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时间:2023-12-02 16:53:32 作者:紫薇儿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计划范文中的课堂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利用以及互动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1、理解人生的匆促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知道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xa0xa0学xa0xa0过xa0xa0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就是一分钟的流逝过程。我们感受到了,同样,作家朱自清也感受到了,而且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通过细心的观察得出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板书:16匆匆)。

二、flash范读课文,录音配乐。

思考: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自主诵读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组织交流自己的感受。(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指导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时光易逝。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

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以上语句可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其他一些语句可由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去读,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过渡: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可以是一些诗词、格言,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过渡: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不错,老师读了这篇文章,由文中的一些内容想到了一些画面,并且自己配了文字来说明时光的匆匆。(课件:一幅是春天繁花盛开,草木成荫,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天草木枯萎,大雁南飞的情景。)。

引导学生自己画有关时光匆匆的作品,并配上文字。选择优秀的作品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中紧扣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想开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四、文本总结:

(一)追问时间:

1、时间一去不返;

2、时间如水般流逝;

3、时间永不停留。

五、课堂小结: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将来努力有限的生命放出无限的光彩。

人教版六年级苏珊娜教学设计

本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识谱技能训练”变得有趣,例如:采用接龙游戏降低识谱难度,利用色块使旋律变得形象而简单。

2.以新颖的方式为载体。

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例如:“鼓”的节奏游戏,通过手脚配合,鼓面鼓边交替敲击,自制小鼓伴奏等合作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歌曲节奏。

3.音乐背景介绍,拓宽视野,渗透德育教育。

配乐故事的生动讲述,不仅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更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懂得友谊的珍贵,特别是观看动画片《噢!苏珊娜》,使学生对美国乡村音乐及歌曲的理解得到升华。

总之,通过教学中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夯实了本课的双基教学,更贴近学生,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审美体验。

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11册冀教版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介绍了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断崖边上的百合为什么要努力开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3)感受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想象,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百合花坚强自信执着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四、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高段的结束年级,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字词和语句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在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上,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明显发展,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一)复习前文,整体回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1—8自然段,谁能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创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百合花开放吗?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播放课件。

2、教师:百合花的美丽让人惊叹,看到花开冰心奶奶曾经这样说: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读。今天让我再次走近百合花用心去感受这成功之花奋斗的泪泉。齐读课题:百合花开,融入刚才欣赏画面的想象有感情地再读课题。

(三)新授,赏析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

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百合花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从百合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试着用简单的话或词语加批注。

学生自由读,

2、反馈汇报,品悟语言。

教师:谁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a生:在野草……嘲笑它了。

师:教师出示句子,两句话哪句话好?“终于”让你感受到了?

学生汇报:我感受到百合开花非常不容易。

教师:百合从野草,到花开都经历了什么呢?

生: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风霜雨雪。恶劣环境的考验。

师:历经了这么多的不容易之后,百合开花了,真让人欣喜呀!谁能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百合开花的艰难以及那份欣喜?教师指名读。

师:谁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学生再读句子。这株百合我听出了真的不容易。这株百合我听出了花开的欣喜。

b生:百合花……泪滴。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句子。

教师:想一想,人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流泪?

生:伤心。生:特别感动。

师:这时的百合是难过还是高兴呀?生:高兴。

师:不仅仅是高兴呀!而且是极度——生:高兴,高兴得都——生:哭了。喜极而泣呀!

这时候百合内心里非常复杂,如果你就是那株百合,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汇报交流。

来,咱们一起读。

c生:年年……百合。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原本那一株断崖边上的百合,开花了,完成了自己的庄严使命,它骄傲了吗?生:没有。它停下开花的脚步了吗?生:没有。

教师:百合没有停下它的脚步,而是继续努力地开花,它在想什么?

学生:它在撒播自己的种子,它在传承自己的后代,它在传承自己的精神。

教师:如果它是一个人,最像生活中的什么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最像妈妈,这是一种母爱般的奉献的精神。

教师:谁能再给大家读读,读出百合那种母爱般的伟大情操。学生朗读。

d生:几十……落泪。

教师:满谷的百合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了,人们给这个美丽的山谷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生:百合谷。美丽的景色引来了无数欣赏美的人们。同学们看看这句话,自己先读一读。

教师:来欣赏百合的人很——生:多。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

教师:人们是怎样欣赏百合的`?

生:孩子们跪下来快乐地嗅着百合花的芬芳。生:情侣们手拉着手,许下“百年好合”的誓言。生: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感动得直落泪。

教师:除了孩子和情侣,还有谁也会来看百合?他们会怎么做呀?

学生汇报交流:老人——欣慰;诗人——作诗;病人——树立自信。

教师:这段话写的是人的表现,作者仅仅是想写出人的表现吗?

生:我觉得这些都是为了衬托百合花开,说明百合花开是一种很壮观的景象。

师:这一段没有直接讲百合开花什么样,而是借助人们的表现衬托百合花开的情形,这写作方法,叫做侧面衬托。(点到为止)。

教师: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百合开花的美,读出人们的感动。

3、品悟百合精神。

生:我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的自信,执着,持之以恒。(板书)。

生:我也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全心全意地来做事情,面对蜂蝶鸟雀的嘲笑它也不气馁,自信。

师:文章中那句话最能体现百合的坚强,自信,持之以恒》出示课件: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方法,排比句朗读要注意就像爬台阶一样)。

生:我更欣赏漫山遍野的百合,因为它们继承了第一株百合的精神,都很自信,都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呀!出示课件:默默。

教师:看着看着,眼前的两幅图片慢慢融合为一体,满山遍野的百合。

仿佛找到了知音,面对我们会心的微笑。

师:靳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就这样把这株百合种在了自己的心里。请你们跟着我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文字投影,师生齐读)。

(四)升华情感,解读作者。

师:这篇课文的原文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选编入我们教材的时候,编者改成了《百合花开》。

师:原来的百合花开只在作者心田上,现在的百合花也开在了——我的心田上。

生:你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教师:想不想认识这位名家?(出示照片以及文字)。

(五)教师结语: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就请你用你的文字作种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下课!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xa0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xa0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xa0)。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xa0人物不同面具不同xa0xa0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xa0xa0剧情xa0xa0xa0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xa0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鉴于《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也较复杂,教学时为了提高效率,循着文本的脉络,精心建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多角度对话,进而丰富感受,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从一群人物谈起。

多媒体出示:

凡卡茹科夫xa0阿里亚西涅xa0xa0康斯坦丁马卡里奇。

日发略维夫xa0xa0菲吉卡xa0xa0阿辽娜xa0xa0艾果儿。

2、大家能清楚的知道他们的身份吗?考一考大家,请接着我的话说,把人物介绍完整:凡卡;九岁,孤儿(康斯坦丁。马卡里奇的孙子,鞋匠阿里亚西涅家里的学徒)康斯坦丁马卡里奇:(日发略维夫家里的守夜人)。

3、课文围绕这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部分写的?

二、一封信件,走进凡卡的“痛”与“求”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他为什么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这是一封(xa0xa0xa0xa0)信。(xa0诉苦、求救等)。

预设1:这是一封诉苦信。

教师抓住“苦”字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这封信中,去感受凡卡都有哪些“痛苦”

预设2:这是一封求救信。

多媒体出示:“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品读本段引导学生体验凡卡的委屈、无奈、无助、害怕xa0、读出凡卡乞求之度感受凡卡的痛苦。

三、一种心境--三声叹息两段回忆。

1、这样一封含泪的诉苦信,这样一封迫切的求救信,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看看那个小小的身影是怎样写这封信的吧!

学生自读标注。交流,多媒体出示:

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伤心地叹了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师:什么叫叹气?你觉得他在为什么而叹气?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书、交流。

为“痛苦现状”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写信时的担心、害怕感悟。

为“没有亲人”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想象爷爷乡下生活的快乐和自己痛苦生活进行对比感悟。

为“没有快乐”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回忆去感悟。

3、聚焦回忆,感悟写法。

4、再读回忆,思考;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体会凡卡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四、一场结局--人生希望缥缈如梦。

师:一封胆战心惊中写成的宝贵的诉苦信和求救信,投进了邮箱。他寄出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是凡卡生活下去的希望)爷爷会来接他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1、文本内容;爷爷收不到信。引导学生从没有写明地址的信封、醉醺醺的邮差等方面去考虑。

2、写法暗示:一个甜蜜的梦。

师:用一个甜甜的梦做结尾,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对于凡卡来说,想结束自己的痛苦生活只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其实以梦做结尾预示了凡卡人生希望的破碎,进一步昭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

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及主要产地。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篓、煞”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霞、弥”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算太多,本课就是有关驰名中外的中国茶文化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小黑板、碧螺春茶叶、杯子。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从饮食方面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饺子、茶……)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茶?(龙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今天,我们就透过中国名茶——碧螺春,领略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课题:碧螺春。

二、展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三、自学文本。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生词自学情况。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本文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给各段起个合适的名字: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

六、质疑答疑:

七、小结:

八、作业:熟读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人教版六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陡峭、清爽、身躯、清爽”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重点)。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来表达感情的方法。(难点)。

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三、教学步骤:

走近山中:

1、诗句导入:

同学们一定对新课文的学习有所期待吧,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吟诵一首小诗。请听:

《寻隐者不遇》贾岛xa0xa0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播放轻音乐,将学生带入云中山中)。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那么是什么吸引着隐者去山中探寻呢?我想同学们也很好奇,在云雾深处到底藏着什么,在群山环绕间到底能发现什么吧?下面我们就跟随香港著名作家李汉荣老先生的脚步一同开始那云深雾绕的大山探寻之旅。

走进山中:

板书题目:山中访友。

1、我想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要学习在这篇课文了吧,接下来有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且思考:

(1)作者去山中探寻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脑海中想到的是否一样呢?

(3)这些山中的朋友原来都是山中的景观啊,那为什么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为什么是“山中观景”?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呢?认真体会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出“我”与山中景物的感情)。

(1)找出这些让“朋友”活起来的语句,说说让你迷恋的文字语言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2)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出来?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感悟我们知道了,作者原来真是“访友”而非“观景”啊!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一颗这样童趣的心,多交几个知心朋友。

4、对文中优美佳段再次进行品读。(指导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背景音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走出山中。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好像也和作者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启迪。我可以尽情的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不要忘了保护自然。

仿写片段:《秋日田中访友》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秋天与农田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对他的感情最深,父母的辛勤劳动、同伴的追逐游戏、还有田间地头的小秘密都发生在这里。抓住落叶,抓住收获,抓住回忆,写出你的心情。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实际操作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目标和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以后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教学重点: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其中理解桑娜的复杂心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

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湿淋淋(湿linlin)黎黑(li黑)模样(mu样)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谁来挑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解决了这些词句,请你把预习中最感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读的同学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了,听的同学要求:仔细听,如果对方有错误,请及时指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读后说说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交流。

默读1-2自然段,桑娜的家里很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出有关句子,说说理由。

交流。(家境贫穷的)桑娜:用的(破帆)(补)。

吃的(黑面包、鱼)(只有)。

穿的(光着脚)(不论)。

2.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感觉到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交流:(勤劳能干的)桑娜:食具(闪闪发亮)。

从早到晚地干活。

3.再读课文,体会桑娜家虽然穷她的勤劳能干能使他们勉强生活。

四、写话练习。

请你抓住穷、勤劳两个特点来写《桑娜的一天》。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才五下,桑娜就早早地起了床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桑娜渔夫西蒙。

人抱熬。

担忧害怕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尊敬普通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写一篇赞美普通人的文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主要内容。

3.找出不懂的句子。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同位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小组合作交流,弄明白课文。

四、深入阅读,体会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回报学习结果: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尊敬。

教后札记:

通过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让学生写一篇赞美普通人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的情感。《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生活的悲惨,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落,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提问:课文中的“穷人”是谁?他们的“穷”表现在什么地方。

(指生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穷人真穷”)。

(引导学生得出“穷人更穷”)。

3、引入。

二、自主讨论交流,体会人物品质。

1、提出疑问。

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来后,桑娜知道自己家会更穷吗?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3、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段落来体会,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他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写出了桑娜的自责。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几个问号?连续的问句表现。

了桑娜的担心。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桑娜害怕地想。她到底想不想让丈夫回来呢?(既想又不想)那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如果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能体会出桑娜的害怕。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桑娜担心地想。

“他会揍我的!”--多担心啊!“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反问自己表现自责。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坚定地想。

我们用心体会了桑娜复杂的心情,有自责,有害怕,有担心,有坚定,这种思绪混乱、矛盾重重的心情,就是什么?(忐忑不安)。

(学生提到省略号,在本段中,省略号就是表示桑娜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矛盾重重,所以,我们要运用适当的停顿表现出来)。

(2)“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上的贫穷,让她的内心矛盾重重,忐忑不安,陷入了深沉的思考。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做些什么呢?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渔夫的沉默:没有打到鱼,明天一家七口的生活还没有着落,自己怎么向妻子交待。

桑娜的沉默:丈夫的问话,让她紧张,想说出实情,但又有太多的担心和忧虑,于是用缝缝补补来掩饰自己,心里仍然在盘算着如何告诉丈夫。

(4)“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她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这一次的沉默,桑娜不敢直接说出实情,而是用试探的语气来看看丈夫的反应。

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5、继续讨论:渔夫会同意桑娜的这种做法吗?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渔夫的决定?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抱养两个孩子不是简单的接济和施舍,而是艰难而漫长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消耗他无数的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但是他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受苦。没有豪言壮语,朴实的几句话,已充分的展现了他善良的本性。

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他们还具有怎样的品质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勤劳(这间渔家的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

三、问题探究,主题升华。

因为:桑娜和渔夫有勤劳、善良、淳朴、富于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板书:穷人不穷)。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16、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

穷人抱养两个孩子穷人勤劳、善良穷人。

真穷更穷宁愿……也要不穷。

[穷人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六年级上《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就文章标题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访问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去会一会他“山中的朋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李汉荣。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栀子(zhi)唱和(he)禅心(chan)湛蓝(zhan)憔悴(qiaocui)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奥:玄秘深奥。

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的题材是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渎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走进山林”后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使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培养阅读能力)。

[点拨]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进山林”后的所见所想。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这类训练重在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点拨]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在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探究,领会深层内涵。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后练习以及下列问题分小组研讨,深入领会作者匠心,然后在全班分小组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呼告语,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桥”。

3、味文学创作,感受艺术魅力。

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学生范读,质疑思考。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法】。

〖情境教学法。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