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高校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色,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行为,消极的情感则会能阻碍人的行为。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如果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他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愉悦,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兴趣、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颓废心理。可见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关怀,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情感激励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所有内心渴望得到的条件,希望、愿望都能够对人产生激励……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状态。学者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则将激励定义为:其本质是一种倾向,促使人能向某个目标去努力。所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刺激,帮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向着某一目的不断努力、前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种。作为精神激励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情感激励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手段。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客体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积累心理能量。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以尊重、关心为前提,通过语言的鼓励、情绪的感化、环境的渲染,去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要通过真诚的语言,学会用典型事例,适时的表扬、鼓励、陪伴、慰藉学生,促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理解、感激之情,进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信任感,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客观上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尤其明显的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他们从小一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却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索取多于付出,得到多于回报,他们思想标新立异,观念开放自由,感恩回报意识较弱。这种客观实际表明,高校需要通过情感激励帮助学生珍视情感、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主观上需要情感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大学生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此时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便上升到主要地位,社交需要是指人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交往可以建立一定的友谊,这样的关系可以让人获得归属感,最终能被某个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所接纳。尊重需要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尊并为人们所尊重,他们希望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能够被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这三种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足。而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需要方面得到一定满足。情感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情感激励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正面情感不仅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催化剂,还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团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由此产生,有助于形成积极互助友爱的集体,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为前提,认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见,情感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要有效加以利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一)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

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人的爱,学生需要教育者的爱。教育者想要运用好情感激励,更应该以爱为基础,一句主动的问候,一个留意的关心,积极支持,友爱肯定,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支持,热情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学生,不可以以爱为名,将想法强加给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自我,有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对立心理,这样的状态情感激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进行情感激励。

(二)情感激励以有效沟通为桥梁。

情感激励主要通过表扬、关心、信任等方式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沟通,更确切地说是有效沟通,因为它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情感激励不可能产生。只有经过有效沟通,教育管理者的情感才能被感知进而对学生产生激励。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沟通的技巧,沟通时应注意态度、语气、内容、环境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让沟通有效,让情感顺利传递,进而成为有效情感激励。

(三)情感激励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因人而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种属于情感层面的需要,目前尚待满足。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各种需要的权重不一样,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全面了解。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层面需要分别有哪些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满足,进行情感激励,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四)情感激励应把握全面、公平的原则。

进行情感激励时应遵循全面、公平的原则。情感激励需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表现差,取得的进步不明显,就忽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激励,也不能因为表现好,就偏爱那些优秀的学生,把赞赏关心全给了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公正无私。好的学生可以好上加好,而目前较弱的学生经过情感激励,也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而变好,甚至更好。

(五)情感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情感激励需要适时适度地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一方面,如长期无物质奖励,情感奖励显得过于空泛,而且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物质缺乏和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是心理范畴,激励效果的显现有时需要一定过程,而物质奖励更为直接和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情感激励。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情感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表扬学生进步的同时,如果能颁发荣誉证书加以纪念留存,将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达成情感激励的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情感激励环境。

情感激励不是独立存在于单独个体之间,它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激励需要适当的环境作为载体,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情感激励达到更好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良好的环境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激励。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硬件方面,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为更美好的自己、学校而努力,积极学习,快乐生活;在软件方面,应以校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教学风气和校园风尚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优良的校风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师生均会受到陶冶,达到心理共融,产生一种情感激励,鼓励着学生积极上进、互助友爱。总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运用好情感激励,充分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使情感激励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对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准确、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教育、遗传、环境等对学生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不断深化,以此来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激发,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简单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的综合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学生得以全面综合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方式对当代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己经被各教育部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是初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观念陈旧。处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方面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初中教学的观念与思想较为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二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部分中学教师仍然将自身视为教学的中心,过于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受到抑制;三是初中的大多数教育者只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能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在中学中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那些形式落后的教学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初中素质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在选取教学方法方面,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没有认识到讨论、互动等方法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逐渐弱化;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局限在应对考试上,为更好的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课外活动、音乐、体育等与升学考试范围不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逐渐被缩短甚至取消,以用于增长考试科目的教学。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教学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看作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在教师当中重新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以便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起为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全面化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的人。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是一切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综合化的教学环境,才能保障初中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具体到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校园硬件、软件以及制度环境建设上,校园硬件环境即各项教学设施、校容校貌等;校园软件环境即校纪校风、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校园制度环境即学校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值,而是为了使其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为了使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得到更好的开展,我们必须对初中陈旧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应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时,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课程结构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对其分别开展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分层教学。其中基础型课程教学内容即教材当中的基础知识,拓展型课程即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名著阅读等在内的知识,探究型课程则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的方方面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的身份,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重要的组织者、设计者,其对教学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学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在校园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应努力提高初中教师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资、为其解决子女的就学等间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教师才能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其次,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注重人才的引进,对于青年教师要鼓励其通过进修来不断完善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工作环境当中,对于老教师要为其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此外,学校还要针对全体教师的考核和聘任在制度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教师在科研、教学、课程开发以及师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和表彰。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必须勇于突破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束缚下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在集体面前表现和接受表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激励教育班级文化心得体会

激励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心态、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发展个性潜能的教育方式。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激励教育对班级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导语概述。

激励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心态、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发展个性潜能的教育方式。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激励教育对班级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体会和心得。

激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激励教育的引导下,学生们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在我们班级中,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鼓励和认可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增强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激励教育让我们班级形成了一个友爱、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每个人都乐于互相帮助和分享,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第三段:激励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励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班级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参与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我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激励教育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使我们班级的学风更加积极向上。

激励教育强调班级成员间的合作和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我们班级中,老师经常组织各种合作活动和团队竞赛,让我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和互助的氛围让我们班级的团结力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在激励教育的推动下,大家都愿意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同进步。我从中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第五段:个人心得总结。

通过实践和体验,我深刻地认识到激励教育对班级文化的重要影响。激励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向上心态,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激励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班级学风的积极发展;激励教育促进了班级成员间的合作和互助,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珍惜激励教育带给我的机会和成果,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班级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激励教育的理念能够在更多的班级中得到应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相信通过激励教育,我们的班级文化会变得更加优秀,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浓厚。

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感激励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情感激励,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较为一般,需要引起高校领导人员和相关教师的重点关注。本文就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进行相关描述,然后简要概述情感激励对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就应该如何将情感激励应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激励;大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并采用合适的情感激励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1.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概述。

激励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是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观的。国际上众多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如贝雷尔森等人均强调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也就是说,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采用激励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在增强学习需求。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物质和精神方面。很显然,情感激励属于精神层面的激励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太多的作用。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和思想观,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他们的基本观念,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2.情感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1)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在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需求较为丰富,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三种需求,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情感激励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处理这些方面的情感和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2)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和学习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情感激励以学生的内心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主要管理形式,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暗示作用心理暗示的一般规律为良好的、积极的心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消极的、悲观的心态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降低。情感激励是以积极正面的力量教导学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暗示作用。

(1)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情感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其重要的作用之一。那么应该如何使情感激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级我们基本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定位在: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人际交往的需求[2];三四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就业需求。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激励,对于解决学生的当下的心理需求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不同的需求,辅导员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批评和指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较差[3]。情感激励要求教师采用更加温和的教导方式,即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认可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正。教师的认可和激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为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主动规范行事。

(3)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关心和宽容忍让同样是情感激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学生出问题的情况下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育管理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4]。学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细节问题,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忍让,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亲近,并更加听学生的话。

4.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人生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要从情感方面积极引导和激励。情感激励指的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采用情感引导和激励的途径来实施的教学手段。应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

参考文献:。

激励教育班级文化心得体会

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班级文化则是促进学生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激励教育的背景下,班级文化的建设更是至关重要。在我班级的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了激励教育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下是我对激励教育班级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班级文化的建设要以激励为核心。正是因为激励的存在,才使得班级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激励可以来自于老师的奖励,也可以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互动。比如,我班在学习成绩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每月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这激发了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并分享学习经验,这为班级创建了一个互助共享的学习氛围。激励教育班级文化的核心是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去努力学习和进步。

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在我们的班级中,老师并不会对每一个同学进行严密的监督,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和评估。同时,我们也重视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行为将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自己学习和行为负责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逐渐培养了一批有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并愿意为班级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再次,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是班级的一部分,个体的发展需要在集体的环境中得到支持和促进。因此,在我们班级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鼓励同学们互相帮助,关心彼此,并共同参与班级的事务。例如,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如集体郊游和文艺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我们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注重价值观的塑造。班级文化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的班级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此外,我们也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使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奉献他人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逐渐培养了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激励教育班级文化在班级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努力学习和进步;通过培养自主性和责任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对自己负责;通过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班级文化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摘要: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开拓创立了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内涵;实施准则;基本要求;成功经验;推进发展。

目标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既注重了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注重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能力素质的提高。

一、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

育这些基本的思想内涵。

1.教育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儿童少年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就是提供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并帮助他们寻找个性完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观。一是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别差异的人。二是强调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教学的任务是使他们尽可能接近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三是强调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早期发展和后来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只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爱,采取及时的反馈矫正等手段消除缺陷积累,后进生也可能成为优等生。

3.教学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和谐发展,健全和完美学生的个性。教师的责任是努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目标教学的教学观十分明确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须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姿态,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评价观。目标教学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不是为了选拔和淘汰,而是对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目标教学强调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他的功能不能只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改善教学。目标教学强调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应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

二、目标教学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

目标教学的充分发展原则在强调贯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教师:一是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树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二是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处理好教学进度和重点、难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目标教学的目标导向原则要求学生课前明确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前明确任务,主动求学。反馈矫正原则中要求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意识,就是使学生在不断的反馈矫正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努力并积极寻求帮助,及时获得矫正补救。

目标教学的合作原则特别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同效应,把合作达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样便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的人生态度。

三、目标教学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目标确定。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目标教学正是通过确定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相应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既约束着教师的教,也约束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按教学目标定位,依据目标备课,紧扣目标教学,围绕目标训练,对照目标检测矫正。学生的学以教学目标定位。这样便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谐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既定的素质培养。

2.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承认存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异步达标的措施,教师在统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差异,确立不同的教学基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类指导,较好的落实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

3.同频共振。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发生同频共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使之成功、活泼的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感激励研究论文

一、实施管理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

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二、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

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加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近几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科建设上,学生管理工作只能退居其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膨胀,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学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给学校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高校绝不能丝毫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必须集中精力地抓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一切的思想认识,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要强化院(系)党总支副书记是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职责,重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加人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要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要严格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坚决果断地查,理直气壮地管,严肃认真地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在当前,要巩固“一个组织”,抓好“两支队伍”。“一个组织”指学生会,学生会要坚持代表学生、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心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要整顿高校学生会风气,杜绝庸俗关系学、形式主义,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把学生会建成学生的自治组织。“两支队伍”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他们来自学生,寓于基层,在学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党员队伍,据我院在毕业生中统计已占30%。学校要抓紧抓住这两支队伍,教育他们在学生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形象,带头讲大局、讲纪律,倡良好学风,矢志创新,乐于奉献,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