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9 00:31:32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灵活和适应变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所帮助。

学习《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

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___页x、x、x第___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___页___组x。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实物演示: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措施: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学习《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这节专题讲座,我觉得收获比较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也是我平时教学时常忽略的方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老师的讲解非常的紧凑,各环节紧扣,这也是我今后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一直以来都觉得函数这部分不好讲。函数教学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每年中考的考点。所以老师们都想尽一切方法去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怕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而做为老师的我也认可这种观点。因为函数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又超越了千变万化的客体的个性,内涵深刻,外延广泛,上课感到特难教。听了专家的讲座,才使我意识到在函数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数”与“形”两方面体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2、抓住数与形的转换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教学中抓住这一转换点,能有效的促进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那就是,函数图象就是点的'集合,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就是一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因此数与形的转换点就是图象上的点及其坐标。

3、使学生明确学习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在函数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并认真观察。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

另外我还学习了如何处理函数中的一些难点处理,比如: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应用问题。

经过这次培训,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完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学设计,能让我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函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10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1.复习生字词。

租界模范中华不振帝国主义。

巡警吵嚷惩处训斥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喝彩。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

2.汇报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

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采取的策略:

(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

(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

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1.回读伯父说的话。

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七、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

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

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

“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

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

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

(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

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

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

(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

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

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

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

2.生生交流。

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

(四)反复诵读,激发敬佩之情。

1.引读:

是的,当周恩来看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时,他想(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尽苦难时,他想(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时,他决心(生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富强时,他决心(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感情地朗读9—17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对情感的体验才有了基础。在各种形式的读书中,逐步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及其表达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联系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来志向之远大,产生敬佩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第二次交流资料(总理生平):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关总理生平的资料,生生交流。

预设1:周恩来青少年去国外求学的事。

(当学生交流这方面资料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后“资料袋”中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周恩来在战争时代的事。

周恩来在建国后为国操劳的事。

……。

2.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促进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这次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青少年时代,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远渡重洋,刻苦求学!

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富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样的交流,让周总理光辉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d分析d推导d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性等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重点: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难点:

1、歌曲中“一呀一杆枪”“日夜巡逻”的音准及咬字吐字。

2、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并尝试三个声部的敲击并能为歌曲伴奏。

一、情境引入。

教师头戴小鹿头饰: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森林里的小鹿,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到森林里去郊游。(课件:出示森林图片,背景音乐《小鹿,小鹿》。)。

师: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呀!

(课件:逐一出示各种小动物图片。)。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轻轻拍手为我伴奏好吗?

(教师拍手读两遍歌词,适当做简单律动。)。

二、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快瞧,那里有一群我的小伙伴唱着歌向我们跑过来了。

(课件:出示一群奔跑的小鹿,同时播放歌曲录音。)。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大家看,这只看门的小鹿好象有话要对我们说。

三、游戏创编。

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课件:小鹿说:“大家先别着急,我还有要求呢,你们要把歌里唱的小鹿是怎么做的跟自己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起来,教给游乐园里的小动物,怎么样,能做到吗?)。

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组展示。

学生依次展示两到三组,每组展示完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五、集体游戏。

师: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可真精彩,我也想把自己编的游戏跟大家一起玩,谁愿意上来?(挑选10人左右上台)。下面的小朋友,请你拍手为我们伴奏,学会了这个游戏,下课后可以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呢!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学生进行游戏。

六、结束部分。

(课件:小鹿说:“小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郊游要结束了,可我看到咱们玩过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留下的垃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爱护环境,我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呀!”)。

师:小朋友们,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说)。

师: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还小动物们一个美丽的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