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乡老了经典(优秀12篇)

时间:2023-12-16 20:30:24 作者:梦幻泡

经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段落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视角。

我的家乡经典作文

南京是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有气势磅礴.绿树环绕的紫金山。有烟波浩淼.水光潋滟的玄武湖。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世界闻名的长江大桥。今年春节,我和爸爸乘车去奶奶家,路过长江大桥,在车上,我看到雄伟壮丽的长江大桥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长江上。大桥分为两层,上层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优雅的白玉兰花灯分列两旁,夜晚花灯齐明,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镶嵌江上。下层是双道铁路--京沪铁路,[复习必备|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它的建成结束了津浦铁路57年隔江相望的历史。趴在桥边的栏杆上向下望,宽阔的江面,波动水涌,一江春水向东流,川流到海不复回。货船一字排开,呜呜的汽笛声传出老远,两岸绿树葱葱,姹紫嫣红,南岸的大桥公园内,水池,喷泉,花草尽入眼底。放眼望去,南京全城美不胜收。

我的家乡经典作文

我的家乡是盐城。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它的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万。

我们盐城拥有最大,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麋鹿的家乡,在沿海滩涂上,建立了丹顶鹤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盐城大多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的后裔,盐城的特产有麻花,大闸蟹等等。盐城也是淮剧主要的发源地。

我们盐城的景点有海天鹤园,中华麋鹿园,新四军纪念馆,大纵湖,九龙口等。盐城还有盐渎,瓢城,登瀛,百河之城的别名,同时还有“鱼米之乡”这个美称。

家乡变了经典作文

哦!家乡变了,家乡变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家乡。

下了车,眼睛突然一亮,哇!家乡简直是梦幻美丽的天堂。眼前,是一排排苍翠挺拔的大树,像一位位士兵守卫着这梦幻般的仙境。脚下的路更加宽阔平坦,不再蜿蜒崎岖。向前走10分钟,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便印入眼帘,水底的鱼虾清晰可见,它们无忧无虑地在小溪里穿梭,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破光粼粼,像一面洁白无瑕的璞玉。小溪旁,是一片翠绿的草坪,几棵小草,伸着懒腰,从土地里钻了出来,探视着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小花涨红了脸,呼吸着春天的香气息。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想当年,家乡的环境十分恶劣:山上,一群肌肉结实,身体强壮的年轻男子,拿着一把把锋利的电锯,无情地把高大粗壮的树木砍伐一空。生活在山林的小动物都仓皇而逃,过着定无居所的日子。生活在小溪旁的人们更受着百倍的煎熬,溪水恶臭浑浊,鱼虾奄奄一息。溪旁的小草面黄肌瘦。无精打采,小花也垂头丧气,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更恐怖的是,环境的污染使得可怕的自然灾害降临到家乡。瓢泼大雨使山体滑坡,严重的泥石流,造成了许多人财产受损。幸亏人们对家乡长生了保护意识,在荒山上植树造林,把小溪的垃圾清除一空……这才把家乡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我们美丽的家园需要爱,请保护环境吧!让我们的地球永远拥有美丽、青春的活力。作文。

那家乡老了经典作文

家乡远在四川,无数平凡村庄中的一个,散布着近二十户人家,是为乡邻。

一口池塘,一条小河,几座小山,收藏着我童年的快乐。

从记事之日开始,一切苦乐酸甜,都在这方圆一二里的小天地里面开始、结束,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一般不断轮回。

我的一双赤脚丫,走过了村子每一寸泥土,密密麻麻地都是我的脚印。有的深,有的浅,有的中规中矩,有的歪歪扭扭。便似一个人的`一生一般,沉沉浮浮,跌跌撞撞。当然,偶尔也会意气风发,偶尔也会循规蹈矩。也会,偶尔叛逆,不和世俗。

赤着脚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如同新生的生命,落地的婴孩,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一点也不用操心这浑浊世俗的一切人情世故、潜规则、明规则,干净得如同新雪、白纸。

即使是我上了大学,带着一副象征着知识分子的眼镜。暑假回家,也照样赤脚而行,想亲近家乡的泥土,循着儿时的足迹,走过失修的田埂、荒芜的便道,一次次地渴望更多的泥土、更多的新鲜泥土,进入我的骨骼里,灵魂里。

人,数十年便衰老了,牙齿掉落,褶皱满身,家乡亦是如此,比人苍老的速度,还要快。

离家仅仅数年,家乡已经苍老得快不行了。

良田里不再有黄黄的油菜花,不再有嗡嗡的蜜蜂,不再有呱呱的蛙鸣。

沃土里不再有绿油油的小麦,不再有啾啾的鸟语,不再有淡蓝色的小花。

菜园子空落落的,不再长出适时的蔬菜。

田埂失修,杂草丛生。

池塘干涸了,游鱼赤虾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树木被砍伐干净,留下一个个刺眼的木桩。

一间间瓦房、土屋,坍塌了,被风雨摧残,如同将死之人,趴在地上喘着粗气,留恋地望着四周。

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绝响了,一到夜晚,整个村落静得如同坟墓,死寂得可怕。

我知道,家乡的寿命恐怕是走到了尽头了。

因为,家乡的血脉断了。

家乡情结经典美文

时光的驹马,拉着它那辆踢踏的马车,挟着一身冷飕飕的风,跨进了冬的门槛。困在钢筋混凝土砌的城中,象一只囚在井底的蛙,季节的感知和那窗前挺立的柏树颜色的变化一样缓慢而迟钝。冬天了,除了冷,和那因冷而裹紧的棉衣,再也没什么了。这个冬天仿佛少了很多东西。

四角的天空晴朗而干涩,时而冷风,掠过光秃秃的枝桠,恣意地用她那一声轻啸。弹落最后几片干黄的早已没了生命迹象仍兀自在枝头晃荡的叶子,然后一个猛冲回旋,泅上了楼顶,在茫远而干冷的天空中消失。

如果这时候天空能飘点雪,应该是另一番景致。许是游荡在天空的雪听到了我的期盼,许是风带去了讯息,午后天慢慢地阴沉了,须臾沉甸甸的雪粒子簌簌地从空中落下。落在路面上的眨眼间化成一丝水迹,落在树上的枯草上的房顶上的被轻轻托起,一点点堆积,终于整个视野被白色点缀了,配着湿成一片的盈亮路面,灰灰白白,真是一幅写意的小水墨画。只是这是雪或者哪个画师一时兴起吧,一眨眼间,雪停了,除了冷冷的空气中还有些湿润,看不出一丝雪飘过的痕迹了。

还是渴望一场大雪,象幼年的`每个冬天一样。

记忆中那漫天的大雪是无声的,可抬头望向那空濛的空中又宛若游动着万千金戈铁马,团团片片,飘飘洒洒,霎那间便覆盖了树木村庄山野。前方几十米外的树,房屋也在这纷飞的大雪中模糊,影影绰绰中有一种不真实的摄人魂魄的美。偶尔一两个雪中晚归的路人顶着一身白雪中走过,身影未远,地面的足印又被覆盖。

北方长大的孩子如同那越冬的苗,对雪是有感情的,就是在漫天的大雪中成为独自的赶路人也不会恐慌,眸光追逐着眼前飞舞的每一片,看它随风义无反顾地去,看它因势袅袅婷婷地落,然后身影汇入一片铺天盖地的洁白中......随着落雪步履或慢或急,任自己象这旷野中的每一处一样,雪满衣满怀。回了,累了,就在自家的门前,那红红的对联俯视下,跺跺脚,抖落一身风雪。鲜艳的红点缀着漫山遍野的白,记忆中那是冬天最美的一个画面。

童年的冬天早已走远,2014年的冬天马上也会离去,大雪还未来,真想有一场淋漓的大雪,祭一祭鬓角新增的那几根白,抚一抚眉头那又添了一分的深,给几近穿尽的双眸一个回影,和掩埋世界上的所有颜色,只余一片洁白,我定会围一条红红的围巾,为你迎风入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味道经典散文

家乡的味道,还是扑面而来的水蒸气的味道。我喜欢从夜暮中归来,一进厨房,妈妈正忙着揭开锅盖时飘出来的水蒸气的味道。那夹杂着饭香的温暖,湿湿的润润的,一瞬间,就化开了,我在外面带来的冷漠和孤单。

我不知道别人想起家乡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而我,想起家乡的时候嘴角就会溢满微笑。

呵呵,想到了妈妈的微笑和树上老槐花的味道。

你有没有见过槐花。等花从青青的芽苞日渐长大到披了如玉般湿润洁白的外套,那甜丝丝的槐花香,就会弥散到空气里,让你不经意间,嗅到一丝甜蜜。妈妈的嗅觉是最敏锐的。她会笑咪咪的抬头看看。然后,去挎了小提篮,在长长的竹竿上绑把旧镰刀。那旧镰刀,高高的伸到树的枝丫间,嫩绿的叶儿鲜亮的逼人的眼,还有那,穿了白衣的槐花,象美丽的女子一般,含着一抺嫩绿的羞涩,那么地惹人怜。

妈妈的眼角总是那么慈善。农家妇女的衣服总是那么亲切温暖。我不知道那高贵的洋装站在槐花树下会是怎样的情形,但是,我觉得,妈妈站在槐花树下便是最美的风景。那一刻,仿佛我的母亲也是槐花树的母亲,是母亲的质朴温柔孕育出清新秀丽的儿女的模样。

家乡的味道,还是扑面而来的水蒸气的味道。我喜欢从夜暮中归来,一进厨房,妈妈正忙着揭开锅盖时飘出来的水蒸气的味道。那夹杂着饭香的温暖,湿湿的润润的,一瞬间,就化开了,我在外面带来的冷漠和孤单。记得那样的冬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暖暖的水蒸气,拿馍递饭吃着香辣的一大盆炖白菜。那样的饭吃的香呀。热热闹闹的无比温暖。有多少个伴着星星和月亮从远处归来的日子,我远远的就会跷望我们那个村的星星点点的灯光,我在寻着我家的那一盏,每次走近它,我几乎都是象孩子一般的飞奔着跑了起来,那双手敲着大门的力量,正是我对母亲,对她如扑在脸上的水蒸气般的温暖的渴望。家乡的味道呵,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温润和温暖的味道。

家乡的味还有儿时我们那一大群玩伴身上的汗腥味。夏天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聚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一大群孩子在那个做母鸡的守护者的背后呼呼拉拉的跟着瞎跑,老鹰则机敏的去捕捉。每次都跑的我们一身臭汗,一脸憨笑,至今,那哈哈的笑声,那笑的捂着肚子忘了形的模样,还那么清晰的映在我的眼前,只要闭了眼睛,就能嗅到他们身上那热乎乎的汗腥味,那无忧无虑的酣畅淋漓的快乐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还有贫穷的苦涩。那样愁雨涟涟的日子,爸妈在谋划着要卖掉家里的什么来替我们交学费。爸妈为着如何生计而愤怒的争吵。家乡的味道呵,让善良勤劳的背后也沾满烦恼。记得,我读师范的时候,母亲送我上车,她从口袋里掏出的是一毛一毛的角票。那些皱皱巴巴的角票,诱着我眼角的泪水。我那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抺想宽慰母亲的微笑,却在母亲内疚的眼神里,忍不住,扑扑簌簌的滑落。窗外的母亲和车内的我。在挥手告别的瞬间,都已模糊了视线。

家乡的味道,还有那老屋,那厚厚的土墙壁,黑色的小木门,沾满灰尘的小纱窗;还有,还有院子里那棵大大的浓荫遮蔽的老槐树;开满南瓜花的蓠芭墙;还有粗声粗气说话的父亲,来来往往窜门的邻居乡亲;还有院子后面那一丛小树林里捉蝉的乐趣。

家乡呵!深呼吸,嗅嗅家乡的味道。

不管是酸甜苦辣,都那样的铭刻于心,久久萦绕。

那家乡的味道散文

有同乡从老家回来,妈妈顺便请他给我捎来了家乡的油炸麻花和丸子。打开包裹,扑面,那特有的一股久违的家乡的味道瞬间袭来,心,此刻激动,感动,温暖,并着有些微微的湿润。轻轻咬一口,那脆,那香,依然是我最为熟悉的味道——那是家乡的原味道呵。只是,自从到了南方,妈妈做的那些好吃的食品,也就只能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但是眼前的麻花和丸子,却又勾起我对家乡深深的回忆。

那家乡的味道,是儿时偷摘的红红樱桃。我是个胆儿比较小的人,但是总有胆子大的伙伴,瞅准了前村伯伯不在家,便一溜烟跳进园子,眼疾手快,三下五除二就摘一兜子樱桃,然后分给大家品尝,于是我们一路上边吃樱桃边去学校,山路上便留下一串串嘻嘻哈哈的说笑,似乎连那樱桃的味道都快乐了起来。小时候,偷是个很忌讳的字眼,偷总是与坏孩子联系起来的。所以为了我们那一点薄薄的自尊,我们总说是拿了人家的,拿是拿了,还却无期。

那家乡的味道,是外婆家的一树桑葚。外婆是个和谒可亲的人,又做得一手好饭,所以我们常常喜欢去20里外的外婆家玩。每当外婆家后院崖壁下的桑树上挂了深红的桑葚,我们总不忘去外婆家尝尝桑葚的味道。那酸里带甜的味儿,尽直爽到心里去,回想起来那味儿真是太棒。桑葚吃是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准能倒牙。(倒牙是家乡话,桑葚吃多了牙酸酸的,软软的,连吃饭都会成了问题)吃完了桑葚,那个嘴唇,比那染色的还要浓上几分,于是我们常常又指着对方的嘴唇嘲笑彼此,这笑声便定格了我们吃桑葚的童年。外婆还是个挺细心的人。她每年都要养蚕的,摘了崖下略带泥土的桑叶往水里一浸,捞出凉干,才让蚕儿吃。外婆说带水的叶子蚕儿不能吃,蚕儿吃了会拉稀致死,所以细心的外婆早早会多准备几个筐,轮流将洗完的叶子摊开凉干,然后就喂了蚕儿。年幼的我们往往争抢着替外婆代劳,外婆于是就叮咛我们说,“叶子不能投放太多,投多了糟蹋,可别把蚕儿吃坏了。”看来养蚕还有学问呢。记得我们几个小不点连连跟在外婆后面拿筐递叶,然后看着蚕儿愉快地进食。看着看着小蚕儿就慢慢长大了,换了一次又一次新衣,变得又白又胖,这时外婆就拿来早已架好的蚕山,所谓蚕山不过就是用竹子搭的架子罢了。外婆把大蚕儿放到蚕山上,我们就认真关注蚕儿吐丝结茧成蛹。那份耐心现在想来是值得赞赏的。于是,记忆牵动了嘴角的笑,甜甜的,暧暧的。

那家乡的味道,是那一田田麦浪。当农民的忙碌换来一田麦浪,看着那麦浪,感受生命的葱茏,是心喜,是欣喜,更是希望。绿绿的麦浪是惹人的,直惹得人醉在了心里。曾经无知的我们还会拔上几棵小麦,搓取未成熟的麦粒放到嘴里咀嚼,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糟蹋了农民的辛劳。现在,倒是为曾经的无知后悔,忏悔。曾经为了一已私欲而置农民的辛劳于不顾,这错,其实真就错在了无知。当一田绿浪变成硕黄,再看那一田田黄的麦浪,那味道,那气息,会让人心涌动着感激。闭上眼,只用那鼻子一嗅,感觉像是丰收了一样,那个美,是喜悦,更是幸福。夏末,农民的收割是个大景像,我们西北农村那时的.收割全是人为的。人们大清早磨好了镰刀,带上草帽与干粮,就出了家门。出门在路上,全是收割大军,人们相互说笑着,谈着丰收,也分享着喜悦的心情,直到了叉路口便分了道各奔自家的田里去了。太阳的热烈是阻挡不了收割的人们,汗水虽然湿透了衣衫,但收割的劲头却越来越足。农民,一年的辛劳下来,最盼的就是丰收了,因为丰收就代表着日子有了着落,孩子可以去读书,一家人的生活不再艰难。

如今,也会在市场上看到一包包的爆米花,不由想起我们儿时的爆米花来。空闲时,有做爆米花生意的伯伯来到村里,支起火炉招揽爆米花生意,往往还没等伯伯吆喝,有麻利的孩子已端来自家的一碗玉米让伯伯爆一炉尝鲜。伯伯会生了火,用个小风箱把火催旺,一边在爆炉里装了玉米和少量糖精,用铁钳拧紧盖子,就放烤架上摇动加热。小风箱催得火旺旺的,伯伯手摇着爆炉转个不停。差不多加热15分钟左右,伯伯吆喝着让小孩子们躲远点,他则熟练地把爆炉拿下来往胶皮袋口一横,之后熟能生巧地一拧盖子,只听“嘭”一声大响,爆米花就蹦跳着出来了,有调皮的米花早已蹦出口袋外面去了,于是孩子们呼拉一冲,争抢着捡起落地的米花,管它干净与否,就直喂嘴里去了。刚出炉的米花脆脆的,清香又带些许甜丝丝,别提有多好吃。如今有再多的爆米花,却无论如何总是吃不出儿时的味道,所以常常对儿时的味道就格外地怀念了。

在记忆深处,一直记得家乡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那清清的水,缓缓地流动,阳光正好投在水里,一闪一闪,此时仿佛连水里的石头都灵动起来,调皮的泥湫刚好穿过,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便比赛抓泥湫。别看泥湫个头不大,但矫健是排第一的,还没等你手伸到水中,它疾速一滑,早已滑出了你手可以捕捉的范围。若是未及时躲避了的,刚好被我们抓到,于是就赶快投到早已准备好的瓶子里,装上水,任它在瓶里顾自游了。夏天的小河是我们儿童的乐园,打水漂,抓泥湫,甚至有胆子大的男孩脱了衣服在深水处练习游泳。那水的清澈,以及那欢笑声,无异成了记忆里最为美好的收藏。

如今,再也难以见到记忆中那清澈的河水,尤其看到现在的污水连片,就更想念家乡的小河,以及那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亲人并着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梦里近了的景,醒时念着的情。我知道,那家乡的味道,已是我今生珍藏着的温暖与最为难忘的眷恋。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为了迎接今年的冬天,大家似乎准备得特别的丰富。禁不住大家都在忙活的诱惑,也顺便捞来个配方来做牛肉酱,呵呵!忙活了大半宿最后的总结就是味道真的不错,不过造价也相当昂贵。

和朋友说起,竟很惊讶的`问你会做?真的是小瞧我的能力,哈哈!说这句话想必有人会抗议了,俺的一个最不会做饭的朋友都做出牛肉酱来了,在我这不是牛刀小试呀!今天和她讨论起做牛肉酱的经验,我说真的很累人,隔1一2分钟就要搅一下,人家大姐竟然说那怎么会,可能是你放得油少,而且我用的牛肉是搅好的馅,一下都没搅就做好了。细问起来才知道,人家只用了20分钟就做好了,理论是只要熟了就行。可是俺用了3个小时呀!怎么和20分钟比呀!同事说牛肉酱重在熬,哈哈!不知道熬的效果和熟的效果哪个好一些…………不过牛肉酱真的很好吃,昨天一边熬一边忍不住吃了一大碗的面,呵呵!看来这个月减肥计划要泡汤了。

还是说说牛肉酱的制作方法吧!感兴趣的朋友看仔细了呀!材料:牛肉3斤(搅馅)、辣椒5斤(切片即可,不过不要忘记戴胶皮手套呀!小心辣着手)、醋4两、芝麻4两、盐半斤、糖半斤、黑龙酱3袋、油1斤左右、味精2两.(如果喜欢还可放点花生,不过要拈成末)。

做法:先将油放在多型锅里烧开,然后放牛肉翻炒,至八分熟,然后放切好的辣椒一边翻一边放,全蔫后放入其余作料,慢火煮2小时即可。(记得要把酱用水调好,还有味精在要出锅的时候再放呀!)呵呵!还有呀!可要像俺一样多搅呀,小心糊锅。

好了,徒弟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过我“晨”大厨的牛肉酱可是相当的不错哟!

家乡演讲稿经典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有一个问题常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是什么力量使柯淼赋,拿起摄影机,全力打造毕业作——为家乡走出教育落后的局面而呼吁、呐喊;是什么力量使陈光保,不惜重金奖学助困雷州学子——在发展家乡教育的征程上撒播希望?我在想。理由很简单,是因为他们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里的人民。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雷州,爱你爱的深沉》。

她,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一颗明珠,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她,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雷州。这儿没有上海的车水马龙,没有香港的喧嚣繁华,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她的爱。

我们爱她,因为她有远近闻名的旅游圣地。波光粼粼,亭榭辉映,鸟翔鱼跃,扁舟溅浪的雷州西湖;红墙绿瓦,佛殿高耸的天宁寺;闻名遐迩、高耸入云的擎天一柱三元塔,登临此塔,凭栏远眺,雷州圣境、古城风貌尽收眼底。真是“极目两洋铺锦绣,诗情画意满人间”。

我们爱她,因为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我们雷州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瑰宝,被誉为粤西地区传统文化一朵奇葩的雷剧,有着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姑娘歌。每当夜深人静,我们思念故乡时,这些歌谣便不由自主的萦绕在我们每个雷州儿女的脑海边,是那样的亲切,温暖。

我们爱她,因为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墨客骚人。唐贞观五年的陈文玉,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被尊为“雷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诗画双绝“岭南才子”陈乔森等等,他们成就卓越,政绩斐然,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然而,因为落后、贫穷,她的儿女,出生农民的'父辈们只能背井离乡,去沿海地区,去大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最低最微薄的工资。因为落后造就的低文化,在文明的大城市,他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歧视。因为远离家乡,千里之外亲人的思念,只有泪水两行,每逢佳节,那万丛山他们望眼欲穿。因为教育落后,资金缺乏,多少孩子交不起学费而挥泪缀学,看着他们不舍离开校园那泛红的双眼,我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要改变这一切,建设我们的家乡。

已过不惑之年的流浪歌手符凡迪说:“这是实现梦想的最好时代。只要有梦想,肯奋斗,就有成功的无限可能。”作为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来吧,雷州的儿女,家乡需要我们。回来吧,雷州的儿女们,我们是家乡的希望。我相信,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太阳;站在一起,我们就是用心灵结成的信念,一面不倒的墙。雷州的兄弟姐妹们,释放我们的热情吧,投身于家乡改革发展的大潮:用我们的坚韧,去铺设家乡走向辉煌的道路;用我们的知识,去建筑家乡兴旺强盛的大厦;用我们的爱,去承载家乡美好的明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家乡的桥经典散文

滨临长江内有运河的家乡水多、河多、桥也多,水美、河美、桥更美。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桥是水乡的天使。扬州古朴的“五亭桥″是家乡人最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五座挺拔秀丽的风亭,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玉女,亭亭玉立在瘦西湖上,堤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桥洞下的湖水似那温文而雅的玉女舒徐着温婉的旋律;莲花长堤上翠绿的杨柳婀娜多姿,桃树花开笑脸盈盈,壮伟的古树生机蓬勃,湖光水色描绘着一副“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的自然风光。于是,水也温柔妩媚了,桥也风姿含情了。这壮与秀的和谐,曾经撩动了到此巡游的乾隆情绪,他喜欢上了这座玉女般的莲花桥,更喜爱上了扬州这座美丽的月亮城。夜色中的瘦西湖,月朦胧桥也朦胧。“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水上有个半圆的桥洞,水中也有个半圆的桥洞,朦胧中好似一轮圆圆的月亮。每到清风满月之时,十五个桥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加之天悬一轮明月,你笃定能领略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绝妙奇境,此景也影射了当年出资建桥盐商人的生意圆满之寓。

“九层云外凭栏眺,万福灯火水连天。″扬州“万福大桥”是座建在水上的楼台亭阁式桥,也是座登高望远的景观桥。独具匠心的园林景廊设计,像鼎,像阁楼,像“凯旋门″把古城扬州的传统符号抽象化地与现代气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当你从桥的一端经过两道凯旋门往返驶入另一端时,就好像进入一座城和另一座城;当你登上高耸入云的塔楼亭阁,扶栏遥看蓝天下美丽扬州城的芳容时,那高搂,那碧水,那桥闸,那水岸绿柳令人心旷神怡;当夜景照明的映衬下,月牙弯弯入水中,水天星辰一线连,点缀了月亮城的湖光倒影,夜色下尽显水乡的雅韵。

往事悠悠似流水。小时候,到外婆家拜年要经过两道桥,一道桥是离家不远的拱形桥,每逢刮风下雨或下雪天时,老人和小孩都不敢走,曾经就有过老人不慎从桥上掉进河里。一道桥是离外婆家很近的平板桥,很窄,没桥栏杆子,骑自行车到此只好下来推着过桥,也曾听说有老年人在冰冻的桥面上匍匐而过。童年的我还没有过险桥的胆量,到外婆家都是父母亲搀扶着手过桥,直到上学时父母都不让我单独走外婆家的桥。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在几公里外的杭桥村,必须要经过一道横沟桥,桥不长,也很窄,只有一道桥栏杆子,桥面上每块水泥板的缝隙像张开的嘴,桥下水流湍急。每到寒冷的冬季下雪时桥面很滑,如履冰面,一不小心就能掉进河里,很害怕。难忘的是,每天早上,公鸡吐着哈气把我从梦里叫醒,此时,母亲将煮好的.一只鸡蛋放进书包里,又用一个喝茶的瓷缸子盛满头天准备的米饭,米饭上一撮用油炒过的萝卜干子,算是在学校里吃的一顿午餐。出门时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就是“桥上要注意安全,不要掉进河里。″有时我走到拐弯处,回头还看到母亲默默地站在门口目送我,她心里悬着的肯定是我走上那一道桥的样子。怎奈,前面再险的桥也要过,人也不可能总是由父母搀扶下过桥的。何况,未来的人生本就是“路漫漫兮修远兮″一条很长的路,而上学求知识就是这条路上必须跨越的第一道桥,当我吃了三年萝卜干饭,一次又一次走过这道桥时,人就长大了,历练的脚步就铿锵有力了。

还记得,家乡的新三阳河开凿通航后,一河急流的水隔断了通往我姨娘家的路,“泽无桥梁,不相往来。″亲戚往来不方便了。但河面上一根链接两岸的索绳,一条水泥船算是临时摆渡了。摆渡的艄公每天从鸡叫忙到月上树梢,晚上还夜宿在岸边的小篷子里,窗户里一盏昏黄的煤油马灯像一颗夜明星,照得河面波光粼粼,一直亮到天明。善良的艄公熟睡中常被人叫醒,却不厌其烦地披衣上船。早晨,有时河面上的浓雾像道墙,阻挡了艄公的视线,对岸的过河人就扯开嗓门朝对岸高喊:“有人要过河啰一一″“唉一一我来了——″艄公回应着。片刻,艄公用铁钩拽住索绳穿过层层浓雾驶到岸边。上了摇摇晃晃的渡船,船头上有个钱罐子,每个人自觉地投入两分过河钱,小孩子免费。一条船和一根索绳,架起的是一座无形的情感桥,温暖了渡河人的心。后来,三阳河上隔几公里就建起了一座桥,由此告别了摆渡。

桥,深深地刻在了家乡人的心目中,不但很多地方以桥命名,还倍受家乡人的崇拜。家乡有一所省内有名气的“丁沟中学″,每年高考这天,家长都让孩子从学校前的一座“状元桥″上走过,再吃一口“粽子″,然后在桥上放鞭炮祝贺,说凡是走过的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绩,都能中状元。就这样每年高考每年走,果然,高考的状元郎一年比一年多。于是,桥就变得那么的神圣,驼背公公也就成了家乡人心中的精神脊梁,成了少年学子心中的动力。而默默无闻的驼背公公平日里一边听流水涌动的声音,一边屈指期盼着频频传来捷报佳音的这一天。“我落民间,你入瑶台。"这是驼背公公的心愿,也是最欣慰的时刻。

桥,也是情感交流的纽带,自古就有介绍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爱叫做牵线搭桥的寓意。而建桥修路拉近的是距离,勾通的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桥。大而言之,在世界上建桥修路,播种下中国人的感情,搭建的则是跨国交往的友谊桥。

桥,是一条致富的通途,是通向幸福彼岸的虹。家乡人培植的花木一车一车地从桥上驶向全国各地,绿了山,绿了城的同时也惠及了家乡人的钱袋子,踩着银桥上金桥,家乡人越走越亮堂。

今非昨日,桥作为家乡人捷径的通途,心系民生社稷,早己化身成魅,成为家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爱家乡的水,家乡的河,更爱家乡的桥。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家乡的牛经典散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从小就钟爱袁枚的这首《所见》。不仅有所见,还有所闻有所思,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完全就是品质上乘的音画作品。

我也当过牧童,只不过骑的不是黄牛。我的家乡在低山水稻产区,牛都是体型宠大、盘着大角的水牛。

那个时候,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耕作都少不了它们。哪户人家要是没有牛,耕田犁地少不得求爹爹告奶奶,看人脸色坐冷板凳不说,还得到主人家帮忙下力,等到主人家的田地都耕作完了,才轮得到你把牛牵走,临走时主人家还免不了一番叮咛嘱咐,反复大声提醒你什么时候必须还牛。等你借到了牛,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好吃好喝的把足,还提心吊胆揪着心,生怕牛在自己手里有个什么闪失。耕作的时候,牛要是耍个牛脾气,你就是气得骂自己的祖宗也不敢把它怎么样,还得忍气吞声地在一旁候着,等它老人家气消。这都怨谁?只怨你自己,一头牛赶得上你一半的身家,你养不起,就只有当受气包的命。

母亲是个好强的人,不愿受那个气,即便顶着“半边户”的身份,还是卯足了劲地攒身家,终于跟村里三户人家一起供养了一头牛,用母亲的话说,是“抱了一条牛腿”。

共牛的几户人家轮流放牛,一户三个月。在我没上学之前,或是暑假期间,我家抱的这条牛腿,当仁不让都是我的。每天东方刚露鱼肚白,悬在山头的启明星还没吹灯歇息,母亲就在楼下灶屋里,扯着大嗓门喊楼上的我:死丫头,还不快起来,把牛饿坏了你去给我耕田!

在母亲眼里,亲生的女儿还抵不上一头牛。我满心的愤怒,可在强势的母亲面前,也只敢偷偷地嘟嚷几句,极不情愿地揉着发涩的眼睛,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胡乱裹上衣服,下楼,去牛圈牵牛,踏着稀薄的晨曦去水潭边喂牛喝水,裤腿扫着清凉的露珠,带牛到山上吃草,放风。

我愤愤不平。牛却像一位看透世事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挪步,不休不止地磨着嘴皮子,脖子下的铜铃铛有一下没一下地敲,一双如山泉般清澈的眸子,流露的全是纯粹的云淡风轻。

牛吃饱喝足,肚皮滚圆。我却饥肠辘辘。眼看着村里家家户户屋顶炊烟缭绕,满心欢喜地扯着牛,往家里奔。牛绳绷直,牛依然悠哉游哉,一副天塌下来也不关它事的样子。好不容易捱到家里,母亲已经出坡干活去了,灶洞里的火石昏昏欲睡,大铁锅里木锅盖扣着的,不是一堆皮焦肉枯的炕连皮洋芋,就是一大碗焖成糊的猪食一样的菜饭。

母亲干起活来是不要命的,更别提关照肚皮了。那时一天就两顿饭,母亲吃过早饭就去了田里,没有特殊情况,暮色四合的时候才会回来喂猪,烧晚饭。锅里留着的洋芋或是菜饭,是我早上、中午填肚皮的东西。把它们强塞进肚子,等到下午两三点钟,又得牵上牛,和约好的小伙伴们汇合,去河边的草地,或是深山野林,雷打不动地履行放牛的“光荣任务”。

被忘在一旁的牛,失了平时的慢条斯理,和看起来的忠厚老实。它们或摆着脑袋,甩着尾巴,噼哩啪啦地,与成群的牛蚊展开肉搏战;或你抵我一下,我踢你一脚,你再嗤我一声响鼻,我毫不示弱地还喷你一身唾沫,两头三头甚或是一群,打得不可开交。

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我们逮住牛猛抽几鞭,受了损失的人家跑到家里告状,我们跟着被父母骂几句,抽几下,红着眼睛,捂着耳朵,摸着屁股,躲到大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先是恨上惹事的牛,继而恨上告状的人,咬牙切齿地发誓要给他们好看。下一次再出门放牛时,鞭子敲得更响,从告状人家的田地经过时,免不了扯下庄稼叶子发泄发泄,或是在田里拉一泡屎,想象着那人踩着后跳起来破口大骂气急败坏的'样子,掩着嘴偷偷地乐。对于打骂我们的父母,却不敢有丝毫恨意或是抗议,疼痛的滋味总是不讨人喜的。

堂哥,曾是我放牛的伙伴之一。多年以后,与堂哥一起给大伯守灵。深沉的夜色催人打瞌睡,两人找寻着话题来聊。就聊到了儿时,聊到了放牛。我跟堂哥说,当年求你帮忙,你却只顾着跟男孩子们爬树玩,害得我差点被牛踢了。堂哥诧异,还有这等事?我真不记得了。

事情真是有的。那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下午,跟堂哥一伙人赶着牛,跑到离村子较远的夹沟里放着。夹沟是个背阴坡,树多草多,凉快,牛不容易跑,又离田地远,不用操心牛会偷食惹祸。确实是个放牛的好去处。一伙人把牛赶进林子后,跟着四散开,各自撒欢去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的。很快,倦鸟开始归林,我们小一些的孩子唤着牛,准备回家。我却发现我家的牛牛绳脱掉了。要重新给它套上绳子,就得把绳子从它鼻腔里穿过。看着它湿答答流涎的大嘴,不停翕动露出粉嫩内腔的大鼻孔,还有刚刚萌出的犄角,已经粗壮的大腿,油亮的硬蹄,还不到上学年龄的弱小的我懵了,根本不敢去试着穿牛绳。

几经踌躇,跑到树下求堂哥帮忙。堂哥正跟几个大点的男孩子在树上猴子一样荡秋千,不耐烦地冲我挥手说,走远点,别影响我玩。我满脸委屈,可没有一个人帮我。天色已经暗淡,不能再耽搁了,我牙一咬,心一横,壮着胆子上前,揪着牛脖子上坠着的铃铛,试着把绳子往牛鼻子里穿。绳子刚一接触牛鼻,牛喷了个响鼻,头猛地一摆,不但绳子没穿进去,还把我给带翻在地。

小伙伴们有的已经牵上牛走了,堂哥他们几个大点的男孩子一点也不急,还在树上翻腾,看都不看我一眼。我忍着痛,憋着泪水,把绳子直接拴在牛脖子上,人牵着绳子绕到牛后头,手里抓着一根树枝当鞭子,抽打着牛让它回家。牛带着绳子在前头撒开蹄子跑,我在后头磕磕绊绊地跟着,跟不上又不敢丢绳子,怕牛跑到田里去闯祸,最后就成了牛拖着我走。

等我呼哧呼哧上气不接下气地被牛拖到大伯家旁边的水沟时,正在挑水的大伯瞧见了,慌慌张张地丢了水桶,嘴里大喊着“吁――吁――”,奔到牛面前一把抓住了牛,又把我给提了起来。当我哭着告诉大伯事情的经过后,大伯气得直骂堂哥“那个死兔崽子,看我不抽死你”,又叫着我的小名说,你可真是命大,这牛幸好是小牛,没有尥蹶子,也幸好没有碰到清平,母牛可是护犊子的。清平是邻居家的孩子,他家的牛生了我家的牛。

听了我的诉说,堂哥不好意思地笑。我跟他讲,其实,从牛蹄子下捡小命,对我来说这可不是头一次。我说的是真的。就在那之前一年,我在家对门的坡上放牛。那面坡石头很多,石壁缝隙里长出的草格外娇嫩,却也藏着不少土蜂窝。

盛夏,草茂盛得很,牛可着劲地嚼,我在一旁的梨树下看黑蚂蚁跟红蚂蚁打架。突然,牛发了狂般往坡下冲。坡下的塘田是我家最好的一块田,齐展展的玉米正在挂红胡子,要是给牛糟蹋了,不知母亲是赏给我“爆栗子”,耳刮子,还是“肉饼子”。赶紧站起身来跟着往下冲,试图拦住牛。

事发突然,在晒场上做事的父亲直接给吓傻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冲到坡上一把把我给抱起来,紧张地检查我是不是完好无损,结结巴巴地问我有没有受伤,一张脸,比纸还要白。惊魂未定的我也傻了,不会哭,不会说话,只知道点头摇头。过了许久才回味过来,自己的那条小命儿,差点就给牛蹄子断送了。

堂哥发出他招牌式的嘿嘿一笑,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没有后福不清楚,只知道从父亲给母亲转了户口以后,全家都搬到了镇上,又搬到了县里,继而去了市里,我跟牛,是愈走愈疏远了。

不过,人很多时候都很奇怪,拥有的时候烦,想躲得远远的;真离开了又想,巴不得天天黏在一起。

寻觅。

这种时候,我总忘不了跑到牛圈里瞧一瞧牛,看它波澜不惊的眼神,听它深沉厚实的叫声,感受它忍辱负重的品性。人,总能跟着沉静下来。与年少时相比,此时的我多了经历和见识,倒觉得牛已不是单纯的牛,还承载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读到红柯老师的长篇《生命树》,读到那个关于牛和龟的神话传说,我才恍然大悟,牛身上多出的那部分,是多数人的共性,也是神性,是精神、灵魂之力量。

有时,我也跟着舅舅或是舅妈,重温放牛的百般滋味。

时光无言,岁月静好。人却频频回头,时不时地把这样那样翻拣出来,跟牛反刍一样,咀嚼,咀嚼,再咀嚼,永不厌倦。还给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乡土情结。

这次回乡参加大伯的葬礼,首先在三舅家落脚。老屋一旁的牛圈,成了堆放柴禾的杂屋,不免怅然若失。

这个结果,尽管极不情愿,还是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早在几年前,三舅家的牛就已经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退耕还林,要种的地少了;有了松土剂,地也不用耕了。牛,除了供人们吃肉喝汤,似乎没了别的用场,养着也是白养。村民们一个二个的,把牛卖给了牛贩子,或就地杀了,或拖走了。

据三舅说,他家的那头牛卖了几千块钱。牛贩子来拖它的头天晚上,牛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哞哞”地哼了一夜,声音凄凉悲壮,在如墨的夜色里回响。第二天早上,三舅给它换上一盆清水,和一槽带着露珠的青草,它却不闻不喝不吃也不叫,只是沉默地注视着自己的主人。

三舅又说,你们是不知道啊,那牛死都不上车,牛绳子都扯断了,牛鼻子直往外滴血,牛蹄子都把晒场划出老深老深的道道。

这个,我信。

『薇的社团发起“旧时光”征文,仓促为文一篇作为友情支持。7月16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