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数和合数说课稿(热门14篇)

时间:2023-11-28 15:39:45 作者:文锋

编写教案模板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和学科特点,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范本,由一些教育专家亲自制作,以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百分数》说课稿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因数倍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质数和合数》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感谢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节《质数与合数》的示范课,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数学思考”方面指出:“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节课孙老师在这方面体现的非常好。课上,孙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小正方形进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了学生思维碰撞,判断:摆出方法的多少与数的大小还是因数个数有关呢?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了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判断,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孙老师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讨论——猜疑——解惑”等数学建构活动,在合情推理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不仅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还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比较、判断等数学能力。

孙老师本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在拼摆中形象化,在小组的竞赛中产生冲突,给学生以猜想的机会,而后在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并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进程,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后续的练习中又有效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正如王主任说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进行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的引领和培养,而不是直接的方法传授和机械式的训练。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也进行了很多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层的研究和在教学实践中实验探讨。

本节课孙老师如果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非零的自然数除了按2的倍数分成奇数和偶数外,还可以按照因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然后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这样就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系统性,学生脑中的知识结构就更清晰了。还有,本课结束有点过早,我觉得在有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比如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更好的研究或交流一下,使知识的体验更丰富一些。再如:练习的设计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在设计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时间有可能充裕或不够,练习题设计得稍多一些,可以灵活机动的进行调整,不至于提前7分钟下课,学生巩固理解的也会更好。

小学数学《百分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小数和分数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会学习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或少百分之几等百分数的相关运算,故而本节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所以根据学生情况,我会使用更加带有启发性的方式教学,鼓励学生开放思路,并对其加以正确的指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书写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提升数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法、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一家人某一年的恩格尔系数表,讲解恩格尔系数的作用,并利用大屏幕展示其中的百分数,请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知不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从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引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小学数学《百分数》说课稿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

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真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数据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亚运会精彩瞬间与奖牌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写法:2。5%读法:百分之十点五。

300%百分之三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分数百分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质数和合数》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重点导学、疑点导练、精讲点拨成就有效课堂”,现结合活动主题谈自己几点收获:

1、导入有效、铺垫扎实。

课前复习2、5、3的倍数特征为寻找100以内质数、判断质数和合数做足了铺垫,在引新课时,说“自然数还有新的分类标准?”一下子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很想一探究竟。

2、重点导得准、疑点练得巧。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没有让学生反复记,而是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在更大的自然数中,还有没有1个因数的”加深了1的特殊性,处理的细致、明了。对于易混的知识点采用了判断的方式,学生通过举反例巩固了刚学与已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等等。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质数、合数采用了对比教学,当引课时由与奇、偶数不同的分类方法引出,认识了质数、合数后,又让学生从20以内的奇、偶数中找质数、合数,在练习中又将二者密切练习,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

3、巩固练习注重层次性、拓展性。

每一次的练习出现时都具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先是对刚学知识的运用,而后是具有争议或开拓思维的题目,学生迎接挑战的兴趣也会随着提升。

建议:

1、如果把填写精要交流和写1-12的因数放在课前完成,这样节省出的时间留给后面环节,就不会显得紧张了。

2、再找100以内质数时,小组合作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独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59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习卡(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习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12×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课件。

2.学具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小组合作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的知识。

(出示数字卡片:把2、13、9、12、7、16、15贴在黑板上。)。

师: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质数与合数的知识。(板书课题:质数与合数)。

[通过复习,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操作,感悟。

师:请两个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研究哪个数。

(学生商量研究的数。)。

师(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小正方形帮助我们理解。

我来提出活动要求:

(1)你们研究哪个数,就从学具袋中取出几个正方形。

(2)用你们选好的正方形来拼摆长方形或正方形。能摆几种,就要摆出几种。

(3)将你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同时请你思考问题:

(1)你用几个小正方形拼出了你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你是怎样拼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或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两个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拼摆。)。

(学生依次汇报自己拼摆的结果,教师用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并展示图形。)。

(二)发现图形与算式的关系。

师:你们看,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图形消失,出示乘法算式:7=7×1。)。

生:长与宽相乘就得到了正方形的个数。

师:用××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几个长方形?所以写出了几个乘法算式?

(学生根据自己拼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回答。)。

(三)发现算式与因数的关系。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教科书59、60页的例1、例2,练习十三的第1~4题。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1~12的数字卡片,画圈的作业纸。

一、学习准备。

教师:什么是约数?(学生回答略)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182026344155。

学生写完后,将一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1~12的数字卡片,把这些卡片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学生小组讨论,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分卡片,分完后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来展示,具体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分的。如: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成奇数和偶数;按数位的多少,分成一位数和两位数等。只要学生说得有理,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就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多少来分,把它分成。

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怎样按约数的多少分类呢?先请同学们找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的约数。(视频展示台展示例1.)。

学生做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请同学们判断他做得对不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下表,请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表内。

1的约数。

1

1个。

7的约数。

17。

2个。

2的约数。

12。

2个。

8的约数。

1248。

4个。

3的约数。

13。

2个。

9的约数。

139。

3个。

4的约数。

124。

3个。

10的约数。

12510。

4个。

5的约数。

15。

2个。

11的约数。

111。

2个。

6的约数。

1236。

4个。

12的约数。

1234612。

6个。

教师:请同学们按约数的多少,把你们手里的数字卡片分别摆放在作业纸上相应的圈里:

只有一个约数有两个约数有两个以上约数。

学生分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纸展示在视频展示台上,让学生判断这样分对不对,直到学生全部都能按题中的要求正确分类。这时教师明确地指出:只有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合数,而只有一个约数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并完善以下板书:

只有一个约数只有两个约数有两个以上约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质数是合数。

教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主要区别是这个数约数个数的多少。只有2个约数的数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合数。

教师:在13至20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呢?

学生讨论解答。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表中的5个质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每个质数仅有的两个约数都是1和这个数本身。

教师:谁来试着给质数下个定义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师板书质数的定义).

学生:除了1和它本身这两个约数外,还有其它约数。

教师:谁来试着给合数下个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师板书合数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把的意义读一遍。

教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关键词是什么?

要求学生重视“只有……两个……”,“除了……还有……”的句式,并深入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写出20以内的。

学生写完后,集体订正,并请同学们记住20以内的质数,因为这些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用到。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9页,看书上还说了些什么?

学生看书后自由发言。如还知道质数又叫素数;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

2.教学例2.

出示例2.

教师:怎样判断呢?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的意见。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方法是:查质数表判断,如17,就可以查我们刚才记住的20以内的质数表,直接判断它是质数;第二种方法是:逐一检查一个数约数的个数。

教师:怎样检查一个数的约数呢?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查完?

学生:不用,根据的定义,除了1和它本身外,关键是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教师:好!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用检查一个数的约数个数的方法,判断22、29、35、37、87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讨论后回答:22是合数,因为22除了1和22这两个约数外,还有约数2和11;29是质数,因为29除了1和29这两个约数,就再也没有其它约数了……学生回答完后,再讨论完成第60页中的“做一做”。

3.教学100以内的质数表。

教师:你们发现用查表法判断快呢?还是用逐一检查约数的方法判断快呢?

生:用查表法快。

教师:为了又对又快地判断,我们不仅要掌握20以内的质数表,还要掌握100以内的质数表。怎样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63页,照练习十三的第1题的方法先写上2~100的数,然后照这道题的要求划去2、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能划去,剩下的数就是100以内的质数了。下面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做一做。

学生小组讨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做完后请学生与第72页的100以内的质数表比较一下,看自己做的质数表对不对。

四、巩固练习。

1.把下面表中的质数用小圆圈起来,把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划去。

奇数。

135791113151719。

偶数。

2468101214161820。

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在自然数中(不包括0)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9、15等数,而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只有2.

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47523371859798。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3.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

4.你还知道些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3、4题。

1的约数。

1

1个。

7的约数。

17。

2个。

2的约数。

12。

2个。

8的约数。

1248。

4个。

3的约数。

13。

2个。

9的约数。

139。

3个。

4的约数。

124。

3个。

10的约数。

12510。

4个。

5的约数。

15。

2个。

11的约数。

111。

2个。

6的约数。

1236。

4个。

12的约数。

1234612。

6个。

只有一个约数只有两个约数有两个以上约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质数是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课通过对约数的复习,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潜在合适性,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认知平台,同时用分类活动,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的提问,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告诉学生本课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多少”来分类,在学生明确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去认识和理解所学的自然数有的只有1个约数,有的有两个约数,有的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在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的数只有两个约数,而有的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的定义,并通过对的约数特点的观察比较,让学生掌握相同的地方是都有1和这个数本身两个约数;不同点是质数只有这两个约数,而合数除了这两个约数,还有其它约数。抓住“只有……”、“除了……还有……”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深刻理解的本质特征,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这两个概念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在判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两种基本的判断方法,这就是查表法和约数列举法,寓方法的掌握于知识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特色。接着通过让学生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在奇数和偶数中找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1、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1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二课时的第53页《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所以教材为了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识生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基本知识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进行体验。《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3页,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借助直观,提出问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教材充分提供的直观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些直观材料是用图形的等份,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大小。这些直观材料都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这些材料有利于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意义。

而教材注重以分数单位为生长点,安排了操作和比较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通过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感受真分数到假分数的分数大小变化。然后,加深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画图是对分数大小的直观感受,通过画图,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分数所含有的分数单位。最后,及时比较,对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学生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大多分成三类,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掌握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的特征,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

教学难点:

明确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次认识分数,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又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是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师示出这个假分数,让学生说说这个假分数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

1、教学真、假分数。

(一)、分别涂色表示下面各分数;先让学生涂色,然后展示,接着集体订正。思考: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的呢?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你在涂这个分数时是怎么涂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分析意义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圆的,里面有4个,所以要涂这样的4份。(意图:循序渐渐,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出发,利用分数单位的累加引出假分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假分数有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研究假分数做了孕伏。)。

接着再涂色表示,图文结合:让学生说说涂色过程中的想法。如: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圆的,里面有11个,所以要涂这样的11份。

(二)、观察、比较给这些分数分类。先让学生自己分类,接着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分子比分母小)。

(2)(分子等于分母)。

(3)(分子大于分母)。

(三)、揭示真、假分数概念: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意图:图文结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顺势而为,重点突破对真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同桌合作例举一组真分数、一组假分数(了解了真假分数意义后再通过举例加深对真假分数的区别进一步的理解。)。

(四)、观察、比较给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

2、教学带分数。

(1)、让学生自学课本53页有关带分数的段落,汇报自学收获。(如:让学生例举带分数,带分数的读法,带分数的概念。)。

有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实际上是整数;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3)、例举带分数。

(三)、随堂练习:

1、判断真、假分数。

2、根据图意填分数。(意图:对假分数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如:、)。

3、用直线上的点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意图:借助直线让学生直观对真假分数有更为系统和整体的认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六)、板书设计: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小学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1、22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四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下面的题目。(出示20.4÷24,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生发言)。

(一)学习例5。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为了庆祝教师节,美术小组的同学精心布置了学校的宣传栏。学校为他们买来一些荧光纸作装饰。(课件出示:学生装饰宣传栏的动画,接着出现对话: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怎样列式呢?

生:7.65÷0.85=(师板书算式)。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题中的除数是整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

1.初步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呢?如果能,请算一算;如果不能,请试着把它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想,可以把7.65元和0.85元都换成用“分”作单位,这样原式就转化成了765÷85,就可以计算出得数了。

生2:我觉得也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这时只要计算765÷85就可以了。

生3:我们刚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想就把这道题看做7.65÷85来计算,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了100倍,商就要缩小到它的,这样也可以算出7.65÷0.85的商。

2.交流,评议。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筋想到了不同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1:因为第1种方法只适合能够进行单位换算的一些数量,而第3种方法换来换去的有点麻烦。所以,我觉得第2种方法比较好。

生2:我也认为第2种方法比较方便,而且适合各种情况。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7.65÷0.85转化成765÷85,也就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竖式的书写格式。

师:在转化时要注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转化过程如何在除法竖式中体现呢?(出示竖式)。

师:要想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要扩大到它的100倍,小数点可以向右移动两位。其实,只用划去除数中的零和小数点就可以了。(划去除数中的零和小数点)。

师:要想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用同样的道理,只用划去被除数中的小数点就可以了。(划去被除数中的零和小数点)。

师:这时,原式就转化成了765÷85。

(完成如下图所示)。

师:请同学们自己也照这样试一试,并把竖式补充完整。

(学生完成7.65÷0.85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处理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师:请大家先认真看清题意,可以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计算。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总结归纳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呢?(小组讨论之后,汇报交流)。

1组:我们认为,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关键是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2组:在转化时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就是说,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3组:转化时,也可以看除数有几位小数,就把小数点各右移几位,同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师: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要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再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小组接力赛。

1.处理练习四第1题第一行。

(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然后用展台让部分学生的作业向全班展示,并评价。同时提醒答案不正确的要订正。)。

2.处理练习四第2题。

(课件出示鸵鸟和天鹅对话画面)。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重134.9千克,天鹅只有9.5千克,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

师:这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答吗?

生(齐):有!

(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