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6 19:41:45 作者:字海

六年级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方式进行设计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技能: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

的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圆柱体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呢?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巧妙转化,探究新知。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它们都是直柱体,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体积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出示圆柱体,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回忆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3.现在老师给这个圆柱体变个魔术,仔细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动画演示)。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它是怎样转化成这个长方体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文案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

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解答】。

2、分数与整数相乘:

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

3、分数与分数相乘: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

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4、分数连乘:

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约分再进行计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注:在单位换算中,要弄清需要换算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从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并进行大胆猜想。

2、在操作、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有条理的说出推导过程。

3、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帮助大头儿子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好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圆锥的体积。

1、出示圆锥,引导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的意义。

课件出示: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2、演示排水法求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回忆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说出排水法。

3、冰激淋不能用排水法求体积,要怎样求呢?

(二)教学例2.(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1、引导学生猜想。

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哪一个立体图形有关?

师:同学们再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什么量有关?

2、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师课件演示怎样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学生猜想。

3、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方法、理解实验表和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

(3)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汇报,老师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2: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那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两个容器的容积存在这个倍数关系吗?

生:不存在。

明确哪个学生的猜想是对的。

4、推导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推导圆锥的体积。

师: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写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v圆锥=13v圆柱=13sh。

师: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为什么有三分之一?

生:因为实验时,圆锥向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了三次。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师: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5、练一练(运用公式):

师: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34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二)教学例3.(运用公式拓展)。

课件出示例3。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规范做题格式。

(三)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那些情况?

引导学生梳理:

已知底面半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直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填空(课件)。

2、判断(课件)。

3、3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苏教版教案数学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5/8。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2/7,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2/5,

喝掉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喝掉的()/()。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5。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2/3,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1/6,绵羊有多少只?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第二枝燃去2/3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用方程解答: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x=35。

5/3x=35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7.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18.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19.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20.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2.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4.四则混合运算中,第一级运算有哪些?第二级运算有哪些?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教案文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